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他人痛骂日本,网上的宣传仇恨主义,我就十分生气,觉得他们很没有素质,日本人会不会也是这样?这个问题问题好,独立思考,换位思考...
看到他人痛骂日本,网上的宣传仇恨主义,我就十分生气,觉得他们很没有素质,日本人会不会也是这样?
谈谈个人看法:
1、日本对中国的仇恨远弱于中国对日本的仇恨;
1.1中国的仇恨是一种策略,可以有效地转化民众对国内问题的注意力,凝聚人心,日本就是把N个岛送给天朝,谢一万次罪也难以改变天朝的即定策略;
1.2日本是和平外交,二战时死了那么多人,费那么大的事,人民生活水平,平民感受到的国际地位也不如和平后来发展,让日本人感觉到了和平才是好;
1.3日本人不“爱国“,美国占领日本后,看到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太变态了,于是禁止日本进行统一的爱国主义教育,认为是洗脑,是奴化思维;
2、最近这几年,日本人对中国的仇恨在迅速增加。
80年代邓摄政在位时,中日关系非常友好。电视里天天是日本电器广告和卡通剧;
但是,由于近年来的反日让普通在华日本人亲眼看到了天朝P民对他们的仇视,他们觉得自己冤死了,有些汉语好的日本人,在公众场所,在被问是哪里人时,居然要先环视四周,再回答。
某些特定的日子,当地公安会劝当地的日本人集中到某酒店里去,统一出外,统一行动,以方便公安统一保护(费用当地政府出,人家交了税的)。
这对那些普通的在华经商、求学、旅游的日本人心里冲击是相当大的。
明明是普通的劳动纠纷,日企的员工居然要先打爱国牌。
本人对日本人无任何偏爱,猛然发现,除了一台数码相机(还是公司提供的)也无日货,由于性格原因,个性上也合不来,但现在同情他们。
只有中国人是 “瘸子打围-----就会坐着喊” !
等到真正打起来了,喊叫声最大的人都他娘的当了汉奸!
“一.二九运动” 的很多发起人和骨干,后来都成了汉奸!
如何看待社会上媒体可以引导舆论甚至影响到民众生活?
【刍议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引导】 网络舆论引导
关键词:网络舆论;形成模式;舆论引导
20世纪60年代末,国际互联网延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高速发展使人类步入信息化社会。现今,全世界绝大多数人都是通过互联网来了解这个“运转的世界”,把网络作为自己的“前哨站”、“瞭望台”、感知外界冷暖的皮肤,同时,也用自己的传播行为影响着世界的运转。互联网的壮大发展改变了过去单一的视觉、听觉刺激,集多维性、互动性于一身,综合处理图。文、声、像、触等多种信息,整合成具有交互式的有机整体,并向广播、报纸、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体挑战,以其独特的传播技术占据了当代社会信息传播体系的主导地位,网络舆论的重要性也日益突显。
一、网络舆论的定义
舆论就是群众的言论、议论,是公众对其关心的人物、事件、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它是延持性与动态的结合,既彰显公众兴趣,又暗含个人兴趣,自发的公众舆论与有组织的新闻舆论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形成多种主导性社会意见的混合体,它是思想、道德、法律、文化等多方面的客观反映,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和社会风气。网络舆论是舆论的一种,它即具有舆论所表现出来的共性,又由于其载体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互动性和匿名性,使得网络舆论的主体、客体、自身、质量、功能、数量、强烈程度、持续性等具有不同的特征,所以在舆论的基础上,将网络舆论定义为:网络舆论是网民对出现在网络上或社会现实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等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言论、态度、情绪、观念等的总和,具有相对一致性、强烈性和持续性,能影响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减弱或消亡于该问题或现象的解决,其中混杂着理性和非理性的成份。
二、网络舆论的形成
