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句半诗不是三行诗吗?我是清扬婉兮:“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三句半诗和三行诗可不能混为一谈哦,这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且听我细细...
三句半诗不是三行诗吗?
我是清扬婉兮: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三句半诗和三行诗可不能混为一谈哦,这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且听我细细道来(*σ´∀`)σ三句半 起源于清朝嘉庆年间
人们通常所说的“三句半” 是民间一种顺口溜式的曲艺表演形式,也是一种中国传统的说唱艺术,以说为主的韵文体曲种。它幽默风趣、朗朗上口却又很接地气,起源于嘉庆年间,山东峄县西部陶馆附近的运河号子,然后由民间艺人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曲艺形式——三句半。
三句半一般押韵、同调,诙谐搞笑。每段内容有三长句一半句。一般由4人演出,三人说三长句,最后1人只说简短两个字的半句,故称“三句半”。
那么“三句半”是如何成为百姓喜闻乐见的曲艺节目的呢?(・_・)?这要追溯到宋朝。
“三句半”前身是十七字诗,又称“无赖体”,俗称“瘸腿诗”、“吊脚诗”、“翘脚诗”,“十七字诗”属于诽谐诗体,全诗四句,句式是“五五五二”排列,即前三句均为五字,末句为两字,共十七字。
据宋人王灼《碧鸡漫志》一书的卷二记载,十七字诗是由民间曲艺艺人发明的,最负盛名的当推北宋著名曲艺家、诨话艺人张山人。
张山人,本名张寿,山东兖州人。其在瓦舍中说诨话,颇受欢迎,蜚声于宋神宗熙宁至宋徽宗崇宁间。
张山人说诨话时,多以俳谐体十七字诗穿插其中,语言俚俗,颖脱而含讥讽,为时人所津津乐道。据说当时有人用以影射朝廷,官府怀疑是张山人所为,曾抓他审问,可见十七字诗影响之大。
在华夏浩如烟海的诗歌中,瘸腿诗是妙趣横生的一种,它不拘一格,别具特色,特立独行。(。ì _ í。)
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有位民间诗人无名氏的作品曾广泛流传。一年大旱,有个故作风雅别号西坡的姓张县太爷不思兴修水利,却下乡求雨,连求三天不下雨,这位诗人便写道:(ー_ー)!!
大爷来求雨,
三天又三宿;
昨夜打开窗
月出。
县太爷得知之后大怒,马上派人把诗人请进了大堂,冷笑道:听说你善作十七字诗,好,我现在就罚你当堂题写一首十七字诗,若写得好,就放你回家。无名氏说:好,请出题吧!县太爷叫张西坡,平时常把自己和宋代诗人苏东坡相比,便说:苏东坡才高八斗,号东坡,鄙人素爱风雅,号西坡,就以西坡两字为题吧。
无名氏看了张西坡一眼((*Ӧ)σ怼他)应声道:
古人号东坡,
今人号西坡。
若将两人较,
差多。
诗一出口,众人大笑。县太爷听了暴跳如雷,大声斥道:无理狂生,竟敢当堂戏弄本官,快,重责十八大板。县太爷的话音刚落,众衙役将无名氏按倒在地打了十八大板。
无名氏很抱屈,回家后又写了一首诗:
╮( •́ω•̀ )╭
作诗一十七,(即十七字)
挨板一十八,
若作万言诗,
打杀。
县太爷恼羞成怒,遂以诽谤罪将诗人充军辽阳。临行时,无名氏诗人的独眼龙舅舅前来送行,诗人又赋诗:(ಥ_ಥ) ( ´•̥̥̥ω•̥̥̥` )
充军到辽阳,
见舅如见娘,
两人同落泪,
三行。
((  ̄▽ ̄)σ这位仁兄真是太有才了,水土不服就服你。( ̄y▽ ̄)~*捂嘴偷笑哈哈哈)
