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 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 2021-12-02 09:33:5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12

谈美朱光潜读书笔记开场话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艺术的活动是“无所为而为”的。我以为无论是讲学问或是做事业...

《谈美》 读书笔记

谈美

朱光潜

读书笔记

开场话

  •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 艺术的活动是“无所为而为”的。我以为无论是讲学问或是做事业的人都要抱有一副“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增补:中国哲学的精要就在于出世和入世的协调与合一,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的看法。朱光潜先生此番论述堪称精辟。
  • 人心之坏,由于“未能免俗”。 ... 总而言之,“俗”无非是缺乏美感的修养。

    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 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 从此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 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 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抛离人的视角,客观世界固然是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的;但这句话应这样理解:在对人有意义的世界,即以人为认识主体的“世界”中,万事万物是经过了主观的加工和创造才得以呈现的。
  • 三种态度的分别:
    1. 先说实用的态度。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 “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这些人和物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于 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于我不关痛痒。我对于他们于是有爱恶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动。这就是实用的态度。
    2. 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专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理论是和实用相对的。理论本来可以见诸实用,但是科学家的直接目的却不在于实用。
    3. 他不计较实用,所以心中没有意志和欲念;他不推求关系、条理、因果等等,所以不用抽象的思考。这种脱净了意志和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动叫做“直觉”,直觉所见到的孤立绝缘的意象叫做“形象”。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
  • 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离开人的观点而言,事物都混然无别,善恶、真伪、美丑就漫无意义。真善美都含有若干主观的成分。//增补:由此,人初生时也是无所谓善恶的,性善论和性恶论都是主观揣测的产物。
  • 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 ... 但是在美感世界中它(审美对象)却能孤立绝缘,却能在本身现出价值。照这样看,我们可以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增补:孤立绝缘,说明是自足的,完形的,类似心理学中的Gestalt。这种可以独立的昭示自我的性质也是(作品)的重要性质之一。(陈嘉映《作品、文本、学术、思想》)
  • 只有艺术作品真正是不朽的。//增补:作品要求流传,这是由它自足的特质决定的。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 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增补:距离,就我理解,无非是一种创造美时的取舍和选择。舍掉不合宜的,又不能舍掉过多以至于影响其主题。详见下文。
  • 我说“距离”时总不忘冠上“适当的”三个字,这是要注意的。“距离”可以太过,可以不及。艺术一方面要能使人从实际生活牵绊中解放出来,一方面也要使人能了解,能欣赏, “距离”不及,容易使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
  • 他们不知道道德是实际人生的规范,而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
  • 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浅人唾骂,它固然时有流弊,其实也含有至理。这些风格的创始者都未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说话不押韵,不论平仄,做诗却要押韵,要论平仄,道理也是如此。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艺术呢。//在实际生活的基础上,艺术家舍掉了一些东西,增添了一些东西。由此,艺术家以他自己的视角传达了一些为常人所忽视的经验。这种经验虽然得来靠的是个人的体悟,但它的高度亦取决于这种经验的普遍性如何(是经验的普遍性,不是形式的普遍性)。增补:此处的经验是一种探索人生,追寻人生的理想境界中的感悟。普遍性则在于这种经验是基于怎样的群体而产生的。
  • 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以意识流小说为例子,平常人都能经历精神世界的漫游,但能使用文字的工具来描摹模糊而转瞬即逝的意识流动的,却只有文学家。增补:接前文,这种客观化的过程就是调整观察的距离的过程。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 宇宙的人情化

