吴正宪专业成长历程读后感(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5-01-07 11:01:1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9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在我还是一名师范生的时候,我就已经多次听闻全国...

吴正宪专业成长历程读后感(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
  
  在我还是一名师范生的时候,我就已经多次听闻全国小学数学名师吴正宪老师了,并对她钦佩不已。这一次,新教师培训,结合我们小组的研读活动,我利用业余时间认真研读了《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这本书。这不仅是一本记录吴老师教育教学成长历程的记录,还是关于数学教学精彩例题集锦。读起来那样亲切,又感觉那样实用。让我惊叹的是吴正宪的教学艺术,吴正宪老师在课堂上,不仅是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自己的爱心真情来感染孩子,用自己人格的魅力来塑造孩子。她坚持教书育人,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发展,使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现将自己的点滴读书体会叙述如下:
  
  首先,使我感受颇深的是吴老师对自己约法三章:要敢于吃别人不愿吃的苦,要乐于花别人不愿花的时间,要敢于下别人不愿下的苦工。在较短的时间内就攻下了第一关——教材关,并建立了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整合成六大知识体系:面积教学一条龙;体积教学一条龙;分数四则计算一条龙;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一条龙;数的整除一条龙;正反比例一条龙。教学改革试验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了明显提高。然后她开始有计划地学习教育科学理论。白天听讲座,晚上记心得。还学习了各种教育理论,写下了几十万字的学习笔记。不论工作多忙,吴老师年年有目标,月月有计划,周周有安排。吴老师的成长历程也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优秀教师,不能只满足课堂教学技能技巧的提高,不能只做一辈子教书匠,善于学习,才能成为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
  
  其次,是吴老师积极拜访名师,探索教育的真谛。她虚心向马芯兰学习,为了学到马老师的“真经”,她一头扎进了马老师的课堂。每天晚上静下心来反思,记下学习的收获体会,最终慢慢的.形成自己的改革之路。而且,她也向一些年轻教师学习,甚至还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相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我觉得这也是我非常需要学习的一点。
  
  拜读完这本书,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一个成功的优秀教师真是要有“人格做背景”,要有高尚的师德、锐意改革的敬业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 广博深厚的教学功底。掩卷而思,我想对自己说,:请为学习的脚步搭台,请利用环境、把握机遇,向专家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学生学习、向书本学习,因为是它让你战胜自我,超越别人。
  
  心灵震撼之余,我又上网研读了关于吴正宪的教学实录、教学案例,还把它整理到自己的博客中。并暗自告诫自己,从现在做起,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依托自己的专业,学习相关技能。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我整理的《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范文(通用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1

  在满满教学生涯的长河中,我曾彷徨过,犹豫过,迷茫过,但是我始终没有放弃过努力,放弃过追求……当我读到这句话时,不禁心中一颤。追求,一词在我心里打了一个重重的问号。我不禁自问,做一名教师,对我来说,是一个职业还是一份追求。在我还没想清楚这个问题的答案时,吴老师的这番话帮我找到了方向。“教师工作是我生命中的重要经历。我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收获。我收获了孩子们的那份真诚与渴望;收获了老师们的那份热情与期待;收获了社会的认可与尊重。同时我也在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道路上,获取了自身成长过程中的成功和快乐,实现了个人生命价值与教师职业生命价值的和谐统一。”作为一名教师,时刻铭记自己肩上教书育人的责任,时时处处用心去感受职业的幸福,就会把更多的热忱投入的教育中。教育是长期的事业,教师的工作需要扎扎实实的态度,一本本的作业,一句句的话语,这是什么都无法替代的熏陶。

  全书从“在探索数学教学改革之路上”、“和学生一起走进教学乐园”、“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和“大家眼中的吴老师”四个方面介绍自己与数学和教师的情缘。深入浅出,却给人很多思考的空间。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数学教育

  全书自始至终,我都感觉到吴老师积极投身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探索实践,处处以学生为中心。现在数学课程改革要求在丰富有趣的数学学习中,让孩子主动地去观察、实验、操作、猜测、验证和推理,从而发现规律获取知识。相信智慧就在孩子们的手上。作为青年教师,更应该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钻研教材方面。教活教材,更教活知识。《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这本书,还记录了吴老师教育教学成长历程和数学教学精彩例题集锦。让我惊叹的是吴正宪的教学艺术,他在课堂上,不仅是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自己的爱心真情来感染孩子,用自己人格的魅力来塑造孩子。40分钟的数学课,像磁石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把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吴老师的成长历程也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优秀教师,首先取决于他对教育事业、对所教学科的热爱与付出。十几万字的心得体会和反思就是见证。

