纣王成自己为孤,秦始皇称寡人,其他皇帝称朕,这是为什么?历史上皇帝之所以会自称“孤”、“寡人”、“朕”很大一部分原因也与当时所处...
纣王成自己为孤,秦始皇称寡人,其他皇帝称朕,这是为什么?
也与当时所处的环境有关,时代的变化往往也会发生差异,作为皇帝独有的称呼,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都不敢轻易亵渎,在那个奴隶制时代,国家也并不像现如今的这样错综复杂,也就是简单的氏族集合,作为能称之为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比如商纣王,以及后来神武的周武王,他们就是那一时期的典型代表,那么商纣王为什么会把自己称为“孤”呢?
按照“孤”本来的字面意思理解一般用来形容那些在幼年丧父或者失去母亲的孩子,后来经过自己不懈努力,达到了一定的成就,也算得上小有成就的诸侯王,他们对自己的称呼,如果按照“孤独”的字面意思来理解,换位思考还是挺能理解“孤”王的心情的。或许没有当过王,我们有没有当过皇帝,自然就对那种身居高位的情形不能感同身受。
但其实我们可以等同类比,实际生活中,要是我们在某一方面取得极高的成就,或者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钻研到一定的高度,往往会越走越窄,越来越孤独,有时候即使自己有重大发现或突破,才发现身边居然没有可以分享喜悦的人。
但身为孤王,我觉得他们的孤独主要来自于:看惯了太多的阿谀奉承,身边也极少有人说真话,能够听懂自己心声的,几乎可以说没有,许多人与自己交好,也是因为自己的权力或者是有求于自己,很难得到别人真实情感的流露,完全成了一个权力结合器,正常人该有的七情六欲,仿佛置若罔闻。
直到后来的战国时期,有人自称为朕,但是当时的朕可不是皇帝的专属称呼大部分人都可以支撑,楚国伟大的诗人屈原就在诗中自称为朕,当时也算一种比较平民化的称呼,更多代表我自己的意思,但是自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了表示皇权的至高无上,有别于皇帝与普通民众,再加上“朕”与“政治”的“政”谐音,所以秦始皇名称作为始皇帝,也特此这样称呼自己,但与此同时,他也不允许天下普通人人再自称为朕。
也可能是当时处于过渡期
尽管秦始皇有着这样的规定,也可能是为了避嫌,毕竟当时这个称呼一时半会也是纠正不过来的,秦始皇后来又改回了他自己此前的称呼,当时6国还没有统一的时候,各诸侯王都自称为寡人,一来叫着顺口,二来秦始皇统一大秦之后,自然也就没有其他诸侯王来抢着用这个称呼了,所以这也就成了秦始皇的专用称呼。
至于往后历朝历代皇帝都自称为朕,也就自秦朝之后历代沿用当时的普通民众有了普遍的共识,这个字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胡乱称呼了,作为皇帝的专有名词,再乱叫也会付出生命的代价,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养成习惯,就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了!
无论是“孤”还是“寡人”?都有点自我嘲讽的味道,也可能后来皇帝觉得这样称呼不同,自然也就逐渐改口,感觉还是朕叫着比较舒服!最终达成普遍共识。
皇帝怎么称呼自己?
