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是一篇探讨爱情、婚姻和人性在战乱及其前后,怎样生存和挣扎的作品。故事发生在香港,上...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是一篇探讨爱情、婚姻和人性在战乱及其前后,怎样生存和挣扎的作品。故事发生在香港,上海来的白家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偶然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当做赌注,远赴香港,博取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是服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狂轰滥炸,生死交关,牵绊了范柳原,流苏欣喜中不无悲哀,够了,如此患难,足以做十年夫妻。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本名张煐。1920年0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张爱玲的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1944年张爱玲结识作家胡兰成与之交往。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除了《倾城之恋》以外,都是悲剧结尾。世人描写张爱玲,都言她清高孤傲,玲珑剔透,可惜逃不过爱的劫难。为了胡兰成,她原谅他跟另外一个女人在一起;为了胡兰成,她说:“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就如《倾城之恋》里所言一般,“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张爱玲为了爱情,抛弃自己的清冷孤傲,把自己低在尘埃里,只为换取一段平凡的爱情,然而她全身心的付出却没有得到回复。而在《倾城之恋》中香港的没落成全了白流苏与范柳原的婚姻,白流苏最终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她慷慨地赋予《倾城之恋》一个完美的结局,这或许是她对自己爱情的一种真心的寄托,抑或是对心中那份渴望爱与完美的情怀。她对胡兰成的爱从尘埃里开出了一朵花,而白流苏对范柳原的爱也终于在一座城成为废墟时开出了花。
《倾城之恋》中的范柳原和白流苏的爱情故事,可谓有九曲回肠之缠绕和复杂,他们并非那种献身革命的英雄人物,但他们之间的情感经历富有张力,他们的故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显得那么“动听”和富有魅力。《倾城之恋》故事背景是最先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上海,那时的中国混乱不堪,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继而随着白流苏赴港,故事的地点转换成香港,1941年日军偷袭珍珠港之后,香港保卫战爆发,香港由人间乐土变为残砖碎瓦。白流苏,一个住在上海离过婚的女性角色。在那个要求三纲五常,重视男权的时代,无疑是要遭受道德谴责的。在守旧的白公馆,她被剥夺了钱财,受到家人的指指点点,甚至被批判为家庭的累赘。她渴望一个经济实力强劲的人助她逃出水深火热之地。而范柳原刚好符合她的要求,他是海外归来的浪子,经济条件富裕,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尽管他瞧不起女性,也不指望婚姻,但他的内心却渴望安稳。于是便成就了小说中经典的一句话,“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但最终,一对自私的男女成就了一段俗世的真实的爱情。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大多通俗直白,但在《倾城之恋》中的景物描写却十分细腻。如:“门掩上了,堂屋里暗着,门的上端的玻璃格子里透进两方黄色的灯光,落在青砖地上。朦胧中可以看见堂屋里顺着墙高高下下堆着一排书箱,紫檀匣子,刻着绿泥款识。正中天然几上,玻璃罩子里,搁着珐蓝自鸣钟,机括早坏了,停了多年。两旁垂着朱红对联,闪着金色寿字团花,一朵花托住一个墨汁淋漓的大字。在微光里,一个个的字都像浮在半空中,离着纸老远。流苏觉得自己就是对联上的一个字,虚飘飘的,不落实地。”整段的景物描写,用词准确传神,色调鲜明,对比强烈,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各色物件如在目前,显得精工细腻。除此之外,《倾城之恋》的细节描写也十分谨慎,结构紧密。文中两次描写到了一堵“墙”,第一次范柳原道:“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带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第二次流苏拥被坐着,听着那悲凉的风。她确实知道浅水湾附近,灰砖砌的那一面墙,一定还屹然站在那里。风停了下来,像三条灰色的龙,蟠在墙头,月光中闪着银鳞。她仿佛做梦似的,又来到墙根下,迎面来了柳原,她终于遇见了柳原。……这堵墙就像是故事的感情主线,第一次的墙象征柳原和流苏之间的隔阂,牵绊,两人最初相识,是流苏对自己的青春下的最后一场赌注,自然是没办法敞开心扉。第二次的墙象征一个终结,一个流苏和柳原之间一切隔阂的终结,一切牵绊的终结,同是又象征一个开始——流苏和范柳原平凡夫妻生活的开始。
很多人在解读《倾城之恋》时,都会着重描写封建的社会背景和范柳原与白流苏之间的经济利益,而我却认为文中许多温暖而缠绵的简单对白令人感动。比如范柳原在浅水湾的月色下拨通白流苏房间的电话,给她念了《诗经》中的句子:“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他还说:“我的中文根本不行,可不知道解释的对不对,我看那是一首最悲哀的一首诗,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的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们偏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像我们做得了主似的。” 看到这里应该很多人都会发现范柳原把“与子成说”说成了“与子相悦”,我也是。直到我看到了张爱玲先生发表的《自己的文章》,她说:“‘死生契阔, 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悲哀的诗,然而它有人生态度又是何等肯定。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可见她是故意写错的台词。这么一想,一切就都说得通了。张爱玲就是要让范柳原将“与子成说”记成“与子相悦”,因为范柳原心里想的正是“相悦”。范柳成曾经问过白流苏是否爱他,但是白流苏没有正面回答。在哀伤这份爱不可得之后,他断然说出:“我不至于这么糊涂。我犯不着花了钱娶一个对我毫无感情的人来管束我。那太不公平了。对于你,那也不公平。” 所以,范柳原所传达出的对于婚姻和两性情爱的看法是非常具有现代意识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建立在相爱基础上的婚姻。范柳原这个人,既有钱又聪明,似乎活得很潇洒,其实他内心是有虚空的,所以他明了自己想要的是“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而最终香港的没落,不仅成全了白流苏的一纸婚姻,也成全了范柳原的“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书写了世人所赞叹的“倾城之恋”。
我不管张爱玲的笔锋多么犀利,言辞多么荒凉;不管白流苏接近范柳原是为了经济安全还是范柳原喜欢白流苏只是为了精神慰藉;不管他们之间的爱情充斥了多少勾心斗角和装模做样。在我的眼中,在日军轰炸浅水湾范柳原返回去救白流苏的那一刻,我相信他们之间存在纯粹的爱情。在战争面前,他们渺小得什么也做不了,他们能做的只是相爱,从废墟里开出一朵用爱浇灌出来的花。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