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盖乌斯·马略

发布时间: 2023-03-05 20:01:0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0

罗马皇帝的继位罗马的帝位是不是也是子承父业是选举出来,不是世袭制。罗马最古老、最重要的官职就是执政官了,这是一个双人的首相或总统...

如何评价盖乌斯·马略

罗马皇帝的继位

罗马的帝位是不是也是子承父业
是选举出来,不是世袭制。
罗马最古老、最重要的官职就是执政官了,这是一个双人的首相或总统职位。两名执政官由百人团大会选出。在百人团大会
上最富有的罗马人起主导作用。执政官任期一年,以防止腐化。并且只有在双方意见一致时才能发号施令--因为每位执政
官都有权反对其同僚的决定。

执政官也是元老院的主席,而元老院起着顾问委员会的作用。执政官还要指挥罗马的军队,每人两个军团;在帝国时代他们
还握有最高司法大权。希腊史家波利比乌斯将其比作国王。只有元老院的决议(Seuatus Consultum)或是民众大会通过的法律
(Lex)可以限制他们的权利;只有其他执政官或是保民官的否决权可以更改他们的决定。这就意味着执政官总是可以插手大法
官、营造官和财务官的决定(但是这一点对保民官、监察官和独裁官无效)。

将行政领导职务一分为二的想法可能是源于迦太基,该城邦也是类似的由两位suffetes(大法官)统治的。而执政官原先也叫做
iudices (大法官)。还有一种说法是执政官起源于中意大利,当 地的萨宾人和萨莫奈人部落联盟是由一个名曰meddices的管
委会统治的。

两名执政官最初必须出于罗马氏族贵族(显贵,Patriciate)之家。但是在BC370-360年的宪制改革中,该官职终于向平民开放
了。(按照某个不甚精确的纪年表,是在BC366年)此后该官职也第一次被称为“consul”。

根据BC180年的维比阿年龄法,担任执政官的人必须年满43岁。自BC3世纪以降,执政官候选人必须也曾担任过其他官职
(例如大法官之职)。公民可以再次当选执政官,但两次任期间必须间隔10年以上。

但是在BC2世纪晚期,由于日尔曼人入侵大危机,盖乌斯·马略在短时间内(BC107,104,103,102,101)连续出任执政官;此后,
尤里乌斯·恺撒和屋大维也多次连续出任执政官一职。

帝国时代,人们出任执政官通常只有两个月的任期,这样每年就有(至少)12名元老可以获得帝国最高职位。(例如AD190
年出任执政官的人数在25名以上) 执政官的选举在元老院举行,而候选人由皇帝提名。假如皇帝陛下想以荣誉奖励某位元
老,他就和这位元老共同担任执政官。(比如在AD100年年初的两个月,图拉真皇帝就和密友绥克斯图斯·尤里乌斯·
弗隆提努斯共任当年常任执政官)。到了这时,担任执政官的意义比纯粹的荣誉头衔强不了太多,故而最低年限也降低了。

执政官每人有12名侍从,可以穿紫边托伽袍。
每年出任执政官的两人得以其名命名当年(在帝国时代是一年初的两位常任执政官命名)。
公元前27年1月13日,元老院授予36岁的屋大维“奥古斯都”(意为“神圣”、“伟大”)尊号。奥古斯都采用“元首”(意为“第一公民”或“首席元老”)称号,故史称其建立的政治制度为“元首制”。元首制实际上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制。

奥古斯都没有儿子,他的侄子和两个外孙在他之前去世。奥古斯都收提比略为义子,作为王位的法定继承人。

公元14年奥古斯都逝世,其养子提比略(14~37在位)继位 。再后则由卡利古拉(37~41在位)、克劳狄一世(41~54在位)和尼禄相继为帝。从奥古斯都至尼禄,史称克劳狄王朝。该王朝不断加强皇权,巩固专制统治,发展官僚体系,残酷镇压反对者。尼禄的挥霍无度和恣意妄为,引起公元66年巴勒斯坦发生犹太人的大规模起义和后来许多行省总督的拥兵自立。经过68~69年一些行省总督争夺皇位的内战,由T.F.S.维斯帕西安(69~79在位)建立了弗拉维王朝。该王朝皇位也由皇帝亲属继承,提图斯(79~81在位)和图密善(81~96在位)相继为帝。他们进一步推行加强皇权、削弱元老院权力的政策。图密善死后,M.C.涅尔瓦(96~98在位)继位,开创了罗马史上的安东尼王朝。

