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为什么要将白起等 22 人踢出武庙

发布时间: 2023-09-03 01:00:0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0

宋太祖赵匡胤为何要把名将白起从武庙中撤掉呢?赵匡胤以此向天下表态,我老赵可不会和白起似的,动不动就杀害投降之人,这也是赵匡胤拉拢...

赵匡胤为什么要将白起等 22 人踢出武庙

宋太祖赵匡胤为何要把名将白起从武庙中撤掉呢?

赵匡胤以此向天下表态,我老赵可不会和白起似的,动不动就杀害投降之人,这也是赵匡胤拉拢人心的一种方式罢了。

柴荣去世,后周的皇位真“馋人”

唐宋之间还有个56年的间隔,也就是著名的五代十国时期,在这个时期,政权更迭,群雄乱战,中原地区共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政权,而在南方,还出现了十个小割据政权,彼此之间既合作,又竞争,堪称小战国。

赵匡胤亲身经历了这个时期,动乱的年代,就连一身是胆的赵匡胤,在前期混得也是异常艰难。后来为了生存,赵匡胤先是投到了郭威的手下,在郭威征讨李茂贞时,赵匡胤屡立战功,就这样,他在郭威处站稳了脚跟。

郭威称帝之后,赵匡胤便被分到了郭威义子柴荣的帐下担任开封府马直军使,郭威没有儿子,在他去世之后,皇位就落到了柴荣的手里。

柴荣这个人颇有才干,文武双全。在位时间虽然不长,但他在位期间整军备战,安抚流亡的百姓,减少赋税,中原的经济竟然奇迹般地开始复苏了。

柴荣于是将结束这个乱世,当成了自己努力的目标。他东征西讨,西败后蜀,北破契丹,其他一些小政权也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创。

可柴荣寿命不长,仅仅过了六年就一命呜呼了,年轻的柴宗训即位。在柴荣的努力之下,后周终结乱世,统一华夏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柴荣去世之后,年幼的柴宗训根本就无力完成这一伟大构想,搞不好还会白白葬送柴荣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基业。

黄袍加身,赵匡胤勇敢的抗下了一统天下的重担

赵匡胤心怀天下,不忍天下再因此陷入动荡与分裂,勇敢的抗下一统天下的重担。当时担任都检点的他与赵普合起来演了一出好戏,以率兵去北方抵御来敌为由,率领着军队浩浩荡荡的就来到了陈桥驿。

在陈桥驿,赵匡胤慢悠悠地带着部队停下来休整,在晚上的时候,他还喝了点酒,这一喝就喝多了。从到了陈桥驿,赵匡胤便开始醉酒,一直到赵普等人准备妥当,他才在众人的簇拥中清醒了过来。

赵匡胤一醒过来,他就被披上了一件黄袍,赵匡胤心里狂喜,但他依旧狠命地推脱,不肯“犯上作乱”。但赵匡胤的部下死活不答应,赵匡胤也不再勉强,而是提了几个条件,大概涉及到这么几点核心思想:

(1)我不干,你们非让我干,你们让我干,就得听我的;

(2)不允许杀害无辜,严肃整顿军纪,谁也不允许瞎搞;

赵匡胤得了便宜还卖乖,带着大军就占领了开封城。这个黄袍加身的戏码,真的是绝,但这并不是赵匡胤的原创。当年郭威称帝就是用的这一方法,赵匡胤当时作为小弟,亲自经历了这个过程。

不得不说,这个方法既安全,又好用,单纯就演技来说,赵匡胤更是要胜郭威一筹。

占领了开封之后,赵匡胤命人占领了皇宫。然后进入皇宫,去请柴宗训娘俩下台让位。话说得也很明白,我原本不想当这个皇帝的,但兄弟们非要我带领大家往前奔。你小柴能不能识相点,主动禅位呢?

