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地缘环境有什么优势和劣势?我国地缘环境的基本概况:1、我国是边界线较长、相邻国家最多的国家之一;2、我国周边人口众多、是世...
我国的地缘环境有什么优势和劣势?
我国地缘环境的基本概况:
1、我国是边界线较长、相邻国家最多的国家之一;
2、我国周边人口众多、是世界上大国最集中的地区;
3、我国周边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民族、宗教矛盾交织,安全环境复杂;
4、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缘战略区的交接处,既受其他大国关系的影响,又影响其他大国关系。
影响:
中国的三面陆地、一面海洋面对十几个邻国,其中日本、俄国、印度、韩国等均为世界大国或中等强国,与我国存在各种领土、领海和资源明确或潜在的争端,整体地缘环境不容乐观。
扩展资料:
中国区域位置: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北起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南到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黑龙江、乌苏里江汇合处。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陆上边界2万多千米。 领海由渤海(内海)和黄海、东海、南海三大边海组成,东部和南部大陆海岸线1.8万千米。
中国陆地边界长达2.28万公里,东邻朝鲜,北邻蒙古,东北邻俄罗斯,西北邻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西和西南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家接壤,南与缅甸、老挝、越南相连。东部和东南部同韩国、日本、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隔海相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
中国地缘战略的内容
请从目标 ,方向,途径论述中国处于亚洲大陆的东部,与多个陆地国家为邻。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来看,中国地缘战略的目标在于以和为贵,合作共赢,尊重各国国家主权,以平等互利的原则处理地缘政治,避免产生战略误判。
按照国际关系学的理论,一旦国与国之间的力量差距越小,相近力量的国家的安全感就越小。如果两个国家本来存在比较具体的现实的冲突的话,那么两国想要进行有效的合作几乎是不可能的。对于中国来说,同俄罗斯有着根深蒂固的猜疑,同印度有着现实的边界冲突,同日本在钓鱼岛、在地区事务的诸多方面都存在争议。使得亚洲地区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扩展资料:
中国的地缘位置,确实是“四战之地”,中国处于东亚大陆的中心位置,东北面和北面是俄罗斯,西面是一直要与中国争个高下的印度,南面有对中国的崛起深感忧惧的东盟,特别是素有排华传统的印度尼西亚,运输资源命脉的咽喉要道——马六甲海峡掌握在新加坡手中。再往东的日本……而在大洋的彼岸,美国正殚精竭虑地阻遏中国的崛起。
中国在维持一支庞大的陆军的同时还要发展自己的海军力量。中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而中国的海防还极待加强。冷战后,中俄利益比较一致。1996年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2年又签订了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在反对美国建立导弹防御系统方面,中俄可以说有着共同的语言。中俄相邻,有着共同的利益,这无疑是有利的。
至于中印关系,虽有所缓和,但双方之间难以摆脱边界争端的阴影,而印度要建立南亚地区霸权的野心也是不符合中国利益的。美国和印度关系的走近,无疑是想借印度遏制中国。中日既是近邻,而且两国历史关系复杂,又在现实利益中有着直接的冲突。美国把日本作为亚洲地区的支柱盟友,通过所谓安全保障条约来制约中国。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强敌环伺,如履薄冰。温和、谨慎而坚定的外交是地缘政治环境的长期要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缘政治
中国未来在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形式
中国处于亚洲大陆的东部,与多个陆地国家为邻。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来看,古代中国之所以能在少数民族部落和外国的轮番进击下生存并保持中央大国的地位,关键在于中原发达的技术和文化。这种发达的技术使得中央政府在竞争中保持主导的优势。
