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易经》到底有科学依据;科学是认识宇宙的实践方法,是公式化了的知识。从这一定义出发,大狮认为,《易经...
《易经》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
《易经》到底有科学依据;科学是认识宇宙的实践方法,是公式化了的知识。从这一定义出发,大狮认为,《易经》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易经》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科学,科学是建立在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之上,而《易经》是建立在观察与实践的基础之上。
它与科学产生的路径,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其次,同科学一样,《易经》也反映了自然规律,但是《易经》还揭示了人事、社会的规律。比科学先进的是,科学仅仅只是客观事物某一部分规律的反映,而《易经》则是客观事物整体规律的反映。正因为此,《易经》才成众经之首,为大道之源。
学习易经的注意事项和重点须知:
易经不是学一辈子,而是要用一辈子。我们要把易经普通化、简单化,这是我的路子。每个人都可以把易经的道理用在生活中。现在很多人学易经学得太复杂了,我讲课不旁征博引,直接从原文讲起,然后让学生对易经有感应,从用上学。
易经一直包围在神秘的思想里面,这个神秘的思想就是占卜,占卜好像一个面纱,占卜有它对易经的作用,因为传递广,学易经很多人都用作占卜,易经可以算命,可以预测,但是易经真正的思想不在于占卜,文王的思想不在于占卜,背后有它的智慧。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易经
请教专家:易经是一种什么学说?它是科学还是迷信?
在周易文化里面风水,手相,卜卦,命理等都是其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都是由《周易》学说衍生出来的分支学科,它们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周易》学说的理论体系。
至于它是科学还是迷信是见仁见智的事,我认为易经是科学
风水学是一门学科,它综合了地理学,生态学,建筑学,哲学,甚至心理学等多种人文和自然学科,它追求的是建筑的人文美与环境的自然美的高度和谐,以求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我们应该合理地看待它,不要带上迷信的有色眼镜直接把它纳入了糟粕。
易经的很多理念在现在都有很大的实际意义,比如它的追求平衡的理念对于现在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有很重要的意义。周易文化中,无论是看风水还是看其他的什么,都有一个潜在的中心词,那便是平衡。但我们人类一直以来却都在疯狂地向大自然索取,我们滥砍滥伐,过垦过牧,围湖造田大自然于是以泥石流,土地沙化,沙尘暴风靡,湖水面积萎缩等方式惩罚我们。我们现在的经济发展很多都是以破坏环境资源为代价的发展,这种平衡理念实在是值得我们深思。
易经亦能协助自然科学的研究,现在很多自然科学家都开始在进行科研研究的同时,读读易经,启发自己,以协助自己的科学研究。但目前研究周易的文科方面的人才仍然占了大多数。我想我们研究周易的不能仅限于文科类的人才,学习自然科学的也应该花点时间研究研究周易,这样周易才能在文理人才的共同努力下逐渐被现代科学所解释或者说破译,也有利于更大程度地协助人类事业的发展。
我想现在很多人直接把周易文化看做是迷信,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便来自那些一知半解的江湖术士。现在街头的那些个看相算命的,大部分都只是学了一点周易的皮毛工夫,就出来打着周易大师的幌子来混饭吃。声东击西表现得很玄乎,迷信味道十足,可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人们觉得实在是太没道理太不靠谱了,于是周易被扣上了迷信的帽子。
易经并不是迷信,而是尚未能被人们完全解释的科学。我们怎么能在现代人们无法解释其现象,无法很好体会其精华的时候,就给博大精深的周易文化冠上迷信的头衔呢?周易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而神秘玄深的礼物,我们应该努力探求其中的奥妙,汲取其中的有益养分,指导我们从事科学研究,指导我们为人处世。千万莫要迷信二字蒙蔽我们的双眼,掩埋了周易文化的实有光辉。
易经是科学吗?
我国已经有5000年之悠久历史期中,硕果累累,不仅有文字语言更有关于一些科学理论的探讨,在最初始的原始奴隶社会,人们就对于自身为何产生以及周身变化推理演变出了 《易经》。
那么究竟 《易经》是否属于科学的一种呢?
