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之花》主要讲了什么?《恶之花》是波德莱尔的代表作。《恶之花》的法文原意是“病态的花朵”,1857年发表时收诗1O0首,分5个...
《恶之花》主要讲了什么?
《恶之花》是波德莱尔的代表作。《恶之花》的法文原意是“病态的花朵”,1857年发表时收诗1O0首,分5个部分,1861年再版时共收录了126首诗,全诗被分成6个部分:《忧郁与理想》、《巴黎风貌》、《酒》、《恶之花》、《反抗》和《死亡》,其中《忧郁与理想》篇幅最长,约占全诗的2/3。
6部分的主要内容:《忧郁与理想》是全诗的展开部分,一方面写诗人在现实中的处境和命运,另一方面写诗人对艺术和爱情的追求。追求不得使诗人产生了忧郁与厌倦。《巴黎风貌》写诗人把目光转向外部世界,他走遍了巴黎的各个角落,向人们展现出一幅幅社会生活场景。《酒》是抚慰失意者、孤独者的佳酿,它能让诗人进入“人造天堂”。但酒只能产生短暂的效果,它非但不能止渴,而且使人增加焦渴。《恶之花》写诗人追求被禁的快乐,追求有毒的“恶之花”。他转而歌颂淫荡、吸毒和同性恋。但追求被禁的快乐仍不能使折磨诗人的恐惧得以消除。《反抗》表达诗人对上帝的不敬和否定,转而歌颂魔鬼撒旦对上帝的反抗。《死亡》是凡人的归宿与解脱,也是诗人最终的愿望和最后的希望。《死亡》写诗人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远航,去死亡的未知世界发现新奇。
《恶之花》主要描写诗人的灵魂在光明与黑暗、灵魂与肉体、虚幻与现实之间上下求索、不断寻求美和理想的曲折过程。
《恶之花》的第一首诗《祝福》写的是诗人受上帝的旨意降临于人间,但迎接他的是仇视、虐待和轻蔑。开篇所展示的是社会的丑恶以及对诗人的不容。首先从降生的那一刻起,他就受到母亲的诅咒。母亲骂不绝口,像憎恶怪物一样仇视他。至于其他人:“在供他吃的面包和葡萄酒里,他们掺进灰尘和不洁的唾沫,还虚伪地扔掉他触过的东西,因把脚踏进他的足迹而自责。”就连他的妻子也要把他的心掏出,满怀轻蔑把它扔在地上。但是诗人看见了天上壮丽的宝座,他明白了上天的意图和自己的使命。在通往朝圣的途中,诗人须历尽苦难与艰险。痛苦是医治心灵的圣药,也是为强者准备的快乐。
因此,虽身处逆境,诗人心中仍旧洋溢着宁静的快乐。然而诗人来到人间,既要经受肉体的折磨,还要饱尝精神上不被理解的痛苦。他像巨大的信天翁从天空掉到船上,遭到众人的奚落。他本是翱翔于天空的“云中之君”,但“一旦落地,就被嘘声围得紧紧”。堕落到尘世的诗人渴望摆脱烦恼的世间,渴望高翔,他开始追求美和理想。但美和理想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在失望之余,他转而追求爱;肉体之爱充满“污秽的伟大,崇高的卑鄙”,而精神之爱能唤醒他的灵魂,但却是不可走近的幻影。诗人重新又沉入他试图摆脱的堕落中。但他悔恨不已,试图用烟草和音乐来驱除忧郁。诗人如“一个不幸的中邪人,为逃出爬虫的栖息地,在徒劳的摸索里寻找钥匙,寻求光明。”在寻求光明过程中,诗人走向了现实,想在巴黎的大都会中找到美和快乐。诗人期盼“从我的顶楼上,我眺望着歌唱和闲谈的工场;烟囱和钟楼……还有那让人梦想永恒的苍天……在黑暗中建造我仙境的华屋。”他想象自己像太阳那样降临城内,让微贱之物的命运变得高贵。然而诗人寻找到的美如同在街上所邂逅的女郎一样只是电光一闪,稍纵即逝。而他所看到的是“一个污泥浊水的城市”,一边是贫贱的红发女乞丐、衣衫褴褛的老人、年迈的老姐、呆滞的盲人、形似骷髅的农夫;一边是沉湎于声色犬马的赌徒、老妓女和浪子。现实呈现给他的是丑恶、可怖的景象。那么他到哪里去寻求美好的乐园呢?于是他求助于“酒”。酒是辛劳、汗水和阳光做成的,诗人希望从中寻觅到能“飞向上帝”的诗。酒可以给孤独者、拾破烂者、诗人以希望、勇气和骄傲。酒为诗人建造了人造天堂。诗人希望停留在这种幻景中,哪怕让他坠入到罪恶的深渊。而那里盛开着“恶之花”,诗人可以去探险。在魔鬼的鼓动下,诗人品味到了女人、大麻的刺激。放浪的结果是悔恨与绝望。于是诗人走向了“反抗”。诗人原以为饱尝了苦难,可以得到拯救,但上帝却无动于衷。于是诗人终于向天鹅一样,“向上帝吐出它的诅咒”,他开始赞美撒旦虽败但志不移。
