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律要留辫子,那秃顶和光头该怎么办?清朝一律要留辫子,而秃顶和光头的人可以选择两种方式来应对这种情况,一是可以选择戴假发,其...
清朝一律要留辫子,那秃顶和光头该怎么办?
清朝一律要留辫子,而秃顶和光头的人可以选择两种方式来应对这种情况,一是可以选择戴假发,其实假发并不是现代才发明的物件,它的出现比我们想象得更早;二是可以选择戴一种名叫“瓜皮帽”的帽子,这种帽子在清朝是很流行的,毕竟秃顶和光头的人还是比较多的,其实清朝政府要求的留的辫子并不需要很多,清朝政府之所以下这条命令,主要的目的只是想要汉人对满清的臣服罢了。
首先,辫子需要的头发并不多。清朝发式其实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每个具体的时期都有着些许差异,在清朝前中期,脱发谢顶的人其实不用担心,因为蓄发面积很小,即使脱发谢顶也不至于整个脑袋都脱光,留下一小撮头发还是很简单的,足够留一个小辫子了。即使到了清后期,你留一个小辫子估计也没人会说什么,毕竟这是曾经流行过的发式。
其次,脱发以及谢顶的人其实并不影响他们的脑后的头发,脱发谢顶的现象一般来说都只是前额和头顶脱发比较严重而已,至于脑袋后面,一般来说都是很安全的,而清朝政府要求的流发一般来说都是要求的留后面的头发,所以说秃头的人对于清朝需要留发的要求并不会感到有多困难。而至于秃头相当严重以及光头的人来说,他们还可以采取戴假发的方式来应对这一制度。
俗话说:“办法总比困难多。”这句俗语其实是没有毛病的,清朝政府有它的政策,那么下面的人民自然会有它的对策的。戴假发、戴“帽子”等等,这些都是清朝人民的应对方法。
近些年来,清宫戏大行其道,在占据了大量的影视市场的同时,也给了很多因为熬夜而日渐脱发的“秃头”少女了一个疑问,清朝讲究男性要留辫子,但是万一秃顶了或者说本人秃头了那不就养不了辫子了吗?那该怎么办呢?会不会因为不留辫子而违法呢?
在清朝历史之上,因为不剪头发而死的人可不止一个,比如说很有名的扬州十日,从这次的惨案之中就能够让人知道清军是有多么的残暴了,不过这毕竟是因为想要压制住汉族人,让汉族人彻底的臣服于自己,毕竟在此之前的中华大地是一直被汉族人统治的。
汉族人一直推崇的都是身体发肤都是父母给的,自己是不能够随便损害的,因而满族人占领了中原地区还强迫人剃发,这确实会引起中原汉族人反抗,但是统治不仅要在政治上统治,还要从思想之上统治,但是汉族人的反抗十分的激烈,所以清廷在一些统治手段之上一直采用的就是高压政策。
比如说最开始的时候,如果说不留辫子的话,就算是秃头或者说是秃顶的人都是会被杀害的,但是到了后期的时候并没有这么样严格。而且清朝的令法之中还特别提出来了十不从这个观点,其中和尚和道士就在这个不从的界限之中,和尚就是没有头发的,如果说你光头但是说你出家为僧的话,你的生命是不会受到什么威胁的。
而且其实现实之中脱发的人大家也都知道,不会全秃,头顶之上还会留有其他部分的头发,而最开始的时候清朝人的头发其实也不是像我们所看的清宫戏里的那样是半个头都有头发的,而是只有脑袋上的一小撮有头发,拿现代人的审美来看十分的丑陋,不过那确实是当时满族人的风尚。
虽然丑,却在高压管制头发的那个年代给了脱发人群喘息的机会,毕竟一小撮头发还是挺好弄的,对脱发人群而言,这样的并不怎么好看的“金钱鼠尾”比后来我们所看到的“阴阳头”的“亲和力"要高得多。
最开始的时候,清朝为了获得思想上的绝对控制权确实对于头发十分的看重,那个时候甚至还有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民间俗语,说的就是头发这件事,但这毕竟是一个朝代最开始的时期,必须要用十足的力气来加强思想统治,才能够让所有的汉族人从内心之上臣服于满族的统治。
