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掌握散文(一)读懂,才能做题文学作品阅读需要两大能力,一是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二是解题能力。解题其实并无神秘之处,关键...
如何快速掌握散文
(一)读懂,才能做题
文学作品阅读需要两大能力,一是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二是解题能力。解题其实并无神秘之处,关键在于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理解能力不够,任何方法都不能真正起作用。而要提高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不能单靠多做练习题。认真阅读、仔细揣摩几篇散文,要用细读的方法,真正把它逐句读懂,读透了,做题便自然不在话下了。
(二)整体把握文意、思路层次的方法
所谓整体把握,就是要把握整体文意和思路层次。简单地说就是两个问题:①内容:文章写了什么?基本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②形式:文章是怎么写的?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是如何展开思路的。
整体把握文意的方法有:
1.关注标题,揣摩文意。
标题往往蕴涵一些重要的信息,有时甚至集中反映文章意旨。
2.观察首尾,整合信息。
文章首尾,往往会有意无意地表现或流露出作者的表达意图或情感倾向。阅读时要把开头和结尾联系起来考虑,揣摩作者的想法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如首尾一致,就要总结一下相同点在哪里;如首尾落差较大,就要想想作者的感受和想法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这样,文章的整体意思就容易被我们捕捉。
3.扫描全文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句和作者议论抒情的语句。
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句和作者议论抒情的语句,往往与文章的中心主旨有联系,有时就是文章的中心。找到这样的词语句子,文章的整体意思就容易捕捉了。
4.综合层意,概括文意。
阅读时能够逐段逐层地归纳内容层次要点,并把这些要点和内容连续起来,就能发现作者在说什么了。
文学作品阅读需要两大能力,一是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二是解题能力。解题其实并无神秘之处,关键在于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理解能力不够,任何方法都不能真正起作用。而要提高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不能单靠多做练习题。认真阅读、仔细揣摩几篇散文,要用细读的方法,真正把它逐句读懂,读透了,做题便自然不在话下了。
(二)整体把握文意、思路层次的方法
所谓整体把握,就是要把握整体文意和思路层次。简单地说就是两个问题:①内容:文章写了什么?基本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②形式:文章是怎么写的?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是如何展开思路的。
整体把握文意的方法有:
1.关注标题,揣摩文意。
标题往往蕴涵一些重要的信息,有时甚至集中反映文章意旨。
2.观察首尾,整合信息。
文章首尾,往往会有意无意地表现或流露出作者的表达意图或情感倾向。阅读时要把开头和结尾联系起来考虑,揣摩作者的想法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如首尾一致,就要总结一下相同点在哪里;如首尾落差较大,就要想想作者的感受和想法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这样,文章的整体意思就容易被我们捕捉。
3.扫描全文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句和作者议论抒情的语句。
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句和作者议论抒情的语句,往往与文章的中心主旨有联系,有时就是文章的中心。找到这样的词语句子,文章的整体意思就容易捕捉了。
4.综合层意,概括文意。
阅读时能够逐段逐层地归纳内容层次要点,并把这些要点和内容连续起来,就能发现作者在说什么了。
1.19 读懂散文的秘诀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是读懂散文的必要步骤。