按照国际关系学的理论,一旦国与国之间的力量差距越小,相近力量的国家的安全感就越小。如果两个国家本来存在比较具体的现实的冲突的话,那么两国想要进行有效的合作几乎是不可能的。对于中国来说,同俄罗斯有着根深蒂固的猜疑,同印度有着现实的边界冲突,同日本在钓鱼岛、在地区事务的诸多方面都存在争议。使得亚洲地区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扩展资料
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从战争走向和平唯一的一个文字的保证就是《停战协定》。因为正常来讲,《停战协议》之后应该再有一个《和平协定》,但是60多年一直没有签署这个《和平协定》。现在南北双方就靠《停战协议》这一纸文书,如果这一纸文书再没有保障了,就等于重新回到战争状态了。
陆权论
1904年,英国地缘政治学鼻祖哈尔福德·麦金德发表了“历史的地理枢纽”论文,创立了与海权相对应的陆权理论。他将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称为枢纽地带,是其为世界政治的枢纽。1919年,又将“枢纽地带”的概念修改为“世界岛”的“心脏地带(heartland)”,并且把欧、亚、非三大陆统称为“世界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缘政治
(一)中国接近“中央之国”。我国地处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面对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东西南北各个方向都有邻国(有些是隔海相望),西北接中亚,新疆是世界陆地上离海洋最远的地方,接近亚洲的中心;西南邻南亚;我国本身就是东亚和东北亚的一部分,东边隔台湾、琉球与太平洋相连;南方与东南亚陆海相连,有浩瀚的南海;北边与蒙古、俄罗斯相连。由于中国领土广大,邻国众多,中国借助自己的领土就能将势力延伸到亚洲的各个方向,而不必借道他国。试问一下,在亚洲除了中国,哪个国家有这样的地缘环境?这是我们天大的优势。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与亚、欧、非、澳四大洲的直线距离都不甚远,并且本身就是亚洲的一部分,与亚、欧、非、澳四大洲的很大一部分国家的交往存在便利条件。从全球来看,中国就如众星捧月般处于世界四大洲主要大陆的中央,很有些中央之国的样子。
(二)中国的区位优势是其他大国所不具备的。美国自认为自己是世界上地缘环境最好的国家,它东西邻两大洋,南北是弱国,曾经占领了墨西哥55%的领土,成功地削弱了竞争对手。它面临的本土压力比起中国来要轻得多。但是它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吗?不见得,它的地缘环境要做地区大国是再好不过,可是它要做世界大国就不一样了,它与亚欧大陆、非洲大陆远隔重洋,欲控制世界,称霸全球,就必须借助外力。它不得不耗费精力,在各大洲建立军事基地,还要小心翼翼地提防他国的崛起;俄罗斯地处极北之地,偏处一隅,东西除北冰洋外仅陆路相连,唯一连通本国领土的北冰洋长年冰冻,邻国虽多而区位优势不显;印度区位优势相对较好,但地处南亚次大陆,周围高山阻隔,且幅员不够大,难以进入亚洲的核心地区;日本孤悬亚洲大陆东部海岛,地域狭小,纵深狭窄,虽有一定的海洋优势,但其海上生命线与中国重合,确切地说是仰仗中国,命中注定其只能被边缘化;澳大利亚、巴西虽是大国,但地处南半球,仅是区域大国,区位优势无法与中国相比。世界上最好的区位应是“五海三洲”之地的中东阿拉伯帝国,可惜它只在历史上存在过,现在已经解体了。我只所以说中国地缘环境总体较好,并不是自卖自夸,而是客观的评价,为的是让国人对于自己的祖国有个清醒的认识,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的是一份无愧于他人的基业,我们应该自豪。如果哪一位还对此有疑问的话,我再举个例子证明。记得日本田中奏折中那句著名的“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这句话了吧,小鬼子算是看透了我国的区位优势。不客气一点说,如果不是中国近代百年陆沉,那就绝对不会有日本的崛起,俄罗斯也不会如此扩张,美国能不能崛起,也还是个求知数。可惜,历史不能假设。
二、中国的地缘环境复杂,存在美中不足。
总体而言,一是中国陆路方向邻国多,热点多,地型多样,社会状况错综复杂,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多,不稳定因素多。二是中国领海均是边缘海,被陆地和岛屿阻隔,无法与大洋直接相连;处于特殊的地质构造,中国现在东有岛链锁国,南有马六甲困局,无法直接通印度洋、太平洋,航道易受封锁。三是我国陆海兼备,同时面临海陆两方面的压力,易受周边国家阻挠,需投入大量的军事资源用于防卫。