网络舆论可以分为有组织的新闻舆论和自发的公众舆论。广播、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放射状传播结构,虽然专业的从业人员在素材的搜集、选择、整合和发布的过程中也反映了现实环境,表达了人们的意愿,但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设置议事日程”的问题。媒体报道什么、怎样报道、赋予各种“议题”何种程度的显著性,这些事件投射到网络上,影响了网民对事件的重要性排列顺序。在网络传播的环境下,人们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应接不暇。但是,为了寻找可靠权威的信息解决自身疑惑或支持自身观点,受众终究要进入具体网点,而传统专业媒体设置的网络站点自然成为了首选。在这种情况下,受众很可能不自觉地受到这些门户网站舆论的引导,或者根据其传播的信息形成目标、观点、态度、情绪和信念。
而自发的公众舆论,多是通过电子邮件、网上聊天、论坛、博客、微博、跟帖等方式实现。与传统媒体放射状的传播结构不同,这种自发形成的网络传播呈一种松散的网状结构。个人意见的发表是该舆论形成的起点,任何公众舆论都发源于个人意见,网民提出某种观点或设置议题,得到不同程度和范围的响应,这种观点或议题被多个人认同而聚集形成规模大小不一、热烈程度不同的讨论圈,这些讨论圈分散于网络的各个角落,大量的互动讨论形成的网络热题吸引着更多持共性态度的网络参与者。当这种互动讨论在各方推力下不断强化和深入,传播范围越来越广,直至到达某个临界点时,这种被多数人认可的个人意见就变成了网络舆论。
当然,不是任何个人言论都可以变成网络舆论。网络海量信息无所不包,涉及方方面面,而公众的注意力有限且存在选择性接触的限制,只有当信息内容具有反常、奇异或者惊悚的特征,体现出强烈的社会矛盾冲突,具有显著的社会现实意义,具有公共属性,即它所暴露出来的本质是与公共利益相关时,它才能发展成为网络舆论。如早前的“华南虎事件”,这是一场持续了近一年时间,由一张小小的照片引发的舆论风潮。它体现了“寻求真相”的社会价值,也包含了“政府公信力”等敏感的社会因素,“打虎派”与“挺虎派”观点利益的对立显现了激烈的社会矛盾。
三、网络舆论的特征
1.复杂广泛性
网络传播使得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舆论主宰者。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可以在法律与道德允许下,在不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借助网络平台自由选择各种渠道来发表观点、与他人交流。在复杂广泛的网络群体中既有政治觉悟与法律意识较强、分析问题有一定深度的参与者,亦有思维不定性、活跃、易被新鲜事物吸引的年轻人,当然更不乏一些利用网络刻意制造谣言、散布不实信息、宣泄不良情绪的人。而网络舆论所涉及的范围又十分宽广,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既有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也有生活、民事、道德等各方面。每个网民的背景不同,受其既有政治因素倾向和现实利益的影响,对不同信息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2.开放互动性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舆论不需要审批、核实,没有“把关人”控制,也不限时间和空间。任何信息都可以第一时间传播,众多网民形成大量的互动讨论圈,并且不断深入扩大,从而促成网络舆论的形成。开放的互联网将不同国界、不同种族、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网民联合在一起,实现了网民间、媒体间的信息交互。这种开放型的信息互动以多层次、多角度的面貌使网络舆论迅速而深入的呈现了相关议题。
3.相对匿名性
目前的网络发言不需要提供个人的真实信息,其身份具有隐匿性。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被贴上不同种类的标签,个人的言论、行为、情感往往由于隐形标签的原因而被限制,人们在种种无形的压力下,无心突破标签附带的枷锁。但是网络的匿名性这层虚伪的外衣却让人可以忽略自己的标签,突破自身的特质,不必考虑个人社会身份地位等方面的因素,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表达意愿的自由,给个人发表言论提供了“安全帽”。这一方面使得公众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真实地进行意见表达,知情权、参与权等权利都得到不同程度的保护和提升。但另一方面,它亦使个人淹没在人群的海洋里,这种处于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将会使人丧失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在一种“法不责众”心理的支配下,做出种种宣泄原始本能的冲动行为。事实上,现今由于搜索引擎等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普通大众亦能熟练掌握使用网络的技能,类似“人肉搜索”等网络搜索方式使网络隐身变成了相对的概念。
