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这本书的读后感,关于准备这本书的读后感,关于准备这本书的读后感,读罢这本书心里久久不能平静,阅读不...
准备这本书的读后感
关于准备这本书的读后感
关于准备这本书的读后感,读罢这本书心里久久不能平静,阅读不仅仅是一个学习课题,读后感是一个抒发感情的文学体裁,现在为大家提供关于准备这本书的读后感。仅让大家参考哦。
准备这本书的读后感1我们常说教育,教育是什么呢?教育的本质又是什么呢?百度搜索中解释到:教育狭义上指专门组织的学校教育;广义上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本质是指教育的内在要素之间的根本联系和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
通过《准备》这本书,深刻认识到教育的本质在于改变每一个孩子,还不是筛选每一个孩子。教育就是让每个孩子获得人生的的成功,掌握幸福的能力。如何为未来做好准备呢?黛安娜*塔文纳校长提出了以下几个观点:
一、项目式学习
为确保学生们顺利步入社会,必须培养他们的决策力——让孩子学会做明智的选择。这里没有我们经常意义上的课堂,一个老师讲,所有孩子在教室里听。这里教室里的孩子是扎堆的,老师游走各个学生中。学习不再是灌输式教育,而是以项目课题方式 ,让孩子主动学习、讨论、研究,在不断的深入探讨中,无形中掌握了所有要学的知识,而且更加深刻。不会出现,一考试就背,考完就忘,无法真正应用于真实生活中。其中有一个案例很深刻,如果让你时间穿越到林肯时代,你的行李箱上要装什么东西?就这样的一个项目制研究课题,不仅让孩子有参与的兴趣,愿意自主的去学习,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人们的吃、穿、住、行,你准备什么物品,能帮助到你在这样一个特殊年代生活?而在这一系列反复研究下,孩子无形中了解了历史、地理、数学、化学等各项知识,而且深入脑海,而不是背完就忘,通过传说中的考试也就是分分钟的事情了。
二、自主学习
家长经常太过插手孩子的事情,老是想替代孩子们完成所有的事,但孩子会长大,不可能一辈子陪在他们身边,得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黛安娜*塔文纳校长说以精通、自主和目标是学习机制的核心。定高的目标,实现精通,自主学会。那如何达成呢?
第一是SMART原则,具体的(SPECIFIC, S)、可衡量的(MEASURABLE, M)、可执行的(ACTIONABLE, A)、实际的(REALISTIC, R)和有时间限制的(TIMEBOUND, T)目标。在孩子上中学时,让孩子设定目标,哪些指标可度量,老师们会定期查看这些目标完成情况,或是哪些需要调整,以帮助每一个孩子及时完成目标。
第二是随机应变,人与人的学习能力不一样,让老师根据学生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调整。目前我们大部分的教育模式还是工业时代的教育方式,老师教的内容是一样的,布置作业是一样的,所以结果就也差强人意。黛安娜*塔文纳校长让每个老师了解熟悉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自己掌握学习的节奏,自主的去努力探索未知的世界。
第三是寻求挑战,始终给学生设定有挑战性的目标,保持挑战,不能只学自己擅长的。
第四是坚持不懈,任何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一个孩子都必须学会忍耐,学会吃苦,并且坚持不懈。
第五是直面挫折,不要害怕失败,如果这次不会,不要紧,吸取教训,下次只会做得越来越好。
第六是适时求助,不要害羞,不懂就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这六项素质,让孩子在实现自主学习为未来做准备。
三、反思中学习成长
