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咸丰和恭亲王是一个妈养大的关系却那么恶劣?因为他们两兄弟是政敌,曾经争夺过皇位,咸丰帝一直视恭亲王为眼中钉,怕他觊觎自己的...
为什么咸丰和恭亲王是一个妈养大的关系却那么恶劣?
三国时期,曹丕称帝后,想要诛杀自己的兄弟曹植。曹植写下了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才打消了曹丕的念头。的确,亲兄弟和必要自相残杀呢?可在我国的历史上,亲兄弟自相残杀的例子并不在少数。一个妈养大的咸丰和恭亲王,为什么关系那么恶劣呢?有两个原因:第一,他们都是由恭亲王的生母抚养长大的,但咸丰的亲生母亲并不是静贵妃。第二,都是为了皇位,权力之争最是蛊惑人心。
咸丰皇帝的母妃英年早逝,所以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被交由恭亲王的生母静贵妃抚养的,两个人小时候在一起玩,感情非常好。即使两个人在一起长大,仍然改变不了他们是同父异母的这个事实。长大以后,两个人的差异就更明显了。咸丰皇帝身体不好,腿有残疾。而奕䜣身体健康,才能出众。人与人之间互相比较是人之常情,更何况是皇宫里的皇子。
历史上的多少皇子因为争夺皇位而相互残杀,我们已经数不胜数了。皇位象征着权力,我们说“高处不胜寒”,因为这是封建时代的顶端,坐上皇位的人必须要做出一些牺牲,牺牲兄弟情、爱情甚至是自己的自由。咸丰和奕䜣都是有野心的人,特别是奕䜣,他的身体健康和才能都比咸丰好。所以对于自己屈于亲王,而咸丰成了皇帝,对此,奕䜣是非常不满的。同样地,咸丰对于这样一个强劲的对手,也是很有防备心的。所以,两个人关系越来越恶劣。
如果亲人之间有嫌隙,那一定是在他们的眼中有些东西比亲情更加重要,或许是钱财,或许是权力。在我看来,无论追求什么,亲情是我们这辈子都不能割舍的。
咸丰和恭亲王曾亲如同胞兄弟 为何最终却反目成仇?
熟习帝王之术的道光,在传位给奕詝的同时又封奕訢为亲王,其实也有他自己的考虑。一来,大清当时内忧外患重重,若奕訢之才能够被奕詝所用,对社稷有所裨益;二来,道光看着两个孩子从小长大,认为以奕詝之仁、奕訢之义,断不会发生同室操戈之事;此外,道光自信的原因,还由于他留下了一道调和兄弟矛盾的保险——孝静皇贵妃。
《清史稿》的后妃传中,对孝静皇贵妃的一生进行了如下记载。
“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刑部员外郎花良阿女。后事宣宗为静贵人。累进静皇贵妃。孝全皇后崩,文宗方十岁,妃抚育有恩。文宗即位,尊为皇考康慈皇贵太妃,居寿康宫。咸丰五年七月,太妃病笃,尊为康慈皇太后。越九日庚午,崩,年四十四。上谥,曰孝静康慈弼天抚圣皇后,不系宣宗谥,不祔庙。葬慕陵东,曰慕东陵。穆宗即位,祔庙,加谥。光绪、宣统累加谥,曰孝静康慈懿昭端惠庄仁和慎弼天抚圣成皇后。”
静妃是奕訢的生母,在后宫中地位仅在一人之下。因此孝全皇后崩逝以后,道光虽未再立皇后,但实际上静妃已是实际上的六宫之主。也正因如此,道光交给了静妃一个任务,就是抚养奕詝这个年幼丧母的稚子。
对静妃而言,这无疑是一份十分尴尬的工作。奕詝虽是黄口之年,但已经懂事,对过世的的生母有孺慕之思,就算对养母如何尊敬,也会有一层隔膜,永远不可能将静妃当成亲生母亲看待。
况且日后道光立储,奕詝就是奕訢最大的竞争对手,若抚养此皇子稍有差池,便会引火烧身,堕入万劫不复之地。于是十年以来,静妃一方面尽心尽力地抚养奕詝长大,一方面又小心翼翼地把控好与这位养子之间的距离。
道光做的这个试验非常成功。奕詝受到静妃悉心照顾,又与奕訢年龄相仿,两人曾一度不分彼此,犹如一奶同胞的亲兄弟。
奕詝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即便后来因争夺储位,与奕訢产生过冲突,但在登基之后,奕詝依然尊静妃为“康慈皇贵太妃”,让其迁居寿康宫。太妃虽无太后之名,但实际上,咸丰帝已经是以太后的规格来对她进行奉养。