新闻媒介与舆论导向的关系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 新闻媒介反映并代表舆论。
1、公开表达对于舆论既是必要条件又是最后形成的标志,而公开表达又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介,所以舆论的形成始终到少不了新闻媒介这条最公开的渠道。
2、新闻媒介为舆论起到了最经常的承载作用,使得媒体从最单纯的表达渠道“晋升”到公 众代言人的位置,即“拟态公众 ”。
3、新闻媒介在舆论领域同时扮演了公众论坛和公众代言人的角色。它既是舆论的载体,又是舆论主体的影子。
二、新闻媒介引发舆论
1、舆论形成的前提是“必须要有意见就指向 —— 特定公共事务 ”,而人们对这一事务重要信息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媒体。公众对于外界信息重要程度的判断也主要依据新闻媒介判定的顺序。
2、新闻媒介设置的议题常常衍生为舆论的源头,即公众关注的公共问题 (事务)。这是媒体长期潜在地影响、作用舆论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
三、新闻媒介引导舆论
1、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信息是舆论及公众意识形成的基础,公众形成意见态度过程中实际已受到媒介信息环境的制约,这种信息钳制式地作着引导。
2、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额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新闻媒介通过隐含的意见倾向性报道,或通过直接的评论,表达立场、观点,引导舆论。而面向大众的传播媒介很容易使自己的观点立场成为 “主流意见 ”,从而使公众视其为多住意见而遵从和符合,往往这也是媒体有意识地控制和引导过程。 这是其强大影响力最明显的表现。
舆论的社会功能和主要目的:
1、社会功能:以公开表达的集合式的公共意见直接或间接地干预社会生活。这是由 其“民意表达和民众力量显示 ”的本质特性决定的。
2、目的:使公共事务最大限度地符合公众共同的意志和要求。
3、主要功能:对涉及公共实务的组织、人员的行为实行监督,进行有效的制约和限制,使之服从于即定的公共共同意志,符合公众共同利益。是“社会控制 ”形式之一。
一、新闻媒介反映并代表舆论
分散的个人意见要公开表达、参与大范围的社会讨论,最终形成一致意见也要公开表达才能作用于社会,成为具有实际意义的公从意见。公开表达对于舆论既是必要条件又是最后形成的标 志,而公开表达又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媒介。新闻媒介履行的是面 向全体社会成员的大众传播,对社会全面开放,其传播涵盖范围 之广、公开性程度之高都是其他传播渠道所难以比拟的。同时, 它的传播又是持续、大规模的运作。这样,公众就很容易、也很 自然地选择在新闻媒介上发表评论,最后的“达成一致”通常也是 在新闻媒介上形成并广为传播的。舆论形成的自始至终,都常常 少不了新闻媒介这条最公开的渠道。 正因为有了最初也是最经常的承载作用,在人们眼中,新闻 媒介与舆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加上新闻媒介传播活动的专 门化和职业化,久而久之,逐渐衍生而为专职性的舆论工具或舆 论机关。在现代社会中,新闻媒介鉴于其最直接、最经常、最普 遍地反映公众意见的舆论表达作用,逐步从单纯的表达渠道,“晋 升”到了公众代言人、民意代表的地位,作为“广泛的、无名的社 会舆论的工具”。这样,在不经意间,新闻媒介在舆论领域实际已 同时扮演了公众论坛和公众代言人的又重角色,它既是舆论的载 体,又常常是舆论主体的影子。
二、新闻媒介引发舆论
