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斧声烛影”的小斧,居然是赵匡胤的心头好,曾用它敲掉大臣门牙是真的吗?柱斧,始见于宋代文献,宋朝太祖赵匡胤,就常以柱斧击打大臣,...
“斧声烛影”的小斧,居然是赵匡胤的心头好,曾用它敲掉大臣门牙是真的吗?
柱斧,始见于宋代文献,宋朝太祖赵匡胤,就常以柱斧击打大臣,宋朝司马光所著的《涑水记闻》中就有赵匡胤因”弹雀“被觐见的御史张霭所扰,而“举柱斧柄撞其口,堕两齿”的记录。《邵氏闻见录》中亦有“(张齐贤)文定就大盘中以手取食,帝(赵匡胤)用拄斧击其首。”(“拄斧”通“柱斧”)此外,大理寺丞雷德骧也因弹劾宰相赵普“擅增刑名”,被怒火中烧的赵匡胤“引柱斧击折其上腭二齿”,这段故事在《续资治通鉴长编》和《涑水记闻》中都有记载。
▲范仲淹:我太祖皇帝应天顺人,受禅于周,广南、江南、荆湖、西川,一举而下,罢诸侯之兵,革五代之暴,垂八十年,天下无祸乱之忧。
赵匡胤不仅屡屡用柱斧击打大臣,最后他亦是”死“在斧上,离奇的”斧声烛影“,正是宋太祖的结局。
赵匡胤之后,又有宋仁宗、宋徽宗使用柱斧的记录,《邵氏闻见录》中载,宋仁宗赵祯在见到张贵妃处有臣僚所送的定州红瓷器后,一向节俭为先的他对此非常恼火,自己的后妃、大臣里竟有收礼送礼之事,一气之下,遂“以所持柱斧碎之”。关于徽宗,则记录在《中吴纪闻》中,当时蔡京专权,大臣雍孝闻愤而上谏,力诋蔡京,但徽宗赵佶身边的“卫士怒孝闻唐突,以拄斧撞其颊,数齿俱落”。
▲宋徽宗即位后启新法,但由于重用蔡京等一众奸臣,导致新法变味,“花石纲”大兴,北宋国势自此急转直下。
这个在宋朝宫廷中经常出现的柱斧,究竟是何物?如今,”柱斧为何物“这个问题,有了数个观点,其中主流的四个为斧头说、柱拂子说、拄杖说、礼器说。
斧头说的观点中,认为柱斧即是朝官所用的水晶制小斧,《汉语大词典》中即是此解。《中国古代名物大典》中也将柱斧解释为“水晶小斧,上朝时用之,多见于宋”。此类观点真实性较高,但如果考虑到礼器说,则无法解释为何宋朝皇帝日夜持之。从宋太祖、宋仁宗两人的事迹中可以看出,太祖和仁宗,是早晚柱斧不离身的,要不然也不会一有事,就马上能”怒而击之“。而徽宗近卫,朝堂之上,手持柱斧,应为仪仗或防卫所用,如是前者,则更贴近礼器说。
▲斧钺在古代,是一种象征性的武器,代表着古代统治者的权力和尊严。所谓”假节钺“,即是指统治者将权力暂借臣子之意。
柱拂子说,有人经考证,认为”柱斧“即“柱拂”,就是一种由水晶、玉或铜铁等制成,有柄有穗,类似拂尘的日常用具,可掸拭尘埃、驱赶蚊蝇,供宫廷、民间之用。朱或的《萍洲可谈》中载:”政和间,有提举学事官上殿札子, 论庶官或用玉斧。同于斧戾之义, 乞革去。勘会得乃是人间所用柱拂子。“
柱拂子说完全颠覆了大众对柱斧的印象,虽然亦有可能,但皇上手持拂尘,如不是信奉道教,毕竟有失威严,更别提用它打人。而且,也难以解释为何徽宗时的近卫手持拂尘,若为皇家仪仗,记载岂会不详不尽?若为护卫兵器,拂尘远不如斧实用。故此,相比其他论点,柱拂子说是最站不住脚的一个。
烛影斧声是什么典故
在《宋史纪事本末》记载说“汝百年之后,当传位于光义,光义传于光美,光美传于德昭(太祖子)”是说宋太祖的母亲,太后杜氏在生病时,与宋太祖和丞相赵普立下“金匮之盟”,决定在太祖百年之后由其弟赵光义继位。
“金匮之盟”的说法是宋太宗赵光义在继位之后对大家说的,在历史记载上参与“金匮之盟”的丞相赵普一直反对赵光义继位,而是主张立太祖的儿子,后来赵普被罢相,同年9月太祖立三弟光义封为“晋王”。
在太祖去世前,赵光义是“开封尹+晋王”,符合当时的皇储身份,并且大权在握,赵匡胤两个成年的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不仅没有实权,而且从不参与国家政务。宋太祖似乎没有传位给儿子的打算。
所以宋太祖死的原因是不是“烛影斧声”事件中被宋太宗谋害篡位,一直也有异议。
烛光斧影是什么意思?