我认为《易经》绝对科学,且是科学的起源。
《易经》传说由伏义首演八卦,周文王推演,周公旦写《卦辞》,在文字没有出现之前,古人通常用特定的符号表示某种事物发展的过程或规律,因此说《易经》是科学的且是科学的起源。
《易经》是中国古代的自然哲学,既有科学性,但也夹杂着理性的迷雾。
《易经》包括卦画,卦名,卦辞,爻题,爻辞等;《易传》是对经文的解释和发挥。包括七种十篇,从各个角度阐释其经文意蕴,其中的哲学思想得到了人们普遍重视。
《周易》是千古传诵的经典,中国易学源流,是六经之首,概括了天地人的知识,是中国传统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总汇;破译神秘的密码是易学研究的重点;也是文化的焦点。
《周易》与古代文化艺术密切关联,有先民心中的诗情画意,其倡言的和谐境界,就是“天人合一。”其画理与易理,以线来构建艺术形象表达对宙宇人生的领悟,表现情志物理,抒发心志等;崇“九”的建筑文化……
《易经》和哲学的联系以及科学的联系本就是一体的,人们常常说也许在最高层的知识上。哲学就是科学,而那些无神论和有神论最终能达到一个和谐相通的地步。所以说, 《易经》是生活中的一门大科学,并且是一门非常难学的科学。
杨振宁认为《易经》影响了中国古代科学的产生,你认可吗?
2004年,世界著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论坛,并作了题为“《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的报告。
他在报告中指出:“《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中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
杨老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是有归纳法,没有推演法。而归纳法的来源就是《易经》。“易者象也”,“圣人立象以尽意”,“取象比类”,“观物取象”,这是贯穿《易经》的精神,是向上求整体“象”的方法,既归纳法。推演法和归纳法是科学产生的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归纳法和推演法有什么不同之处?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归纳法,是通过观察、实验和调查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的一种思维方式。
例如: A变老了,B变老了,C也变老了…我们观察到的所有人,最后都会走向衰老,所以得出结论:人都会衰老。
演绎法,是运用概念、公式、定理等客观规律为依据,从已知部分推演得出结论。
例如:大前提:人都会衰老,小前提:A是人,结论:所以A会衰老。
可以看出,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归纳法因为是由经验判断,结论不一定正确,而演绎法只要大前提正确,结论必然正确。
演绎法的大前提来自于归纳法的概括和总结,而归纳法的每一个具体的案例观察结论都来自于演绎法,两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另外杨老指出,《易经》中“天人合一”理念将天道人道混合,认为天和人的规律是一码事,这是阻止近代科学思维产生的又一个因素,因为自然和人类运行的规律并不相同。
杨振宁老师是大名鼎鼎、享誉世界的科学家,当时他的观点一公布,立刻引起了轰动。人们议论纷纷,赞同者有之,反对者、意见保留者也占有很大比例,直到今天依然争论不休。
事实上,小编对杨老的这番言论也持保留意见。
一是夸大了《易经》的影响力
《易经》主要内容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最早是作为占卜之用。因古代先民未能充分认识自然、生物现象,比如雷电风云、植物动物、人类来源等,认为这一切的背后有神秘的力量存在。所以每当遇到重要事项时,人们为了趋利避害、庇佑自己,习惯于“请示”、“咨询”这种神秘的力量,《易经》就是这一背景下诞生的。
随着后世的不断增释加注,《易经》不仅是民间方术的卜筮之书,而且逐步演化为中国传统自然哲学,被誉为“大道之源”。虽然对后世有深刻影响,但不足以影响到整个中华文明科学的诞生。事实上,一个文明古国的科技发展,也不可能因为一本书给耽误了!
二是中国古代并不是完全没有科学思维
早在周朝时期,数学家商高就曾在《周髀算经》提出“勾三股四弦五”定理,三国时代的赵爽对商高的勾股定理作出了详细推演论证,记录于《九章算术》中;春秋时期的墨子,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倒像的实验,并做出光是由直线传播的判断,这是对光沿直线传播的第一次科学解释;除此之外,还有数学家刘徽的不定方程、祖冲之的圆周率等。
三是中国古代的经验科技曾长期领先世界
众所周知,中国拥有辉煌灿烂的“四大发明”,并深刻改变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马克思都曾给予高度评价。事实上,直到15世纪,中国的科技水平都是世界一流的,并遥遥领先其他各国。
据统计,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比例一直在54%以上。如果真是《易经》影响了中国人的科学思维,怎么还会产生四大发明呢?尽管四大发明属于经验科技,不是科学,但至少说明中国不是科技的荒漠。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