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事变现实意义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3-10-08 03:00:4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5

中国近代史上十月发生的重大事件有哪些?1,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人...

皖南事变现实意义是什么

中国近代史上十月发生的重大事件有哪些?

1 中国共产党成立: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人民有了可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保证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使中国革命有了马列主义科学的指导思想,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国际援助和避免资本主义前途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2 八一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开创了中国革命的历史新时期。以南昌起义为起点,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创建人民政权和人民军队。中国革命在经历大革命的严重失败之后重新兴起,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南昌起义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历史。南昌起义锻炼造就了人民军队的杰出将帅。 南昌起义培育了人民军队克敌制胜的伟大精神。南昌起义不仅创造了革命史和建军史的奇观,而且铸造了伟大的八一精神:听党指挥,敢为人先,百折不挠,为民奋斗。

3 918事变: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开始,是中国各阶层人民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掀起空前规模的抗日救国高潮的开始,对中日两国历史均具重大影响。

4 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它对推动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和团结抗日起了重大作用。西安事变是国内革命战争走向民族战争的转折点。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被认为是挽救国家民族一大危机,成为当时停止内战、发动抗战的一个历史转折关键。

5 77事变:
是中国8年抗战的起始,其历史含义不言而喻。

6 长程:
首先是我们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军队历史上的一个丰碑。
第二个方面就是跟新局面的开展联系在一起。
第三个意义,长征的胜利,从我们党本身来讲,也是一个转折。这个转折就体现在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
第四个方面的意义,那就是宣传队的作用,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也就是播种机,后来再到我们解放战争的时候,我们播下了革命战争的火种在那儿。

第五个方面的意义,长征的胜利虽然我们遭受了重大的牺牲,但是我们到最后,长征胜利的时候,到抗战爆发之前,大致我们的红军在45000左右,这些人都是经过长期考验的、坚定的共产党员和革命战士,虽然人数不多,但是他们都是宝贵的中国革命的骨干,而这些人后来除了在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牺牲的之外,建国后基本上都成了治党、治国、治军的骨干,这个意义也是不可低估的。

最后一个意义,就是长征它还有一个世界意义,它昭示的是中国共产党是什么、是干什么的、中国的红军是干什么的、中国人是什么事都能干好的是永远不可战胜的,尽管我们现在经济文化还很落后,其他帝国主义亡我自心还不死,但是中国确实在世界上的地位空前的提高,应该说当时长征就有国际影响。

7 延安整风运动:
延安整风运动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和各根据地开展的一次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它的历史功绩巨大,现实意义深远。

8 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有几点功绩比将为人民牢记:首先是坚持了华北敌后根据池,牵制了日军的大量兵力,减轻了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的压力,对国际反法西斯斗争作出了贡献。
这次大战充分显示了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八路军的强大力量,振奋了民族精神,坚定了全国抗战军民的胜利信心,提高了我党我军在全国人民中的威望,赢得了世界舆论的同情和支持。

9 论持久战: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关于持久抗战的思想与中共提出的持久战理论有本质区别.毛泽东立足20世纪30年代的世情、国情,全面、系统、科学地反映出了持久抗战的特点和规律,揭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胜利根本原因之所在.持久抗战思想中蕴涵了毛泽东系统科学而又深邃宏博的国情思想,对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具有恒久意义.

10 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的意义在于:解放了东北全境,使全国的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从此,人民解放军不仅在质上占了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占了优势,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得人民解放军拥有了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为后面两大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11 淮海战役:
长江以北的华北、中原地区基本解放,为平津战役的不战而胜提供了条件。

12 平津战役:
意义:平津战役中产生的“天津方式”、“北平方式”和随后产生的“绥远方式”,对尔后解决国民党残存军队,加速解放战争进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国内意义,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独立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国际意义,在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里,冲破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14 抗日战争胜利:
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是国、共两党共同取得的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存在两个矛盾。一为民族矛盾,二为阶级矛盾,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地位、作用,同这两个矛盾的性质与相互关系直接相联。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战争,这是民族矛盾居于主导地位所造成的。在全民族战争中起作用的有各派政治势力,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由十年内战转为结成统一战线合作抗日,是抗日战争实现并坚持下来的基础。
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各派系,在抗战爆发前基本上掌握着国家政权,有蒋政权参加,才有全民抗战。共产党先把“反蒋抗日”改为“拥蒋抗日”,抗战实现以后又反复强调国共合作,强调全国团结抗战,就是说明了这个事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的兴起、壮大,是抗日战争实现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本条件之一。共产党政治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创导者,军事上领导着敌后战场,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的参加,全民抗战才有了力量重心。西安事变后,蒋政权由“攘外必先安内”转为准备抗日。抗战开始不久,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关于国共合作抗日宣言和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共产党的应有地位和国共合作抗日,就是说明了这个事实。国共两党合作成为一个历史关键。中国内部新的团结格局由此确定下来。全国各阶级,各民族团结起来,一致抗日救亡。中华民族使自己的觉醒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抗日战争就是这样实现的和虽然经历惊涛骇浪终于坚持到底了的。从双方合作奠定抗日战争的基础来看,国民党与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基本是相同的。它们这时都站在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关键位置上,力挽日本军国主义汹涌而来的狂澜。

