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孔子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仁爱观生活中有何影响据说联合国大厅镌刻着孔子的一句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出自于《论语·颜渊》,原文...
举例说明孔子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仁爱观生活中有何影响
据说联合国大厅镌刻着孔子的一句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出自于《论语·颜渊》,原文是:“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文中孔子回答仲弓什么是仁:出门如接见贵宾一样恭敬谨慎,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祭祖一样严肃庄严。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施加给别人,在诸侯国做事、在卿大夫家做事不怨天尤人。“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仁的解释最集中的也是这八个字,儒家学者甚至把它作为一生奉行的准则。
跟这条原则相似的理论还有一段,《论语·雍也》写道: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这是子贡与老师一段完整的对话,子贡问:“如有人能广泛地施惠于民众,并给民众以帮助,怎样?可以说是仁吧?”孔子说:“这何止是仁呢,必定是圣了!尧舜大概还做不到!仁就是,自己想要立足于世就要使别人立足于世,自己想要通达就要使别人通达。”《论语·雍也》中这一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刚好与《论语·颜渊》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互为补充。前者是否定性的原则,因为它强调人“不要”做什么;后者为肯定性原则,因为它强调的是人“要”做什么。在我们这个时代,这一原则可以浅显地理解为,自己期望幸福,就要使别人幸福;自己期望顺利,就要使别人顺利;自己期望得到尊敬,就要使别人得到尊敬。一句话,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凡事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孔子关于“仁”的这种道德观,彰显了孔子乃至中华民族极为纯粹和崇高的精神品质。古人给我们留下很多这方面的故事。东晋大臣庾亮,他骑的马很凶,有人让他卖掉。庾亮说:“我卖它就会有人买它,那样也会伤害它的新主人,难道因为这匹马对自己不安全,就可以嫁祸他人吗?”还有一个脍炙人口的“六尺巷”的故事,清代康熙年间,桐城境内大学士张英的府第与吴姓相邻。吴姓盖房欲占张家地界,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县官难以定夺。相府家人遂驰书京都,张英回信只写了四句话:“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旋即拆让三尺,吴姓深为感动,也让出三尺。于是,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两家礼让之举顿时传为美谈。其实,这正是孔子“推己及人”道德观的体现。
曾在电视上看到记者暗访上海大超市“毒馒头”地下生产作坊的工人,该工人“信誓旦旦”地说:“我是绝对不吃馒头的。”还有,地沟油、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塑化剂……请问这些生产者们,他们和他们的父母子女们,吃这些东西吗?“己所不欲”,为何要“施于人”?
今天,经常听到一些出国回来的人批评中国人,有很多不文明的行为举止,如随地吐痰,乱丢纸屑,公开场合大声喧哗,买东西不排队,开车闯红灯……更有甚者,任凭落水大学生在水中挣扎,不给钱不打捞;任凭小悦悦生命垂危,过往行人只顾加快冷漠的脚步……于是,“该不该扶起摔倒的老太太”这种最基本最简单的道德规范却成了全民大讨论的话题。
如今,中国经济已经腾飞,绝大部分中国人已经解决温饱问题,然而公民道德修养似乎没有跟上经济的发展,反而有所降低。所以,在提出建立“和谐社会”的今天,在展望实现“民族振兴”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从《论语》中学习生活的智慧,始终牢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事推己及人,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正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润滑剂。愿我们所有的炎黄子孙,都能时时处处推己及人,使五千年灿烂文明之花,开得更加艳丽芳香。
跟这条原则相似的理论还有一段,《论语·雍也》写道: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这是子贡与老师一段完整的对话,子贡问:“如有人能广泛地施惠于民众,并给民众以帮助,怎样?可以说是仁吧?”孔子说:“这何止是仁呢,必定是圣了!尧舜大概还做不到!仁就是,自己想要立足于世就要使别人立足于世,自己想要通达就要使别人通达。”《论语·雍也》中这一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刚好与《论语·颜渊》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互为补充。前者是否定性的原则,因为它强调人“不要”做什么;后者为肯定性原则,因为它强调的是人“要”做什么。在我们这个时代,这一原则可以浅显地理解为,自己期望幸福,就要使别人幸福;自己期望顺利,就要使别人顺利;自己期望得到尊敬,就要使别人得到尊敬。一句话,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凡事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孔子关于“仁”的这种道德观,彰显了孔子乃至中华民族极为纯粹和崇高的精神品质。古人给我们留下很多这方面的故事。东晋大臣庾亮,他骑的马很凶,有人让他卖掉。庾亮说:“我卖它就会有人买它,那样也会伤害它的新主人,难道因为这匹马对自己不安全,就可以嫁祸他人吗?”还有一个脍炙人口的“六尺巷”的故事,清代康熙年间,桐城境内大学士张英的府第与吴姓相邻。吴姓盖房欲占张家地界,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县官难以定夺。相府家人遂驰书京都,张英回信只写了四句话:“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旋即拆让三尺,吴姓深为感动,也让出三尺。于是,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两家礼让之举顿时传为美谈。其实,这正是孔子“推己及人”道德观的体现。
曾在电视上看到记者暗访上海大超市“毒馒头”地下生产作坊的工人,该工人“信誓旦旦”地说:“我是绝对不吃馒头的。”还有,地沟油、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塑化剂……请问这些生产者们,他们和他们的父母子女们,吃这些东西吗?“己所不欲”,为何要“施于人”?
