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句中关于小孤山1.苏轼在创作小孤山大孤山的形象上和散文在创造形象上有什么区别,虽然都是同一处景致但诗文二者所创造的形...
苏轼诗句中关于小孤山
虽然都是同一处景致但诗文二者所创造的形象却是有区别的。诗歌通过比兴、夸张其中展现的形象与实际景致是有距离的,更多的是一种写意的形象;而陆游的游记散文中则细致地多角度地描写,更多的体现写实的形象。
苏轼以诗配画反而成就名作,其笔触灵动,“山苍苍,水茫茫”起笔如歌,而后“大孤小孤水中央”,以及“崖、路、乔木、客舟”等等轻轻点染写出了空蒙迷离、轻舞飞扬的奇幻感觉,韵律上也琅琅上口,这首诗歌可以说充满了音乐之美和想象之美。
陆游则以丰富多彩的笔触描写了所见景致,小孤山“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大孤山“四面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澎浪矶“虽无风,亦浪涌”,烽火矶“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等等。语言非常优美,兴之所致挥洒自如;笔法十分凝炼,下笔寥寥却极为传神;文气贯通舒畅,通过定点换位、移步换景的手法把景点联串起来,显得散而不乱。
总体来说,诗文有别但不必分高下,相互辉映可供后人鉴赏。
2.苏轼的诗词中帯“马如风”的诗词马如风 的诗词我倒是没什么印象,不过跟苏轼挂点边的倒有个带 马如飞 的诗
据说,有一次苏轼专程上门拜访秦观。家人告诉苏轼,他出外游玩,很可能上佛印和尚寺里去了。于是苏轼写信去询问他的情况。秦少游见苏轼来信后,便写了一封只有14字的怪信遣人带回给苏轼。信上的14个字排成一圈:
暮
已 赏
时 花
醒 归
微 去
力 马
酒 如
飞
苏轼看后,连声叫好。原来,秦观写的是一首回文诗,诗中描述了他在外出游玩的生活和情趣。其内容为:“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14个字组成了一首七言绝句,每个字出现两次,文字处理技巧高超。
3.苏轼宦海沉浮的诗句南歌子·寓意 宋 · 苏轼雨暗初疑夜,风回忽报晴。
淡云斜照著山明。细草软沙溪路、马蹄轻。
卯酒醒还困,仙材梦不成。蓝桥何处觅云英。
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南歌子·寓意》译文 下雨了,天色暗了下来,一开始怀疑是夜色降临。
雨过后,风儿转了向,忽然向人们报告天已放晴的好消息。天空飘着淡淡的云彩,殷红的夕阳挂在山峰上,显得一片明朗。
一丛丛小草、柔软的沙地、溪边的山路,轻捷的马蹄。 早上从酒中醒来,却还感到疲困,还得马不停蹄,而不能歇息下来做个美梦。
虽然身在蓝桥,但是哪里找得到梦中情人,只有多情的流水陪伴着人行走。《南歌子·寓意》赏析 这首词写于公元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任湖州(今属浙江)知州期间。
词中描写了酒后赶路的片断小景,清新而富有情趣。此词通过作者于江南水乡行路途中的所见所感,反映了 他在宦海沉浮中的复杂感受,抒发了人生之不得成仙而去的感。
上片首句描写雨后初晴的景象:由于夜来阴雨连绵,时辰到了,不见天明,仍疑是夜;待到一阵春风把阴云吹散,迎来的已是晴朗天气。“淡云斜照著山明”,把清晨阳光透过淡云 斜照远处山色的景象表达得贴切而有神韵。
“细草软沙溪路马蹄轻”这一句写得清新轻快,表达出作者春朝雨后乘马行于溪边路上之情味。此句由景及人,勾勒出一幅清丽优美的山水人物图。
下片借传奇故事而抒情,寓意深远。“卯酒醒还困”一句,写作者早晨饮酒,仍感困倦,非因路途劳顿,而是夜间寻仙梦境使然。
“蓝桥何处觅云英”这一问句,借用唐代裴航遇仙女云英之典故:唐人裴铏所作《传奇》中,有一篇题作《裴航》的小说,故事离奇曲折,略谓:裴航下第归,与一仙女同舟,得其所示诗,有云:“蓝桥便是神仙窟,何必崎岖上玉清。”及至蓝桥驿,下道求浆,得遇云英,云英,女仙之妹也。
裴航经历访求玉杵臼、捣药服食诸曲折,终得结褵而升仙。苏轼此词中所谓“仙村”,即指蓝桥而言;所谓“梦不成”者,谓神仙飘渺不可求,故有“何处觅云英”之感叹。
最后,作者觉得路边的溪水也还是有情的,这就是“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这首词的结尾一句——“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与李煜笔下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者在流水这一无情的客体中赋予主体的种种情思,读来意味深长,余韵不尽。欲成仙而不得,从梦境回到现实,空对流水惆怅不已,这正是词人孤寂、落寞、凄婉的心绪之写照。
从词的意境中,可以看到佛老“静而达”的因子,而无“超然玄悟”的神秘色彩。虽有梦境与幻觉,但终归现实。
4.求苏轼的诗词,要被贬前的,并且表达他踌躇满志之情●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本词作于东坡贬居黄州的第四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
全词通过描绘快哉亭周围壮阔的山光水色,抒发了作者旷达豪迈的处世精神。 作者描写的对象,主要是“快哉亭”周围的广阔景象。
开头四句,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展现出一片空阔无际的境界,充满了苍茫阔远的情致。“知君为我新作”两句,交待新亭的创建,点明亭主和自己的密切关系,反客为主、诙谐风趣地把张偓佺所建的快哉亭说成特意为自己而造,又写亭台窗户涂抹上青红两色油漆,色彩犹新。
“湿”字形容油漆未干,颇为传神。 “长记平山堂上”五句,是记忆中情景,又是对眼前景象的一种以虚托实的想象式侧面描写。
作者用“长记”二字,唤起他曾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蒙的江南山色的美好回忆。他又以此比拟他“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将“快哉亭”与“平山堂”融为一体,构成一种优美独特的意境。
这种以忆景写景的笔法,不但平添了曲折蕴藉的情致,而且加强了词境的空灵飞动。以上五句新颖别致,引人入胜,通过作者昔日的淋漓兴致,传达出今日快哉亭前览胜的欣喜之情。
上片是用虚实结合的笔法,描写快哉亭下及其远处的胜景。下片换头以下五句,又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展现亭前广阔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动心骇目的壮观场面。
词人并由此生发开来,抒发其江湖豪兴和人生追求。“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三句,写眼前广阔明净的江面,清澈见底,碧绿的山峰,倒映江水中,形成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平静的山水画卷,这是对水色山光的静态描写。
“忽然”两句,写一阵巨风,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一个渔翁驾着一叶小舟,狂风巨浪中掀舞。至此,作者的描写奇峰突起,由静境忽变动境,从而自自然然地过渡到全词着意表现的着重点——一位奋力搏击风涛的白发老翁。
这位白头翁的形象,其实是东坡自身人格风貌的一种象征。以下几句,作者由风波浪尖上弄舟的老人,自然引出他对战国时楚国兰台令宋玉所作《风赋》的议论。
作者看来,宋玉将风分为“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是十分可笑的,是未解自然之理的生硬说教,白头翁搏击风浪的壮伟风神即是明证。其实,庄子所言天籁本身绝无贵贱之分,关键于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下。
他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苏轼这种逆境中仍保持浩然之气的坦荡的人生态度,显然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这首词艺术构思和结构上,具有波澜起伏、跌客多姿、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特点。下片的描写和议论,豪纵酣畅,气势磅礴,词中出没风涛的白头翁形象,犹如百川汇海,含蓄地点明全篇主旨,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既描写了浩阔雄壮、水天一色的自然风光,又其中贯注了一种坦荡旷达的浩然之气,展现出词人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精神风貌,充分体现了苏词雄奇奔放的特色。 ●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 苏轼 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最善。