怎么读散文五要素
读散文,品味语言,体悟情感是最重要的。想要体悟情感,就要理清散文的这五大要素,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作者能够落笔成文,大多是因为有所见,有所思,有所想。看到一个事物,联想到其他人事,一些感情就生发而来。每个作者都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同一个作者,表达不同的感情时,用到的语言可能都大不一样,有温婉细腻的、有豪放霸气的,不同的语言,就表达了不一样的情感。作者写作的技巧也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对作者而言,所有的结构形式、技巧都只是情感表达的形式。换句话来说,文章为什么有这样的结构、这样的语言,那是由作者的情感所致。读懂了情感,就读懂了文章。 读懂了一词一句、一段一式,就品出了情感,读懂了情感又更能体会其一句一言,这是相互促进的。
①我们搬离黄沙梁时,那垛烧剩下一半的梭梭【注】柴,也几乎一根不留地装上车,拉到了元兴宫村。元兴宫离煤矿很近,取暖做饭都烧煤,那些柴禾因此留了下来。
②柴垛是家力的象征。有一大垛柴禾的人家,必定有一头壮牲口、一辆好车、一根又粗又长的刹车绳,当然,还有几个能干的人,这些好东西凑巧对在一起了就能成大事、出大景象。可是,这些好东西又很难全对在一起。有的人家有一头壮牛,车却破破烂烂,经常坏在远路上,满车的东西扔掉,让牛拉着空车逛荡回来。有的人家正好相反,置了辆新车,能装几千斤东西,牛却体弱得不行,拉半车干柴都打摆子。还有的人家,车、马都配地道了,刹车绳也是新的,人却不行了——死了,或者老得干不动活。
③我们刚到父亲的住处时,家里的牛、车还算齐备,只是牛稍老了些。柴垛虽不高,柴禾底子却很厚大排场。不像一般人家的柴禾,小小气气的一堆,都不敢叫柴垛。先是后父带我们进沙漠拉柴,接着大哥单独赶车进沙漠拉柴,接着是我、三弟,等到四弟能单独进沙漠拉柴时,我们已另买了头黑母牛,车轱辘也换成新的,柴垛更是没有哪家可比,全是梭梭柴,大棵的,码得跟房一样高,劈一根柴就能烧半天。
④现在,我们再不会烧这些柴禾了。我们把它们当没用的东西乱扔在院子,却又舍不得送人或扔掉。我们想,或许哪一天没有煤了,没有暖气了,还要靠它烧饭取暖。只是到了那时我们已不懂得怎样烧它。劈柴的那把斧头几经搬家已扔得不见,家里已没有可以烧柴禾的炉子。即便这样我们也没扔掉那些柴禾,再搬一次家还会带上它们,它们是家的一部分。那个墙根就应该码着柴禾,那个院角垛着草,中间停着车,柱子上拴着牛和驴。一个完整的家院就应该是这样的。许多个冬天,那些柴禾埋在深雪里,尽管从没人去动它们。但我们知道那堆雪中埋着柴禾,我们在心里需要它们,它让我们放心地度过一个个寒冬。
⑤那堆梭梭柴就这样在院墙根呆了20年,没有谁去管过它们。有一年扩菜地,往墙角移过一次,比以前轻多了,扔过去便断成几截子,颜色也由原来的铁青变成灰黑。另一年一棵葫芦秧爬到柴堆上,肥大的叶子几乎把柴禾全遮盖住,那该是它们最凉爽的一个夏季了,秋天我们为摘一棵大葫芦走到这个墙角,葫芦卡在横七竖八的柴堆中,搬移柴禾时我又一次感觉到它们腐朽的程度,除此之外似乎再没有人动过。在那个墙角里它们独自过了许多年,静悄悄地自己朽掉了。
⑥最后,它们变成一堆灰时,我可以说,我们没有烧它,它们自己变成这样的。我们一直看着它们变成了这样。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就看见了。它们根部的茬头朽掉,像土一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全都看见了。
⑦当我死的时候,人们一样可以坦然地说,他是自己死掉的。墙说,我们只为他挡风御寒,从没堵他的路。坑说,我没陷害他,每次他都绕过去。风说,他的背不是我刮弯的,他的脸不是我吹旧的,眼睛不是我吹瞎的。雨说,我只淋湿他的头发和衣服,他的心是干燥的,雨下不到他心里。土说,我们埋不住这个人,梦中他飞得比所有尘土都高。
⑧可是,我不会说。没谁听见一个死掉的人怎么说。
⑨我一样没听见一堆成灰的梭梭柴,最后说了什么。
【注】梭梭:一种灌木或者小乔木。
读一篇散文,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读出五大要素。
“情物”在散文中用来表达理念,传达情感,可以是人物、事物、景物、器物等。这个物注入了作者的情感之后,就不是一般的物了,不同的作者注入不同的感情,那个物也可能不同。如《红楼梦》里林黛玉反对贾宝玉拔除破荷叶的理由:“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残荷”在林妹妹眼里是有灵性、有故事的,在贾宝玉眼中,那就是应该被拔掉的一张破烂的荷叶。再比如,《白杨礼赞》一文中,“白杨”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通过白杨,作者抒发了对华北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进取、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的赞美之情。读懂了情物,就读懂了文章。
