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为什么要颁布剃发令?,现代人对发型衣着可能很随意,街上看到奇装异服也不会大惊小怪,但是在古代,这是不一样的。,古代汉人的...
清初为什么要颁布剃发令?
现代人对发型衣着可能很随意,街上看到奇装异服也不会大惊小怪,但是在古代,这是不一样的。
古代汉人的是束发右衽,胡人是披发左衽,这是王朝怎么更迭,都不会改变的,不同朝代的汉服,再怎么变,也是右衽,
左衽、右衽,束发、披发,是儒家划的一道“华夷沟”,不可逾越的。
所以,孔子在赞扬管仲时就说了,没有管仲(使齐国强大抵御蛮夷),我们都成了蛮夷。
孔子《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后来的赵武灵王变法,实行胡服骑射,穿胡人衣服,为什么那么大阻力?
就是因为你堂堂华夏先进文明,竟然学习野人的穿着?这是要亡国变种的节奏啊。
不夸张的说,剃发和易服,就是你亡国的标志,至少满人是这样认为的,而当时的汉人也是这样认为的,所以才会降而复叛。
满清为什么强迫剃发?
一, 衣冠制度是最基本的政治制度,
历朝历代都极其重视衣冠制度,它是封建 社会 权力等级的象征,作为封建 社会 统治阶级精神支柱的儒学,则把恪守祖先成法作为忠孝之本,
顺治十年的二月,顺治皇帝就曾下谕礼部,表示“一代冠服,自有一代之制”,并要求以后服饰“务照满式,不许异同”
二, 这其实是满清的传统。
很多人以为是多尔衮搞出来的,但实际上并不是,剃发令本为后金的一项既定政策,早在万历年间就得以采用,最基本的意义是作为投降者的“投名状”而存在,
例子如万历四十六年击抚顺,李永芳举城降后属下八百士兵及本人皆被剃发。军人需剃发,但剃发范围不限于军人,所谓“兵剃民不剃,武剃文不剃”,
天命六年陷辽沈后努尔哈赤即在沦陷区大规模推行剃发政策,造成剧烈的反弹,南四卫及镇江。
《三朝辽事实录》载:“(后金)传谕归顺人民,先剃头以待,独东山矿徒与南四卫坚不受命,有剃头者,群击杀之”。
再后来吴三桂投降,也是剃发归降,满清才同意出兵。
三, 用这种方式来区别顺民和逆民,
清廷在顺治元年的五月二十四日取消剃发令时,就曾提及前次发布剃发令的原因就是“ 予前因归顺之民,无所分别,故令其薙发,以别顺逆 ” ,后来重下剃发令时也说“若不画一,终属二心”,说明清朝统治者对不剃发易服者始终感到无法信任。
而清廷对平定地区的臣民与臣服外国的态度也有不同,清廷是想要统治中国的,因此“中外一家,君犹父也,民犹子也,父子一体,岂可违异”,自然那些不愿剃发易服者,“不几为异国之人乎”。因此,“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
汉族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 衣冠服饰。《 孝经》有言:“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汉人成年之后就不可剃发,男女都把头发绾成 发髻盘在头顶。 满族的 发型与 汉人迥异,该族男子把前颅头发剃光,后脑头发编成一条长辫垂下。 汉人的服装汉服以 交领、 右衽、无扣等为主要特色, 满装的主要特点是 立领、 对襟、盘扣等!