今天,经常听到一些出国回来的人批评中国人,有很多不文明的行为举止,如随地吐痰,乱丢纸屑,公开场合大声喧哗,买东西不排队,开车闯红灯……更有甚者,任凭落水大学生在水中挣扎,不给钱不打捞;任凭小悦悦生命垂危,过往行人只顾加快冷漠的脚步……于是,“该不该扶起摔倒的老太太”这种最基本最简单的道德规范却成了全民大讨论的话题。
如今,中国经济已经腾飞,绝大部分中国人已经解决温饱问题,然而公民道德修养似乎没有跟上经济的发展,反而有所降低。所以,在提出建立“和谐社会”的今天,在展望实现“民族振兴”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从《论语》中学习生活的智慧,始终牢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事推己及人,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正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润滑剂。愿我们所有的炎黄子孙,都能时时处处推己及人,使五千年灿烂文明之花,开得更加艳丽芳香。
推己及人的处事之道
听过一句话:你对别人所有的好,最终都会回到你自己身上。
这就让我想到了推己及人。这正是一个为人处事基本的道德原则。
孔子曾说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亲自强加给对方。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对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
出自《论语·颜渊篇第十二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
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南怀瑾先生讲到孟子和齐宣王关于声色货利的对话,认为两人就像打太极拳一样,表面风平浪静,却是绵里藏针、波涛暗涌,隐藏的锋芒直指对手。
最后孟子的建议就是齐宣王好乐就与民共享,好色就让人间的家庭幸福,好货则藏富于民,要推己及人,正所谓:“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社会是一个很大的江湖,每个人在社会上都不是孤立的,周围有许多与自己共同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人。
为使学习顺利、事业成功、生活幸福,我们都愿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推己及人则是实现人际关系和睦、融洽的重要之道。
要做到推己及人,首先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后再进一步做到“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就是说,一个有仁德的人,自己想要站得住,同时也要帮助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帮助别人事事行得通。真正做到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一个富翁在家中被杀,财物被盗。警方后来抓到了两个犯罪嫌疑人,并从他们的住处搜出被害人丢失的财物。但他们都矢口否认自己曾杀过人,辩称自己先发现富翁被杀,然后只是顺手牵羊偷了点儿东西。
于是警方将两人隔离审讯。检察官分别对每个人说:“你们的偷盗罪已经成立,所以可以判你们1年刑期。
但是,我可以和你做个交易。如果你单独坦白杀人的罪行,我只判你3个月的监禁,但你的同伙要被判10年刑。
如果你拒不坦白,而被同伙检举,那么你就将被判10年刑,他只判3个月的监禁。但是,如果你们两人都坦白杀人的罪行,那么,你们都要被判5年。”
显然最好的策略是双方都抵赖,大家只判1年刑就可以了。但是由于两人处于隔离的情况下无法串供,这样两人都选择了坦白的策略。因此分别被判刑5年。
为何会出现这种困境?其实他们正犯了“己所不欲”而施于人的毛病。他们都从利己的目的出发,宁愿别人陷入灾难的境地而不顾,从而损人不利己。
本来是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反而去强加给别人,其后果向来是反诸己身,即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推己及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思去推测别人的心思,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就是将心比心。
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妻子在古稀之年,每到天寒时,天不亮就早早起来,然后径直走进厨房,熟练地生火、烧水、煮粥。满满的一大锅粥要熬上很长时间,杨夫人每次都耐心地等着。清甜的粥香顺着热气渐渐充满了厨房,飘到了院子里。
院子的另一边,仆人们伴着这熟悉的香气陆陆续续地起床,洗漱完毕后,来到厨房,并接过杨夫人盛起的满满一大碗热粥喝了起来。
杨夫人的儿子杨东山看到母亲忙碌的身影,甚是心疼,一次,他劝母亲说:“天气这么冷,您又何苦这么操劳呢?”