柴宗训孤儿寡母的,既然败局已定,赵匡胤还承诺善待柴氏皇族,那干脆就做个顺水人情,主动将皇位禅让给了赵匡胤。

赵匡胤建立了北宋之后,也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和平取得了政权,并且善待了柴氏一族。赵匡胤夺权这事原本做的就不地道,但他能够兵不血刃地完成政权过渡,也算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赵匡胤为了政权稳固,也是操碎了心

赵匡胤虽然没有用暴力手段夺权,但想要杀死他的人可一点都没少。除了那些柴氏的铁杆臣子,还有一些表面臣服,实际包藏祸心的节度使,当然,还包括以南唐为代表的小政权。

所谓攘外必先安内,赵匡胤为了维护大宋政权的稳定,先是召集众位兄弟们喝了一顿酒,堂而皇之地将兄弟们的军权全都要了回来。

除了他亲弟弟之外,那些军营里面的老兄弟,全都去后方养老去了,这事干的是滴水不漏,好歹给那群兄弟们保留了富贵,也算是赵匡胤做人不太绝。

安抚了身边的这群兄弟之后,赵匡胤便将目标对准了北宋之外的那群人。赵匡胤向他的敌人释放了一种信号,那就是不要挣扎了,我大宋优待投降者,不要再负隅顽抗了。

这种话,简单说一说,又有哪个会真的放在心上,赵匡胤自然还要在各种不同的场合,向天下之人展现他的决心与魄力。

赵匡胤为何要将白起踢出武庙十哲

武庙是唐玄宗时期建立的,为了祭祀历代的将军而建立。武庙的主神是姜子牙,而武庙的副祀是张良。包含张良在内的十个武将分别坐在两侧,白起为左列之首,而张良为右列之首。

在古代,左侧为上,由此可以看出,白起在历届武将中的地位。白起作为一个从草根做起的将军,其封神经历足以让世人敬佩。

试想一下,靠着军功一步步从一个小军官做到了武安君,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成就。而且,白起一生未尝败绩,以全胜的战绩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单纯论功绩来说,白起值得世人尊重,但白起这辈子有个抹不掉的污点,那就是白起杀害降卒,在长平之战后,白起坑杀降卒45万,这让白起的名声打了折扣。

赵匡胤当时向世人展示的是自己不杀投降者的政策,而他如果还将“人屠”白起供奉在武庙之中,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因此赵匡胤这么做,就是借白起之事,再度向世人表明自己的态度,那便是我赵匡胤真的会善待你们,放心投降好了。

还有一点,那就是白起当年杀的都是赵国的士兵,而赵匡胤也姓赵,所以赵匡胤从心眼里不喜欢白起,也可能有这方面的原因。

后记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赵匡胤作为一个帝王,按说是不应该和一个去世上千年的人较劲。他之所以找个理由将白起踢出武庙十哲的序列,更多的还是出于政治宣传方面的考虑。

因为他们两个人的价值观是不一样的,赵匡胤也不喜欢这个人的,所以是把他撤掉了。
这是因为他非常的讨厌这个人,而且觉得他根本就不配拥有这样的待遇,然后他这个人也是非常不重视武将的。
在赵匡胤的眼里觉得白起杀了很多的士兵,而且也觉得他的统治非常的残忍,所以才会从武庙当中除名。
那是因为宋太祖知道白起有着更大的发挥,如果一直在武庙的话,反而是屈才了,同时也不想让他人利用。

祭祀历代良将的武庙,赵匡胤为何单单踢出战神白起?