具体而言,中国的地缘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一)中国缺乏真正面向大洋的出海口,海路易受封锁遏制。1、缺乏日本海、北太平洋的出海口,这主要是近代被沙俄侵占了100多万平方公里的东北领土而丧失的,以前绝不是这样。2、至今未能收复台湾、琉球,存在着台海、东海问题,亦无中太平洋的出海口。3、南部、西南部无印度洋和南太平洋出海口,且存在着南沙问题和马六甲困局未突破。(二)我东南沿海与南部沿海直面朝、韩、日本和东南亚诸国,缺乏战略防御屏障,易受外部敌对势力战时的打击 (三)中国黄海、东海、南海少大岛,不利于我国控制此海域和保卫本土腹地。(四)北部失去蒙古,使我北方战略纵深大大缩短,且使我东北和西北不能连成一片,使我北方的地缘环境恶化,自卫且存在着大缺口,更遑论收复面积17万平方公里的唐努乌梁海和其他的领土了。如蒙古被敌对势力控制,对我的威胁就极大。其他的不利因素太多了,在此不再一一叙述。
作者:124.200.128.*2006-6-20 12:29 回复此发言
--------------------------------------------------------------------------------
2 收复领土联盟:中国地缘战略的思考
三、基于中国地缘环境的主要判断
基于我国的地缘形势,收复领土联盟作出以下几点大胆的判断,可能不够全面和恰当,但大体上差不多。
判断之一:中国强弱两重天。即:中国的地缘环境决定了,我国在国力弱时易受周边国家的反噬和强势国家的封锁遏制;而在国力强时则对本国大大有利。因为没有任何周边小国会冒着亡国的危险祸害中国,且在中国强盛时周边小国无法实现联合,即使一二个小国欲危害中国亦是力有未逮,难成气候,容易对付。如果中国足够强大,那周边小国只能依附我国,而不可能依靠区外大国遏制我国,那样做只能自讨苦吃,得不偿失。也就是说,中国在弱时,面临来自海陆两个方向的侵略、颠覆、瓜分和遏制,严重者面临国土分裂和亡国灭种之祸;而在国力强盛时,周边国家会形成众星捧月般的辐辏拱卫之势,对中国反而极为有利。中国的地缘环境决定了中国强弱两重天,现在我国面临的包围遏制只是显示了地缘政治中不利的一面,而对我国有利的一面还未能显现出来,我们一定会有苦尽甘来的一天。现在与我国为敌的,到我强盛时只能与我为友,这是由地缘战略和周边各国的国家利益决定的,而不会为国民的好恶所左右。中国只能强盛,不能衰弱,因为历史发展到今天已跟过去大为不同,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不会再重新上演,列强不会再给中国分裂后重新崛起的机会,一旦分裂,中国很可能会万劫不复。
判断之二:周边国家能对我国家安全造成重大危害的不多,但能形成严重的“扰局”。除区外大国美国外,能对我造成重大危害的国家只有俄罗斯、印度和日本,其他国家不足为虑。但如果诸小国实现联合,合力对我,也会形成不小的扰局局面,如东盟国家与我争夺南沙,对我的危害就极大。但如果不存在台湾问题,他们也绝对不敢如此嚣张。如果某个单一的国家蓄意与我为敌,也会造成干扰。我国邻国众多且很多存在着历史纠葛,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矛盾难以避免且难以短期消除,必须妥善应对。
判断之三:区外大国如不能借力,难以对我国形成实质性的遏制封锁。以色列有个很有名的寓言,大意是这样的:说人类发明斧头后,众树木吓得瑟瑟发抖。其中有棵老树说:“孩子们别怕,如果我们不为斧头做斧柄,那它吸斧头是不足为惧的,因为它形不成多大的危害。”只有斧头而没有斧柄是很难用来砍树的。换言之,只有斧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斧头与木柄的结合。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很清晰地看出,现在能对我造成危害的斧头是谁已是不言而喻,而现在却有很多周边小国有意当斧头,这是我们的不幸,更是那些愿当斧柄的国家的不幸,因为既然能做斧柄,那它也就不再是有生命力的树了,反映到某些小国,也就是它不再是有完整主权的国家,而成为了走狗和鹰犬。
四、我国应采取的主要地缘战略
至于我国应用何种地缘战略,收复领土联盟只是纲目性地点出,而不从操作层面研究具体措施。
(一)收复战略。就是收复原属于我国的固有领土,实现国家地缘环境的总体优化。一是台湾、澎湖(所谓的台澎金马)、南沙、藏南;二是琉球;三是蒙古;四是俄占的外东北及唐努乌梁海等地。如果这些地方能收复,则我国的地缘环境马上豁然开朗,一切问题将迎刃而解。当然,我在此只是从国家利益角度出发得出的结论,而不能从现有的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角度出发,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至于怎么办,如何操作,那是政治家的事。