公曰:此诗最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也。余深然之。
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以遗之云。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 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
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 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 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
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 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苏轼词作鉴赏 此词是根据唐朝诗人韩愈(字退之)写音乐的名作《听颖师弹琴》改写的,大约作于苏轼元佑年(1087)京师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时。词的写作过程是对韩诗“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也即按照词牌的格式和声律来“矫制”韩诗,一则增添新内容,二则减去原作中的部分诗句,三则利用原诗句稍加变化,以创新意。
苏词从开头到下片的“一落百寻轻”均写音乐,写音乐的部分比韩诗增加了十个字,占了全词百分之七十多的篇幅,使得整个作品更为集中、凝练、主次分明,同时又保留了韩诗的妙趣和神韵。 词先写乐声初发,仿佛静夜微弱的灯光下,一对青年男女亲昵地切切私语,谈受说恨,卿卿我我,往复不已。
“弹指泪和声”倒点一句,见出弹奏开始,音调既轻柔、细碎而又哀怨、低抑“。”忽变“三句,写曲调由低抑到高昂,犹如气宇轩昂的勇士,镇然骤响的鼓声中,跃马驰骋,不可阻挡。”
回首“两句,以景物形容声情,把音乐形象化为远天的暮云,高空。
5.苏轼在创作小孤山大孤山的形象上和散文在创造形象上有什么区别虽然都是同一处景致但诗文二者所创造的形象却是有区别的。
诗歌通过比兴、夸张其中展现的形象与实际景致是有距离的,更多的是一种写意的形象;而陆游的游记散文中则细致地多角度地描写,更多的体现写实的形象。苏轼以诗配画反而成就名作,其笔触灵动,“山苍苍,水茫茫”起笔如歌,而后“大孤小孤水中央”,以及“崖、路、乔木、客舟”等等轻轻点染写出了空蒙迷离、轻舞飞扬的奇幻感觉,韵律上也琅琅上口,这首诗歌可以说充满了音乐之美和想象之美。
陆游则以丰富多彩的笔触描写了所见景致,小孤山“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大孤山“四面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澎浪矶“虽无风,亦浪涌”,烽火矶“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等等。语言非常优美,兴之所致挥洒自如;笔法十分凝炼,下笔寥寥却极为传神;文气贯通舒畅,通过定点换位、移步换景的手法把景点联串起来,显得散而不乱。
总体来说,诗文有别但不必分高下,相互辉映可供后人鉴赏。
6.苏轼诗词《行香子》赏析苏轼诗词《行香子》赏析
行香子 苏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赏析
作者首先描述了抒情环境:夜气清新,尘滓皆无,月光皎洁如银。此种夜的恬美,只有月明人静之后才能感到,与日间尘世的喧嚣判若两个世界。把酒对月常是诗人的一种雅兴:美酒盈樽,独自一人,仰望长空,遐想无穷。唐代诗人李白月下独斟时浮想翩翩,抒写了狂放的浪漫主义激情。苏轼正为政治纷争所困扰,心情苦闷,因而他这时没有“把酒问青天”也没有“起舞弄清影”,而是严肃地思索人生的意义。月夜的空阔神秘,阒寂无人,正好冷静地来思索人生,以求解脱。苏轼以博学雄辩著称,在诗词里经常发表议论。此词在描述了抒情环境之后便进入玄学思辩了。作者曾在作品中多次表达过“人生如梦”的主题思想,但在这首词里却表达得更明白、更集中。他想说明:人们追求名利是徒然劳神费力的,万物在宇宙中都是短暂的,人的一生只不过是“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一样地须臾即逝。作者为说明人生的虚无,从古代典籍里找出了三个习用的比喻。《庄子.知北游》云:“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古人将日影喻为白驹,意为人生短暂得像日影移过墙壁缝隙一样。《文选》潘岳《河阳县作》李善《注》引古乐府诗“凿石见火能几时”和白居易《对酒》的“石火光中寄此身”,亦谓人生如燧石之火。《庄子.齐物论》言人“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唐人李群玉《自遣》之“浮生暂寄梦中身”即表述庄子之意。苏轼才华横溢,在这首词上片结句里令人惊佩地集中使用三个表示人生虚无的词语,构成博喻,而且都有出处。将古人关于人生虚无之语密集一处,说明作者对这一问题是经过长期认真思索过的。上片的议论虽然不可能具体展开,却概括集中,已达到很深的程度。
下片开头,以感叹的语气补足关于人生虚无的认识。“虽抱文章,开口谁亲”是古代士人“宏才乏近用”,不被知遇的感慨。苏轼在元佑时虽受朝廷恩遇,而实际上却无所作为,“团团如磨牛,步步踏陈迹”,加以群小攻击,故有是感。他在心情苦闷之时,寻求著自我解脱的方法。善于从困扰、纷争、痛苦中自我解脱,豪放达观,这正是苏轼人生态度的特点。他解脱的办法是追求现实享乐,待有机会则乞身退隐。“且陶陶、乐尽天真”是其现实享乐的方式。“陶陶”,欢乐的样子。《诗.王风.君子阳阳》:“君子陶陶,。..其乐只且!”只有经常在“陶陶”之中才似乎恢复与获得了人的本性,忘掉了人生的种种烦恼。但最好的解脱方法膜过于远离官场,归隐田园。看来苏轼还不打算立即退隐,“几时归去”很难逆料,而田园生活却令人十分向往。弹琴,饮酒、赏玩山水,吟风弄月,闲情逸致,这是我国文人理想的一种消极的生活方式。他们恬淡寡欲,并无奢望,只需要大自然赏赐一点便能满足,“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就足够了。这多清高而富有诗意!
苏轼是一位思想复杂和个性鲜明的作家。他在作品中既表现建功立业的积极思想,也经常流露人生虚无的消极思想。如果仅从某一作品来评价这位作家,都可能会是片面的。这首《行香子》的确表现了苏轼思想消极的方面,但也深刻地反映了他在政治生活中的苦闷情绪,因其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在封建社会是难以实现的。苏轼从青年时代进入仕途之日起就有退隐的愿望。其实他并不厌弃人生,他的退隐是有条件的,须得像古代范蠡、张良、谢安等杰出人物那样,实现了政治抱负之后功成身退。因而“几时归去,作个闲人”,这就要根据政治条件而定了。事实上,他在一生的政治生涯中并未功成名遂,也就没有实现退隐的愿望,临到晚年竟被远谪海南。全词在抒情中插入议论,它是作者从生活中悟出人生认识,很有哲理意义,我们读后不致感到其说得枯燥。此词是东坡词中风格旷达的作品。
7.一首苏东坡描写蒙顶山的诗词苏轼的诗歌中,与蒙顶山茶有关的代表作品有《试院煎茶》和《寄蔡子华》两首。
《试院煎茶》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
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我今贫病长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
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
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寄蔡子华》
故人送我东来时,手栽荔子待我归。
荔子已丹吾发白,犹作江南未归客。
江南春尽水如天,肠断西湖春水船。
想见青衣江畔路,白鱼紫笋不论钱。
霜髯三老如霜桧,旧交零落今谁在。
莫従唐举问封侯,但遣麻姑更爬背。
有关月亮的传说,神话,诗歌,对联,谜语,四字词语.