   二、感受教师职业的幸福

  其实,名师和所有教师一样,都承担着艰苦、繁重的工作任务,所不同的是他们能够做到苦中有乐。他们真是“累,并快乐着”,体验着一种神圣的幸福感。从心底欣赏学生、赞扬学生,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当然,作为教师还应该学会如何找到自己的职业幸福,用行动去诠释自己的职业角色。

  读《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这本书,感受着吴老师的人格魅力和教学魅力。学习她给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并在教育中寻找教师的快乐。为更高的教学目标努力。最后以这样几句话与大家共勉:在育人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更重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激发学习兴趣、保护好奇心更重要。在交往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尊重个性、真诚交流更重要。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养成良好的习惯更重要。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2

  “在漫漫教学生涯的长河中,我曾彷徨过,犹豫过,迷茫过,但我始终没有放弃过努力,没有放弃过追求,……,每日超负荷的工作,我不在乎;每天辛勤的付出,我心甘情愿。……,教育科研理论的学习使我跃进了一个崭新的教学层面,我拜师学习,苦练内功,注重积累……在孩子们的眼里,我再也不是那个只管“传道授业解惑”的“平面教师”,而是一个充满情与爱,给予他们智慧和力量的“立体教师”,我感受着教师职业生命的价值和快乐”。——吴正宪

  看完第一部分“在探索数学教学改革之路上——感受教师职业生命的价值”,就被吴老师的执着深深感动了。

   勤于笔耕,做教学有心人

  吴老师16岁走上教师的三尺讲台,满怀激情地投入教育事业,她激动过也冲动过,彷徨过也迷茫过,但正是这样的不知所措与彷徨,使吴老师的内心凝聚起一股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促使吴老师开始探索一条新的教学之路。于是她踏上拜师学习、艰辛探索、苦练积累、潜心科研、逐创特色的漫漫长路,这需要长足的毅力,更需要心中对教育事业的那份热忱与挚爱。

  我对自己说,要想成为一名好教师,就要敢于吃别人不愿吃的苦头,要乐于花别人不愿意花的时间;要敢于下别人不愿下的苦功。

  随着书页一页页的翻去,我已随同吴老师走进了书的第二部分———和学生一起走进数学乐园。我被吴老师对学生无私博大的爱和学生对吴老师崇敬欣赏的喜欢所深深吸引。

   永葆童心,做孩子真诚的朋友

  孩子是教学的主体和对象,我们的教学始终围绕着孩子进行,所以,教师要用心去感悟孩子们的敏感一丝变化,用情去激励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吴老师做到了,她不仅是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她对孩子的爱心、真情来感染他们,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塑造他们。吴老师对学生真诚、至深的爱护,令我感动。

  我对自己说,要想成为一名好教师,就要用真心去抚爱孩子,用智慧去启迪孩子,用人格去感化孩子。做一个充满爱心,富有人情味的老师,试图走进孩子的心灵,永葆那份童心,做孩子们真诚的朋友。

  看到第三个部分“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内心已满是敬佩与景仰。

   教学艺术,让数学课堂焕出生命活力

  同样是教给学生数学知识,但吴老师的课却能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快乐地学习,不用感觉数学的枯燥无味,并且能让学生真正的学以致用,她用爱启迪学生,拨动思维的琴弦;她用爱诠释了“真实、有效、互动”的课堂魅力,她用爱将教育的境界无限扩大。

  这不正是我们所有数学老师所追求的目标吗?