(二)联合战略。即通过国家合作或领土合用实现共赢,部分实现我国的地缘环境优化。一是成立地区组织,这种组织的性质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必须是基于共同的安全和其他共同的利益,如上合组织等。二是建立某种形式的联盟。类似俄白联盟。可能的是我国与巴基斯坦、朝鲜、缅甸等国,特别是我国与缅甸的联盟对于我国打通西南印度洋出海口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
作者:124.200.128.*2006-6-20 12:29 回复此发言
--------------------------------------------------------------------------------
3 收复领土联盟:中国地缘战略的思考
(三)中立化战略。也可称为无害化战略,使周边国家保持中立,不为我用,亦不为敌用。我国与印度、与东南亚有关国家的关系应该如此。这是基于地缘战略最基本的要求,通过努力也应该能够做到。
五、破局的主要方向
(一)打通出海通道。一是打通印度洋方向的出海通道。笔者在拙作《破解马六甲困局:中国有三大战略出口伸向印度洋》中点明了通向印度洋的三大战略出海通道,即云南——缅甸——印度洋方向;西藏亚东——孟加拉国——印度洋方向;新疆——巴基斯坦——印度洋方向。这三大方向是我国未来出印度洋的主要方向,有兴趣的可以找来拙作一读,上面有较详细的介绍,在此不再赘述。二是打通日本海和北太平洋的出海通道。不平等条约给了我国出图们江的航行权,但在现行的国际法上图们江东段只为朝鲜与俄罗斯两国所有,如果我们没有滨江领土,难以保障出海通道的安全。我们应与朝鲜和俄罗斯协商,尽快解决这个问题,实现大突破。这个问题,多个网友均有论述。在此也是点到为止。只有打通日本海,才能谈到上打通北太平洋出海通道。
(二)突破台琉。只有解决了台湾和琉球,才能彻底解决东海问题,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永久性的中日和平友好。因为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彻底打消日本右翼势力的痴心妄想,使其不能再威胁我国,为今后的中日友好打下牢固的基础。不然,枉谈中日友好只是一厢情愿的自欺欺人,根本没有实现的基础。
我们应该采取一切措施,争取在台湾问题上实现突破,不解决台湾问题,一切都免谈。因为不解决台湾问题,就不可能最终解决东海问题,即使解决了台湾问题,也不能一下解决东海问题。换言之,台湾问题和东海问题不可能一次性解决,琉球问题不解决,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东海问题。有网友提出先东海后台海的思路,我不认同。但我并不反对在东海对日本的挑衅予以打击。即使打击,也不可能给予日本以决定性的打击,何况还有美国的暗中支持和在琉球的驻军,日本会轻易屈服吗?即使我们在东海给予日本痛击,仍然难以从根本上打击日本使其屈服,琉球问题也不能解决。只有解决了台湾,才可以图谋琉球,解决东海。因此,在现阶段是不宜由官方提出琉球问题的,学术研究和教科书上倒可以好好提提。琉球问题放在我们手上倒是一张很好的牌,如果时机不到,猛然打出,反而弄巧成拙,只能自取其辱。
(三)经营南海。应将南沙问题、南海问题放在我们大的东南亚战略中去解决。南海的位置比东海更为重要,因为在东海方向上我们只有一个日本,且我们已占得先机,只要解决台湾问题,东海问题就算解决了大半,即使存在琉球问题,日本也难以从根本上危害我国。而南海就不同了,一是面临的国家多,争端复杂;再就是海域辽阔,资源丰富;三是我国对此地的控制力薄弱,不然也不会出现这个问题。南海的区位优势类似于地中海,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如果我们能牢牢控制住此地,则将在全局上赢得主动。应将南海作为我们经营东南亚的基地。以南海为基地,我们可将东南亚分而治之,明确地将中南半岛与菲律宾、印尼等国分为两半,两处着手。控制了南海,东南亚诸国哪来的地缘优势?南海不但有利于控制东南亚诸国,还是日、韩的海上生命线,也是区外大国美国、印度等国进入的通道。如果我们牢牢地控制住南海,那他们也就不敢轻易地遏制我国,我国的海上通道也就安全得多。南海还是我国向外投放力量的主要基地,如果我们立足南海,当然可以威慑马六甲,向印度洋扩展势力,保护我海上生命线的安全。总体上说,对印度,我们是陆强海弱,在印度洋上受制于印度,而印度正好相反。这也就决定了两国在战略上达到了相对的平衡。印度难以威胁我国,而我出于海路方面的原因,亦不想打击印度。而如果我经营好南海,不但抑制了印度势力介入南海,更进而向印度洋扩展势力。如果我们在巴基斯坦瓜德尔、缅甸实兑和斯里兰卡建立军事基地,那印度就会受到全面的抑制,彻底消除其对我海路的威胁。说不定还可和平收回我藏南土地。南海极为重要的地缘优势,决定了其是一块不可多得的战略要地,其重要性怎么估计都不过分。在全球经济条件下,仅从经济方面来说,如果南海完全是我们的,那是个多么令人艳羡的膏腴之地!俄罗斯是没有这样的海的,不然它早强大了。而我控制南海,具有天然的优势,因为它本来就是我们的,如果我们丢失了南海,那才是龙困浅滩遭虾戏,如何图兴崛起?
