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帮我提出十个关于文学的问题并回答。稍微南一些三国演义中十个主要人物的故事情节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
谁帮我提出十个关于文学的问题并回答。
稍微南一些三国演义中十个主要人物的故事情节
曹操
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刘备
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枭雄”、“人杰”的真实形象
关羽
凝 聚在关羽身上而为万世共抑的忠、义、信、智、仁、勇,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理想,渗透着儒学的春秋精义,并为释教、道教教义所趋同的人生价值观念,实质上就是彪炳日月、大气浩然的华夏魂。
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千百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的著述,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后人所编,以清人张澍辑本《诸葛忠武侯文集》较为完备。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对》。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可同时发射10箭;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
孙权
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东汉末,继其兄孙策据有江东六郡。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和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后在吴蜀彝陵之战中,大败刘备。黄龙元年(公元229年)称帝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旋即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孙权非常喜欢喝酒,酒喝多了,往往会耽误大事。不过,他有个特点,能虚心听取别人劝说,改正错误。这里介绍他能听讽纳谏的两则小故事。
孙权当了吴王之后,就大摆酒宴,招待群臣。到酒宴将要结束的时候,他亲自起身,向大臣们行酒。走到骑都尉虞翻面前,虞翻假装喝醉,伏在地上。等到孙权回到座位上,他又起身坐下。于是孙权大怒,手持利剑要杀他。当时在座的大臣都吓得不敢上前劝阻,只有大司农刘基上前抱住了孙权,不让他去杀虞翻,并劝说:大王在饮酒之后,杀掉有才能的人,是非常不妥当的。即使虞翻有罪,天下人又有谁知道呢?正是因为大王能广招人才,容纳贤士,所以天下有才之人望风而至,现在一下子废弃了自己的好名声,这样做值吗?孙权说:曹操尚且杀掉孔融,我为何不能杀虞翻呢?刘基说:曹操轻易害死贤人,天下人都反对他。而大王施行仁义,与尧舜这样的贤君相比,怎么可以与曹操相提并论呢?孙权听了刘基的一番话后,怒气慢慢地消退。虞翻因此而免于死罪。酒席后,孙权对手下人说:从今以后,我酒后说要杀人,你们都不要去杀。
又有一次,孙权在武昌临钓台饮酒,喝得酩酊大醉,醉后他叫人用水洒席上的大臣,并对大家说:今天饮酒,一定要醉倒在这里不可。当时,任绥远将军的张昭,板起脸孔,一言不发地离开酒席,走到外面,坐在自己的车内。孙权派人叫他回去,说:今天只不过是共同饮酒,取乐罢了,你为什么要发怒?张昭回答说:过去纣王造了糟丘酒池,作长夜之饮,也是为了快乐,不认为是坏事。孙权听了,一句话也不说,脸上露出惭愧的神色,于是立即撤了宴席。
吕布
吕布(公元151年—公元198年),字奉先,五原(今内蒙古包头市)人。三国时代的著名武将。吕布因其骁勇善战,但又势利多变。在民间对他评价为“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和“三姓家奴”。
吕布曾奉并州刺史丁原为义父,在其麾下任骑都尉、主簿。汉灵帝死后丁原进京与大将军何进勾结,把持朝政。董卓入京,暗中收买吕布,令其诱杀丁原。董卓得势后收吕布为义子,任中郎将,封都亭侯。
董卓脾气暴臊,与吕布的“父子情谊”其实甚为薄弱。189年,在司徒王允的挑拨下,吕布诛杀董卓。王允在事成后封吕布为将军,假节钺,仪比三司,进封温侯,故吕布又称“吕温候”。史书记载吕布与董卓婢女有染,其名不详——但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该婢女名貂蝉,是王允的义女,及后更成为吕布之妻。
董卓死后6个月,旧部攻入京城。吕布携妻仓皇出逃。吕布出京后曾先后投靠军阀袁术、袁绍、张杨、张邈、刘备等。与当时的另一大军阀曹操多次作战,由于吕布的骁勇善战,数次打败曹操。汉建安三年,曹操部队攻打吕布的根据地—小沛,由于吕布刚腹自用,不听谋士陈宫的建议,导致部下侯成、宋宪、魏续反叛,吕布被曹操擒杀于白门楼下。临行刑前,吕布请求曹操留用而免死,刘备却提醒曹操吕布为人无信,多次背叛。最后曹操还是将吕布处死。
民间流传吕布的故事有:“吕布戏貂蝉”、“辕门射戟”、“三英战吕布”、“白门楼”等。
三国名人当中,吕布肯定不是最坏的,但却肯定是最叫人不 放心的。《三国志·吕布传》评曰:“吕布 有枭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复,唯利是视,自古及今,未有若此而不夷灭也”。
在当时那个翻云覆雨的乱世,审时度势、改投明主本来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瑕疵,张辽、马超、甘宁、太史慈都曾投效过好几位主公,世人却并不因此而笑他们不义;但吕布的特殊性在于,第一,他变节易虑的频率未免太过急促,第二,他变节后出尔反尔的手段未免太过狠毒。
综计吕布短促的一生,他起码投靠过七位主人:丁原、董卓、王允、袁术、袁绍、张杨、刘备。他和这七位主子的关系大体上都经过了三个阶段:起初是一见倾心、如胶似漆;不久便嫌隙从生、各怀鬼胎;最终是反目成仇甚至相互火拼。
吕布的第一位主子是并州刺史丁原。正是这个丁原,将他从一介布衣提拔成了并州主簿,对他”大加亲待”,可说是恩义非浅。然而 在董卓标出了更高的价钱后,吕布立时亲斩丁原的首级献给了董卓。
董卓对吕布十分爱信,二人曾经誓为父子,狼狈为奸,一齐做了不少的坏事。然而在听了王允的挑唆之后,轻狡反复的吕布立时有了异心。《三国志·董卓传》这样描写当时的情景:董卓进了朝门,李肃率人上前阻拦,董卓惊呼“布何在?”(吕布快来)。吕布答“有诏”,便亲自下手诛杀了董卓。主簿田景前趋卓尸,吕布又亲手将其杀死,共杀三人,众莫敢动。吕布随即调动人马,杀尽了董卓的三族,其中也包括董卓那九十岁的老娘。
董卓作恶多端,自是百死莫赎;但吕布如此“大义灭亲”(其实是大利灭亲),又未免太无香火之情。纵然董卓该杀,也何必非要由自己下手;既杀首恶董卓,又何必非要将其满门良贱,不分老幼,一个都不能少地全数杀光呢?这样的爱憎分明,实在叫人不寒而栗。
吕布于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四月二十三日手刃董卓,六月初一,即撇下王允,带着董卓的人头,逃出长安,败走关东。他先是去投袁术,不久又北归袁绍。两人共事没几天,袁绍便想杀了他以绝后患。吕布闻讯,急忙改投河内张杨。兴平元年(193年),他与陈宫合谋,袭夺曹操的兖州。曹操回师,击破吕军。吕布只得带着他的残兵败将去投徐州。徐州刘备见他穷蹙来归,于心不忍,于是将他权且收留。不想没过多久,他便趁刘备出兵讨伐袁术之机袭夺了刘备的徐州。
当时占据淮南的袁术,给他送米二十万斛,约他一起夹击刘备。吕布收下粮米,却又以辕门射戟逼退了袁术的三万大军。既然如此,他就该好好地拉拢刘备。可是没过多久,他却又逼得刘备投奔了曹操。袁术这时仍想和他搞好关系,派专使前来给儿子提亲。答应不答应还在两可,吕布却竟然愚蠢地把袁术的使者打入囚车,送往了许都。曹操一见,当然立刻把袁使枭首,断绝了他和袁术日后合作的可能。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率大军来打徐州。吕布虽极力向各方求救,却几乎没得到任何实质性的支援。这年的十一月,众叛亲离的吕布在白门楼被曹军生擒。直到这时,吕布竟仍然幻想能死里逃生。
曹吕二人相见,吕布开口献媚“明公何瘦”(您老可瘦多了)。曹操答:我之所以瘦,全是因为不能早早将你击破。吕布急忙表白“明公所忧不过布耳,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天下不足定也”。献媚之态,溢于言表,然而曹操岂是肯轻易饶人的主儿,就算没有刘备在一旁忽悠,吕布的性命也是绝难保全。一世枭雄终于落了个被缢杀的下场。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三国名将之中,单论武勇,无一人能和他吕布抗衡。可是如此一位天下无双的悍将,在做人的原则 方面竟是那样的幼稚愚蠢,空有盖世武艺,怎奈毫无信义,一生朝秦暮楚,最后众叛亲离,实在令后人感叹不已。
周 瑜
问起三国中谁是最让人惋惜的人物,几乎每个人都会答出同一个人——周瑜。虽然他统帅三军,却没有战死沙场,倒是被人活活气死,留下千古笑柄。
自古江南多才俊,身居“六郡八十一州大都督”的他更是人中龙凤,有“王佐之才”,在江东的三分天下,羽扇纶巾的他领袖群伦,定格了儒将神化的形象。及至后来,那份谈笑间灰飞烟灭的潇洒神姿,不知成为多少女子“春闺梦里人”的思念形象。
千古寻常江色,一时间多少风流。赤壁一役,周公瑾一战成名,达到了他人生光辉的终极点。娶得小乔,与东吴霸主孙权成为连襟,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位、名利、美人,这些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他全部都拥有了,的确算得上是上帝的宠幸儿。但天妒英才,虽然上苍给了他世人想要的一切,却没有给他宽大的容人气量。也许在他眼中,所有的一切都是与生俱来的,冥冥中自有安排。于是一切的尊荣成了他骄傲的资本,看待别人的时候难免会养成“俯视”的习惯。火烧赤壁之后,把孙夫人许配给刘玄德,不与任何人商议便私自决定,便可足见一斑。虽然只是一个为其主谋定天下的计策,然而历史这次却给他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最终搞出了“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闹剧。
受过跨下之辱的韩信,想必他应该清楚,如果他自己及得上韩信的十之一二,又怎么会英年早逝,可惜只是如果。出身显贵的他是不会体会到贫贱的滋味,在他的头脑中,将相之才应该是历代相续的,就是这种愚蠢的思想意识让他无法接受布衣出身却又有雄才大略的诸葛亮。而他在东吴的地位和自身所具备的才能,又对诸葛孔明帮助刘备完成一统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对方必将除之而后快。
心胸狭窄是他人性最大的缺点,只为一句气话,明明知道西川不可取却又要一意孤行,白白送了性命,徒让后人笑话。
在我们身边的生活里有如周郎之才的人少之又少,但如周郎气量的人却是多之又多。君不见,一语不和拳脚相向者,有之;一事不和大动干戈者,亦有之。一个人的容人气量大部分都依赖于后天的教育环境,它的大小直接关系到自身的修身养性,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也是一个人成材或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这个简单的道理人人都懂,可是真正实施起来却是异常的艰难,于是也便有了圣人与凡夫俗子的区别。如果用圣人的标准来苛求自己,反倒会失去生活的真义,只是在你生气的时候,想想周郎,想想自己生气的价值意义,这也就够了!
江浪拍打着岸边的岩石,卷走了历史的岁月,那段勾心斗角的往事也早已成为封尘的记忆,想一想,笑笑,也便罢了吧!