道光将静妃视为平衡奕詝和奕訢兄弟的关键人物,在咸丰即位之初,她也确实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咸丰一开始对这位弟弟非常关照,也颇为重视。咸丰三年(1853年),咸丰甚至命奕訢入军机处,算是遂了道光的遗愿,给了奕訢一展才华的机会。
可惜的是,权力是源自人心的观念,有人的地方便有权位,权位代劳了斗争,而帝王家尤甚。
道光希望靠静妃一人来永远维系奕詝与奕訢的兄弟情,未免把人心想得太美好了。
太妃与太后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历史上也没有过先帝侧室、皇帝养母被尊封太后的先例,但静太妃自承抚育奕詝多年,劳苦功高,因此册立太后一事,成为了母子三人间的一个心结。
咸丰不尊这位养母为皇太后,做法是完全合理的。
首先,道光至死未立静妃为后,说明道光认为她还没有母仪天下的资格。咸丰若尊其为太后,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违背了先帝遗命。
其次,若静太妃晋升为太后,便在无形中拔高了奕訢的政治地位,不但对皇权是一种威胁,也会让奕訢本人处于更为难堪的处境。即便奕訢自己一开始没有反心,保不成身边有宵小之徒会怂恿他夺位自立,激化兄弟间的矛盾。
最后,咸丰虽然可凭着养育之恩的说辞,强行尊封太后,但这样做毕竟是坏了祖宗家法,咸丰实在犯不着为了这件事去和朝臣们进行口舌之争。
因此,咸丰虽未给养母以太后之名,但让她享受太后之实,既合祖制,又不背人伦,处理方法非常得当且有智慧。
但经年日久,以猜疑为养料,嫌隙的种子还是慢慢地生根发芽了。
晚清的湘绮先生王闿运在《祺祥故事》中,记录了这么一件往事。
“会太妃疾,王日省,帝亦省视。一日,太妃寝未觉,上问安至,宫监将告,上摇手令勿惊。妃见床前影,以为恭王,即问曰:‘汝何尚在此?我所有尽与汝矣!他性情不易知,勿生嫌疑也。’帝知其误,即呼‘额娘’。太妃觉焉,回面一视,仍向内卧不言。自此始有猜,而王不知也。”
咸丰往静太妃处探病时,被静太妃误认为亲子奕訢,不小心说出了心里话。咸丰虽未对奕訢母子掏心掏肺,而静太妃和恭亲王却也将咸丰视作外人。感情一旦有了裂痕,往后双方互相的不信任感便会越来越深了。
尽管如此,咸丰感念静太妃的养育栽培,明面上仍一如既往地恭敬侍奉,同时也继续让奕訢以军机大臣的身份参与政务,没有因为之前那件事冷落两母子。
然而,恭亲王奕訢后来的一次僭越之举,终于触碰到了咸丰的逆鳞。
咸丰五年(1855年)七月,静太妃病重。咸丰前来探视时,恭亲王再次向其提起母亲临终前的遗愿,希望最后能得到一个太后的名分。传闻咸丰当时“哦、哦”含糊答应了两声,可能只是表示知道了这件事,但奕訢却以得到皇上口谕为名,利用军机大臣的身份,在未经咸丰的授意之下传旨册封静太妃为“康慈皇太后”。木已成舟,咸丰便不能反悔,只好默认了奕訢的荒唐行为。
但也正如《清史稿》中所记载,静太妃去世后,咸丰为她上谥号“孝静康慈弼天抚圣皇后,不系宣宗谥,不祔庙”,区别于他自己的生母“成”皇后,以示对恭亲王母子的不满。
23岁的恭亲王奕訢,或许只是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希望完成母亲一生的心愿,让她死后能够瞑目,倒未必真有什么争权夺利的想法。但是,这一时的冲动,也让奕訢付出了惨痛代价。
在康慈皇太后下葬的第二天,“上责王礼仪疏略,罢军机大臣、宗令、都统”,咸丰罢免了奕訢的一切职务,让他回上书房去读书反省。
至此,十余年来的兄弟情彻底宣告破裂。咸丰让恭亲王回到上书房,但两人已不再是奕詝和奕訢,而是九五之尊的咸丰帝和龙游浅水的恭亲王,再也回不到过去一起在上书房读书习武的时光。道光生前最害怕看到的事情,最终还是不可阻挡地发生了。
咸丰和恭亲王是一个妈养大的,为什么关系那么恶劣?
