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英国篇?位于欧洲西北端的它,是一个颇为独特的国家。北海和英吉利海峡将不列颠群岛与欧洲其他地区隔离开来,四周有海洋环绕的...
大国崛起—英国篇?
位于欧洲西北端的它,是一个颇为独特的国家。北海和英吉利海峡将不列颠群岛与欧洲其他地区隔离开来,四周有海洋环绕的情形,使它的国家的人民的家园显得比较易于防守――只要具备适当的防御手段和坚定的防御意志的话。
它,长久以来居于“文明世界”的边缘,文明的进程也多次被外来入侵这所打断。但正是这样一个在北海骇浪中颠簸漂浮的小小岛国,却率先敲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它,就是英国。
英国,一个曾经傲视全球的帝国,人们赋予这个国家一个特别的称号“日不落帝国”在十八世纪到二十世纪初的这段时间里,英国以一种强大的综合国力,强劲的手腕在世界的舞台上演出,第一次把进入人类的现代化大门,开创了一个工业性的大国历程。
中世纪的英国,作为入侵者的后裔英格兰王国的君臣身上流淌着好斗天性的血液,而尽可能地开疆拓土和扩充是历史英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特征。直到1259年12月英法两国签订了《巴黎和约》。和约中英法两王各有退让,但并未彻底解决英法之间的争端。
英国在大陆继续拥有领地使英国人重建跨海峡大帝国的梦想得以延续,二和约中法王为英王提供财政津贴的条款一直未能兑现,这成为英法日后爆发“百年战争”的一个历史根源。最终“百年战争”以英国退出大陆为结果。
而在百年战争后的一个多世纪力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兴起。面向海洋,英格兰到国民族性格的确立,并却在这时伊丽莎白一世掌管大权,她与玛丽女王不同,她把英格兰视为她自己的一切。在伊丽莎白一世过后的两位国王我行我素,最终引起了英国革命,并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基础。
18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成为英国世界霸权形成的前提。而反法战争,让英国曾为拿破仑霸权的顽强抵制者。
盛世的阴影开始在维多利亚时代,我们不否定维多利亚女王为英国作出的贡献,但是这也造成了贿选风气的盛行。这时的英国,已有了很多殖民地,但是,因为制度的不先进,是这些殖民地成为英国的负担,经济力量逐渐丧失,并渐渐退出落伍,成为二流国家。
历史的选择
1.光荣革命。这是一场见证了英国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历史时刻,它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排除了天主教徒继承英国王位的可能性。它规定了国会的权利和国王的权限,虽保留国王的形式,但又用立法手段限制国王的权力,这种政治形式的确立,为英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2.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
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工业革命是一般政治革命不可比拟的巨大变革,其影响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对人类的现代化进程推动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人类推向了崭新的蒸汽时代,大大的提高了人类的生产力。
两场不同的革命成就了这一个在大西洋漂泊的岛国,最终促使成为一个统治着世界25%土地和人口的日不落帝国。在两场革命中继续探索蕴含在其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到底是什么东西在影响着这个岛国成长起来的呢?
