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古代只发展出了夯土、包砖城墙,而欧洲发展出了石砌的城墙,甚至城堡

发布时间: 2023-11-16 00:00:2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1

土城墙是怎么建成的?《权利的游戏》这部剧相信不少朋友们都有看过了,相信很多朋友都会对这七大王国中形态各异的石头建筑是印象非常深刻...

为什么中国古代只发展出了夯土、包砖城墙,而欧洲发展出了石砌的城墙,甚至城堡

土城墙是怎么建成的?

《权利的游戏》这部剧相信不少朋友们都有看过了,相信很多朋友都会对这七大王国中形态各异的石头建筑是印象非常深刻的。在电视剧中,不论是城堡或是城墙,多数都是利用大块的石砖所建成的,这样的设定也正好是采取了西方古建筑的建筑风格。

古罗马帝国的创立者奥古斯都曾经骄傲地说:我接受了一座用砖建造的罗马城,却留下一座大理石的城。现在,作为欧洲唯一一个完好保存了古城墙的大城市,罗马有两座著名的古代城墙:

塞尔维奥城墙(Le Mure Serviane,前578-534),由罗马王政时期的第六任王塞尔维奥·杜里奥主持建筑的,主要用的石头;

奥雷利亚诺城墙(Le MureAureliane,270-275),是由罗马帝国时期的皇帝奥雷利亚诺主持建筑的,主要是红砖和石头(用当地产的火山灰加水制成的泥浆做粘合剂,粘得很牢靠,这样的泥浆被称为天然水泥)。那么放眼中国,我们的古建筑使用的是什么材料呢?简单来说是主要是土作墙、木作房。木构建筑的梁、柱、檐、斗拱等部件,想必大家都不算陌生,在这篇中我们就来说说中国古代的城墙。

版筑的起源

当古代居民不再满足于阴暗潮湿的穴居生活时,便将目光转向了在地面,开始尝试着搭建房屋。伴随着人们改善居住环境的需求不断发展,建筑技术也在不断提升,其中我国古代筑城的主要方法就是版筑法,距今已有至少5000年历史。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郑州西山仰韶文化遗址的发掘中,考古工作者看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版筑城墙技术痕迹。

所谓版筑,就是筑墙时用两块木板(版)夹出一个空间,两板之间的宽度等于墙的厚度,板的外侧用木柱支撑住,再用绳牢牢捆住固定。然后在两块板之间填满泥土(有时也会放砂石、芦苇、石灰等物),用杵筑一层一层打结实,之后拆除外面的木板木柱,剩下的就是一堵墙。

无论是要增宽还是增高城墙,将夹板取走,重复以上流程就行。为什么要这样筑墙呢?我们知道,如果直接用泥土垒出城墙,它本身松软的质地会导致城墙遇水就垮塌,也无法作为保护性障碍抵挡外敌的入侵,敌人很容易就能把这道墙挖穿。

因此,人们发明了夯土墙来解决问题,经过夯打的黄土,强度大大提升,完全可以作为城墙。但如果没有木板的围护,做出的墙面不但不够结实,也比较难定型,直到版筑技术彻底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以河南新密市龙山时期古城寨遗址为例,现存东现存东 、南 、北三面城墙,根据考古学家的发掘,最高 处有5 米—16.5 米,城墙基础北墙最窄处 42.6米 ,东墙最宽处达 102 米。地表墙体宽 9.4 米—40 米 。城址面积达 176500 平方米,绝对算得上是城大墙高。

从土墙到砖墙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不用砖来修城墙呢,是不是因为老祖宗们造不出来?