对这些满族的统治者而言,剪不剪头发真的重要吗?其实并不重要,他们只需要那么一个信号,一个全天下的人都臣服于他们的信号而已,所以说当时的令法更加注重的是你不肯剃头这件事,而不是说你有没有头发。
随着整个清政府汉化程度的加深,其实他们对于留头发这件事情已经不算太看重了,也逐渐的从最开始的只有一个铜板眼大小的一撮头发开始发生变化,头发的范围也在不断的加深,随着时代的变迁,他们的发型也是在不停地变化着的,也就有了我们更熟悉的那种发型,而现在的清宫戏因为美观的原因才没有采用最正统的“金钱鼠尾”的发型而已。
所以说,秃头和光头在清朝是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的,但是除了最初的高压时期,这些症状到了后期其实对人也就没有太大的影响了,毕竟满族统治者要的是臣服,而天生的秃头和光头是人所无法左右的,只要这些人内心是真的臣服于清廷就可以了。
如果是在寺院中,大家都剃头,突然出现一位梳辫子的,将会瞬间成为焦点。同样的道理,在几乎人人都托着辫子的清朝,突然冒出来个“地中海”或是“光瓢儿”,必然也会成为备受关注的对象。
那么,如果大家都留辫子,自己偏偏就没有头发,又该如何呢?
不用着急,首先,谢顶和头发稀少并不违法。清朝入关后要求剃发易服,并不是让大家都留辫子,而是要剔掉大部分头发,而留下的那部分,是为了便于打理才梳成辫子的。
这个问题的区别在于,当时不剃头是要杀头的,但并不是等同于不梳辫子就会被杀。
然而,人都是具有趋同心理的,都不愿意成为“异类”。试想,古代没有太大的社会压力,人们的生活也相对规律,辐射、环境污染也比较少,脱发、谢顶、地中海等问题并不严重。可如果周围的男子都有一条乌黑粗壮的鞭子,偏偏自己留不起来,又该怎么办呢?
当时也有解决的方法:
首先,可以戴个帽子,进行遮盖。既然没有头发,光秃秃地有不好看,而且夏天头皮容易被晒伤,冬天又容易被冷风吹。所以,这个时候便需要一顶帽子了。有了帽子,既能挡风遮雨,又能将自己的地中海藏起来,何乐不为呢?
其次,可以找到假发,不要以为假发是近代发明的,其实古代也有。不过,还没有现在这么流行。而且,作为底层人民,也很少有人在乎自己是不是谢顶、秃顶,因而这种方法用的还是比较少。
再有,那便是需要一种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了:不管别人怎么看,脱发、地中海、秃头又不是什么违法乱纪的行为,最多就是难看呗。所以,有人干脆还就不理会这些东西,自己照样过得很舒坦。
如果说一群人的服装以及发式都是一样的,突然你一个人的服装与发饰跟其他人不一样,那么你就会成为一个关注的焦点。在古代尤其是清朝的时候就要留辫子,这个是比较流行的,而且所有的人都是这样的发型,那么你突然自己是个光头或者秃顶,就可能会引起别人的焦点或者是别人的讥讽与嘲笑。
在清朝的时候,对于一些秃顶或者是光头没有辫子的情况下,他们也会采取一些措施的。秃头或者是没有辫子的人,他们会买一顶帽子戴在头上,这样子也是为了避免人们异样的眼光,而且戴上帽子的时候还可以遮挡一些风和阳光,这样也是比较方便的,有的人也会根据不同的类型去选择一些帽子。
其次也有的人去进行买一些假发戴在头上。也正是如此,现在才有假发的产生。一些人为了不引起别人的焦点就在自己秃头之后,或光头之后,就买一些假发戴在头上,这样子也是为了合乎群众。但是假发戴在头上的时候,有可能会掉落或者是发生一些其他的事情,然后人们就买一些帽子进行遮掩。
所以在古代他们一些秃头,或者光头的人,在解决的时候也有自己的方法的。并不是说他们在光头和秃头之后就没有解决方法,古代人的智慧是非常聪明的,所以才有了现在的壮丽的景观。对于古代人们的智慧,我们是不得不佩服的一件事情,正因为他们的智慧和头脑才为了我们现在的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