咸丰和恭亲王只不过是同一个母亲养大,并不是同胞兄弟。在皇位面前,很多同胞兄弟都会争个你死我活,更何况他们不是同胞兄弟。再加上因为静皇贵妃没有被封为皇太后这件事情,恭亲王对咸丰还是有想法的,所以两个人的关系变的越来越差。
咸丰的生母很早就去世了,所以他很小就是静皇贵妃抚养长大的,他从很小的时候就和恭亲王两个人一起吃饭、睡觉,感情应该是很不错的。但是,恭亲王的才能比咸丰要强,后来道光还是把皇位交给了咸丰,恭亲王心里应该有点不高兴。但是不高兴归不高兴,恭亲王后来在认清现实之后,两个人之间的感情也慢慢的回归到了原来的状态。但是,两个人的身份在这时候已经完全的变了,一个是君王,一个是臣子。就算感情有多好,还是有隔阂的。
后来,静皇贵妃在咸丰继位之后没有被尊为皇太后,她心里还是有点疙瘩的,毕竟她是养母,付出了这么多还是没有得到回报。应该是失落加失望吧!但在从咸丰这边看来,他的做法也是妥当的,静皇贵妃不是道光的皇后也不是他的生母,只不过是一个养母而已,所以是没有资格被封为皇太后的。但是在恭亲王和静皇贵妃看来,静皇贵妃被封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她已经实际统治后宫很多年,而且对咸丰有养育之恩,所以被封为太后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但是咸丰就连这样一个小小的愿望都不愿意满足她。
恭亲王最后还是因为母亲的这个封号问题和咸丰闹扳,而有些有心机的大臣也不希望这两兄弟和好,所以就拼命的从中使坏。最终,在咸丰死的时候,恭亲王也没有见上他最后一面。
咸丰和恭亲王奕欣为什么不和呢?
在道光皇帝当政期间,大清朝已经在历史长河上扬帆航行了近二百年年,按说清国的皇位继承制度早已成熟,尤其是在如何筛选出更加贤明的圣君方面,也就是说只有最优秀阿哥们的才能顺利地通过相当严格的考验。可偏偏在道光儿子当中,恭亲王奕䜣从小就聪明过人,文武全才,深得道光皇帝的赏识。相反,在奕䜣光彩夺人的氛围下,咸丰显得是那么的不起眼和平庸。这不禁让人发问,那为何在这样对比鲜明的情况下,道光皇帝还选择资质平平的咸丰呢?
首先是,也是最重要的,这是由于道光皇帝的平庸所导致的,因为谁能继承皇位,他是有最终决定权的。都说咸丰皇帝平庸,但他的爸爸更是不咋地,治理国家的水平更是不在线。正因为道光皇帝本身眼光的局限性,他心里立下的皇位继承人标准未必是正确的,也正是如此,他选择出的皇位继承人未必就是正确的。举个例子吧,皇帝是和和普通人不一样的,在立太子的时候,仅仅考虑孝道,那肯定是不行的,因为皇帝是要为天下百姓、自己的统治负责的。可偏偏道光皇帝就没有这么想。
其次是,由于哥哥们的夭折,咸丰竟然成了嫡长子,这就对咸丰带来了巨大的优势。因为立长不立贤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再加上道光对咸丰的妈妈感情很深,而咸丰的妈妈死的早,站在思念旧情的角度是要弥补一下咸丰这个受伤的心灵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第三是,咸丰得到了老师杜受田的大力调教。这就像曹丕得到了司马懿的帮助一样,多了这位智囊,就等于咸丰在争夺皇位的路上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因为在老师这个高人的帮助下,其团队就可以揣摩圣意,必然会咸丰在道光皇帝的面前,表现的处处称心如意,让道光皇帝疼爱有加。
再加上,咸丰属于演技派,虽然才华没有,演技还是很在线的。道光病重,在皇榻面前考察两位皇子,恭亲王奕䜣对时局的谈论那是头头是道。而咸丰在老师的教导下,深知自己没有奕䜣胸中策略,就采取我就是悲伤,就在那里哭的策略——父皇就是我的一切,没有父皇,大清江山还怎么往下走,这完全称的上是最高级的拍马屁啊。道光帝还真被这个演技派所感动:真是孝顺老子啊,皇位就是你的了!