越多越好,急!!!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去。
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
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 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 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嫦娥奔月的故事以鲜明的态度和绚丽的色彩歌颂、赞美了娥娥,与古文献有关嫦娥的记载相比较,可见人们对嫦娥奔月的故事做了很多加工,修饰,使娥娥的形象与月同美,使之符合人们对美的追求。 与现代流传甚广的“嫦娥奔月”相左,《全上古文》辑《灵宪》则记载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窃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嫦娥变成癞蛤蟆后,在月宫中终日被罚捣不死药,过着寂寞清苦的生活,李商隐曾有诗感叹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v后羿射日v
传说中后羿和嫦娥都是尧时候的人,神话说,尧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把土地烤焦了,庄稼都枯干了,人们热得喘不过气来,倒在地上昏迷不醒。因为天气酷热的缘故,一些怪禽猛兽,也都从干涸的江湖和火焰似的森林里跑出来,在各地残害人民。
人间的灾难惊动了天上的神,天帝常俊命令善于封射箭的后羿下到人间,协助尧除人民的苦难。后羿带着天帝赐给他的一张红色的弓,一口袋白色的箭,还带着他的美丽的妻子嫦娥一起来到人间。
后羿立即开始了射日的战斗。他从肩上除下那红色的弓,取出白色的箭,一支一支地向骄横的太阳射去,顷刻间十个太阳被射去了九个,只因为尧认为留下一个太阳对人民有用处,才拦阻了后羿的继续射击。这就是有名的后羿射日的故事。
但是后羿的丰功伟绩,却受到了其他天神的妒忌,他们到天帝那里去进谗言,使天帝终于疏远了后羿,最后把他永远贬斥到人间。受了委曲的后羿和妻子嫦娥只好隐居在人间,靠后羿打猎为生。
嫦娥又是怎样奔月的呢?在古书上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根据《淮南子》的记载是,后羿觉得对不起受他连累而谪居下凡的妻子,便到西王母那里去求来了长生不死之药,好让他们夫妻二人在世间永远和谐地生活下去。嫦娥却过不惯清苦的生活,乘后羿不在家的时候,偷吃了全部的长生不死药,奔逃到月亮里去了。另一种说法是屈原(约前340椩记?78)《天问》的记载,说后羿后来对嫦娥有不忠行为,和河伯的妻子发生暖昧关系,因而引起嫦娥极大的不满,便离开后羿跑到天上去了。嫦娥奔月以后,很快就后悔了,她想起了丈夫平日对她的好处和人世间的温情,对比月亮里的孤独,倍觉凄凉。
关于后羿之死,战国时思想家孟子(约公元前372椩记?89年)所著《孟子》和西汉初年刘安(前179椙?22)编成的《淮南子》都说他是被恩将仇报的徒弟逢蒙暗害的。暗害的手段记载各不一样,有的说是用桃木大棒打死的,有的说是用暗箭射死的。总之这位盖世的英雄死在阴谋家的手里。
有的传说里还说,后羿死后英魂不散,变成了打鬼的钟馗神。这一说法是我国著名史学家顾颉刚(1893-1980年)根据《淮南子》等古书的记载考证出来的。这种说法,实际上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这位不幸死去的英雄的无限怀念。
v朱元璋起义v
空格中秋节的传统食品是月饼,月饼是圆形的,象征团圆,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中秋节吃月饼据说始于元代,当时,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约定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起义,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传开来。
空格后来,朱元璋终于把元朝推翻,成为明朝的第一个皇帝,虽然其后满清人入主中国,但是人们仍旧庆祝这个象征推翻异族统治的节日。
v吴刚伐桂v
传说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被贬到月亮里砍月桂,但月亮中的月桂随砍随合,砍伐不尽,因而后世的人得以见到吴刚在月中无休无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十五夜望月 (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入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八月十五夜月 (唐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霜月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
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
月中霜里斗婵娟。
秋宵月下有怀 (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唐 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中秋月(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 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 玉蟾清冷桂花孤
中秋月(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中秋待月(陆龟蒙)
转缺霜输上转迟 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 烛暗香残坐不辞
最爱笙调闻北里 渐看星潆失南箕
何人为校清凉力 欲减初圆及午时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宋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中秋登楼望月 (宋 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倪庄中秋(元好问)
强饭日逾瘦 狭衣秋已寒
儿童漫相忆 行路岂知难
露气入茅屋 溪声喧石滩
山中夜来月 到晓不曾看
对联:
1画眉生新月
靓妆似婵娟
2、水清鱼读月
山翠林沐光
3、水中有月原无月
云后无日本有日
4、楼高窗小可储月
峰平径长难藏景
5、箫声遥呼关山月
笛韵震破水底天
6、圆月照方窗,有规有矩
长笺写短诗, 无方无圆
7、橹梢拨破江心月,水定还圆
浣纱激起湖面波, 浪平仍无
8、月缺月圆,缺似梳子圆似镜
潮起潮伏, 起如花朵伏如町
9天若有情天亦老
月如无恨月常圆
10 中天一轮满,秋野万里香。
人逢喜事尤其乐,月到中秋分外明。
几处笙歌留朗月,万家萧管乐中秋。
地得清秋一半好,窗含明月十分圆。
11 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
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之中。
12冬至冬冬至,每冬先寒节而至。月明月月明,按月以圆时愈明。
13 静观万物,欲平天下有如湖。
佳景四时,最好秋光何况月。
14 日在东 月在西 天上生成明字
子居右 女居左 世间配定好字
15寸土为寺,寺旁言寺,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
双木为林,林下示禁,禁云:斧斤以时入山林。
16日月明朝昏,山风岚自起,
石皮破仍坚,古木枯不死。
17天近山头行到山腰天更远
月浮水面捞到水底月还沉
18月圆月缺,月缺月圆,年年岁岁,暮暮朝朝,黑夜尽头方见日。
花开花落,花落花开,夏夏秋秋,暑暑凉凉,严冬过后始逢春。
19龙怒卷风风卷浪
月光射水水射天
20一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五匣六盒七彩纷,八分九分十信娇。
十九月,八分圆,七个进士六个还,五更四鼓三声向,二乔大乔一人占。
21清风满地难容我
明月何时再照人
22月朗晴空今夜断言无雨
风寒露冷来晚必定成霜
23水底月如天上月
眼中人是面前人
24数声吹起湘江月
一枕招来巫峡云
25寒塘渡鹤影
冷月葬花魂
26清风有意难留我
明月无心自照人
27橹梢拨破江心月,水定还圆
浣纱激起湖面波, 浪平仍无
谜语:
1.三四五,象把弓, 十五十六正威风, 人人说我三十寿, 二十八、九便送终。(打一天体)
答案:月亮
2.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象面圆镜,有时象把镰刀。 (打一天体)
答案:月亮
3.小时两只角,长大没有角, 到了二十多,又生两只角。 (打一天体)
答案:月亮
4.百年前的月亮
答案:胡
5.十字对十字,太阳对月亮
答案:朝
6.太阳西边下,月亮东边挂(字)
答案:明
7.一个蓝蓝盘,两个圆圆饼, 一个火火热,一个冰冰冷。(打两种天体)
答案:太阳、月亮
8.打开半个月亮,收到兜里可装, 来时荷花初放,去时菊花天黄。
答案:折扇
9.走了太阳,来了月亮(四字影院用语)
答案:轮流上映
10.半个月亮
答案:胖
四字词语:
月白风清
2. 月明星稀
3. 月圆花好
4. 月晕而风
5. 月明如水
6. 月盈则食
7. 月满则亏
8. 月缺重圆
9. 月下花前
10. 月黑风高
11. 日月入怀
12. 日月如梭
13. 日居月诸
14. 日就月将
15. 日新月异
16. 日往月来
17. 日省月试
18. 日积月累
19. 春花秋月
20. 晓风残月
21. 晓月残星
22. 水中捉月
23. 流星赶月
24. 田月桑时
25. 花容月貌
26. 年头月尾
27. 松风水月
28. 镜花水月
29. 清风明月
30. 岁月如流
31. 皓月千里
32. 镂月裁云
33. 风月无边
34. 风花雪月
35. 风清月朗
嘲风弄月
风花雪月
日削月朘
日就月将
闭月羞花
月白风清
月明星稀
月圆花好
月晕而风
月明如水
月盈则食
月满则亏
月缺重圆
月下花前
月黑风高
日月入怀
日月如梭
日居月诸
得月较先
近水楼台先得月
月怀一鸡
吟风咏月
月圆花好
月晕而风
月明如水
月缺重圆
月下花前
日居月诸
日新月异
日往月来
日省月试
日积月累
春花秋月
晓风残月
晓月残星
水中捉月
流星赶月
田月桑时
花容月貌
年头月尾
松风水月
镜花水月
岁月如流
皓月千里
镂月裁云
风月无边
风花雪月
风清月朗
文德桥上半边月
兰荷碧月
月下老人
月悬碧空
月落乌啼
月影婆娑
月移花影
月笼轻纱
月色迷离
月出东山
月圆花好
月夕花朝
月出星隐
月上柳梢
日月合壁
明月高照
星月交辉
秋月惨白
星月皎洁
冷月凄风
日月参辰
闭月羞花
满月生辉
新月如钩
六月飞霜
日东月西
日升月恒
猴年马月
成年累月
众星捧月
长年累月
烘云托月
春花秋月
海底捞月
蹉跎岁月
吴牛喘月
嫦娥奔月
穷年累月
经年累月
披星戴月
冰壶秋月
1.成年累月
2.月露风云
3.月旦春秋 月白风清
2. 月明星稀
3. 月圆花好
4. 月晕而风
5. 月明如水
6. 月盈则食
7. 月满则亏
8. 月缺重圆
9. 月下花前
10. 月黑风高
11. 日月入怀
12. 日月如梭
13. 日居月诸
14. 日就月将
15. 日新月异
16. 日往月来
17. 日省月试
18. 日积月累
19. 春花秋月
20. 晓风残月
21. 晓月残星
22. 水中捉月
23. 流星赶月
24. 田月桑时
25. 花容月貌
26. 年头月尾
27. 松风水月
28. 镜花水月
29. 清风明月
30. 岁月如流
31. 皓月千里
32. 镂月裁云
33. 风月无边
34. 风花雪月
35. 风清月朗
嘲风弄月
风花雪月
日削月朘
日就月将
闭月羞花
月白风清
月明星稀
月圆花好
月晕而风
月明如水
月盈则食
月满则亏
月缺重圆
月下花前
月黑风高
日月入怀
日月如梭
日居月诸
得月较先
近水楼台先得月
月怀一鸡
吟风咏月
月圆花好
月晕而风
月明如水
月缺重圆
月下花前
日居月诸
日新月异
日往月来
日省月试
日积月累
春花秋月
晓风残月
晓月残星
水中捉月
流星赶月
田月桑时
花容月貌
年头月尾
松风水月
镜花水月
岁月如流
皓月千里
镂月裁云
风月无边
风花雪月
风清月朗
文德桥上半边月
兰荷碧月
月下老人
月悬碧空
月落乌啼
月影婆娑
月移花影
月笼轻纱
月色迷离
月出东山
月圆花好
月夕花朝
月出星隐
月上柳梢
日月合壁
明月高照
星月交辉
秋月惨白
星月皎洁