除了,朕或寡人朕、寡人、孤、予一人。
1、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剪灭六国,建立秦朝,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华夏君主的正式称号。所以,秦始皇嬴政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自称“始皇帝”。从此“皇帝”取代了“帝”与“王”,成为中国两千年多来封建君主的称呼。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剪灭齐楚燕魏赵韩六国,建立秦朝。对于秦始皇这位千古一帝,想方设法要让自己与众不同。丞相李斯投其所好,建议把“朕”作为皇帝专有的第一人称代词。
取“天下皆朕、皇权独尊”之义。自此之后,“朕”成为皇帝的专属自称。值得注意的是,在秦朝之前,“朕”这个自称是比较常见的,也即不是诸侯君主专属的自称,即“我的”的意思,例如屈原离骚:“回朕车以复路兮”。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朕”,说:“秦以前指‘我的’或‘我’。
2、同时,除了“朕”这个称呼外,古代历史上的皇帝还自称“孤和寡人”。其中,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是古代皇帝、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孤”,不是孤单的意思,而是说自己不能得众。
东汉末年,袁术、曹操、孙权、刘备等群雄“南面称孤”。此时“孤”较为流行。而曹操称魏王,孙权为帝,仍然喜欢自称“孤”。
3、对于古代天下,特别是周朝时期君主,经常自称“予一人”,比如:“天子自称曰‘予一人’。”《礼记·曲礼下》:“君天下,曰‘天子’;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人’。”
而在秦始皇之后,也有皇帝自称“予一人”,。”《汉书·文帝纪》:“朕获保宗庙,以微眇之身托于士民君王之上。天下治乱,在予一人。”不过,相对于“朕”、“孤”、“寡人”,“予一人”的自称则比较少见和不常用。
扩展资料:
因为受到古装电视剧的影响,很多人的印象中认为皇帝大概只能叫朕。
不过,“朕”的自称是比较书面化和正式的,古代的皇帝在许多场合、许多情况下并不自称为“朕”,而是和平常百姓一样自称为“吾”、“我”。
比如汉武帝即位之初,责问丞相田蚧说:“君除吏已尽未?吾亦欲除吏。”在这里,汉武帝刘彻就自称“吾”。
而对于明清时期的皇帝,比如朱元璋、乾隆等还自称“我”,这和当时人们日常交流的口语相一致。至于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则比较不拘一格,喜欢自称“俺”,比如朱棣曾表示“自俺父皇太祖高皇帝得了西边,便来入贡,那意思甚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朕
百度百科:寡人
百度百科:予一人
皇帝称呼自己为王称寡人或孤,皇帝只有联了。对母后时称儿臣。
历代君主亦有使用者;二是诸侯夫人的自称。《诗·邶风·燕燕》:“先君之思,以盟寡人。”郑玄笺:“寡人,庄姜自谓也。”三是晋朝士大夫有时亦用寡人为自称。《世说新语·文学》:“君辈勿尔,将受困寡人女婿。”李详云:“晋世寡人,上下通称,不以为过。
孙过庭《书谱》述王羲之语:‘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可为此条确证。”到唐朝以后,只准皇帝用寡人作谦称。
孤,古代诸侯、君王的自称谦词。春秋时,诸侯平常自称寡人,有凶事则称孤。后来逐渐演变为无区别。秦汉时君王称孤者较少。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有些割据一方的首领,也自称为孤。
扩展资料:
皇帝是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上古三皇五帝,如羲皇伏羲、娲皇女娲、黄帝轩辕、炎帝神农等都不是真正帝王,仅为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其“皇”或“帝”号,为后人所追加。夏朝君主称“后”,商朝君主称“帝”,周天子称“王”。战国诸侯大多僭越称王,尊周天子为“天王”。
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华夏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所以,秦始皇嬴政是中国首位皇帝,自称“始皇帝”。
从此“皇帝”取代了“帝”与“王”,成为中国两千年多来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皇帝
皇帝称呼自己方式有朕、寡人、孤、予一人、吾、我,解释如下:
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剪灭齐楚燕魏赵韩六国,建立秦朝,对于秦始皇这位千古一帝,想方设法要让自己与众不同,丞相李斯投其所好,建议把“朕”作为皇帝专有的第一人称代词。
取“天下皆朕、皇权独尊”之义。自此之后,“朕”成为皇帝的专属自称。值得注意的是,在秦朝之前,“朕”这个自称是比较常见的,也即不是诸侯君主专属的自称,即“我的”的意思。