这一王朝的多数皇帝都生于行省,因为有才干而由前任收为养子。

M.U.图拉真当政时,继续推行对外扩张政策,帝国疆域达到最大规模:东到美索不达米亚,南至北非撒哈拉沙漠,西起不列颠,北至喀尔巴阡山脉和黑海北岸。哈德良当政时致力于加强皇权,整顿内政,使从奥古斯都开始的建立帝国官僚机构的工作最终完成。M.安东尼统治时期罗马帝国达到极盛。他对外采取防御政策,对内维持和平局面,加强行省的管理,整顿财政,兴修道路,促进了行省的繁荣和商业发展。马可·奥勒留当政时期,罗马帝国危机四伏。帕提亚帝国屡犯边疆,北方蛮族也乘虚而入。入侵者虽被挫败,但罗马实力已显不足。192年皇帝L.A.A.康茂德(180~192在位)被杀,安东尼王朝告终。

后期帝国 193~284年间,罗马奴隶占有制社会处于全面危机之中,史称3世纪危机。危机的根源在于奴隶占有制生产关系日益腐朽,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导致社会经济停滞和萎缩,政局陷于混乱状态。从塞维鲁王朝(193~235)起,帝国的统治开始动摇。L.P.塞维鲁(193~211在位)以提高军饷、优待士兵、贿买军队等手段维持自己的统治。其子M.A.安东尼努斯(亦称卡拉卡拉,211~217在位)即位后,为了缓和矛盾和扩大税源,于212年颁布敕令,把罗马公民权授予帝国全体自由民。

塞维鲁王朝覆灭后,政局陷入混乱,军团和行省各自拥立皇帝,互相残杀,出现所谓三十僭主,并在西方形成了包括高卢、西班牙和不列颠在内的高卢帝国(259~273),在东方产生了地处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之间的帕尔米拉帝国(262~272)。与此同时,奴隶和隶农起义遍及意大利和行省,尤以高卢的巴高达运动声势浩大和持续长久。蛮族也大举突破边防,涌入帝国境内。

284年 ,近卫军长官G.A.V.戴克里先取得了帝国政权(284~305在位)。他改元首制为多米那特制(即君主制),采用东方君主的宫廷朝仪,完全抛弃了残存的共和外衣。为了强化统治,实行四帝共治制,并进行行政、军事、赋税和币制改革。他残酷镇压了高卢和北非的起义,迫害基督教徒,对外积极作战,暂时稳定了局势。但他退位后,帝国又陷入帝位觊觎者的纷争之中。324年君士坦丁一世重新统一帝国。由于帝国经济、文化重心东移,330年君士坦丁一世把首都由罗马迁到拜占廷,改名为君士坦丁堡。他在许多方面继续执行戴克里先的政策,改组国家机构,扩充官僚体系;颁布一系列法律,竭力维护奴隶制度,使得奴隶和隶农的境遇更加恶化。为了利用基督教巩固反动统治,君士坦丁一世于313年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使基督教逐渐成为帝国的重要支柱。

337年君士坦丁一世死后,争夺帝位的斗争重新开始。狄奥多西一世(379~395在位)当政时一度恢复统一,但他死后,帝国分裂为两部分:西罗马帝国(首都罗马)和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
Consul: 执政官,罗马官员,相当于现代国家的首相或总统,在帝国时代,这个官职依然声望卓著,但是已不重要了。

罗马最古老、最重要的官职就是执政官了,这是一个双人的首相或总统职位。两名执政官由百人团大会选出。在百人团大会
上最富有的罗马人起主导作用。执政官任期一年,以防止腐化。并且只有在双方意见一致时才能发号施令--因为每位执政
官都有权反对其同僚的决定。

执政官也是元老院的主席,而元老院起着顾问委员会的作用。执政官还要指挥罗马的军队,每人两个军团;在帝国时代他们
还握有最高司法大权。希腊史家波利比乌斯将其比作国王。只有元老院的决议(Seuatus Consultum)或是民众大会通过的法律
(Lex)可以限制他们的权利;只有其他执政官或是保民官的否决权可以更改他们的决定。这就意味着执政官总是可以插手大法
官、营造官和财务官的决定(但是这一点对保民官、监察官和独裁官无效)。