事实上,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发明了砖,而且种类还不少,实心的、空心的都有(实心砖一般是用来贴井壁、下水道,而空心砖则是用来铺地面和砌筑坟墓中的椁室)。

例如在秦国都城咸阳出土的长方形条石状空心砖,长1米多,砖壁厚2-3厘米,内部中空,原本用来铺宫殿中回廊的踏步和台阶。这种既能承受较大压力,又能减轻自重、节省材料的古代空心砌块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型空心砖。

不过那时候烧砖成本高的吓人,所以也就特权阶级有机会用用,哪有可能壕无人性地拿来砌城墙呢?所以著名的秦长城在很多段其实是用版筑法筑出的土城墙。

因为土质的好坏会直接影响长城的质量,所以当筑墙地没有合适的土壤时,朝廷还会派人从异地运土,这样的土就叫做客土。

为了提升泥土的品质,战国时期在建造长城的时候还会往土中掺盐(增加筋性,做过面食的人一定懂),加芦苇或者红柳枝条(隔开盐碱地区的腐蚀)……

说回城墙,我们知道明清时期的城墙及长城都是砖石所建,那么传统夯土墙是怎么退出主流的呢?

实际上,我们所看到的砖墙,并不全部用砖,也只是表层包砖而已。据元朝《至顺镇江志》记载,(镇江铁瓮城)吴大帝孙权所筑,周回六百三十步,开南、西二门,内外皆固以砖甓。根据这条记载,孙权曾经让人在城墙外面包砖。

那么到底三国时有没有这么一座用砖包砌在夯土墙外的城池呢?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考古证据,考古学家们找到的最早的包砌砖壁实例已经是东晋十六国时期的了。

一开始人们在夯土城墙上加砖,只用于城门或墙拐角这样的要害部位,并且只包靠近地面的一段,使城墙更加防水和耐腐蚀,后来包砖面积越来越大,直到整个城墙体都被包上(东晋末年首次出现)。在之后的唐宋时期,版筑夯土墙及包砖夯土墙依然是多数派,直到明朝中期砖墙才被普及。

古代中国都城和古代希腊的布局相同点

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
和中国传统城市规划明确的指导思想相比,西方城市规划体现出了一种多元性和历史性。我们可以把西方城市的发展大致分成几个重要的阶段(工业革命前):古典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每个阶段,西方城市都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这不仅反映了规划思想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一种社会结构的改变。因为,城市是人类社会的外在缩影。

中国追求与自然的和谐,更偏好隐藏于屏蔽式结构“围合”、“隐匿”,一般会刻意对周围自然环境有所维护。

欧洲稀缺的资源只能维持分散的小型城邦,城市的选址多是在聚落的中心位置,建筑上表现其宏大,注重装饰,以占据制高点的城堡为中心,在没有天然庇护所可以依恃的情况下与之相匹配的是一种外向型的炫耀式的建筑景观。因而欧洲人信赖的是以人工构筑的城堡,是对自身力量的信赖,

在中国,城市规划的思想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基本形成,而后的演变只能说是其的补充和改良,这好像和中国的哲学发展史是一致的。而在西方,规划思想随着时空的不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在不断的自我否定和更新。

1.在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少宏伟壮丽的伟大城市,集中表现了古代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成就,在城市选址、城市供排水、城市交通、防火、城市绿化和风景区、城市规划等方面,都有过卓越的成就和经验。

1、 城市发展沿革:商周时期,城意味着国家,受封的诸侯国有权按爵位等级建造相应规模的城。到战国时期,周朝的条令不在起作用,各地按需要自行建城,城市规模和城市分布密度大大提高。秦统一全国后,取消分封诸侯的制度,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城市成为中央、府、县的统治机构所在地。以后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这一体制基本沿袭下来。

2、 城市选址:中国古代城市选址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选择适中的地理位置,即择中原则;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即‘度地卜食,体国经野‘的原则;考虑自然景观及生态因素,提出‘国必依山川‘的原则;考虑设险防卫的需要;考虑水源及交通问题,往往选择水陆交通要冲。

3、 城郭之制:从春秋一直到明清,除秦始皇的咸阳外,其他各朝的都城都有城郭之制。城郭之制即‘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内之为城,外之为郭‘的城市建设制度。一般京城有三道城墙:宫城(大内、紫禁城)、皇城或内城、外城(郭);府城有两道城墙:子城、罗城。