  • 我们知觉外物,常把自己所得的感觉外射到物的本身上去,把它误认为物所固有的属性,于是本来在我的就变成在物的了。//这是主观世界的审美经验,用科学的眼光审视当然并不是这样。钱穆《人生十论》中讲世界观时,也把主观和客观世界混在一起,称为“物与心”的交融,从主观认识来说固然如此,但也要分清楚和无人格的客观世界的区别。西方欧陆哲学和英美哲学的一大不同也在于此,只是聚焦不同,话语体系不同。
  • “天气冷”其实只是“我觉得天气冷”,鱼也许和我不一致;“石头太沉重”其实只是“我觉得它太沉重”,大力士或许还嫌它太轻。//“三观正”只是“三观正好和我一样” 0.0
  •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
  • 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 真正的美感经验都是如此,都要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在物我同一的境界中,移情作用最容易发生,因为我们根本就不分辨所生的情感到底是属于我还是属于物的。//增补:未能完全理解,是否时相当于找到了合适的距离,去除掉了多余的外物?
  • 音乐的命脉在节奏。节奏就是长短、高低、急缓、宏纤相继承的关系。这些关系前后不同,听者所费的心力和所用的心的活动也不一致。因此听者心中自起一种节奏和音乐的节奏相平行。//文体学中phonological features正与此处相应。总体上来源于联觉(Phonaesthesia)和拟声(Onomatopoeia)。诗歌中的metric patterns亦然。
  • 移情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因为有移情作用然后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可具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生气。从理智观点看,移情作用是一种错觉,是一种迷信。但是如果把它勾销,不但艺术无由产生,即宗教也无由出现。

    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 —— 美感与快感

  • 从我们的立脚点看,美感和快感是很容易分别的。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罗斯金把美感和快感混为一谈;弗洛伊德把美感还原为性冲动,都不足取。
  • 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我们对于一件艺术作品欣赏的浓度愈大,就愈不觉得自己是在欣赏它,愈不觉得所生的感觉是愉快的。 ... 美感所伴的快感,在当时都不觉得,到过后才回忆起来。比如读一首诗或是看一幕戏,当时我们只是心领神会,无暇他及,后来回想,才觉得这一番经验很愉快。//从这个角度看,美和幸福似乎有一样的特质,即都在回望里结晶。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 美感与联想

  • 什么叫做联想呢?或是甲和乙在性质上相类似,或是甲和乙在经验上曾相接近。//类似于修辞中的隐喻(基于相似性)和转喻(基于相关性)。但是修辞是艺术的形式,而联想不是。原因还在于联想时还处于主观体验的位置,而修辞时已经“超以象外”。
  • 意识在活动时就是联想在进行,所以我们差不多时时刻刻都在起联想。听到声音知道说话的是谁,见到一个词知道它的意义,都是起于联想作用。联想是以旧经验诊释新经验,如果没有它,知觉、记忆和想象都不能发生,因为它们都得根据过去的经验。//此处作者所指的联想在当代一般被称为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 Lakoff)隐喻使”未成形的借已成形的成形“。(陈嘉映《简明语言哲学》)
  • 就广义说,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艺术不能离开知觉和想象,就不能离开联想。但是我们通常所谓联想,是指由甲而乙,由乙而丙,辗转不止的乱想。//作者对两种概念还是有区别的。只是限于时代,未能有更清楚的分辨。
  • (因为联想而对某物有好感)这都是自然的倾向,但是这都不是美感,都是持实际人的态度,在艺术本身以外求它的价值。

    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 —— 考证、批评与欣赏

  • 了解和欣赏是互相补充的。未了解决不足以言欣赏,所以考据学是基本的功夫。但是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只是做到史学的功夫,却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
  • 印象派的批评可以说就是“欣赏的批评”。就我个人说,我是倾向这一派的,不过我也明白它的缺点。印象派往往把快感误认为美感。 ... 文艺虽无普遍的纪律,而美丑的好恶却有一个道理。说出道理,就是一般人所谓批评的态度了。
  • 总而言之,考据不是欣赏,批评也不是欣赏,但是欣赏却不可无考据与批评。

    情人眼底出西施 —— 美与自然

  • 依我们看,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婿后所产生的婴儿。//艺术在于形式与质料的完美结合。(海德格尔)
  • 最简单的形象的直觉都带有创造性。 ... 从此可知在外物者原来是散漫混乱,经过知觉的综合作用,才现出形象来。形象是心灵从混乱的自然中所创造成的整体。//认知过程
  • 心灵把混乱的事物综合成整体的倾向却有一个限制,事物也要本来就有可综合为整体的可能性。
  • 其实“自然美”三个字,从美学观点看,是自相矛盾的, 是“美”就不“自然”,只是“自然”就还没有成为“美”。//自然是无所谓美与不美的。“美”也可以看作是人类的一种判断。
  • “情人眼底出西施。” 你在初尝恋爱的滋味时,本来也是寻常血肉做的女子却变成你的仙子。你所理想的女子的美点她都应有尽有。在这个时候,你眼中的她也不复是她自己原身而是经你理想化过的变形。 你在理想中先酝酿成一个尽美尽善的女子,然后把她外射到你的爱人身上去,所以你的爱人其实不过是寄托精灵的躯骸。//心理学中的结晶化(crystalization)
  • 美的欣赏也是如此,也是把自然加以艺术化。所谓艺术化,就是人情化和理想化。//由此可见艺术传达的也是个人经验,即此处的“人情”和“理想”。