战国初期最强的魏国,为何不灭掉最弱的秦国,占据最佳地缘优势?
战国初期最强的魏国,为何不灭掉最弱的秦国,占据最佳地缘优势?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我一起看下去。
战国初年,从晋国分裂出去的魏国,是天下无可争议的绝对霸主。
在魏国第一任君主魏文侯时代,一场史无前例的法家变革率先在魏国轰轰烈烈的展开,李悝变法,吴起强兵,还有西河学派源源不断的为之提供军政人才,当时的魏国,领导三晋,力压秦楚,简直打遍天下无敌手,可惜,随着文侯、李悝的相继离世以及吴起的出走,大魏国一日不如一日,一路走下坡,到得魏武侯时期,只能靠着老爹积攒下的老底子硬撑场面,名为霸主,实则百弊丛生,再也没了从前一呼百应的气势。
魏武侯六年(公元前381年),由于在魏赵韩联合伐楚伐齐的战争中分赃不均,三晋联盟破裂,赵韩二国再不唯魏国马首是瞻。
魏武侯十六年(公元前371年),魏武侯去世,却没有立太子,公子罃与公子缓为争权打的不可开交,各据魏国东西两部分国土互较长短,韩赵二国趁机攻入魏国,干涉魏国内政,若非后来韩赵二国的国君因意见不合而退兵,魏国就算不分裂,肯定也少不了割地赔款。不管怎么说,经此大乱后,魏国元气大伤,一下子从三晋盟主的宝座上跌落下来,好生的灰头土脸。
韩赵退兵之后,公子罃即位,这位魏罃,就是战国时代第一个称王的诸侯——魏惠王了。
魏惠王即位后,非常恼怒韩赵二国的背盟,于是对其发起了疯狂的报复!
魏惠王元年(公元前369年),魏军在怀邑(今河南武陟县西南)击败赵军,杀死公子缓,平定内乱。
魏惠王二年(公元前368年),魏军在马陵(今河北大名县东南十里)击败韩军。
图:魏国鼎盛时期地图
三晋不和,正乃齐秦所乐见,于是他们趁机屡屡出师,轮流找魏国麻烦。
魏惠王二年,齐国攻打魏国,夺取观津(今河南清丰县南)。
魏惠王五年(前365),秦又败韩、魏联军于洛阴(今陕西大荔县),并夺取该地。
魏惠王七年(前363年),秦军又绕过魏国的河西精兵,由韩国借道迂回,攻入河东地区,结果在石门(今山西运城西南)这个地方大败河东魏军,斩首六万,几乎将魏国留在南部边境,用以威慑韩、楚的军队斩杀殆尽。幸亏赵国不计前嫌派兵急救魏,方解秦之围 。
石门一战,秦军大败强魏,周天子特赐黼黻之服(绣有黑、白、青花纹的华服)于秦献公以示嘉奖,并借此让秦国称霸,以抵挡三晋日益高涨的霸权。
图:黼黻之服
此战,魏国大失霸主颜面,已现日落西山之势,惠王羞怒交集,在朝堂上连骂诸将废物!
