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读丨史记》【十五】丨鲁周公姬旦,为人孝顺,仁慈敦厚,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辅佐武王,推翻商纣,建立周朝,被封为鲁公,但继续在朝...
《简读丨史记》【十五】丨鲁
周公姬旦,为人孝顺,仁慈敦厚,是周武王的弟弟。
周公辅佐武王,推翻商纣,建立周朝,被封为鲁公,但继续在朝留任。
武王病重,周公向天祷告,希望能代替受罪,等到武王去世,周公代年幼的周成王摄政,并向天下宣告,我摄政而不避嫌,就是怕天下有乱而对不起哥哥和父亲。又对儿子伯禽说,别看你爸好像很了不起,但其实我每天都没时间好好洗头和吃饭,唯恐怠慢了人才。你到了鲁国,也要谦虚待人啊。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管叔和蔡叔不满自己的兄弟周公摄政,于是联合了纣王的儿子武庚造反,周公前去平定,杀了管叔和武庚,又流放了蔡叔,让康叔在卫国管理殷商遗民,又把宋国封给了微子。
周成王长大,周公还政于王,依旧恭敬。当初成王年幼多病,周公剪下指甲祷告说,成王还是个孩子啊,有什么都冲着我来吧。等到后来周公由于谗言而逃亡到楚国,成王翻到当年周公的祷告词,感动得流泪,马上又迎回了周公。 (周公恐惧流言日)
周公病重,留下遗言,请把我葬在周国吧,好让我继续陪着成王啊。去世后,儿子伯禽继位,成王特许鲁国可以享用周朝同等的礼乐,以此来褒奖周公。
当初伯禽到了鲁地,打跑戎人,平定了鲁国,治理了三年才上报政绩。周公责骂太慢,伯禽解释道,移风易俗要服丧三年后才可以行动嘛,所以慢。
后来姜子牙治理齐国,五个月就上报,周公又问为啥这么快,姜子牙解释道,我一切随俗从简,所以快。周公叹息道,鲁国以后一定会输给齐国咯,行政要简单易行,百姓才会亲近啊。
伯禽去世,儿子考公继位;
考公去世,弟弟炀公继位;
炀公去世,儿子幽公继位;
弟弟魏公杀幽公继位;
魏公去世,儿子厉公继位;
厉公去世。弟弟献公继位;
献公去世,儿子真公继位;
真公去世,弟弟武公继位,小儿子被周宣王指定为了太子。
武公去世,小儿子懿公继位;
懿公哥哥的儿子杀懿公而自立,周宣王攻杀了鲁君,懿公的弟弟孝公继位。孝公时,周幽王被杀。
孝公去世,儿子惠公继位,强娶了儿媳,还把生的儿子立为了太子。
惠公去世,太子桓公继位,被抢老婆的鲁隐公摄政。
前712年,公子挥劝隐公杀了桓公,隐公却说,鲁君尚小所以我才摄政啊,等他大了,我自会下乡养老,还政给他的。
公子挥害怕,赶紧又去骗桓公说,隐公要篡位了,请让我来为您先来动手。于是鲁隐公被杀,鲁桓公亲自执政。
前696年,鲁国为郑厉公平定郑国。
前694年,鲁桓公出游齐国被杀,因为指责了自己夫人和齐襄公私通。儿子庄公继位,亲妈再也不敢回国。
前689年,鲁国为卫惠公平定卫国。
前685年,鲁国护送齐公子纠回齐国,结果慢于齐桓公,因此被齐国进攻,被逼杀了公子纠。
前681年,鲁庄公与齐桓公会盟,鲁国的曹沫挟持了齐桓公,逼着他归还了侵占鲁国的土地。
前662年,当初庄公为了追党家的女儿,割破胳膊发誓要娶她,生了儿子叫斑。其实庄公有正妻,叫哀姜,只是没生小孩。庄公担心死后弟弟来篡位,于是派三弟季友逼死了二弟叔牙。