在我们看到的清宫剧里,大家都有注意到,那就是男人清一色的大麻花辫。辫发是满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就是男子将脑袋前的半部分头发剃光,然后脑后编成辫子。
这一点在满清时期,甚至一直持续到满清后期,要求都是非常严格的,不留辫子的甚至有可能被处死!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当时秃顶和谢顶的人怎么办?真的就没有活路了么?满清是奉行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按照这个推论,秃子没头发,他的人头便要没了?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剃发令》了,清朝的剃发令是广受诟病的一项制度,简单来说就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所以清朝统治者会不遗余力,宁肯引发血腥法抗也要推行剃发令,实际上是出于维护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深谋远虑。
当剃发令下达到各地官府后,官府让剃头匠担着担子在街上强行剃发,顺治2年,剃发令下达到江阴的时候,江阴的许多老百姓与乡绅都请命,希望不要剃头发,随着双方矛盾的激化,当地百姓直接进行了武力反抗.
将清朝官员抓进了监狱,清朝在得知了江阴造反后,便派官兵前去镇压,江阴百姓与官兵抵抗了81天后,终于城破了,清军攻进江阴后,下令“满城杀尽,然后封刀”,于是在接下来的10天里,清军对整个江阴城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将江阴变成了一座鬼城。
遇难人数达到17万之多,接下来又发生了“嘉定三屠”,遇难者5万人之多。其实,在清朝统治者让老百姓削发留辫子也只是一种治理老百姓的手段,旨在让老百姓彻底断却与前朝的联系,认清谁才是当下的统治者。
所以,对于秃顶或者谢顶的人来说,毕竟也不是自己主观所为,当权者也没有必要杀光天下的秃头的。
为什么清朝的子民都留后半部分的头发,前边的要剃掉?
清朝男人为何留辫子
是把四周头发全部剃得精光,只在头顶中心处留有金钱(直径1寸或3厘米)一般大小的一小撮头发,编结成又细又长的发辫,垂下来形如“鼠尾”,还要能穿过铜钱的方孔才算合格,所以它的名称叫做“金钱鼠尾”。就是说,满清(前期、中期)男人标准的辫子式样,原来是如同老鼠尾巴一样细细的!绝不像近几年以来电视剧辫子戏里面那样粗大。辫子根部也只有铜钱那么一小撮,根本谈不上茂密。其他大部分头发全都要剃光了算。这种稀奇古怪的发型:“发根如铜钱大小、老鼠尾巴粗细”,是多么丑陋的形象啊!如今再喜欢出风头的大腕大牌明星们,也未必愿意做如此稀奇古怪的发型。怪不得清装影视剧中对于辫子要加以美化了!
这种不堪入目、令人无地自容的“金钱鼠尾”辫,遭到广大汉人非常激烈持久的抵制和反抗,许多已经投降的地区的民众甚至因剃发令降而复反。因为自汉唐两千多年来,男子一直是束发别簪的发式,陡然间被形象猥琐的“金钱鼠尾”辫所替代,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震撼。汉族的发式衣冠是华夏民族文化传统的象征,发式衣冠的改变实质上是对汉族文化习俗的割裂。改朝换代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并没有太大的影响,该种地还种地,该交税还交税,说不定他们还盼着换一个好皇上呢;而文化习俗上的割裂对广大汉人来说就等同于数典忘祖,当然是他们所不能接受的。这就是清朝初年的剃发令遭到广大民众激烈持久抵抗的根本原因所在。现在清装辫子剧中的阴阳头发式,如果根据当时颁布的剃发令的剃发标准,也是要处死的!