情物,一般在标题中就直接体现出来,无需寻找。难的是体悟其意象。想要读懂情物的象征意义,是需要一定的文学积累的。我们在赏析诗歌的时候,会遇到很多意象,这些意象的表征意义是可以迁移到散文中来的,只是散文中的意义更为广泛。
《柴禾》的情物:柴禾。我们的目的是要弄明白这个情物的象征意义,这要求在第一遍阅读时就要做到。因此,当我们看见标题,就要知道,作者想要借助柴禾来表达情感,在第一遍阅读的过程中,要圈画文中出现的对柴禾的字面解释。第②段的开头“柴垛是家力的象征”,第④段的中间“它们是家的一部分”,这两句话直接道出了柴禾的含义。从第①段“那垛烧剩下一半的梭梭柴”这一句中,我们可以知道“柴禾”是拿来烧火取暖的,是一种“生活物资”。但是情物的含义,绝对不是表面看到的那么简单,因此,我们有必要将其升华,读懂其抽象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反复读散文,在读懂了语言、形式、情缘之后,情物的抽象意义会伴随情义而渐渐清晰。(柴禾的象征意义会在继续品读文章结构、语言的过程慢慢浮出水面)
情缘,即情起的缘由,也就是写文章的出发点。作者不可能无缘无故就写一篇文章,也许是触景生情、触物生情。但同样的景物,入了不同人的眼里,触发的感情却大有不同,这不同的根源就是情起的缘由。比如鲍昌的《长城》,作者采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借“长城”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命运的关注之情。作者为什么如此关注中华民族的命运?我们只要沿着作者的写作思绪就不难找到答案。三个排比段,追昔抚今,含蓄地表达了对闭关锁国的否定,对中华民族未来的期望。
情缘,换句话来说,和作者的背景、人生阅历等个人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了解写作背景就显得尤为重要。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往往和背景、环境有关。
《柴禾》的情缘:假设我们不知道作者的背景,仅从文中“那堆梭梭柴就这样在院墙根呆了20年”(第⑤段)以及作者多次搬家,就可以知道作者至少已经步入中年,这个时候往回看柴禾,多少都有一种怀念的味道。
《米洛斯的维纳斯》虚实相生的手法,《黄鹂》长短错落的句式,《荷塘月色》朴素典雅、充满诗意的语言,《内蒙访古》形联神系、浑然一体的结构,《琐忆》画龙点睛的议论,形散神聚的格局……如果在鉴赏散文能有这样的发现,说明对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就有一定的审美感悟了。
其实每篇散文都有一条线,这条线让文章自然生成一种形式。读散文的时候,就要把这个形式、框架读出来。这条线往往是由情物牵着,有时候是时间的推进,有时候是情物的变化,有时候是情物的各种相关故事。形式和情感有很大的关系,情感激昂的,文章结构多跌宕,情感柔和的,文章多是娓娓道来。
《柴禾》的形式:柴禾的变化——烧剩下一半→闲置在院子→在院墙根呆了二十年→最后自己变成一堆灰,不是被烧的。从柴禾的变化来看,它们自剩下一半起,就不再起到什么物质上的作用,但是直到自己化成灰之前,都安静地躺在墙根,并没有被主人家丢弃,这不难看出作者对它的不舍,毕竟它是“家的一部分”。不仅是作者不舍得丢弃这些柴禾,如果仔细观察我们周围,包括我们自己,都有一些我们舍不得丢弃的物品,这难道不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不是对过往生活的一种怀念吗?柴禾不再被当做物质需要是因为现在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不再使用柴禾取暖,取而代之的是煤、暖气。与其说作者怀念柴禾,不如说作者怀念传统生活方式。此时,我们可以理解柴禾的一个象征意义——传统生活方式。
《柴禾》的前⑥段相对而言比较容易理解,在第⑦段的时候,突然从“柴禾”跳跃到“人”,有了质的飞跃,是一种升华。单单从结构上很难理解这种升华,此时,我们就要再一次阅读散文,主要是品读语言。
散文的生命力在于它的“自然美”,实质上是强调散文语言的真情、真心、真语、不矫情、不做作。在散文阅读中,一要注意捕捉装满作者感情的重要语句。对那些喜悦,或悲伤,或愤怒,或忧思,或景仰的句子要特别关注。如《荷塘月色》一文中,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泻”“浮”二字;把量词活用为形容词的“一丝”“一带”“一道”“一二点”等,也生动地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