杨 修
一千多年前的立秋日,有一片无辜的树叶被无情的秋风扫落;有一根急奏的琴弦被纤指弹断;也有一个人望着苍穹惨然的发出了“夫复无罪,怀璧其罪;欲加其罪,何患无词”的愤慨,继而他在“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吟唱里踏上了黄泉路。奈何桥上,又多了一个年轻的过客。
奏一曲哀惋的琴瑟为他送行,换来的却是催泪滂沱;谱一篇悼念的词章为他留世鸣冤,却又写不出只言片语。也只好由那南归的大雁用玄色的羽翅划痛我的眼睛。
他就是杨修,那个自持其才,敢把天下之士小觑的狂客;那个经常在眉宇间流露出孤傲气势,曹操麾下的谋士。
他与名满天下的大才子曹植交好,文章往来,互抒己志。而曹植在父亲眼中的地位,更是让这个谋士以为自己认对了对象,以为曹操之后,曹植必为魏主,那么他们所推行的以仁义治理天下的政治抱负便可一举实现。然而他错了,错在他自己低估了曹操,错在他把一切看得太简单、太单纯。
以仁义治理天下或许在和平的年代可以行得通,但在那个诸多霸主都想对中原分一杯羹的乱世,却是最愚蠢的想法。曹操大限时对众人遗言:“……孤平生所爱第三子植,为人虚华少诚实,嗜酒放纵,因此不立。……惟长子曹丕,笃厚恭谨,可继我业。……”以此便可以看出曹孟德想成就的是千秋霸业,而如果要让他把曹植立为嗣子,必是一万个不愿意,因为治天下不是做文章,而那样做无疑是给蜀、吴两国创造进军中原的良机,必将导致曹操几十年苦心经营的北方天下划上饮恨的句号。至此,我们也只能用杨修生不逢时来给他个人做个牵强的定论。
自以为是的人格缺陷蒙蔽了他的双眼,对花园门上的“活”字知晓其意,让曹操面喜心忌;对“一盒酥”的张扬更让曹操对他深恶痛绝;而用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比喻,说出曹操对关西的态度,那份狂妄自大便足以让他死上十次了。
虽然在今天,“持才傲物”的态度还有待争议,但回到那个政治局势混乱、视人命如草芥的年代,任何一个政治统治者都不会允许自己的属下如此放肆,即使他有再大的才能。行天下可以靠仁义,而立天下靠的却是威严。
加上他小觑天下之士的狂妄,必然为同僚所不容,这无疑也确定了他不可避免的悲剧。国未报而身先死,业未立而命已亡,三十四岁的杨德祖,就像那片过早飘落的黄叶,就像那根被无奈而拨断的琴弦,生命在莫须有的罪名下也终结了,一腔热血因为不合时宜的政治,洒在了历史的舞台上。
天边一只落单的归鸿,在苍穹下沿着祖先翅膀划过的痕迹,飞过这片浸润过他热血的土地,那声声啼血的哀鸣似乎在讲述着那个曾经无奈的故事。
鲁肃
(172-217),字子敬,东吴四英将第二位,文武全才。鲁肃少年看出世道将乱,便苦练箭术。其后周瑜带了几百人从鲁肃门前过,向鲁肃借粮。鲁肃当时前里有两囤米,鲁肃当时就借了一囤米给周瑜。周瑜十分感谢鲁肃,后来向孙权推荐了鲁肃。鲁肃见了孙权,明确提出了与曹操、袁绍三分天下的想法,这就是著名的《塌上策》。孙权非常敬重鲁肃,与他日夜交谈。208年,曹操南下,东吴分为主战主和两派。鲁肃立主一战,并主动前往江夏请诸葛亮过江,使孙权看到了刘备联吴抗曹的决心。赤壁之战中,鲁肃以武将身份出战,总领三军,立下了很大的功劳。赤壁之战后,鲁肃立主将荆州借给刘备,这一招使得曹操正在写字的笔吓得掉到了地上。210年,周瑜病逝,临死前向孙权推荐鲁肃继任都督。鲁肃任都督后不久,刘备取西川成功,于是鲁肃开始和关羽就荆州问题展开了斗争。刘备大军杀至公安,孙权也主张让吕蒙迎敌。鲁肃在关键时候挺身而出,与关羽谈判,要求以湘水为界,归还三郡。这就是著名的单刀会。这件事的真正英雄并非关羽,而是鲁肃。在单刀会上,鲁肃义正言辞,蜀方无言以对,只得割让三郡。217年,鲁肃病逝,年仅46岁,诸葛亮在成都为鲁肃挂孝。孙权称帝时感慨的说道:“昔日鲁子敬就说过会有这一天,看来子敬真是有远见呀!”
历史上的鲁肃,作战时手不释卷,是一代儒将。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功劳了,完全成了诸葛亮的陪衬,对这位文武全才来说,实在是太不公平了。可以说在《三国演义》中和历史相差最大的人物就是鲁肃了。
赵云
赵云,字子龙,常山人氏,从小就酷爱枪法,14岁就拜遍河北名枪师,16岁经人指点投师于山东琅邪著名枪师童原门下,学艺只一年,因天资聪慧,而且勤奋,所以尽得真传,一年后,童原亡,赵云下山,初投袁绍帐下,应看不惯他的所做所为遂出走后帮住公孙瓒击退袁军后来的大家都应该知道了。
童原所收一共三个徒弟,张绣,张任,赵云。以为赵云去得晚,所以不认识两个师兄。
当阳长坂一役,赵云以自创的七突蛇盘枪枪挑当时的枪王张绣,以百鸟朝凤枪枪挑辽东无敌大将公孙泰,以落马朝阳枪伤三国第一大力将眭元俊,以夹竹梅花枪枪挑河北一根针老将韩荣,其他的如枪伤张颌坐臂,曹仁右腿,李琦臀部,于禁,毛介双夹赵云亦被所伤其余皆忘,共杀死曹将54员,枪伤108员。
赵云的枪法:125枪夹竹梅花枪,162枪飘雪梨花枪,3枪落马朝阳枪,101枪百鸟朝凤枪,7枪七突蛇盘枪等
赵云的枪是银枪:龙胆。座下马是三国排第五的碳雪白龙驹(粉碇玉蓝驹)有名塞龙雀。
威震三国的蜀汉名将赵子龙原是袁绍身边的一员猛将,因见袁绍私心为重,并无忠君的救国之念,於是有意求去。后来赵子龙与刘备相见甚欢,二人理念契合,赵子龙就成为刘备三鼎天下的一大功臣。
赵子龙身长八尺,浓眉大眼,架枪上马威风凛凛,多次冲锋敌营,立下不少战功。刘备兵败长阪坡时,蜀汉人民大举南迁避难,当时刘备妻妾甘、糜二夫人与后主阿斗在人阵中走散,赵子龙单相匹马深入曹操大军中寻找,发现三人身现敌营时,不顾一切冲入重围,救出甘夫人与阿斗,糜夫人则因为伤重,不愿拖累大家而投井自尽。这次事迹就是广受后世歌颂的「长阪坡救主」。
赵子龙七十岁时,骁勇善战不下当年,曾力斩西凉大将韩德父子五名,蜀汉建兴六年,子龙病重而亡。其生前曾受封为「翌军将军」,死后后主诏赠大将军,諡号「顺平侯」,敕葬在成都锦屏山之东。道家奉为「南宫辅佐真君」,台湾民间多尊称子龙爷。
说赵子龙的功绩前,
先说他的名声。
在演义中,很明显他也是名震四方的大将,
但在正史中,除了蜀国外,他的名字可能他人未曾听过
曹操
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刘备
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枭雄”、“人杰”的真实形象
关羽
凝 聚在关羽身上而为万世共抑的忠、义、信、智、仁、勇,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理想,渗透着儒学的春秋精义,并为释教、道教教义所趋同的人生价值观念,实质上就是彪炳日月、大气浩然的华夏魂。
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千百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的著述,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后人所编,以清人张澍辑本《诸葛忠武侯文集》较为完备。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对》。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可同时发射10箭;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
孙权
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东汉末,继其兄孙策据有江东六郡。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和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后在吴蜀彝陵之战中,大败刘备。黄龙元年(公元229年)称帝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旋即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孙权非常喜欢喝酒,酒喝多了,往往会耽误大事。不过,他有个特点,能虚心听取别人劝说,改正错误。这里介绍他能听讽纳谏的两则小故事。
孙权当了吴王之后,就大摆酒宴,招待群臣。到酒宴将要结束的时候,他亲自起身,向大臣们行酒。走到骑都尉虞翻面前,虞翻假装喝醉,伏在地上。等到孙权回到座位上,他又起身坐下。于是孙权大怒,手持利剑要杀他。当时在座的大臣都吓得不敢上前劝阻,只有大司农刘基上前抱住了孙权,不让他去杀虞翻,并劝说:大王在饮酒之后,杀掉有才能的人,是非常不妥当的。即使虞翻有罪,天下人又有谁知道呢?正是因为大王能广招人才,容纳贤士,所以天下有才之人望风而至,现在一下子废弃了自己的好名声,这样做值吗?孙权说:曹操尚且杀掉孔融,我为何不能杀虞翻呢?刘基说:曹操轻易害死贤人,天下人都反对他。而大王施行仁义,与尧舜这样的贤君相比,怎么可以与曹操相提并论呢?孙权听了刘基的一番话后,怒气慢慢地消退。虞翻因此而免于死罪。酒席后,孙权对手下人说:从今以后,我酒后说要杀人,你们都不要去杀。
又有一次,孙权在武昌临钓台饮酒,喝得酩酊大醉,醉后他叫人用水洒席上的大臣,并对大家说:今天饮酒,一定要醉倒在这里不可。当时,任绥远将军的张昭,板起脸孔,一言不发地离开酒席,走到外面,坐在自己的车内。孙权派人叫他回去,说:今天只不过是共同饮酒,取乐罢了,你为什么要发怒?张昭回答说:过去纣王造了糟丘酒池,作长夜之饮,也是为了快乐,不认为是坏事。孙权听了,一句话也不说,脸上露出惭愧的神色,于是立即撤了宴席。
吕布
吕布(公元151年—公元198年),字奉先,五原(今内蒙古包头市)人。三国时代的著名武将。吕布因其骁勇善战,但又势利多变。在民间对他评价为“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和“三姓家奴”。
吕布曾奉并州刺史丁原为义父,在其麾下任骑都尉、主簿。汉灵帝死后丁原进京与大将军何进勾结,把持朝政。董卓入京,暗中收买吕布,令其诱杀丁原。董卓得势后收吕布为义子,任中郎将,封都亭侯。
董卓脾气暴臊,与吕布的“父子情谊”其实甚为薄弱。189年,在司徒王允的挑拨下,吕布诛杀董卓。王允在事成后封吕布为将军,假节钺,仪比三司,进封温侯,故吕布又称“吕温候”。史书记载吕布与董卓婢女有染,其名不详——但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该婢女名貂蝉,是王允的义女,及后更成为吕布之妻。
董卓死后6个月,旧部攻入京城。吕布携妻仓皇出逃。吕布出京后曾先后投靠军阀袁术、袁绍、张杨、张邈、刘备等。与当时的另一大军阀曹操多次作战,由于吕布的骁勇善战,数次打败曹操。汉建安三年,曹操部队攻打吕布的根据地—小沛,由于吕布刚腹自用,不听谋士陈宫的建议,导致部下侯成、宋宪、魏续反叛,吕布被曹操擒杀于白门楼下。临行刑前,吕布请求曹操留用而免死,刘备却提醒曹操吕布为人无信,多次背叛。最后曹操还是将吕布处死。
