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 有度 的读后感(终于我读懂了韩非 作文 800字)

发布时间: 2024-05-17 16:58:4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79

《韩非子五蠹》读后感????????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事因于世,备适于事。韩非认为时代不同,社会情况随之变化,政治措施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他...

韩非子 有度 的读后感(终于我读懂了韩非 作文 800字)

《韩非子五蠹》读后感????????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事因于世,备适于事。韩非认为时代不同,社会情况随之变化,政治措施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他反对儒家的法先王,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反对儒家宣扬的仁义,主张以法治天下。他从当时的实际出发,用社会发展的观点阐述其政治主张,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由于时代的局限,他的有些说法缺乏科学的依据,有的带有严重的片面性。如把架木为巢、钻木取火的功绩完全归于个别圣人,而无视广大人民的实践经验在创造发明中所起的重大作用。又如说古代“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显然不符合历史实际。由于古代生产力的低下,财不是“有余”;原始共产社会解体之后,各部落之间不是“不争”,而是斗争日益剧烈。又如他认为疏导江河,只有在“天下大水”的“中古之世”才有意义,后世兴修水利却成为可笑的事,这就把问题说得太绝对了。再如他强调“不法常可”,因而反对尧舜禹汤文武等老一套的政治措施,这是正确的,但把过去社会的一切全盘否定,忽视了历史发展过程中也有继承过去文化中合理因素的方面。至于把“商工之民”作为“五蠹”之一,其错误与偏颇,是更容易看得出来的。
本文在写法方面,具有如下特点:
一正反对比。阐述总论点和分论点,都运用这种方法。如将古人让天子、今人重县令的情况相对比,将山居谷汲者以水作节日礼物与泽居苦水着相对比,将“饥岁之春”与“穰岁之秋”人们对食物的不同态度相对比,用以论证“事因于世,备适于事”的中心论点。接着对比周文王与徐偃王都行仁义而结果相反的情况,作为“世异则事异”的论据;对比舜舞干戚与公共之战的不同情况,作为“事异则备变”的论据。通过各种正反事例的比较,辨明是非,剖析利害,充分论证社会情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不同,政制措施必须适合变化了的社会情况,否则就会招致失败,甚至遭亡国之祸。所有各种对比,都为的从正反两方面论述治“当今”之国必须弃仁义、行法治的政治主张。、
二 围绕中心论点,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论证。开头从正面举例,说明古代圣人为人民兴利除害,都切合当时要求,而分析却从反面进行,指出“当今之世”称颂古代圣人,一成不变地效法他们,那是令人发笑的荒谬,由此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的中心论点。为了增强说理的形象性,又用守株待兔的寓言说明食古不化者的愚昧。以上为第一个层次。然后分析古今情况不同,人们对待财物、权势的态度因而不同,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分别论证上述观点。为了增强说理的通俗性,再就条件不同的人处理水和食物的不同态度,从世情方面进一步论证“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的观点,接着又援引史实对“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论点分项进行论证,把道理说得更加全面。以上为第二个层次。在以上论述的基础上,作出“上古竞于道德,中古逐于智谋,当今争与气力”的论断,把“事因于世,备适于事”的论点具体化,随即对这个论断正面进行阐述,提出治国应崇尚实力的观点。以上为第三个层次。这样逐层分析,使论述条理分明。揭示论点的语句反复出现,点明了几个层次的内在联系。每个层次,每个方面的论述,又都以批判儒家提倡的仁义不足治“当今之世”为前提,而以实行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为归宿,全文用丰富的材料(有传说、历史、社会实际、寓言等),从各个方面(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不同措施、不同结果等)由表及里地反复进行分析、论述,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在批驳谬误的同时提出自己的主张,说理周密,逻辑性强。