十七字诗都是随手拈来之作,很像打油诗,在当时登不得大雅之堂,但它构思巧妙,把五绝诗的第四句变成两字,结构突兀,效果奇特;而且它来自民间,诙谐轻快歌吟出生活的幽默,富有浓郁乡土气息,读后耐人寻味。因此,瘸腿诗流传下来,成了现在的三句半。
还有一首流传很早的是南宋时无名氏作《臨安十七字詩》。宋朝皇帝崇奉道教,常驾临景灵宫祭神,届时都要太学、宗学、武学生员身着制服,立在礼部衙前恭迎。由于这些生员大多没有真才实学,有人写了首诗道:╮(︶﹏︶)╭
驾幸景灵宫,
诸生尽鞠躬;
乌头身上白,
米虫。
这首诗讽刺南宋太学生等,每年花费薪资,只作些迎接皇帝的无聊事情。据《西湖游览志余》:“车驾飧(祭献)景灵宫、太学、武学、宗学诸生,俱在礼部前迎驾。临安府有人作十七诗(如上录)。盖讥其幞头襕服,岁糜廪禄,不得出身,年年迎驾耳。”按头乌身上白,指头上戴黑幞头,身上穿着白襕衫。米虫,蛀米虫也。
十七字诗的相关记载,还散见于《广笑府》、《笑笑录》、《坚瓠集》等典籍。例如,《笑笑录》中记载:元朝末年在江浙举义的张士诚,建国后以其弟士信为丞相,宠信奸臣黄敬夫、蔡彦文、叶德新,专干坏事,人们讥之为“黄菜叶”。后来朱元璋扫荡天下,诛杀了这三个坏蛋,并将其尸首悬挂在竹竿上让风吹干。时人就编了一首十七字诗加以嘲讽:(⇀‸↼‶)
丞相做事业,
专用‘黄菜叶’。
一朝西风起,
干瘪。
语意双关,讥刺深刻,令人捧腹。
明郎瑛《七修类稿》载:“正德年间徽郡天旱,府守祈雨欠诚,而神无感应。无赖子作十七字诗嘲之云:‘太守出祷雨,万民皆喜悦;昨夜推窗看,见月。’守知,令人捕至,责过十八,止曰:‘汝能再作十七字诗则恕之,否则罪置重刑。’无赖应声曰:‘作诗十七字,被责一十八;若上万言书,打杀。’守亦哂而逐之。此世之少有,无赖亦可谓勇也。”
此事于明冯梦龙《古今笑史》中补之曰:“一说:守坐以诽谤律,发配郧阳。其母舅送之,相持而泣。泣止,曰:‘吾又有诗矣:发配在郧阳,见舅如见娘。两人齐泪下,三行。’盖舅乃眇一目者也。”
此事清代独逸窝退士撰《笑笑录》又补之曰:“既至配所,官喜其诗,令试为之,应声曰:‘环佩响叮当,夫人出后堂。金莲三寸小,横量。”
此故事在四川民间又有一说,情节差不多,但用的是四川话,显得更口语化:
从前有个喜欢做三句半人称吊脚诗的,一天进城买东西。走到较场坝,看见县太爷顶着烈日在法坛上求雨,他于是诗兴大发,大声即兴赋诗: (๑^o^๑)
大人求雨泽,
万民沾恩德。
站在雨坛下,
非热。
县太爷听见了,很生气,叫人把他抓了起来,重打四十大板。在挨打的过程中,他又做了一首诗:(╥╯﹏╰╥)ง
大人把怒动,
板子不歇空,
一五又一五,
真痛。
县官以为他有毛病,就叫他滚,他马上叩头又做了一首诗:( `皿´)哼!!
谢过大人恩,
屁股还在疼,
冤枉挨一顿,
气人。
县太爷一气之下,就命令手下人把他关进了监狱。他独眼龙舅父来看他,二人抱头痛哭,他的灵感又来了:(ಥ﹏ಥ)
见舅如见娘,
珠泪洒胸膛,
两人热泪流,
三行。
明代冯梦龙所编的《广笑府》中还记载有另外一则有关十七字诗的故事:有个姓潘的儒生赴京应举,途中上酒店喝酒。酒店女主人姓陆,人长得很漂亮,见客上门,态度和气,并作一首十七字诗赠送:ヾ(✿゚▽゚)
秀才本姓潘,
应选赴长安,
一举登高第,
做官。
儒生听后,亦作十七字诗一首答道:(●♡∀♡)
佳人本姓陆,
美质无瑕玉,
念我客窗寒,
同宿。
店女好意相待,没想到却遭恶意取笑,自然是不愿意,就去告官。路遇一老人,老人听说此事后,也作十七字诗一首,劝女子不要将此事诉于官府,以免却许多烦恼。诗曰:╮(‵▽′)╭
潘郎与陆嫂,
无事寻烦恼,
若还到官府,
不好。
清代道光元年(1821),有广东省秀才叶某,回乡赶应省城,路过樟源岭,恰逢天下大雨,他入亭歇脚,正遇一个看相卜卦的道人也在亭中。这个道卜一见叶某,大喜。向他左看看,右望望,然后起身整整衣衫向叶某深深一揖,说:“贵人!请受山人一拜。请问尊姓大名,府居何处?”