冷月凄风
日月参辰
闭月羞花
满月生辉
新月如钩
六月飞霜
日东月西
日升月恒
猴年马月
成年累月
众星捧月
长年累月
烘云托月
春花秋月
海底捞月
蹉跎岁月
吴牛喘月
嫦娥奔月
穷年累月
经年累月
披星戴月
冰壶秋月
1.成年累月
2.月露风云
3.月旦春秋
4.清风明月
水调歌头
作者: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
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
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
月亮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感情?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另外还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唐人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等诗句,大体上也是这样的感情。
其实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有关月亮的数据数不胜数。以下的供你参考: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后出塞五首〉其二)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宿江边阁》)
水静楼阴直,山昏塞月斜。夜来归鸟尽,啼杀后栖鸦。(《遣怀》)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明月千里寄相思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
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已进一层。至念及儿女不能思,又进一层。鬓湿臂寒,看月之久也。月愈好而苦愈增,语丽情悲。末又想到聚首时,对月舒愁之状,词旨婉切,见此老钟情之至。(《杜臆》)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梦李白二首》其一)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旅夜抒怀》)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江汉》)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谁好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宿府》)
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入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
计拙无衣食,途穷丈友生。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
——(《客夜》)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 :《夜上受降城闻笛》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张泌:《寄人》
照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 词:《苏幕遮》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范仲淹:《御街行》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 词:《蝶恋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吴文英 词:《唐多令》
胡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技上月三更 唐 崔涂:《春夕》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遥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月下独酌》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周邦彦 词:《兰陵王》
孤灯不如思欲绝,卷惟望月空长叹……日色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
李白:《长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晏几道 词:《临江仙》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皇甫冉:《春思》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卢纶:《晚次鄂州》。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共看明月应泪垂,一夜乡心五处同。
白居易:《望月有感》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靖康耻。犹未雪,巨子恨,何时灭……。岳飞 《满江红》
回 昭阳辞落日,伤心铜雀迎秋月, 妾身,不愿似天家,金 缺。文天祥 《满江红》
拜将名歌,怀贤阁杳,空指冲冠鬃,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
胡世将 词:《酹江月》
两宫幽陷,此恨何时雪!……孤忠耿耿。剑铓冷侵秋月。
(南宋)黄中辅 词:《念奴娇》。
想故国,高台月照,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南宋)刘辰翁 词:《柳梢青》
璧月初晴,黛云远澹,春事维主?……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 刘辰翁
龙虎敬,风云天。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反二,泪盈襟血。客馆夜惊尘土梦,宫东晓碾关山月。问姮娥,于我肯从容,月圆缺。 王清惠;《满江红》
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 !……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邓剡 词《酹江月》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赤璧怀古》词《念奴娇》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
辛弃词:《满江红》。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词《江城子》。
沙上弃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
张先 词:《天仙子》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扬花过无影。
张先 词:《木兰花》
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
蒋氏女 词《减字木兰花》(题雄州驿)
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
吕本 《南歌子》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 词:《雨霖铃》
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
苏过 《点绎唇》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 词《西江月》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刘方平 《月夜》
月殿影开闻夜漏,水晶帘卷近秋河。
顾况 《宫词》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温庭筠 《瑶瑟怨》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 《竹里馆》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 《宿建德江》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 《枫桥夜泊》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
苏轼 词《洞仙歌》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戴叔伦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
司空曙 《贼平后送人北归》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王维 《酬张少府》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孟浩然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永怀愁不寐, 松月夜窗墟。
孟浩然 《岁暮归南山》
沦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杜牧 《旅宿》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马戴 《楚江怀古》
渚云低暗渡, 关月冷相随。
崔涂 《孤雁》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 《峨眉山月歌》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李商隐 《霜月》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李白 《秋浦歌》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杜甫 《春宿左省》
几时杯重把, 昨夜月同行。
杜甫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 《旅夜书怀》
水月通禅寂, 鱼龙听梵声。
钱起 《送僧归日本》
长簟迎风早, 空城澹月华。
韩翃 《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綦毋潜 《春泛若耶溪》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
杜甫诗
山吐月千仞,残夜水明楼。
王以宁 《水调歌头》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陈与义 词《临江仙》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李白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王昌龄 《忆山阴崔少府》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山居秋暝》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孟浩然 《夏日南亭怀辛大》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孟洗影 《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韩愈 《山石》
……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南宋)岳飞 词《小重山》
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
辛弃疾 词《贺新郎》
今日事,何人弄得如此!漫漫白骨蔽川原,恨何自己!关河万里寂无烟,月明空照芦苇。
曹豳 词《西河》
望断云行无去处,梦回明月生春浦。
司马槱 词《黄金缕》
举怀呼月,问神京何在,淮出隐隐。……满地平戈犹未戢,毕竟中原谁定?