庄公去世,儿子斑继位,结果庄公的弟弟庆父杀了他,而立了哀姜妹妹的儿子湣公。
前660年,庆父与哀姜私通,又谋杀了湣公,季友打败了庆父,湣公的弟弟釐公继位。
前651年,齐桓公带着鲁釐公讨伐晋国。
釐公去世,儿子文公继位,朝见了晋襄公,打败了狄人。
文公去世,鲁庄公的儿子襄仲杀了文公正妻的两个儿子,而立了他小老婆的儿子宣公。从此鲁国的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这三桓家族开始强盛。
宣公去世,儿子成公继位。
前589年,齐顷公攻打鲁国,晋国前来救援。
前576年,鲁国第一次与吴王寿梦交往。
成公去世,儿子襄公继位。朝见晋国,与晋国攻打郑国。
前551年,孔子诞生。
前544年,吴国的延陵季子出使鲁国,鉴赏了鲁国的音乐。
前542年,襄公去世,儿子鲁昭公继位。
继位时19岁,非常调皮,父亲去世也不好好服丧,到处玩,等到昭公下葬时已经穿坏了三件丧服,气的边上的人说,这年轻人啊,不得善终。
前539年,鲁昭公朝见晋平公,结果被对方拒绝,鲁国人感到耻辱。
前534年,楚灵王召见鲁昭公,给昭公送了宝贝,后来楚灵王后悔又给骗了回去。
前530年,鲁昭公又去朝见晋平公,还是被拒绝。
前527年,鲁昭公又去了晋国,这次被留下给晋昭公送葬,鲁国人又感到耻辱。
前521年,鲁昭公还是去晋国朝见,又被拒绝了。
前517年,鲁国的季氏和郈【hòu】氏斗鸡,双手使诈,给鸡都上了装备,气的郈氏找了鲁昭公来帮忙攻打季氏,而孟孙氏和叔孙氏去救援季氏,反而打败了昭公。昭公逃亡到了齐国。
前516年,齐国为鲁昭公攻打鲁国。
前514年,晋国分了块地方让鲁昭公居住。
前510年,鲁昭公死在晋国,弟弟定公继位。
前503年,齐国为鲁国季孙氏的家臣阳虎讨伐鲁国。
前501年,鲁国打跑了阳虎。
前500年,鲁定公与齐景公相会,孔子斥责齐国失礼,齐景公因此归还土地来谢罪。
前498年,定公讨伐孟氏失利,孔子离开了鲁国。
前495年,定公去世,儿子哀公继位。
前488年,吴王夫差向鲁国勒索牛羊猪的贡品,孔子的学生子贡前去说服了吴王。吴王自嘲道,我是的文身的蛮夷,让您见笑了啊。
前487年,吴国为邹国讨伐鲁国;齐国也来进攻鲁国,抢了三座城。
前485年,鲁国讨伐齐国。
前484年,齐国攻打鲁国。季氏想念孔子,孔子因此归返。
前481年,齐国田常弑杀了齐简公,孔子请求讨伐齐国,哀公没听。
前480年,子服景伯和子贡出使齐国,齐国因此归还了鲁国土地。
前479年,孔子去世。
前468年,鲁哀公想借越国之力讨伐三桓,结果三桓家族先动了手,哀公被迫逃亡到越国,后来又被鲁国人迎接回来。
哀公去世,儿子悼公继位,三桓控制了政权。
悼公去世,儿子元公继位;
元公去世,儿子穆公继位;
穆公去世,儿子共公继位;
共公去世,儿子康公继位;
康公去世,儿子景公继位;
景公去世,儿子平公继位;
平公去世,儿子文公继位;
文公去世,儿子顷公继位。
前254年,楚国攻打鲁国。
前249年,楚考烈王攻打鲁国,鲁顷公逃亡。
鲁国灭亡
《简读丨史记》专栏
周公辅佐武王,推翻商纣,建立周朝,被封为鲁公,但继续在朝留任。