  我对自己说,要想成为一名好教师,就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课堂上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允许学生用不用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新出现的数学概念,允许学生用不同的速度探索和接受数学知识,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数学。用教学艺术,让数学课堂焕出生命活力。

  合上书本,我痴痴地想,我若是吴老师的学生,那才是一种享受……但这终究只能是痴想。我对自己说,做不了吴老师的学生,我就试着成为吴老师的影子,让学生喜欢上我,更喜欢上我的数学课,我愿就这样一路领着孩子们走着、说着、笑着、欣赏着、品味着,同时也不断地思索着。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3

  自从工作以来,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大量的阅读课外书籍,坚持不懈的进行日记写作,就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底蕴和语文素养,那么我们能用什么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呢?我又要靠什么方法和策略让孩子们喜欢上我的数学课呢?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直到前不久我阅读了《吴正宪和小学数学》这本书,心中的疑问和谜团才得以化解和点拨。吴老师对数学教学全面深刻的认识、独到精辟的理解等让我茅塞顿开。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在书里,吴老师给我们支了几招。如:体验数学挺有趣、发现数学真神奇、感受数学有价值、享受数学美极了、听懂了,才会喜欢、把数学变的容易些。吴老师还从很多方面为我们介绍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的方法策略,值得我们进行尝试和探索。

  为此,我从书中总结出了以下几点以便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尝试应用。

   1、营造气氛。

  课堂上努力营造一个明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只有在情感愉悦的气氛里,思维才会活跃。因此,课堂上,我们应该尽量关注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课堂上发表不同意见。即使学生说错了,老师也应该加以肯定,激发学生的自信力。鼓励学生课堂上提出问题,对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发言,大家随时可以发问。老师应该对提问的学生给与表扬鼓励,这样就形成了课堂上生生、师生的互动交流。课堂上还可以开展一些学习竞赛,比如“最佳问题奖、最佳发言人”的评比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创设情境。

  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生常常把自己当作是或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因此,教学中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就会推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比如上10的分与合,我给学生玩猜球的游戏。每次摸出一部分,老师可以很准确地猜出里面还有几个球。每次问题的抛出,老师都对答如流,准确无误。同学们都惊奇了,疑问由此产生,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发现规律。这样为学生创设猜想的学习情境,把课本中现成的结论转变成为学生探索的对象,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研究。

   3、还主动权。

  课堂上变教师讲授为学生讨论、合作学习,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在教学应用题时,通过让学生读题,让学生自己说说知道了哪些信息,还能想到什么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让他们尝试分组讨论解决的方法,最后让学生交流。这样通过说题,学生对解决问题的结构、解题思路理解得比较透彻。在教学计算题时,针对学生易出错的问题,课堂上先让学生自己动口说说自己错题的原因,再和其他学生讨论解决的方法,这样减少了计算的失误。

   4、直观教学。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课堂上多采用多媒体演示、版画、教具、学具等进行直观教学。在教学1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摆小棒,说算法。教学平面图形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图形的特征,课堂上我引导学生自制学具,通过折、剪、拼等活动,让学生去探索和发现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

   5、课外拓展。

  比如可以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制做数学手抄报。现在的学生很多见识广,获得知识的途径多,新课内容一看就会,老调重弹的复习课不愿意听。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整理成手抄报,以便他们复习。有的学生将知识重难点、容易错的题整理出来,有的学生还将课外知识贴上去等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生在画、写、找、编辑等活动中,既复习和拓展了知识,又锻炼提高了动手能力。

   6、注重积累。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知识,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数学现象。指导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思考生活问题,让生活问题数学化。比如上来分一分一单元,我就让学生以后去超市的时候留心一下,看看超市的物品怎么摆放的,为什么这么摆放?这样摆有什么好处?这样培养了他们运用数学的意识,增强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数学并不是都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靠学生自己学会的。在教学中,我们要做的就是给学生创造情景、提供机会。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学着去主动探究新知,在探究中发现规律、归纳规律,从而更好地运用规律。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我们要学会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吴正宪老师提供的这些宝贵经验我一定要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和课堂实践中,我要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调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1

  一直以来,最让我钦佩的数学教师就是吴正宪老师。寒假期间,我再次拜读了《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这本书,对吴老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吴老师在书中用简明的语言,具体的事例,深入浅出地将她一路走来的思索和心声娓娓道来,她坚持教书育人,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发展,使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这本书的字里行间,书写着吴正宪老师成长的点点滴滴,显示着她独特的智慧,这不仅仅是一本记录着吴老师教育教学成长历程的记录,还是关于教学的精彩例题、案例集锦,读起来是那样的亲切,回味起来是那么的有趣,又感觉对我是那样的实用。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吴老师在初为人师的日子里,怀着做一个优秀教师的愿望,全身心地投入,勤勤恳恳地工作,以为这样就能胜任“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天职。但是教师的职业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当她发现了一位小学6年级的学生写的孩子厌恶学习,渴望美好童年的心境的时候;当她发现自己讲的眉飞色舞,而孩子一个个呆滞的目光的时候……吴老师的内心凝聚起一股强烈的责任感,她开始沉思:只图提高分数,不顾学生身心健康和道德修养,这样的教学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吗?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在吴正宪的心头凝结,她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本该属于孩子的课堂还给孩子。