张绍文 词《酹江月》(淮城感兴)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陆游 词《秋波媚》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陆游 词《夜游宫》
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
辛弃疾 词《贺新郎》
自昔佳人多薄命,对古来,一片伤心月。
辛弃疾 词《贺新郎》
雨急云飞,惊散暮鸦,微弄凉月……万里想龙河,泣孤臣关越。
(南宋)张元干 词《石州慢》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李煜 词《虞美人》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 词《江城子》
富贵本无心,何事故乡轻别?空使猿惊鹤怨,误薜萝秋月。……欲驾巾车归去,有豺狼当辙。
胡铨 词《好事近》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沈佺期 《杂诗》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白居易 《长恨歌》
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
张元干 词《贺新郎》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投?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辛弃疾 词《木兰花慢》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长记曾携手处……几时见得。
姜夔 词《暗香》
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
姜夔 词《齐天乐》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 《鸟夜啼》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苇荘 《章台夜思》
江山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刘长卿 《寄李儋元钖》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杜甫 《宿府》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 《出塞》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李白 《子夜歌》
月照城头乌半飞, 霜凄万树风入衣。
李颀 《琴歌》
鹿门月照开烟树, 忽到庞公栖隐处;
孟浩然 《夜归鹿门歌》
谁为含愁独不见, 更教明月照流黄。
沈佺期 《独不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张祜《题金陵渡》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泊船瓜洲》
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谢枋得 《蚕妇吟》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 《泊秦淮》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 《寄扬州韩绰判官》
却下水清帘, 玲珑望秋月。
李白 《玉阶怨》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李白 《赠孟浩然》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李白 《蜀道难》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 《将进酒》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
韩愈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 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 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吕本中 《采桑子》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 《一剪梅》
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李清照 词:《蝶恋花》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
李清照 《摊破浣溪沙》
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张先 《青门引》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 《生查子》
钱塘风月西湖柳,渡江来万年机会,从前未有。
戴复古 《贺新郎》
念多情,但有当时皓月,向人依旧。
秦观 《水龙吟》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秦观 《踏莎行》
似黄梁梦,辞丹凤;明月共,漾孤篷
贺铸 《六州歌头》
堪爱处,最好是,一川夜月光流清
晁补之 词《摸鱼儿》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王昌
夜投佛寺上高阁, 星月掩映云曈昽
韩愈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孟浩然 《秋登兰山寄张五》
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阑,枥辘牵金井
周帮彦 词中《蝶恋花》
白玉楼高,广寒宫阙,暮去如幛褰开……冰轮动,光满楼台……
周邦彦 词中《锁阳台》
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
谢逸 词:《千秋岁》
猛期月满会姮娥,谁知是初生新月
谢逸 词:《花心幼》
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圆意
牛希济 《生查子》
月有微黄篱无影,挂牵牛数朵青花少
蒋捷 词《贺新郎》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常建 《宿王昌龄隐居》
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剡溪。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李白 《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倾……
白居易 《琵琶行》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卢纶 《塞下曲》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
中国古代关于月亮的传说
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去。
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
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嫦娥奔月的故事以鲜明的态度和绚丽的色彩歌颂、赞美了娥娥,与古文献有关嫦娥的记载相比较,可见人们对嫦娥奔月的故事做了很多加工,修饰,使娥娥的形象与月同美,使之符合人们对美的追求。与现代流传甚广的“嫦娥奔月”相左,《全上古文》辑《灵宪》则记载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窃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嫦娥变成癞蛤蟆后,在月宫中终日被罚捣不死药,过着寂寞清苦的生活,李商隐曾有诗感叹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后羿射日
传说中后羿和嫦娥都是尧时候的人,神话说,尧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把土地烤焦了,庄稼都枯干了,人们热得喘不过气来,倒在地上昏迷不醒。因为天气酷热的缘故,一些怪禽猛兽,也都从干涸的江湖和火焰似的森林里跑出来,在各地残害人民。
人间的灾难惊动了天上的神,天帝常俊命令善于封射箭的后羿下到人间,协助尧除人民的苦难。后羿带着天帝赐给他的一张红色的弓,一口袋白色的箭,还带着他的美丽的妻子嫦娥一起来到人间。
后羿立即开始了射日的战斗。他从肩上除下那红色的弓,取出白色的箭,一支一支地向骄横的太阳射去,顷刻间十个太阳被射去了九个,只因为尧认为留下一个太阳对人民有用处,才拦阻了后羿的继续射击。这就是有名的后羿射日的故事。
但是后羿的丰功伟绩,却受到了其他天神的妒忌,他们到天帝那里去进谗言,使天帝终于疏远了后羿,最后把他永远贬斥到人间。受了委曲的后羿和妻子嫦娥只好隐居在人间,靠后羿打猎为生。
嫦娥又是怎样奔月的呢?在古书上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根据《淮南子》的记载是,后羿觉得对不起受他连累而谪居下凡的妻子,便到西王母那里去求来了长生不死之药,好让他们夫妻二人在世间永远和谐地生活下去。嫦娥却过不惯清苦的生活,乘后羿不在家的时候,偷吃了全部的长生不死药,奔逃到月亮里去了。另一种说法是屈原(约前340椩记?78)《天问》的记载,说后羿后来对嫦娥有不忠行为,和河伯的妻子发生暖昧关系,因而引起嫦娥极大的不满,便离开后羿跑到天上去了。嫦娥奔月以后,很快就后悔了,她想起了丈夫平日对她的好处和人世间的温情,对比月亮里的孤独,倍觉凄凉。
关于后羿之死,战国时思想家孟子(约公元前372椩记?89年)所著《孟子》和西汉初年刘安(前179椙?22)编成的《淮南子》都说他是被恩将仇报的徒弟逢蒙暗害的。暗害的手段记载各不一样,有的说是用桃木大棒打死的,有的说是用暗箭射死的。总之这位盖世的英雄死在阴谋家的手里。