将行政领导职务一分为二的想法可能是源于迦太基,该城邦也是类似的由两位suffetes(大法官)统治的。而执政官原先也叫做
iudices (大法官)。还有一种说法是执政官起源于中意大利,当地的萨宾人和萨莫奈人部落联盟是由一个名曰meddices的管
委会统治的。

两名执政官最初必须出于罗马氏族贵族(显贵,Patriciate)之家。但是在BC370-360年的宪制改革中,该官职终于向平民开放
了。(按照某个不甚精确的纪年表,是在BC366年)此后该官职也第一次被称为“consul”。

根据BC180年的维比阿年龄法,担任执政官的人必须年满43岁。自BC3世纪以降,执政官候选人必须也曾担任过其他官职
(例如大法官之职)。公民可以再次当选执政官,但两次任期间必须间隔10年以上。

但是在BC2世纪晚期,由于日尔曼人入侵大危机,盖乌斯·马略在短时间内(BC107,104,103,102,101)连续出任执政官;此后,
尤里乌斯·恺撒和屋大维也多次连续出任执政官一职。

帝国时代,人们出任执政官通常只有两个月的任期,这样每年就有(至少)12名元老可以获得帝国最高职位。(例如AD190
年出任执政官的人数在25名以上) 执政官的选举在元老院举行,而候选人由皇帝提名。假如皇帝陛下想以荣誉奖励某位元
老,他就和这位元老共同担任执政官。(比如在AD100年年初的两个月,图拉真皇帝就和密友绥克斯图斯·尤里乌斯·
弗隆提努斯共任当年常任执政官)。到了这时,担任执政官的意义比纯粹的荣誉头衔强不了太多,故而最低年限也降低了。

执政官每人有12名侍从,可以穿紫边托伽袍。
每年出任执政官的两人得以其名命名当年(在帝国时代是一年初的两位常任执政官命名)。

Dictator: 独裁官
具有非常大权的罗马官员,在紧急情况下任命。Dictator这个词本意是“指挥之人”或“发布命令的人”,其贬义的词义是
后来发展起来的。

罗马第一个独裁官是奥卢斯·珀斯提密乌斯·阿尔比努斯,在BC5世纪头十年,拉丁同盟反叛之时。这是一场严重的危机,
罗马人认为,只有一个手握非常大权的人才能解决这次危机。这一举措是成功的,此后就不时被援引使用。执政官或(在紧
急情况下)大法官有权指定一名独裁官,这一提议是不可否决的。

独裁官的权利要比执政官大,这从他的侍从人数达到24名(是执政官侍从的两倍)就可以看出来。可另一方面,他的任期也只有
执政官的一半长,最多只能是6个月。对独裁官的措施不服从再想上诉是不可能的。我们实际上可以将他的任期归结为军事
长官接掌了政府。这一点也可以从他的第二个头衔“步兵大统领”上推论出来(相应的,独裁官的最高助手被称为“骑兵
大统领”或“司马官”,比如恺撒被刺时雷庇达的官职就是这个)。希腊人很正确地将此官称译为“strategos autokrator”,
即专制的将军,有时还将其译成“monarchos”即绝对君主。

到BC5世纪和4世纪,任命独裁官也被用于解决国内问题,例如,举行棘手的选举、解决宪制危机。BC202年之后,不再使用
“独裁官”的头衔了;当国家处于紧急情况时,由元老院授予执政官非常大权(senatusconsultum ultimum,所谓元老院紧急
状态决议,或国家紧急状态布告)。而当苏拉和恺撒先后于BC1世纪就任独裁官时,那不过是行使个人权利的一种工具罢了。

每年,罗马都会选举一名独裁官,他唯一的任务就是在朱庇特神庙的墙上钉一枚钉子(这种仪式的意义现在已不清楚)。这一
风俗在现代的King Carnival,国王狂欢节上还有所孓遗。
元老院事实上只在罗马共和国期间掌权。真正的罗马帝国应当是子继父业。
不是的
罗马的国王是由元老院选出来的
不过也有通过政变得到帝位的
比如恺撒,屋大维