让孩子认识自我,认清自己关注的是什么,明确什么样的工作对他来说是有意义的。让孩子说出自己想要什么,找出所有他感兴趣的东西,越具体越好,把这些元素林林总总加在一起,最终所有的零碎的拼图会变成一幅完整的图画。当思考自己的未来时,才有足够的信心,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四、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最有合作精神的人,同时也是最了解自己的人。与其互相倾轧,不如团结一致,这样才会令我们变得更强大。如今社会,令你成功的能力,不是人踩人的能力,而是合作的能力,能不能团结很多人完成一个任务。书中有一个案例,令我印象深刻。新生入学,老师让孩子们玩一个“戳气球”的游戏,每个新入学的学生都会获得一支2号铅笔和一只气球,规则是1分钟后,谁的气球没有被戳破,将会得到一份礼物。孩子们玩得很开心,想方设法的去戳破别人的气球,这一过程孩子玩得很开心,但结果是所有的气球都破了,没有人赢。每个人都有自己长远的目标和他要走的路,大家都各有所长,需要的东西也不一样。我们可以寻求属于自己的成功,但无须以牺牲他人的利益为代价。通过互相帮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获得成功。
什么才算是做好了准备呢?培养孩子成功的习惯,和注重他们的学业成绩放到同样重要的位置。让他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给他们充足的时间,找到与世界对接的入口。
什么是对孩子是最好的呢?对孩子最好的,就是我们利用每一天、每一分钟,去帮助孩子具备社会需要的通用技能。让孩子获得满足感,引领他们取得成功的最佳途径。
任何成长的路上都不会是一帆风顺,有时候你的努力要等到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结果。竭尽全力,去打开每一扇锁着的门。
文章的最后用雅各布*里斯关于石匠的故事的一段话做为结尾:感到无助的时候,我会去看看石匠、他们挥舞着锤子第一百次敲击面前的大石,却没有看到丝毫裂缝。但当他敲第一百零一下的时候,石块轰然碎成了两半。我很清楚,那并不仅仅是第一百零一下的功劳,更是前面那一百下的辛苦积累。
准备这本书的读后感2书本读后感1
最近,我正在读一本书,题名为《狼王梦》。
大家都知道,狼是冷酷无情的动物,可在狼群中狼也是有感情的,在寒冷的冬天,狼会结伴出去寻食。可这本书的情节,令我感动,你继续看,这本书能感动你吗?
在尕玛尔草原上,有一匹母狼叫紫岚。他的肚子开始叫了起来,自她怀孕以来,它的饭量越来越多,食量大的惊人。一天,它想吃马鹿了,于是,他悄悄地进入了牧场叼走了一只小马鹿,但被看马鹿的大白狗看见了,大白狗跟了上去,紫岚在大白狗的攻击下,紫岚用计杀死了大白狗,并顺利的产下了五个孩子,他的一次次失败,五只小狼相继死去,最后,她把希望寄托在狼孙身上,为保狼孙的安全,它与金雕同归于尽了。
我不明白,为什么让孩子当狼王呢?于是,我有细细的'读了一遍,体会到了的是爱,是梦想。因为爱,紫岚和大白狗激战时身下了狼崽,因为爱,蓝魂儿被捕兽夹夹住的时候,紫岚依旧为它着想,因为爱,紫岚为了保护狼孙,和金雕同归于尽了。因为有梦想,狼才会有强弱之分、领袖之争。爱是伟大的,自私的爱是渺小的。
书本读后感2
在一个角落里,有一只小蚂蚁一天它顺着花腾爬在花芯里睡觉,一个特喜欢看书的小女孩正好路过随手摘下了这朵花做夹在书本里做书签。小蚂蚁被这书本夹扁了,它在书本中窜来窜去,书本里的字见它这么自由快活,就问她也是个字吗 它没有回答,书本中的字也跟着它窜来窜去,因此书本每天都有不同故事,小女孩发现了,看到小蚂蚁就问,你也是一个字吗 是的,蚂蚁说。我的家住在书的每一个角落,每天我都会换地方所以每天都会有不同的故事。从此小女孩不用买其它的书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善于发现,多读课外书。一只被书夹扁了的小蚂蚁,你想不想认识这只神奇的小蚂蚁呢
我们读了《书本里的蚂蚁》这个故事后,都觉得故事中的那只小蚂蚁和那些小小的字十分有趣,我也想和大家说说这个。
这次,我读了著名作家王一梅阿姨的童话《书本里的蚂蚁》,深有感触。这个童话故事主要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天,一位小姑娘摘了一朵花并夹进了一本旧书中,而花蕊中的一只蚂蚁也被夹进了书里,被夹得扁扁的。书本中的那些字以为蚂蚁也是一个字,它们也学着小蚂蚁的样,在书本中走来走去。于是,随着这些字的不同组合,每天都变成了一个新的故事,小姑娘也就不用再继续买别的书了。
一只普普通通的小蚂蚁,一到王一梅阿姨手中,就变得活灵活现了。这个故事以蚂蚁为主人公,讲了一段非常有趣的故事。这样一写,我觉得本来乏味枯燥的文字,顿时充满了活力,似乎它们都会像故事里的文字一样神奇地走动起来、跳动起来,引起了我读书的欲望。书中的每一个小小的字,因为在夜间出来走动走动,不经意间就改变了排列的次序,组合的方式,句子的长短不一样了,段落的详略也不同了,从而,一个一个新的故事也就诞生了。正因为这一点,我有时也觉得这些小小的汉字,就是一副我们小时候玩过的神奇的积木了!而汉字的神奇魅力还不止于此。