民间流传吕布的故事有:“吕布戏貂蝉”、“辕门射戟”、“三英战吕布”、“白门楼”等。
三国名人当中,吕布肯定不是最坏的,但却肯定是最叫人不 放心的。《三国志·吕布传》评曰:“吕布 有枭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复,唯利是视,自古及今,未有若此而不夷灭也”。
在当时那个翻云覆雨的乱世,审时度势、改投明主本来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瑕疵,张辽、马超、甘宁、太史慈都曾投效过好几位主公,世人却并不因此而笑他们不义;但吕布的特殊性在于,第一,他变节易虑的频率未免太过急促,第二,他变节后出尔反尔的手段未免太过狠毒。
综计吕布短促的一生,他起码投靠过七位主人:丁原、董卓、王允、袁术、袁绍、张杨、刘备。他和这七位主子的关系大体上都经过了三个阶段:起初是一见倾心、如胶似漆;不久便嫌隙从生、各怀鬼胎;最终是反目成仇甚至相互火拼。
吕布的第一位主子是并州刺史丁原。正是这个丁原,将他从一介布衣提拔成了并州主簿,对他”大加亲待”,可说是恩义非浅。然而 在董卓标出了更高的价钱后,吕布立时亲斩丁原的首级献给了董卓。
董卓对吕布十分爱信,二人曾经誓为父子,狼狈为奸,一齐做了不少的坏事。然而在听了王允的挑唆之后,轻狡反复的吕布立时有了异心。《三国志·董卓传》这样描写当时的情景:董卓进了朝门,李肃率人上前阻拦,董卓惊呼“布何在?”(吕布快来)。吕布答“有诏”,便亲自下手诛杀了董卓。主簿田景前趋卓尸,吕布又亲手将其杀死,共杀三人,众莫敢动。吕布随即调动人马,杀尽了董卓的三族,其中也包括董卓那九十岁的老娘。
董卓作恶多端,自是百死莫赎;但吕布如此“大义灭亲”(其实是大利灭亲),又未免太无香火之情。纵然董卓该杀,也何必非要由自己下手;既杀首恶董卓,又何必非要将其满门良贱,不分老幼,一个都不能少地全数杀光呢?这样的爱憎分明,实在叫人不寒而栗。
吕布于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四月二十三日手刃董卓,六月初一,即撇下王允,带着董卓的人头,逃出长安,败走关东。他先是去投袁术,不久又北归袁绍。两人共事没几天,袁绍便想杀了他以绝后患。吕布闻讯,急忙改投河内张杨。兴平元年(193年),他与陈宫合谋,袭夺曹操的兖州。曹操回师,击破吕军。吕布只得带着他的残兵败将去投徐州。徐州刘备见他穷蹙来归,于心不忍,于是将他权且收留。不想没过多久,他便趁刘备出兵讨伐袁术之机袭夺了刘备的徐州。
当时占据淮南的袁术,给他送米二十万斛,约他一起夹击刘备。吕布收下粮米,却又以辕门射戟逼退了袁术的三万大军。既然如此,他就该好好地拉拢刘备。可是没过多久,他却又逼得刘备投奔了曹操。袁术这时仍想和他搞好关系,派专使前来给儿子提亲。答应不答应还在两可,吕布却竟然愚蠢地把袁术的使者打入囚车,送往了许都。曹操一见,当然立刻把袁使枭首,断绝了他和袁术日后合作的可能。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率大军来打徐州。吕布虽极力向各方求救,却几乎没得到任何实质性的支援。这年的十一月,众叛亲离的吕布在白门楼被曹军生擒。直到这时,吕布竟仍然幻想能死里逃生。
曹吕二人相见,吕布开口献媚“明公何瘦”(您老可瘦多了)。曹操答:我之所以瘦,全是因为不能早早将你击破。吕布急忙表白“明公所忧不过布耳,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天下不足定也”。献媚之态,溢于言表,然而曹操岂是肯轻易饶人的主儿,就算没有刘备在一旁忽悠,吕布的性命也是绝难保全。一世枭雄终于落了个被缢杀的下场。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三国名将之中,单论武勇,无一人能和他吕布抗衡。可是如此一位天下无双的悍将,在做人的原则 方面竟是那样的幼稚愚蠢,空有盖世武艺,怎奈毫无信义,一生朝秦暮楚,最后众叛亲离,实在令后人感叹不已。
周 瑜
问起三国中谁是最让人惋惜的人物,几乎每个人都会答出同一个人——周瑜。虽然他统帅三军,却没有战死沙场,倒是被人活活气死,留下千古笑柄。
自古江南多才俊,身居“六郡八十一州大都督”的他更是人中龙凤,有“王佐之才”,在江东的三分天下,羽扇纶巾的他领袖群伦,定格了儒将神化的形象。及至后来,那份谈笑间灰飞烟灭的潇洒神姿,不知成为多少女子“春闺梦里人”的思念形象。
千古寻常江色,一时间多少风流。赤壁一役,周公瑾一战成名,达到了他人生光辉的终极点。娶得小乔,与东吴霸主孙权成为连襟,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位、名利、美人,这些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他全部都拥有了,的确算得上是上帝的宠幸儿。但天妒英才,虽然上苍给了他世人想要的一切,却没有给他宽大的容人气量。也许在他眼中,所有的一切都是与生俱来的,冥冥中自有安排。于是一切的尊荣成了他骄傲的资本,看待别人的时候难免会养成“俯视”的习惯。火烧赤壁之后,把孙夫人许配给刘玄德,不与任何人商议便私自决定,便可足见一斑。虽然只是一个为其主谋定天下的计策,然而历史这次却给他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最终搞出了“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闹剧。
受过跨下之辱的韩信,想必他应该清楚,如果他自己及得上韩信的十之一二,又怎么会英年早逝,可惜只是如果。出身显贵的他是不会体会到贫贱的滋味,在他的头脑中,将相之才应该是历代相续的,就是这种愚蠢的思想意识让他无法接受布衣出身却又有雄才大略的诸葛亮。而他在东吴的地位和自身所具备的才能,又对诸葛孔明帮助刘备完成一统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对方必将除之而后快。
心胸狭窄是他人性最大的缺点,只为一句气话,明明知道西川不可取却又要一意孤行,白白送了性命,徒让后人笑话。
在我们身边的生活里有如周郎之才的人少之又少,但如周郎气量的人却是多之又多。君不见,一语不和拳脚相向者,有之;一事不和大动干戈者,亦有之。一个人的容人气量大部分都依赖于后天的教育环境,它的大小直接关系到自身的修身养性,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也是一个人成材或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这个简单的道理人人都懂,可是真正实施起来却是异常的艰难,于是也便有了圣人与凡夫俗子的区别。如果用圣人的标准来苛求自己,反倒会失去生活的真义,只是在你生气的时候,想想周郎,想想自己生气的价值意义,这也就够了!
江浪拍打着岸边的岩石,卷走了历史的岁月,那段勾心斗角的往事也早已成为封尘的记忆,想一想,笑笑,也便罢了吧!
杨 修
一千多年前的立秋日,有一片无辜的树叶被无情的秋风扫落;有一根急奏的琴弦被纤指弹断;也有一个人望着苍穹惨然的发出了“夫复无罪,怀璧其罪;欲加其罪,何患无词”的愤慨,继而他在“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吟唱里踏上了黄泉路。奈何桥上,又多了一个年轻的过客。
奏一曲哀惋的琴瑟为他送行,换来的却是催泪滂沱;谱一篇悼念的词章为他留世鸣冤,却又写不出只言片语。也只好由那南归的大雁用玄色的羽翅划痛我的眼睛。
他就是杨修,那个自持其才,敢把天下之士小觑的狂客;那个经常在眉宇间流露出孤傲气势,曹操麾下的谋士。
他与名满天下的大才子曹植交好,文章往来,互抒己志。而曹植在父亲眼中的地位,更是让这个谋士以为自己认对了对象,以为曹操之后,曹植必为魏主,那么他们所推行的以仁义治理天下的政治抱负便可一举实现。然而他错了,错在他自己低估了曹操,错在他把一切看得太简单、太单纯。
以仁义治理天下或许在和平的年代可以行得通,但在那个诸多霸主都想对中原分一杯羹的乱世,却是最愚蠢的想法。曹操大限时对众人遗言:“……孤平生所爱第三子植,为人虚华少诚实,嗜酒放纵,因此不立。……惟长子曹丕,笃厚恭谨,可继我业。……”以此便可以看出曹孟德想成就的是千秋霸业,而如果要让他把曹植立为嗣子,必是一万个不愿意,因为治天下不是做文章,而那样做无疑是给蜀、吴两国创造进军中原的良机,必将导致曹操几十年苦心经营的北方天下划上饮恨的句号。至此,我们也只能用杨修生不逢时来给他个人做个牵强的定论。
自以为是的人格缺陷蒙蔽了他的双眼,对花园门上的“活”字知晓其意,让曹操面喜心忌;对“一盒酥”的张扬更让曹操对他深恶痛绝;而用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比喻,说出曹操对关西的态度,那份狂妄自大便足以让他死上十次了。
虽然在今天,“持才傲物”的态度还有待争议,但回到那个政治局势混乱、视人命如草芥的年代,任何一个政治统治者都不会允许自己的属下如此放肆,即使他有再大的才能。行天下可以靠仁义,而立天下靠的却是威严。
加上他小觑天下之士的狂妄,必然为同僚所不容,这无疑也确定了他不可避免的悲剧。国未报而身先死,业未立而命已亡,三十四岁的杨德祖,就像那片过早飘落的黄叶,就像那根被无奈而拨断的琴弦,生命在莫须有的罪名下也终结了,一腔热血因为不合时宜的政治,洒在了历史的舞台上。
天边一只落单的归鸿,在苍穹下沿着祖先翅膀划过的痕迹,飞过这片浸润过他热血的土地,那声声啼血的哀鸣似乎在讲述着那个曾经无奈的故事。
鲁肃
(172-217),字子敬,东吴四英将第二位,文武全才。鲁肃少年看出世道将乱,便苦练箭术。其后周瑜带了几百人从鲁肃门前过,向鲁肃借粮。鲁肃当时前里有两囤米,鲁肃当时就借了一囤米给周瑜。周瑜十分感谢鲁肃,后来向孙权推荐了鲁肃。鲁肃见了孙权,明确提出了与曹操、袁绍三分天下的想法,这就是著名的《塌上策》。孙权非常敬重鲁肃,与他日夜交谈。208年,曹操南下,东吴分为主战主和两派。鲁肃立主一战,并主动前往江夏请诸葛亮过江,使孙权看到了刘备联吴抗曹的决心。赤壁之战中,鲁肃以武将身份出战,总领三军,立下了很大的功劳。赤壁之战后,鲁肃立主将荆州借给刘备,这一招使得曹操正在写字的笔吓得掉到了地上。210年,周瑜病逝,临死前向孙权推荐鲁肃继任都督。鲁肃任都督后不久,刘备取西川成功,于是鲁肃开始和关羽就荆州问题展开了斗争。刘备大军杀至公安,孙权也主张让吕蒙迎敌。鲁肃在关键时候挺身而出,与关羽谈判,要求以湘水为界,归还三郡。这就是著名的单刀会。这件事的真正英雄并非关羽,而是鲁肃。在单刀会上,鲁肃义正言辞,蜀方无言以对,只得割让三郡。217年,鲁肃病逝,年仅46岁,诸葛亮在成都为鲁肃挂孝。孙权称帝时感慨的说道:“昔日鲁子敬就说过会有这一天,看来子敬真是有远见呀!”