马略的人物生平

马略(约公元前157~前86.1.13),古罗马统帅,政治家。平民出身。
早年曾在西庇阿(小)麾下参加围攻努曼提亚(在今西班牙东北部)的战争。
前119年任保民官。
前115年任大法官。翌年任西班牙总督。
前107年任执政官,针对当时罗马军队兵源匮乏等弊端,实行军事改革。
前106年偕部将L.C.苏拉进军北非,翌年俘努米底亚国王朱古达,凯旋罗马,结束朱古达战争。
前104~前100年五次连任执政官,领兵抗击日耳曼族条顿人和辛布里人入侵。同时继续进行军事改革。前88年苏拉占据罗马后亡命非洲,其追随者大批被杀。
前86年第7次任执政官,不久病逝。 盖乌斯·马略出生在罗马远郊的一座村镇里,他的父亲是位破产骑士的后代,以给地主当佃农为生。
贫穷的早年生活打造了马略勤劳直率、吝啬凶残的复杂性格。马略很少接受教育,对学术毫无兴趣,甚至连当时西方的通行外交语言希腊语都不学。
成年后的马略投身行伍,在小西庇阿率领下,去西班牙参加纽曼细阿战争。战争期间,他作战勇敢,能够吃苦耐劳,受到统帅重视,得到提拔。战后仍然步步高升,历任参将和军队财务官。对此马略并不满足。为求更大发展,他转入政界。
公元前119年,他当选为保民官。初出茅庐,就表现出无所畏惧和不讲情面,被认为是反对元老贵族的斗士。但马略在仕途上并不一帆风顺,接下来竞选市政官就惨遭失败。
公元前115年,再度竞选公职,勉强当选为最后一名行政长官(大法官)。
任满之后,出任远西班牙行省总督;各种公职锻炼了马略的才能,并且使他积累起相当财富,得以跻身骑士行列。甚至还与古老的贵族世家联姻,娶了恺撤的姑母尤利娅。 三次布匿战争之后,迦太基文明没落,北非变成一个半开化的努米底亚王国。
朱古达篡夺努米底亚王位,并利用当地人民对罗马的仇恨杀死了基尔塔城所有的罗马人。为了维护在北非的利益,罗马于公元前111年对朱古达宣战,于是爆发了“朱古达战争”。但由于政治腐败和军队变质,罗马在战争中屡次失利。
到公元前109年,执政官梅特拉斯改善了罗马军队的处境,但未能迅速结束战争,引起了不满。马略当时在军中担任副将,他利用自己所获得的威望广泛制造舆论,似乎只有他才能胜利结束战争。在骑士和平民的支持下,马略果然以绝大多数选票被推举为公元前107年执政官,授予他在北非作战的全权。
就任执政宫之后,马略立即着手招募新军。他一反旧制,放弃早巳难于实行的兵役财产资格规定,改征兵制为募兵制,招募自由民中的志愿者入伍,由国家供养并提供武器,使军队得到大量补充。
到了北非,马略首先抓紧训练,使军队适应当地酷热缺水的条队提高了战斗力,连连取得胜利,使朱古达陷入困境。但是,活捉朱古达从而于公元前105结束战争的荣誉落到马略的副将苏拉名下。两人之间从此有了矛盾,为日后罗马内战播下了不祥的种子。 从公元前二世纪末起,原是居住在波罗的海沿岸的基姆伯尔(又称辛伯里人)人和特乌托涅斯人为找寻新的居住地,向西南迁移。公元前105年这些日耳曼部落推进到阿拉乌西奥附近,歼灭了80,000(一说12万)多罗马军队。
消息传到罗马,朝野震惊,人们想到了马略,便不顾法律传统,在他尚未回到罗马时,就选他为公元前104年执政官,任命他管理高卢行省,抗击日耳曼人入侵。
尔后三年,马略连续当选执政官。公元前102年,马略率军与特乌托涅斯人会战于阿克维·塞克斯提埃,特乌托涅斯人全军覆没,被杀和被俘者共有十余万人之众。一年之后,罗马军队又在维尔凯列附近大败基姆伯尔人,斩首十四万,俘虏六万(其中相当部分是妇孺)。
至此,日耳曼人进攻终被打败,消除了来北方的威胁,马略成了罗马最有声望的人物,人们赞颂他拯救了意大利。战胜日耳曼人,是马略一生事业的顶点。但战争的结束使马略面临丧失权力的危险。他个人的权力欲望,以及老兵们对于土地的要求和对战争的向往,都驱使他力图继续控制权力,于是再度投身于政治活动。 当马略在前线抗击日耳曼的同时,罗马的民主运动高涨起来。