至此,诗人仅存的唯一希望和获救只是向“死亡”寻求解脱。“穿过飞雪,穿过浓霜,穿过暴雨,那是漆黑的天际的颤颤光华。”“死亡像一个新太阳飞来,让他们头脑中的花充分绽开。”于是诗人“登船驶向冥国的海上”,开始了死亡之旅,他“要深入渊底,地狱天堂又有何妨?到未知世界之底去发现新的奇迹。”
波德莱尔在谈到《恶之花》的时候,曾经说过:“在这本残酷的书里,我放进了我全部的心、全部的温情、全部的信仰、全部的仇恨。”
《恶之花》的主题是写恶。作者在诗集的前言《告读者》里指出了在当今社会上到处充斥着谬误、罪孽、吝啬和愚昧,这些“恶”占据着人的精神,是魔鬼牵着人活动的线,人们生活在腐败恶臭中却并不反感。
《恶之花》揭示了诗人处在恶的重重包围之中,成为了恶的牺牲品,表现了诗人的忧郁、无可奈何的伤感、放纵和沉沦。但《恶之花》也表现了诗人不甘沉沦、不断挣扎、寻觅灵魂上升的过程。波德莱尔在诗中自始至终都在寻觅诗人获救的希望,表现了现代人无望的追求和精神探索。但诗人最后所寻觅到的获救途径不是乞求上帝拯救,而是在恶中生活;但不要被恶吞噬,不要回避恶,而要认识恶,提炼恶之花,从中寻觅摆脱恶的控制的途径。
《恶之花》中,诗人善于从丑恶、病态中去发掘美,开拓了诗歌表现的领域。丑恶、病态在波德莱尔看来是与生俱来的,它不是一种绝对的消极。恶本身其实具有一种净化的作用,也是通向善的途径。因此描绘丑恶、病态并不是赞美恶本身,而是为了发掘其中蕴藏的善和美。而诗人描绘丑恶、病态,目的就是要化腐朽为神奇。《恶之花》中有许多题材直接写丑与恶。如《腐尸》写的是诗人携女友驻足于腐烂的动物尸体前,他细致地描绘出了腐尸呈现出的令人作呕的可怖画面,然后笔锋一转,联想到自己的女友终有一天也会像腐尸那样腐烂变质,只把优美的形式留存在诗人的记忆中。
《恶之花》充满着象征、暗示与隐喻,它重在表现丰富的意象、注重表现心灵世界复杂的感受,展现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如在《信天翁》一诗中,波德莱尔用信天翁象征诗人,通过信天翁的遭遇形象地反映了诗人的命运。《应和》一诗充满着象征、暗示与隐喻,它以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描写了人同自然的关系。自然在这里是具有神力的生命体,一个隐秘的世界,它能向人发出信息。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万物都是彼此联系着的,它们以种种方式显示其存在,共同组成了一座象征的森林。
人与自然,人的心灵与万物之间具有心心相印的契合,可以彼此交流沟通。在人与自然交流沟通时,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彼此都是互相感应的。“芳香、颜色和声音在互相应和。”波德莱尔通过人的各种感官对自然的通灵感应和来暗示诗人的心灵可以与隐秘的世界进行彼此的交流沟通,揭示诗人是一个通灵者。这首诗后来被誉为是“象征派的宪章”,它所揭示的人与自然、人的心灵与万物之间具有心心相印的契合关系后来成为了象征主义诗歌的创作纲领。
《恶之花》的诗作富有音乐性。波德莱尔重视节奏的安排和韵律的装饰,他往往通过诗句长短、强弱的变化使其诗作听起来有抑扬顿挫之感。《恶之花》中近一半的诗作都是格律极严的十四行诗。诗的韵律重在押韵。《恶之花》的诗作通过韵脚的安排和内含的旋律反复回环,加强了诗的节奏感,以达到和谐整齐的效果。