15 解放战争胜利: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一场全民族抗御外来侵略者的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最大的变化,是百多年来一盘散沙的中国人开始团结起来,为全民族的利益共同奋斗了。

16 皖南事变:
是国共内战的序幕,皖南事变使国共合作几乎只剩形式,中共在此之后得到美国等的同情票。这是毛赤裸裸的阴谋,以牺牲项英部队来换取苏联同意他革命。

17 井冈山会师:
井冈山会师,壮大了井冈山的革命武装力量,对巩固扩大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推动全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先后在南方和陕甘地区建立了十几个革命根据地。毛泽东领导全党全军在抗日战争中建立了19个大型根据地;解放战争中建立了东北根据地,发展了华北、华东、华中、西北等广大解放区。这些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建立与发展,逐步扩大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态势,对最后夺取全国胜利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这条革命道路,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战争史上仅有的,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暴力革命的学说。

18 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注意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注意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它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是汇总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达到成熟。

19 七大召开:
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指导思想,是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标志着党在理论上的成熟,也标志着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结合产生了一次历史性的飞跃;它使全党的认识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统一起来,达到了空前的团结;从此,毛泽东思想成为党和人民的一面旗帜,指导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

20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第一,牵制了国民党军队,缓解了解放区军事压力。
第二,开辟了新解放区,缓解了老解放区经济压力。
第三,改变了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揭开了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第四,锻炼了官兵,造就了一支顽强的部队。

1、鸦片战争开始和结束的标志:①1840年6月,英军舰队驶进广东海面,封锁珠江口,标志着鸦片战争的开始。②1842年8月,英军驶抵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膝求和,标志着鸦片战争结束。
2、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引起了中国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国人民革命任务的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中国人民开始担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3、《上海租地章程》的公布是中国境内第一块租界出现的标志。
4、第二次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这是因为:中国在政治上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在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入到内地。
5、有关太平天国运动的六个标志:①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宣布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开始。②1851年的永安建制,标志着太平天国初步建立了政权。③1853年春,太平军占领南京,把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标志着太平天国正式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④西征和东征的胜利,标志着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⑤天京变乱标志着太平天国由盛转衰,军事上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⑥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6、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标志着标榜“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的破产。
7、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大大程度加深了。因为《马关条约》的内容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重庆谈判,蒋介石与毛泽东签订双十协定(10月10日)但这个协定只是为了诓骗百姓以及为内战准备条件
以下为中国现代史内容(不好意思,没带近代史的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
抗美援朝彭德怀带领中国人们志愿军开赴朝鲜(1950年10月)
文革结束(1976年10月)
2001年10月21日,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1966年10月,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开国大典,重庆谈判
辛亥革命

皖南事变的责任、经验和教训

皖南事变的责任:问题的提出 "皖南事变"是国民党蒋介石在抗日战争中,实施其积极反共消极抗战政策挑起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标志,是一次有计划的反共阴谋。就内部原因来说,新四军在皖变中的惨败,是与决策人项英同志对国民党顽固派存在不切实际幻想的右倾思想是分不开的。

皖南事变的经验与教训:

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制定并实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与策略方针是我党能够成功应对皖南事变的基础性因素。

处变不惊,实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方针,凸显出党科学判断形势与驾驭复杂局面的高超能力,是皖南事变后我党争取国共关系主动权的关键性因素。

引导舆论导向,争取国际舆论和国内中间派的同情,孤立国民党顽固派,是我党应对皖南事变的重要政治策略;系统总结打退国民党顽固派第二次反共高潮的经验教训,丰富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为其后应对各类复杂局面提供理论武装。

扩展资料:

皖南事变:

1940年10月19日,蒋介石指使何应钦、白崇禧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副参谋总长名义致电八路军朱德、彭德怀和新四军叶挺、项英,强令将在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于1个月内开赴黄河以北。