韩非子·有度第六的作者思想

《韩非子·有度·第六》选自《韩非子》
韩非虽死,但他的思想却在秦始皇、李斯手上得到了实施。韩非著作吸收了儒、墨、道诸家的一些观点,以法治思想为中心。他总结了前期法家的经验,形成了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被称为法家之集大成者。
韩非着重总结了商鞅、申不害和慎到的思想,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融为一本。他推崇商鞅和申不害,同时指出,申商学说的最大缺点是没有把法与术结合起来,其次,申、商学说的第二大缺点在于“未尽”,“申子未尽于术,商君未尽于法”。(《韩非子 定法》)韩非按照自己的观点,论述了术 法的内容以及二者的关系,他认为,国家图治,就要求君主要善用权术,同时臣下必须遵法。同申不害相比,韩非的“术”主要在“术以知奸”方面有了发展。他认为,国君对臣下,不能太信任,还要“审合刑名”。在法的方面,韩非特别强调了“以刑止刑”思想,强调“严刑” “重罚”。
尤可称道的是,韩非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法不阿贵”的思想,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这是对中国法制思想的重大贡献,对于清除贵族特权、维护法律尊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韩非子《有度》篇的材料分析

材料1:韩非子《有度》篇中说:“威不两错,制不二门。”这是韩非子借用《管子·明法篇》中的话,即“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臣共。”故曰“威不两错。”又曰:“法政独出于主,则天下服德;法政出于臣,则民不听。故明主之治天下也,法政独制于主,而不从臣出。”故曰“制不二门。”材料2:韩非子说:“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回答:(1)材料中的“势”“制”的具体含义是什么?(2)上述材料中韩非子提出了哪些主张?(3)韩非子的主张在当时为什么倍受统治者推崇?
在下曾拜读过韩非的《七术》《六微》,对韩非子略知一二。
依我看,“势”是指“权势","位势”,与“威"同义。说的再具体一点就是皇上的独尊地位,至高无上的权利,这是一种无形却又无比有力的权势。这是皇上与其他人的最根本的区别。
“制”即制度,与"法“同义,具体说是法律制度。但因为古代没有法律制度之说,出自皇上之口的就是法律,法律就是皇帝。
韩非非常强调法律,这也是他明显区别先秦其他诸子百家的地方。
(2)韩非的主张有:皇帝的威望需用心保存,不可允许任何人破坏皇帝的威望。法律及“规矩”必须由皇帝口中说出,不得有任何人借皇帝之口假传法律制度,违者也是必斩。
治理国家应广设严刑,略施重刑。重刑设备必须常备。
(3)韩非子的主张非常成功的地方就是一,它非常的科学,像今天的法律一样,一个国家没有健全的法律没有完善的法律,整个社会都会动荡不安,甚至出线浩劫。比如前一段时间传的沸沸扬扬的许霆案就是法律漏洞的最直接表现。二是韩非的主张正好符合了当时当政者的心意,大权独握是每一个统治者的梦想,而韩非又阐述了这一想法的科学性,当然非常受统治者的喜欢啦。如果是你,你也会喜欢的。三是效果非常明显。这一点得益于刚才说的第一点。科学性才产生了巨大的正面效果。故而韩非子的“术'"势""法”学说影响了中国千年文明。

韩非子读书笔记(六)

一、外储说左上
1、经一

韩非说,明主不应该听别人意见的时候只在欣赏说话人的口才,观察人的时候,不应该赞赏行为远离实际的作风。他还举了几个例子,都成了经典,如秦伯嫁女、买椟还珠。都是典型的舍本逐末,只重形式而忽视内在的例子。

墨子造木鸢,在韩非看来,还不如别人用一根木棍做车轴有用。因为他精心制作三年,飞一天就坏了,而车子却可以装很多东西,用很长时间。这跟老子说的大巧若拙十分契合。
2、经二

这里韩非开始“骂人”了,真正有了“争鸣”的意思。他说惠子、墨子的言论都只是画策,没有用处;庄子之类的学说,都是不切实际的鬼话(皆鬼魅也),太大了,不切实际;务光、介子推、田仲这类的隐士都是瓜皮(原意是实心葫芦)。