   2、拜师访友,积极探索教育的真谛。

  吴老师的教育教学改革之路是从拜师学习开始起步的,首先她虚心向马芯兰老师拜师学艺。为了让自己的数学课堂也变成一个充满生机的王国,吴正宪下决心要学“真经”,她一头扎进了马老师的课堂。她每天晚上静下心来反思,记下学习的收获体会,日积月累,吴老师慢慢地从马老师身上感受到“教学改革并非只是教学方法的改革,而需要融入更多的教育思想”。同时她得到了很多恩师的帮助,比如前辈刘梦湘老师、缪玉田老师,还有周玉仁老师、张梅玲老师等等,他们高尚的师德、锐意改革的敬业精神、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深深感染和影响了吴老师。吴老师也是个很谦虚好学的人,她信奉“三人行,必有我师”,为此,她不但向一些年轻教师学习,甚至还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她相信只要“留心学习,虚心请教,就会有所收获”。吴老师这锐意进取、虚心好学的宝贵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者学习。

   3、努力探索,不断发现数学的美。

  吴老师首先从教材改革入手,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重新编排了教材,组成了“六条龙”的小学数学知识体系,其中包括面积、体积、分数四则计算、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数的整除和正反比例六大知识体系。这样的知识体系安排让教材变得更系统,从而使得学生学习起来也就更轻松。重新组合教材必然要涉及相应教学方法的改革,吴正宪又从三个方面对改革考试方法进行探索。慢慢的,吴老师的课堂开始充满勃勃生机,学生负担轻了,学习的兴趣浓了,思维能力也明显提高了。

  作为教师,没有对事业执著的爱,没有对学生真诚的情,是不会取得成功的教学。用吴老师的话来说,教师走进教室就像演员走进摄影棚,立刻进入角色,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和对学生的关心,对知识的酷爱,对事业的追求以及对工作的责任感,去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使师生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使之更好地接受教育。吴老师的成长之路告诉我,一位教师只有不断研究、不断探索,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才能在教学中博览众采,有所成就。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向吴正宪老师学习,努力做一名学生和家长们都喜欢和认可的数学教师。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2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这本书,最近我认真品读,感触颇深,二十多年来,吴老师在小教战线上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在漫漫教学路上勤于思考,善于反思,不断挑战自我。她凭着自己对教育的热爱和执着,博采众长,创立了自己的教学特色,趟出一条当代教师成功之路。她总结出的“吴正宪数学教学法”享誉国内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一切为了孩子!”这是吴老师教育思想的核心。吴老师以优秀教师人格的魅力、精湛的教艺以及独具感染力的语言,紧紧地抓住了孩子们的心。也令我折服。这本书共分四部分,“在探索数学教学改革之路上”,让我深切的感悟到一位教师职业生命的价值所在。

  “和学生一起走进数学乐园”使我领悟到在育人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更重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激发学习兴趣、保护好奇心更重要,在交往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尊重个性、真诚交流更重要,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养成良好的习惯更重要。“大家眼中的吴老师”是我从侧面感悟到吴老师的成功源于他的人格魅力,她用心去拥抱生活,她用爱去托起事业,她用情去绘画风采。在“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中反复品读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我忽然有了一种新生的感觉,一种向上的活力。因而忍不住心中萌动的情感,稍作整理与大家共勉。一、让我领略了“自主学习”的魅力。吴老师的课堂上自始至终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以学生为主体”在她的课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课堂上,她不是一位谆谆教导的长者,而是一位处处撒播火种使人泛起思想涟漪的老朋友。在吴老师执教的《平移和旋转》一课中,她随时关注学生的发展,以独具匠心的设计、细腻灵活的诱导,将学生推上了自主学习的舞台,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吴老师与孩子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使学生们感受到鼓舞和激励。抽象的数学课不再枯燥乏味,而变得妙趣横生。二、让我对课堂有了新的领悟。“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好课的标准,我不敢妄自定论。通过听吴老师的课和报告,我感觉有以下三方面非常重要:

  1、真诚的教学感情吴老师以情激情,用智慧使课堂具有浓浓的人情味,用她的话来说便是:“课堂教学源于情!”她能够真正做到从心底欣赏学生、赞扬学生,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充满了真诚的赞赏与热情的鼓励,如:“好极了!我很欣赏这位同学,很会倾听,并会接纳别人的思想。你又知道呀……”这些话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更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健全。除了语言的激励,吴老师还非常善于用体态语言来感悟童心世界,走入学生的心灵。如:用眼神表达、扶扶肩膀、摸摸头、甚至蹲下来与学生交流,这一系列自然的行为,细腻地向学生传递着老师的信任,同时也体现了她对学生的那种深深的爱。相信,老师如此的身体语言定会震撼每个学生的心灵,这种身体力行的做法将比任何干瘪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2、独到的课堂设计综观吴老师的众多教学实录,可以看到,无论哪节课,学生们都一直处于兴奋的状态,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她独到的教学设计。吴老师对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精益求精,不是“为追求风格而风格”,而是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例如:在《旋转与平移》这节课中,一方面采用了个人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另一方面,让学生充分应用多种感知通道来感悟平移和旋转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观看游乐场中的活动场面,生动、直观地感悟平移和旋转,进而又通过动手操作和活动进一步探究平移和旋转。课的最后,教师设计了“楼房会搬家吗?”、“聪明的设计家”、“巧算长度”等解决问题的题材,又让学生在初步应用新知中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学生在一堂课中初步完成了个体在认识上从感性到理性又从理性回到感性这样两次飞跃。这充满智慧的教学设计环节深深地吸引学生,也吸引着无数的老师的目光。教学结束时,无论是学生还是听课老师,大家都没有一丝倦怠,反而有种“意犹末尽”的感觉,这正是吴老师教学设计艺术高潮迭起性的体现。另外,吴老师列举的课例——《千以内数的认识》的设计也独具匠心,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高潮迭起,充分体现出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3、挥洒的教学机智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看了吴老师的实录课,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她在课堂上那驾轻就熟的教学机智。吴老师对于课堂上的偶发事件能随时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如:教学《平移和旋转》时,课一开始吴老师问:“大家说玩好还是上课好?”老师的本意是借学生说“玩”引出游乐场,但孩子却说:“上课好”。吴老师巧妙地一引:“我认为玩不错,上课好不好呢,你们需用心体会,40分钟后再告诉我,好吗?”话语不多,就把学生引入了课堂。这样灵感性的发挥创造,是课前备课在课堂上的随时延伸,是教师知识积累、各方面修养及激情瞬间的高度凝合。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3

  当我再一次读《吴正宪与小学数学》时,我完全被她的人格魅力所折服。这已经是我第二次读这本书了,但是每一次读这本书时都有新的感触,她一位不仅能给予学生智慧,还能给予学生力量的立体教师。她对学生、对教育的爱,让我感动;她为这份爱所付出的艰辛,让我敬佩;她在教育之路上收获的快乐与幸福,让我憧憬。

   一、课堂教学的风采凸显出她无限的人格魅力

  第一次听吴老师的讲座是在7年前,刚毕业的时期,那时是在杭州的一个展示课中,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至今仍然历历在目的《面积和面积单位》,她用了她一生的教学生涯演绎了一堂让我们在每位在场的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用爱心浇灌学生的心田

  她把“让学生喜欢我”、“让学生喜欢数学”、“让学生学会学数学”作为数学教学的终极目标。她利用、并创造机会建立民主、平等、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下雪了,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表现出对冰雪世界的向往,她平息批评指责的冲动。课后,她和孩子们一起走进冰雪世界尽情地玩耍,学生对她说:“老师,我们真的很喜欢您。”;她坚信成功亦是成功之母,制造给孩子重新跃起的机会,在体验成功后露出了自信的'笑脸。她新接一个五年级的班级,用一个暑假的时间打造开学的第一课,以“你知道阿基米德检验金冠的故事吗?、认识我吗——伟大的0、别小看它——小数点、车轮为什么制成圆的?1+2+3+……+99+100=?”等等许多有趣的问题,粘住学生的心,让他们喜欢数学。生动的故事,扣人心弦的比赛,人人参与的游戏,象一个个美丽的陷井,使孩子们不由自主地陷入数学的思考中。为了她所爱的事业,她可谓使浑尽浑身解数,这些高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她把教育教学工作当作一项事业,为之奋斗而无怨无悔;她把教育教学工作当作一门科学,不断探索而乐此不疲;她把教育教学工作当作一种艺术,追求美好的境界和神奇的效果。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4