    依样画葫芦 —— 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

  • 从美学观点看,“自然美”虽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但是通常说“自然美”时所用的 “美”字却另有一种意义,和说“艺术美”时所用的“美”字不应该混为一事,这个分别非常重要,我们须把它剖析清楚。
  • 自然界唯一无二的固有的分别,只是常态与变态的分别。 通常所谓“自然美”就是指事物的常态,所谓“自然丑”就是指事物的变态。
  • 自然美为许多最普遍的性质之总和。就每个独立的性质说,它是最普遍的;但是就总和说,它却不可多得,所以成为理想,为人称美。//计算机合成的各个民族最平均的面容,确实非常美。
  • 一般人大半以为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对象和成因虽不同,而其为美则一。自然丑和艺术丑也是如此。这个普遍的误解酿成艺术史上两种表面相反而实在都是错误的主张,一是写实主义,一是理想主义。
  • 在表面上看,理想主义和写实主义似乎相反,其实它们的基本主张是相同的,它们都承认自然中本来就有所谓美,它们都以为艺术的任务在模仿,艺术美就是从自然美模仿得来的。... 严格地说,理想主义只是一种精炼的写实主义。
  • 我们说“艺术美”时,“美”字只有一个意义,就是事物现形象于直觉的一个特点。事物如果要能现形象于直觉,它的外形和实质必须融化成一气,它的姿态必可以和人的情趣交感共鸣。//自然中既有“常态”的美,又有艺术的美。常态美是天生的,艺术的美是赋予的。
  • 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说得好:“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人人尽管都有一部字典在手边,可是用这部字典中的字来做出诗文,则全凭各人的情趣和才学。做得好诗文的人都不能说是模仿字典。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 艺术与游戏

  • 欣赏之中都寓有创造,创造之中也都寓有欣赏。创造和欣赏都是要见出一种意境,造出一种形象,都要根据想象与情感。... 读诗就是再做诗,一首诗的生命不是作者一个人所能维持住,也要读者帮忙才行。读者的想象和情感是生生不息的,一首诗的生命也就是生生不息的,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一切艺术作品都是如此,没有创造就不能有欣赏。//解构与结构。增补:作品的解释传统也形成了一部伟大的作品。
  • 创造之中都寓有欣赏,但是创造却不全是欣赏。欣赏只要能见出一种意境,而创造却须再进一步,把这种意境外射出来,成为具体的作品。
  • 游戏是艺术的雏形,艺术与游戏的共同点有:
    1. 像艺术一样,游戏不完全是模仿自然,它也带有几分创造性。
    2. (游戏中)全局尽管荒唐,而各部分却仍须合理。
    3. 像艺术一样,游戏带有移情作用,把死板的宇宙看成活跃的生灵。
    4. 像艺术一样,游戏是在现实世界之外另造一个理想世界来安慰情感。
  • 毕竟游戏只是雏形;艺术与游戏的不同点有:
    1. 艺术都带有社会性,而游戏却不带社会性。艺术的风尚一半是作者造成的,一半也是社会造成的。
    2. 游戏不必有作品,而艺术则必有作品。因为艺术有社会性,还要进一步把这种意象传达于天下后世。
    3. 艺术家既然要借作品“传达”他的情思给旁人,使旁人也能同赏共乐,便不能不研究“传达”所必需的技巧。他第一要研究他所借以传达的媒介,第二要研究应用这种媒介如何可以造成美形式出来。

    // 现代的有规则的各种游戏(运动、电子游戏等)在本质上可以看作是体验艺术的一种,此处作者所用来与艺术对比的”游戏”则是“儿戏”,是纯真的、自发的、自足的。类似于白日梦。