历史上的鲁肃,作战时手不释卷,是一代儒将。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功劳了,完全成了诸葛亮的陪衬,对这位文武全才来说,实在是太不公平了。可以说在《三国演义》中和历史相差最大的人物就是鲁肃了。
赵云
赵云,字子龙,常山人氏,从小就酷爱枪法,14岁就拜遍河北名枪师,16岁经人指点投师于山东琅邪著名枪师童原门下,学艺只一年,因天资聪慧,而且勤奋,所以尽得真传,一年后,童原亡,赵云下山,初投袁绍帐下,应看不惯他的所做所为遂出走后帮住公孙瓒击退袁军后来的大家都应该知道了。
童原所收一共三个徒弟,张绣,张任,赵云。以为赵云去得晚,所以不认识两个师兄。
当阳长坂一役,赵云以自创的七突蛇盘枪枪挑当时的枪王张绣,以百鸟朝凤枪枪挑辽东无敌大将公孙泰,以落马朝阳枪伤三国第一大力将眭元俊,以夹竹梅花枪枪挑河北一根针老将韩荣,其他的如枪伤张颌坐臂,曹仁右腿,李琦臀部,于禁,毛介双夹赵云亦被所伤其余皆忘,共杀死曹将54员,枪伤108员。
赵云的枪法:125枪夹竹梅花枪,162枪飘雪梨花枪,3枪落马朝阳枪,101枪百鸟朝凤枪,7枪七突蛇盘枪等
赵云的枪是银枪:龙胆。座下马是三国排第五的碳雪白龙驹(粉碇玉蓝驹)有名塞龙雀。
威震三国的蜀汉名将赵子龙原是袁绍身边的一员猛将,因见袁绍私心为重,并无忠君的救国之念,於是有意求去。后来赵子龙与刘备相见甚欢,二人理念契合,赵子龙就成为刘备三鼎天下的一大功臣。
赵子龙身长八尺,浓眉大眼,架枪上马威风凛凛,多次冲锋敌营,立下不少战功。刘备兵败长阪坡时,蜀汉人民大举南迁避难,当时刘备妻妾甘、糜二夫人与后主阿斗在人阵中走散,赵子龙单相匹马深入曹操大军中寻找,发现三人身现敌营时,不顾一切冲入重围,救出甘夫人与阿斗,糜夫人则因为伤重,不愿拖累大家而投井自尽。这次事迹就是广受后世歌颂的「长阪坡救主」。
赵子龙七十岁时,骁勇善战不下当年,曾力斩西凉大将韩德父子五名,蜀汉建兴六年,子龙病重而亡。其生前曾受封为「翌军将军」,死后后主诏赠大将军,諡号「顺平侯」,敕葬在成都锦屏山之东。道家奉为「南宫辅佐真君」,台湾民间多尊称子龙爷。
说赵子龙的功绩前,
先说他的名声。
在演义中,很明显他也是名震四方的大将,
但在正史中,除了蜀国外,他的名字可能他人未曾听过
有关文学方面的问题!
学校文学社要举行知识竞赛....麻烦大家帮忙找找一些文学方面的题...不要太过于尖锐~~文学史知识竞赛
判断:
01、被誉为“元曲四大家”的人物分别是关汉卿、郑光祖、王实甫和马致远。
02、《搜神记》是一部志怪小说集,作者是东晋的干宝。
03、《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我国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主要作者是曹雪芹。
04、我国第一位以山水诗著名的诗人是曾做过永嘉太守的谢灵运。
05、“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句中,“王”指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
06、张君瑞和崔莺莺是元曲戏曲《西厢记》中的主要人物。
07、《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08、南宋爱国主义诗人陆游一生创作颇丰,其诗歌主要表现了渴望统一的爱国主义热情。
09、文章《捕蛇者说》、《黔之驴》和《伤仲永》皆出于唐散文家柳宗元之手。
10、“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语出我国第一位女词人李清照的《虞美人》。
11、婉约词人苏东坡为文明白畅达,气势开阔,其词风对后世影响深远。
12、明清著名长篇小说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聊斋志异》等。
13、杜甫的诗显示了唐由盛到衰的历史的过程,被世人誉为“史诗”。
14、“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指白居易的诗风。
15、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包括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
16、被誉为“靖节先生”的陶渊明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17、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祝福》、《孔已己》都出自小说集《呐喊》。
18、汉乐府是我国乐府诗的第一个高潮,其代表作是《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等。
19、我国现代作家“冰心”的笔名源于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歌《芙蓉楼送辛渐》。
20、我国最早的文学理论专著是南朝的文学理论家刘勰所著的 《文心雕龙》。
21、清代小说家吴敬梓所著的《儒林外史》属”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22、王羲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他的 《兰亭集序》既是散文佳篇,又是书法名帖。
23、《诗经》以其浪漫主义风格打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它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24、《窦娥怨》、《西厢记》、《牡丹亭》和《桃花扇》都是著名的元杂剧。
25、《孙子兵法》是我国第一部军事理论著作,作者孙膑。
26、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建安诗风慷慨悲凉,刚健有力,被称为“建安风骨”。
27、“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龚自珍的诗句。
28、诗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人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作者分别 为唐代诗人王维、孟浩然。
29、诗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作者是宋代爱国诗人陆游。
30、唐有两大文学运动,分别是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和白居易、元稹倡导的 “新乐府运动。
31、“苦吟诗人”是指唐代的孟郊和贾岛。
32、“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龚自珍的诗句。
33、唐“传奇”是唐代用文言写的短篇小说,代表着唐代小说的新水平。
34、《指南录》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诗集。
35、被闻一多称为“诗中之诗,顶峰之项峰”的一首初唐诗是《春江花月夜》。
36、我国被称为“四史”的史书是《史记》、《汉书》、《后汉书》和《资治通鉴》。
37、“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苏轼对孟浩然诗歌的评价。
38、词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如虎。”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吟作。
39、“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与“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语出一人。
40、“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明末清初顾炎武的名句。
答案——正确的判断有:
2 3 4 6 7 8 13 15 16 19 20 22 26 27 30 31 32 33 34 35 38 39 40
错误的判断有:其余的序号
判断:
01、被誉为“元曲四大家”的人物分别是关汉卿、郑光祖、王实甫和马致远。
02、《搜神记》是一部志怪小说集,作者是东晋的干宝。
03、《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我国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主要作者是曹雪芹。
04、我国第一位以山水诗著名的诗人是曾做过永嘉太守的谢灵运。
05、“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句中,“王”指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
06、张君瑞和崔莺莺是元曲戏曲《西厢记》中的主要人物。
07、《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08、南宋爱国主义诗人陆游一生创作颇丰,其诗歌主要表现了渴望统一的爱国主义热情。
09、文章《捕蛇者说》、《黔之驴》和《伤仲永》皆出于唐散文家柳宗元之手。
10、“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语出我国第一位女词人李清照的《虞美人》。
11、婉约词人苏东坡为文明白畅达,气势开阔,其词风对后世影响深远。
12、明清著名长篇小说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聊斋志异》等。
13、杜甫的诗显示了唐由盛到衰的历史的过程,被世人誉为“史诗”。
14、“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指白居易的诗风。
15、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包括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
16、被誉为“靖节先生”的陶渊明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17、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祝福》、《孔已己》都出自小说集《呐喊》。
18、汉乐府是我国乐府诗的第一个高潮,其代表作是《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等。
19、我国现代作家“冰心”的笔名源于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歌《芙蓉楼送辛渐》。
20、我国最早的文学理论专著是南朝的文学理论家刘勰所著的 《文心雕龙》。
21、清代小说家吴敬梓所著的《儒林外史》属”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22、王羲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他的 《兰亭集序》既是散文佳篇,又是书法名帖。
23、《诗经》以其浪漫主义风格打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它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24、《窦娥怨》、《西厢记》、《牡丹亭》和《桃花扇》都是著名的元杂剧。
25、《孙子兵法》是我国第一部军事理论著作,作者孙膑。
26、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建安诗风慷慨悲凉,刚健有力,被称为“建安风骨”。
27、“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龚自珍的诗句。
28、诗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人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作者分别 为唐代诗人王维、孟浩然。
29、诗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作者是宋代爱国诗人陆游。
30、唐有两大文学运动,分别是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和白居易、元稹倡导的 “新乐府运动。