叶某一见忙三还礼,一一实告。并问:“道长何故如此称呼,又何行此大礼?”道人说:“贫道幼学麻衣相法,今见先生天庭饱满,地角雄厚,此乃大贵之相也!”叶某本是个自命不凡的人,经道人这么一捧,更觉飘飘然了。
当日叶某因雨大没有下岭,便宿于庙中。夜晚问及庙内斋公:“此岭何名?”斋公告诉他说:“这里是樟源岭”因语不同,叶某误听为“状元岭”,认为这是自己中状元的吉兆,即向神前叩拜许愿。及应试,得中举人,更自认为“才高八斗”,又有神灵保佑,今科状元是稳稳中的。
第三年春三月,入京会试和殿试,他特弯道至樟源岭,出资先修凉亭,并亲写“状元岭”匾额一块,旁书“皇清道光三年粤秀才大叶××敬书”几个字。匾额于亭中,叶某走时告诉斋公说:“状元头上一点要我中了状元后再来加上。”
从此以后,叶某一去杳无音信。有人说,进士未中上,而是“名落孙山”了,所以无颜再来了。但樟源岭从此叫“状元岭”了。
清代末年,有个私塾先生由此而过,听了这个传说后,曾在石壁上题诗道:
叶氏恃才过自矜,江山前代有奇英。
状元待点匾犹在,留得遗谈诲后人。
还有位无名氏写了首“吊脚诗”,讥笑道:
╮( ̄⊿ ̄)╭
叶子雄才屉,
相士功不浅。
状元金榜挂,
未点。
通常都用十七字诗来讽刺人的,但也有用来嘲笑当局的。贡少芹为民国初年作家,曾任小说新报主编。所编丛书,多为伤感讽刺时事之作。贡少芹十七字《感时诗》,按《新式滑稽丛书》载,原诗八首,现择四首录如下:(´-ι_-`)(•́ω•̀ )
(一)
时髦政治家,
志大而言乏,
满口讲法理,
肉麻。
(二)
将领拥貔貅,
气势猛如彪,
临阵未开战,
先溜。
(三)
奸商心计工,
一味用欺蒙,
混将外国货,
冒充。
(四)
游学更西洋,
趾高又气昂,
姘合华英字,
外行。
从内容上看,十七字诗是亦庄亦谐的结合,前三句多是庄重的铺垫,后一句多是诙谐的调侃,在句式的起承转合中增强了述事的戏剧性;从形式上看,它是整齐与错落的统一,前三句每句三顿,合辙押韵,通俗流畅,后一句忽而变为一顿,在节奏的跌宕起伏中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十七字诗很像戏谑之言,在古时属于下里巴人,因此辑录甚少。但是,因为因为它取材生活,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尤其是最后两个字,即在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极尽诙谐幽默之能事,颇有“画龙点睛”之妙趣。所以,十七字诗“虽为小道,亦有可观焉”,很是为广大劳动人民所喜爱。三行诗真的只有三句话哦ヾ(^▽^*)))
三行诗:
这是一种微型诗,也叫微诗。而微型诗是一种有着比较严格限制的独立诗体。所以我们把微型诗定义为三行内、一般不超过30字的诗。
三行体诗从古至今都有人在作。三行体诗,这种体裁的诗历史上见诸各诗人手笔;其中文艺复兴时期诗人但丁的名著《神曲》便是应用最多三行韵律的诗歌。
《神曲》全书一百歌一律用“三行韵律”或“三行连锁押韵法”写成。每个歌都是由三行诗节一环扣一环,连锁接成的长链条。
徐山诗集《为了不惑------徐山短诗1000首》(2004)均由三行诗写成。由诗作者李佰忠参考梨花派的形式,以三行为体裁所写的诗,被称为“李佰忠三行体诗”。
另外还有一种诗体:三行情书 可以说是三行诗的一种。
三行诗(十五首)
作者: 诗人若草
1、《雪花》
没有根的牵挂
省略了茎与叶的复杂
天大地大自由飘洒
2、《红烛》
别以为我在流泪
我流淌的
的的确确是血
3、《车前子》
绝非愿意给谁践踏
只是
被人践踏了也不死
4、《流云》
不要羡慕我的自由
我一直
被风吹着走
5、《沼泽》
进入我怀抱的是勇者
而挣脱我怀抱的
才是真英雄
6、《石磨》
动一动就要粉碎别人
其实
受伤的还有自己
7、《狗》
摇尾和咬人都出于本能
关键是
坚守忠实的立场
8、《山》
太高会招惹人的征服欲
太矮
会引来人的竟相践踏
9、《草》
不开花也结实
不结实
也拥有不死的根
10、《树桩》
曾经是渴望参天的树
死掉了
也要挺直脊梁
11、《流星》
生命再短
也要
洒一路的光明
12、《铁轨》
相伴亘久
恪守
恒定的距离
13、《小溪》
大海都接纳了我的渺小
凭谁
蔑视我的卑微
14、《坟》
种下死亡
长高
不能忘却的怀念
15、《刀》
医生用我救命
屠夫拿我杀生
我却一无
发布于 5 小时前・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