说宋人用“白马非马”辩论让稷下的无数能人辩士都无话可说,但骑白马过高速公路(关)的时候,还是要交税。

说只要箭头锋利,闭着眼睛乱射也能射中小东西,但这不能说明你技术高超,因为让你睁开眼睛,一定射不到同一地方。这就叫“有度难而无度易也”,有个考核的标准才能看出来水平。所以不能只听别人用嘴吹牛,要用实际的标准考核,用事实说话。

说有人为周王在笔筒上画画,画了三年,确实很精美,但也只是个笔筒嘛。

齐王问画师画什么最难,答:画犬马难,画鬼魅容易,因为没人见过鬼魅,你怎样画都行。

韩非还要骂隐士,说有人给田仲一个大葫芦,实心的,田仲说:“你这个葫芦做瓢做碗都不行,给我有啥用?”韩非评论说,你田仲躲在山里,不就是这个葫芦吗?

韩非还要说,那些张嘴尧舜,闭嘴仁义治国的人,简直就像小孩子过家家,用土做饭,用泥巴做粥,可该吃饭的时候不还是要回家吗?

这些都没用,那什么有用,韩非的意思很明显,唯我法家最有用,最实际,最不夸夸其谈,最务实。

的确,法家真的是诸子百家里最务实的。
3、经三

这一篇论点层层递进,很有创新精神。

第一个论点:每个人都是经济人,仁义道德都只是君主称王称霸的幌子,不能作为治国的根本。

这里第一句话就把我震住了,叫“挟夫相为则责望,自为则事行。故父子或怨谯,取庸作者进美羹”,就是说怀着相互依赖的心理就会相互埋怨,自己依赖自己事情就能办成。所以父子之间也会埋怨责备,而给自己的员工优厚的待遇。一个婴儿,不给他吃奶,他就哭闹;等他长大了,供养父母不周到,父母就会骂他不孝顺。由此看来,孝顺也只是利益的借口。换句话说,一个人孝顺,也可能是为了自己的长远利益而已。

晋文公伐宋,越伐吴,都要找借口,说对方残害百姓,不仁义。齐桓公想打蔡国报私仇,更是要拐弯抹角找借口。吴起给士兵舔伤口,只是为了让他为自己卖命。

第二个观点:先王圣贤留下的文字,不一定是实际的,不值得效仿。现在的人还在瞎说遵循什么先王之道,恐怕不适合现在吧。

比如赵主父派人在悬崖峭壁上架梯子,让人在上面刻字“赵主父经常来这里玩”。秦昭王在山上刻字“昭王曾经和天神在这里下棋”。这些显然是假的,但那些士兵付出的血汗却是真的。

模仿古人会怎么样?

韩非说,就像郑人让妻子给他做一条和以前一样的裤子,妻子就把新裤子打磨成破的一样。又像年龄小的敬年龄大的人喝酒,他喝你也喝,关键是你自己能喝吗?

第三个观点:先王的言论,有的针对的事情小但意义大,有的针对的事情大但意义小,不能死搬硬套。

韩非说,很多人读书读成了书呆子,有的人强行理解,有可能是古人不小心写错的,他们却一定认为有什么特殊含义。

还有,郑人买履的故事。
4、经四

写一篇讲的是君主不应该礼敬那些沽名钓誉的隐士,举个例子,按韩非子的观点,刘备就不该三顾茅庐。因为那些隐居的人,国家太平无事的时候不好好种地,国家有难时不参军打仗,敬重他们,就会有更多的人学习他这样沽名钓誉,不敬重他们,他们又会散布舆论来干涉国政。所以君主不该看重那些隐士。

韩非举的例子,说实话,很荒诞,而且我觉得有很大的主观情绪在里面,说服力并不强。最多也只起一个补充说明的作用,不能起到论证作用。

比如他举一个例子,一个学者叫屈公,听说敌人来了,吓死过去,恐怖的事过去了,他又活了过来。就算这个夸张的事是真的,那也不能以偏概全啊,不能以一个人而否定一群人。

另一个,说赵王要打中山国,问臣子能不能打下来。有一个人说当然可以,你不去打,就被齐国燕国抢先了。赵王问原因,他说,中山国君喜欢隐士、寒门学者,经常礼遇他们。赵王问:“照你这么说,他是个贤君,怎么能打下来呢?”回答:“他喜欢隐士,尊敬学者,百姓都不去种地了,去学习去了,士兵也没心思打仗,这样他的国家就又穷又弱,难道打不下来吗?”结果一打就把中山灭了。然而这两件事有必然联系吗?