11月9日,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复电何应钦、白崇禧,据理驳斥了国民党的无理要求,但为顾全大局,仍答应将皖南新四军部队开赴长江以北。而蒋介石对此不予理睬,仍按原定计划密令第三战区顾祝同、上官云相将江南新四军立即“解决”。

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等9千余人,在叶挺、项英率领下开始北移。1月6日,当部队到达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7个师约8万人的突然袭击。

新四军英勇抗击,激战7昼夜,终因众寡悬殊, 弹尽粮绝,除傅秋涛率2000余人分散突围外,少数被俘,大部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遇难,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高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皖南事变

皖南事变是抗战期间,国民党顽固派对华中的新四军军部所发动的一次突然袭击,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顶点。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顽固派加紧制造反共磨擦活动。1940年10月19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副参谋总长何应钦、白崇禧发出致八路军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和新四军叶挺军长的“皓电”。“皓电”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进行了种种攻击和诬蔑,并要求在大江南北坚持抗战的八路军、新四军于一个月内全部开赴黄河以北,并将50万八路军、新四军合并缩编为10万人。与此同时,国民党当局又密令汤恩伯、李品仙、韩德勤、顾祝同等部准备向新四军进攻。“皓电”成为第二次反共高潮的起点。
中共中央提出在政治上取攻势、在军事上取守势,坚决击退国民党顽固派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正确方针。周恩来领导南方局在重庆,对国民党顽固派从政治上和宣传上进行了猛烈反击。周恩来为《新华日报》题写“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对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有力的声讨。中共中央军委还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整编全军,继续坚持抗战。共产党的正义自卫立场,得到了各界人士、民主党派的同情和支持。国民党当局在政治上陷于空前孤立的形势下,不得不收敛其反共活动。1941年2月,蒋介石公开表示“以后再亦决无剿共的军事”。第二次反共高潮被打退。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惊醒和教育了对国民党抱有幻想的人们,孤立了自身。中国共产党的坚定立场和维护抗战大局的态度,赢得了多方面同情,扩大了群众影响,提高了政治地位。
皖南事变的悲剧可以避免。  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蓄谋已久动手是必然的,但新四军北上东进战略也早已确定,因此新四军军部有充分时间在国民党动手之前冲出重围。  新四军军部坐失突围时机,主要是项英的责任。从项英同意北上东进战略拖了八个月,从1940年10月中央告诫全党小心国民党方面的袭击拖了两个月,从中央严令12月底前离开皖南拖了一周。项英一拖再拖坐失东进时机,除了优柔寡断的心理外,也与对国民党心存幻想有关。  皖南事变这一悲剧的又一原因是主张东进的叶挺并不掌握新四军军权,然而这是特殊历史时期形成的。国民党只能接受叶挺这样一个非共产党员当新四军军长,共产党方面必须要通过项英控制掌握新四军。  为什么新四军内部不能否决项英错误意见?项英的家长制非常厉害根本听不进其他领导意见。为什么中央不早些严令东进,为什么不采取断然措施调离项英,解决叶项矛盾?一方面皖南危机与项英问题有个逐步明朗过程。一方面项英位居要要职资历老威望高不可轻动,动了也不好找合适人取代。更何况当时中央对大区领导方式商议为主,极少严令。  940年9月歼灭国民党军3万的黄桥战役,某种意义上是皖南事变的催化剂。为什么不能为皖南安全晚点打?各地有各地的难处。主要不是黄桥打得太早,而是皖南走得太晚,黄桥战役后皖南又拖了四个月才走。  皖南事变的悲剧结局:除叶挺被俘,项英、袁国平牺牲外,饶漱石等高级领导人突围成功。军部机关与六个主力团九千余人,突围两个团及零散人员约两千余人。其余约七千人牺牲被俘。  就皖南事变具体实践来讲,这是共产党军事上的重大失利,由于失利下一步新四军更大往前发展,甩开了国民党限制,得到了更快更大的发展,摆脱了一切羁绊,由坏事变好事。国民党表面上占了大便宜,但实际上新四军军部这一块在整个华东抗日根据地里面作用已经非常小了,江北有江北的指挥机构,江南有江南的指挥机构,都归属这一块直接领导,从本质上讲消灭的仅仅是新四军的几千人,国民党承担特别大的政治风险和政治后果,很多力量开始分化,得不偿失。  皖南事变对国共关系的影响非常巨大,皖南事变之前国共虽然有一些摩擦,有些摩擦很尖锐,但是大的合作局面是存在的。皖南事变之后这种合作完全是一种图有其表,双方之间对对方都不再抱任何幻想。当时合作能够完全存在,主要是外界的压力。就军队性质来讲,皖南事变以后,新四军完全脱离开国民党的控制,成为百分之百的共产党武装。
新四军皖南部队的严重损失是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阴谋造成的。当然还有与主要领导人项英有关,项英在处理皖南事变中是有错误的,他的错误是:对复杂的形势在分析上有失误,对事件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对突然事变的发生没有充分的准备,当国民党反共顽固派发动进攻时,又处理失当,因而未能减轻新四军在皖南事变中的严重损失。皖南事变的经验教训,主要有三个方面:党的领导干部必须与中共中央保持一致;正确运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策略;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