31、“苦吟诗人”是指唐代的孟郊和贾岛。
32、“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龚自珍的诗句。
33、唐“传奇”是唐代用文言写的短篇小说,代表着唐代小说的新水平。
34、《指南录》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诗集。
35、被闻一多称为“诗中之诗,顶峰之项峰”的一首初唐诗是《春江花月夜》。
36、我国被称为“四史”的史书是《史记》、《汉书》、《后汉书》和《资治通鉴》。
37、“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苏轼对孟浩然诗歌的评价。
38、词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如虎。”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吟作。
39、“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与“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语出一人。
40、“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明末清初顾炎武的名句。
答案——正确的判断有:
2 3 4 6 7 8 13 15 16 19 20 22 26 27 30 31 32 33 34 35 38 39 40
错误的判断有:其余的序号
文学问题
什么是雅文学、通俗文学、纯文学。rnrn再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谢谢!俗文学的发展,推动、刺激了雅文学向着俗化的方向演变,而俗文学自身也在雅文学的规范、熏陶下趋向雅化。明代文学就在较之前代更为广泛和深入的俗与雅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过程中留下了独特的发展轨迹。比如正宗的雅文学诗歌、散文,从李梦阳到徐渭,再到袁宏道、张岱,在民间文学的滋润下,陆续创作了一些通俗如话、自由活泼,但又俗而有趣、浅而不薄的作品。原为文人雅士、达官贵人所创作和欣赏的文言传奇小说,也在时尚的驱动和说话艺术的影响下,逐渐变成下层文士和一般市民的娱乐品,呈现了种种话本化的倾向。反过来,民歌、笑话等的收集和刊刻,实际上都经过了文人的整理和加工。“鄙俚浅近”(王骥德《曲律•杂论》)的戏文,在文人的参与下,演变为传奇“雅部”。长、短篇通俗小说的编辑、创作,也大都从文言小说。三教经典、历史文本和诗词散文中汲取养料,于是从创作意趣、题材取向、表现手法,到语言运用,都越来越趋向雅化。雅、俗文学的交融,大大地改变了作者队伍的面貌,造就了一批新型的雅俗兼顾的作者群。在明代五百多名戏曲作者和一百多名通俗小说作者中【注: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会考》卷三列明代戏文作家17名,卷六列明代杂剧作价122名,卷九与卷十列明代传奇作家361名,共计500名。其间虽有数十名作家重复,但还有大量的“阙名”作家,故称明代剧作家有五百馀名。关于通俗小说家的人数,则据日本人大冢秀高《增补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刘世德等《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等约略统计】,尽管绝大多数是下层文士或民间艺人,但也有相当部分是高雅的文土和显官。特别在剧作者队伍中,正如王骥德《曲律•杂论》所说的:“今则自缙绅、青襟,以迨山人墨客,染翰为新声者,不可胜记。”据统计,剧作者中进土及第而做显官的共有33人,其中有藩王3人,尚书兼大学土4人,尚书3人,卿2人,侍郎1人,少卿2人。这里还包括状元3人、榜眼2人【注:参见八木泽元《明代剧作家研究》,日本昭和三十四年三月讲谈社版,第42页。本书所统计的尚书兼大学士4人:丘浚、张四维、施凤来、吴炳;尚书3人:吴鹏、秦鸣雷、王世贞;卿2人:陈沂、龙膺;侍郎1人:汪道昆;少卿2人:李开先、陈与郊;状元3人:康海、杨慎、秦鸣雷;榜眼2人:王衡、施凤来】。这批上层官僚、文人雅士对于俗文学的爱好和投入,双向地推动了俗文学的雅化和雅文学的俗化,尤其是对提高俗文学的社会地位、艺术品位和促进其繁荣起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俗文学在逐步诗文化、伦理化的过程中,渐渐地用典雅替换了民间的本色和活泼的生机,使戏曲、小说等作品逐渐走向了案头。而雅文学的俗化,尽管也创作了一些清新可喜的作品,为孕育新的文学样式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总体上还难以逾越传统文学的内在规则和创作定势。相反,随着一些鄙俚浅滑的诗文问世,倒往往更多地招致后人的诟病。
纯文学
纯文学
对于人类精神的深入探讨不断揭示了精神王国的面貌,在世人眼前展示出一个崭新的、陌生的、难以用世俗语言表达的、与我们用肉眼看到的小世界相对称的广大无边的世界。自古以来,对于这个“虚无飘渺”的世界的描绘,是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的共同的工作。
在文学家中有一小批人,他们不满足于停留在精神的表面层次,他们的目光总是看到人类视界的极限处,然后从那里开始无限止的深入。写作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不断地击败常套“现实”向着虚无的突进,对于那谜一般的永恒,他们永远抱着一种恋人似的痛苦与虔诚。表层的记忆是他们要排除的,社会功利(短期效应的)更不是他们的出发点,就连对于文学的基本要素——读者,他们也抱着一种矛盾态度。自始至终,他们寻找着那种不变的、基本的东西,(像天空,像粮食,也像海洋一样的东西)为着人性(首先是自我)的完善默默地努力。这样的文学家写出的作品,我们称之为纯文学。我愿自己永远行进在这个人数不多的队列中。
“纯”的文学用义无反顾地向内转的笔触将精神的层次一层又一层地描绘,牵引着人的感觉进入那玲珑剔透的结构,永不停息地向那古老混沌的人性的内核突进。凡认识过了的,均呈现出精致与对称,但这只是为了再一次地向混沌发起冲击。精神不死,这个过程也没有终结。于写作,于阅读均如此,所需的,是解放了的生命力。可以想见,这样的文学必然短期效应的读者不会很多,如果又碰上文学氛围不好的话,作者很可能连生存都困难。
中国文化传统势力是太强大了,它那日益变得瘠薄的土壤中如今孕育的,是普遍的萎靡与苍白,它早已失去了独自担负起深入探索人性的工作的力量,但它仍能汇集起世纪的阴云,挡住有可能到来的理性之光。我认为我们的文学急需的,不是那种庸俗的关于“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讨论,(这种讨论令人显得猥琐)而是一种博大的胸怀和气魄,一种对于生命的执著,和对于文学自身的信心。只有建立起这样的自信,才不会局限在日益狭小的观念中,才有可能突破传统的束缚,逐步达到为艺术而艺术的境界,从而刷新传统。
一些别有所图的大人物由于自己所处的高位,也由于知识结构的陈旧过时,在文坛上不断发表言论,企图将纯文学的概念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内,让其自行消亡。他们口口声声强调作家要关怀他人,理解他人,对大众的疾苦不能熟视无睹等等。试想一个人,如果他连自己的内心都不关怀,也不去认识,任其浑浑噩噩,那么他那种对“他人”的关怀,对于被关怀的对象,又有多大的作用呢?即使当下“赢得”很多读者,他的作品又能否给读者带来精神上的福音?恐怕更多的是暂时的麻醉吧。还有的人将“自我”限定为表面层次的世俗观念,缺乏起码的文学常识,以自己的半桶子水来蒙混读者,以掩盖自己创造力的消失……这些观念之所以能流行一时,说明读者对于究竟什么是纯文学这个问题的认识还是非常模糊的。这一点都不奇怪,因为纯文学在中国这个古老守旧的国度中还是属于新生事物,它的生长,有赖于作家们和批评家的共同努力。
当纯文学的探索开始之际,写作者立刻会发现自己站在了已经存在的自我的对立面,这个自我是由文化、社会、教育等一系列因素的作用构成的表层的自我。这些因素坚不可摧,聚成铜墙铁壁。如果人要进行纯度很高的创造,他就必须调动深层的潜力,战胜旧的自我,到达空无所有的极境。因为只有在那种地方,精神的好戏才会开始。那一次又一次对于已有的传统、文化等等的突破。其实也就是精神对于肉体桎梏的挣脱。每一位写作者,他的肉身都是由过去的传统滋养着的,而如今他所进行的发明创造,却使得他必须决绝地向肉体挑战,将这种自戕的战争在体内展开,仅凭着一腔热血和自发的律动进行那种野蛮而高超的运动,并且绝对不能停下来,因为停止即死亡。这便是纯文学作家的危险的困境,也是自古以来纯文学作家的命运。
作为一名生长在中国的写作者,血液里头天生没有宗教的成分,那么,当他要与强大的传统世俗对抗之际,是什么在支撑他,使他立于不败之地呢?这是我长久以来在体验的问题。现在答案是一天天清楚了。艺术本身便是生命的艺术,一个人如能执著于纯粹的艺术冲动,那便是执著于生命,执著于那博大精深的人性。在十几年不懈的追求中,我在体验到纯艺术的终极意境的同时,也深深地感到,这种纯美之境是同宗教意境并列的,也许还更为博大,并且二者之间是如此的相通。不知从哪一天起,作为写作者的我便不知不觉地皈依了这种生命的哲学,只要我还在写,我便信。也就是说,这是一种只能在行动中实现的信仰。谁又能说得清生命到底是什么?人只能做,让一个又一个的创造物闪耀着奇迹般的光辉,这一过程,大约就是将物质变精神的过程吧。即使有一天,我因年老体衰无法再写作了,恐怕也只能生活在那种奇境的回光之中,因为那是我作为“人”的一切。
艺术的境界是一种自找痛苦的境界,当然也是唯一不会枯竭的源泉。人的承受力一天天随着痛苦加深而增强,时常为了进一步的突破,人不得不分裂自己的肉身,于是鲜血四溅的场面反复出现,然而还必须凝视这种场面,因为那是生命迈向高级阶段的前奏。既然已与传统决裂,现在写作者唯一可以依仗的,便是体内自力更生似的运动了。不断为自己设障碍,让主体处于狗急跳墙的境地,是每个纯文学写作者日日要做的操练。衡量一名作者是否合格,就要看他是否具有“拼命”的素质,因为畏缩和颓废是这种创作的大敌。那种把写作仅仅当作自娱,不思进取的文学并不是真正的纯文学,而是变相翻新的传统士大夫的旧货。纯文学作者必须是理想主义的,歌颂生命,高扬精神的旗帜是他的宗旨。而这种理想,又是通过对自我的解剖与分裂来实现的。即使作者主观上是要在痛苦中自娱,这种创作也必定会教育读者,提高读者的境界。阅读了这样的作品的读者,决不会是眼前黑蒙蒙的一片,反而会振奋起精神,以各自的方式向命运挑战,并在追求中摸索出自我分析与治疗的方法。
既然艺术这是生命的形式,那么纯文学作者便一刻也离不开世俗,离不开肉体的欲望,否则创造就失去了源泉。纯文学作者的世俗关怀是最深层次的、抵达人性之根的关怀,也许一般的读者看不到这种关怀,但作者本人必定是那种在内心深深地卷入世俗纠葛,迷恋世俗的个体。他同普通人之间唯一的区别只在于他在卷入、迷恋世俗的同时又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带来折磨,带来内耗,而作品,就在其间诞生。这样的作品,带给人类的是认识自我的可能性。我们平时所鼓吹的“世俗关怀”同纯文学里头隐藏的世俗关怀其实并不矛盾,只不过一个是浅层次的,一个是深层次的而已。(当然那种出于意识形态的歪曲论调除外)我在我的文学生涯中碰见过不少使我眼前为之一亮的纯文学,那种遇见同道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但我在这里不得不指出,我们所属的那种文化的确具有致命的弱点,使得一些纯文学的追求者不能将事业进行到底,半途而废的例子到处都是。但时至今日,整个文坛对于这个明显的事实并没有产生应有的认识,鱼目混珠,似是而非,蒙混过关的言论满天飞,就是看不到真诚。纯文学是小众文学,这个小众文学需要一批具有献身精神的、朝气蓬勃的批评家来对读者加以引导。因为纯文学所涉及的问题是有关灵魂的大问题,对纯文学的冷淡就是对心灵的漠视,如此下去必然导致精神的溃败和灭亡。
纯文学
纯文学
对于人类精神的深入探讨不断揭示了精神王国的面貌,在世人眼前展示出一个崭新的、陌生的、难以用世俗语言表达的、与我们用肉眼看到的小世界相对称的广大无边的世界。自古以来,对于这个“虚无飘渺”的世界的描绘,是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的共同的工作。
在文学家中有一小批人,他们不满足于停留在精神的表面层次,他们的目光总是看到人类视界的极限处,然后从那里开始无限止的深入。写作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不断地击败常套“现实”向着虚无的突进,对于那谜一般的永恒,他们永远抱着一种恋人似的痛苦与虔诚。表层的记忆是他们要排除的,社会功利(短期效应的)更不是他们的出发点,就连对于文学的基本要素——读者,他们也抱着一种矛盾态度。自始至终,他们寻找着那种不变的、基本的东西,(像天空,像粮食,也像海洋一样的东西)为着人性(首先是自我)的完善默默地努力。这样的文学家写出的作品,我们称之为纯文学。我愿自己永远行进在这个人数不多的队列中。
