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废掉皇帝,封谁为皇帝封刘协为皇帝。董卓在北芒立下了救驾大功,回京后便掌权。又招揽吕布杀掉丁原,很快就吞并了附近两大军阀兵力。...
董卓废掉皇帝,封谁为皇帝
封刘协为皇帝。
董卓在北芒立下了救驾大功,回京后便掌权。又招揽吕布杀掉丁原,很快就吞并了附近两大军阀兵力。随后董卓废少帝,立刘协即位(是为汉献帝),且不久就弑害了少帝及何太后,专断朝政。据有武库甲兵,国家珍宝,威震天下。
扩展资料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病重,遗诏将刘协托付给宦官上军校尉蹇硕。四月,灵帝去世,立刘辩为帝,是为汉少帝。何皇后也改称为何太后,临朝处理政务,但国家大权实际上已为何进掌握。刘协封为渤海王,后改封陈留王。
刘协登基后,董卓自封为丞相,后又加封为太师,完全控制了中央政权。董卓的军队在洛阳劫掠财物,奸淫妇女,无恶不作,后并把洛阳城烧成一片废墟。
初平元年(190年)春天,各地的州郡牧守以讨伐董卓的名义纷纷起兵。由于起兵的州郡都在关东(潼关以东),所以史称“关东联军”。许多地方豪强响应了这次起兵,带着自己的私兵万里相赴,自此正式拉开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序幕。
关东军共推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从北、东、西三面来包围洛阳。董卓因受关东军的威胁,挟持刘协由洛阳迁都长安。这时,王允任司徒,主持具体政务。他表面上依附董卓,暗中心向汉室,身边聚集了一批朝中官员。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魏王曹操去世,世子曹丕继位。其时,虽然有孙权、刘备的不断犯边,但基本不成气候,中原腹地的和平已成定局。除旧布新,建立新朝,已经是人心所向。各种力量都在推动曹丕采取行动。
那些曹氏部属也在设想着如何弹冠相庆,如何分新朝一杯羹。于是便有小臣去逼去劝汉献帝效唐虞旧例,把帝位禅让给魏王。
延康元年(220年)12月10日,曹丕逼迫刘协禅让帝位给他,刘协告祭祖庙,使张音奏玺绶诏册,禅位于曹丕。曹丕在繁阳亭登上受禅坛,接受玉玺,即皇帝位。
随即进入许都,改延康元年为黄初元年,国号为魏,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封刘协为山阳公,允许他在其封地奉汉正朔和服色,建汉宗庙以奉汉祀。曹丕还同时给刘协留了句客气话:“天下的好东西,我跟你可以一起享受。”
由于当时盛传刘协被杀,所以刘备便以汉室宗亲的身份即皇帝位,建立汉(史称“蜀汉”,刘备便是汉昭烈帝),追谥刘协为“孝愍皇帝”。
魏明帝青龙二年(234年)三月庚寅(4月21日),刘协寿终正寝,魏明帝曹叡率群臣亲自哭祭。八月壬申,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谥号为孝献皇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协
不久,在河东伺机而动的董卓便收到大将军何进的密令。何进是少帝的舅舅,代表外戚势力。灵帝死后,他与司隶校尉袁绍共同谋计诛杀张让,遭到何太后的反对。于是,何进便诱董卓以好处,以圣旨名义召他立即进京讨伐张让,并以此来胁迫何太后。董卓接到圣旨后,大喜过望,立即召集人马,连日引军进京,并按何进的意思,上书少帝,要求“逐君侧之恶”,“收让军,以清奸秽”。可是,董卓却万万没有想到,在他还没来得及赶到洛阳之前,何进就在争斗中被张让等人杀死。这时,虎贲中郎将袁术也在洛阳统兵,听到何进被杀的消息后,便放火烧毁了南宫,并追杀张让等人。张让和中常侍段硅慌忙劫持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半夜出逃至黄河渡口小平津(今河南省巩县西南)。行进中的董卓远远望见京城一片火海,知道情况有变,打听到少帝在北芒,董卓又急忙率兵前往。少帝被蜂拥而至的大军吓得惊慌失措,泪流满面。董卓威风凛凛,大摇大摆地走上前去参见少帝,并且向他询问事变经过。少帝结结巴巴,语无伦次,倒是站立一旁的陈留王刘协主动上前向董卓讲述了整个事变的经过,叙述毫不含糊,条理清楚。当时,刘协只有9岁,比少帝还小整整5岁。董卓大为欢喜,认为刘协要比刘辩强得多,而且又因他是董太后亲自抚养的,于是,便有了罢黜刘辩、拥立刘协的最初念头。
