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什么能打败项羽?他给我们什么启发?我认为刘邦之所以能够打败项羽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第一、刘邦懂得知人善用;第二、项羽总是...
刘邦为什么能打败项羽?他给我们什么启发?
我认为刘邦之所以能够打败项羽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第一、刘邦懂得知人善用;第二、项羽总是对刘邦心慈手软;第三、刘邦懂得兵不厌诈。而刘邦给后人的启发有很多,例如知人善用、在不够强大的时候懂得明哲保身等。
一、刘邦懂得知人善用首先,刘邦之所以能够击倒项羽离不开部下的帮助,而刘邦能够让众多优秀的部下死心塌地的跟随,我认为这就是刘邦的本事。刘邦本身没什么身份地位,但是却能够迎娶吕雉这位大小姐,同时他还能够让萧何、张良、陈平、韩信、樊哙等能力强大的人努力地帮他打天下,我认为刘邦或许就是那种天生领导。除此之外,刘邦还懂得如何用人,他知道如何利用手上的人才资源去对付不同的人,而项羽遇到事情就是找龙且,从这一点来看,刘邦能胜过项羽也是很正常的。
二、项羽总是对刘邦心慈手软其次,项羽会输给刘邦也是因为项羽实在是心慈手软,他本来有很多机会可以除掉刘邦的,但是却因为一时仁慈而被刘邦反杀。项羽的仁慈在鸿门宴的时候就体现得淋漓尽致了,当时范增多次嘱咐项羽一定要除掉刘邦,绝不能让刘邦或者走出楚军的大门,然而项羽就是不听,没杀刘邦就算了,跟着刘邦赴宴的人一个也没解决,这不就是给刘邦机会来日反击吗?所以项羽的失败在我看来是活该。
三、刘邦懂得兵不厌诈最后,刘邦能够打败项羽也是因为刘邦“兵不厌诈”,当时刘邦和项羽签订了休战合约,刘邦知道违约反击是最好的机会,所以便直接打了项羽一个措手不及,从这件事情上我们也可以看出项羽不像刘邦那样仁慈。
刘项之战项羽最终失败,是因为项羽是最后的贵族,刘邦是没有底线的小人么?
你真以为战争的胜败是区区的“贵族”和“小人”的身份定位就可以决定的吗?在我看来,刘项相争的成败关键不在于两人的身份,而是因为彼此阵营中的势力组织成分是否均衡。
一:文武协调的刘邦集团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这是刘邦在天下抵定之后与诸功臣讨论自己之所以能够的天下的原因时所作出的总结。不得不说,素以“善于揣测人心”而著称的刘邦果然有其非比寻常之处。因为,就在刘邦这区区几句“总结陈词”之中,就蕴含着“古今治国”的大道。
首先,一个优质的集团应该是人才的合理搭配。在刘邦充分肯定萧何、张良、韩信等三人的功绩的同时,实际上也揭示了一个实质性的问题——开国创业之际,必须得文武兼备才行,因为只有优质的文臣武将的搭配,才能在最大限度上调动自己所掌握的资源。因为只有当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的整合,他才能爆发出最强大的力量,所谓“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作为领导者要充分了解自己的手下。因为唯有“识其短长,才能用之不疑”。应该说,刘邦的成功绝非偶然,单从他对萧何、张良以及韩信等三人的特长、才识的判定而言,刘邦称得上是古今以来帝王中为数不多的“既有识人之明,又有用人之度且有怀人之量。”的君主。所以,也只有他才能以区区布衣之身臣服世代簪缨的张良;桀骜不驯的韩信和吏才无双的萧何。所以说,对于领导而言,不需要有多大的实际操作能力,只有具备识人、用人、容人、驱人、怀人的度量就足够了。
再次,对于掌舵者而言,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才是最重要的。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话说此时早已得志于四海,威震于天下的刘邦还能在酒酣脑热之际说出“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的话来,就足以见刘邦的成功绝非而然。都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在此大宴群臣,忘乎所以的时候,作为刘氏集团的掌权者的刘邦却还时刻保持着一颗清醒的大脑,正是这种如赴如履的居安思危的使他能够在楚汉相争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清醒、冷静、克制、忍耐。并最终“战胜垓下”建国垂统长达四百年。