我们看到,魏惠王即位以来,为了保住他岌岌可危的霸位,屡屡向韩赵秦等国用兵,可惜效果极差,不但没能挽回颜面,反而大伤国力,这一切的原因表面上似乎是缺少良将,其实更主要的原因是其战略及外交上的重大失误。
在霸权不甚牢固的情况下,在魏国处在中原腹心这种恶劣的地缘条件下,魏惠王最好的办法是继承魏文侯的“近交远攻”的政策,团结三晋,共同选准一个主攻方向去发展,而不是像魏武侯、魏惠王这样自毁联盟,称王称霸,四面出击,到处树敌。另外,当年秦国虽被吴起折腾的够呛,实力远逊魏国,但毕竟民风彪悍,士兵亦极骁勇,又经献、孝公两代国君励精图治而发展迅猛,魏若轻开大战并不划算,最好的办法与韩赵联合起来向西持续发动小规模的侵袭,一点一滴的疲之,压之,拖垮之,蚕食之,最后与韩赵将其瓜分。可以把商於之地分给韩国,让其防备楚国;把部分上郡让给赵国,让他们去抵挡义渠和匈奴;而魏国则独占关中的核心区域,如此进可以攻退可以守,不出百年,必能统一天下。
可惜,这个计策见效慢,太务实,又没有轰动效应,为急功近利的魏人所不取。盖当时秦国为天下最弱小的一国,那里人丁稀少,民风荒蛮,文化弱后,物产贫瘠,看上去一点油水都没有。魏人压根就没有意识到,秦国虽然贫弱,但它的地缘优势是无可比拟的,其山河四塞,百二秦关,比之三晋的“表里山河”拥有更好的战略纵深,也更适合集权管理。事实上,有了这个前车之鉴后,一千多年后的李渊学聪明了,他本是从山西晋阳(原来的赵国旧都)起兵,却选择先向西攻占长安,在关陇稳固根基后,才东出进取天下。
事实上,客观的来讲,魏惠王在经济方面的能力远远高于他的战略能力。他即位后不久便迁都大梁,而将魏国的发展中心移至中原地区,然后开凿鸿沟,大刀阔斧的实施黄河开发灌溉计划;并任用著名经济学家、大商人白圭为相,主管国家经济建设,使得人烟稠密的魏西至地农、商业愈加发达。然而在战略外交上,魏惠王昏头昏脑屡屡失策,最终的结果就是将其好不容易积攒的国力又一点点浪费掉,其政治影响力也日益衰退。
当然,魏惠王自己从来都不这么认为,他认为自己所遭受的一切挫折只是因为缺少一位像吴起那样的天才名将而已,所以他大举招贤,日日夜夜面试各大院校优秀兵法毕业生,求才若渴之心昭然若揭。
魏惠王其人,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能才庸君”。这种君王,大多极具才华,常常夸夸其谈,表现的聪敏多谋,其实志大才疏、外宽内忌、气量狭小、多欲少断,后世如汉元帝、袁绍、宋真宗、明崇祯等都是这一类人。他们非常具有迷惑性,当时常常被世人误认为英主,直到最后大家才发现,这种君王越聪明越可怕,因为他们自以为聪明,而听不进任何意见,若整个战略方向都是错误的,则他们越努力、越上进、越勤政,最后就败的越惨,死的越快。
与此同时,秦国的新君秦孝公也在招贤,他最后召来了一个天才政治家商鞅,可笑的是,商鞅正是因为魏惠王不重视他,这才跑到秦国去的。更可笑的是,当时魏国丞相公叔痤几次三番举荐商鞅,并表示若不能用则必杀之,魏惠王却不仅不用,甚至连杀这个人的兴趣都没有。可笑可笑,麻木如此,当真讽刺。
魏惠王之所以不用商鞅,依我看这是他求才的方向有问题,他由于军事屡屡受挫,所以很想召一个名将,而不想用一个严厉的法家,殊不知所有军事都是政治的延续,制度不行,再怎么打都是虚的。
恰好在这个时侯,高人鬼谷子的高徒庞涓来了,在面试中,他出色的军事能力与战术素养大受魏王赏识,于是很快,庞涓被拜为魏将。将一个默默无闻的高校毕业生一下子提拔为全国军事统帅,魏王也可算是不拘一格用人才了!
可惜有时候,求贤若渴,故作伯乐也是没用的,一开始方向就错了,再不拘一格又如何?
魏王舍商鞅而用庞涓,就这么一个决定,竟改变了整个战国的格局,也改变了整个历史的进程。
如果说商鞅是一副猛药,可以让国家兴利除弊,积攒经验值逐级跃升;那么庞涓就是一针兴奋剂,足以让国家短期勃起,狂耗hp、mp秒 *** oss率先破关。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