有的传说里还说,后羿死后英魂不散,变成了打鬼的钟馗神。这一说法是我国著名史学家顾颉刚(1893-1980年)根据《淮南子》等古书的记载考证出来的。这种说法,实际上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这位不幸死去的英雄的无限怀念。
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的传统食品是月饼,月饼是圆形的,象征团圆,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中秋节吃月饼据说始于元代,当时,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约定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起义,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传开来。
后来,朱元璋终于把元朝推翻,成为明朝的第一个皇帝,虽然其后满清人入主中国,但是人们仍旧庆祝这个象征推翻异族统治的节日。
吴刚伐桂
传说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被贬到月亮里砍月桂,但月亮中的月桂随砍随合,砍伐不尽,因而后世的人得以见到吴刚在月中无休无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太古时代,天上有两个太阳,轮流的在天空照射大地,致使大地没有昼夜之分,炙热的天气,让人类的生活十分不便。有一对夫妇勤奋的在耕地工作,将睡着的婴儿稳稳放在树荫底下的石堆旁,并用棕叶遮蔽妥当。不料仍然被残酷的太阳活活晒死,变成蜥蜴躲进石堆缝里去。父亲知道这件事情,十分悲愤,发誓将太阳射下为孩子报仇。
踏上旅途之前,父亲事先在住家门口种了橘子树,就出发前往太阳上升之处,准备在太阳升空之前将它封死,射术精准的父亲果然射中太阳的一只眼睛,太阳的光芒顿时消失变成月亮,月亮闭着双眼,胡乱的伸手抓人,由于手掌太大,父亲从指缝中挣脱逃跑。由于一个太阳被人射伤成月亮,另一个太阳怕的不敢升空照耀大地,于是大地陷入一片漆黑,大家无法出外工作,更寻不到食物,生活非常的困苦。如果族人不得已一定要出门,都必须先投掷石头,由石头落地的声音判断前方是路还是深渊,一只出外觅食的山羌,被人们丢出去的石头击中头部,血流如注,山羌受不住疼痛,发出生气的吼叫声,这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躲藏的太阳竟然被山羌的吼叫声,吓到空中重新照耀大地,人们又恢复正常的起居,但是山羌的额头从此留下一个美丽的疤痕。
后来,月亮传授射日的父亲各种祭典的仪式及禁忌,例如:狩猎察及播种祭时不可贪吃甜食,否则会有荒年或打射不中猎物等;月圆时候要举行孩童祭,否则孩童会生病、死亡。父亲返回部落之后,开始教导族人办理祭祀事宜,当大家学会所有得祭典仪式,那棵橘子树已经长成大树。所以布农族有几个社群在进行祭典仪式的时候,都会以橘子树叶作为祭器。
太古时代,天上有两个太阳,轮流的在天空照射大地,致使大地没有昼夜之分,炙热的天气,让人类的生活十分不便。有一对夫妇勤奋的在耕地工作,将睡着的婴儿稳稳放在树荫底下的石堆旁,并用棕叶遮蔽妥当。不料仍然被残酷的太阳活活晒死,变成蜥蜴躲进石堆缝里去。父亲知道这件事情,十分悲愤,发誓将太阳射下为孩子报仇。
踏上旅途之前,父亲事先在住家门口种了橘子树,就出发前往太阳上升之处,准备在太阳升空之前将它封死,射术精准的父亲果然射中太阳的一只眼睛,太阳的光芒顿时消失变成月亮,月亮闭着双眼,胡乱的伸手抓人,由于手掌太大,父亲从指缝中挣脱逃跑。由于一个太阳被人射伤成月亮,另一个太阳怕的不敢升空照耀大地,于是大地陷入一片漆黑,大家无法出外工作,更寻不到食物,生活非常的困苦。如果族人不得已一定要出门,都必须先投掷石头,由石头落地的声音判断前方是路还是深渊,一只出外觅食的山羌,被人们丢出去的石头击中头部,血流如注,山羌受不住疼痛,发出生气的吼叫声,这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躲藏的太阳竟然被山羌的吼叫声,吓到空中重新照耀大地,人们又恢复正常的起居,但是山羌的额头从此留下一个美丽的疤痕。
后来,月亮传授射日的父亲各种祭典的仪式及禁忌,例如:狩猎察及播种祭时不可贪吃甜食,否则会有荒年或打射不中猎物等;月圆时候要举行孩童祭,否则孩童会生病、死亡。父亲返回部落之后,开始教导族人办理祭祀事宜,当大家学会所有得祭典仪式,那棵橘子树已经长成大树。所以布农族有几个社群在进行祭典仪式的时候,都会以橘子树叶作为祭器。
2吉普赛的传说—月亮的孩子
从前有位吉普赛女子,和先生结婚多年都没有生下孩子。某天夜里她向月亮祈祷,祈求月亮能赐给她一个孩子。不久之后她如愿怀孕,但是,当小孩生下,他们发现这孩子没有吉普赛人的黝黑肤色与深褐色眼睛,竟是灰色的眼睛与银白色的肌肤,吉普赛男子非常生气,认为是妻子背叛了他,要杀掉这个孩子。
吉普赛女子不忍,便将小孩子带到山上,遗弃了他。月亮于是从此照顾起这个孩子。每当月圆之际,就是这个孩子行为良好,而每当月亮转亏为新月,便是这个孩子哭泣,月亮为他做了个摇篮、哄他停止哭泣。(将白化症小孩比拟为月亮的孩子)
3 月亮女神
古希腊神话中的月亮女神阿蒂米斯(Artemis)。她是太阳神阿波罗的妹妹,非常漂亮,同时也是个很厉害的弓箭手,掌管着狩猎,身边常伴着她心爱的弓箭和猎犬。每天她驾着银色的马车在夜空中奔驰,代表了夜间的一起——寒冷、寂寞、以及亡灵的道路。她还是未婚少女的守护神——她自己也是终身未婚,这里面还有个悲伤的故事。
海王波赛冬有个儿子,名叫 奥列翁(Orion),他非常喜欢射箭,是个很好的猎手,还喜欢在海面上狂奔。月亮女神很喜欢奥列翁,他们相识了,并且彼此相爱,经常一起在丛林中狩猎,在海面上狂奔。女神的哥哥阿波罗很讨厌奥列翁,也不喜欢她妹妹与奥列翁的这段感情,于是决意要除掉奥列翁。某天,奥列翁正在海面上飞奔的时候,阿波罗用金色的光罩住奥列翁把他隐藏起来,使任何人都看不出奥列翁的本来面目,然后就去怂恿喜欢射箭的妹妹月亮女神把远处的金色物体当作靶子。月亮女神当然不知道这是哥哥的阴谋,射出一支箭,正中奥列翁的头部。后来她知道了自己射死的是心上人奥列翁,于是陷入绝望之中,日夜哭泣。为了永远珍藏对奥列翁的爱情,她请求宙斯把奥列翁升到天上,希望自己乘坐银马车在天空奔跑中随时可以看到。宙斯接受了她的请求,把奥列翁变为天上的星座——猎户座。女神发誓,终身不嫁,她要永远在夜空中陪伴着奥列翁。
4 东北地区黑龙江省的赫哲族中,就广泛流传着一则“月亮的故事”。
古时候,一个妇女去江边挑水,抬头望着天上的月亮,觉得明亮的月亮特别可爱,不由得想到自己的身世和在婆家受到的种种虐待、万念俱灰。她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何不请月亮神仙帮个忙,使自己脱离这个苦难的世界呢!当她刚开始祈求月神时,令她十二万分惊讶的是,从远处江面上晃晃悠悠飘来了一块毯子不像毯子、船又不像是船的东西,很快来到了她面前,停住了。她试着用脚尖往上一踩,说来也奇怪,整个身体不知不觉就上去了。它立即像变魔术那样,把那位妇女凌空托了起来,慌得她赶紧抓住身边的树。也不知道她从哪里来的那么大力气,那棵树竟然被她连根拔了起来。这时,“飞毯”越飞越快,她也越飞越高。就这样,那位妇女很快就飞到了月亮上。
这个传说是想要告诉大家,月亮上的那些黑影,就是那位妇女和她带到月亮上去的水桶呀、扁担呀、树呀。当然,这只是个民间故事,月亮上并没有这些东西,也没有所谓的月亮神。
5 我国高山族的一则神话是这样的:
天地间本来是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人们只能点火把来照明。也不知过了多少年,也不知是哪一天,突然间,特大的狂风把两个持火把的人吹上了天,天上就有了两个太阳。两个太阳轮流照耀着大地,照得人们无法合眼休息,庄稼也都被烧焦了。又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一位箭术高明的神箭手用强箭射中了其中的一个太阳,从此,它的光芒减弱,变成了月亮。
高山族的另一则神话,说太阳和月亮是一对青年男女变的:为了替大地和人们寻找光明,他们两人走遍了天涯海角,最后飞上了天空,男青年变成了光芒万丈的太阳,女青年变成了温柔可爱的月亮。
当你们抬头看月亮的时候,立刻就会发现,明亮的月亮上还有些不那么明亮的地方,它们比周围稍微暗一些,暗的程度也不一样。下面一则瑶族神话就是想来解释月亮上明暗交错的情景的。
6 天上的月亮原来是方不方、圆不圆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热得使人透不过气。一对青年男女立志兴利除弊,为人民做好事。力大无比的男青年将一支支利箭射向月亮,硬是把月亮一点点修理得圆圆的。可是,月亮光还是太亮,而且白白的月亮也不好看呀!女青年是位织锦能手,她潜心为月亮编织了一幅美丽的丝锦,让男青年挂在箭上射到月亮上去把它盖起来。这样,月亮光就不那么刺眼了,原先织在丝锦上的图案、房子、牛羊、桂花树等就成了我们看到的月面图案了。后来,男女青年也来到了月亮上,男放牧,女织锦,过着美满幸福的日子。
7 嫦娥奔月的传说故事,在我国更是人人皆知、家喻户晓的。据说嫦娥吃了西王母给的不死药,轻飘飘地飞到了月亮上,住在那儿的广寒宫里,至今还过着寂寞的生活。陪伴着嫦娥的只有那只一年到头都在为嫦娥捣药的玉兔。后来,也不太清楚从什么时候开始,月亮上又来了一个叫吴刚的人,只知道他修仙时犯了戒律,被罚到这里来砍桂花树的。可是,桂花树是棵仙树,吴刚怎么砍得了呢!当他把斧子刚提起来,树上的裂口又立即合拢起来了。就这样,他就只能永远在月亮上做着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事。
谜语:
三四五,象把弓, 十五十六正威风, 人人说我三十寿, 二十八、九便送终。(打一天体)
答案:月亮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象面圆镜,有时象把镰刀。 (打一天体)
答案:月亮
小时两只角,长大没有角, 到了二十多,又生两只角。 (打一天体)
答案:月亮
百年前的月亮
答案:胡
十字对十字,太阳对月亮
答案:朝
成语:
冰壶秋月 不日不月 霸王风月 百星不如一月 闭月羞花
残冬腊月 嘲风弄月 嘲风咏月 春花秋月 长年累月
成年累月 蹉跎日月 蹉跎岁月 得月较先 戴月披星
二分明月 月夕花朝 风高放火,月黑杀人 风花雪月 芳年华月 风清月皎 风清月朗 风前月下 风情月债 风云月露 光风霁月 花残月缺 海底捞月 花好月圆 花前月下
花容月貌 荒时暴月 皓月千里 烘云托月 花颜月貌
壶中日月 花朝月夕 镜花水月 积年累月 经年累月
近水楼台先得月 九天揽月 今月古月 流星赶月 镂月裁云 六月飞霜 累月经年 落月屋梁 抹月秕风 明月清风