“纯”的文学用义无反顾地向内转的笔触将精神的层次一层又一层地描绘,牵引着人的感觉进入那玲珑剔透的结构,永不停息地向那古老混沌的人性的内核突进。凡认识过了的,均呈现出精致与对称,但这只是为了再一次地向混沌发起冲击。精神不死,这个过程也没有终结。于写作,于阅读均如此,所需的,是解放了的生命力。可以想见,这样的文学必然短期效应的读者不会很多,如果又碰上文学氛围不好的话,作者很可能连生存都困难。
中国文化传统势力是太强大了,它那日益变得瘠薄的土壤中如今孕育的,是普遍的萎靡与苍白,它早已失去了独自担负起深入探索人性的工作的力量,但它仍能汇集起世纪的阴云,挡住有可能到来的理性之光。我认为我们的文学急需的,不是那种庸俗的关于“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讨论,(这种讨论令人显得猥琐)而是一种博大的胸怀和气魄,一种对于生命的执著,和对于文学自身的信心。只有建立起这样的自信,才不会局限在日益狭小的观念中,才有可能突破传统的束缚,逐步达到为艺术而艺术的境界,从而刷新传统。
一些别有所图的大人物由于自己所处的高位,也由于知识结构的陈旧过时,在文坛上不断发表言论,企图将纯文学的概念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内,让其自行消亡。他们口口声声强调作家要关怀他人,理解他人,对大众的疾苦不能熟视无睹等等。试想一个人,如果他连自己的内心都不关怀,也不去认识,任其浑浑噩噩,那么他那种对“他人”的关怀,对于被关怀的对象,又有多大的作用呢?即使当下“赢得”很多读者,他的作品又能否给读者带来精神上的福音?恐怕更多的是暂时的麻醉吧。还有的人将“自我”限定为表面层次的世俗观念,缺乏起码的文学常识,以自己的半桶子水来蒙混读者,以掩盖自己创造力的消失……这些观念之所以能流行一时,说明读者对于究竟什么是纯文学这个问题的认识还是非常模糊的。这一点都不奇怪,因为纯文学在中国这个古老守旧的国度中还是属于新生事物,它的生长,有赖于作家们和批评家的共同努力。
当纯文学的探索开始之际,写作者立刻会发现自己站在了已经存在的自我的对立面,这个自我是由文化、社会、教育等一系列因素的作用构成的表层的自我。这些因素坚不可摧,聚成铜墙铁壁。如果人要进行纯度很高的创造,他就必须调动深层的潜力,战胜旧的自我,到达空无所有的极境。因为只有在那种地方,精神的好戏才会开始。那一次又一次对于已有的传统、文化等等的突破。其实也就是精神对于肉体桎梏的挣脱。每一位写作者,他的肉身都是由过去的传统滋养着的,而如今他所进行的发明创造,却使得他必须决绝地向肉体挑战,将这种自戕的战争在体内展开,仅凭着一腔热血和自发的律动进行那种野蛮而高超的运动,并且绝对不能停下来,因为停止即死亡。这便是纯文学作家的危险的困境,也是自古以来纯文学作家的命运。
作为一名生长在中国的写作者,血液里头天生没有宗教的成分,那么,当他要与强大的传统世俗对抗之际,是什么在支撑他,使他立于不败之地呢?这是我长久以来在体验的问题。现在答案是一天天清楚了。艺术本身便是生命的艺术,一个人如能执著于纯粹的艺术冲动,那便是执著于生命,执著于那博大精深的人性。在十几年不懈的追求中,我在体验到纯艺术的终极意境的同时,也深深地感到,这种纯美之境是同宗教意境并列的,也许还更为博大,并且二者之间是如此的相通。不知从哪一天起,作为写作者的我便不知不觉地皈依了这种生命的哲学,只要我还在写,我便信。也就是说,这是一种只能在行动中实现的信仰。谁又能说得清生命到底是什么?人只能做,让一个又一个的创造物闪耀着奇迹般的光辉,这一过程,大约就是将物质变精神的过程吧。即使有一天,我因年老体衰无法再写作了,恐怕也只能生活在那种奇境的回光之中,因为那是我作为“人”的一切。
艺术的境界是一种自找痛苦的境界,当然也是唯一不会枯竭的源泉。人的承受力一天天随着痛苦加深而增强,时常为了进一步的突破,人不得不分裂自己的肉身,于是鲜血四溅的场面反复出现,然而还必须凝视这种场面,因为那是生命迈向高级阶段的前奏。既然已与传统决裂,现在写作者唯一可以依仗的,便是体内自力更生似的运动了。不断为自己设障碍,让主体处于狗急跳墙的境地,是每个纯文学写作者日日要做的操练。衡量一名作者是否合格,就要看他是否具有“拼命”的素质,因为畏缩和颓废是这种创作的大敌。那种把写作仅仅当作自娱,不思进取的文学并不是真正的纯文学,而是变相翻新的传统士大夫的旧货。纯文学作者必须是理想主义的,歌颂生命,高扬精神的旗帜是他的宗旨。而这种理想,又是通过对自我的解剖与分裂来实现的。即使作者主观上是要在痛苦中自娱,这种创作也必定会教育读者,提高读者的境界。阅读了这样的作品的读者,决不会是眼前黑蒙蒙的一片,反而会振奋起精神,以各自的方式向命运挑战,并在追求中摸索出自我分析与治疗的方法。
既然艺术这是生命的形式,那么纯文学作者便一刻也离不开世俗,离不开肉体的欲望,否则创造就失去了源泉。纯文学作者的世俗关怀是最深层次的、抵达人性之根的关怀,也许一般的读者看不到这种关怀,但作者本人必定是那种在内心深深地卷入世俗纠葛,迷恋世俗的个体。他同普通人之间唯一的区别只在于他在卷入、迷恋世俗的同时又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带来折磨,带来内耗,而作品,就在其间诞生。这样的作品,带给人类的是认识自我的可能性。我们平时所鼓吹的“世俗关怀”同纯文学里头隐藏的世俗关怀其实并不矛盾,只不过一个是浅层次的,一个是深层次的而已。(当然那种出于意识形态的歪曲论调除外)我在我的文学生涯中碰见过不少使我眼前为之一亮的纯文学,那种遇见同道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但我在这里不得不指出,我们所属的那种文化的确具有致命的弱点,使得一些纯文学的追求者不能将事业进行到底,半途而废的例子到处都是。但时至今日,整个文坛对于这个明显的事实并没有产生应有的认识,鱼目混珠,似是而非,蒙混过关的言论满天飞,就是看不到真诚。纯文学是小众文学,这个小众文学需要一批具有献身精神的、朝气蓬勃的批评家来对读者加以引导。因为纯文学所涉及的问题是有关灵魂的大问题,对纯文学的冷淡就是对心灵的漠视,如此下去必然导致精神的溃败和灭亡。
你好。雅文学和俗文学都是现当代文学中的概念。
所谓雅文学,又叫做精英文学,主要是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哲理性的严肃的文学作品。比如鲁迅、周作人、沈从文、郁达夫、曹禺、巴金等人作家,都是精英文学作家,他的作品,可以叫做雅文学。
所谓通俗文学,它跟精英文学相对的,主要是具有故事性、可读性、趣味性、商业性、大众性的文学。一般包括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侦探小说、科幻小说四大类。近年来兴起的网络小说也可以算做通俗文学的内容。像张恨水、金庸、琼瑶等作家可以看作通俗文学作家。
雅文学和俗文学都是现当代文学中的概念。而纯文学则不是。但的确有这个说法存在。比如我们会听到人说:“现在纯文学杂志越来越难办了”这里的纯文学一般是指不参杂商业、炒作因素的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雅文学的同义词。
回答完毕。
所谓雅文学,又叫做精英文学,主要是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哲理性的严肃的文学作品。比如鲁迅、周作人、沈从文、郁达夫、曹禺、巴金等人作家,都是精英文学作家,他的作品,可以叫做雅文学。
所谓通俗文学,它跟精英文学相对的,主要是具有故事性、可读性、趣味性、商业性、大众性的文学。一般包括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侦探小说、科幻小说四大类。近年来兴起的网络小说也可以算做通俗文学的内容。像张恨水、金庸、琼瑶等作家可以看作通俗文学作家。
雅文学和俗文学都是现当代文学中的概念。而纯文学则不是。但的确有这个说法存在。比如我们会听到人说:“现在纯文学杂志越来越难办了”这里的纯文学一般是指不参杂商业、炒作因素的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雅文学的同义词。
回答完毕。
通俗文学指除了历史上的民间文学以外,还包括现实创作的通俗化、大众化,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以满足一般读者消遣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文学作品。又称大众文学、俗文学。与严肃文学、雅文学相对而言。
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是指以清末民初大都市工商经济发展为基础得以滋长繁荣的,在内容上以传统心理机制为核心的,在形式上继承中国古代小说传统为模式的文人创作或经文人加工再创造的作品;……形成了以广大市民层为主的读者群,是一种被他们视为精神消费品的,也必然会反映他们的社会郭沫若的这个看法一个核心的意思在于,通俗文学的确是在和“市场”的相互关系中逐渐找到自己的历史位置的。没有这个文学的、文化的市场在“现代都市”的兴起,没有以“市民”阶层为主的读者群的出现,那近现代的“通俗”的文学也就无从谈起。很显然,如果从这个概念出发,那赵树理当然就不该进入我们对“通俗文学”的考察范围——因为他的小说和“市民”和“现代都市”都没有任何关系啊。
正如对赵树理作品的评价在历史上众说纷纭一样,对“通俗文学”这一概念的厘定现在看来也是充满了内在的矛盾。因为首先,如果说“通俗文学”和市场——如果大家同意,可以包括经济的市场和观念的市场——是有巨大关系的,那么,我们在谈论市场的时候,必须注意到市场的多样性,在现代都市的市民阶层之中存在市场,那么在中国更广袤的农村社会难道不存在市场吗?我想当然是有的,赵树理的存在本身就已经很有力的印证了这个农村文化市场的存在。其次,如果说“通俗文学”是接续了某种中国传统的,或者承继了某种传统的文化趣味的,那么我想,和程小青等人相比,赵树理反而是更传统,更乡土,更有中国趣味的——他本来就是在毛泽东“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理论指导下写作的嘛。因此,我理解范先生何以在上述引文中使用“通俗文学”这个概念的时候还冠以“市民”二字。在“通俗文学”和“市民文学”的概念之间容忍某种混淆,把“市民文学”的趣味和标准潜在的化入对“通俗文学”的考察和描述,是我们今天更加难以进入历史语境了解通俗作品和时代之间关系的一种障碍。相比而言,“市民文学”或者“市民的文学”是更清晰的表明了文学和特定时代特定社会阶层的联系的。
然而,就是从这样的矛盾的概念出发,中国的“通俗文学”在今天是获得了巨大的合法性和确定性。上接唐传奇、宋话本、明清的章回小说,中承晚清之谴责与黑幕,到张恨水、程小青、李寿民等等,再到是金庸、古龙和琼瑶,如果算到如今这个“网络时代”,可能就有安妮宝贝之类的作者吧。“通俗文学”成了一个一脉相传的伟大的传统,在这个传统中,形成了自己的古典,自己的过渡和自己的现代化进程。在这个通俗文学的现代化进程当中,赵树理,包括后来的山药蛋派,包括后来的黄子平意义上的“革命历史小说”,我想还应该包括今天像张平这样的很大众化的作家,当然就是些异类,更不要说文革时候的东西。对于“八大样板戏”,范伯群先生的看法是:“总算是用行政手段推行而达到了极致,可以说达到了全民‘大普及’,但这些作品的创作既不符合创作的内在规律,也无法进入民众的心灵”。
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是指以清末民初大都市工商经济发展为基础得以滋长繁荣的,在内容上以传统心理机制为核心的,在形式上继承中国古代小说传统为模式的文人创作或经文人加工再创造的作品;……形成了以广大市民层为主的读者群,是一种被他们视为精神消费品的,也必然会反映他们的社会郭沫若的这个看法一个核心的意思在于,通俗文学的确是在和“市场”的相互关系中逐渐找到自己的历史位置的。没有这个文学的、文化的市场在“现代都市”的兴起,没有以“市民”阶层为主的读者群的出现,那近现代的“通俗”的文学也就无从谈起。很显然,如果从这个概念出发,那赵树理当然就不该进入我们对“通俗文学”的考察范围——因为他的小说和“市民”和“现代都市”都没有任何关系啊。
正如对赵树理作品的评价在历史上众说纷纭一样,对“通俗文学”这一概念的厘定现在看来也是充满了内在的矛盾。因为首先,如果说“通俗文学”和市场——如果大家同意,可以包括经济的市场和观念的市场——是有巨大关系的,那么,我们在谈论市场的时候,必须注意到市场的多样性,在现代都市的市民阶层之中存在市场,那么在中国更广袤的农村社会难道不存在市场吗?我想当然是有的,赵树理的存在本身就已经很有力的印证了这个农村文化市场的存在。其次,如果说“通俗文学”是接续了某种中国传统的,或者承继了某种传统的文化趣味的,那么我想,和程小青等人相比,赵树理反而是更传统,更乡土,更有中国趣味的——他本来就是在毛泽东“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理论指导下写作的嘛。因此,我理解范先生何以在上述引文中使用“通俗文学”这个概念的时候还冠以“市民”二字。在“通俗文学”和“市民文学”的概念之间容忍某种混淆,把“市民文学”的趣味和标准潜在的化入对“通俗文学”的考察和描述,是我们今天更加难以进入历史语境了解通俗作品和时代之间关系的一种障碍。相比而言,“市民文学”或者“市民的文学”是更清晰的表明了文学和特定时代特定社会阶层的联系的。