《柴禾》的语言:这篇文章的语言朴实无华,平实的语言中又渗透着丝丝的伤感。作者的情感表达非常直接。第②段写到“还有的人家,车、马都配地道了,刹车绳也是新的,人却不行了——死了,或者老得干不动活”,第③段中则写自家柴垛“柴禾底子却很厚大排场”,这体现了作者的丝丝骄傲之意,以及对柴禾的喜爱之情,从这时候开始,柴禾就不仅仅是一般的物资,它已经被悄悄赋予了物质以外的意义。第④段的时候,作者则直接表达了对柴禾的感情——它们是家的一部分,我们在心里需要它们。结合这些句子以及文章的形式结构,我们可以得出“柴禾”的另外一层含义——精神寄托。
在读第一遍或者第二遍的时候,很多人可能难以理解第⑥段和第⑦段从柴禾到人的升华。第⑥段的画线句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逐层再现柴禾被冷落忽视,逐渐腐朽过程中的三个细节,层层渲染,画面生动,富有感染力;四个“看见了”突出柴禾朽去过程中“我们”始终在场又始终旁观的态度,传达出深深的自责和无奈之情。
人和柴禾有什么关系呢?柴禾最后变成了灰,但“我们没有烧它,它们自己变成这样的”,人也一样,“他是自己死掉的”,和别人无关。第⑦段则写了各种“推脱关系”。这样看来后面这四个段落就浑然一体——无论最后变成了灰烬也好,死掉了也好,都与他人无关,是自己变成这样的。但是,我们都缺少了对这些细微生命的关注,表现了我们对这些细微生命的漠视。
反复品读语言,你总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这些感受并没有对与错,因为这些感受会因人而异。就像《柴禾》的作者,可能他在年轻的时候,对柴禾并没有这样的精神寄托,也不会有这么深的怀念之情。
情义就是文本的主旨。一篇文学作品总是要传达或者表现一些什么。在读懂了文章的情物之后,我们就大致明白了文章的情义。要读懂文章的情物,就要细细品读文章的形式、语言、情缘。
《柴禾》的情义:柴禾的意义——生活物资,家力象征,家的一部分,传统生活方式,精神寄托。柴禾贯穿全文,作者通过对柴禾的描写表达了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留念,对细微生命的关注。
怎么读散文五要素
读散文,品味语言,体悟情感是最重要的。想要体悟情感,就要理清散文的这五大要素,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作者能够落笔成文,大多是因为有所见,有所思,有所想。看到一个事物,联想到其他人事,一些感情就生发而来。每个作者都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同一个作者,表达不同的感情时,用到的语言可能都大不一样,有温婉细腻的、有豪放霸气的,不同的语言,就表达了不一样的情感。作者写作的技巧也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对作者而言,所有的结构形式、技巧都只是情感表达的形式。换句话来说,文章为什么有这样的结构、这样的语言,那是由作者的情感所致。读懂了情感,就读懂了文章。 读懂了一词一句、一段一式,就品出了情感,读懂了情感又更能体会其一句一言,这是相互促进的。
①我们搬离黄沙梁时,那垛烧剩下一半的梭梭【注】柴,也几乎一根不留地装上车,拉到了元兴宫村。元兴宫离煤矿很近,取暖做饭都烧煤,那些柴禾因此留了下来。
②柴垛是家力的象征。有一大垛柴禾的人家,必定有一头壮牲口、一辆好车、一根又粗又长的刹车绳,当然,还有几个能干的人,这些好东西凑巧对在一起了就能成大事、出大景象。可是,这些好东西又很难全对在一起。有的人家有一头壮牛,车却破破烂烂,经常坏在远路上,满车的东西扔掉,让牛拉着空车逛荡回来。有的人家正好相反,置了辆新车,能装几千斤东西,牛却体弱得不行,拉半车干柴都打摆子。还有的人家,车、马都配地道了,刹车绳也是新的,人却不行了——死了,或者老得干不动活。
③我们刚到父亲的住处时,家里的牛、车还算齐备,只是牛稍老了些。柴垛虽不高,柴禾底子却很厚大排场。不像一般人家的柴禾,小小气气的一堆,都不敢叫柴垛。先是后父带我们进沙漠拉柴,接着大哥单独赶车进沙漠拉柴,接着是我、三弟,等到四弟能单独进沙漠拉柴时,我们已另买了头黑母牛,车轱辘也换成新的,柴垛更是没有哪家可比,全是梭梭柴,大棵的,码得跟房一样高,劈一根柴就能烧半天。
④现在,我们再不会烧这些柴禾了。我们把它们当没用的东西乱扔在院子,却又舍不得送人或扔掉。我们想,或许哪一天没有煤了,没有暖气了,还要靠它烧饭取暖。只是到了那时我们已不懂得怎样烧它。劈柴的那把斧头几经搬家已扔得不见,家里已没有可以烧柴禾的炉子。即便这样我们也没扔掉那些柴禾,再搬一次家还会带上它们,它们是家的一部分。那个墙根就应该码着柴禾,那个院角垛着草,中间停着车,柱子上拴着牛和驴。一个完整的家院就应该是这样的。许多个冬天,那些柴禾埋在深雪里,尽管从没人去动它们。但我们知道那堆雪中埋着柴禾,我们在心里需要它们,它让我们放心地度过一个个寒冬。
⑤那堆梭梭柴就这样在院墙根呆了20年,没有谁去管过它们。有一年扩菜地,往墙角移过一次,比以前轻多了,扔过去便断成几截子,颜色也由原来的铁青变成灰黑。另一年一棵葫芦秧爬到柴堆上,肥大的叶子几乎把柴禾全遮盖住,那该是它们最凉爽的一个夏季了,秋天我们为摘一棵大葫芦走到这个墙角,葫芦卡在横七竖八的柴堆中,搬移柴禾时我又一次感觉到它们腐朽的程度,除此之外似乎再没有人动过。在那个墙角里它们独自过了许多年,静悄悄地自己朽掉了。