明月入怀 弄月嘲风 披星戴月 清风明月 穷年累月
秋月春风 秋月春花 日东月西 日就月将 日积月累
日居月诸 日升月恒 日往月来 日削月割 日削月朘
日省月试 日新月异 日月重光 日月蹉跎 日月合壁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日月交食 日月丽天 日月入怀 日月如梭 日月参辰 十冬腊月 舌端月旦 三月不知肉味 岁月蹉跎 水中捞月 跳丸日月 停云落月 田月桑时 无边风月 五黄六月 吴牛喘月 五月披裘 五月粜新谷 晓风残月 犀牛望月 月白风清 语出月胁 月旦春秋 月地云阶
迎风待月 吟风弄月 吟风咏月 月黑风高 猿猴取月
月里嫦娥 月露风云 月落星沉 月明千里 月下花前
月下老人 咏月嘲风 映月读书 月晕而风 月盈则食
月章星句 峥嵘岁月 止谈风月 众星捧月
李白和杜甫的诗风分别是怎样的?有什么区别?(详细点,从多方面看)
李、杜齐名,但他们诗歌创作的道路却很不相同。
李白比杜甫长十一岁。但这是很重要的十一年。李白的主要创作活动在安史之乱以前;杜甫的主要创作活动在安史之乱爆发、也即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以后。加上他们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个性特点,他们诗歌反映的生活内容是有区别的。李白诗歌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在祸乱酿成之前暴露和抨击了当时的黑暗政治;而杜甫诗歌的一个重要内容,则在于祸乱既起之后,反映了国家忧患和人民疾苦。
李白的整个青年时期,正是唐王朝的全盛期,就是历史上所称道的开元盛世。处于经济和文化繁荣的盛唐社会,给了他昂扬的精神面貌,和建立非凡功业的理想。他用理想主义的眼光去看生活,似乎不世功业,唾手可得。但当他去敲仕途的大门的时候,呈现在他面前的,不仅是盛唐社会的繁荣,而且有它的腐败与黑暗。唐代社会正从它的高峰上衰落下来。就在这样一个时候,李白要去实现他那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他开始时是希求援引,以一登仕途,但未能如愿;后是应诏进京,供奉翰林,而不久即被排挤出京。前后两次进京,对于朝政的腐败与黑暗,他都看到了。在诗中强烈地反映了他的愤愤不平。《古风第十五首》中,他抨击当时远贤臣、亲小人的政治状况是:“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古风第二十四》、《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对此都表示了愤怒揭露玄宗宠幸宦官和善斗鸡者,“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他还一再抨击当时那种权奸得意、贤才落魄、是非颠倒的不合理现实:“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意鸣春风。”“鸡聚族以争食,凤孤飞而无邻;蝘蜓嘲龙,鱼目混珍;嫫母衣锦,西施负薪。”对权奸他甚至指着鼻子骂:“董龙更是何鸡狗!” 李白揭露安史乱前唐王朝政治的腐败与黑暗,其深刻性除杜甫外,并世无第三人。
杜甫的青少年时期虽也受到盛唐文化的熏陶,有着建功立业的非凡抱负,但是他的长安十年,正是安史之乱的前夕。与其说他曾经看到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不如说他更多地认识到衰败到来的危机四伏。而且,接着,他便被卷入战火之中,面对满目疮痍,而流徒奔波。由于生活的困顿与乱离的经历,他看到了人民的苦难,并且对他们表示了深深的同情。杜甫也写了不少暴露黑暗政治的诗,但他写国家灾难和人民疾苦的诗,占有着更大的比重。他写战乱带来的大破坏,是:“万国尽征戍,烟火被岗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他写人民在战乱中的苦难,是:“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乱世诛求急,黎民糠籺窄。饱食复何心,荒哉膏粱客。富家厨肉臭,战地骸骨白”;“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石间采蕨女,鬻市输官曹。丈夫死百役,暮返空村号。闻见事略同,刻剥及锥刀。”他写了有名的《三吏》、《三别》,对战乱中人民的悲惨生活,作了形象生动、具体真实的极其深刻的刻画。在描写人民苦难的同时,他还真诚地在诗中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切同情。他希望有人能够叩君门以减征赋,能够息兵以休养生息。例如,乾元二年,杜甫从秦州去同谷途中,路过凤凰台,写下了《凤凰台》诗,幻想着以自己的心血去哺养受饥的雏凤,让它长大后自天衔瑞图,降祥瑞于国家,“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当时,杜甫正在饥寒途中,没有能力去解救人民疾苦,一片心愿,只有借助幻想的形式表现出来。
从李白与杜甫诗歌题材的比较中,可以看到明显的差别。李白写任侠、求仙学道,写祖国的壮丽山河,抒发个人失意的不平,而他反映当时现实最深刻的、是那些暴露与抨击黑暗政治的诗篇。杜甫也写祖国的壮丽河山,也抒发个人的失意的不平,也暴露与抨击黑暗政治,而他反映当时现实最为动人的,则是那些描写贫富悬殊、战乱灾难、生民疾苦的诗篇。那些诗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可以称得上是前无古人。他之被称为“诗史”,不为无因。
不同的创作方法
李、杜的诗,不仅在题材上有很大不同,而且他们所运用的创作方法,也是很不相同的。明代的袁宏道指出,李白善用虚,杜甫善用实。写虚与写实,正是李、杜诗歌创作方法上的主要区别。
“虚”,是指侧重于精神世界的描写。在反映客观现实的时候,李白常常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以感情的逻辑去取代生活的逻辑。他写愁,是:“朝心不开,暮发尽白”,“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两鬂入秋浦,一朝飒已衰。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在这里生活本身如何并不重要,感情爆发的需要才是重要的。抒发感情的需要,使生活的逻辑让位于感情的逻辑。这样的例子还不少,如“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上句写思念长安,思念是一种精神活动,当然不可能挂在树上;下句写思家,归心不是物体,当然也不可能吹堕。但是这样写,思念的急切却得到了更为深刻的表现。
李白的一些诗,常常把现实诗化为幻境。例如,玄宗后期大权旁落,李白看到了这种现象的危害,他写了《远别离》。在诗里,最高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争夺,幻化为自然界的愁惨景色:“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而可能出现的篡权悲剧,在诗里则升华为一个传说中的悲惨故事的幻境:尧被舜囚禁起来;舜又被禹所逼迫,出走于苍梧之野。政治危局被诗化为幻境,而幻境又�漫上绵绵哀愁,变得更为哀郁。李白的有些诗甚至离开现实,以理想直接写幻境。他有近八分之一的诗,写求仙学道。诗中所写的幻境,既非生活所实有,也无托喻现实的意义,而是他渴望成仙的理想的外化,他把那理想幻化为一个个并不存在的幻境。在那些幻境里,他和仙人往来,和青童、玉女相处。那些自己构造的幻境被当成了生活的实有去描写。
李白还有一些诗,是直接发议论。他的抨击现实黑暗的诗大多如此。这些诗不是对客观现实的细微描写,而是强烈的感情通过发议论表现出来。所有这些,都是以表现精神为主、更带主观色彩的写虚的方法。当然,李白也有一些诗是写实的。不过,写实的方法在李诗中不占主要地位。
与李白不同,杜甫主要用的是写实的方法。
杜甫严格的写实方法的一个特点,就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反映出生活的本质。例如,《兵车行》写咸阳桥头哭夫别子送行的场面,形象生动地反映出天宝后期拓边战争给人民群众带来的灾难和人民群众对拓边战争的态度与心情。《三吏》《三别》十分真实地写出了当时战地人民的生活苦况。其中的《无家别》,写一个从战场上战败归来的士兵,见到故乡已面目全非,田园荒芜,亲人尽丧,孑然一身而犹须就役,欲别无家,不禁悲从中来。这首诗真实而深刻地反映出当时千万士兵的命运与千万村庄的普遍情景。
杜甫严格写实方法的又一点,是对客观世界观察的细微,描写的准确、传神。杜甫观察现实的细微,往往使人叹为观止。例如,他在《羌村》诗中写归家的第一个感觉,是:“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千里归来,有谁会去注意门外的鸟雀叫呢?但这正是描写的细微传神处。战火蔓延中一个暂时平静的角落的安宁气氛,家的温暖、亲切的感觉,家人幸免于难而终于得以相见的惊喜心情,就都在这鸟雀的噪叫声中表现出来了。这正是杜甫许多名篇的共同特点,如《春夜喜雨》写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蒙蒙雨雾,无声无息地飘落,用一个“潜”字,一个“细”字,真是把春雨的神韵全传达出来了。
杜甫写实方法的又一点,是常常用描写与叙述。他的许多诗带有叙事的性质。与李白的直接抒情不同,他是在叙述与描写中抒情的。
当然,杜甫也有时用写虚的方法,如《凤凰台》、《朱凤行》、《客从》等,但主要的是写实。
李白的善于写虚与杜甫的善于写实,都各自达到了极高的成就。
不同的艺术风格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在艺术风格上也是很不相同的。
李白的诗歌有一种清雄奔放的美。他的诗表达的感情往往是壮大明朗的,表达感情的方式,则是爆发式的。他不是在那里娓娓动人地叙述或缠绵悱恻地抒情,而是火山爆发、大河奔泻一般,把感情倒出来。他常常是一气直下,大有欲止不能之势。他的诗,想象十分壮丽,而且常常瞬息万变,驰骋于天上地下,古往今来,来去无踪。前人说他“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指的正是这一点。李白的诗,境界往往十分开阔。你看他写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写五老峰:“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境界何等壮美!