显然,韩非子脑子里只有耕战两个字。他跟老子一样,反对科技进步,反对文化艺术,因为特那些在他们眼里是奇谋巧计,这是老子和韩非的局限性。但是,它也有一定的道理。

比如,刘备得到诸葛亮之后对她有没有进行一系列的考核。不同学历和工资之间应该的差距应该多少合适…
5、经五
写一篇讲的是君主不必事必躬亲,应该执法柄而御群臣。这里面,我认为首先要有几个前提:第一,领导有绝对的权利,至少军权财权人事任免权要有;第二,这个机构是唯一垄断的;第三,每个人都是经济人,都是理性的。

而现实中的领导根本不具备这些条件,比如不能制定法律,没用充分的赏罚权利。所以才有“领导是门艺术”这句话,需要用一种叫人格魅力的东西,需要以身作则。
6、经六
二、外储说左下

1、经一

以罪受诛,人不怨上;以功受赏,臣不德君。
2、经二

故明主者,不恃其不我叛也,恃我不可判也;不恃其不我欺也,恃吾不可欺也。

的确,这就是弱者和强者的区别。信任别人,其实就是出卖了自己的一部分安全感,就如那些借钱要不回来的人。
3、经三

韩非也讲“君君臣臣”,所以这里他一连讲了几个孔子的例子,但和孔子不同的是,孔子是以道德仁义实现,而韩非以法制实现。韩非讲君主就要有君主的权势,臣子要有臣子的卑下,要分清主次。

主次就是本末,学生在吃饭上节约,省下来钱去打游戏或买玩具;吃着泡面去打赏女主播;只注重自己身心的享受而忘记自己的工作。这些,都是本末倒置,用文中的一句话叫“夫美下而好上,妨义之本也”。
4、经四

利所禁,禁所利,虽神不行;誉所罪,毁所赏,虽尧不治。
5、经五

这篇韩非说,臣子不能太节俭,明明是个大官,应该荣华富贵,却把自己搞的苦哈哈的,成就了自己的个人美德,却损害了君主的赏罚措施。

的确,这样不合适。管仲就想的很通,当了丞相之后,要钱要权,要势,还要做君主的干爹。我想这也不仅是管仲个人贪财,而是形势使然。所以,管仲可以做大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与其说是齐桓公,不如说是管仲。
6、经六

公室卑则忌直言,私行胜则少公功。
读了这本《韩非子》,才真正理解后世的那些“酷吏”,原来都是韩非的徒子徒孙。
三、外储说右上(摘抄)

1、赏之誉之不劝,罚之毁之不畏,四者加焉不变,则其除之。

从这一句可以看出来,法家(管理者)更喜欢儒家眼里的“小人”,或者普通人。
2、过其所爱曰侵。

就是一个人不能笔你不该爱的人,而不能“不独其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换句话说“这是你该爱的吗?”
3、不仕,则不治;不任,则不忠。

上面是原文,我觉得可以加一句“父母授之而不受,则不孝”。
4、夫马似鹿者而题之千金,然而有千金之马而无千金之鹿者,马为人用而鹿不为人用也。
5、夫驯乌者断其下翎焉。断其下翎,则必恃人而食,焉得不驯乎?

