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文在书法发展历史上有什么作用?诗歌字体是篆书,后人把石鼓上的这种文字称“石鼓文”。石鼓文的字体,上承西周铭文,下启秦代小篆,...
石鼓文在书法发展历史上有什么作用?
诗歌字体是篆书,后人把石鼓上的这种文字称“石鼓文”。石鼓文的字体,上承西周铭文,下启秦代小篆,具有重要的价值。横竖折笔之处,圆中寓方,转折处竖画内收而下行时逐步向下舒展。其势风骨嶙峋又楚楚风致,确有秦代那股强悍的霸主气势。然而更趋于方正丰厚,用笔起止均为藏锋,圆融浑劲,结体促长伸短,匀称适中。古茂雄秀,冠绝古今。
石鼓文是集大篆之大成,开小篆之先河,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石鼓文被历代书家视为习篆书的重要范本,故有“书家第一法则”之称誉。
石鼓文的地位及影响。
汉代隶书碑中,也有着石鼓文的遗韵,如东汉时期的《曹全碑》,其以秀劲着称于世。清代书法家方朔在《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中曾说:“此碑波磔不异《乙瑛》,而沉酣跌宕直合《韩敕》。正文与阴侧为一手,上接石鼓,旁通章草,下开魏、齐、周、隋及欧、褚诸家法,实为千古书法一大关键,不解篆籀者,不能学此书”。到了宋代,石鼓文更备受重视。张有是当时颇有影响的书法家。至清代,石鼓文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一批书法家脱颖而出,邓石如则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尤好“石鼓文”,秦代李斯的《绎山碑》、《泰山刻石》、汉代的《开母阀》、《敦煌太守碑》,唐代李阳冰的《城隍庙碑》、 《三坟记》等。每种各临摹百本,最终成为一代大家。他如杨沂孙、杨守敬等都受过其影响而取得硕果。
石鼓文书法之所以受到重视,与学者的提倡是有很大关系的。康有为在其所着《广艺舟双楫》中称 “石鼓文则金细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截,自有奇彩,体稍方扁,统观虫籀,气体相近。石鼓即为中国第一古物,亦当为书家第一法则也”,可见对石鼓文之推崇,其书学思想影响之大,至今不衰。吴昌硕便是近代以来临石鼓文很有影响的书法家之一。他临石鼓文的特点,是打破石鼓文的方正,把字行写长。在结体上,取左右上下参差之势,别出心裁。清代人评其书: “昌硕以邓(石如)法写石鼓文,变横为纵,自成一派。”同时代的符铸也说 “缶庐(吴昌硕)以《石鼓》得名,其结体以左右上下参差取势,可谓自出新意,前无古人;要其过人处,为用笔道劲。气息深厚。”此外,他还将其笔法用于国画创作之中,成为一代宗师。石鼓文向为艺林所宝,但北宋以后,帖学大兴,少入临之,直至清代中叶以后,考古尊碑之风复炽,石鼓文字,尤为书家推重。吴昌硕则发其遒古为雄拔之气。两人书法,皆雄视当代为后世所重。
石鼓文在我国书法发展史上有其特殊地位,其书体受到古今大家的重视是不无原因的。学习它不仅可上追大篆下开小篆。而且对其它的书体学习也尤为重要,其意义之大,将被更多的人们所认识。
石鼓文有什么特征?
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在鼓形石上的文字。它在唐初被发现,后经历代辗转,原有700多字,经由岁月浸蚀,后来仅存200多字,在10只石鼓中,其中一石已文字全无。
被发现的石作鼓形,根据鼓身上的文字,石鼓被分别命名为乍原、而师、马荐、吾水、吴人、吾车、汧殹、田车、銮车、霝雨10只鼓,每只鼓高约3尺,直径2尺余,且各刻四言诗一首。据近代考证,认为它是战国时的秦国之物,内容是歌咏秦国君游猎情况的,故也称“猎碣”。
石鼓文具有遒劲凝重的风格。字体结构整齐,笔画匀圆,并有横竖行笔,形体趋于方正。笔势圆整。字体结构比金文工整均匀,开始摆脱象形的拘束,结构匀称,线条完美,无明显的粗细不均的现象。被誉为“籀文之祖”和“石刻之祖”。
石鼓文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