壮大明朗的感情基调,爆发式的感情表达方式,和壮美的诗境,构成了李诗清雄奔放的风格特色。
杜诗的风格特色是沉郁顿挫。沉郁顿挫首先表现为深沉忧思的感情基调。在这深沉忧思里,蕴含着一份优念国家命运、人民疾苦的深厚感情,所以显得阔大深远。杜甫表达感情的方法是波浪起伏、反复咏叹、百转千回。往往感情要爆发了,却又折回去,在心中回流,象有一座感情的闸门阻拦住,让感情在受阻之后再缓慢流出,因此那感情的抒发,也就显得更加深沉。他有一首《登岳阳楼》,开首是:“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登楼所见的一派壮阔景色。接着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可以看出,面对洞庭湖的壮阔景色,他骤然百感交集:对于身世苍凉、老病飘泊的伤怀;对于离散亲朋的眷念;对于国家灾难与人民疾苦的忧虑,全都涌上心头。看来这百感交集的强烈感情就要爆发出来了,但是没有千言万语,只说出了一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强烈的感情没有一一毕陈,闸门只微微启开,汹涌的感情的海只涌流出一股潮水。但这已经够了,虽然只这一句,却已经把心中没有吐露出来的感情份量全都包含进去了。在感情抒发上给人以回流起伏之感。波浪起伏、百转千回、反复咏叹,在《秋兴八首》等诗中表现得更为典型。
深沉的忧思、波浪起伏的感情表达方式,最后都通过语言、形象描写和节奏韵律,表现为诗的意境的悲壮美,构成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李白与杜甫的不同点还多,例如,政治理想与生活理想的不同,文艺思想、表现技巧、诗歌体式的不同等等。这些,很难在一篇短文里全面介绍,而且,即使已谈及的上面这些,对于两位伟大诗人来说,也只是点滴而已。
一、 思想:李白的诗,很多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的思想;杜甫的诗,很多表现出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所以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
二、 风格:李白经常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抒发出热烈奔放的感情;杜甫经常用刚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表现对社会实况的深厚同情。李白偏向于浪漫,杜甫偏向于写实。
三、 擅长的体裁:两人都能写各种体裁的诗歌,但李白的七言古诗和绝句写得最好,而杜甫的律诗写得最好。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两座并峙的高峰。李白的诗更能表现盛唐文人意气风发、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而杜甫的诗则更能反映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李白天才放逸,诗歌自成一体,是天授的奇才;杜甫当世英才,诗歌兼备众体,是人能的极致。李白的诗对于后代爱好豪放诗风、具有奇特想象力的诗人有深远的影响。杜甫的诗对于后代关怀社会现实、重视诗法变化和字句锻炼的诗人影响更大。韩愈说得好:“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们两人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两人的诗,是各有长处的。
李白和杜甫诗歌风格比较
本文选自:《研究性学习平台》,原文地址: http://meiwen.blogchina.com/2484947.html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圣”.他们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面对这个乱世,他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和个人性格。
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中国文学史》)他的诗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他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发展出自己独到的风格。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杜甫“没饭不忘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诗派更是杜甫视为宗祖.他的影响力巨大.
李白年少时博览群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还仗剑任侠,“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中国文学史》)他年少是曾广有游历。这一切都对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响,还直接导致了他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李白尚武轻儒,轻财好施,喜欢豪饮。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他的人格魅力也是别人所不能及的。
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重要诗人,所以对杜甫来说从仕与诗歌都是家业。他曾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杜甫深受儒家文化教养,终身都有辅佐君王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从而形成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他的诗歌也因此偏重于现实主义。
李白终其一生都徘徊在出仕与高蹈之间。他在《蜀道难》中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种忧虑,他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剑阁峥嵘而崔嵬”这可能是对当时政局混乱他抑郁不得志的一种隐喻。在他的《行路难》中他用“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等太行雪满山”来形容自己艰难处境。由于当时高力士杨国忠的受宠,贤士都被据在朝门之外,因此他发出了“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悲叹,但他的乐观主义天性又使他对理想追求都是执着的。他唱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在《夜泊牛渚怀古》中他写道“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借用谢尚知遇袁宏的典故来表明自己的怀才不遇渴望知音的心情。以上都说明李白对仕宦生涯是积极的。而另一方面李白又受道家的影响,不时又有高蹈出世的想法,而且他也曾在深山隐居过。在《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中他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表现了他对道家的崇信和对儒家的嘲弄和摆脱世情追求神仙生活的感情。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描写奇幻的梦境表达了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最后他说“安能催眉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表明了自己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志向。可以说李白的一生都在出世入世的矛盾中彳亍着。
而杜甫就简单的多。他一生都在谋求获得官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进雕赋表》)。他一生都相信自己能有朝一日“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这种精神一直渗透在杜甫诗的字里行间他的七律《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这首诗十分能体现杜甫诗歌的特点,诗开头就以景色引出作者心绪,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样有动人的对比。其后写出“万方多难”的境况,最后写出个人报负,他想像诸葛亮一样建功立业。全诗即景抒情写山川联系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说人事又借助自然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熔自然景物国家灾难个人情感于一炉,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写的是唐军攻克安史老巢后诗人听到消息后的喜悦。全诗以流走的音韵真挚的情感快速的节奏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的《登高》全诗对仗工整,写景抒情融合一体。前两联写景,后两联结合自身衰老,归结到零落潦倒的根源。其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名句。
在诗体上说李白擅长古歌行体,擅长五七绝句,他性格自由奔放使他不囿于格律音韵,他的《蜀道难》长短参差,他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的前两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使用的是散文句法。而杜甫精于音律,擅长铺陈排比。因此律诗尤其是七律是他的长处。在诗的音美形美的方面李白稍逊于杜甫。而在风格美方面,李白的飘逸豪迈,谈吐天然是别人所不能学的。李白直抒胸臆多,乐则大笑悲则大号。而杜甫的诗多含蓄曲折沉郁顿挫。这也是年轻人多喜欢李白而思想成熟的人多喜欢杜甫的一个原因。
李白热爱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务而对不合理现象毫无顾忌的投之以轻蔑。这种已被现实所牢笼却不愿接受想征服现实的的态度,与杜甫那种始终以严肃的悲悯的心情注视关心祖国人民命运那种现实主义精神是相反而本质又相同的。用韩愈的话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们的艺术成就和高风亮节永远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转载)
杜甫沉郁顿挫
“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是中国两种文学风格———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典型代表,两位宗师,对后世影响深远。他们所代表的两大门派,暗合了两种不同的文化产业政策。
李诗想象独到、恣意汪洋,难以模仿和学习,可说是内容溢出形式,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等等,痛快淋漓,天才之极,似乎毫无规范可循,却又美妙奇异,不可思议。
杜诗有雄豪壮伟的气势,但在内容上更贴近现实,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形式上更为工整规矩。因有形式和内容上的规整,杜诗可成为效行的范本。我们可以在他建立的规矩方圆中去寻求美、开拓美和创造美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