⑥最后,它们变成一堆灰时,我可以说,我们没有烧它,它们自己变成这样的。我们一直看着它们变成了这样。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就看见了。它们根部的茬头朽掉,像土一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全都看见了。
⑦当我死的时候,人们一样可以坦然地说,他是自己死掉的。墙说,我们只为他挡风御寒,从没堵他的路。坑说,我没陷害他,每次他都绕过去。风说,他的背不是我刮弯的,他的脸不是我吹旧的,眼睛不是我吹瞎的。雨说,我只淋湿他的头发和衣服,他的心是干燥的,雨下不到他心里。土说,我们埋不住这个人,梦中他飞得比所有尘土都高。
⑧可是,我不会说。没谁听见一个死掉的人怎么说。
⑨我一样没听见一堆成灰的梭梭柴,最后说了什么。
【注】梭梭:一种灌木或者小乔木。
读一篇散文,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读出五大要素。
“情物”在散文中用来表达理念,传达情感,可以是人物、事物、景物、器物等。这个物注入了作者的情感之后,就不是一般的物了,不同的作者注入不同的感情,那个物也可能不同。如《红楼梦》里林黛玉反对贾宝玉拔除破荷叶的理由:“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残荷”在林妹妹眼里是有灵性、有故事的,在贾宝玉眼中,那就是应该被拔掉的一张破烂的荷叶。再比如,《白杨礼赞》一文中,“白杨”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通过白杨,作者抒发了对华北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进取、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的赞美之情。读懂了情物,就读懂了文章。
情物,一般在标题中就直接体现出来,无需寻找。难的是体悟其意象。想要读懂情物的象征意义,是需要一定的文学积累的。我们在赏析诗歌的时候,会遇到很多意象,这些意象的表征意义是可以迁移到散文中来的,只是散文中的意义更为广泛。
《柴禾》的情物:柴禾。我们的目的是要弄明白这个情物的象征意义,这要求在第一遍阅读时就要做到。因此,当我们看见标题,就要知道,作者想要借助柴禾来表达情感,在第一遍阅读的过程中,要圈画文中出现的对柴禾的字面解释。第②段的开头“柴垛是家力的象征”,第④段的中间“它们是家的一部分”,这两句话直接道出了柴禾的含义。从第①段“那垛烧剩下一半的梭梭柴”这一句中,我们可以知道“柴禾”是拿来烧火取暖的,是一种“生活物资”。但是情物的含义,绝对不是表面看到的那么简单,因此,我们有必要将其升华,读懂其抽象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反复读散文,在读懂了语言、形式、情缘之后,情物的抽象意义会伴随情义而渐渐清晰。(柴禾的象征意义会在继续品读文章结构、语言的过程慢慢浮出水面)
情缘,即情起的缘由,也就是写文章的出发点。作者不可能无缘无故就写一篇文章,也许是触景生情、触物生情。但同样的景物,入了不同人的眼里,触发的感情却大有不同,这不同的根源就是情起的缘由。比如鲍昌的《长城》,作者采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借“长城”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命运的关注之情。作者为什么如此关注中华民族的命运?我们只要沿着作者的写作思绪就不难找到答案。三个排比段,追昔抚今,含蓄地表达了对闭关锁国的否定,对中华民族未来的期望。
情缘,换句话来说,和作者的背景、人生阅历等个人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了解写作背景就显得尤为重要。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往往和背景、环境有关。
《柴禾》的情缘:假设我们不知道作者的背景,仅从文中“那堆梭梭柴就这样在院墙根呆了20年”(第⑤段)以及作者多次搬家,就可以知道作者至少已经步入中年,这个时候往回看柴禾,多少都有一种怀念的味道。
《米洛斯的维纳斯》虚实相生的手法,《黄鹂》长短错落的句式,《荷塘月色》朴素典雅、充满诗意的语言,《内蒙访古》形联神系、浑然一体的结构,《琐忆》画龙点睛的议论,形散神聚的格局……如果在鉴赏散文能有这样的发现,说明对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就有一定的审美感悟了。
其实每篇散文都有一条线,这条线让文章自然生成一种形式。读散文的时候,就要把这个形式、框架读出来。这条线往往是由情物牵着,有时候是时间的推进,有时候是情物的变化,有时候是情物的各种相关故事。形式和情感有很大的关系,情感激昂的,文章结构多跌宕,情感柔和的,文章多是娓娓道来。