6部分的主要内容:《忧郁与理想》是全诗的展开部分,一方面写诗人在现实中的处境和命运,另一方面写诗人对艺术和爱情的追求。追求不得使诗人产生了忧郁与厌倦。《巴黎风貌》写诗人把目光转向外部世界,他走遍了巴黎的各个角落,向人们展现出一幅幅社会生活场景。《酒》是抚慰失意者、孤独者的佳酿,它能让诗人进入“人造天堂”。但酒只能产生短暂的效果,它非但不能止渴,而且使人增加焦渴。《恶之花》写诗人追求被禁的快乐,追求有毒的“恶之花”。他转而歌颂淫荡、吸毒和同性恋。但追求被禁的快乐仍不能使折磨诗人的恐惧得以消除。《反抗》表达诗人对上帝的不敬和否定,转而歌颂魔鬼撒旦对上帝的反抗。《死亡》是凡人的归宿与解脱,也是诗人最终的愿望和最后的希望。《死亡》写诗人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远航,去死亡的未知世界发现新奇。
《恶之花》主要描写诗人的灵魂在光明与黑暗、灵魂与肉体、虚幻与现实之间上下求索、不断寻求美和理想的曲折过程。
《恶之花》的第一首诗《祝福》写的是诗人受上帝的旨意降临于人间,但迎接他的是仇视、虐待和轻蔑。开篇所展示的是社会的丑恶以及对诗人的不容。首先从降生的那一刻起,他就受到母亲的诅咒。母亲骂不绝口,像憎恶怪物一样仇视他。至于其他人:“在供他吃的面包和葡萄酒里,他们掺进灰尘和不洁的唾沫,还虚伪地扔掉他触过的东西,因把脚踏进他的足迹而自责。”就连他的妻子也要把他的心掏出,满怀轻蔑把它扔在地上。但是诗人看见了天上壮丽的宝座,他明白了上天的意图和自己的使命。在通往朝圣的途中,诗人须历尽苦难与艰险。痛苦是医治心灵的圣药,也是为强者准备的快乐。
因此,虽身处逆境,诗人心中仍旧洋溢着宁静的快乐。然而诗人来到人间,既要经受肉体的折磨,还要饱尝精神上不被理解的痛苦。他像巨大的信天翁从天空掉到船上,遭到众人的奚落。他本是翱翔于天空的“云中之君”,但“一旦落地,就被嘘声围得紧紧”。堕落到尘世的诗人渴望摆脱烦恼的世间,渴望高翔,他开始追求美和理想。但美和理想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在失望之余,他转而追求爱;肉体之爱充满“污秽的伟大,崇高的卑鄙”,而精神之爱能唤醒他的灵魂,但却是不可走近的幻影。诗人重新又沉入他试图摆脱的堕落中。但他悔恨不已,试图用烟草和音乐来驱除忧郁。诗人如“一个不幸的中邪人,为逃出爬虫的栖息地,在徒劳的摸索里寻找钥匙,寻求光明。”在寻求光明过程中,诗人走向了现实,想在巴黎的大都会中找到美和快乐。诗人期盼“从我的顶楼上,我眺望着歌唱和闲谈的工场;烟囱和钟楼……还有那让人梦想永恒的苍天……在黑暗中建造我仙境的华屋。”他想象自己像太阳那样降临城内,让微贱之物的命运变得高贵。然而诗人寻找到的美如同在街上所邂逅的女郎一样只是电光一闪,稍纵即逝。而他所看到的是“一个污泥浊水的城市”,一边是贫贱的红发女乞丐、衣衫褴褛的老人、年迈的老姐、呆滞的盲人、形似骷髅的农夫;一边是沉湎于声色犬马的赌徒、老妓女和浪子。现实呈现给他的是丑恶、可怖的景象。那么他到哪里去寻求美好的乐园呢?于是他求助于“酒”。酒是辛劳、汗水和阳光做成的,诗人希望从中寻觅到能“飞向上帝”的诗。酒可以给孤独者、拾破烂者、诗人以希望、勇气和骄傲。酒为诗人建造了人造天堂。诗人希望停留在这种幻景中,哪怕让他坠入到罪恶的深渊。而那里盛开着“恶之花”,诗人可以去探险。在魔鬼的鼓动下,诗人品味到了女人、大麻的刺激。放浪的结果是悔恨与绝望。于是诗人走向了“反抗”。诗人原以为饱尝了苦难,可以得到拯救,但上帝却无动于衷。于是诗人终于向天鹅一样,“向上帝吐出它的诅咒”,他开始赞美撒旦虽败但志不移。