武王病重,周公向天祷告,希望能代替受罪,等到武王去世,周公代年幼的周成王摄政,并向天下宣告,我摄政而不避嫌,就是怕天下有乱而对不起哥哥和父亲。又对儿子伯禽说,别看你爸好像很了不起,但其实我每天都没时间好好洗头和吃饭,唯恐怠慢了人才。你到了鲁国,也要谦虚待人啊。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管叔和蔡叔不满自己的兄弟周公摄政,于是联合了纣王的儿子武庚造反,周公前去平定,杀了管叔和武庚,又流放了蔡叔,让康叔在卫国管理殷商遗民,又把宋国封给了微子。
周成王长大,周公还政于王,依旧恭敬。当初成王年幼多病,周公剪下指甲祷告说,成王还是个孩子啊,有什么都冲着我来吧。等到后来周公由于谗言而逃亡到楚国,成王翻到当年周公的祷告词,感动得流泪,马上又迎回了周公。 (周公恐惧流言日)
周公病重,留下遗言,请把我葬在周国吧,好让我继续陪着成王啊。去世后,儿子伯禽继位,成王特许鲁国可以享用周朝同等的礼乐,以此来褒奖周公。
当初伯禽到了鲁地,打跑戎人,平定了鲁国,治理了三年才上报政绩。周公责骂太慢,伯禽解释道,移风易俗要服丧三年后才可以行动嘛,所以慢。
后来姜子牙治理齐国,五个月就上报,周公又问为啥这么快,姜子牙解释道,我一切随俗从简,所以快。周公叹息道,鲁国以后一定会输给齐国咯,行政要简单易行,百姓才会亲近啊。
伯禽去世,儿子考公继位;
考公去世,弟弟炀公继位;
炀公去世,儿子幽公继位;
弟弟魏公杀幽公继位;
魏公去世,儿子厉公继位;
厉公去世。弟弟献公继位;
献公去世,儿子真公继位;
真公去世,弟弟武公继位,小儿子被周宣王指定为了太子。
武公去世,小儿子懿公继位;
懿公哥哥的儿子杀懿公而自立,周宣王攻杀了鲁君,懿公的弟弟孝公继位。孝公时,周幽王被杀。
孝公去世,儿子惠公继位,强娶了儿媳,还把生的儿子立为了太子。
惠公去世,太子桓公继位,被抢老婆的鲁隐公摄政。
前712年,公子挥劝隐公杀了桓公,隐公却说,鲁君尚小所以我才摄政啊,等他大了,我自会下乡养老,还政给他的。
公子挥害怕,赶紧又去骗桓公说,隐公要篡位了,请让我来为您先来动手。于是鲁隐公被杀,鲁桓公亲自执政。
前696年,鲁国为郑厉公平定郑国。
前694年,鲁桓公出游齐国被杀,因为指责了自己夫人和齐襄公私通。儿子庄公继位,亲妈再也不敢回国。
前689年,鲁国为卫惠公平定卫国。
前685年,鲁国护送齐公子纠回齐国,结果慢于齐桓公,因此被齐国进攻,被逼杀了公子纠。
前681年,鲁庄公与齐桓公会盟,鲁国的曹沫挟持了齐桓公,逼着他归还了侵占鲁国的土地。
前662年,当初庄公为了追党家的女儿,割破胳膊发誓要娶她,生了儿子叫斑。其实庄公有正妻,叫哀姜,只是没生小孩。庄公担心死后弟弟来篡位,于是派三弟季友逼死了二弟叔牙。
庄公去世,儿子斑继位,结果庄公的弟弟庆父杀了他,而立了哀姜妹妹的儿子湣公。
前660年,庆父与哀姜私通,又谋杀了湣公,季友打败了庆父,湣公的弟弟釐公继位。
前651年,齐桓公带着鲁釐公讨伐晋国。
釐公去世,儿子文公继位,朝见了晋襄公,打败了狄人。
文公去世,鲁庄公的儿子襄仲杀了文公正妻的两个儿子,而立了他小老婆的儿子宣公。从此鲁国的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这三桓家族开始强盛。
宣公去世,儿子成公继位。
前589年,齐顷公攻打鲁国,晋国前来救援。
前576年,鲁国第一次与吴王寿梦交往。
成公去世,儿子襄公继位。朝见晋国,与晋国攻打郑国。
前551年,孔子诞生。
前544年,吴国的延陵季子出使鲁国,鉴赏了鲁国的音乐。
