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亲自写成的《求贤令》,凭什么能够成为战国第一雄文?一部战国史,更像是一部变革史。战国初期,七雄并立,兼并割据,群雄逐鹿;战...
秦孝公亲自写成的《求贤令》,凭什么能够成为战国第一雄文?
一部战国史,更像是一部变革史。战国初期,七雄并立,兼并割据,群雄逐鹿;战国中期,秦国崛起,东出天下,蚕食六国;战国后期,秦国一统,四海归一。
事实上,秦国之所以能够由弱转强,乃至一统天下,其转折点便是商鞅变法。而成就商鞅变法的,则是秦孝公。
秦孝公以一篇《求贤令》,深深打动了具有经天纬地之才的卫鞅。之后,卫鞅才在秦国推行了战国历史上最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可以说,这篇《求贤令》开启了秦国的转机之路,是秦国乃至整个战国时期最具有影响力的第一雄文。
而秦孝公的这篇《求贤令》,共有两个版本,一个是电视剧《大秦帝国之裂变》版,一个是《资治通鉴》版。以下是具体介绍:
1.《大秦帝国之裂变》版全文如下:
秦公嬴渠梁告天下之士:
秦,自穆公称霸,国势有成,大业有望。然,其后诸君不贤,厉公、躁公、简公、出子,四世政昏,内乱频出,外患交迫,河西尽失,函关易手,秦始由大国而僻处一隅。其后,献公即位欲图振兴,连年苦战,饮恨身亡。当此之时,国弱民穷,列国卑秦,不与会盟。且欲分秦灭秦而后快,国耻族恨,莫大于此。本公即位,常思国耻,悲痛於心。
今,嬴渠梁明告天下:但有能出长策、奇计。而使秦国恢复穆公霸业者,居高官,领国政,与本公共治秦国,共享秦国。
2.《资治通鉴》版全文如下:
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徒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由上可知,尽管这两种版本的《求贤令》存在些许差异,但其主旨无疑是一致的,即:招揽大才,振兴秦国。可以说,这篇《求贤令》的最大成果,就是秦国得到了旷古奇才卫鞅,从而开启了大秦帝国的霸业!
在小编看来,秦孝公的这篇《求贤令》之所以能称得上是战国第一雄文,有如下原因:
第一:“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赳赳老秦,复我河山。血不流干,死不休战!西有大秦,如日方升,百年国恨,沧桑难平!天下纷扰,何得康宁!秦有锐士,谁与争锋!”的思想,在这篇《求贤令》中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
第二:该《求贤令》彰显了秦国雄主秦孝公的雄心壮志和家国担当,体现了当时老秦人穷则思变、不甘沉沦的精神世界。
第三:该《求贤令》宣告了秦国用士“不唯秦人”的政治路线,奠定了秦国求开放、变革、进取、图强的国策,成为秦国霸业的崭新起点。
历史已经证明:这篇《求贤令》足以堪称是战国第一雄文,秦孝公也足以堪称是战国一代雄主,秦国更是堪称战国第一雄国!
有哪些可以被称为鸿篇巨制的文章
有哪些作文可以被誉为《鸿篇巨制》的?(最好是古代的!)雄文徒鳄是谁
是韩愈。
雄文能徙鳄:雄文,笔力雄健的文章。徙鳄,使鳄鱼迁徙。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韩愈被贬到潮州,他听说境内的恶溪中有鳄鱼为害,吃了百姓的牲口。于是写下《祭鳄鱼文》来祈祷,据说这篇文章成功的让鳄鱼离开了潮州。
该句出自清代李渔的作品《笠翁对韵》。《笠翁对韵》原文如下:
红对白,绿对黄,昼永对更长。
龙飞对凤舞,锦缆对牙樯。
云弁使、雪衣娘,故国对他乡。
雄文能徙鳄、艳曲为求凰。
九月高风惊落帽、暮春闲水喜流觞。
僧占名山,云绕茂林藏古殿。
客栖胜地,风飘落叶响空廊。
艳曲为求凰典故
求凰句,西汉时期,卓王孙宴请司马相如,席间司马相如弹奏了一曲《凤求凰》,琴声悠扬,卓文君听罢便为之倾倒。好的文章能够感化万物,好的音乐也能俘获人心。
被誉为越南"千古雄文"的是越南哪篇文章?作者是谁
——《平吴大诰》,作者阮廌
由后黎朝的开国功臣阮廌以汉语文言文写成,并在1427年底以后黎太祖黎利的名义颁布。
该文是在明朝占领越南结束时发布,以宣示大越国(越南)脱离明朝统治、建立后黎朝的统治。
《平吴大诰》全文贯穿着民族主义和儒家仁义思想,
在越南后世有“千古雄文”、“第二个独立宣言”等称誉。
在当代,该文亦被翻译为越南文,以《我大越国》(nước Đại Việt
ta)的题目节选收录进越南初中语文教科书中。
类似阿房宫赋的千古雄文有哪些?
千古雄文——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本文在苏文中不如前后赤壁赋有名,但却是文学史上不世出的名篇,直启文天祥的正气歌,代表了有宋一代所推崇的士大夫风骨。有人曾指出此文褒扬韩愈过甚,但其实苏轼实在借他人酒杯,抒自己块垒。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故申、吕自岳降,傅说为列星,古今所传,不可诬也。
孟子日:「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鑮、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之于朝廷之上。盖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前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元祐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轼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而潮人独信之深,思之至,蒿凄怆,若或见之。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元丰元年,诏封公昌黎伯,故榜曰:「昌黎伯韩文公之庙。」潮人请书其事于石;因为作诗以遗之,使歌以祀公。其词曰:
「公昔骑龙白云乡,手决云汉分天章。天孙为织云锦裳,飘然乘风来帝旁。下与浊世扫秕糠,西游咸池略扶桑。草木衣被昭回光,追逐李杜参翱翔;汗流籍、湜走且僵,灭没倒景不可望。作书诋佛讥君王,要观南海窥衡湘,历舜九嶷吊英皇,祝融先驱海若藏,约束蛟鳄如驱羊。钧天无人帝悲伤,讴吟下招遣巫阳。儤牲鸡卜羞我觞,於粲荔丹与蕉黄。公不少留我涕滂,翩然被发下大荒。」
附: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 位于潮州市韩文公祠内。是宋元祐五年(1090年)潮州知军州事王涤迁韩祠于城南七里时,敦请大文豪苏轼所撰写,文中对韩愈赞誉甚高,如“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之句,该文被《古文观止》、《古文笔法百篇》等书籍所收录而广为流传。《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现存三块,分别翻刻于元、明、清三代。元碑本置西湖“苏亭”之内,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坏,拆成数块,现藏韩文公祠。明、清翻刻的碑记均存于韩文公祠内南壁。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翻刻的碑,高1.97米、宽1.2米,严重剥蚀,很难辨认。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翻刻的碑,高2.19米、宽1.09米,楷书竖排,计25行,每行42字至45字(有3行只有7至10字)共计942字,加碑额10字,全碑合计952字。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