人类好残忍,太监就是这么来的。
6、为人主而漏其群臣之语,是犹无当之玉卮也。

嘴要有个把门的。

韩非子有什么思想值得我们借鉴

韩非子是中国战国时期(前475-前221)著名的哲学家、法家学说集大成者、散文家。他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在法理学方面做出了贡献,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的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
但是法家也有其不足的地方。如极力夸大法律的作用,强调用重刑来治理国家,“以刑去刑”,而且是对轻罪实行重罚,迷信法律的作用。他们认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利益的,没有什么道德的标准可言,所以,就要用利益、荣誉来诱导人民去做。比如战争,如果立下战功就给予很高的赏赐,包括官职,这样来激励士兵与将领奋勇作战。这也许是秦国军队战斗力强大的原因之一,灭六国统一中国,法家的作用应该肯定,尽管它有一些不足。
法家的思想简略介绍如下:
反对礼制
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他们认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这是很公平的,正确的主张。而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是落后的,不公平的。
法律的作用
第一个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其中法家之一慎到就做了很浅显的比喻:“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过而不顾。非不欲兔,分定不可争也。”意思是说,一个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对于集市上的那么多的兔子,却看也不看。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权已经确定,不能再争夺了,否则就是违背法律,要受到制裁。
第二个作用是“兴功惧暴”,即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好利恶害”的人性论
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像管子就说过,商人日夜兼程,赶千里路也不觉得远,是因为利益在前边吸引他。打渔的人不怕危险,逆流而航行,百里之远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渔的利益。有了这种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结论:“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
“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商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他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法”“术”“势”结合的治国方略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时,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法家思想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有根本的区别,最大的就是法家极力主张君主集权,而且是绝对的。这点应该注意。法家其他的思想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借鉴、利用。
韩非子有两个解释,一指人物战国末期韩国的哲学家、法家学家韩非;二指一本书,是韩非死后后人搜集其遗著,并加入他人论述韩非学说的文章编成的。
韩非(约前280-前233),是战国末期韩国[今河南新郑]的贵族,“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有人说他口吃。
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韩非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公元前234年,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上书秦王,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与姚贾一道进谗加以陷害,韩非被迫服毒自杀。
韩非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他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显学》)。韩非还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
《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也比较突出,他首先提出了矛盾学说,用矛和盾的寓言故事,说明“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值得一提的是,《韩非子》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韩非子生活于公元前3世纪,是战国后期韩国的王族,他口吃,不善言辞却善著书。
韩非子生活的时代,韩国国势日益削弱,他出于爱国心,屡次上书韩国国王,建议变法,主张统治者应当以富国强兵为重要任务;但国王并没有采纳。于是,他根据历史上治国的经验教训和现实社会状况,写出了《五蠹》、《孤愤》、《内外储说》、《说林》、《说难》等十余万字的政治论文,辑为《韩非子》一书。他的这些论文在韩国不受重视,却传到当时的强国秦国,很受秦始皇的喜欢。秦始皇举兵攻韩国,韩国国王派遣韩非出使秦国求和,秦始皇留下他准备重用,当时任秦国丞相的李斯是韩非子的同学,深知韩非子的才能高过于他,出于嫉妒,于是向秦始皇进谗言诬陷他。秦始皇听信谗言,将韩非子投入监狱并毒死了他。
韩非子的主要著作《韩非子》是先秦法家学说集大成者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当时,在中国思想界以儒家、墨家为代表,崇尚“法先王”和“复古”,韩非子的法家学说坚决反对复古,主张因时制宜。韩非子攻击主张“仁爱”的儒家学说,主张法治,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四个政策。韩非子提倡君权神授,自秦以后,中国历代封建专制主义极权统治的建立,韩非子的学说是颇有影响的。
韩非子的文章说理精密,文锋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比如《亡征》一篇,分析国家可亡之道达47条之多,实属罕见。《难言》、《说难》二篇,无微不至地揣摩所说者的心理,以及如何趋避投合,周密细致,无以复加。
韩非子的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韩非子还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在他文章中出现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

本文标题: 韩非子 有度 的读后感(终于我读懂了韩非 作文 8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7513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著名书的读后感200字左右(好书读后感200字)准备好去上学的读后感(读书观后感(5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