例如屈原离骚:“回朕车以复路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朕”,说:“秦以前指‘我的’或‘我’。
2、朕”字,自秦始皇开始为皇帝的专用词,这是普通的情况,但有特例,那就是皇太后也可以自称“朕”,不过这一情况比较罕见。
同时,除了“朕”这个称呼外,古代历史上的皇帝还自称“孤和寡人”。其中,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是古代皇帝、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孤”,不是孤单的意思,而是说自己不能得,。东汉末年,袁术、曹操、孙权、刘备等群雄“南面称孤”。此时“孤”较为流行。而曹操称魏王,孙权为帝,仍然喜欢自称“孤”。
3、周朝时期君主,经常自称“予一人”,比如:“天子自称曰‘予一人’。”《礼记·曲礼下》:“君天下,曰‘天子’;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人’。”
而在秦始皇之后,也有皇帝自称“予一人”,。”如《汉书·文帝纪》:“朕获保宗庙,以微眇之身托于士民君王之上。天下治乱,在予一人。”
不过,相对于“朕”、“孤”、“寡人”,“予一人”的自称则比较少见和不常用。
4、最后,因为受到古装电视剧的影响,很多人的印象中认为皇帝大概只能叫朕,不过,“朕”的自称是比较书面化和正式的,古代的皇帝在许多场合、许多情况下并不自称为“朕”,而是和平常百姓一样自称为“吾”、“我”。
比如汉武帝即位之初,责问丞相田蚧说:“君除吏已尽未?吾亦欲除吏。”在这里,汉武帝刘彻就自称“吾”。
而对于明清时期的皇帝,比如朱元璋、乾隆等还自称“我”,这和当时人们日常交流的口语相一致。
至于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则比较不拘一格,喜欢自称“俺”,比如朱棣曾表示“自俺父皇太祖高皇帝得了西边,便来入贡,那意思甚好。”
扩展资料:
皇帝为什么要“称孤道寡”
我国自古就有个怪现象,那就是谦虚,表现在语言上则是谦词较多。尤其说到自己的时候,称自己是鄙人、敝人,自己的家是陋室,自己写的什么是拙作等等。
倘若汇总一下,那足可以来本《谦词词典》。我们常说的“称孤道寡”是指皇帝,“孤家”“寡人”是皇帝的自称,这恰如现在有的领导干部常说“本人才疏学浅”一样,是道地的谦逊。
那么谦逊在古时以“孤寡”为口头语,今人似乎颇难理解。王侯称寡人在春秋战国时为最盛,凡王侯公卿均可称“寡人”。
那时各国相争,人口众多即是强盛之兆,有德而人心归向,“寡人”是自谦为寡德之人。这就像现在委某人以官衔,其必自谦“本人能力有限”,若口吐狂言说“管这点事闭着眼就干了”,非让你还没等睁开眼就丢了乌纱。
到了汉代,“寡人”渐渐成为皇帝的专用语了。有人曾注意过,韩信为齐王时,对蒯通说:“先生相寡人何?”此外如淮南王黥布、吴王濞这些“叛臣”均自称过寡人,而韩信当时仅仅是领兵的将军,这样的自称也有犯上之嫌。
至汉末,袁绍、刘表、曹操、孙权及刘备等人都称孤,但至晋唐以后,皇帝大臣们再也不称孤道寡了,皇上皆以“朕”为专用自称。
如《金辽文》载元太祖、太宗等文章皆称朕,至清代更是如此,如康熙在《全唐诗·序》中“朕兹发内府所有全唐诗……”在清代的御批中,基本找不到“孤家寡人”之类自称了。
达官显贵从自称孤寡而谦,至后世渐渐弃而不用,从中能看出什么样的演化?在这一点上,老子早有高论。
《老子·三十九》道:“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以贱为本邪?非乎?”这就是说,显贵们以百姓为根本,高官以下民为基础,所以自谦为孤寡,是争取臣民的拥护辅助。
老子指出,这一切要真诚,不要停留在口头上,否则只是一个形式,任何事不仅仅是看语言是谦恭还是倨傲,重要的是行动,但从皇帝由有谦到无谦的自谓中,可见封建强权愈来愈专制和专横。
参考资料:人民网-漫谈古代帝王的各种称谓
参考资料:人民网-皇帝为什么要“称孤道寡”?
皇帝自称:“朕”“寡人”“孤”“孤寡”。
面对父亲或者母亲时候,称呼自己为“儿臣”,特殊情况下也会使用“我”或者“吾”“予”。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丞相李斯建议“朕”为皇帝专有的第一人称代词。取“天下皆朕、皇权独尊”之义。
严格来说,除非僭越或者中国处于分裂时期,否则东亚汉文化圈只有一个皇帝——中国天子,只有一人能自称“朕”。
不过朕是比较书面化的自称,往往仅出现在诏书等官方文书上。在日常生活中皇帝常称"我"、“吾”、“孤”等。
扩展资料
关于皇帝“孤”和“寡人”的自称
至汉末,袁绍、刘表、曹操、孙权及刘备等人都称孤,但至晋唐以后,皇帝大臣们再也不称孤道寡了,皇上皆以“朕”为专用自称。如《金辽文》载元太祖、太宗等文章皆称朕,至清代更是如此,如康熙在《全唐诗·序》中“朕兹发内府所有全唐诗……”在清代的御批中,基本找不到“孤家寡人”之类自称了。
达官显贵从自称孤寡而谦,至后世渐渐弃而不用,从中能看出什么样的演化?在这一点上,老子早有高论。《老子·三十九》道:“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
“此其以贱为本邪?非乎?”这就是说,显贵们以百姓为根本,高官以下民为基础,所以自谦为孤寡,是争取臣民的拥护辅助。老子指出,这一切要真诚,不要停留在口头上,否则只是一个形式。
参考资料
人民网-皇帝为什么要“称孤道寡”?