前542年,襄公去世,儿子鲁昭公继位。
继位时19岁,非常调皮,父亲去世也不好好服丧,到处玩,等到昭公下葬时已经穿坏了三件丧服,气的边上的人说,这年轻人啊,不得善终。
前539年,鲁昭公朝见晋平公,结果被对方拒绝,鲁国人感到耻辱。
前534年,楚灵王召见鲁昭公,给昭公送了宝贝,后来楚灵王后悔又给骗了回去。
前530年,鲁昭公又去朝见晋平公,还是被拒绝。
前527年,鲁昭公又去了晋国,这次被留下给晋昭公送葬,鲁国人又感到耻辱。
前521年,鲁昭公还是去晋国朝见,又被拒绝了。
前517年,鲁国的季氏和郈【hòu】氏斗鸡,双手使诈,给鸡都上了装备,气的郈氏找了鲁昭公来帮忙攻打季氏,而孟孙氏和叔孙氏去救援季氏,反而打败了昭公。昭公逃亡到了齐国。
前516年,齐国为鲁昭公攻打鲁国。
前514年,晋国分了块地方让鲁昭公居住。
前510年,鲁昭公死在晋国,弟弟定公继位。
前503年,齐国为鲁国季孙氏的家臣阳虎讨伐鲁国。
前501年,鲁国打跑了阳虎。
前500年,鲁定公与齐景公相会,孔子斥责齐国失礼,齐景公因此归还土地来谢罪。
前498年,定公讨伐孟氏失利,孔子离开了鲁国。
前495年,定公去世,儿子哀公继位。
前488年,吴王夫差向鲁国勒索牛羊猪的贡品,孔子的学生子贡前去说服了吴王。吴王自嘲道,我是的文身的蛮夷,让您见笑了啊。
前487年,吴国为邹国讨伐鲁国;齐国也来进攻鲁国,抢了三座城。
前485年,鲁国讨伐齐国。
前484年,齐国攻打鲁国。季氏想念孔子,孔子因此归返。
前481年,齐国田常弑杀了齐简公,孔子请求讨伐齐国,哀公没听。
前480年,子服景伯和子贡出使齐国,齐国因此归还了鲁国土地。
前479年,孔子去世。
前468年,鲁哀公想借越国之力讨伐三桓,结果三桓家族先动了手,哀公被迫逃亡到越国,后来又被鲁国人迎接回来。
哀公去世,儿子悼公继位,三桓控制了政权。
悼公去世,儿子元公继位;
元公去世,儿子穆公继位;
穆公去世,儿子共公继位;
共公去世,儿子康公继位;
康公去世,儿子景公继位;
景公去世,儿子平公继位;
平公去世,儿子文公继位;
文公去世,儿子顷公继位。
前254年,楚国攻打鲁国。
前249年,楚考烈王攻打鲁国,鲁顷公逃亡。
鲁国灭亡
《简读丨史记》专栏
鲁国有两个鲁文公,一个是春秋时期,一个是战国时期
鲁文公(?—公元前609年),姬姓,名兴,为春秋诸侯国鲁国君主之一,是鲁国第十九任君主。他为鲁僖公儿子,承袭鲁僖公担任该国君主,在位18年。 在位期间执政为孟穆伯、东门襄仲、叔孙庄叔、季文子、臧文仲。 前618年,周襄王病逝,周朝王室财政窘迫,无法安葬襄王,周顷王只得派毛伯卫向鲁国讨钱鲁文公,春秋时鲁国第十九任国君,姬姓,名兴。
其父为鲁僖公(史记作“釐公”),其母为声姜。
自文公开始,鲁国公室逐步走向衰退,季孙氏为首的三桓逐渐凌驾于公室之上。外有秦晋争霸,鲁弱而以晋为尊。内有襄仲、三桓争雄。内忧外患,公室渐衰。
文公在位期间,惟一可以称道的应该算是文公十一年的时候,叔孙得臣大败翟狄于咸的战事。
叔孙得臣,姬姓,叔孙氏,桓公子叔牙之孙,谥庄,史称叔孙庄叔。他是振兴鲁国三桓叔孙氏的第一人。
文公十一年,狄人鄋瞒国侵齐,因而攻打鲁国。鲁国占卜,派叔孙得臣帅师作战。得臣率侯叔夏、绵房甥、富父终甥等人追之,于咸擒获长狄侨如。叔孙得臣为了彰显自己的功绩,就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侨如。