4、 筑城方法:夏商时期已出现了版筑夯土城墙;唐以后,渐有用砖包夯土墙的例子;明代砖产量增加,砖包夯土墙才得到普及。城门门洞结构,早期用木过梁,元以后砖拱门洞逐渐推广。水乡城市依靠河道运输,均设水城门。此外为防御侵袭,有些城市还设有‘瓮城‘,‘马面‘,城垛,战棚、城楼等设施。

5、 都城布局:中国古代有两种城市形式:一种为方格网式规则布局,多为新建城市,受礼制思想影响,如《考工记》中所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实例较多,如北魏、隋、唐的洛阳,隋、唐的长安,元大都与明、清北平;另一种为较为自由的不规则布局,多为地形复杂或由旧城改建的城市,受地形或现状影响较大,所谓‘凡立国都,因天材,穷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实例如汉长安,南朝建康。具体来讲有分为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a、居住区:为加强对城内居民的控制,宋以前各朝均实行里坊制度,即把城内居住区分为许多里坊,内有街巷,四周用高墙围起,设里正、里卒把守,早启晚毕;北宋后由于城市发展而取消,代之以商业街和街巷的布置形式,并用‘厢坊‘或‘保甲‘等组织手段来控制城市居民。

b、市场:唐以前城内的市场集中在某几个里坊内,设有市楼或市署,由市令管理,和里坊一样按时启闭;在居民的里坊里有少量零星分布的小商店;在城外、郊野可自由设市,称为‘草市‘。北宋以后,随着商业的发展,基本废除了击鼓而集的里坊式市场,形成了开放的商业街以及集中于庙宇内的市场贸易。

c、娱乐场所:从南北朝到唐代多依靠宗教寺院及风景区作为城市居民的娱乐场所。汉以后三月上已去郊外水边修禊以及九月重阳登高的风俗逐渐盛行,市民出城踏青、春游、秋游也渐多。如唐长安城南的曲江,宋东京郊外的名胜和一些私家园林,都是春游胜地。

6、 道路系统:中国古代城市绝大多数采取以南北向为主的方格网布置,这是由建筑物的南向布置延伸出来的。为适应各地不同的条件,在具体处理上也是因地制宜的。在地形完整的新建城市(如隋大兴)中,采用均齐方整的布置方式;而在有山川河流或改建城市(如南朝健康、汉长安)中,则根据地形随宜变通,不拘轮廓的方整和道路网的均齐。城市道路在宋以前都是土路,没有路面,宋以后砖石路面在南方城市得到广泛的应用。

7、 都城绿化:中国古代对都城绿化都十分重视,历代帝都道路两侧都种植树木,北方以槐、榆为主,南方则柳、槐并用,由京兆尹(府)负责种植管理。对于都城中轴上御街的绿化布置,更为讲究:路中设御沟,引水灌注,沿沟植树。这种道边植树的做法,唐时传到了日本。

8、 防火问题:宋东京城市发展很快,房屋密集,接栋连檐,常有火烛之灾,所以设立了消防队。城内每隔一里许设负责夜间巡逻的军巡捕,并在地势高处砖砌望火楼了望。南北朝以后,都城及州县城设鼓楼供报时或报警之用。从元大都开始,在城市居中地区建造高大的钟楼与鼓楼。

9、 排水处理:汉长安已采用陶管和砖砌下水道;唐长安则在街道两侧挖土成明沟。宋东京有四条河道穿城而过,对用水、漕运、排水都大有好处。明时北京设有沟渠以供排泄雨水,并设有街道厅专司疏浚掏挖之职。清代北京沟渠疏浚由董姓包商世袭承揽,称为‘沟董‘,并绘有详尽的北京内城沟渠图。

10、城市规模:中国古代都城规模之大,在世界古代城市建设史上是少有的。在世界古代城市面积比较中,中国古代都城占据了前七名。 总的来说,我国古代城市建设,既在理论上的独特之处,又有大量的优秀实例。我国古代等级森严的周礼制度,注重天、地、人相互关系的风水理论,对我国古代城市建设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著名的五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遗产。所有这些都是现代的中国规划师、建筑师们应高度重视,认真加以研究、借鉴和学习的。

为什么中国古建筑平面发展?西方古建筑立体发展?