  初识吴正宪老师是在四年前,学校派我到外地培训学习,有幸聆听了她的一场学术报告和一堂数学课。当时让我惊叹、敬佩的不仅仅是吴老师所获得的荣誉和特级老师的称号,更是被她那亲切的话语、平易近人的态度、独特的人格魅力所吸引,回到学校后我通过网络也了解到了很多关于吴正宪老师的事情,但总觉得不够系统,不够全面。正巧,和同事在逛书店时看到《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这本书,想都没想就把它买下来了——因为这是一个让我仰慕已久、钦佩不已的小学数学名师。

  怀着崇敬之情读完《吴正宪与小学数学》后,我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又近了一些,我再次领略到吴老师是如何赢得孩子们的喜欢和老师的景仰的,掩卷之余,我很希望能用笨拙之笔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内心感受。

  全书共有四章,第一章吴老师系统地向我们介绍了,她是如何从一名普通的16岁少女成长为一名人人景仰的教育名家的历程。她曾经历了拜师学艺、苦练积累、艰辛探索科研之路……为我们展示了吴老师“情”、“勤”“创”的人格魅力。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二章和第三章的内容,吴老师以亲身经历向我们娓娓道来,让我感受、明白了教育的真谛、为人师者的含义,一个个独具匠心的设计为我们展示了数学课堂的精彩魅力,让人受益匪浅。

  记得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初次踏上三尺讲台的我信心满满,每天忘我的工作,放学了还把班上的后进生叫到办公室辅导功课,每日超负荷的工作,但我从未觉得累。可是一个学期下来,我发现自己的努力并没有换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个别学困生和我的距离反而越来越远,对数学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和积极性了。我迷惑了,请教了很多老教师,也阅读了大量的教育教学书籍,我逐渐意识到老师的任务绝不单纯是课堂上知识的讲解、传授,更多的是应该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进步与发展。吴老师在书中告诉我们“在向学生大量灌输知识的同时,忘记了学生在想什么,学生喜欢做什么,把成人的意识不折不扣地变成孩子们的行为,忽视了教育对象是有思想、充满感情、有着丰富个性的活生生的人。”这番话让我恍然大悟,一个只会让学生死做题目的老师怎会令他喜欢呢?他又怎会喜欢上你的课呢?于是,我改变了以往的一些做法。课堂外,我成为孩子们的好朋友,和他们一起晨跑、沐浴清晨的阳光,和他们一起为了运动会上的胜利而欢呼,和他们一起为同学举办生日party,冬天到了,和他们一起堆雪人、打雪仗……课堂上,我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同时也是孩子们的合作伙伴,我们常常在一起讨论、一起探索,有时会为了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也会为取得的成绩欢呼雀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孩子们不仅仅把我当老师,更是把我当朋友、姐姐,他们喜欢上了我,更喜欢上我的数学课。李镇西老师曾说过:“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必定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如今,我带的第一批学生已经上高三了,他们每次给我打电话总会说这样的一句话:“老师,做你的学生好幸福!”我的身心也常常为学生的纯真和对老师这一职业的挚爱而感动着,觉得当老师真的很幸福!拜读了吴老师的书,则更加让我明白了老师的含义、教育的真谛。