皖南事变的真实原因到底是什么?

一、当时国际、国内环境与皖南事变的发生 (一)国际形势的变化是皖南事变发生的重要原因 1940年前后的国际形势对于国民党来说是比较有利的。日本方面来说,抗日战争已进入相持阶段,为加紧推进“南进”计划,转而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战略方针。英国方面来说,1940年强硬派人物丘吉尔上台执政,为维护英国在全球的殖民利益,英国对外政策开始了由“绥靖”向强硬化转变的趋势。要维护自己在亚太地区的利益,英国就不可避免地要与为了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日本产生矛盾。为了牵制日本“南进”,英国极力拉拢蒋介石,赞助中国抗战。美国方面来说,其在远东地区的摩擦也随着日本的“南进”越来越大,同样是为了维护自己在远东地区的利益,美国也加紧了对国民政府的援助力度。对苏联来说,加大对蒋介石政府的援助力度,就能使中国战场吸引日本更多注意力,牵制其大量兵力,也就不至于使自己东西两面共同受敌。国际上的拉拢,使“蒋介石感到身价陡增,忘乎所以,好像历史给了他一个解决共产党问题的难得机会”。这就坚定了蒋介石发动皖南事变的决心。 (二)国民党容不得新四军在敌后发展壮大是皖南事变发生的最直接原因 这个事变是蒋介石蓄谋已久的为削弱共产党的势力而发动的。1937年国共西安谈判时,国民党就没有放弃过控制、改编、削弱南方红军游击队的阴谋,并采取了一系列政治措施,但都是事与愿违。自1938年1月,新四军正式组建工作展开后到1940年底,得到了江、淮、河、汉之间的广大国土,并建立了皖中、皖东、皖东北、苏南、苏中、苏北、豫皖苏、皖南等根据地,军队由组建时1万余人发展到10万余人。这对于坚持华中抗战,进一步发展壮大人民革命力量,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二、当时共产党内部的危机、矛盾与皖南事变的发生 皖南事变的最终爆发,不可否认是由国民党反共所造成的,但是共产党内部存在着的一些问题及新四军军部潜在的危机也为皖南事变的发生埋下了种子。 (一)新四军内部严重的家长制作风和小生产者的狭隘偏见 新四军军部存在着的严重的家长制作风、本身所固有的封建垢习和小生产者的狭隘偏见也是皖南事变发生的原因之一。 (二)新四军正副职之间的关系未能得到妥善处理 新四军内部领导人之间的分歧与皖南事变最终爆发有着一定的关联。抗日战争爆发后,共产党与国民党谈判达成协议,将红军第二十八军和中国工农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叶挺担任军长,项英担任副军长。从两人自身的条件来说项叶的搭档应该是一个完美的组合,然而却因各种原因导致两人之间出现分歧,以至于二人结合的长处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 (三)党中央对形势的认识不清 共产党的原则是党指挥枪,地方服从中央,这就决定了党中央对时局的分析和预测,也必然会影响到新四军对时局的分析和判断,进而影响到新四军的方针和政策。[3]黄桥战役之后,中国共产党对形势的估计转向悲观,对黑暗局面的估计过于严重,担心蒋介石有投降之心,并开始针对时局拟定应对方案。 (四)中共北移的时间和路线选择不对 1.北移时机不合适。早在1940年10月19日的时候,何应钦、白崇禧就在给朱彭叶的《_电》中要求我在黄河以南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全部转移到旧黄河以北。[3]为了缓和国共矛盾,使蒋介石没有发动反动政变的借口,中共决定在皖南方面让步,同意将长江以南的新四军转移到江北。 来源:党史文苑
本文标题: 皖南事变现实意义是什么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3651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米商称常、昭等米为北帮,无锡等米为南帮”中的昭指的是现今哪里早上发现的,这是个什么东西,丑得不行,戳它还威胁我,有认识的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