首先,民族精神是英国崛起的最重要的因素,身居大不列颠岛国的英国人保持自己的个性且相对独立于大陆的特性,在十三、四世纪,英国推崇清教所强调的精神,一方面是勤奋,另一方面是节欲。清教伦理既鼓励人们追求财富,又反对人们不讲信义。
这种提倡“合理谋利”的教诲,促使人们,主要是新兴的城市中等阶级,靠自身的努力去扩大生产、创造财富,并且创造出一种可以引发农民市场兴趣、把他们富余产品拿到市场出售获利的新机制。随着这种自治城市与乡村之间经济联系的日趋紧密,从而形成了国内市场,并产生了两方面的后果:其一是促进了加工产业的专业化分工,最终产生出英国的民族工业。
其二是孕育出一种与纯农业社会完全不同的精神追求和价值体系,正是由于这种追求和价值体系,才产生出工业民族精神。
而且对自由孜孜不倦的追求,不管在光荣革命还是工业革命都占据了重要的影响,正是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保证社会有宽松、平和的环境,让人们追求个人的目标,最大程度地发挥创造能力,加快了工业革命的进程,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同样强调一种自由贸易经济,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
第二,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在英国呢?这离不开各种不同的有利因素,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份表总结了这些有利的条件:
1.雄厚的资本,英国资产阶级通过对本国劳动人民的剥削、殖民掠夺和贩卖黑奴,赚取大量的钱财,有了充足的资本。
2.充足的劳动力,圈地运动迫使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涌入城市,提供了充足的廉价劳动力。
3.丰富的资源及原料,英国本土煤铁资源丰富,运输也很便利;英国海外殖民地很多,原料来源十分充足。
4.海外市场的需求,英国殖民地遍及世界各大洲,市场不断扩大,商品需求增加。
如果再深入挖掘下去的话,其实更主要是由于该国社会和政治结构、人民精神面貌以及价值标准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工业革命在漫不经心的观察者看来仅仅是经济和技术问题,实际上它是可怕的非常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大变动问题。
细看当时英国的政治,在君主立宪制确定100多年后,英国已经有一个成熟的政治结构,以议会为主要权力力量确立了当时最关键的发展前提,使环境更加宽松、自由和开放,从而为英国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保障了商人的利益,鼓励生产。
另一方面政府对科学技术确定了一系列的奖励机制,这为生产力的提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人们不断的改进生产技术,创造和发明新的生产工具。这无疑为工业革命的前进加上大大的砝码。而对于英国与欧洲大陆各国相比有着较为独特的社会结构。
自16世纪始,随着旧式贵族的衰落与中等阶级的兴起,英国逐渐形成了一种三层式的社会结构,以三个社会阶级—土地贵族、中等阶级与工资劳动者为主体。在这个过程中,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地主—农民”式的双层社会结构被打破,新的社会群体开始涌现,并促使早先那种封闭的、刚性的社会结构,逐渐被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的、流动性弹性社会结构所取代。
帝国的确立
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不断的扩张在海外的势力,把西班牙与荷兰推出了世界的舞台,于是一个强大的帝国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广阔的殖民地,丰富的物质条件,强大的海上军队。
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格瑞福兰海战,标志着英国的崛起,1763年七年战争结束后从法国夺取整个加拿大,标志着英国成为无可争议的海洋霸主,1815年击败拿破仑法兰西第一帝国后,英帝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强权,主导国际事务达一个世纪之久。
这段时期,被称为“不列颠治世”—这个地位一直维持到1914年,新兴的德意志帝国由于不满自身地位而挑战大英帝国,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一战结束后的1922年,根据巴黎和会托管德国殖民地而达到领土面积最大时期,覆盖了地球上四分之一的土地和四分之一的人口,成为了世界历史上面积最大、跨度最广的国家。
由于帝国的领土、属土遍及包括南极洲在内的七大洲、五大洋,有“英国的太阳永远不会落下”的说法,所以被形容为继荷兰、西班牙帝国之后的第三个“日不落帝国”。
英国的商船与战舰出现在全球各个角落,他们获取领地、开设口岸、掠夺原料、倾销产品。
有这样一句话概括当时英国贸易中心的地位:北美和俄国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我们的林场;澳大利亚、西亚有我们的牧羊地;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草原有我们的牛群;秘鲁运来它的白银。
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则流到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而我们的咖啡、甘蔗和香料种植园则遍及印度群岛;西班牙和法国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是我们的果园;长期以来早就生长在美国南部的我们的棉花地。
大英帝国也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达到鼎盛,领土约3367万平方千米,是世界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是人类史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并获得国际史学界公认与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承认。