此时先后担任保民官的民主派领的萨杜尔尼努斯和格拉乌基阿在罗马进行反对元老贵族的斗争,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法案。他们与马略早有联系,互相支持。战争结束后,改革派希望得到获胜的统帅及其军队的支持,而马略也想利用改革派的帮助来赏赐自己的老兵,于是结成了真正的联盟。
公元前100年,马略第六次当选为执政官,萨杜尔尼努斯第二次当选为保民官,格拉乌基阿当选为行政长官。他们共同控制政局,实行改革法案,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规定分给从军7年的马略老兵以100犹格的份地,为此在许多地区建立公民殖民地。
因为马略军中大多是意大利人,这一法案实际上还包含有扩大公民权的内容。但是,把国有土地作为份地来分配,不仅影响骑士的利益,而且也触犯了依靠国有土地收入而获得廉价粮食的城市平民。平民又反对给予意大利人平等的权利。因此骑士例向贵族派一边,抵制改革,平民因力量分散而削弱。
马略的同盟者决定争取公元前99年公职以保证改革法案的贯彻,为此甚至采取极端手段打死了竞争者。元老院借机宣布戒严状态,指令担任执政官的马略恢复秩序。
马略经过犹豫之后同意执行元老院指派的任务,背弃自己的同盟者,导致萨杜尔尼努斯和格拉乌基阿被贵族杀害。马略的动摇表明他与骑士乃至元老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民主运动受到挫折,马略的威望也一落千丈。他感觉到平民对他的不满,丧失了竞选监察宫的勇气和信心,托辞还愿,渡海到小亚细亚去朝拜,后又返回罗马,过着脱离政治的生活。直到公元前90年同盟战争爆发,年过花甲的马略才又重新出现在罗马政治舞台。
同盟战争期间,马略应召在北方战场担任副将,受制于不高明的统帅路普斯,加之本人年事已高,精力衰退,行动迟缓,因而直到战争结束始终并无多大建树。相反,他的竞争者苏拉在南方战场却屡建军功,得以当选为公元前88年执政官,井取得了对米特拉达特斯战争的指挥权。
年迈的马略不甘寂寞,渴望新的荣誉和权力,起而同苏拉争夺。骑士、平民、新公民和马略老兵也反对苏拉,拥戴马略为统帅。
公元前88年,保民宫卢福斯利用自己控制的一支号称“元老院反对者”的武装强行通过法案,剥夺苏拉的指挥权,转而交给马略。苏拉闻讯,率军进攻罗马。于是,罗马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罗马军队向自己城市进军,内战进入新的阶段。
由于马略未能及时纠集起足够的抵抗力量,苏拉很快进入罗马,处死卢福斯,取消了他的改革措施。马略被迫逃亡。此时,马略经历了他一生中最艰难的时光。他亡命在外,流离颠簸,几次面临死亡,都神话船地幸免于难。最后在靠近非洲大陆的一个小岛落脚,征集到一支不足千人的队伍,等候时机的到来。
苏拉率军出征东方离开罗马后,改革派乘机活动,于公元前87年选举秦纳为执政官。秦纳反对苏拉的政策,遇到苏拉党徒的镇压。他逃出罗马,在意大利各地募集军队准备与苏拉派较量。
马略闻讯,立即在埃特鲁里亚登陆,与秦纳汇合一起向罗马进军,包围了首都并切断粮食运输统迫使元老院不得不投降。他们控制了罗马政局后,恢复卢福斯的法案,取消部分债务,增加粮食分配,实行币制改革。与此同时,他们实行前所未有的恐怖统治,宣市政敌不受法律保护,搜杀苏拉党羽,致使许多著名人物和无辜者惨遭杀戮。 格拉古兄弟的改革失败后,罗马社会内部的斗争仍在继续,形成了所谓的贵族派和民主派。贵族派以保守的元老贵族为主体,民主派则是指那些凭借平民运动打击元老贵族、建立个人独裁统治的人。格拉古兄弟死后,元老院立即进行了针对改革的反攻倒算。公元前111年,元老院立法宣布,任何私人占有的意大利和行省公地皆属私产,大土地的占有不再受任何限制。小农的破产使建立在其上的罗马公民兵制度随之瓦解,罗马兵源逐渐枯竭、军纪败坏,士气涣散,这些变化导致的危害在公元前110至公元前105年对北非努米底亚国王的朱古达战争中充分体现出来。罗马军队屡次败北,丧失了以往的战斗力。