皇帝往往自称“朕、孤、寡人”。
朕:《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朕”,说:“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专用做皇帝自称。
孤:古代帝王的自称:孤家;孤王。
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扩展资料:
“朕”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给自己的自称,除了他自己所有人都不能称“朕”。“朕”在先秦时期是一个很平常的自称,没有什么特别,不分尊卑贵贱,所有人都可以自称“朕”。
据《尔雅·释诂》记载:“朕,身也。”“朕”是第一人称。自秦统一以后,秦始皇自认为功过三皇五帝,规定只有他一个人可以称“朕”,自此历代统一皇朝帝皇都自称“朕”。
朝代更迭,诸侯分割时代,诸侯王大多自称“寡人、孤”,尤其是五代十国和三国时期,孙权、刘备、曹操都自称“孤”。“朕”的地位似乎比“孤、寡人”的高,只有统一王朝,称帝了的诸侯王才自称“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皇帝为何称自己为“朕、孤、寡人”,有后宫三千怎么会成寡人了
农民出身的朱元璋,为何有人说其从不自称“朕”“寡人”呢?
寡人,全称“孤家寡人”,从字面意思来看是“一个人”的意思,而字典中对于“寡”的意思主要指的“少数”,而皇帝这一职务自然是不可能有很多人干的,所以历史上的皇帝或自称“孤”、或“朕”、亦或者“寡人”。
但朱元璋不一样,从文献记载和已考证的历史来看,朱元璋从来都是自称“咱”,那为何朱元璋与别的帝王自称不同?在我看来,无非是这几个原因。
多年养成的口语习惯。就像西南四川一带讲“老子”,中原河南一带说的“俺”一样,安徽人朱元璋从小讲的就是“咱”,没有多余的意思,都是代表“我、自己”的意思。
有一句话叫“习惯成自然”,而朱元璋就是这样,一直讲了几十年的“咱”,即使在朱元璋当上皇帝后,朱元璋也没有改过来,习惯而已。
霸气皇帝不受礼数所束缚。李善长等大臣曾向朱元璋建议,将“咱”这个称呼改为“朕”,而朱元璋由于多年习惯,决定不改,于是众大臣说叫“咱”太土了,有损皇家体面。于是朱元璋传令,以后“咱”就是“朕”的意思,而文武百官听到“咱”,也要当成“朕”的意思。
朱元璋的心中一直亲情至上。自古天家无情,为了这至高无上的权利,多少父子相杀、手足相残,如李世民杀兄、杨广弑父,所以皇帝一般都称“寡与孤”。但朱元璋不一样,朱元璋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恐怕就是马皇后和朱标了,而朱元璋大概也是所有皇帝中对子孙最好的人了,这或许和他的农民出身有关。正因为心中有亲情,所以朱元璋不愿“称孤道寡”。
这些大致就是朱元璋称“咱”而不称“寡人”或“朕”的原因,重视亲情是根本,而多年的习惯则使朱元璋难以改变,既然自己不愿改,那就让所有人都改成自己的习惯。
太监为啥叫咱家呀?