《柴禾》的形式:柴禾的变化——烧剩下一半→闲置在院子→在院墙根呆了二十年→最后自己变成一堆灰,不是被烧的。从柴禾的变化来看,它们自剩下一半起,就不再起到什么物质上的作用,但是直到自己化成灰之前,都安静地躺在墙根,并没有被主人家丢弃,这不难看出作者对它的不舍,毕竟它是“家的一部分”。不仅是作者不舍得丢弃这些柴禾,如果仔细观察我们周围,包括我们自己,都有一些我们舍不得丢弃的物品,这难道不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不是对过往生活的一种怀念吗?柴禾不再被当做物质需要是因为现在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不再使用柴禾取暖,取而代之的是煤、暖气。与其说作者怀念柴禾,不如说作者怀念传统生活方式。此时,我们可以理解柴禾的一个象征意义——传统生活方式。
《柴禾》的前⑥段相对而言比较容易理解,在第⑦段的时候,突然从“柴禾”跳跃到“人”,有了质的飞跃,是一种升华。单单从结构上很难理解这种升华,此时,我们就要再一次阅读散文,主要是品读语言。
散文的生命力在于它的“自然美”,实质上是强调散文语言的真情、真心、真语、不矫情、不做作。在散文阅读中,一要注意捕捉装满作者感情的重要语句。对那些喜悦,或悲伤,或愤怒,或忧思,或景仰的句子要特别关注。如《荷塘月色》一文中,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泻”“浮”二字;把量词活用为形容词的“一丝”“一带”“一道”“一二点”等,也生动地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
《柴禾》的语言:这篇文章的语言朴实无华,平实的语言中又渗透着丝丝的伤感。作者的情感表达非常直接。第②段写到“还有的人家,车、马都配地道了,刹车绳也是新的,人却不行了——死了,或者老得干不动活”,第③段中则写自家柴垛“柴禾底子却很厚大排场”,这体现了作者的丝丝骄傲之意,以及对柴禾的喜爱之情,从这时候开始,柴禾就不仅仅是一般的物资,它已经被悄悄赋予了物质以外的意义。第④段的时候,作者则直接表达了对柴禾的感情——它们是家的一部分,我们在心里需要它们。结合这些句子以及文章的形式结构,我们可以得出“柴禾”的另外一层含义——精神寄托。
在读第一遍或者第二遍的时候,很多人可能难以理解第⑥段和第⑦段从柴禾到人的升华。第⑥段的画线句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逐层再现柴禾被冷落忽视,逐渐腐朽过程中的三个细节,层层渲染,画面生动,富有感染力;四个“看见了”突出柴禾朽去过程中“我们”始终在场又始终旁观的态度,传达出深深的自责和无奈之情。
人和柴禾有什么关系呢?柴禾最后变成了灰,但“我们没有烧它,它们自己变成这样的”,人也一样,“他是自己死掉的”,和别人无关。第⑦段则写了各种“推脱关系”。这样看来后面这四个段落就浑然一体——无论最后变成了灰烬也好,死掉了也好,都与他人无关,是自己变成这样的。但是,我们都缺少了对这些细微生命的关注,表现了我们对这些细微生命的漠视。
反复品读语言,你总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这些感受并没有对与错,因为这些感受会因人而异。就像《柴禾》的作者,可能他在年轻的时候,对柴禾并没有这样的精神寄托,也不会有这么深的怀念之情。
情义就是文本的主旨。一篇文学作品总是要传达或者表现一些什么。在读懂了文章的情物之后,我们就大致明白了文章的情义。要读懂文章的情物,就要细细品读文章的形式、语言、情缘。
《柴禾》的情义:柴禾的意义——生活物资,家力象征,家的一部分,传统生活方式,精神寄托。柴禾贯穿全文,作者通过对柴禾的描写表达了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留念,对细微生命的关注。
散文阅读的方法有哪些?
阅读短文技巧
至少读三遍:
第一遍阅读时,读通。了解短文的大致内容,找出不懂的词语解释.
第二遍阅读时,读懂。找出短文中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第三遍阅读时,读透。对不懂的地方深入思考.并找出短文的美的写法.
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写人和写事的文章要了解:主要人物是谁,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还要总结出文章的中心,文章的中心就是文章说明的道理或表现的人物精神或表达的感情。
回答问题要找问题中的词语、句子在文中的位置,联系上下文去思考。
较难的思考题,答案要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文章的中心去思考。
怎样才能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呢?