帝国的没落
随着加拿大(1867)、澳大利亚(1901)、新西兰(1907)和南非联盟(1910)相继取得了自治领地位,大英帝国已经开始了从帝国到英联邦的转变。这些新国家的领袖们与英国政治家们一起出席1887年起定期举行的殖民地会议(1907年后被称作帝国会议)。
各自治领在外交政策确实上享有很大的自由度,只要其政策不明显违反英国本身的利益:加拿大的自由党政府在1911年与美国签署了一项双边自由贸易的互惠协议,最后却因英国保守党的反对而没有获得批准。
国防方面,原本将自治领的防务纳入一个单一的帝国军事框架在1900年以后被证明已经很难维系,因为英国此时开始在欧洲大陆的防务问题上开始承担更大的责任,同时还必须面对德国海军崛起的威胁。1909年大英帝国决定各自治领应拥有其自己的海军,这是对1887年英国承诺澳大利亚以向英国海军输出人力以换取英国在太平洋地区舰队驻扎这一协议的违背。
20世纪初,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挑战殖民宗主国的统治地位。同时,宗主国越来越关心本土和周边国家的事务,英国最终接受这一新的形势,将旧日的大英帝国转变为今日的英联邦。
1947年的经济危机迫使克莱门特·艾德礼的工党政府放弃继续维护英国作为世界一流强国,接受美国的崛起。二战最终摧毁了英国原已开始减弱的经济与财政领导能力,并突显了自治领与美国在军事上对英国进行协助的必要性。1942年澳大利亚总理约翰·科丁(John Curtin)史无前例地下令将驻扎在英属缅甸的澳大利亚士兵调回参加保卫澳大利亚的战斗。
在加勒比、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战后的非殖民化运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实现,而英国几乎从未试图抵制这股浪潮。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中,英法两国在美国的强大压力下和苏联对埃及的支援下被迫结束对埃及的干预。
1957年加纳在10年的民族主义运动后终于独立,之后尼日利亚(1960年)、塞拉利昂和坦噶尼喀(1961年)、乌干达(1961年)、肯尼亚和桑给巴尔(1963年)、冈比亚(1965年)、博茨瓦纳和莱索托(1966年)以及斯威士兰(1968年)也相继独立。
在短命的西印度联邦(1958年至1962年)的失败后,在新界99年的租约到期(虽然当年99年等于永久)和中英谈判后,英国也于1997年将整个香港的主权移交中国。
结语
太阳终究有下沉的时候,随着德国与美国的崛起,这个日不落帝国也开始走向衰落的时候,夕阳下的英国一步步推出了世界的舞台。英国人的成功归结于当时制度的优越,而另一方面,它的制度仍存在许多结构性弊病。
随着生产的变革,英国犹豫于对制度进行及时的变革,任保持着一种保守的态度,最终导致制度发展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积累了种种的问题,这对于它的强国地位是十分不利的,这是造成日后英国衰落的一个潜在隐患新时代。
由此看来,一个国家或民族应随时审视自身的缺点与不足,不断根据时代的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否则,优势中存在的隐患会影响全局,英国的教训值得思考。
英国人抓住了历史给他们的机遇,成功的崛起了,强烈的民族精神推动了英国的快速发展,走向一个巅峰的时候。
创新,这是占据着整个工业革命中的关键因素,为英国创造了世界一流的技术,然而也是这两个字让这个风光了一个多世纪的国家走向衰退,保守的思想使英国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落后了,创新能力消失得无影无踪,或许他们还沉醉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中,却没有意识到外面的世界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英国是如何成为18世纪最强大国家?分萌芽阶段、初步阶段、进一步发展阶段回答。(结合初三历史)
2·初步阶段:这一时期,对内:英国通过1640——1688年的资产阶级革命,正式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体,为进一步走向世界霸主奠定了政治基础;对外:英国通过1652——1678年的三次英荷战争以及1756——1763年的“七年战争”,相继打败了英国的竞争对手荷兰和法国,取得了海上霸主的地位,并进一步向殖民大帝国发展。
3·进一步发展阶段:19世纪六十年代,英国开始进入工业革命时期;1840年正式完成工业革命。这使得英国的经济实力急剧攀升,最终在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建立起了“日不落大帝国”,成为世界霸主。
2.初步阶段: 1640年英国在全球第一个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先驱。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国。1688年发生“光荣革命”,确定了君主立宪制。
3.进一步发展阶段:1707年英格兰与苏格兰合并,1801年又与爱尔兰合并。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
19世纪是大英帝国的全盛时期,1914年占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国,自称“日不落帝国”。
2初步阶段:1640年和1688年的两次资产阶级革命为英国提供了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牛顿的科学精神为英国的工业革命提供基础,再加上18世纪的工业革命使英国在工业生产能力上有了很大突破,英国的广袤殖民地也为其提供了巨大的资源和劳动力。
3进一步发展阶段:从殖民地涌来的资本进入英格兰银行,从此英格兰银行和东印度公司成为了英帝国的引擎。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和英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加上其强大的海军成为了英帝国控制世界的铁链,在维多利亚时代,英帝国达到鼎盛,殖民地面积打到3000万平方公里,成为古往今来第一大帝国!