清朝男人真正的辫子其实不是这样的,比现在我们看到的要夸张的多,辫子的样式有个名字:“金钱鼠尾辫”。所谓“金钱”是指发根面积如金钱般大小。不是仅仅剔除前额的头发,而是几乎剔除全部的头发,只在近头顶的中心处留有一小撮的头发。这一小撮的大小,充其量也就几平方厘米,与金钱的大小一般。所谓“鼠尾”,是指辫子的粗细像老鼠的尾巴一般,又细又长,渐渐地自然下垂,如果做实验的话,辫子的粗细,应该是可以从铜钱的方孔之中刚好穿过的。有了这样的两个规格,旗人的辫子才能符合标准,称之为“金钱鼠尾辫”。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怪发”呢?原因很多,一来,这样的发式便于山林中骑射,满族人原先是游牧且好斗的民族,打猎时总担心头发会刮在树枝上,打仗时又担心敌人会揪住头发,因此索性剔掉;二来,满人的原始宗教是萨满教,在萨满教看来,后脑是真魂栖息的地方,被视为生命之本,必须多少有点头发覆盖在上边以作保护,倘若八旗将士在战场上阵亡,还必将发辫带回故里,隆重埋葬,这个叫做“捎小辫”;三来,满族人入主中原,夺取天下,“金钱鼠尾”的发式有“扫平四夷,定顶中原”的意思。所以说,满族人对于辫子是有着独特的情感的。远在女真时期,满族男人为了配合这样的发式,甚至对胡子的样式都有严格的规范:胡须只留上唇左右十余根。
到了明末清初,满族人入主中原,精神统治的重要手段就是更改发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是汉族人的传统,自汉唐以来,男子一直是束发别簪的发式,而明朝的特点,更是一水的“峨冠博带”,为了改变这一传统,彻底让汉人归服满族,于是从后金到清初,统治者把换发作为了重要的手段。所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满族人的统治者颁发了“剃发令”,每拿下一个城池,首先开展的就是变“峨冠博带”为“金钱鼠尾”。天命六年(1621年),后金攻下辽阳,“生擒御史张铨,其余官民皆剃发降”。不久辽东各地大小城池尽入金人手中,“官民皆剃发降”。天聪四年(1630年),后金军降沙河驿,“招降城中人,皆令剃发”。【以上见清太祖、太宗《实录》】。就是这样的一个法令,在清朝初期,满汉的矛盾逐渐激化,毕竟这个更改了汉族上千年来的传统,是颠覆性的毁灭,在老百姓看来这等同于数典忘祖。然而,改朝换代的牺牲总是很残酷的。“留头不留发”,这种法令的实施根本不需要审理,随即发现随即处斩,因发而死的人不计其数,哪怕是高官显贵,只要对法令有一丝异意,也会处斩不留。可见,统治者对剃发的要求并没有因为人们的反对而有丝毫的动摇,决心是巨大的,态度是坚决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法令,清朝从一开始便埋下了“满汉不和”的恶种,直到辛亥革命,再次换发直接的成为了革命和反抗的标志。
那么,留头不留发,是不是剃发了,就可以了呢?当然不是。史料记载:“剃发不如式者,亦斩!”。剃头,还要剔的符合标准。什么是标准?答案是唯一的:“金钱鼠尾辫”。有的人仅仅剔除了鬓角—当斩;有的人头顶头发的面积留大了—当斩,清朝官员经常让人们脱帽检查,凡不是“金钱鼠尾辫”的,没有二话,轻这入狱,重者砍头,而且连家长、地邻、甚至县官也会一并株连。也正式因为如此,索性光头,成为了当时很多男人求其两全的唯一出路。为了确保性命,为了不让脑袋上有多余的“杂毛”,清朝的前期中期,人们几乎是一个月要剔三次头。
看到这里,有人问:电视剧里的清朝发式是不是就完全错了呢,也不能这么说。在清朝的前期和中期,这样的发式是必须的,到了清朝的中后期,随着满族皇帝的改变,随着满汉的融合,“金钱鼠尾”也确实发生了一些的变化。“金钱”逐渐的变大;“鼠尾”逐渐的变粗,由鼠尾变猪尾,由猪尾变蛇尾,但是无论如何的变化,“金钱鼠尾辫”仍然是主流,是正统,依然是满族人、旗人的正宗不变的发式。