这个故事中提到,每天小姑娘能从这本书中读到不同的故事。每当回想起这一个情景,我就会想起我们读书的情景,我觉得故事中小姑娘每天都能从同一本书中读到不同的故事,就好比是我们在读书时,刚开始你读一遍,或许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但当你再读第二遍、第三遍时,你也许会有一点新的发现,新的理解,你也许会觉得同一篇文章,今天读起来就仿佛是新的一个故事了。
《书本里的蚂蚁》,以奇异的故事情节激发我们的读书兴趣,指引我们去认识这个世界,热爱这个世界。
准备这本书的读后感3读后感 1
《平凡的世界》对我来说是一部很有意义的小说,因为第一次读它的时候是在高三,当时正面临着考学的压力,是它带来了动力并让我对文学有了另一种释义——朴实无华便是真,善,美。该作品全景式描述了中国现代城乡生活,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主人公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为代表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们的形象,在这个平凡的世界中不断超越自身局限,最终获得生活上的成功,谱写出一曲充满活力的生命之歌。他们兄弟俩向人们揭示了人生的自强与自信,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一系列复杂的矛盾纠葛纷繁地交织,荡气回肠。
《平凡的世界》之所以是一本好书,是因为他的人物以及情节都刻画的很真实,直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体验着那个时代的风风雨雨,看后让人很受启发,回味无穷。
人性之美。人性的魅力在纯真的质朴中是最耀眼的,因为亲情、友情、爱情是一条永远剪不断的线。主人公孙少安的家是贫穷的,但也是富有的,家人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就是他们最大的财富。孙玉厚是一个高大的形象,他是家里的顶梁柱。可是谁能想到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在他慈祥的笑容后面有多少的生活艰辛与无奈,但是孙少安知道,他父亲在他面前抱头痛哭流涕,他第一次看见刚强的父亲在他面前流泪,他自己也哭了,他知道,面对生活的艰苦,他将要和学校大门永远的告别了,他多么不情愿啊!但他理解父亲的痛苦——父亲也不愿意断送他的前程……就这样,他的学生生涯随着那张名列全县第三的好成绩而收到的录取通知书的到来而终结了。文中那朴实无华的语言,最撕扯内心情感的描写入木三分,看到这里我都忍不住泪流满面,少安为了弟弟妹妹,为了这个家牺牲的太多太多了,他没日没夜的忙碌着,从来没有为自己“自私”一下。书中使用最频繁的词语就是:“亲爱的,亲爱的大地,亲爱的双水村、亲爱的父亲、亲爱的弟弟、亲爱的朋友……”总之,人世间的真情都在这里一一展现。“爱情不应该是利己的,应该是利他的,是心甘情愿的与所爱的人一起奋斗并不断自我更新的过程。”这就是另一主人公孙少平的感情箴言,活泼潇洒,但温柔体贴的田晓霞不幸早逝,一串银铃似的笑声远去,消失……令人惋惜,但他放弃多情贤惠的美丽姑娘金秀的爱恋,同师傅遗孀慧英嫂的结合,高尚的人格令人佩服,流露出深厚的人性,人性之美。
读后感2
该书开始讲了“本葆将军”客栈里来了一位叫比尔的老海员,他整日酗酒,直到一个叫黑狗的人送给比尔一张黑卷,他看完就一命呜呼了。吉姆打开比尔的水手箱,发现有好多金币,吉姆马上就明白晚上可能有海盗来打劫,迅速和她妈妈提前逃了。这让我非常佩服吉姆的临危不乱、机智勇敢。
吉姆和李沃西大夫、乡绅特里劳尼组织了一次寻宝,他们找了一艘大船,找了一位船长和一些水手就出发了。然而水手的头领西尔弗想带头造反独吞宝藏,他们密谋时被小吉姆听见了,于是上岸时双方展开了一场激战。吉姆在追击时被水手捉住了,但是他的勇敢使西弗尔十分佩服而放了他、并跟他和好,最后大家齐心协力找到了宝藏。这让我明白了,如果热爱生活、感谢生活的赏赐、尽力超越自己,那么就会发现自己的能力其实会大大超出想象。
读完这本书,我收获了:只要努力,任何奇迹都有可能出现;顽强的精神和勇气才是生活中的宝藏,遇到困难一定要知难而进,当然勇敢并不是轻率鲁莽行事。
关于准备好,去上学的作文