当元老院毫无振作表现时,骑士和平民便推举军人出身的马略为公元前107年的执政官并任军事统帅,进行了重大的军事改革。他放弃征召有产公民服役的公民兵制,改行募兵制,凡志愿又符合服役条件的公民无论财产等级皆可应募人伍。服役期为16年,国家负担武器装备并发薪饷,退伍后分给土地。马略还把属于同盟者身份的意大利城市和农村的自由民征募入伍,加之大量的无产贫民皆可参加军队,罗马兵源问题得到解决。马略整顿军纪,严格训练,使士兵战斗力大为提高。公元前107年,马略以执政官身份率领他训练的新兵奔赴战场,扭转了战局,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马略的军事改革结束了罗马公民兵制度,解决了因小农衰微导致的兵源枯竭问题,使大量的无产贫民加入军队,既巩固了罗马政权,又稳定了罗马社会。但是马略的改革使原有的公民兵变成了长期服役的职业军队,遂造成了军人的跋扈,亦使以往的内争变成内战,为军事独裁政治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马略改革的成功也把他自己推到了罗马政治舞台的中心,他乘朱古达战争胜利之余威,又击败了侵入波河流域的森布里人、条顿人,并连任公元前104至公元前101年的执政官。但马略低贱的农民出身不可能使他得到元老院的彻底信任,他凭借显赫的战功仅能使他成为自下而上、位居极品的“新人”。马略自然成为当时民主派拥戴的领袖,尽管他对此极不情愿。
公元前91年,保民官德鲁苏斯重提给意大利同盟者以公民权的法案,竟遭暗杀,意大利人愤然掀起“同盟战争”(公元前91——公元前88年)。战争的结果使绝大多数的意大利人获得了罗马公民权。在同盟战争中,马略手下的1个部将苏拉立下了赫赫战功,声望逐渐超过了马略,苏拉出身于元老贵族家庭,在当选为公元前88年的执政官之后,俨然以元老派的代表与马略相争。当时,小亚细亚的本都国王米特里达提乘罗马内战发起反罗马统治的米特里达提战争,马略和苏拉为争夺统帅地位发生冲突,元老院和公民大会分别将统帅权授予苏拉和马略。结果导致了苏拉和马略之间的火拼,苏拉占据上风,马略被宣布为公敌,出逃北非。
苏拉掌权之后,取消了平民会议,限制保民官权力,元老院被宣布为最高权力机关,不经元老院批准,公民会议不得通过任何法案。他还指派300名党羽充任元老,使元老院成为他个人权力的工具。
苏拉平定罗马后,率军与米特里达提作战,并沿途镇压了雅典等希腊城邦的反抗。但当苏拉主力东调之际,马略联合另一民主派贵族秦那在罗马趁机活动,攻占苏拉分子盘踞的罗马城,并对苏拉分子进行以牙还牙的血腥报复。苏拉被宣布为公敌,一切苏拉的立法被铲除,马略和秦那同被选为公元前86年的执政官(马略是第七次当选),但不久马略病死,秦那成为领袖,在罗马当政数年,实施了一些民主改革。
领兵在外的苏拉,闻讯后遂与米特里达提缔和,结束了已胜利在望的第一次米特里达提战争(公元前89一公元前85年),率大军转回罗马。公元前83年春天,苏拉的军队在意大利登陆,随即展开激烈的内战。此时秦那已死,但他和马略的余党尚在,战斗十分残酷,死者达到10万之数。公元前82年,苏拉攻入罗马,有90名元老、15名高级长官和2600名骑士列入苏拉的公敌名单。一时血雨腥风笼罩罗马,无数的贵族和平民遭到屠杀,财产被掠夺。这可能是罗马城内,罗马人对罗马人最大的1次屠杀。
苏拉从此获得至高无上的统治权。他被“选举”为终身独裁官,成为实际上的国王。但苏拉却没有建立帝制,他在独裁之时,竭力保护共和国的体制,执政官仍在选举。在立法和司法上,元老院成为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已形同虚设。公元前79年,就在苏拉权势如日中天之时,他在1次公民大会上突然宣布放弃所有的权力。是功成名就之后的疲惫和厌倦?还是由于健康的原因?苏拉的引退,是1个历史之谜。