  数学学科由于其自身的专业性、科学性、严谨性让很多学生感觉很枯燥、难懂,对其不感兴趣。而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如果学生能感受到数学很有趣,就一定会喜欢上数学。俗话说:先入为主。第一印象会深深而长久地留在人们记忆里,不可磨灭。因此,让孩子们从第一节课开始就要感受到数学是有趣的显得格外重要。比如本学期开学的第一节数学课,我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了一个数学典故—丢番图墓碑之谜。故事刚讲完,同学们就迫不及待地讨论起来,他们觉得数学有趣极了。吴老师在书中也为我们描述了很多有趣、神奇的数学情境,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0”的知识时,我就采用了吴老师设计的情境:请同学事先准备好各种不同的三角形,并分别测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标在图上,上课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考考老师”。学生报出三角形中两个内角的度数,请老师猜一猜第三个角是多少度,每次问题的抛出,我都能对答如流,准确无误。同学们吃惊了,疑问由此产生了:“老师又没有看见我做的三角形,为什么每次都能猜得这样准确呢?”同学们带着疑问走进数学知识的发现和探索中,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发现规律。有的把三个角撕下来,重新拼在一起,有的用折纸的方法,有的用测量后再计算的方法。同学们通过观察、操作、计算等方法,得出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0。有了这个结论,学生们很快知道了我为什么总能猜对的秘密。接下来又是一次神奇的感受,“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是1800”,你能推导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一百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同学们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上感受到了数学的有趣和神奇,这样的数学课堂有哪个学生不愿意参与其中呢?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如果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疑问或感到惊奇,对数学有一种奇妙的感觉,还能不喜欢数学吗?在数学的王国里,有趣、神奇的事儿可多了呢!我精心采摘一朵朵趣事小花,奉献给孩子们,和他们一起欣赏,和他们一起领略数学的有趣和神奇,使他们更加喜爱数学。

  作为教师,没有对事业执著的爱,没有对学生真诚的情,是不会取得成功的教学。用吴正宪老师的话来说,教师走进教室就像演员走进摄影棚,立刻进入角色,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和对学生的关心,对知识的酷爱,对事业的追求以及对工作的责任感,去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使师生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使之更好地接受教育。从事小学数学教育已快八年了,在此期间,我一直努力、真诚地站在孩子的角度,走进他们的心灵,用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让孩子真正爱上数学、爱上我。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5

  一直以来,最让我钦佩的数学教师就是吴正宪老师。这学期,我读了《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这本书,对吴老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她的成长之路告诉我,一位教师只有不断研究、不断探索,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才能在教学中博览众采,有所成就。没有钻研、没有进取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

  吴老师首先钻研教材改革,建立了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整合成六大知识体系:面积教学一条龙;体积教学一条龙;分数四则计算一条龙;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一条龙;数的整除一条龙;正反比例一条龙。教学改革试验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是充满激情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本来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通过吴老师的讲授变得妙趣横生,简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而这一切都是从读懂学生、走进孩子心灵开始的。首先教师要做一个充满爱心,富有人情味的老师,能够学生做朋友,被学生喜爱。其次教师要努力研究教材教法、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体验数学有趣,发现数学神奇,感受数学的价值。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在学习中学会创造也是不可缺少的一步。

  吴老师充分地尊重、信任学生是她教学中的一大特色。吴老师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现,她允许学生用不同的速度去探索和获取知识,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习数学。一个教师不应该抹杀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设想一个对学习失去兴趣的孩子是不可能成为学习优秀的学生的。

  作为教师,没有对事业执著的爱,没有对学生真诚的情,是不会取得成功的教学。用吴正宪老师的话来说,教师走进教室就像演员走进摄影棚,立刻进入角色,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和对学生的关心,对知识的酷爱,对事业的追求以及对工作的责任感,去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使师生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使之更好地接受教育。

  只有热爱教育的人,才可以在备课时,精心设计,细心雕琢;只有热爱教育的人,才可以站在三尺讲台上引领学生泛舟学海,寻觅知识宝藏;只有热爱教育的人,才可以发掘学生的优点,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

《听吴正宪老师评课》读后感

        提起吴正宪老师,由衷的钦佩,她是我国著名特级教师,在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培训时经常能听到专家们拿她的课做案例与大家分享,网上也经常能看到她的精彩讲座与课堂实录。这次暑假有幸读了《听吴正宪老师评课》一书,一个个鲜活的案例,精彩的点评,让我受益匪浅!