比如,四合院都是平房,但占地面积很大。西方别墅则是二三层,向高处发展。rn rn这是为什么呢?
如果简略概括一下的话,我认为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传统建筑的木结构。

在中国古代并不是没有出现立体发展的倾向,在战国到秦汉时曾经出现过高台建筑,比较典型的例子是秦咸阳一号宫殿、西汉未央宫前殿,这些建筑内部是多层的夯土台基,木结构依附着台基层层上升,但台基最后被建筑包裹起来看不到,外观上形成木结构高层建筑的形象,这种土木混合结构的顶峰是北魏时候的永宁寺塔,这可能是中国建筑史上最高的一座木构建筑,高度大概有147米(据杨鸿勋的复原图),同样是用一个大约有六层高的夯土的台基作为内芯,木结构将其层层包裹起来。

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这座木塔仅仅存在了18年就毁于雷击造成的火灾,而现存的高层建筑中(大约也只有佛塔了),应县木塔是现存的唯一一座纯木构佛塔,其他很多塔或者是纯砖构,或者塔身用砖造,外围才是木构,木结构因为各种原因毁掉之后就会露出里面的砖石结构(比如苏州虎丘云岩寺塔)。

塔的砌筑方式一方面说明,因为砌筑的技术难度,单纯用木结构做高层建筑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虽然采用砖石会方便许多,但烧砖一开始成本很高,只是到明代晚期才随着技术的成熟开始普及,也很难大批量得用在民居上(也就是做成无梁殿之类的),除非是像佛塔、佛殿这样因为信仰可以不计成本,否则要获得更多的空间只能平面发展。客家土楼可以做到四层,是因为防御的强烈需要而采用了非常坚固的夯土墙砌筑技术,同样不是单纯的木结构。

另一方面也说明,木结构在防火方面是很脆弱的,如果用木结构做成片的高层民居,建筑密度很大,一旦发生火灾毁得通常会很彻底,而平面发展的话建筑密度小了很多,还可以依靠山墙进行比较有效的防火(比如徽州的马头墙之类的)。