从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我都有家人陪同去上学,不是爷爷就是奶奶,不是爸爸就是妈妈,他们总不放心让我一个人去。我看到许多小朋友自己去上学:有的是一年级的小朋友,有的是二年级的小朋友,我心里真不是滋味。一个星期一的早饭后,我对爷爷奶奶说说:“今天,我要自己去上学,我和邻居小秋秋一起去。”爷爷说:“好吧,路上要小心。”我说:“好!”我和小秋秋背起书包向学校走去。一路上,我们走人行道。到了十字路口,我们走斑马线,红灯亮,我们就停下来,绿灯亮,我们就手牵手过斑马线。大约二十分钟,我们去到校门口。我们和许多小朋友一同走进学校,开始了下午的学习生活。放学后,我和小秋秋相约回家,用同样的方法。回到家,奶奶说:“我家金媛媛长大了。”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今后,家长们忙时,我会自己去上学,不让家长操心,我要学会慢慢长大。
《上学记》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上学记》读后感(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上学记》读后感 篇1这几天上班回来都会抽点时间看下《上学记》,没多久就看完了。这是一本小书,类似随笔,是何兆武老先生口述,文靖撰写,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出版。主要是讲述何兆武老教授大学时代的一些人和事。书中谈论了许多东西,谈的最多的是关于幸福。
什么是幸福?何兆武老教授是这样认为的: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你必须觉得个人的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可是这又是非常模糊、非常朦胧,并不是什么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前景,也必须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社会整体在腐下去,个人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在书的另外一处他又强调,幸福最重要的就在于对未来的美好的希望,一个是你觉得整个社会、整个世界越来越美好,一个是你觉得自己的未来会越来越美好。
这就是他的幸福观。他的幸福观是把个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起来,不光是觉得个人的前途是光明的,整个社会的前景也是更加美好的。当我把何兆斌老先生的幸福观与几个朋友分享后,他们有点不理解。
关于幸福,这是一个哲学命题,也是个人人生观的一部分。以前,没有认真考虑这个问题,只是简单的想过,幸福是一种状态,必须是现代式,而不是过去式,仅此而已。至于什么是幸福,我没有想过,甚至没有想过能找个好工作、可以买房买车,这就是幸福。
这些年,整个社会对幸福这个词也很关注,经常谈到幸福指数。前段时间一部电视剧《幸福来敲门》又引起社会对幸福这个词的热议。我们谈论着自己的幸福观,有人说幸福就是幸福就是猫吃老鼠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这是一种网络说法,更多还是谈及自己的生活、事业、爱情、亲情等等。
我的幸福是什么呢?我想我应该思考这个问题了。这是对自己的负责。
《上学记》读后感 篇2何兆武的《上学记》是一部与众不同的书,在于它是由何先生口述,由他人记录整理的。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这种形式的书,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还以为是由于何先生过世了,只能由旁人抄写。其实不然,我想何先生是有意而为之,这种写法有一种妙处,那就是有一种亲切感,平易近人,感觉就像是和作者本人面对面的交流,听老人讲着他独有的美好故事。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当属何先生在西南联大时的上学生活了,这也是《上学记》的核心、精华所在。西南联大的学习氛围非常好。
其一,是自由的学术氛围。当时的学生,各持己见,但是面对分歧,他们最多争辩,绝不会将情况恶化成吵架。然而,为什么会有如此自由自在的环境呢?我想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学生之间的友谊良好。何兆武先生这里指出,人的创造力由求知自由、思想自由和个性发展组成,而个人的独创能力实际上才是正真的第一生产力。自由的环境造就了学术的多产!