首先要大量阅读。积淀是阅读的基础,只有达到一定量的积累,才能逐渐形成较强的语感。有的同学很注意语文课本的阅读,尤其是很注意倾听老师的讲解,这固然是好的,但只着眼于个别“范例”的咀嚼显然是不够的。要想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必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所谓“功夫在课内,提高在课外”。
其次,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让自己完全处于主动支配的地位,通过阅读思考,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使肤浅的认识深刻化。通过联想和想像,使文字传达的信息形象化、个性化,从而对作品的内容得以确切的理解。我们不仅要领会文章其要旨,探究其精华,而且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切身体验其精神实质,从中受到有益的启迪,这才算是真正地读懂了。阅读时最好能把书中的精彩片断摘录下来,把自己的体会感受写出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作品做出客观的评价。这样的阅读既能积累丰富的知识,也能提高自己的辨析能力,对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素质大有裨益。
第三要掌握阅读的规律。对于任何一种文体的文章,我们都要搞清楚作者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和为什么写,这是阅读的一般规律。不同文体有不同特点,这是特殊规律。比如记叙文,要抓住记叙要素、叙事线索和语言的生动性;说明文要抓住事物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和语言的准确性;议论文要抓住论点、论据、论证和语言的严密性;小说要抓住人物形象、环境描写和情节发展;诗歌要抓住意象和凝练的语言;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要抓住意境和情感等等。
第四要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可根据阅读的需要,适当地选择精读和略读的方法。朱自清在讲到散文欣赏时曾说:“缓缓的细嚼一番,便会有浓密的滋味从口角流出!”美文只有精读才能品尝出其中的醇浓的汁味。略读一般适用于内容比较简单的文章,这种阅读方法既能节省时间,又能最大限度地获得信息量。别人总结过的种种阅读方法,我们不妨可以借鉴一下:提纲法、标记法、摘句法、标题法、结构法、提问法、游览法、串读法、跳读法、逆读法、背诵法等等。应考对策:
中考现代文阅读题主要考查阅读能力,包括认知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要重视文章的结构及其内在联系、情感和态度、表达和修辞(不仅仅指修辞格的运用),要特别重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要有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还要关注各学科之间的整合等等。
要合理地安排阅读步骤。一般要经过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的循环往复。拿过答卷,不要急于看问题,第一步,要通读全文,疏理信息,整体感知文章的形式和内容。这一步要扫清阅读障碍,了解文体特征和主要内容,有能力的考生会同时把握文章结构。第二步,要认真揣摩要回答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局部探究。要在把握全局的基础上,筛选信息,进行周密的分析、综合、鉴别、联想和想像,得出结论。要特别留意文章的交代和暗示,答案在文中的,自然容易;有的则需要用自己的语言精心概括。第三步,应从整体上将文章的内容再疏理一遍,反馈信息,察补缺漏,完善答案。
阅读试题中的开放题旨在考查创新思维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考生要学会从多角度进行探究性和体验性阅读。创新思维是指在阅读中不迷信成见,敢于提出疑问,能对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做出客观的评价。重要的是通过分析产生有个性的创见。
语文阅读题中经常出现下列几种题型
1.将原有的题目A换成题目B好不好?为什么?
答:不好,……
2.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3.本文中的中心句是什么?
4.文段中的某一句话的作用?表达效果如何?若换成另一句的效果不好,为什么?
5.文章的主旨应从哪几方面入手并作答?
答案:
1.将原有的题目A换成题目B好不好?为什么?
这是一种考察题目的题型,判断肯定是不能换。一般对于题目的考察都要从三个方面作答:线索、内容、中心。
①因为XX(题目)是本文的线索,它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以他为题目可以使文章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②因为本文主要讲了一件关于XX的事。
③本文正是在XX中体现了……(本文的中心)。
2.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答题公式:
①简略式:人物+事件
②详尽式:(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3.本文中的中心句是什么?
一般在开篇,或结尾,一般是议论性总结性的句子。
4.文段中的某一句话的作用?表达效果如何?若换成另一句的效果不好,为什么?
一、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答题术语)
(1)开头:总领全文(总括全文),引出下文(开启下文),开篇设疑
开门见山,开篇点题。
(2)中间:承上启下(过渡) 为后文埋伏笔、作铺垫
(3)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主旨(点明中心,揭示主题,画龙点睛),首尾呼应,结尾照题,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升华主题。
二、句子在内容上的作用(答题思路)
(1)看看句子写的是什么?
(2)其中表现了什么?
(3)和上下文有何联系?
(4)和中心有何联系?
表达效果太复杂了,除了从以上两点,还可以从修辞上,写作方法上,语言特点上,句子含义上等方面进行解答。在这里没法一一列举。
上面看不懂的话可以接着问,我给你举几个熟悉的例子。
阅读知识: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 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 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 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至少读三遍:
第一遍阅读时,读通。了解短文的大致内容,找出不懂的词语解释.
第二遍阅读时,读懂。找出短文中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第三遍阅读时,读透。对不懂的地方深入思考.并找出短文的美的写法.
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写人和写事的文章要了解:主要人物是谁,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还要总结出文章的中心,文章的中心就是文章说明的道理或表现的人物精神或表达的感情。
回答问题要找问题中的词语、句子在文中的位置,联系上下文去思考。
较难的思考题,答案要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文章的中心去思考。
怎样才能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呢?