董卓把刘辩奉迎至皇宫后,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始干预整个东汉中央政权。长期统兵打仗的董卓深深体会到:要想征服百官,控制朝廷,必须先得掌握强大的军事后盾。初到洛阳时,董卓部属的兵力不超过3千人,为了一开始就给洛阳造成一种强烈的军事威慑影响,他每隔四五天就命令所部晚上悄悄溜出洛阳,第二天早上再浩浩荡荡开进洛阳,战鼓震天,旌旗招展,俨然千军万马源源不断。包括朝廷官员在内的所有洛阳人们,都被董卓如此强大的实力所吓倒,不敢有丝毫越轨行为。[6]
虽然假象能暂时迷惑人,但终会被人识破。董卓此举当然只能是权宜之计,稍稍调整后,他便开始采取实际行动,以扩充兵力,收揽兵权。大将军何进被张让伏杀后,他的部曲将领吴匡对何进的弟弟何苗(时任车骑将军)怨恨很深,认为何苗存心不肯与何进合作,而且还怀疑他与张让勾结,共同对付何进。吴匡念何进平日对自己有恩,发誓要杀死何苗,替何进报仇。他发动手下士兵,告诉他们说:“是车骑将军何苗勾结张让杀死了大将军,我们一定要替大将军报仇!”于是,便联合董卓的弟弟董旻,共同攻杀何苗。何苗死后,董卓坐收渔翁之利,不费一兵一卒收编了何进、何苗的部队。
王允是什么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势力十分严重,他为何没能光复汉室?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势力十分严重,百姓居无定所,民不聊生。而后,各地百姓风起云涌,自发地组织军队反抗政府。以张让为首的十常侍宦官集团独霸朝纲,权倾天下,执掌大权手握重兵,为了除掉他们何进秘密邀请董卓进京东汉宦官作乱的时代由此结束。在那之后董卓废除汉少帝,然后拥立陈留王刘协即位,是为汉献帝,把持住了朝政的大权。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解救皇帝,恢复汉室的荣耀,尚书令王允决定为民除害,消灭董卓。
东汉末年,朝廷腐败,导致中央和地方买官鬻爵的现象十分严重,王允也对这种现象十分忿恨,刺史邓盛很早就听说过王允的事迹,很是钦佩他的才识和性格请他做自己府中的别驾从事,王允也为邓盛的正义行为所感动于是一心一意为邓盛效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邓盛深感满意。在邓盛的提拔和宣扬下,王允的名声越来越大,为他日后步入朝廷做官奠定了基础。
王允不久被朝廷三公同时征召,以司徒高第征为侍御史。公元184年全国各地便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黄巾军农民起义,声名在外的王允,再被拜为豫州刺史,奉命讨伐黄巾军,此次讨伐,王允大获全胜。后因得罪了宦官中常侍张让,而遭到其打压,屡次被张让陷害下狱。之后王允改名换姓,离开了洛阳。汉灵帝去世后,王允急忙赶赴洛阳吊丧,他受到大将军何进的青睐,并先后出任从事中郎,河南尹等要职。
不久后何进被杀,曾奉密召的董卓、袁术等人立即领兵进京,讨杀张让。张让、段挂等人挟持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半夜出逃,朝中大臣们吓得不知所措,根本没人去管少帝死活。可是王允却不惧危险,立即派人与尚书卢植去保护少帝,事后又迎接少帝回宫。公元189年,董卓废掉少帝刘辩,立刘协为帝,是为献帝,王允被拜为太仆。得知董卓的野心后,王允意识到自己必须采取必要措施遏制和除掉他,他一边表面上不动声色的尽量迎合董卓,一方面暗中积极组织和筹备反董卓的斗争。初平二年(公元191年),王允于事先埋伏好的心腹亲兵一举击杀董卓。
作为诛杀国贼的首要功臣,王允自然少不了朝廷的嘉赏和广大人民的称赞。王允也开始居功自傲起来,每逢群臣聚集他都正襟危坐,脸色严肃端凝,在面对人心涣散的西凉军时,王允一开始试图削夺董卓残部将领的军权,取缔凉州兵,后又优柔寡断,在取缔与安抚之间犹豫不决,被董卓余部李傕、郭汜等抓住机会反戈一击错失了良机,最后王允被李傕处以极刑,时年五十六岁,从四月二十三董卓被杀,到六月初一王允被杀,一共不到四十天。
董卓为什么废汉少帝,立汉献帝,这样做对他有什么好处?