舆论要形成,其前提是必须要有特定的意见指向,而这个特 定的意见指向则是指特定的公共事务,也就是说对于公众来讲, 首先要做到的事情就是必须了解和认识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与自 身相关的利益以及事务的准确信息,才有可能发表正确的意见。 那么,公众又是如何认识这一事务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有 能够接受到的来自我们外界信息的渠道主要就是通过新闻媒介, 因此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认为,对于外界信息的重要程度判定 我们也主要依据新闻媒介判定的顺序。在新闻传播学的基础理论 调查中,人们往往生活在由新闻媒介所提供的能够坚持源源不断 反馈信息的信息通道中,做为媒体的新闻媒介来讲,根本也不能 决定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进行判断和思考,但有个不争的事实 是,至少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们思考什么、关心什么。做为 新闻界本身而言,也不可能经常告诉人们对于新闻舆论持什么观 点,但它能在客观程度上告诉读者应该考虑些什么问题和不应该 考虑什么问题。新闻媒介在对外界信息进行报道时,也都是经过 仔细过滤与筛选的,因此,做为公众而言,采用相关的手段把新 闻媒介认为是特别重要的信息进行加以凸现,使这些能够反映公 众信息的报道成为公众的焦点,甚至进而引发公众舆论。这是一 个严格选择与精心突出的过程。新闻媒介设置的议题常常衍生为 舆论的源头——公众关注的公共问题。这是新闻媒介长期、潜在 地作用、影响舆论的一个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三、新闻媒介引导舆论
新闻媒介的主要功能在于向社会公众提供大量准确、及时的 信息,供人们了解外界变化,引为决策参考和行动依据。但这并 不意味着新闻媒介在舆论形成中只是个材料供应者和意见反映 者,也不仅是个问题设置者,事实上,现代新闻媒介很多情况下 已上升为舆论的积极引导者。这种引导主要体现在两点: 1、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 们的认识,引导舆论。现代人已日益浸润在媒介信息的汪洋大海 中,人们眼中的现实,是媒介有意无意地营造出的媒介现实,是 媒介拟态环境。信息是舆论的建筑材料,它决定着人们对事实掌 握的程度和对外界的感知,是公众意识形成的基础,是人们判断 的依据。公众在形成意见态度的过程中,实际早已不知不觉间受 到媒介信息环境的制约,这种信息钳制式地作着引导,若隐若 现,潜移默化,作用更持久,作用力也更大。 2、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这是指新闻 媒介通过报道中隐含的意见倾向,或者通过直接的评论,表达观 点立场手,引导舆论。德国女传播学家伊丽莎白提出了一种描述 舆论形成的理论假设——“沉默的螺旋”。“沉默的螺旋”理论为我们 提供了一种考虑问题的全新视角:新闻媒体中舆论的形成往往不 是社会公众对于热门话题进行理性讨论的最终结果,而可能往往 最后表示是对一些个别强势派别意见的趋同后的最后结果。需要 注意的是:强势意见得到认可的时候,个别公众所坚持的少数相 对正确的意见有可能屈就于优势意见的压力而导致表面上认同, 但实际上在公众的内心当中表现出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这样将 导致舆论只是在表面上的一致,并非是真正的认同。这样的例子 现实在很多。媒体在引导舆论的时候,必须首先尊重公众,深刻 地理解已有舆论,要顾及到少数人的意见,多提供一些选择。依 照德国女学者诺依曼提出的著名的“沉默的螺旋”理论,在舆论形 成过程中,分散的公众成员在发表意见时会受到从众心理的很大 制约,出于避免被孤立的很自然的想法,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占 优势地位的多数意见的影响或左右。这种对于外界占优势的多数 意见的感知,主要来自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在现代社会,则尤 其是来自面向大众的新闻媒介。由于新闻媒介常以公众代言人姿 态出现,它的意见传播公开、广泛,持续时间长,声势浩大,在 社会意见中具有独特的权威感,这是媒体意见独有的、很难被超 越的优势,也因此使之很易成为主流意见。
参考:闫云峰 浅析舆论导向与新闻媒介的关系
我们国家的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对社会具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是构成社会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既是由媒体的政治责任所决定的,也是媒体的社会责任所要求的.坚持好正确的舆论导向对我国媒体来说可谓极其重要.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