二:重武轻文的项羽集团
每每读《史记》,未尝不为项羽的失败而长吁短叹,因为,如果抛开年龄的差距和社会的见识不说的话, 个人总觉得项羽才是不世出的天纵之才,一如太史公所言“千古无二”。但就是这样一个惊才绝艳的西楚霸王最终却落了个自刎乌江的收场,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悲不可制。
而如果将刘邦的之所以成功作为参照的话,那项羽的失败就在于由他所领导的集团中弥漫着浓烈的重文轻武的氛围。再加上其本人又是旷世难逢的文武兼资盖世武将。所谓“年少总是热血”,少年轻狂的项羽在可以矜耀自己的武功的同时,自然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忽视文臣的重要性和地位。如此一来,就像由君主——武将——文臣三者为三只脚的鼎一样,在忽然缺失了属于文臣的一只脚后,又如何还能形成最为稳固的三角形呢?
所以,原本一直在楚汉相争中隐占上风的项羽,在与老成持重但脾气暴烈的范增分道扬镳之后,形势大好的项氏集团亦随即陷入进退失据的囹圄之中,并在刘邦和韩信等人的消磨下被逐渐蚕食,最终不得不挥刀自刎,遗恨千古。
为什么刘邦能赢项羽?思想上的差距才是最致命的
其实楚汉之争的时间并不算长,一共持续了四年的时间。就这短短的四年时间就经历了秦朝的灭亡,还有刘邦和项羽之间的竞争,最后刘邦战胜项羽统一全国建立了伟大的汉朝。如果读过这段历史的人一定会清楚,秦国灭亡后项羽占据着天时地利人和,为什么最后还会被刘邦给逆转呢?其实两人思想上的差距才是最致命的,可能项羽从一开始就不知道怎样能开辟出新的道路,就算没有刘邦也会有其他人出来挑战他的。
楚汉之争中,刘邦笑到最后,并非因为他的文才武略有多厉害,而是他这个人有大格局,会用人,他的领导艺术比项羽高明很多。
1
与下属共享利益
刘邦打败项羽后大摆酒席,问大臣为什么自己能够成功,项羽会失败?有人站起来说:
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刘邦这个人有一个特点,所有的战利品,他一定会和有功之臣分享,打下来的江山说封就封,利益共享。而项羽是“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
所以,这些功臣总结原因,说刘邦很大方,我们愿意跟着你,你是我们认可的老大。刘邦有很多手下都是从项羽那边逃过来的,比如张良、韩信和陈平。
团队管理时,领导者需要考虑下属为什么要跟着你。他们当然希望领导能够照顾到他们的利益和需求,你不给就不是好领导,给了就是好领导。
他们这么想并没有错,因为身份和立场的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肯定不一样。领导不可能要求团队所有的人跟自己的想法都是一样的。
2
识人才为我所用
刘邦很谦虚,说你们讲得很好,但是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汉初三杰张良、萧何和韩信,一个是谋士,一个是后勤,一个是将帅。刘邦认为自己什么本事都没有,但是能够驾驭这三位人杰,为自己所用,把不同的人才放在各自适合的岗位,所以能取天下。
《道德经》第11章里,老子说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意思就是有虚的、空的部分,才能容纳更多的东西。所以,在管理队伍的过程中,领导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学会把自己卸下来。
刘邦这个人在谋划上面不能跟张良比,建设大后方也不如萧何,打仗方面,韩信说他“不善将兵”,但“善将将”,这个总结很到位。刘邦这个人什么都不会,但是他能驾驭这些人,把别人的优点吸收过来。
3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陈平原来是项羽的手下,后来在项羽那儿待不下去了就投靠了刘邦。刘邦和陈平交往的过程,非常好地体现了刘邦这个人的特点。