史载,赵光义进入宋太祖寝殿后,但遥见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以及“柱斧戳地”之声,赵匡胤随后去世。二十一日晨,赵光义就在灵柩前即位,改元太平兴国。这个事件由于没有第三人在场,因此一直以来都有赵光义弑兄登基的传说,但是无法证实,成了千古疑案。
由于赵匡胤并没有按照传统习惯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弟弟赵光义,后世因此怀疑赵光义谋杀兄长而篡位。
史载,赵光义进入宋太祖寝殿后,但遥见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以及“柱斧戳地”之声,赵匡胤随后去世。
由于牵涉到皇帝的死亡,以及即位之谜,此事件一直被后世所争议。
谁给我讲讲烛光玉斧的故事?
这个事件由于没有第三人在场,因此一直以来都有赵光义弑兄登基的传说,但是无法证实,成了千古疑案。《宋史·太祖本纪》上只简略的记载:“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文莹《续湘山野录》记载,“上御太清阁四望气。……俄而阴霾四起,天气陡变,雪雹骤降,移仗下阁。急传宫钥开端门,召开封王,即太宗也。延人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
司马光《涑水纪闻》的记载则极力为宋太宗辩解。据《涑水纪闻》记载,宋太祖驾崩,已是四鼓时分,宋皇后派内侍王继恩召秦王赵德芳入宫,但王继恩却往开封府召赵光义,晋王的亲信左压衙程德玄己在门口等候。赵光义闻后大惊,说“吾当与家人议之。”王继恩劝他赶快行动,以防他人捷足先登,赵光义便与王继恩、程德玄三人于雪地步行进宫。据此,宋太祖死时,太宗当时不在寝殿,不可能“弑兄”。
元976年,宋代开国之君赵匡胤一夜之间猝然离世,正史中没有他患病的记载,野史中的记载又说法不一。他的死因,成了历史上一宗离奇的悬案。
《湘山野录》中说,开宝九年10月,一个雪夜里,赵匡胤急召他的弟弟赵光义入宫,兄弟二人在寝宫对饮,喝完酒已经是深夜了,赵匡胤用玉斧在雪地上刺,同时说:“好做好做”,当夜赵留宿寝宫,第二天天刚刚亮,赵匡胤不明不白地死了。赵光义受遗诏,于灵前继位。
《烬余录》说,赵光义对赵匡胤的妃子花蕊夫人垂涎之久,趁赵匡胤病中昏睡不醒时半夜调戏花蕊夫人,惊醒了赵匡胤,并用玉斧砍他,但力不从心,砍了地。于是赵光义一不做二不休,杀了赵匡胤,逃回府中。
《涑水纪闻》里说:太祖去世时已是四鼓。宋皇后叫内侍王继恩把皇子德芳叫来。王继恩考虑到太祖早就打算传位于晋王光义,却找来了赵光义,进宫后,宋皇后问:“是德芳来了吗?”王继恩回答:“晋王来了。”宋皇后惊诧莫名,后来突然醒悟,哭着对赵光义说:“官家,我母子的性命,都托付给你了。”
另外,据说赵光义以弟弟的身份继承兄长的帝位,是他母亲杜太后的意见。说是杜太后临终时,曾对赵匡胤说:“如果后周是一个年长的皇帝继位,你怎么可能有今天呢?你和光义都是我儿子,你将来把帝位传与他,国有长君,才是社稷之纲啊!”赵匡胤表示同意,于是叫宰相赵普当面写成誓词,封存于金匮里,这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也就是赵光义“兄死弟及”的合法根据。
这一切,都使人们产生了许多疑问。
一是赵匡胤死时的“烛光斧影”。
按说宫廷礼仪,赵光义是不可以在宫里睡觉的,他却居然在宫里睡觉。太监、宫女不该离开皇帝,却居然都离开了。忙乱的人影、奇怪的斧声,以及赵匡胤“好做好做”的呼喊,一一都告诉人们,这是一场妻先策划的血腥谋杀。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