说这么多,其实他们两个之间的争夺,就像三国时代曹丕和曹植的争夺,一个城府极深,深深懂得为人处世之道,一个才华横溢但却不知道收敛锋芒,不知道保护自己,不知道张弛有度。处处张扬自己,这对于一个从来不缺人才又风云莫测的的朝廷来说,未必是什么好事。
咸丰帝对于兄弟恭亲王的态度,为何从宠信到忌惮?
咸丰帝对恭亲王奕欣一直是忌惮,从没有什么宠信,只是经过一次探视让他对奕欣的看法更加恶劣了。
咸丰皇帝是道光皇帝的第四子,生母是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加上道光前面的三个儿子都已夭折,他是道光皇帝的嫡长子。咸丰帝奕詝的母亲在他十岁时死了,道光皇帝把奕詝交给静贵妃扶养,而静贵妃还有一个儿子比奕詝小一岁的六阿哥奕欣。奕詝从小受传统教育,把静贵妃当成生母很是孝顺,对六弟视如一奶同胞的兄弟,只是在皇位的争夺中奕欣是他最大的对手。
清朝皇位不分嫡庶立贤为主,秘密立储的方式决定皇位的继承者,奕詝虽然是嫡长子,但是从小体弱多病,还有残疾。而他的六弟奕欣文武双全,不但本领强,身体素质也很好,怎么看都比哥哥强。奕詝的优势在于有杜受田这么一个好老师,杜受田深知自己学生的劣势,和六阿哥奕欣比文韬武略,根本不可能赢。
杜受田让奕欣采取藏拙,表现自己的仁孝之心,取悦道光帝。在春季狩猎时,一箭不发,在道光帝面前以春季万物生长不好杀生来显示自己的仁慈,同时隐藏了自己在骑射能力的劣势。道光帝弥留之际,召两兄弟觐见,让他们谈对朝政的看法,奕欣是口若悬河讲得头头是道。又是杜受田让奕詝一个劲地哭,表示对道光帝的不舍,显示自己的孝心。
正是这些表演让道光帝认为奕詝会是一个仁孝之君,在内心万分矛盾的情况下秘密立储,由奕詝继承皇位。但是道光帝在遗嘱里离奇地写了两个儿子,封六阿哥奕欣为恭亲王,四阿哥奕詝为储君,封王还写在立储前面。实际上这样遗嘱怎么可能让兄弟两人能和睦相处,奕欣会觉得皇位本来应该是我的,奕詝对这个弟弟一定是如芒在背。
奕詝登基以后,选择遵照道光遗嘱封奕欣为亲王,并让他入军机处担任军机大臣,这些做法只是咸丰帝刚登基,在众人面前的表演而已。
内心深处对恭亲王奕欣深为忌惮,奕欣能力很强,在军机大臣任上做了不少事情,咸丰只是维持表面的态度。
咸丰对奕欣的改变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节点,是静贵妃现在的康慈皇太妃,一直想要当皇后。清朝有个不成文的规定,皇帝只能立三个皇后,道光皇帝已经立了三个皇后,都在道光之前死了,而清朝除了康熙,没有其他皇帝超过三个皇后的,所以只封静贵妃为皇贵妃统领后宫。
在弥留之际,恭亲王奕欣一心为母亲讨要太后名分,咸丰帝是被康慈皇太贵妃养大的,不好直接拒绝,对奕欣的要求只是“哦哦”的应了一下。奕欣以为咸丰同意了,就去传旨封皇太贵妃为太后了。咸丰帝算是吃了个哑巴亏,立马就借口恭亲王奕欣为太后办理丧事有疏漏撤掉奕欣的军机大臣位置,让他到上书房继续读书。即使到了咸丰在热河快要断气,奕欣想要到热河看望咸丰都拒绝了。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