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古代传统文化的演进历程,分析各时期妇女贞洁观念演变的原因从春秋战国到西汉前期,由于战争频繁,人口不多,对于妇女的贞洁,并没有...
结合古代传统文化的演进历程 分析各时期妇女贞洁观念演变的原因
从西汉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儒家“人伦”理论开始逐渐发挥作用,对妇女贞洁开始有具体要求,但也不是很严重。东汉开始,世家大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儒家理论要求进一步发展,世家大族开始世袭把持朝廷大权,血统的纯正越发重要,把妻子看成了私产,对妇女的贞洁开始重视起来,但并不重视是不是处女,重点是婚后是否能保持贞洁,子嗣是否纯正。看曹丕娶了袁家的媳妇,曹操也很开心。
两晋南北朝,世家进一步发展,对女子的贞洁也进一步严苛,世家大族的女儿在出嫁前不是处女的话,很丢脸的,婚后如果发生通奸行为更是不耻,如南朝萧昭业皇后。
唐朝胡风很盛,对贞洁的观念并不是很看重。
宋朝儒学大兴,尤其是程朱理学盛行后,女子的贞洁变的很严苛,“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概念大行于道,甚至发生了女子的手被别的男人摸了,还被父亲要求砍掉的事情。女子婚前性行为和婚后通奸要浸猪笼都是宋朝,尤其是南宋开始的。从宋朝开始有贞洁牌坊,从政府层面开始鼓励妇女的贞洁观念。元朝对民间控制不严,但由于蒙古人享有初夜权的法令,汉人对女子贞洁的控制进一步加剧。明清两朝,也是程朱理学盛行的朝代,对女子贞洁的要求,一代比一代严苛,变成未婚成年女子在街上与陌生男子交谈也变成了大忌,更别说性行为了。
守寡对于古代的女性来说有多重要?为什么有的女人要终身守寡?
据说古代的女子如果自己的丈夫死了,就会开始守寡,如果自己运气不好,碰到自己的丈夫很早就死了,那就只有自己守寡一生了。不过如果自己所在的婆家非常好的话,可能会帮女子改嫁,这样女子便可以重新找一个新的人家了。为什么当时女子会有这样的思想,其实,说到底还是有如下几点原因的
首先,当时的女子其实就是一个陪衬品,当时的女子自从自己嫁进男方就注定了自己的一生。女人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哪怕是自己的丈夫死了,自己的上面还有男人的爷爷奶奶或者哥哥可以帮自己做主。自己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好了。所以说当时的女子是没有任何权利的。
不过,哪怕有自己的婆婆哥哥替自己做主,那也是会最大程度的满足他们的利益。把女人当做一个陪衬品来使用,就是一个等价交换的工具罢了。所以,在这个时候,女人一般就会选择保守自己的贞洁了。
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人们非常的迷信。一般认为当时的人死后还会有魂魄。如果自己要改嫁的话,那自己丈夫的灵魂就会不断的纠缠着自己,让自己不得安神。
中国古代的女子如何坚守自己的贞节
为何古代女性注重贞洁呢?
相信大家也知道,很多朝代对于不贞的女人都订制了一些刑罚,以此来惩罚她们。
而有些女人甚至会因为从小无父无母,也没人给她们点守宫砂,而选择自尽,甚至有的女人在丈夫死了之后,一直迫切的想要贞洁牌坊,但苦于生病的缘故,她却不治而亡。
因为那个时候给她治病的是一个男大夫,秉承着男女授受不亲的信念,她的病一拖再拖,虽然是要到了贞洁牌坊,却也因此搭上了自己的命。
那么到底为什么古代的女人这么看重贞洁呢?不妨听小编给大家讲一讲。
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封建思想惹下的祸根,早知道,古代一直都秉承着男尊女卑,而男人往往是家里的主导者,女人只能是他的附属品。
要是自己的附属品被别人的男人碰了一下手臂,那这个男的肯定就认为自己的妻子想要对自己不忠,自然而然也会对妻子进行暴打,甚至是杀了她。
而很多女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自然早已经被这种思想吓得不敢反抗,自然而然。就对贞洁非常看重,生怕她的一个举动会引来杀身之祸。
另外,古代的人都重视香火和子女继承问题,而这就要女人必须保持除了自己的丈夫并没有之外的男人,只有这样,他们的子女血统才会正规,不至于混淆他们家族的血统。
一般古代的女子在嫁给丈夫后,都不能与外界的男人进行接触,而在丈夫死后,她若是选择了改嫁,就会被视为不贞之人,也肯定会受到刑具的等待,所以就在丈夫死后,选择了守寡。
当时一些皇帝会因为赞颂她们的这种贞洁行为,而为她们分发贞洁牌坊。
所谓的贞洁牌坊就是告诉世人,这个女人到底有多么看重贞洁,只要一个女人得到了贞洁牌坊,就会受到人们的尊重,对于原本就地位低下的女人,自然也迫切的希望能够得到贞洁牌坊,站在她所期望的平等里。
所以哪怕是丈夫英年早逝,她们也一定会选择守寡,目的就是为了能让别人看得起自己。
这说起来多多少少有些可悲,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夫死从嫁,可谓是正常不过的了,不过,封建的压迫下,却要让一个女人早早的就守寡。
若是他们有一个儿子那还好,最起码能有一个心灵的安慰,可要是在她还没有来得及为她的丈夫产下一子后,那她面临的将会是一辈子的等待和折磨。
甚至到死了之后也会遗臭万年,而不能入土为安,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她的公公婆婆也一定会先她而去,没有了依靠的她终会孤苦伶仃,在她死后,谁又会是埋葬她的人呢?