宋太祖赵匡胤之所以将白起踢出五庙,其原因是白起虽有莫大功绩,但却也有杀俘之举。虽说杀俘这种事情在战争当中很正常,但是白起一次坑杀四十万人,还是用骗这种手段,所以便以功业有瑕疵之缘由将其踢出武庙。但其背后也有两点原因,给了割据一方霸主们最后的退路,以及整个武将群体一个警告,即便功绩再大也会被拿下。唐朝开元十九年,唐太宗为了祭祀历代名将,下令建造武成王庙,级别与在孔秋的文宣王庙对等,入选其中的无不是历代之名将。武庙以姜子牙为主祭,张良为副祭以及历代选出十位名将分列左右,共享香火拜祭。而后又添加六十四位历朝名将与文庙七十二子相对应,而这先前入选的十位名将便被称为武庙十哲,与文庙十哲相对应,其中以秦武安君白起为首。武庙至建成之后,就受到各个朝代皇帝以及王公贵族的拜祭。但是到北宋伊始,宋太祖赵匡胤到武庙拜祭时,却将白起除名。北宋建隆四年,赵匡胤至武庙拜祭,按照礼仪上香完毕之后,仔细端详庙内端坐受人祭拜的列位将军塑像。直至看到武安君白起之时却勃然大怒,下令让人将摆起画像塑像全部清出武庙。甚至是口中怒道,白起坑杀已经投降的俘虏为之不武,却又如何有资格在此享受祭拜。按理说来,白起一生中征战三十七年未尝一败,这等战神如何没有资格位列其中。甚至当时宋朝初立,周边割据政权足有六个之多,如能得到如白起一般的军事天才何愁不能横扫天下。可见赵匡胤将白起移出武庙,并不是一时兴起或个人看法。赵匡胤撤掉白起席位,一个便是向世人宣告宋朝不提倡杀戮,甚至以杀戮为罪孽。还给了周边割据政权以念想,毕竟赵匡胤这么做也是宣扬了不杀俘的优待措施。如果赵匡胤不宣扬这种想法的话,谁知道周边割据政权会不会困兽犹斗,最后搞得两败俱伤,让宋朝无法一统天下江山。这样做就相当于给了割据政权一个定心丸。而另外一个想法,便是警告当朝武将,无论你是何等功绩何等地位,赵匡胤我可是说撤你就撤你。毕竟赵匡胤得位来自于黄袍加身,以军权得天下之位。他也怕武将里再来一次黄袍加身的好戏,所以以此作为警告让武将们安分守己点,不要做朕不喜欢的事儿。 

因为赵匡胤属于贬白起一派,认为白起的战绩都是假的,所以白起给踢了出去。
赵匡胤当时为了巩固自己的朝廷,对外宣扬自己要以“仁爱”治天下。白起虽然是一代名将,但是他也算是一代杀神,这不符合赵匡胤仁爱的理念。
祭祀历代良将的武庙,赵匡胤却单单踢出战神白起,是因为战神白起在那场战争之中,坑杀了几百万的俘虏,太过于残忍了。
因为赵匡胤觉得白起杀过投降的士兵,是一个性格残暴的将领不配在武庙里接受供奉。其实这也是赵匡胤释放的一种政治信号,它旨在告诉负隅顽抗的敌人,只要他们愿意归降大宋一定优待。说到底,赵匡胤就是想不战而屈人之兵。

将白起移出武庙十哲的赵匡胤,为何要这么做呢?

武庙又叫武成王庙,初建于唐朝唐玄宗时期,祭祀的是兵家鼻祖姜子牙,武庙的级别和祭祀规格与“文圣”孔子一样,所以姜子牙也被尊为“ 武圣”;但文庙中除了祭祀孔子外,还有十哲及72弟子(后期增加为4配12哲148先贤),所以武庙中也要有十哲和72子;从春秋战国至唐玄宗时期,所诞生过的名将何止千员,但能入选的只有这么些,所以竞争也是十分激烈的,能上榜的都是名将中的佼佼者,是一种荣誉。

入选武庙七十二子固然很难,但人数终究还是有那么多,而十哲则要更难,能入选的人物,皆是千古之人杰,不仅无敌于当时,更是名震千古,关键是影响力要大;唐朝时期列出的武庙十哲分别为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勣、张良、田穰苴、孙武、吴起和乐毅,就现在看来,可能就对田穰苴稍微有点陌生,但这田穰苴也不是简单人物,所著的《司马法》入选武经七书,在春秋末年也算是一代战神级人物。