然而,就是从这样的矛盾的概念出发,中国的“通俗文学”在今天是获得了巨大的合法性和确定性。上接唐传奇、宋话本、明清的章回小说,中承晚清之谴责与黑幕,到张恨水、程小青、李寿民等等,再到是金庸、古龙和琼瑶,如果算到如今这个“网络时代”,可能就有安妮宝贝之类的作者吧。“通俗文学”成了一个一脉相传的伟大的传统,在这个传统中,形成了自己的古典,自己的过渡和自己的现代化进程。在这个通俗文学的现代化进程当中,赵树理,包括后来的山药蛋派,包括后来的黄子平意义上的“革命历史小说”,我想还应该包括今天像张平这样的很大众化的作家,当然就是些异类,更不要说文革时候的东西。对于“八大样板戏”,范伯群先生的看法是:“总算是用行政手段推行而达到了极致,可以说达到了全民‘大普及’,但这些作品的创作既不符合创作的内在规律,也无法进入民众的心灵”。
雅俗共赏,雅文学也就是专门写些风花雪月,歌颂赞扬之类的文章,通俗文学也就是写一些平民百姓能看懂,也愿意看的,例如:水浒传,纯文学,就是一些文学性比较高的文章,比如,史记等,
两个当代文学方面的问题~寻求帮助
1.艾青新时期的诗歌成就是什么?rn2.什么是“探索戏剧”?当代诗词有很大问题,诗人群观念落后,不喜欢新风气。当代旧体诗歌能开创独特诗风人物:
90年代聂绀弩【绀弩体】《聂绀弩诗全集》、熊鉴《熊鉴诗集》,他们开始以口语今词与文言结合,诗作新奇而不失韵味、幽默而满含辛酸,具现代性。
21世纪代网络诗:
曾少立【李子体】《李子词》,现代文学语言与旧体诗词格律结合,具有时代特征和个人化风格;
观云【围脖体】,当代首家诗词微专栏《围脖风月》,其体比格律略宽,较打油更雅,用韵宽,吸收了“段子体”、“语录体”、“网络语言”等当代文风,尽量行文流畅,文字直白,幽默时尚,以更有效地吸引当今信息时代的现代人群,具现当代性。
90年代聂绀弩【绀弩体】《聂绀弩诗全集》、熊鉴《熊鉴诗集》,他们开始以口语今词与文言结合,诗作新奇而不失韵味、幽默而满含辛酸,具现代性。
21世纪代网络诗:
曾少立【李子体】《李子词》,现代文学语言与旧体诗词格律结合,具有时代特征和个人化风格;
观云【围脖体】,当代首家诗词微专栏《围脖风月》,其体比格律略宽,较打油更雅,用韵宽,吸收了“段子体”、“语录体”、“网络语言”等当代文风,尽量行文流畅,文字直白,幽默时尚,以更有效地吸引当今信息时代的现代人群,具现当代性。
一、艾青是中国新诗六十多年发展史上坚持最久成果最丰富的诗人。
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算起,新诗发展的历史到现在已经有六十多年了。在这六十多年中出现了一大批诗人。在这些诗人当中,坚持走新诗发展和创作道路最久的,首推艾青。郭沫若,他的写诗生涯没有停止过,但是,他创作的旺盛期是“五四”时期,他是新诗的奠基者。后来有时搞戏剧创作,有时从事学术研究。解放以后,陆续写了一些诗,但传世之作很少。还有些诗人不再写诗而回到旧体诗写作的老路上去。
艾青的创作生涯,应从一九三二年算起。那年七月他在丁玲主编的《北斗》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会合》。从这时候算起,到现在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创作历程了。他一直伴随着新诗的发展而前进。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他在坚持创作的过程中,对新诗的发展,对“五四”以来中国新兴的这种诗歌形式,一直抱着坚定而执著的追求的态度。我们知道,新诗发展道路是曲折的、不平坦的。中间经过很多次的辩论,甚至出现了否定新诗的论调:认为新诗不符合我们的国情。有的甚至认为还是应该回到写旧诗写传统的格律诗的道路上去,等等。在这些争论面前,艾青始终认为中国诗歌发展的形式,应该以新诗为主,新诗是有光明前途的,是有生命力的,是不可逆转的一种文学形式。中国诗歌发展,不可能再回到写旧诗的道路上去。这一点,艾青是坚定不移地相信着,执著地追求着,而且写了很多文章,对新诗的发展从理论予以评价和肯定。
他不仅坚持最久,而且获得的成果也最丰富。从一九三二年到现在,他创作的作品有多少呢?粗略统计,长诗有二十多部,短诗至少上千首。我们国家最大的图书馆北京图书馆,收藏他的作品,中文版本的有八十多种;由此可见,他的一生确实是全力以赴致力于诗歌创作的一生。
他不仅写了这么多作品,更重要的是有一批作品在群众中广泛地流传,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是他获得艺术成就的证明。像《大堰河——我的褓姆》、《复活的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火把》、《煤的对话》、《礁石》,以及长诗《光的赞歌》等等。
二、从艾青诗歌对社会的作用以及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来看,他确实不愧为中国诗坛的“泰斗”和“王子”。他的诗歌能够取得这样的杰出的艺术成就,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的诗歌始终是和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我们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在他所经历的各个历史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解放以后,以及十年动乱中,他的作品,都紧密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反映了人民的心声。抗日战争时期,他写的很多作品,都是为民族的解放而奔走而呼号的。一九四一年,他到了革命根据地延安,也写了为现实斗争服务的一些诗歌,影响很大。比如,著名长诗《吴满有》(叙事诗),是写大生产运动中涌现出的一个劳动模范的故事。当时,解放战争处于最紧张也是最艰难的时期,为了克服经济上的困难,党中央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在这个运动中涌现了一批劳动模范,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吴满有。艾青到吴满有家里住了半个月左右,跟他谈心交朋友,访问他,写了长诗《吴满有》,歌颂了大生产运动,配合了当时的解放战争。得到了党中央负责同志高度评价。
群众对艾青的诗是很喜欢的,他的读者很多。一九五七年,他被打成右派,他的作品就成了禁书,甚至被烧毁。很多读者,冒着危险保存了艾青的作品。《我爱这土地》,是艾青一首短诗,歌颂了热爱祖国的感情。有个青年很喜欢它,抄在笔记本上。“文革”当中被人发现,因为他出身富农家庭,在笔记本上写着《我爱这土地》的诗歌,就说他有变天思想,判了两年徒刑。这说明十年浩劫时期,是怎样的黑暗,也说明,艾青的作品是多么地深入读者的心灵。艾青写过一本《诗论》,一个青年非常喜欢这本书,但他不敢公开地保留,就把《诗论》的封皮撕掉,贴上《毛泽东选集》的封皮。结果被人揭发检举,也被判了两年徒刑。还有的青年把艾青的诗选藏在米缸里。后来艾青知道此事说:“这真是把精神食粮和物质食粮溶合在一起了。”
有些诗人进入晚年,几乎写不出作品来。艾青不是这样。粉碎“四人帮”后,创作力依旧旺盛,写出很多作品,出版五六本诗集。如《在浪尖上》这首长诗,歌颂“四五运动”中的英雄韩志雄。当时,这首诗在上万人大会上朗诵。听众热泪盈眶,掌声不断,甚至有人高呼口号。诚然,这首诗留有像“政策必须落实”、“一切冤案必须昭雪”一类标语口号的句子,但是,由于它抒发了人民的心声,所以赢得了群众的欢迎,出现了激动人心的场面。他的《归来之歌》、《雪莲》都在全国诗歌评奖中获奖。
三、艾青诗歌的成就还表现在他开了一代诗风。一个诗人,在文学史上,在诗歌发展史上,能够称得起“开一代诗风”的人,是不多见的。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李白
、杜甫、白居易,还有陆游以及其他杰出诗人都是开一代诗风的人。在新诗发展史上,艾青可以说是开了一代诗风。这是因为他的诗歌创作,影响了一大批诗人,走向诗歌创作道路,并且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艾青在艺术形式上,进行过多种尝试,民歌体的,格律体的,十四行诗,朦胧诗都写过。但是,主要成就还是在自由体的新诗方面。杭州有个诗人,他在重庆时跟艾青有过交往。当时他是一个青年人,一天晚上,同艾青坐在月光下草坛上聊天,艾青说他很有诗歌创作的才华,将来可以成为一个诗人。艾青的鼓励,使他走上了诗歌创作的道路,成为一个诗人。艾青复出,他见到艾青时说:“你一句话定了我的终身。”艾青开玩笑说:“我一句话害了你半辈子。”因为他也被打成右派了。艾青被错划为右派,受株连的人很多。这件事本身说明,很多人接受了艾青的影响。一九八二年五月在杭州举行艾青创作五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与会者有大学教师,也有作家和诗人。一些诗人在会上发言都说“艾青是我的老师,我成为诗人是受他的影响的结果”。
第二,从国际方面来看艾青诗歌艺术成就和他的重大影响。
艾青是“五四”以来我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他和我国许多作家一样,被世界各国文学界所瞩目,并且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作家。艾青的诗歌现在被翻译成西欧、东欧、北欧、美洲、东南亚等三十多个国家的文字。他的诗受到这些国家读者的欢迎。中国新诗,翻译成外国文字相当不容易,他的诗歌所以赢得这么多国家的读者,可以引用一位法国专家、艾青研究者苏珊娜的话来说明。她在法文本的《艾青诗选》序言中说:“在这里请允许我提出一点个人的想法,如果艾青是最适于对外介绍的诗人,那是因为这跟他内心的声音、跟他诗的真实和纯朴有关。诗歌达到了这样的内在的程度,就有可能溶化在任何一种语言里。只要译文上做到了表情达意,就能够取得成功。”这一段话说明,为什么艾青的诗歌被介绍到那么多国家,而且为各国人民所接受。艾青的很多诗歌作品,写的是人类相通的东西,共同的能够理解的生活。
艾青先后到过很多个国家,他的许多作品在这些国家引起了强烈反响。比如《人皮》这首诗,写于一九三八年,愤怒地控诉了法西斯强盗的罪行;他们蹂躏侮辱中国的妇女,然后残忍凶暴地把皮剥下来挂在树上。一位日本的年轻人,读了这首诗,受到了教育,并且走上了文学道路。前几年到中国访问,见到了艾青,非常激动,与艾青拥抱,他感慨地说:“艾老,我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就是从读了你写的《人皮》开始的。”
美国有一位读者,从海外给艾青来信说:“我是一个小小的医生,在治病救人,你是伟大的诗人,用诗的语言在更广阔的世界上治病救人、鼓舞人、震动人开创新的世界。”美国有一位学者,叫做弗兰德,他在一篇论文里,把艾青同智利的聂鲁达和土耳其的希克梅特并举,称为当代世界最伟大的三位诗人。现在艾青经常接见来自世界五大洲的著名的作家、诗人。他的影响早已超越了国界,我们有这样一位著名的诗人,应该引以为骄傲。
第三、艾青在诗歌理论和诗歌美学方面的成就。
艾青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和新诗发展的经验时写过很多诗歌论文,解放以前以至到解放初期,艾青关于诗歌的文章,这些论文基本上都收在他解放初出版的《诗论》里了。打倒“四人帮”以后,他也发表了一些诗歌理论和诗歌评论的文章,这些文章大都收在《艾青谈诗》一书里。这两本书基本上概括了艾青对诗歌理论和诗歌美学的观点。艾青对新诗的研究和理论方面的成就,很值得我们的重视。他的《诗论》被誉为“五四”以来在诗歌研究方面最优秀的著作之一。他用优美的诗一般的语言,把诗歌方面的问题都讲到了:诗歌的作用、诗人的职责、诗歌和时代的关系、诗歌与生活、诗的灵感、诗的意境、技巧、表现手法,等等。今天看来,个别论点随着时代的进步已经不适用了。但是总体上来说,还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的基本观点的。另外,他的诗歌理论、诗歌美学,完全是建筑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的,他总结了诗歌创作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经验,并且在这个基础之上,发表了许多独到的见解。比如,艾青首先提出了诗的“散文美”的问题。他还提出了诗歌的最高境界——什么样的诗歌是最好的诗歌的问题;他概括成八个字:单纯、朴素、明朗、集中。就是最好的诗。