因为这一词意味着清平、寡欢,淡泊名利、与世无争,正好是太监的心里状态所以才这么叫。
太监自称咱家最早始于明朝,主要原因在于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安徽人,因此朱元璋在称帝后起用的太监大多是安徽人,而咱字在江淮官话中一般读作“杂”,所以明朝的太监自称咱家,并且咱家明显带有一种男子汉气概,而太监不能表明上说自己是男子汉,因而借用了咱这个字。
而明朝自永乐帝后,太监的地位逐渐提高,可以监军,甚至可以间接指挥军队,因而太监想要通过称呼上的变化来增强自己的声势。还有一种说法是明朝的太监自称咱家,是表示对皇帝和皇室的一种尊重,也是对自己归属感的塑造,认为自己是宫中的一份子。
出处
“咱家”(音za,去声),人称代词,我,早期白话,早期文献中也可以写作“喒”。宋元明清时期的俗文学作品中运用十分普遍。
例如“自叹咱家,两鬓霜华,有锦难缠,泪湿琵琶”(孙周卿[双调]蟾宫曲自乐);明徐渭《渔阳三弄》:”咱家姓察名幽,字能平,别号火珠道人”;清孔尚任《桃花扇•抚兵》:“咱家左良玉,表字昆山。”
古代皇帝自称是什么样的 皇帝都自称朕吗
古代皇帝自称朕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古时候,皇帝自称是真龙天子,受命于天,因此凡事都要享有与众不同的至尊待遇,如上朝要坐龙椅,出行要坐龙辇,连对自己的称呼也要全天下独一份,自称为朕,在许多的历史题材影视剧中,我们可以看到,“朕”即是皇帝的代名词,上至秦皇汉武,下至康熙乾隆,无一例外都自称朕。
但是,“朕”这个称谓并非是所有皇帝都在用,古往今来,不自称为朕的皇帝也有不少,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之中,追本溯源,开启家天下统治的是夏王朝。而鲜少人知的是,夏朝天子的自称就并非是“朕”,而是“予一人”,这个称呼也很有封建王室霸道的意味,具体解释就是“我一个人,天下必须听从我的号令”。
这个称谓贯穿了夏商周三朝,在周朝时,这个称呼不仅用于君主自称,国人和诸侯也称呼国君为予一人,而到春秋战国时期,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彼时周天子的地位被削弱,群雄并起,这些逐渐强盛起来的诸侯,认为自己也有称王称霸的资本,于是在自立为王后,便称自己为“孤”。
意为“坐在王位之上无比孤寂”,与此类似的称谓还有“寡人”,这个称谓既有些孤家寡人的意味,同时将自己称作寡德之人,也是一种自谦,也是在这一时期,大家熟知的“朕”一字诞生了,但是这字诞生伊始并非皇家专用,当时市面上的百姓走卒,商贾小贩都可以用,因为这个词就是“我”的意思。
之后随着秦朝崛起,并最终兼并六国建立大一统的王朝,秦始皇认为自己完成了史无前例的壮举,因此一切都要有相应的创新,为了表明自己千古一帝的地位,他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个字,首创“皇帝”之称,并且他还决定将“朕”作为自己的专属自称,因为秦朝时使用的字体是小篆,所以“朕”这个字的结构与如今不同。
当时的朕是由“舟”和“灷”两个字组成,这其中舟驶于群山之巅,急流之上,搭载世间众生,而“灷”是红火兴旺之意。因此,秦始皇觉得这个字十分吉利,以它做自称,有秦朝江山稳固红火之意,于是就将它变成了自己的专属,且严令禁止他人使用,一经发现就会惹来杀身之祸。
但可惜字意虽好,但也没能挽救秦朝的短命统治。之后在中华大地上建立的下一个强盛王朝是西汉王朝,其建立者刘邦保留了“朕”这个称谓,但出身平民的刘邦对这个字并不是特别习惯,因此除了外邦来朝或拟定圣旨的时候,私下场合里,他一般还是以“吾”自称,而在这一点上,另一位平民皇帝朱元璋也是如此。
他在坐上皇位以后也不习惯用“朕”这个称谓,而是用“咱”,相比其他帝王,他这一点倒让人觉得很接地气,而在两汉之后便是几十年的乱世,“朕”这个称谓的代表性地位也有些动摇,这段时期里,许多称帝的英雄豪杰,如曹操、刘备也只是自称为“孤”,而后的一些政权如北魏、北周则多用“寡人”。
直到隋唐时期,“朕”作为皇帝称谓的地位才再次体现出来。据统计,唐朝甚至是用此称谓最为频繁的一个朝代,之后的宋明清时期,“朕”也是作为皇帝自称,未再有变,看到这里,想必各位看官对历史上各个时期皇帝的自称,已经有了一个较为完善的了解,希望大家以后再遇到这样有趣的历史问题,依旧可以保持这股刨根问底的探究精神,毕竟,历史本来就很有趣。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