    空中楼阁 —— 创造的想象

  • 什么叫做想象呢?它就是在心里唤起意象。比如看到寒鸦,心中就印下一个寒鸦的影子, 知道它像什么样,这种心镜从外物摄来的影子就是“意象”。//心理学和认知科学中有表征(representation)。
  • 想象有再现的,有创造的。一般的想象大半是再现的。原来从知觉得来的意象如此,回想起来的意象仍然是如此。... 但是只有再现的想象决不能创造艺术。艺术既是创造的,就要用创造的想象。创造的想象也并非从无中生有,它仍用已有意象,不过把它们加以新配合。//这里“创造”的过程与第一代认知科学的计算表征主义(CRUM)相似,表征是存储信息的方式,计算是处理信息的方式。(Paul Thagard,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Science) 接前文,创造就好比从字典中取字出来做文章。
  • 艺术不同哲学,它最忌讳抽象。抽象的概念在艺术家的脑里都要先翻译成具体的意象,然后才表现于作品。具体的意象才能引起深切的情感。//抽象艺术当然也不是只有概念的艺术,只是在表现形式上更为抽象一些。
  • 我们所有的意象都不是独立的,都是嵌在整个经验里面的,都是和许多其他意象固结在一起的。所以先进行“分想”作用,把一个意象和与它相关的意象分离开来。有分想作用而后有选择,只是选择有时就已经是创造。不过创造大半是旧意象的新综合,综合大半借“联想“作用。//选择这一个而不选择那一个,这其中的道理就是创造出的东西。增补:这足以解释为什么摄影是艺术。

    十一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 创造与情感

  • 分想作用和联想作用只能解释某意象的发生如何可能,不能解释作者在许多可能的意象之中何以独抉择该意象。
  • 在艺术作品中人情和物理要融成一气,才能产生一个完整的境界。
  • 情感是生生不息的,意象也是生生不息的。换一种情感就是换一种意象,换一种意象就是换一种境界。即景可以生情,因情也可以生景。所以诗是做不尽的。//增补: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 凡是主观的作品都必同时是客观的,凡是客观的作品亦必同时是主观的。//如前文所言,写自己的经验也要隔开一个距离,才能成艺术;写他人的经验则要移情,要设身处地体验。增补:就是要调整审美距离。
  • 文艺作品都必具有完整性。它是旧经验的新综合,它的精彩就全在这综合上面见出。 ... 凡是欣赏或创造文艺作品,都要先注意到总印象,不可离开总印象而细论枝节。... 晋以后的诗和晋以后的词大半都是细节胜于总印象,聪明气和斧凿痕迹都露在外面,这的确是艺术的衰落现象。
  • 情感是综合的要素,许多本来不相关的意象如果在情感上能调协,便可形成完整的有机体。... 因为有情感的综合,原来似散漫的意象可以变成不散漫,原来似重复的意象也可以变成不重复。//《诗经》中一段一段的重复,内容上没有更新,但是情感由此变得往复低徊、缠绵不尽。
  • 情感最易感通, 所以“诗可以群”。//《论语 · 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钱锺书《七缀集》中有一篇《诗可以怨》,亦可以参考。

    十二

    从心所欲,不逾矩 —— 创造与格律

  • 在艺术方面,受情感饱和的意象是嵌在一种格律里面的。
  • 格律的起源都是归纳的,格律的应用都是演绎的。它本来是自然律,后来才变为规范律。
  • 诗和散文不同。散文叙事说理,事理是直捷了当、一往无余的,所以它忌讳纤回往复,贵能直率流畅。诗遣兴表情,兴与情都是低徊往复、缠绵不尽的,所以它忌讳直率,贵有一唱三叹之音,使情溢于辞。粗略地说,散文大半用叙述语气,诗大半用惊叹语气。// 呼语法(vocative expressions)。诗歌不仅是一段文本,而且是一个事件,一个由诗人做出的行为(speech act),由此,诗歌是述行的(performative)。(Literary Theory, Jonathan Culler)
  • 分析到究竟,情感是心感于物的激动,和脉搏、呼吸诸生理机能都密切相关。这些生理机能的节奏都是抑扬相间,往而复返,长短轻重成规律的。情感的节奏见于脉搏、呼吸的节奏,脉搏、呼吸的节奏影响语言的节奏。诗本来就是一种语言,所以它的节奏也随情感的节奏于往复中见规律。//生理基础与语言现象相联系,认知语言学的模式。增补:亦是文体学的基础。
  • 一种作风在初盛时,自身大半都有不可磨灭的优点。后来闻风响应者得其形似而失其精神,有如东施学西施捧心,在彼为美者在此反适增其丑。流弊渐深,反动随起,于是文艺上有所谓“革命运动”。// 当一种事物成形时,它也就有了被消解的基础。如此往复不断;民族主义的产生和消解(Imagined Communities, Benedict Anderson)、性别的建构与反动(《性经验史》,福柯),都是如此。
  • 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的需要(艺术是情感的返照)。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末流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
  • 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后来也大半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 ...“从心所欲,不逾矩”,艺术的创造活动尽于这七个字了。//真正的艺术家使用格律,是因为他真实地体悟到了格律背后的情感规律,他已经穷尽了旧有格律在表达上的潜力;这时他再有超越前人的体悟,自然要跳脱出旧有格律,乃至于创造新的格律。艺术要求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十三