至此,诗人仅存的唯一希望和获救只是向“死亡”寻求解脱。“穿过飞雪,穿过浓霜,穿过暴雨,那是漆黑的天际的颤颤光华。”“死亡像一个新太阳飞来,让他们头脑中的花充分绽开。”于是诗人“登船驶向冥国的海上”,开始了死亡之旅,他“要深入渊底,地狱天堂又有何妨?到未知世界之底去发现新的奇迹。”
波德莱尔在谈到《恶之花》的时候,曾经说过:“在这本残酷的书里,我放进了我全部的心、全部的温情、全部的信仰、全部的仇恨。”
《恶之花》的主题是写恶。作者在诗集的前言《告读者》里指出了在当今社会上到处充斥着谬误、罪孽、吝啬和愚昧,这些“恶”占据着人的精神,是魔鬼牵着人活动的线,人们生活在腐败恶臭中却并不反感。
《恶之花》揭示了诗人处在恶的重重包围之中,成为了恶的牺牲品,表现了诗人的忧郁、无可奈何的伤感、放纵和沉沦。但《恶之花》也表现了诗人不甘沉沦、不断挣扎、寻觅灵魂上升的过程。波德莱尔在诗中自始至终都在寻觅诗人获救的希望,表现了现代人无望的追求和精神探索。但诗人最后所寻觅到的获救途径不是乞求上帝拯救,而是在恶中生活;但不要被恶吞噬,不要回避恶,而要认识恶,提炼恶之花,从中寻觅摆脱恶的控制的途径。
《恶之花》中,诗人善于从丑恶、病态中去发掘美,开拓了诗歌表现的领域。丑恶、病态在波德莱尔看来是与生俱来的,它不是一种绝对的消极。恶本身其实具有一种净化的作用,也是通向善的途径。因此描绘丑恶、病态并不是赞美恶本身,而是为了发掘其中蕴藏的善和美。而诗人描绘丑恶、病态,目的就是要化腐朽为神奇。《恶之花》中有许多题材直接写丑与恶。如《腐尸》写的是诗人携女友驻足于腐烂的动物尸体前,他细致地描绘出了腐尸呈现出的令人作呕的可怖画面,然后笔锋一转,联想到自己的女友终有一天也会像腐尸那样腐烂变质,只把优美的形式留存在诗人的记忆中。
《恶之花》充满着象征、暗示与隐喻,它重在表现丰富的意象、注重表现心灵世界复杂的感受,展现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如在《信天翁》一诗中,波德莱尔用信天翁象征诗人,通过信天翁的遭遇形象地反映了诗人的命运。《应和》一诗充满着象征、暗示与隐喻,它以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描写了人同自然的关系。自然在这里是具有神力的生命体,一个隐秘的世界,它能向人发出信息。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万物都是彼此联系着的,它们以种种方式显示其存在,共同组成了一座象征的森林。
人与自然,人的心灵与万物之间具有心心相印的契合,可以彼此交流沟通。在人与自然交流沟通时,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彼此都是互相感应的。“芳香、颜色和声音在互相应和。”波德莱尔通过人的各种感官对自然的通灵感应和来暗示诗人的心灵可以与隐秘的世界进行彼此的交流沟通,揭示诗人是一个通灵者。这首诗后来被誉为是“象征派的宪章”,它所揭示的人与自然、人的心灵与万物之间具有心心相印的契合关系后来成为了象征主义诗歌的创作纲领。
《恶之花》的诗作富有音乐性。波德莱尔重视节奏的安排和韵律的装饰,他往往通过诗句长短、强弱的变化使其诗作听起来有抑扬顿挫之感。《恶之花》中近一半的诗作都是格律极严的十四行诗。诗的韵律重在押韵。《恶之花》的诗作通过韵脚的安排和内含的旋律反复回环,加强了诗的节奏感,以达到和谐整齐的效果。
本文标题: 如何评价波德莱尔的《恶之花》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sanwen/17421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