或许到头来她很可能会得到一个贞洁牌坊,但也只是赢得了人们的尊重而已啊!
说到这里,我想你们大家也会对古代的那些女人感到一些同情,不免会庆幸我们生活在这个男女平等的世界里吧。
古代妇女受贞洁观影响深刻,为何宋明两朝最为凄惨?
说到贞洁观,这个名词大家都不陌生,也很清楚它意味着什么。
贞洁观自古就有,最远可以追溯到周朝,
而生活在古代的女子,或多或少都还会受到贞洁观念的束缚。
历史上,受贞洁观影响深刻、最为凄惨的当属宋明两朝。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是由于宋明时代的社会风气以及理学的兴起而导致的,这其中也与统治者治理国家的需要有关。但无论如何,
中国古代妇女被压迫的程度越来越高是不可否认的。
如今,在一些地方,还是有一些食古不化的人用贞洁观指责女性,可见贞洁观影响之深。
下面我就谈一谈,架设在中国妇女身上的枷锁——贞洁观,以及贞洁观在历朝历代的表现形式。
说起贞洁观,可能大家都会想起“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句话。但
这种严重禁锢妇女的枷锁其实并非从古至今一直存在,虽然最远可以追溯到周朝,但那时并没有那么恐怖残忍,而自宋朝开始,准确的说是理学的兴起后,妇女所受到的迫害才日益加深。
有一次,我在读《鸡肋编》,看到“近时婚丧礼文亡阙”一文,这篇文章篇幅很短,但吸引到了我的注意。其中吸引到我的地方,有古时婚礼习俗和丧礼习俗,但最最吸引我注意的还是那句:
“如民家女子,不用大盖,放人纵观。处子则坐于榻上,再适者坐于榻前。其观者若称叹美好,虽男子怜抚之,亦喜而不以为非也”。
其中,“再适者”可以理解为再嫁的女子,也就是说,
在此时,女子再嫁也还是允许的,但是其所受待遇跟初嫁的女子还是有所区别,
处子可以坐在榻上,而再嫁的女子则只能坐在榻前,而从整句话也能看出,女子地位还是比较低的。
汉朝女子贞洁观的表现形式
而反观宋之前的朝代,女子二嫁乃至三嫁都是很平常的,没有人会过多批评什么
。在汉朝,汉武帝刘彻的母亲孝景皇后王娡在嫁给汉景帝刘启之前就嫁过人了,而且还生下一女。而王娡的母亲臧儿嫁给王娡之父后,也改嫁过,还生了历史上有名的田蚡田宰相。而汉朝皇室公主就更多改嫁的了,譬如王娡所生的平阳公主、南宫公主,卫子夫所生的卫长公主,汉宣帝刘询的敬武公主,都曾二嫁甚至是三嫁,虽说她们都是皇室出身,
但由此也可见汉代时并不太注重贞洁观。
此外,在文学作品《孔雀东南飞》里,刘兰芝被迫休离回家后,便有其他男子上门提亲,只不过是她自己不愿嫁,最后“举身赴清池”。可见,当时的社会并不看低嫁过人的女子,仍然愿意将其娶回家。不过,
汉代时,大儒董仲舒开始提倡“三纲五常”,还出现了两本对后代女性影响深远的书,一是刘向的《列女传》,一是班昭的《女诫》,这都表达了“男尊女卑”以及希望女子守贞洁的观念,只不过当时并没有成为一个社会风俗习惯。
隋唐女子贞洁观的表现形式
隋唐时期,就更不用说了,唐朝保有“胡人”血统以及风俗,对于女性并没有太多的约束,甚至比汉代还要自由。唐高宗就立了自己父亲唐太宗的才人武则天为妃为后,唐玄宗抢自己儿子寿王的妃子杨玉环立为贵妃,这在我们现在看来是乱伦的事情,而在当时就这么真真切切的发生了。
武则天剧照
而且,
唐朝的女子地位也比前朝后世要高,
武则天自立为女王,在她之后,女子的地位又再提高了不少,反倒不是那么强调“男尊女卑”了。况且,武则天本人还有男宠面首,她的女儿太平公主也有男宠侍奉。
自然,贞洁观这一概念在唐朝也是淡薄的,
毕竟当时皇室是“胡人”出身,作风还是相对比较开放的。
宋朝女子贞洁观的表现形式
北宋、南北宋过渡时期
女性
贞洁观,在宋朝时有了大转变,但在宋前期,还不是特别的明显。
比如范仲淹,他母亲也曾改嫁,而他本人在苏州创义庄,也规定了女子改嫁可以得到二十贯钱做嫁妆,和男子娶妻一样,可见范仲淹并不太重视女性贞洁观念,甚至他的儿子早死,他还将其寡媳嫁给自己门弟子王陶。
此外还有王安石,王安石之子王雱精神失常,每天和他的妻子庞氏吵架争斗,王安石觉得庞氏无罪,想替她离异,又怕她名声受损,所以王安石决定替她挑选佳婿让她再嫁。
连身为宰相的王安石都能主张替儿媳找夫婿改嫁,没有女子必须从一而终三从四德的观念,
可见宋前期的社会风气还是比较开放的,女子在此时还