*本人自行整理,转载请注明。
因为曾经的中国地大物博!!!!只是现在看来资源用的所剩无几了。。。。
1、中西建筑文化不同 :
(1)中国文化重人,道德和艺术,中国文化重融合、统摄且讲究并存与一体性。
(2)西方文化重物,西方则较重视科学与宗教,西方则重不同时代或多种流派的独特精神。
2、材料不同:
(1)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中国古建筑从历史上的皇家宫殿建筑群到名不见经传的寻常百姓所居,一律都是土木的“世界”。以土木为材,决定了中国建筑技术、结构的发展方向。以土木为材,墙只成为划分空间的一种手段,一般不用于承重。而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并创造了与木构架相应的平面与建筑立面外观。这种以土木为材的建筑从中国原始社会末期起,一脉相承,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邻国的建筑风貌。一般而言,以土木为材的中国建筑质地熟软而自然,可塑性强,质感自然而优美。
(2)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 西方古代建筑则多以石料砌筑。古希腊的大量神庙,古罗马的大量神庙以及广场等世俗类建筑,是石造的。一直到文艺复兴、17世纪古典主义建筑、18世纪的宫殿及宗教建筑,其主要形式也都是石结构的。以石为材的欧洲建筑质地坚硬、沉重而可塑性弱,在质地上阳刚气十足。
3、建筑形式不同:
(1)中国建筑形式封闭。 中国的四合院、围墙、影壁等显示出内向的封闭心态,中国人将后花园模拟成自然山水。用建筑和墙加以围合,内有月牙河,三五亭台,假山错落表明有将自然统缆于内部的取向。
(2)西方建筑形式开房。而西方强调以外部空间为主,把中心广场称为“城市的客厅”、“城市的起居室”等等,有将室内转化为室外的意向。
4、建筑演变不同:
(1)中国建筑形式稳定。中国建筑是保守的。据文献资料可知,中国的建筑形式和所用的材料3000年不变。
(2)西方建筑形式多变。从古希腊古典柱式到古罗马的拱券、穹窿顶技术,从哥特建筑的尖券,十字拱和飞扶壁技术到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无论从形象、比例、装饰和空间布局,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反映了西方人,敢于独辟蹊径,勇于创新的精神。
5、 建筑理念不同:
(1)中国建筑则具有绘画的特点,其着眼点在于富于意境的画面,不很注重单座建筑的体量、造型和透视效果等,而往往致力于以一座座单体为单元的、在平面上和空间上延伸的群体效果。中国则重视空间,重视人在建筑环境中步移景异的空间感受,是动态美、空间美、传神美的统一。
(2)西方建筑在造型方面具有雕刻化的特征,其着力处在于两度的立面与三度的形体等; 西方重视建筑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之间的比例、均衡、韵律等形式美原则。
6、群组形式不同:
(1)中国建筑以群体为主。 院一般是组合体的基本单位,这是中国文化传统中较为强调群体而抑制甚至扼制个性发展的反映,或与之有很大的关系。
(2)西方建筑以个体为主。西方的单体建筑则表现个性的张扬和人格的独立,认为个体突出才是不朽与传世之作。
7、情感表达不同:
西方园林中的喷泉、瀑布、流泉等大都气韵恢宏而且动态感较强,能表现出某种奔放、灵动、热烈、前涌之势。西方则以平直、外露、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为美,比如开阔平坦的大草坪、巨大的露天运动场、雄伟壮丽的高层建筑等等,皆强调轴线和几何图形的分析性,平直、开阔、外露等无疑都是深蕴其中的重要特征与中国建筑的象征性、暗示性、含蓄性等有着不同的美学理念。
8、建筑结构不同:
(1)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的一个特征是“框架式结构”体系,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
(2)西方建筑尤其欧洲建筑,并不执着于结构之美,而是追崇一种雕塑般的建筑美。欧洲建筑尤其是神庙以及其他重要建筑物的立面上,往往设以柱廊。柱廊与柱式的设立,是为了抽象地表现人体美,这种抽象的“石质人体”是一种关于人体的抽象雕塑的美。
9、布局方式不同:
(1)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
(2)欧洲建筑通常是围绕着一座或几座有市民公共活动中心性质的教堂进行发展布局,街道或自由曲折,或作放射状自发的伸展,城市外围形状一般也不规则,商店、作坊满布全城,面向大街。
10、建筑中柱子不同:
(1)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为“基本词汇”。所谓斗拱,是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同西方建筑的屋顶一样,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句式”,飞檐也有许多类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
(2)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直指上苍的。这样一来,能否将高密度的石制屋顶擎入云霄,便成为建筑艺术的关键所在,而执行这一任务的柱子也便成了关键中的关键。所以,西方建筑的“基本词汇”是柱子,即那些垂直向上、顶天立地的石头。
11、建筑价值不同:
(1)从建筑的价值来看,中国的建筑着眼于信息,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不靠计算,不靠定量分析,不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构思,而是靠师傅带徒弟方式,言传手教,靠实践,靠经验。
(2)西方的建筑着眼于实物体。古代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首创的几何美学和数学逻辑,亚里士多德奠基的“整一”和“秩序”的理性主义“和谐美论”,对整个西方文明的结构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一切科学和艺术,它们的道路都被这种理念确定了命运。
12、生活观念不同:
(1)中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2)国外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同样也造就了具有西方特色的民居文化。
本文标题: 为什么中国古代只发展出了夯土、包砖城墙,而欧洲发展出了石砌的城墙,甚至城堡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4431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大家知道有什么关于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书吗植物调查中发现这个,这是什么植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