在很多人印象中,董卓废掉汉少帝,是非常不明智的一个决定,因为这间接导致了他最后的失败。但其实呢,在当时的背景下,董卓必须废掉汉少帝,否则他就无法真正取得帝国执政官的地位。
因为,汉少帝第一监护人是何太后,只要何太后在,董卓就算取得了执政官的地位,他也不是货真价实的执政官。因为士大夫集团可以通过支持何太后的方式,让董卓无法成为圣旨的合法代言人。
关键是,当时的汉少帝已经14岁,这个年龄虽然比较小,但基本已经懂事,至少这种年龄的皇帝,如果亲口说出圣旨,亲笔写出圣旨,谁也不敢说它没有合法性。
尤其是,当众多大佬都愿意承认它的合法性时,董卓就更无法自己擅自去颁发圣旨。 只要董卓无法擅自去颁发圣旨,那不利于董卓的圣旨,就有可能源源不断被颁布出来。在当时背景下,士大夫集团围剿董卓的棋子实在太多。
一切是显然的,只要反对董卓的人,颁布一系列对董卓不利的人事命令,就可以把董卓取得的优势渐渐打破。
最简单而言,如果圣旨在提升董卓中央政府的权力同时,却让皇甫嵩、盖勋等人接管董卓在凉州的军政权力,而以他们的军事实力、资历和地位,再拿着皇帝的圣旨,去接管董卓的军队,应该不存在太大的难度。如果出现这种结果,那董卓就有可能进退失据。
再比如,如果圣旨在提升董卓行政权力的同时,却让吕布等人接管董卓在中央政府的军事权力。董卓与吕布的合作关系,当时就有可能出现分裂的可能。因为,以吕布那种如虎如狼的个性,愿意接受这种人事命令的可能性,实在太大了。
如果到时董卓接受吕布取代他军界地位的事实,他的实力就会明显削弱;如果董卓不愿意接受这种事实,在众多大佬的支持下,吕布会不会火并他呢?这实在难说的很。
而且,圣旨还可以让一些资深望重的大佬,比如朱俊、卢植之类的人,去接管部分禁军权力。只要这些人分化一部分禁军权力,董卓对洛阳城的控制力,也会渐渐下降的。
事实上,类似的情形还有很多,只要董卓不能完全控制皇帝,那对他不利的圣旨就有可能源源不断的出现。到时董卓怎么办呢?如果他接受这些圣旨,显然会让他自己渐渐进退失据;但如果不接受,显然会让他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在这种背景下,董卓就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将皇帝变成一个可以由自己完全掌控的傀儡,这样所有的圣旨就可以由他来颁布。也正因为类似的原因,董卓才废掉汉少帝,而选择立汉献帝为皇帝。
首先,汉献帝当皇帝,他的监护权就自然而然地落到了董卓的手里。因为汉献帝的监护人蹇硕和董太后,早都已让何进兄妹给除掉;关键是,当初在阻止汉献帝继位时,在清除汉献帝监护人时,那些士大夫集团的主要成员都也都脱不了干系,在这种背景下,汉献帝的监护人,自然只能由董卓充当。
更主要的是,汉献帝当时只有9岁,根本就没有能力独立颁发圣旨,士大夫集团也就无法擅自以皇帝的名义颁发圣旨。因为,一个9岁的小皇帝,他能独立颁发圣旨吗?这样一来,董卓就名正言顺地拒绝那些对他不利的圣旨。
从这层意义上说,董卓废汉少帝,而立汉献帝,不仅可以让他成为无可争议的首席执政官,更让他彻底掌控了颁发圣旨的权力。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