在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之后,都发生了什么变化?
很久很久以前,英国就是一个荒芜之地,英伦三岛上除了动物,根本没有人在上面居住,公元五世纪初,欧洲大陆的一个叫盎格鲁一萨克森的部落,因在欧洲大陆混不下去,日子无法过了,才漂洋过海来到岛上,这个盎格鲁部落属日耳曼民族。
因此,按血统论来说,这个盎格鲁部落也是一个高贵的民族。有第一批上岛的人就会有第二批,第三批,到了公元十一世纪,英伦三岛基本上被欧洲大陆的移民们占据了,到了十六时期中叶,岛上的人通过各种方式的整合,包括战争,居然整出一个统一的民族,那就是盎格鲁一萨克斯民族。
欧洲的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这是当时欧洲大陆人是不可想象的,因为意大利是最早实行文艺复兴的,而日耳曼民族也在欧洲占有重要地位。
公元十三世纪初到十四世纪中叶,意大利文艺复兴以后,最早的资本主义的萌芽就己经出土,但意大利人不会培植,给英国人偷学过去。十七世纪,英国出了个神人叫牛顿,他通过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的规律,此种理论一出现,就像伽利略发现天体运行一样,给当时暂居主导地位的神学界给予了毁灭性的打击,同时在英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高潮。在这种高潮下,自然与科学进入了人们的思想之中,这实际上为英国的工业革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早期的英国人最大的本事是种棉花,每当收获的季节,棉香漂逸,一片银白的世界,如何减轻棉农繁重的劳动,英国人开始钻研想办法了,这也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它的时间为十八时期六十年代,在解决运输问题时,有一个叫瓦特的人发明了蒸汽机,此后织布机、发电机等机械相继发明,并投入生产中使用,到了十九时期八十年代,英国生产机械化程度己经独居鳌头,领先于世界。在此后的几十年中,英国人不断创新,不仅制造机械加强生产,而且制造枪炮加强军事,到十九时期初年,一个企图成为日不落的帝国走上了它的侵略道路。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为何丢失了那么多的殖民地
其实答案很简单——二战之后,英国的国际地位和国家实力,已经不配享有那么多殖民地了。
英国衰落的原因,表面上看是两次世界大战,但从根本上讲,是其由于科技落后导致的国际落后,被德国、苏联、美国等国反超。
英国的历史,可以说是成也殖民地,败也殖民地。
在18、19世纪,英国攫取了广阔的殖民地,分到了全球殖民蛋糕中最大的一块。而英国殖民地给英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让英国得以低价获得原材料,高价倾销工业品,用全球的殖民地供养英国人的生活。
但是这种殖民经济的模式由于赚钱太容易,让英国丧失了继续前进的动力。所以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时,大多数的发明都出自于美国、德国这些没有什么殖民地的国家,英国只能跟着人家屁股后面走。
美国、德国靠着第二次工业革命,迅速成长为世界工厂,工业产值先后超过英国。
后来的事情我们知道了,一战中,德国重创了英法老牌殖民帝国,也让美国迅速崛起。但一战之后,殖民体系尚未崩溃,英法实力仍存,只不过是失去了霸权地位而已。