文公时期,庄公子遂(襄仲)掌权。文公薨,襄仲为了继续掌权,不顾其他大臣的反对,以齐国为后盾,杀了文公嫡子恶、视,而立庶子俀(鲁宣公),废嫡立庶,由此鲁国公室益弱而三桓渐强,为日后卿大于公的现实张本。
文公期间,桓公子庆父有子敖,称公孙敖,姬姓,孟孙氏,谥穆,史称孟穆伯。
文公元年,穆伯以鲁国卿的身份与诸侯会盟,隐隐僭越鲁公,其势力在鲁非同一般。其时襄仲尚不如他。然而襄仲多次出使齐国、晋国等强国,为鲁国沟通外交、排忧解难,逐渐掌握主动权。
穆伯为人好女色,他早年娶了莒国的女子为妻,称戴己,又娶戴己的娣声己,两位莒女都给他生下儿子。但是他还想着莒国的女人,于是向莒国索要。莒国以他已经娶了两个了,再娶那地位就很低下的,不愿意再嫁女给他。
文公七年,徐国伐莒,莒女求救于鲁。穆伯出使,与莒盟,同时为襄仲迎娶莒女。结果,他一看到将要出嫁的莒女,心动不已,竟然自己娶过门,把本该是襄仲的妻子的莒女娶来作自己的女人。莒国有求于人,这次不敢拒绝。而襄仲很生气,请求文公发兵讨伐穆伯。但是惠伯出面,劝说文公不要对臣子之间的乱事横加干预,以免有害于鲁国。于是,穆伯顺利娶到第三个莒国女子。
这仅仅是好色的缘故吗?仅仅是因为莒女很美的缘故吗?又或者是穆伯与襄仲争权的结果呢?
文公长
其父为鲁僖公(史记作“釐公”),其母为声姜。
自文公开始,鲁国公室逐步走向衰退,季孙氏为首的三桓逐渐凌驾于公室之上。外有秦晋争霸,鲁弱而以晋为尊。内有襄仲、三桓争雄。内忧外患,公室渐衰。
文公在位期间,惟一可以称道的应该算是文公十一年的时候,叔孙得臣大败翟狄于咸的战事。
叔孙得臣,姬姓,叔孙氏,桓公子叔牙之孙,谥庄,史称叔孙庄叔。他是振兴鲁国三桓叔孙氏的第一人。
文公十一年,狄人鄋瞒国侵齐,因而攻打鲁国。鲁国占卜,派叔孙得臣帅师作战。得臣率侯叔夏、绵房甥、富父终甥等人追之,于咸擒获长狄侨如。叔孙得臣为了彰显自己的功绩,就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侨如。
文公时期,庄公子遂(襄仲)掌权。文公薨,襄仲为了继续掌权,不顾其他大臣的反对,以齐国为后盾,杀了文公嫡子恶、视,而立庶子俀(鲁宣公),废嫡立庶,由此鲁国公室益弱而三桓渐强,为日后卿大于公的现实张本。
文公期间,桓公子庆父有子敖,称公孙敖,姬姓,孟孙氏,谥穆,史称孟穆伯。
文公元年,穆伯以鲁国卿的身份与诸侯会盟,隐隐僭越鲁公,其势力在鲁非同一般。其时襄仲尚不如他。然而襄仲多次出使齐国、晋国等强国,为鲁国沟通外交、排忧解难,逐渐掌握主动权。
穆伯为人好女色,他早年娶了莒国的女子为妻,称戴己,又娶戴己的娣声己,两位莒女都给他生下儿子。但是他还想着莒国的女人,于是向莒国索要。莒国以他已经娶了两个了,再娶那地位就很低下的,不愿意再嫁女给他。
文公七年,徐国伐莒,莒女求救于鲁。穆伯出使,与莒盟,同时为襄仲迎娶莒女。结果,他一看到将要出嫁的莒女,心动不已,竟然自己娶过门,把本该是襄仲的妻子的莒女娶来作自己的女人。莒国有求于人,这次不敢拒绝。而襄仲很生气,请求文公发兵讨伐穆伯。但是惠伯出面,劝说文公不要对臣子之间的乱事横加干预,以免有害于鲁国。于是,穆伯顺利娶到第三个莒国女子。
这仅仅是好色的缘故吗?仅仅是因为莒女很美的缘故吗?又或者是穆伯与襄仲争权的结果呢?