清军于1644年入关时曾颁发“ 剃发令”。于是,1645年6月15日 多尔衮下令再次颁发“ 剃发令”,规定:“全国官民, 京城内外限十日, 直隶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发。”
在发布 剃发令的同时,还颁布了“ 易服令”, 1645年7月9日,大清颁布“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
剃发原因清朝 满族 统治者推行“ 剃发令”的原因: 一般认为, 满族 统治者希望通过 剃发易服来打击、摧垮广大 汉族人民尤其是上层人士的民族精神;保持 满族的统治地位,保持 满族不被 汉族同化。
1644年,这是 中国 历史 上“ 天崩地裂”的一年,这年3月, 李自成北上攻取燕京, 崇祯自杀,李自成派唐通招抚山海关总兵吴三桂。
吴三桂经过考虑,决定归顺新朝,并回京朝见“ 新君”李自成,在回京途中,因听闻家产被抄,爱妾被虏,所以改变初衷,回师山海关,袭击唐通部。李自成闻讯,决定征剿吴三桂,21日,双方激战山海关,22日晨,吴三桂情势危急,带随从 冲出重围,至关外向驻扎在关外已久的 多尔衮部称臣,编入八旗,双方合兵。
26日,李自成败退回 北京,旋即西撤, 清军入关,“定鼎燕京”。
剃发起源剃发令的起源,据 郑天挺先生考证始于天命四年。(郑天挺《探微 集》)此后 清朝的那几部开国史料,伴随着后金军队攻城略地的往往少不了剃发这个词汇:
天命六年,后金攻下 辽阳,“生擒御史 张铨,其余官民皆剃发降”。不久 辽东各地大小城池尽入金人手中,“官民皆剃发降”。
天聪三年,后金攻至汉儿庄城外,明副将 标下官 李丰“率城内民剃发出降”。
天聪三年,金军进攻 遵化,明中军臧调元被擒投降,“遂令剃发”。
天聪四年,后金军降 沙河驿,“招降城中人,皆令剃发”。(以上见清太祖、太宗《实录》)
张春本应是一个效忠新主的明朝降将,事情的转折就因为他不肯剃发
在 清朝文献里,归降叫做“剃发归降”,投降的百姓叫“剃发降我之民”。攻下城池而官民没有剃发,就不算真的降服。明将张春的故事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张春曾经是四万明军的统帅,在 大凌河之战中被后金俘虏。 皇太极对劝降很有一套, 后来的明将 祖大寿、 洪承畴这样的大腕都是他劝过来的,对付张春应该有富余。被俘当晚,皇太极就派人送来了佳肴美酒,但为张春拒绝,还说了“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更二夫”之类的话。也难怪,如果派人送顿酒菜就能劝降一个统领四万军队的明朝将领,那 崇祯的天下真是到了拿根韭菜就能捅破的地步了,皇太极对这次失败应该有心理准备。
此后,张春开始绝食,但求一死。三天之后,皇太极出马,亲自给他赐食,张春不知道是被感动还是实在太饿,开始吃饭,这就意味着他愿意效忠了。如果事情照这样发展下去,以张春的能力,他会是一个默默无闻效忠新主的明朝降将。事情的转折就因为他不肯剃发。
张春虽然同意了投降,但是死活不肯剃发,皇太极无奈只好把他安顿在 三官庙“ 恩养”。张春始终不愿剃发,最后死于庙中。
在东北很早就实行了剃发的政策。天聪四年三月, 阿敏示谕 永平官民:“我兵久留于此,意在养民,以成大业。尔等妄意谓我将返,且间有不剃发之人,是不知兴师之意也。今尔等宜各坚意剃发,有不剃者察出处死。”皇太极谓“所获 汉人,俱令剃发” 。
清朝的发型清初, 统治者颁布剃头令:头顶只留发一钱大,大于一钱要处死。 清初的满人皆是此风俗:头顶只有金钱大小一片头发,蓄做手指粗细的小辫子,须得能穿过清铜钱的方孔才算合格。满人称之为 金钱鼠尾。
后来经过了200年,才逐渐演化成清末时期的剃半光头。
清兵攻陷 广州时,清颁布 剃发易服令说:“ 金钱鼠尾,乃新朝之雅政; 峨冠博带,实亡国之陋规。”
清一代男子的发式经历了数次演变:顺治以前为 金钱鼠尾,顺治初年进入中期,开始流行猪尾,清末演变为半光头。 其实 满族女人童年时期也剃发,要到成年婚嫁后才可蓄发。
那种清末才有的、不合事实地垄断了所有清装戏的阴阳头发式,放在清初就是死罪,因为清初规定:“剃发不如式者亦斩。”顺治四年, 浒墅关民 丁泉“周环仅剃少许,留顶甚大”,被地方官拿获,以“本犯即无奸宄之心,甘违同风之化,法无可贷”为由上奏,奉 朱批“着就彼处斩”,县官也以失察“从重议处,家长、地邻即应拟罪”。
1、后金时期以剃发为 汉人归降的标准,男人的大部分头发被剃掉,只留脑后小手指细的一绺,拧成绳索一样下垂,称 金钱鼠尾式。配合这样的发式,胡须只留上唇左右十余根。
2、清初时期以剃发为治国之策,自辽东地区广大 汉族民众的反抗至清入关后的无数次反剃发暴乱,成千上万的 汉人为之付出了巨大死亡。而此时的蓄发部位已 悄然无声地逐步由脑后移到了头顶,但仍可称 金钱鼠尾式。
3、清代中叶,经过清除镇压以后,发式约自嘉庆初年起有所变化。头顶着发的部位虽没有变,但面积已远不止于一个金钱大,而是足有四或五个金钱大,相当于一掌心的面积,蓄发数量明显增加。胡须亦从只留上唇左右几根变成包括下巴在内的全部。