真正要命的,是二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老牌帝国法国直接让希特勒四十六天给灭了,整个西欧只剩下英国在苦苦支撑。如果没有英吉利海峡,英国这一口气也差点没倒过来。
二战中,伦敦被德国炸的面目全非,英国为了反击法西斯,组织了超过六百万人的军队,花光了国家所有的黄金储备,还欠下了美国巨额的外债。英国艰难到什么程度呢?二战后期,享受了上百年舒服日子的英国人开始实行粮食配给制,这种制度持续到五十年代才结束。
二战后,英国虽然赢得了战争,但几乎没有得到任何利益。整个世界已经面目全非,德国毁灭了,日本毁灭了,法国几乎毁灭,。而美国和苏联成长为庞然大物,连新中国的解放军都敢在长江上炮击英国军舰。那个英国人打个喷嚏全世界都感冒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这个时候,面对着全世界此起彼伏的独立运动,英国又怎么能镇压的住呢?
比较有代表性的事件,是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事件。
1956年时,埃及虽然已经独立,但是作为老牌宗主国的英国,依然不愿意放弃在埃及的利益。恰逢此年埃及领袖纳赛尔在苏联的支持下要收回苏伊士运河,英国首相艾登斡旋未果,纳赛尔派遣埃及军队武装控制了属于英法的苏伊士运河,并在苏联的支持下驱逐了英法水手,独立控制了运河交通。
这就是明抢了,英法就是再怂,也不能容忍这种事情。于是英法联合了以色列,在1956年10月29日发动了对埃及的武装进攻。
这场战争中,英法和以色列的军队节节胜利,埃及不断败退。可是一路凯歌的英法军队,居然在仅仅八天之后,就匆匆结束了这场战争,全部撤回了!
为什么?因为美国和苏联强势施压,英法的仗,打不下去了。
苏伊士运河事件的结局,更加让世界各地的殖民地看到了希望——老牌殖民帝国已经完蛋,现在是美国苏联说了算,而美国苏联支持独立运动。
所以英国无论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挽救自己的殖民体系了。
在世界民族独立的大潮之下,各国纷纷独立。
英国为了保留最后的体面,搞出了一个叫“英联邦”的东西——各国拥有独立主权,但是在英联邦中还是尽量于英国在外交和经济事务中步调一致。
可是英国的国际影响力根本不足以维持一个几十个国家的英联邦,现在的英联邦,最大的意义就是它会组织一个英联邦运动会,是规模仅次于奥运会的世界性综合赛事。
不过把殖民体系的崩溃完全归结于英国的衰弱,也是不全面的。
二战后的英法意识到,殖民地在二战后已经不是财富,而是负担了。
拿印度来说,印度已经不再是那个靠一个“东印度公司”就能获得取之不尽的茶叶香料的印度。随着科技的进步,印度的民族意识逐渐觉醒,而资源攫取却越来越难,还要应付印度内部复杂的教派、地方派之间的矛盾。这些都让英国疲于维持,需要花大量的金钱来维持在印度的统治。
而经贸的发展,让英国意识到了继续剥削的可能,英国可以不需要统治就获得原材料,也可以不需要殖民就向原殖民地搞倾销。
换句话说,没有殖民体系,工业国一样通过贸易剪农业国的羊毛!
所以英国的殖民地帝国崩溃了,英国人也没有太过伤心。反倒是香港回归的时候,英国人痛感失去了东方明珠,不过英国人也还是清醒的意识到——中国人可不是非暴力不合作的甘地,如果捂着香港不还,后果可比当年苏伊士危机严重的多啊!
希望回答对你有帮助,感觉回答的可以,望点赞采纳,谢谢。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