在唐朝的武庙十哲中,左列第一是白起,右列第一是张良,一位是战国四大名将之首,一位被后世誉为“谋圣”,足可见这两位的影响力和地位。唐朝灭亡后,经过五代十国的乱世纷争,最终由后周名将赵匡胤几乎一统天下,建立了宋王朝。在宋王朝建立后,一日,宋太祖赵匡胤去参观武庙,在历观两廊所画名将,在看到白起后,赵匡胤思索良久,突然用手中的杖指着白起的画像道:“起杀已降,不之甚,何为受享于此?”并命人将白起的画像卸下来拿走。

虽然后来白起仍是进了武庙,却是无缘十哲了,仅七十二子中的东庑第一,看上去感觉和十哲相差无几,但实际地位却是相差极为悬殊。因此,历史上乃至于如今,很多人都对赵匡胤的这一举动感到愤怒,觉得赵匡胤自身能力平平,战绩更是远远无法和白起相比,凭什么对白起品头论足?就因为他是开国皇帝吗?说起开国皇帝,赵匡胤乃是整个宋王朝,都未能完成大一统,而且宋朝还是历史上有名的弱,但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白起的能力和战绩的确不用多说,平生大小70余战,没有败绩;伊阙之战歼灭韩魏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大破楚军,攻入郢都,迫使楚国迁都,楚国从此一蹶不振。长平一战一举歼灭赵军45万人,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敌战先例;据梁启超统计,战国时期总计战死两百万左右,其中有一半是死于白起之手,尤其是在长平之战时,直接坑杀了赵国降卒四十余万,占了战国战死人数的五分之一。

而赵匡胤的军事能力其实丝毫不弱,如果他没有成为开国皇帝的话,那在古代名将榜上,至少也有他的名字;在后周与北汉、辽国联军入侵的时候,大军不能抵挡,危难之际,是赵匡胤拼死奋战,结果力挽狂澜,大破联军,史称“高平之战”,也就是在此战之后,赵匡胤开始崛起,成为后周的中高层将领,并深受后周武帝柴荣的信任。

在后周与南唐的战役中,南唐奉化军节度使皇甫晖、常州团练使姚凤率领号称十五万的军队在清流关抵挡后周的军队;结果不仅被赵匡胤轻松击破,而且赵匡胤还阵斩了皇甫晖,并将姚凤给生擒了;此后,赵匡胤又屡立战功,可以说,赵匡胤后期的地位,是靠自己亲手打拼出来的,并不是野史中所谓的与柴荣结为异姓兄弟而被特殊提拔的。

而且赵匡胤一生中最受后世褒奖的就是“仁德”,那些宋朝学者评价赵匡胤的就不说了,明太祖朱元璋对赵匡胤的评价是:“惟宋太祖皇帝顺天应人,统一海宇,祚延三百,天下文明。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明朝文学家冯梦龙的评价是:“或谓宋之弱,由削节镇之权故。夫节镇之强,非宋强也。强干弱枝,自是立国大体。二百年弊穴,谈笑革之。终宋世无强臣之患,岂非转天移日手段?”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对赵匡胤的评价是:“太祖勒石,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位,而跪读。其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赋。呜呼!若此三者,不谓之盛德也不能。”乾隆皇帝的评价是:“吾于开创之君,独以唐太宗、宋太祖为不可及焉。二君者,皆以不世之才,平一天下,而以仁爱之心、宽平之政保养百姓,治功灿然,昭于千古……”

由此可见,赵匡胤自身是真的以“仁德”治理天下的,纵观古今,可能唯有唐朝和宋朝没有对开国名将下手了,唐朝是因为唐太宗够年轻,能镇住那些个名将,而宋朝赵匡胤对部下是赐予高官厚禄“杯酒释兵权”,而且赵匡胤对于前朝后周的柴氏一族也是极好;以赵匡胤的为人,自然对白起这种杀俘的武将极为反感,所以将白起移除武庙也在情理之中。

就从现在看来,赵匡胤这种行为也是能理解的,因为在近代,各国联合签订的《日内瓦条约》就是保护平民和战俘的国际公约;而且其实很多士兵并不是主动愿意打仗的,如果仅仅因为战败,就剥夺他们的生命,这是极为不人道的。在二战时期,为何日本会受到世界各国的强烈谴责?就是因为日本在二战时期不顾《日内瓦公约》,大肆屠杀平民和战俘,战争无法避免,但虐待乃至于屠戮平民和战俘的行为,的确是不应该的。

赵匡胤为什么要将作为战国名将之首的白起踢出武庙十哲?