文公长
第一个,鲁文公(?—公元前609年),姬姓,名兴,为春秋诸侯国鲁国君主之一,是鲁国第十九任君主。他为鲁僖公儿子,承袭鲁僖公担任该国君主,在位18年。 在位期间执政为孟穆伯、东门襄仲、叔孙庄叔、季文子、臧文仲。 前618年,周襄王病逝,周朝王室财政窘迫,无法安葬襄王,周顷王只得派毛伯卫向鲁国讨钱。
本名
姬兴
别称
鲁文
所处时代
春秋
民族族群
华夏人
去世时间
公元前609年
人物生平
鲁文公,春秋时鲁国第十九任国君,姬姓,名兴。
其父为鲁僖公(史记作“釐公”),其母为声姜。
自文公开始,鲁国公室逐步走向衰退,季孙氏为首的三桓逐渐凌驾于公室之上。外有秦晋争霸,鲁弱而以晋为尊。内有襄仲、三桓争雄。内忧外患,公室渐衰。
咸之战
文公在位期间,惟一可以称道的应该算是文公十一年的时候,叔孙得臣大败翟狄于咸的战事。
叔孙得臣,姬姓,叔孙氏,桓公子叔牙之孙,谥庄,史称叔孙庄叔。他是振兴鲁国三桓叔孙氏的第一人。
文公十一年,狄人鄋瞒国侵齐,因而攻打鲁国。鲁国占卜,派叔孙得臣帅师作战。得臣率侯叔夏、绵房甥、富父终甥等人追之,于咸擒获长狄侨如。叔孙得臣为了彰显自己的功绩,就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侨。
鲁文公姬贾(?—前280年),鲁平公之子,是第二个,鲁国第三十四任君主,在位23年。鲁文公,《世本》作湣公,《汉书》人表作愍公,律历志作缗公,皆音同通用。杨宽先生考证其在位时间在前302年至前280年。
本名
姬兴
别称
鲁文
所处时代
春秋
民族族群
华夏人
去世时间
公元前609年
人物生平
鲁文公,春秋时鲁国第十九任国君,姬姓,名兴。
其父为鲁僖公(史记作“釐公”),其母为声姜。
自文公开始,鲁国公室逐步走向衰退,季孙氏为首的三桓逐渐凌驾于公室之上。外有秦晋争霸,鲁弱而以晋为尊。内有襄仲、三桓争雄。内忧外患,公室渐衰。
咸之战
文公在位期间,惟一可以称道的应该算是文公十一年的时候,叔孙得臣大败翟狄于咸的战事。
叔孙得臣,姬姓,叔孙氏,桓公子叔牙之孙,谥庄,史称叔孙庄叔。他是振兴鲁国三桓叔孙氏的第一人。
文公十一年,狄人鄋瞒国侵齐,因而攻打鲁国。鲁国占卜,派叔孙得臣帅师作战。得臣率侯叔夏、绵房甥、富父终甥等人追之,于咸擒获长狄侨如。叔孙得臣为了彰显自己的功绩,就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侨。
鲁文公姬贾(?—前280年),鲁平公之子,是第二个,鲁国第三十四任君主,在位23年。鲁文公,《世本》作湣公,《汉书》人表作愍公,律历志作缗公,皆音同通用。杨宽先生考证其在位时间在前302年至前280年。
第一位鲁文公(?—公元前609年),姬姓,名兴,为春秋诸侯国鲁国君主之一,是鲁国第十九任君主。他为鲁僖公儿子,承袭鲁僖公担任该国君主,在位18年。