至于到留发就更不用说了,萨满教对万物都那么虔诚地尊崇,对于祖先和上天给予自己的身体当然也是同样爱惜。那么首先头部是人类智慧的源泉,头发生长于头部因此满人认为不可剃发,当以好好保护。同时,满人还把留发当作是对祖先的尊重,如前所说身体是生身父母所赐,以留发这种方式来表达敬和孝。具体发型影视剧里表现的应该是正确的,前半部是都剃光的。至于为什么要把前半部剃光,这里也有它的实用性,因为满族过去是游猎民族,额前不留发是为了避免骑马奔跑时头发会遮住了视线,后面留了一条辫子是为在野外露宿时可以当作枕头使用。萨满教认为头发既然是生在人的最顶部和天也就最接近,是人的灵魂所在之处,因此发辫更受到满人的重视,满人在额角用一条直线对齐两边后 把前面的头发剃掉,留下后面的头发编成辫子垂在脑后。这个习俗是沿袭满族先民"靺鞨"而来的
那么首先头部是人类智慧的源泉,头发生长于头部因此满人认为不可剃发,当以好好保护。同时,满人还把留发当作是对祖先的尊重,如前所说身体是生身父母所赐,以留发这种方式来表达敬和孝。具体发型影视剧里表现的应该是正确的,前半部是都剃光的。至于为什么要把前半部剃光,这里也有它的实用性,因为满族过去是游猎民族,额前不留发是为了避免骑马奔跑时头发会遮住了视线,后面留了一条辫子是为在野外露宿时可以当作枕头使用。萨满教认为头发既然是生在人的最顶部和天也就最接近,是人的灵魂所在之处,因此发辫更受到满人的重视,满人在额角用一条直线对齐两边后 把前面的头发剃掉,留下后面的头发编成辫子垂在脑后。这个习俗是沿袭满族先民"靺鞨"而来的
伴随着满洲入关而来就是剃发易服令
此前,辽东汉民早已深受剃头之荼。早在满洲建国时期,满洲统治者就强令投降的汉人效法满洲人的发式,把剃发作为归顺的标志,如天聪五年(1631年)清太宗在大凌河之役胜利时令“归降将士等剃发”,崇德三年(1638年)又下令:“若有效他国衣帽及令妇人束发裹足者,是身在本朝,而心在他国。自今以后,犯者俱加重罪。”
清军入关,继续推行这个政策。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清军打败李自成进入山海关的第一天就下令剃头。五月初一日,摄政王多尔滚率领清军过通州,知州迎降,多尔滚“谕令剃发”。初二进北京,次日多尔滚给兵部和原明朝官民分别发出命令,命兵部派人到各地招抚,要求“投诚官吏军民皆着剃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这是清朝进入北京后正式下达剃发和易衣冠的法令。
但是这一政策遭到汉族人民的强烈反对,在朝汉族官员遵令剃发的为数寥寥,不过孙之獬等最无耻的几个人。不少官员观望不出,甚至护发南逃,畿辅地区的百姓也常揭竿而起。多尔滚见满洲贵族的统治还不稳固,自知操之过急,被迫宣布收回成命。顺治元年五月二十日谕旨中说:“予前因归顺之民无所分别,故令其剃发以别顺逆。今闻甚拂民愿,反非予以文教定民心之本心矣。自兹以后,天下臣民照旧束发,悉从其便。”所以清军入关后,剃发、易衣冠的政策只实行了一个月。
然而,这一政策并未就此完结。当满洲统治者认为天下大定之时,立刻以民族征服者的姿态,悍然下令全国男性官民一律剃发。
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初五日,在接到攻占南京的捷报之时,多尔滚即遣使谕给在江南前线的总指挥豫亲王多铎命令“各处文武军民尽令剃发,倘有不从,以军法从事”。十五日谕礼部道:“向来剃发之制,不即令画一,姑令自便者,欲俟天下大定始行此制耳。今中外一家,君犹父也,民犹子也;父子一体,岂可违异?若不画一,终属二心……”同年七月,又下令“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要求礼部通告全国军民剃发。规定实行期限,自布告之日起,京城内外限于十日内,各地方,亦是在通令到达后的十日内“尽行剃发”。规定惩治办法:“……自今布告之后,京城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令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若规避惜发,巧辞争辩,决不轻贷。”这是对民众的。同时要求地方官员严厉执行,更不许疏请维持束发旧制,否则“杀无赦。”这是一道严令,只能执行,不许违抗。很多文章都指出,满清的辫子绝不仅仅是一个头发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满洲统治者其实把辫子作为的“良民证”使用!多尔滚在顺治元年五月讲到剃发令时,就明它的功能是“以别顺逆”:“因归顺之民,无所分别,故令其剃发,以别顺逆”!