武庙,就是武成王庙,武成王就是姜太公,它是唐肃宗对姜太公的追封,从此,人们就称姜太公庙为武庙。

唐朝尚武,所以武庙兴起于唐朝。

姜太公乃兵家之祖,号为“兵圣”,和文圣孔子并列。孔子有10大弟子号为“十哲”,姜太公自然也得有人来陪祀,于是,唐朝皇帝从历代名将中挑选了10人出来配享武庙,就是“武庙十哲”。

这10人是谁呢?

张良为副,以下依次是:田穰苴、孙武、吴起、乐毅、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勣。

遍观诸人,除了感觉田穰苴名气小点、张良有点偏谋士外,其余都名镇江湖,个个大杀四方。

这是唐朝的版本,到了宋朝,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这得从宋太祖赵匡胤说起。

宋朝建立后,赵匡胤按例去祭文、武两庙。当他走到“战神”白起画像面前时,激动地以手杖指着画像说:

“(白)起杀已降,不武之甚,何为受享于此?”

意思是说:白起杀俘,严重违背了武德,这样的人怎能配享武庙呢?

史书没有描写赵匡胤当时的表情和神态,但明显可以感觉到他相当气愤,赵匡胤为什么这么反感白起呢?

表面上看:是因为白起的杀俘事件,就是长平之战坑杀几十万赵兵的事情,白起也因此获得“人屠”的称号。但仔细一想,真是这个原因吗?


我们可以结合接下来发生的事综合来看:白起是被赵匡胤亲自清除出武庙十哲的,祭祀结束后,文武百官根据太祖的心思,对武庙进行了一番重新审视。最后,还有2位十哲被请出了武庙,他们是吴起和韩信。

我们来梳理一下这3人有什么共性?梳理完就可以看出赵匡胤为什么要这么做了。

白起除了会打仗,顶撞上司也挺有一套。

长平之战前,白起满以为自己是主帅的不二人选,结果却是王龁;

长平之战后,白起满以为自己可以率军趁胜追击,灭亡赵国,可还是王龁;

当邯郸之战不顺、秦王要白起救火时,白起却耍起了性子,称病不去,相国范睢去请也不给面子;

最后,白起被愤怒的秦王赐死。

如果白起不撂挑子,赵国或许早就灭了。我们不管到底是白起的错,还是秦王的错,从赵匡胤的角度来看,白起这就是个老兵痞,给领导甩脸色,即便很能打,也不敢用这样的人。赵匡胤这样表态实际上是在给当时的武将树立榜样:服从,才是军人的天职。

吴起和韩信也有黑材料:吴起为了成名不择手段,多次更换主子,最后在楚国弄得身败名裂;韩信功高盖主,向主子邀功,差点割据自立,是为不忠。

像这样的人,赵匡胤肯定是不喜欢的,臣子们很懂赵匡胤的意思,便上书将这2人请出了武庙十哲。

殊不知,赵宋的天下也是靠不当手段得来的,他们这样做的同时,是不是也该打自己的脸呢?

也许正是因为心虚,越怕什么越要掩盖什么,所以赵匡胤才“果断”请出了这3大战神。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你永远难堵悠悠众口。

因为他认为顶着“人屠”称号的白起是一个残忍之人,没有资格享受百姓的供奉,所以将其踢出武庙。
本文标题: 赵匡胤为什么要将白起等 22 人踢出武庙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3001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何为七夕当年明月和渤海小吏对比如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