艾青在诗歌理论、诗歌美学方面,不是简单地就诗论诗。艾青的经历,他先是学绘画的,是一个画家,后来转变为诗人。他少年时代喜欢学画画,一九二九年到法国留学,走绘画的道路,回国以后也从事绘画。因为从事进步美术活动被关进监狱,关了三年多,在狱中没有笔,没有颜料就不能画画,这样他就开始写诗。写诗只要有个小铅笔头、破纸,就能动笔。写出以后给监狱中难友看,他问:“你看,我的诗好,还是画好?”难友说:“我看诗比画好。”于是更坚定了写诗的信心,并把诗稿通过一些朋友捎出来,寄到杂志上,陆续发表。第一首诗在《北斗》上发表以后,从此一直走诗歌创作道路。有人跟艾青开玩笑:“你本来是学画画的,怎么写起诗来?原来是一只母鸡,怎么下起鸭蛋来呢?”于是艾青就写了一篇散文,题目是《母鸡为什么下鸭蛋?》,回答了为什么从一个画家转变为一个诗人的原因。这是一篇很美的散文。所以,艾青的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不是简单地就诗论诗,而是把绘画艺术也应用到诗歌创作与理论中去。同时他对戏剧、音乐也很有研究。所以,他的诗歌理论和诗歌美学是丰富多彩的。
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算起,新诗发展的历史到现在已经有六十多年了。在这六十多年中出现了一大批诗人。在这些诗人当中,坚持走新诗发展和创作道路最久的,首推艾青。郭沫若,他的写诗生涯没有停止过,但是,他创作的旺盛期是“五四”时期,他是新诗的奠基者。后来有时搞戏剧创作,有时从事学术研究。解放以后,陆续写了一些诗,但传世之作很少。还有些诗人不再写诗而回到旧体诗写作的老路上去。
艾青的创作生涯,应从一九三二年算起。那年七月他在丁玲主编的《北斗》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会合》。从这时候算起,到现在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创作历程了。他一直伴随着新诗的发展而前进。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他在坚持创作的过程中,对新诗的发展,对“五四”以来中国新兴的这种诗歌形式,一直抱着坚定而执著的追求的态度。我们知道,新诗发展道路是曲折的、不平坦的。中间经过很多次的辩论,甚至出现了否定新诗的论调:认为新诗不符合我们的国情。有的甚至认为还是应该回到写旧诗写传统的格律诗的道路上去,等等。在这些争论面前,艾青始终认为中国诗歌发展的形式,应该以新诗为主,新诗是有光明前途的,是有生命力的,是不可逆转的一种文学形式。中国诗歌发展,不可能再回到写旧诗的道路上去。这一点,艾青是坚定不移地相信着,执著地追求着,而且写了很多文章,对新诗的发展从理论予以评价和肯定。
他不仅坚持最久,而且获得的成果也最丰富。从一九三二年到现在,他创作的作品有多少呢?粗略统计,长诗有二十多部,短诗至少上千首。我们国家最大的图书馆北京图书馆,收藏他的作品,中文版本的有八十多种;由此可见,他的一生确实是全力以赴致力于诗歌创作的一生。
他不仅写了这么多作品,更重要的是有一批作品在群众中广泛地流传,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是他获得艺术成就的证明。像《大堰河——我的褓姆》、《复活的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火把》、《煤的对话》、《礁石》,以及长诗《光的赞歌》等等。
二、从艾青诗歌对社会的作用以及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来看,他确实不愧为中国诗坛的“泰斗”和“王子”。他的诗歌能够取得这样的杰出的艺术成就,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的诗歌始终是和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我们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在他所经历的各个历史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解放以后,以及十年动乱中,他的作品,都紧密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反映了人民的心声。抗日战争时期,他写的很多作品,都是为民族的解放而奔走而呼号的。一九四一年,他到了革命根据地延安,也写了为现实斗争服务的一些诗歌,影响很大。比如,著名长诗《吴满有》(叙事诗),是写大生产运动中涌现出的一个劳动模范的故事。当时,解放战争处于最紧张也是最艰难的时期,为了克服经济上的困难,党中央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在这个运动中涌现了一批劳动模范,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吴满有。艾青到吴满有家里住了半个月左右,跟他谈心交朋友,访问他,写了长诗《吴满有》,歌颂了大生产运动,配合了当时的解放战争。得到了党中央负责同志高度评价。
群众对艾青的诗是很喜欢的,他的读者很多。一九五七年,他被打成右派,他的作品就成了禁书,甚至被烧毁。很多读者,冒着危险保存了艾青的作品。《我爱这土地》,是艾青一首短诗,歌颂了热爱祖国的感情。有个青年很喜欢它,抄在笔记本上。“文革”当中被人发现,因为他出身富农家庭,在笔记本上写着《我爱这土地》的诗歌,就说他有变天思想,判了两年徒刑。这说明十年浩劫时期,是怎样的黑暗,也说明,艾青的作品是多么地深入读者的心灵。艾青写过一本《诗论》,一个青年非常喜欢这本书,但他不敢公开地保留,就把《诗论》的封皮撕掉,贴上《毛泽东选集》的封皮。结果被人揭发检举,也被判了两年徒刑。还有的青年把艾青的诗选藏在米缸里。后来艾青知道此事说:“这真是把精神食粮和物质食粮溶合在一起了。”
有些诗人进入晚年,几乎写不出作品来。艾青不是这样。粉碎“四人帮”后,创作力依旧旺盛,写出很多作品,出版五六本诗集。如《在浪尖上》这首长诗,歌颂“四五运动”中的英雄韩志雄。当时,这首诗在上万人大会上朗诵。听众热泪盈眶,掌声不断,甚至有人高呼口号。诚然,这首诗留有像“政策必须落实”、“一切冤案必须昭雪”一类标语口号的句子,但是,由于它抒发了人民的心声,所以赢得了群众的欢迎,出现了激动人心的场面。他的《归来之歌》、《雪莲》都在全国诗歌评奖中获奖。
三、艾青诗歌的成就还表现在他开了一代诗风。一个诗人,在文学史上,在诗歌发展史上,能够称得起“开一代诗风”的人,是不多见的。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李白
、杜甫、白居易,还有陆游以及其他杰出诗人都是开一代诗风的人。在新诗发展史上,艾青可以说是开了一代诗风。这是因为他的诗歌创作,影响了一大批诗人,走向诗歌创作道路,并且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艾青在艺术形式上,进行过多种尝试,民歌体的,格律体的,十四行诗,朦胧诗都写过。但是,主要成就还是在自由体的新诗方面。杭州有个诗人,他在重庆时跟艾青有过交往。当时他是一个青年人,一天晚上,同艾青坐在月光下草坛上聊天,艾青说他很有诗歌创作的才华,将来可以成为一个诗人。艾青的鼓励,使他走上了诗歌创作的道路,成为一个诗人。艾青复出,他见到艾青时说:“你一句话定了我的终身。”艾青开玩笑说:“我一句话害了你半辈子。”因为他也被打成右派了。艾青被错划为右派,受株连的人很多。这件事本身说明,很多人接受了艾青的影响。一九八二年五月在杭州举行艾青创作五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与会者有大学教师,也有作家和诗人。一些诗人在会上发言都说“艾青是我的老师,我成为诗人是受他的影响的结果”。
第二,从国际方面来看艾青诗歌艺术成就和他的重大影响。
艾青是“五四”以来我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他和我国许多作家一样,被世界各国文学界所瞩目,并且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作家。艾青的诗歌现在被翻译成西欧、东欧、北欧、美洲、东南亚等三十多个国家的文字。他的诗受到这些国家读者的欢迎。中国新诗,翻译成外国文字相当不容易,他的诗歌所以赢得这么多国家的读者,可以引用一位法国专家、艾青研究者苏珊娜的话来说明。她在法文本的《艾青诗选》序言中说:“在这里请允许我提出一点个人的想法,如果艾青是最适于对外介绍的诗人,那是因为这跟他内心的声音、跟他诗的真实和纯朴有关。诗歌达到了这样的内在的程度,就有可能溶化在任何一种语言里。只要译文上做到了表情达意,就能够取得成功。”这一段话说明,为什么艾青的诗歌被介绍到那么多国家,而且为各国人民所接受。艾青的很多诗歌作品,写的是人类相通的东西,共同的能够理解的生活。
艾青先后到过很多个国家,他的许多作品在这些国家引起了强烈反响。比如《人皮》这首诗,写于一九三八年,愤怒地控诉了法西斯强盗的罪行;他们蹂躏侮辱中国的妇女,然后残忍凶暴地把皮剥下来挂在树上。一位日本的年轻人,读了这首诗,受到了教育,并且走上了文学道路。前几年到中国访问,见到了艾青,非常激动,与艾青拥抱,他感慨地说:“艾老,我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就是从读了你写的《人皮》开始的。”
美国有一位读者,从海外给艾青来信说:“我是一个小小的医生,在治病救人,你是伟大的诗人,用诗的语言在更广阔的世界上治病救人、鼓舞人、震动人开创新的世界。”美国有一位学者,叫做弗兰德,他在一篇论文里,把艾青同智利的聂鲁达和土耳其的希克梅特并举,称为当代世界最伟大的三位诗人。现在艾青经常接见来自世界五大洲的著名的作家、诗人。他的影响早已超越了国界,我们有这样一位著名的诗人,应该引以为骄傲。
第三、艾青在诗歌理论和诗歌美学方面的成就。
艾青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和新诗发展的经验时写过很多诗歌论文,解放以前以至到解放初期,艾青关于诗歌的文章,这些论文基本上都收在他解放初出版的《诗论》里了。打倒“四人帮”以后,他也发表了一些诗歌理论和诗歌评论的文章,这些文章大都收在《艾青谈诗》一书里。这两本书基本上概括了艾青对诗歌理论和诗歌美学的观点。艾青对新诗的研究和理论方面的成就,很值得我们的重视。他的《诗论》被誉为“五四”以来在诗歌研究方面最优秀的著作之一。他用优美的诗一般的语言,把诗歌方面的问题都讲到了:诗歌的作用、诗人的职责、诗歌和时代的关系、诗歌与生活、诗的灵感、诗的意境、技巧、表现手法,等等。今天看来,个别论点随着时代的进步已经不适用了。但是总体上来说,还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的基本观点的。另外,他的诗歌理论、诗歌美学,完全是建筑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的,他总结了诗歌创作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经验,并且在这个基础之上,发表了许多独到的见解。比如,艾青首先提出了诗的“散文美”的问题。他还提出了诗歌的最高境界——什么样的诗歌是最好的诗歌的问题;他概括成八个字:单纯、朴素、明朗、集中。就是最好的诗。
艾青在诗歌理论、诗歌美学方面,不是简单地就诗论诗。艾青的经历,他先是学绘画的,是一个画家,后来转变为诗人。他少年时代喜欢学画画,一九二九年到法国留学,走绘画的道路,回国以后也从事绘画。因为从事进步美术活动被关进监狱,关了三年多,在狱中没有笔,没有颜料就不能画画,这样他就开始写诗。写诗只要有个小铅笔头、破纸,就能动笔。写出以后给监狱中难友看,他问:“你看,我的诗好,还是画好?”难友说:“我看诗比画好。”于是更坚定了写诗的信心,并把诗稿通过一些朋友捎出来,寄到杂志上,陆续发表。第一首诗在《北斗》上发表以后,从此一直走诗歌创作道路。有人跟艾青开玩笑:“你本来是学画画的,怎么写起诗来?原来是一只母鸡,怎么下起鸭蛋来呢?”于是艾青就写了一篇散文,题目是《母鸡为什么下鸭蛋?》,回答了为什么从一个画家转变为一个诗人的原因。这是一篇很美的散文。所以,艾青的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不是简单地就诗论诗,而是把绘画艺术也应用到诗歌创作与理论中去。同时他对戏剧、音乐也很有研究。所以,他的诗歌理论和诗歌美学是丰富多彩的。
本文标题: 还是故事文学方面的问题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gushi/17163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