其二,就是西南联大的教学状况了。何先生对此有否定,但大体上是肯定的。这些教授们表现的也比较“自由”,很多教授上课不像现在的老师一样兢兢业业,讲义都不带,高兴讲到哪就到哪,更有甚者,像现在的学生一样,来上课还得看心情。我觉得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教授的个性不应该在讲台上发挥的这么淋漓尽致。
西南联大出了很多大家,这是毋庸置疑的。对于其原因,我想有这么几点。首先,西南联大的生源较之其他大学,不能说最好,但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其次,西南联大的周边环境比较偏僻,学生们除了在学校一心向学,毫无其他去处。然后,教授们虽然有点喜欢耍性子,但他们的水平非常不错,他们能传给学生知识,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这对学生的成长十分重要,认知水平高了,在学术上才能有更高的造诣。最后,西南联大的教学规模属于小班教育,众所周知,这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非常有利,学生和老师能处于更活跃的互动之中,很多新创意、新想法也随之迸发而出。
《上学记》读后感 篇3近日,阅读了《上学记》,印象深刻。
何兆武先生在《上学记》里,对最精彩的回忆留给了西南联大。那一代人成长在内忧外患的年代,学子的理想都很单纯,那就是赶走日本鬼子,建立民主的新中国。单纯并不代表没有生机,单纯也不是简单的代名词。建国后出身的人,特别是70后、80后,更是无法体会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和情怀。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理想,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历史责任。
从《上学记》一书中,我触摸了70年前我们中国学子的理想和追求。近百年来,伟大的中国人一直都渴望自由,渴望解放,争取民族的发展空间。有思想、有理想的人,越在艰难坎坷的环境里,越会振作精神,积极思考。像何兆武这样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我们这片古老而焕发活力的土地!
你说,能不使人感动不已吗?想想前辈们舍生忘死的付出,才换来今天的美好生活,我们难道不应该更珍惜自己的生活吗?我们能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这更是一种来之不易的幸福啊!
《上学记》读后感 篇4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经历了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甚至于大学的学生时代,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上学记。读何兆武先生的一本《上学记》,让作为一名大学生的我在忆往昔年少时光的同时更感慨于当下中国学术氛围的不自由。我们的上学记与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相比,或者更加多姿,但却少了些许自由的学院自由因素。
何兆武先生在书中写到:“那几年生活最美好的就是自由,无论干什么都凭自己的兴趣,看什么,听什么,怎么想,都没有人干涉,更没有思想教育。我们那时候什么立场的同学都有,不过私人之间是很随便的,没有太大的思想上和政治上的隔膜。”他说这是他在西南联大最美好的读书时光。教师的聘任不以政治信仰和学术见解为标准,他们上课也没有统一的教材,尤为难得的是,他们讲课近乎绝对自由,没有人要求他们应该讲什么或不应该讲什么。学生的权利也得到充分的尊重。何先生曾说“社会要进步,学术必须自由,思想必须自由”这大概就是西南联大能在国家灾难深重的同时培养出大批国家栋梁的原因。
而当下中国的学院氛围确实截然相反的,自国家把应试教育改为素质教育以来,成果未曾有多大改变,高考仍是打着“素质教育”幌子的“应试教育”,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灌输教科书知识。学生每年的阅读量相比于以前,相比于同时代其他国家,大大的落后了。学生的思维被局限于“标准答案”、“模板参考”等等,乃至于我们都是类似于古代科举制的高考制度下的高分学子。但走出大学,走出国门,却变成实践能力低分的学子。原因何在?因为我们学的知识无法转化为我们自己的知识,指导实践。更深层的原因呢?因为中国的学术氛围不自由限制了学子思维的`培养。
社会要进步,学术必须自由,思想必须自由。希望在我们后代孩子的上学记里,学术是自由的,思想是自由的,唯有如此,中国的未来才能进步,才能更富强!