    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 —— 创造与模仿

  • 技巧可以分为两项说,一项是关于传达的方法;一项是关于媒介的知识。
  • 穷究到底,艺术的创造不过是手能从心,不过是能任所欣赏的意象支配筋肉的活动,使筋肉所变的动作恰能把意象画在纸上或是刻在石上。...各种艺术都各有它的特殊的筋肉的技巧。 ... 所谓“思路”并无若何玄妙,也不过是筋肉活动所走的特殊方向而已。(!)//此处谈文学时,用了行为主义(behaviorism)的观点,我不赞同,但是我水平有限,暂时反驳不了。
  • 什么叫做“媒介”?它就是艺术传达所用的工具。比如颜色、线形是图画的媒介,金石是雕刻的媒介,文字语言是文学的媒介。//就是文学和语言学的关系。
  • 这其实并不是矛盾。诗和其他艺术一样,须从模仿人手,所以不能不似古人,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但是它须归于创造,所以又不能全似古人,全似古人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不能无模仿,但是只有模仿也不能算是创造。
  • 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

    十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天才与灵感

  • 我承认遗传和环境的影响非常重大,但是我相信它们都不能完全解释天才。在固定的遗传和环境之下,个人还有努力的余地。
  • 作者言灵感虽然是“突如其来,突然而去,不由自主”,但是并非不是努力中得来的。//问题在于他把个中原因归结为“潜意识”,我认为有待商榷。

    十五

    慢慢走,欣赏啊 —— 人生的艺术化

  • 人生是多方面而却相互和谐的整体,把它分析开来看,我们说某部分是实用的活动,某部分是科学的活动,某部分是美感的活动,为正名析理起见,原应有此分别;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完满的人生见于这三种活动的平均发展,它们虽是可分别的而却不是互相冲突的。
  • 在肯定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时,并非肯定艺术与整个人生的隔阂。严格地说,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无创造、无欣赏的人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
  •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
  • 凡是完美的生活都是人格的表现。 大而进退取与,小而声音笑貌,都没有一件和全人格相冲突。
  • 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俗滥就是自己没有本色而蹈袭别人的成规旧矩。 ... 所谓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
  • 我们主张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主张对于人生的严肃主义。
  • 艺术家估定事物的价值,全以它能否纳人和谐的整体为标准,往往出于一般人意料之外。 他能看重一般人所看轻的,也能看轻一般人所看重的。
  • 他们都以为“至高的善”在“无所为而为的玩索” (disinterested contemplation)。这种见解在西方哲学思潮上影响极大,斯宾诺莎、黑格尔、 叔本华的学说都可以参证。从此可知西方哲人心目中的“至高的善”还是一种美,最高的伦理的活动还是一种艺术的活动了。
  • 人愈能脱肉体需求的限制而作自由活动,则离神亦愈近。“无所为而为的玩索”是唯一的自由活动,所以成为最上的理想。
  • 真理在离开实用而成为情趣中心时就已经是美感的对象了。 ... 所以科学的活动也还是一种艺术的活动,不但善与美是一体,真与美也并没有隔阂。
  • 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觉得有趣味”就是欣赏。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对于许多事物能否欣赏。欣赏也就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在欣赏时人和神仙一样自由,一样有福。
    本文标题: 《谈美》 读书笔记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163438.html
  •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如何拒绝老师要求家长写读后感《小王子》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