引退后的第二年,苏拉病死,但其党羽凭其余威依然控制着罗马,这种黑暗僵死的局面直到斯巴达克起义时才被打破。 (1)以募兵制代替征兵制。从前公民按财产分等级编组百人队,无财产在原则上不服兵役。马略放弃了传统的财产资格限制,“不再按照祖先实行的等级征兵的方法,而允许任何公民志愿参军,其中大部分是无产者。”①实行募兵制大大改善了兵源不足的状况,使马略很快征集到了补充北非军团所需的新兵。
(2)延长士兵服役的年限。按照公民兵制度,罗马军队只是在战争开始后临时征集,战后即予解散。法律规定每位从17到60岁的公民皆有义务承担兵役。实际上参加过16次出征即可解除这一义务,骑士只需10次。募兵制实行以后,士兵的服役年限相应延长,一般为16年。与此同时,马略还规定老兵退役后可以从国家那里分得一块份地作为补偿。马略的这一措施使获取土地和服兵役紧密地联系起来,此后,服兵役变成了贫困公民获取土地的先决条件。
(3)实行固定的军饷报酬。按马略推行的制度,士兵脱离生产,无法自养。为保证士兵的生活,马略规定:士兵的薪饷和武装由国家供给。从这时开始,普通步兵每年可领薪一千二百阿司,百人队长加倍,骑兵则为三倍。
(4)改革军队编制,调整战术队形。随着军队性质的改变,军队成份的扩大和军队战斗力的提高,马略对当时的军队组织和战术队形也作了相应的改革。在马略改革以前,罗马通常有四个军团,由两位执政官统领。最年轻和最贫困的编入轻装兵,其次则按年龄和财产状况编入长矛兵和主力兵,最年长的和最富有的编入后备兵。每一个军团有1200名轻装兵、1200名长矛兵、1200名主力兵、600名后备兵和300名骑兵,共4500人。在军团组织的编制上,长矛兵1200人,分编为10个中队或连,每个中队为120人;主力兵的人数和分编方法同上;后备兵600人,分编为10个中队,每个中队60人;轻装兵1200人,只要不作别用,就分编在上述30个中队中,每个中队40人。长矛兵构成第一线,并且每个中队都展开成横队,其纵深大约为6列。在长矛兵的后面配置第二线,由主力兵的10个中队组成,掩护第一线各中队之间的间隙;主力兵的后面为后备兵;各线之间都保持适当的距离。轻装兵在正前面和两翼成散开队伍作战。原先的罗马军团因具有战术单位小、运动性大、几乎在任何地形上都能作战等特点,所以,比希腊方阵有明显的优越性。
但这种战术队伍本身就是建立在公民兵制基础上的,是以战士的不同程度的训练为基础的,所以,一旦公民兵制被破坏,原先的战术形式也必须加以改进,马略改革正好完成了这一任务。马略改变了罗马军队历来相传的队形排列,扩大了战术单位,开始在军团里设立大队这一新的单位,并用大队来代替中队作为其战术单位。每个军团一般由10个大队组成,而每一个大队又由3个中队编成。军团通常配置成三线。第一线4个大队,第二、三线各3个大队。军团的这种排列形式,虽然还保留着原先的三排列队法,但由于战士在武器、年龄和服役年限长短差别的消失,所以,这种列队法的内容实际上已经与原先的列队方法有了本质的区别。
(5)统一武器装备。马略实行联队制,使重装步兵内部的差别归于消失。为使所有重装步兵的作战能力趋于一致,马略规定,所有重装步兵一律配备杀伤力极大的投枪和短剑。武器的改进和统一大大地提高了整个军团的作战能力。

古罗马最早开始搞军事独裁的是

马略。古罗马最早开始搞军事独裁的是马略。盖乌斯·马略在罗马战败于日耳曼人的危难之时当选执政官,进行军事改革、实行募兵制,最终击败日耳曼人。
本文标题: 如何评价盖乌斯·马略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9019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有没有专门写给psychopath的科普书为什么古代中国人没有戴帽子的习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