《上学记》读后感 篇5一直都很喜欢西南联大那个时代的读书人,因此这些年断断续续的看了那个时代很多人的回忆文章。有名的无名的,杨绛的,赵元任夫人的,张中行的,沈从文的,还有很多其他想不起来名字的。慢慢的对那个时代的人事有了粗浅的了解。尽管有钱钟书《围城》的嘲讽在,但无可否认那个时代的读书氛围好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那个时代老师象老师,学生象学生。因为自以为了解的不少了,所以在书店第一次看到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时,就没有放在心上。
过了些日子在网上买书时看到大家的评论,心里一动(幸好这一动,不然就失去一次好的机会了),于是捎带着也买了一本。然后在看厌了那些理论书籍后一口气看完了这本口述史。
唯一遗憾的是何先生的回忆到解放就戛然而止了。据说还有一本《上班记》,但要到什么时候出版,现在还是未知数。其实这也不是第一次了。很多回忆都是在49年结束了。我们明白这个意思。
何先生说:平生读书最美好的岁月只有两度,一次是从初二到高一这三年,另一次就是西南联大的七年。余生也晚,他说的时光我们都赶不上了。想想自己的读书岁月要说美好还真的是没有。
所以他一回忆起联大的七年我就忍不住要妒忌。联大7年,读了四个系,真是想都不敢想的好事呀。我的大学时光真是贫乏的几乎无事可述,如果说要勉强回忆大概就是在那个图书馆里发现了《古诗源》。也没碰到什么可以大大回忆一番的老师和同学,当然自己也不是个好学生。因为《古诗源》同我的专业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何先生说:旧社会没有标准教科书,考试没有“标准答案”,各个老师教的不一样,各个学校也不同,有很大的自由度。我觉得这有一个最大的好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对于学生来讲,至少比死盯着一个角度要好的多。“转益多师是吾师”,学术上独尊一家,其余的都一棍子打死,那就太简单化了。人类的文化也是这样,什么都绝对化、纯粹化总是很危险的。
这段话真应该给那些出标准答案的人去瞧瞧。给那些僵化的脑袋一个新的思路。少年儿童的许多奇思妙想就是在这种标准答案里被扼杀的。于是大家都整齐划一,好像是流水线上的产品。所以有朋友说要送孩子去国外上学,虽然担心孩子会学不好中文,但为了让他们有个健全的心灵,这样做还是很合适的。
何先生说:读书不一定非要有个目的,而且最好是没有任何目的,读书本身就是目的。读书本身带来内心的满足,好比一次精神上的漫游,在别人看来,游山玩水跑了一天,什么价值都没有,但对我来说,过程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那是不能用功利标准来衡量的。对这段话我是举双手赞成的。但现实大过天,生存是第一位的。我们的家长和我们自己都是实用主义者,衡量一件事的意义是经济先行的。
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古代到还不至于如此实用主义。于是我们这个时代不会出什么大家,最多是大匠。几乎什么事都要同经济扯上关系的社会我觉得很是恐怖,这意味着我们要失去许多不能用金钱衡量的美好的东西了。小朋友从小背唐诗不是为了陶冶情操,而是为了在众人面前炫耀孩子的记忆力。很小的孩子就要去钻研奥数,学钢琴,美术是为了在升学时有分可加,这些事说起来有些匪夷所思,但却是在生活中真实存在的。
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对数学语文和音乐美术会有感情吗,会觉得心所向往吗,不会。就象郎朗在自传中说练琴到要自杀,从此看他弹钢琴我就觉得很心酸。我不能想像莫扎特小的时候有练琴练到要自杀吗?所以这个时代只能是娱乐精神,只能是无聊加空虚了。何先生所向往的幸福自然也不是我辈可企及的了。也只能跟着先生的记忆向往一下。
据自己这些年的读书体会,个人回忆的历史往往比那些写在正史中的定论更为可信。何先生的回忆又再次证实了这个观点。
这里还要插几句同这本书无关的话,今年大片云集,我立马晕菜。有些片子基本上只能远看,不可近观。特别是号称文化大片的更是不敢了。如果直言自己就是搞笑娱乐的到也不错,至少实在。最怕的当然是认为自己可代表一种文化的。额的神呀。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