4、清代后期,即嘉庆以后男子的发式逐步演变为将 顶发四周边缘只剃去寸许,而中间保留长发、分三绺编成辫子一条垂在脑后,名为辫子或称发辫。
5、清代末期,在觉悟了的知识青年和学生掀起的革命暴乱中,把剪辫子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从清末开始,到 清朝灭亡之时,剪辫子成了全国范围从下到上又从上到下的革命运动。
在清朝,除了僧尼、道士之外,所有男子都必须剃发留辫,将辫子垂于脑后。清朝的等级森严,满汉不能通婚,一直到1901年慈禧发布的废除民族隔离的政策后才被彻底废除。自有华夏文明出现以来,中国古代汉族就非常地重视衣冠服饰。战国时期的《孝经》讲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我们的身体毛发和皮肤都是父母给予我们的,所以我们必须要珍惜它,爱护它,因为 健康 的身心是做人做事的最基本条件,所以珍惜它,爱护它就是行孝尽孝的开始。从许多流传下来的珍贵画卷中不难看出,传统的汉人服饰以交领、右衽、无扣等为主,头发必须要等到成年之后才可将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顶,形成人礼。古时的汉族男子满20岁时行冠礼,即加冠,表示其已成人,被族群承认,逐渐演化成形成人礼。
我们知道,满族的发型、服饰与汉人区别非常地大,按照满族的习俗,男子必须将头顶四周的头发剃去一圈,只留顶心头发,编成发辫垂于背后,四周的头发不可蓄长。
其实在 历史 上许多入主中原北方少数民族都通过暴力手段强迫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改变传统发饰和服装的习俗,采用本民族的发饰及服装,即所谓的同化政策。但是,以清朝范围最持久、最广泛,也是冲突最多、影响最大。
为了维护满族在中原的封建统治,自1626年皇太极继位以后,到顺治以后的皇帝,都将剃发令作为一项国策,强制推行。强迫汉人军民剃发,对违者格杀勿论,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残酷杀戮政策。由于强行推行剃发令,严重伤害了中原汉族的民族感情。自剃发令颁布以来,江南许多归顺的部分地区纷纷举行起义,但最后都被残暴镇压。剃发和穿满洲衣冠的政策一直延续到清王朝灭亡。
这还有个为什么?
为了稳固统治呗。清朝是由满族人建立起来的。在明朝末年,由于李自成的农民军捣破了北京,致使明王朝灭亡。彼时的中国形成了大顺,大西,南明和清四大政权。
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清国统一了中国。然而,清是由满族人建立的。长期生活在关外的满族人,与关内的汉人有着很大的区别。满族,是在明朝期间由今西伯利亚的通古斯地区迁徙到东北的胡里改人的后代。由于处于狩猎文明与奴隶制 社会 末期,满族人的生活习惯和汉民族没有相同之处。
满清能统治中国267年,与两个汉奸有很大关系。一个是吴三桂,带领清兵入关。一个是孙之獬,建议皇太极剃发易服。
孙之獬建议皇太极,说剃发,是中国臣于陛下。不剃发,是陛下臣于中国。
这个当然是个导火索。
根本原因在于满清想统治中国。满清认为,自己确实是外族。如果不改变汉人的文化,那么总有一天自己会像蒙元那样被推翻。所以,必须要剃发易服,磨灭汉人的民族观念,让他们顺顺利利的做满清的奴才。这是剃发易服的根本原因。
不得不说,满清这个招确实狠。这一下,让汉服彻底成为了中国的 历史 。虽然现在有很多汉服复兴运动。但是,那些汉服根本就不精致。同时,也使得满清文化浸入了中国的血液。以至于到了辛亥革命时期,全国爆发剪辫运动,一些保守派竟然认为辫子是汉人的标志。就是到了现在,旗袍,马褂也都是被很多人认为是中国的传统服装。
殊不知,类似于日本的和服的上衣下裳式的衣服,才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奴化大众,洗脑灌输已奴为荣的奴隶思想,最直接的控制民众掌握皇权。
然而,剃发令在最初实施的时候,遭到了全国民众的抵抗,甚至朝中的一些老臣也表示坚决抵制,最终第一次剃发令无奈废止。而剃发令最终得以实施推行却全赖一位汉臣,此人名叫孙之獬,由于官场不如意,为扭转局面逐向多尔衮建议推行此法令,因有人支持并且还是一位汉人,多尔衮信心十足,剃发令最后才得以顺利通过,并实施且往后执行此令的力度越发强硬。以至于有了那句流传自今的名句“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但是,清朝为避免过于激怒民众,当时也不全是一刀切的执行,剃发令主要的执行的对象为男性,对于道士、妇女、孩童、和尚并没有强制性执行,以至于寺庙、道观如春笋迎春般遍地开花。直到1911年的由孙中山领导幸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人民从专制中彻底解放出来,剃发令这个有损中国形象的法案也终于废止了!