剃发令在清初各地引起的震动极为重大,它激起了汉族各阶层人士的反对,反抗以至于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几乎遍及全国,导致了长期的政局不稳,以至生灵涂炭。
时人陈确记:“去秋新令:不剃发者以违制论斩。令发后,吏诇不剃发者至军门,朝至朝斩,夕至夕斩。”许多地方的抗清斗争不是始于清廷接管之时,而起于剃发令颁布之日。江阴人民壮烈的据城抗清就是在清朝委派的知县宣布剃发之后,相率“拜且哭曰:头可断,发不可剃”的情况下爆发的。从闰六月初一到八月中秋两个多月期间,清军对江阴屡攻不下,丧亡“三位王爷和十八员大将”,而江阴城中粮食眼看就要告罄,但战士们却士气越发的激昂,高唱着“江阴人打仗八十日,宁死不投降”的雄壮军歌。清军又调来西洋大炮轰城,八月二十日,江阴城被清军攻破。清军攻进江阴后,十分痛恨江阴人民的顽强抵抗,就下令屠城,“满城屠净,然后封刀”。全城人民“咸以先死为幸,无一人顺从者。”大砍大杀了三天,被屠杀者达17万两千人,未死的老小仅有53人。江阴这小小的城池,抵抗清兵达80多天之久,
清朝颁布剃发令,百姓必须留辫子,那秃头或者光头的人该怎么做呢?
其实古人都是秃顶谢顶的。首先,他们可能生病了。第二,很多人天生秃顶。
尤其是老年人,年纪大了头发必然会稀疏,甚至基本失去光亮,所以没有办法留辫子。
但在满清,是留发不发,留发不发。
根据这个推断,秃顶的人如果没有头发,他的头就会掉。
自然不会这样,不然清朝的光头王爷就先被砍头了。
首先,如果你是半秃,而不是全秃,这不是什么大问题。
清朝时只需剃发留辫,辫长没有规定。
所以,不是完全秃顶的人,只需要把额头和两边都剃掉(好痛苦,头发也不多),然后在头上梳一个象征性的辫子。
辫子短一点没关系,只要有。
半秃这种人自然要向当地政府举报,证明自己真的秃顶了。
村民不进城自然没问题,也没人管你。
即使如此,半秃人也必须剃光头,扎辫子,这是不可或缺的,也是绝对不可或缺的。
剃头发很容易,但是留不住辫子,拖个假辫子就能应付。
如果不剃光头发,留个象征性的辫子,头会受损。
其次,如果你是全秃,有办法。
真秃,政府能拿你怎么办?你不能就这么杀了他。
所以全国都不知道要杀多少光头!
如果你像光头强一样贫瘠,你必须首先向政府报告并说明你的情况。
当然不能自己随口说说,但也要请一些当地有名的人(老实的村民)写点东西证明自己是光头。
即便如此,如果你证明自己有反清和未来眼光的思想,政府也会第一个把你当成秃子抓起来砍头。
这一切都很严格,直到清末。
众所周知,留在美的幼童之所以被清朝强迫中断学业回国,是因为有人剪了他们的辫子。
清末,鲁迅回到满清朝廷当公务员(类似于教务主任)。因为没有辫子,他花了4块大洋买了假辫子。
而且几个亲戚长辈发现他没有辫子,立马就不来往了,惹上麻烦了。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