杨夫人语重心长地说:“他们虽是仆人,也是各自父母所牵挂的子女。现在天气这么冷,他们还要给我们家里做活。让他们喝些热粥,心中有些热气,这样干起活来才不会伤身体。”
慈悲为怀的人,总是会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别人的切身感受,为别人着想。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培养推己及人的美德,搞好人际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要以爱己之心来对待周围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以自己的感受去体会别人的感受,以自己的处境去想象别人的处境,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将心比心,把别人当作自己来对待,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事都要己所欲而施于人,推己及人要有道,毕竟并不是所有于己有益的东西也同样适用于他人,也并不是所有对他人有益的东西,别人都能接受。
在他们不想接受时,绝不可以“这是为他们好”为由,强迫其接受,因为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如果侵犯这一权利,不是也掉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陷阱了吗?
这就让我想到了推己及人。这正是一个为人处事基本的道德原则。
孔子曾说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亲自强加给对方。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对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
出自《论语·颜渊篇第十二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
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南怀瑾先生讲到孟子和齐宣王关于声色货利的对话,认为两人就像打太极拳一样,表面风平浪静,却是绵里藏针、波涛暗涌,隐藏的锋芒直指对手。
最后孟子的建议就是齐宣王好乐就与民共享,好色就让人间的家庭幸福,好货则藏富于民,要推己及人,正所谓:“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社会是一个很大的江湖,每个人在社会上都不是孤立的,周围有许多与自己共同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人。
为使学习顺利、事业成功、生活幸福,我们都愿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推己及人则是实现人际关系和睦、融洽的重要之道。
要做到推己及人,首先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后再进一步做到“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就是说,一个有仁德的人,自己想要站得住,同时也要帮助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帮助别人事事行得通。真正做到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一个富翁在家中被杀,财物被盗。警方后来抓到了两个犯罪嫌疑人,并从他们的住处搜出被害人丢失的财物。但他们都矢口否认自己曾杀过人,辩称自己先发现富翁被杀,然后只是顺手牵羊偷了点儿东西。
于是警方将两人隔离审讯。检察官分别对每个人说:“你们的偷盗罪已经成立,所以可以判你们1年刑期。
但是,我可以和你做个交易。如果你单独坦白杀人的罪行,我只判你3个月的监禁,但你的同伙要被判10年刑。
如果你拒不坦白,而被同伙检举,那么你就将被判10年刑,他只判3个月的监禁。但是,如果你们两人都坦白杀人的罪行,那么,你们都要被判5年。”
显然最好的策略是双方都抵赖,大家只判1年刑就可以了。但是由于两人处于隔离的情况下无法串供,这样两人都选择了坦白的策略。因此分别被判刑5年。
为何会出现这种困境?其实他们正犯了“己所不欲”而施于人的毛病。他们都从利己的目的出发,宁愿别人陷入灾难的境地而不顾,从而损人不利己。
本来是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反而去强加给别人,其后果向来是反诸己身,即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推己及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思去推测别人的心思,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就是将心比心。
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妻子在古稀之年,每到天寒时,天不亮就早早起来,然后径直走进厨房,熟练地生火、烧水、煮粥。满满的一大锅粥要熬上很长时间,杨夫人每次都耐心地等着。清甜的粥香顺着热气渐渐充满了厨房,飘到了院子里。
院子的另一边,仆人们伴着这熟悉的香气陆陆续续地起床,洗漱完毕后,来到厨房,并接过杨夫人盛起的满满一大碗热粥喝了起来。
杨夫人的儿子杨东山看到母亲忙碌的身影,甚是心疼,一次,他劝母亲说:“天气这么冷,您又何苦这么操劳呢?”
杨夫人语重心长地说:“他们虽是仆人,也是各自父母所牵挂的子女。现在天气这么冷,他们还要给我们家里做活。让他们喝些热粥,心中有些热气,这样干起活来才不会伤身体。”
慈悲为怀的人,总是会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别人的切身感受,为别人着想。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培养推己及人的美德,搞好人际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要以爱己之心来对待周围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以自己的感受去体会别人的感受,以自己的处境去想象别人的处境,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将心比心,把别人当作自己来对待,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事都要己所欲而施于人,推己及人要有道,毕竟并不是所有于己有益的东西也同样适用于他人,也并不是所有对他人有益的东西,别人都能接受。
在他们不想接受时,绝不可以“这是为他们好”为由,强迫其接受,因为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如果侵犯这一权利,不是也掉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陷阱了吗?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说明什么?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指的是拿自己的心去衡量别人的心,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别人的心意,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要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说的,这句话道出了做人的真实意义.基本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别强加给别人.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过程,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考虑,怎样对待自己,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它的核心就是“爱人”,实质就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尊重他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说的,这句话道出了做人的真实意义.基本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别强加给别人.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过程,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考虑,怎样对待自己,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它的核心就是“爱人”,实质就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尊重他人.
本文标题: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读后感(推己及人 将心比心)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41381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