清朝的发型是他们民族的特性,他们如果想要建立稳定的政权,首先需要做到的便是融入整个大环境之中,在那个时候他们是明显的胜利者,自然不愿意去屈就失败者,所以最好的选择便是要求其他人向他们靠拢,只有做到外在的形态的统一他们才能够在日后慢慢的去同化其他人,让大家都认同他们的统治。
如果不那样做,外形上的不同,时刻在提醒着普通大众他们是外来侵略者,仇恨的种子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生根发芽,到最后必然是狼烟四起,反叛不断再那个时候莫说是统治全天下,就算是保存实力都会变得相当困难。
满清虽然入主了中原,但是毕竟所拥有的实力与人员并不多,如果大众团结一心进行反抗他们必然是不可能抵挡的,因此为了消除这样的后患,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他们都必须走出融合的第一步,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稳定的政权,增加大众对他们的认可。
剃光头、长辫子,这就是很多现代人对于清朝时期人们的印象,很多影视剧中也是这样把清朝人的样子,呈现给屏幕前的我们。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相信很多人都清楚是为什么,那就是清朝在1644年和1645年两次颁布的剃发令,规定:“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直隶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发。”
需要指出的是,清朝人们剃发的样子其实是不一样的,总的来说分为了前中后三期。清前中期辫子的标准是金钱鼠尾式,就是将大部分头发减去,只留下脑袋后的一小撮扎成小辫自然下垂即可。在电视剧中清朝人留的阴阳头,其实是在清中后期才渐渐兴起的,将大部分头发保留下来,结辫下垂,仅剃掉极少一部分头发,满清的辫子,经历了:鼠尾——猪尾——蟒蛇的发展过程,才发展到我们今天认识的阴阳头的形态。
熟知这段 历史 的朋友一定知道,明末清初颁布剃发令的是清朝摄政王多尔衮。在上文也提及到,多尔衮两次发布了剃发令。因为在1644年刚刚进入北京,清朝就下达了剃发令,但是这个命令却在短短不到一个月就被取消了。主要是因为清朝很多大臣对此进行了反对,因为当时天下时局未定,因为这个政令导致着即内部不稳就得不偿失了,所以在后来清军攻下了南方重镇南京、苏州等地时,才重新提出了剃发令。
有很多人认为剃发令是满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实施的一种手段,毕竟以当时仅仅几十万军队的小族统治几千万人的中国是非常艰难的,所以必须靠一些非常规的手段才可以。因此才有了剃发令,而这个政令也被归结为清朝统治者维护自己统治的一种手段,但是如果你细细的品味一下剃发令背后的故事,你就回发现另一种现象。
众所周知,清军入主中原早期占领了北方大片领土,在历朝历代中王朝的更替外族的入侵,这种时期最不缺的是什么呢?那就是“汉奸”,在三国时期战场上临阵倒戈的示例比比皆是,日本侵华战争中,替日本人卖命的伪军俗称皇协军人数高达几十万之多,所以明末清初时因为在明朝郁郁不得志而转投清朝的人大有人在,为了收揽人心清朝对这些人也是来者不拒,来了就有高官厚禄等着你。
明朝官员有很多都选择了投奔清朝,有的可能是明哲保身还有的是为了高官厚禄,但是你毕竟是降将,我凭什么就开始就对你委以重任信任你呢?所以就必须有一个类似于“投名状”的东西,那就是剃掉你原本的头发改成金钱鼠尾辫才能获得新任,虽然早期清朝并没有明面上规定投奔官员的服饰和发式的标准,但这也成了双方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孙之獬是天启年间的进士,在魏忠贤时期投靠了阉党着实过了一段好日子,随着崇祯皇帝的执政魏忠贤被处死,阉党势力的人也受到了牵连,因此孙之獬被皇帝所不喜被士林所不齿。清军入关后,孙之獬率领全家乞于清降,为了收揽人心清朝接受了他的投降并任命他为礼部侍郎,真正让他“出名“的还是后来的一件事情。早期满清还未夺取天下,上朝时官员们都仍穿明朝时的服饰,孙之獬却为了讨取皇帝的换新标新立异,换上了满族官员的服饰并且剃了发留了辫子。在大臣们上朝时,满心欢喜的站到了满族大臣的行列,却因为满族大臣自视高人一等不屑与孙之獬一列就把他逐出去了,汉臣也痛恨他逢迎求宠不让他入列,早朝孙之獬徘徊两班之间狼狈不堪。