首先要大量阅读。积淀是阅读的基础,只有达到一定量的积累,才能逐渐形成较强的语感。有的同学很注意语文课本的阅读,尤其是很注意倾听老师的讲解,这固然是好的,但只着眼于个别“范例”的咀嚼显然是不够的。要想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必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所谓“功夫在课内,提高在课外”。
其次,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让自己完全处于主动支配的地位,通过阅读思考,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使肤浅的认识深刻化。通过联想和想像,使文字传达的信息形象化、个性化,从而对作品的内容得以确切的理解。我们不仅要领会文章其要旨,探究其精华,而且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切身体验其精神实质,从中受到有益的启迪,这才算是真正地读懂了。阅读时最好能把书中的精彩片断摘录下来,把自己的体会感受写出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作品做出客观的评价。这样的阅读既能积累丰富的知识,也能提高自己的辨析能力,对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素质大有裨益。
第三要掌握阅读的规律。对于任何一种文体的文章,我们都要搞清楚作者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和为什么写,这是阅读的一般规律。不同文体有不同特点,这是特殊规律。比如记叙文,要抓住记叙要素、叙事线索和语言的生动性;说明文要抓住事物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和语言的准确性;议论文要抓住论点、论据、论证和语言的严密性;小说要抓住人物形象、环境描写和情节发展;诗歌要抓住意象和凝练的语言;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要抓住意境和情感等等。
第四要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可根据阅读的需要,适当地选择精读和略读的方法。朱自清在讲到散文欣赏时曾说:“缓缓的细嚼一番,便会有浓密的滋味从口角流出!”美文只有精读才能品尝出其中的醇浓的汁味。略读一般适用于内容比较简单的文章,这种阅读方法既能节省时间,又能最大限度地获得信息量。别人总结过的种种阅读方法,我们不妨可以借鉴一下:提纲法、标记法、摘句法、标题法、结构法、提问法、游览法、串读法、跳读法、逆读法、背诵法等等。应考对策:
中考现代文阅读题主要考查阅读能力,包括认知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要重视文章的结构及其内在联系、情感和态度、表达和修辞(不仅仅指修辞格的运用),要特别重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要有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还要关注各学科之间的整合等等。
要合理地安排阅读步骤。一般要经过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的循环往复。拿过答卷,不要急于看问题,第一步,要通读全文,疏理信息,整体感知文章的形式和内容。这一步要扫清阅读障碍,了解文体特征和主要内容,有能力的考生会同时把握文章结构。第二步,要认真揣摩要回答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局部探究。要在把握全局的基础上,筛选信息,进行周密的分析、综合、鉴别、联想和想像,得出结论。要特别留意文章的交代和暗示,答案在文中的,自然容易;有的则需要用自己的语言精心概括。第三步,应从整体上将文章的内容再疏理一遍,反馈信息,察补缺漏,完善答案。
阅读试题中的开放题旨在考查创新思维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考生要学会从多角度进行探究性和体验性阅读。创新思维是指在阅读中不迷信成见,敢于提出疑问,能对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做出客观的评价。重要的是通过分析产生有个性的创见。
语文阅读题中经常出现下列几种题型
1.将原有的题目A换成题目B好不好?为什么?
答:不好,……
2.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3.本文中的中心句是什么?
4.文段中的某一句话的作用?表达效果如何?若换成另一句的效果不好,为什么?
5.文章的主旨应从哪几方面入手并作答?
答案:
1.将原有的题目A换成题目B好不好?为什么?
这是一种考察题目的题型,判断肯定是不能换。一般对于题目的考察都要从三个方面作答:线索、内容、中心。
①因为XX(题目)是本文的线索,它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以他为题目可以使文章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②因为本文主要讲了一件关于XX的事。
③本文正是在XX中体现了……(本文的中心)。
2.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答题公式:
①简略式:人物+事件
②详尽式:(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3.本文中的中心句是什么?
一般在开篇,或结尾,一般是议论性总结性的句子。
4.文段中的某一句话的作用?表达效果如何?若换成另一句的效果不好,为什么?
一、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答题术语)
(1)开头:总领全文(总括全文),引出下文(开启下文),开篇设疑
开门见山,开篇点题。
(2)中间:承上启下(过渡) 为后文埋伏笔、作铺垫
(3)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主旨(点明中心,揭示主题,画龙点睛),首尾呼应,结尾照题,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升华主题。
二、句子在内容上的作用(答题思路)
(1)看看句子写的是什么?
(2)其中表现了什么?
(3)和上下文有何联系?
(4)和中心有何联系?
表达效果太复杂了,除了从以上两点,还可以从修辞上,写作方法上,语言特点上,句子含义上等方面进行解答。在这里没法一一列举。
上面看不懂的话可以接着问,我给你举几个熟悉的例子。
阅读知识: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 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 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 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十个阅读方法,上分不是梦!
本文标题: 如何读懂散文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sanwen/31036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