        书中给我们呈现了大量的精彩教学片断,并对这些教学片断进行了全面的归纳、分类、总结,做了独到的分析、品读和解读。我一边读,一边思考,一遍遍的问自己“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一次次的后悔自己当初上这一课时没有用上这样的设计。这本书也对评课的涵义和方法进行了深入地阐述。吴正宪老师认为:评课不仅要研究教材教法,更要研究教育思想;不仅要研究教师的教,还要研究学生的学。它应该成为促进教师交流、共享智慧的重要手段,以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执教能力和教学质量。书中精彩的点评,“好吃又有营养”,读完这本书意犹未尽,通过对书中片段的解读与思考,我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课堂中精心设计提问,能够使课堂教学结构更为合理,推动教学发展。

        有效问题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问题是提高课堂思维含量、激发学生思考兴趣、提升学生探究能力的核心因素。提问中抓好四个结合,即提问和情境相契合;提问与追问相结合;提问与思维相契合;提问与时间相契合。让恰到好处的提问成为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教学中每节课都有重点,需要学生去探究,这时候就要用“问题”来撕开一道口子,从这条缝中去窥见森林。所以一个优秀的数学老师,在一节课中一定要精心设计几个主线的提问,去抓住这节课的魂。一节课中一个又一个引导性的问题,既彰显了数学的本质又显得这节课既简洁又深刻。

        当教师把学生引入新知的海洋中时,抓住时机合理的追问可以使内容的教学层层递进,跌宕起伏,深入主题。追问就是把问题给学生,也就是把主动权间接交给学生,让他们积极思考,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吴老师还说“必要时教师还可以装糊涂,这是一种教学智慧,把讲台还给学生,教师要慷慨地退下去,该出手的时候,教师也要勇敢的站出来”。例“三角形的分类”这节课中有一个三角形它既是锐角三角形又是等腰三角形。学生刚学完它们的概念,老师接着追问“一个三角形怎么会有两个名字呢?”让学生陷入更加深入的思考,同时也直面数学的本质。

        二、“画出来的理解”

        数学家华罗庚说:“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数形结合,重视学生画图操作活动,利用画图策略借助面积模型渗透转化,引导学生探索算理,使新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体会数形结合有效性,体验数学趣味。通过画图 ,可以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体验画图与数学思维结合的过程,帮助学生打开学习的思路,更系统地学好数学知识。

        三、读懂学生,让数学和学生对话。

        在数学教学中要抓住基础概念的教学,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扎实有效。点评《分数的意义》教学片段时,吴老师说到,“一位好的数学教师应该是一位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的老师。”授课教师在了解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和学习经验后,课堂中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分数的意义,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你能用生活中的事说说1/3的意思吗?”课堂在老师的掌控中充满生机和活力,学生用自己的故事讲数学,为分数穿上了美丽的外衣。

        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得以碰撞,感情得以沟通,价值得以实现。由于学生是思想、性格、身心发展特征等差别都很大的一个群体,因而对学生的了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而读懂学生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自身价值、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保证。

        1.读懂学生的言语,就是教师能认识到学生言语表象后的信息,能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能从学生无意、或是单个的词汇中领会到其赋予的特殊意义。

        2.读懂学生的错误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读懂学生的错误,对于其中隐含的“亮点”,教师要给予肯定和欣赏,对于一些不合理的成分,教师要发挥教学机智,对学生及时引导、点化,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从错误的认识中去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读懂了学生的错误其实也是教师宽容心态的体现,是教师对学生积极参与的鼓励。

        3.读懂学生的困惑 教师对于学生的困惑,要“知其因,晓其果”,要能迅速地指出学生困惑的原因所在,并给予恰当、合适的指导。读懂学生的困惑,教师换来的是对教学的重新认识,对学生来说是一份“柳暗花明”的欣喜。

        优秀的数学教师一定是一个会反思的数学教师。“回头看”让我们和学生共同驻足反思。只有反思,才能使经历上升为经验。经历只是一种曾经的拥有,而经验则是我们每一个人沉淀给自身的宝贵智慧和本领。吴老师书中的话语在脑中回放,她的大智大慧对于我以后的教学以及听评课的关注点深受启发,正如吴老师也对我们青年教师提出几点希望:首先是要做夯实基础知识的教师,然后才是教出数学味道、数学品味、数学文化,而到了最高境界则是培养人文精神。所以,我们数学教师都应立足本职工作,抓好基础知识。
本文标题: 吴正宪专业成长历程读后感(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40236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桐叶封弟》的读后感(桐叶封弟的故事)看镜有感读后感200字(鲁迅看镜有感读后感1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