因为这件事情,所以导致了孙之獬一怒之下向多尔衮提出了剃发令,疏言:“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为了彰显自己征服了中原的多尔衮顺采纳了这个建议,就有了后来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血腥镇压。大家可以想象,孙之獬的这种现象绝对不是单单的个例,他只是投靠清朝后为了高官厚禄剃发留辫人们中的一个缩影。
就算这些人在官场上一帆风顺,但是在私底下上到满汉官员下到普通百姓都会背地里吐口水,剃了头发就会收到乡邻所有人的敌视和不齿,并且这种感受要伴随一生,如果你作为一个手握大权的官员你会让这种现象一直存在吗?因此最后的结果就是剃发令的诞生,在后边推动他传播的就是这一群人。
剃发令表面上是清朝为了维护统治对汉人进行的高压政策,但其实也可以理解为汉人官员中的阶级矛盾,促使他们想出了这样的一个招数,与其我们这一部分人被人看不起不如大家一起玩完。清朝也因为剃发令在后来的晚清时期吃到了苦果,民族矛盾并没有因为时间而消失,列强的入侵、农民和官僚的阶级矛盾、自建国以来一直存在的民族矛盾,最后让清朝自讨苦吃。
清朝推行“剃发易服”政策的原因有:
经过多年的斗争,清政府作出了妥协和让步,从最初以暴力手法转为采取顺其自然和潜移默化的手段,主张比较开明的“移风易俗”政策。康熙三年,清政府本申令禁缠足之习,但由于引起汉族士大夫的不满而流产。康熙年间对于“剃发易服”虽然没有丝毫让步也没意图撤销命令,但并没有效法顺治年期普遍的血腥手法 。以致民间发式衣着杂乱,亦出现了广大百姓的服饰依然为明制的情况 。西方学者亦指出,清朝官员以外的一般汉人百姓都被允许穿着前朝服饰,到了晚清时期,绝大多数汉人都自愿地改穿了满化的服饰 。
必须的,否则少数民族很难统治大民族。
如何看待明清易代之际,满清统治者的"剃发易服"政策
满族人在刚入关时只有十余万八旗军,在辽东、辽西的满族人迁入关内后,也只有五十多万人口,并很快随着战争和“圈地令”的下达而散往中原、南方各地,而各地的汉人(还有西南地区的苗人)人口在5000万以上,这对实行“投充法”,“逃人法”等暴政的满清政权来说,就产生了一个严重问题。“剃发易服”就是一个无比狠毒但却极其有效的方法,强迫关内各族人民满化。剃成满洲发式,使得人难以辨别之,达到其他民族不知道本地有多少通过“圈地”“投充”的满族人;同时以屠城立威,在“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为主的政策下,满清统治者清洗和杀戮了大量的潜在抵抗人员。这使汉人无法组织和进行有效的抵抗,进而巩固对汉族人民的统治。
精神统治
满清统治者希望通过剃发保持满族的统治地位,保持满族不被汉族同化之后,让汉人习惯了满族的发式。到辛亥革命推翻清帝国,号召民众剪去辫子时,仍然有许多人不愿意剪,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害怕剪去辫子后被官府杀头,可见“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发”政策对汉族影响极深。
而经过两百多年影响,改良过的满人服饰,取代了汉服成为多数中国人认知的代表中国人个民族服饰或传统服饰。诸如旗袍、长袍马褂等等。2001年在上海举行的APEC会议,会后领袖代表所穿着的传统服饰,虽称为唐装但实际上即是马褂。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