是比较自由的。
在宋神宗时,法律还允许妇女在丈夫出外长期得不到消息时改嫁,还允许寡妇招进后夫,称为“接脚夫”。
北宋社会不以妇女改嫁为耻,也不会从伦理道德上对其非议,还很同情妇女。
南宋时期
然而
,
等到程朱理学兴起时,情况就大为不同了。大家都熟悉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句话就出自程颐之口。他认为:娶孀妇为妻,是娶“失节者”,自己也不免“失节”。朱熹还进一步发展纲常礼教,把“夫为妻纲”抬高到“三纲”第一位,而且继续提倡妇女守寡,反对改嫁,这也是今人提起程朱理学都给予批判的一点原因,是他们给妇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束缚和悲惨。
在《夷坚志》里,记载了多则故事,故事鼓吹妇女改嫁后会得到报应,娶改嫁的妇女的男子,也会得到报应,这虽然是迷信的,但还是侧面反映了当时大多数人们的观念。不过,据《鸡肋编》中《近时婚丧礼文亡阙》一文论述,婚礼习俗讲到的“再适者坐于榻前”,而庄绰是北宋末南宋初年间人,因此得出:此时妇女再嫁还是允许的。这也可以看出,
宋朝对于女性贞洁观虽然有所强化,但还不是最为严重的,毕竟任何事物都是从量变再到质变的,
而后面的朝代则使得守贞洁这个观念更加强化。
明朝女子贞洁观的表现形式
明代更加崇尚儒学,对理学也更加推崇,“夫为妻纲”、男尊女卑、相夫教子、守节这些观念更加的强化,并且还更加的官方化。
明太祖朱元璋就尤其强调男女有别,禁止男女混杂,以免败坏风俗。
古代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还有“三寸金莲”裹小脚也是在这时期强调的,还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
当然这几点有男尊女卑的原因在:为了迎合男性审美以及让妻子更好的相夫教子。
而且,
这个时期更加提倡守节,皇帝们会下令修《女诫》,皇后等后妃也会自己编撰女教书,
像《内训》等等,这无疑使得守贞洁的观念变得官方化。
由于皇帝皇后作出了表率,故而上行下效,士大夫们也开始编撰女教书,整个社会从上到下,无一不强调贞洁的重要性,规范女性行为。
据统计,“贞洁烈女”、“节妇”等在明朝是很多的,而且政府还会给立贞节牌坊,给予表彰。
清朝女子贞洁观的表现形式
到了清代,
由于是满族统治国家,所以对女性贞洁观比之明朝要稍微宽松些,
虽然也会鼓励妇女守节,将颁发旌表(注解①)所要求的年份也有所降低,但不会禁止寡妇再嫁,还禁止寡妇殉葬。
注解①:1、表彰。后多指官府为忠孝节义的人立牌坊赐匾额,以示表彰。2、指官府颁赐用以表彰的牌坊或匾额。
而且,满族是马背上的民族,因此他们的女子是不缠足的(清初,出于统治需要,清政府反对和禁止民间女子缠足,但收效甚微,后来依然是出于统治需要,清政府不再反对,禁止缠足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所以清朝是禁止满族女性缠足的,因此清朝的皇室女子比之前朝,要活得稍微轻松一点。
等到清末,朝廷开始开设新学堂,并允许女子上学,甚至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像淑妃,还可以和溥仪离婚且再嫁,可见一些女子已经不再受贞洁观的束缚了。
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史,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贞洁观这个束缚女性人身和精神自由的观念,是如何一步步变得“深入人心”的,虽然我参考的材料不多,但对于古代妇女受贞洁观的束缚问题,仅从中也可窥得一斑。
其实,可以这么说:整个中国古代史,有半部是妇女的受难史。
因此,由衷的庆幸:我们生活在开明的现代,尽管女性在某些情况还是会受到歧视,但与古代相比,我们敢于奋起斗争,为男女平等而战,妇女受贞洁观的影响也在渐渐变淡,这就是社会的进步。所谓“以史为鉴”,古代妇女的悲惨命运,我们不能再重蹈覆辙。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