见到陈平后,刘邦跟他聊了一夜,觉得这个年轻人脑子非常灵活,分析问题非常到位,有点见识,长得也挺帅,就问他在项羽那儿当什么官。陈平说,当都尉(这个官职级别不算太高,但权力很大)。刘邦就相信了陈平说的,觉得既然我要用你这个人,你说你是什么,我就当你是什么。
在领导跟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中,领导对被领导者的信任是非常重要的。
刘邦很信任陈平,让他做参乘,就是领导的副驾座。于是,跟刘邦一起从沛县打出来的老兄弟们不开心了:我们跟了你这么多年,从来没有享受过这个待遇,陈平这个从项羽那边叛变过来的年轻人,却一来就有这待遇。
他们就跟刘邦说,陈平这个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讲了陈平利用职权索贿受贿的事。
刘邦一听,就把陈平叫来痛骂一顿。陈平解释自己为什么索贿受贿:我是光屁股来找你的,武人是靠抢的,我没有这个机会,不受金无以为之。我的智慧你如果觉得对你有用的话,你就留下我;如果觉得对你没有帮助,我贪污的钱都在,我封起来上交给你,我就回去了。
听陈平自我辩解完以后,刘邦做了三件事情:
第一,道歉。刘邦并没有做错什么,为什么要道歉?其实这里面大有学问。作为领导,你引进了一个人才,却连他能不能生存下去这个问题都没有搞清楚,那就不是个合格的领导。
刘邦是一个非常拎得清的人,作为领导,他首先反思了自己的问题:如果引进了一个人才,结果他需要靠贪污受贿维持生计,这说明体制自身就有问题。刘邦这一点很值得学习,属下犯了错,他首先是检讨自己有没有问题。
第二,厚赐。刘邦给了陈平一大笔钱。这首先是弥补过错,但是同时给陈平敲了警钟,意思是贪污受贿这件事情是不对的,你缺钱可以找我,但不要坏我的规矩。在批评对方的时候,又给了对方台阶下,这是非常有艺术的。
第三,拜护军中尉。这一点其实是做给那些老将看的,告诉他们不要闹了,这个人我用定了。
4
不计小利成大事
在彻底打败项羽之前,有一次,刘邦问陈平,天下什么时候能平定,陈平回答:
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眛、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
这是一份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的项目策划书,对竞争对手的现状做了一个分析,让刘邦掏钱给他去实施反间计。
刘邦只回答了一个字“善”,给了陈平4万斤金。
对于一个有贪污前科的人,刘邦爽气地给了这么一大笔钱,还连个财务总监都不派,正是应了上面说的“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陈平也没让刘邦失望,成功地将反间计进行到底。
一个团队的领导者,要清楚自己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刘邦的终极目标是天下,4万斤金跟天下比算什么?天下是你的,4万斤金不算什么;天下不是你的,你光想着算这4万斤金,也没有什么意思。刘邦如果参不透这一点,就打不了天下。
《论语》里孔子说过这么一句话:“毋欲速,毋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陈平的目标和刘邦不可能完全一致,但他想从刘邦身上得到什么,刘邦很清楚。陈平的反间计里举了范增、钟离眛、龙且和周殷四个人,也许花不了4万斤金这么一大笔钱,但刘邦不仅给了钱,也没有问陈平什么时候能把余下的钱退回来。
这其实就是刘邦的视野,不被眼前的利益牵绊,一旦确定了最终目标,不被其他不重要的东西影响格局。
作为管理者,级别越高越要懂得务虚,统筹全局,重要的方向自己把握,具体的事务要懂得用人。
刘邦因为善用人才,有大格局,领导艺术比项羽高明,最终在楚汉之争中取得了胜利,坐稳了天下。
在我们平时的工作中,职位越高,生意做得越大,越要学会把自己卸下来,才能更好地领导一个团队大步前进,取得更高的成就。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