第二位鲁文公(战国),即姬贾(?─前280年),鲁平公之子,是鲁国第三十四任君主,在位:前302年—前280年,在位23年。鲁文公,《世本》作湣公,《汉书》人表作愍公,律历志作缗公,皆音同通用。
鲁国君主 世系
伯禽 → 鲁考公 → 鲁炀公 → 鲁幽公 → 鲁魏公 → 鲁厉公 → 鲁献公 → 鲁真公 → 鲁武公 → 鲁懿公 → 伯御 → 鲁孝公 → 鲁惠公 → 鲁隐公 → 鲁桓公 → 鲁庄公 → 子般 → 鲁闵公 → 鲁僖公 → 鲁文公 → 鲁宣公 → 鲁成公 → 鲁襄公 → 子野 → 鲁昭公 → 鲁定公 → 鲁哀公 → 鲁悼公 → 鲁元公 → 鲁穆公 → 鲁共公 → 鲁康公 → 鲁景公 → 鲁平公 → 鲁文公 → 鲁顷公
第二位鲁文公(战国),即姬贾(?─前280年),鲁平公之子,是鲁国第三十四任君主,在位:前302年—前280年,在位23年。鲁文公,《世本》作湣公,《汉书》人表作愍公,律历志作缗公,皆音同通用。
鲁国君主 世系
伯禽 → 鲁考公 → 鲁炀公 → 鲁幽公 → 鲁魏公 → 鲁厉公 → 鲁献公 → 鲁真公 → 鲁武公 → 鲁懿公 → 伯御 → 鲁孝公 → 鲁惠公 → 鲁隐公 → 鲁桓公 → 鲁庄公 → 子般 → 鲁闵公 → 鲁僖公 → 鲁文公 → 鲁宣公 → 鲁成公 → 鲁襄公 → 子野 → 鲁昭公 → 鲁定公 → 鲁哀公 → 鲁悼公 → 鲁元公 → 鲁穆公 → 鲁共公 → 鲁康公 → 鲁景公 → 鲁平公 → 鲁文公 → 鲁顷公
春秋鲁文公,姬姓,名兴,是鲁国第十九任君主。他为鲁僖公之子,在位18年,公元前609年去世。战国鲁文公,姬姓,名贾,是鲁国第三十四任君主,他为鲁平公之子,在位23年,公元前280年去世。
第七十九回 寻洞擒妖逢老寿 当朝正主救婴儿 第八十回 姹女育阳求配偶 心猿护主识妖邪
齐缗公在位的时候鲁国是哪个主公在位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并没有齐缗公,只有战国时的齐缗王。
齐缗王田地,齐宣王之子,战国时期齐国(田齐)第六任国君,公元前301年―公元前284年在位。这个时期,鲁国在位的君主应当是鲁文公(后),他是第二个谥号为文的鲁国国君,在位二十七年。
齐缗王田地,齐宣王之子,战国时期齐国(田齐)第六任国君,公元前301年―公元前284年在位。这个时期,鲁国在位的君主应当是鲁文公(后),他是第二个谥号为文的鲁国国君,在位二十七年。
是战国时期的齐湣王吗?那个时候鲁国是鲁文公姬贾
鲁国三桓和鲁公是什么关系
三桓,即指鲁国卿大夫孟氏、叔孙氏和季氏。鲁国的三桓起于鲁庄公时代(前693年─前662年)。鲁庄公父亲鲁桓公有四子,嫡长子鲁庄公继承鲁国国君;庶长子庆父(谥共,又称共仲,其后代称仲孙氏,又改称孟氏)、庶次子叔牙(谥僖,其后代称叔孙氏)、嫡次子季友(谥成,其后代称季氏)皆按封建制度被鲁庄公封为卿,后代皆形成了大家族,由于三家皆出自鲁桓公之后,所以被人们称为‘三桓’。
三桓,春秋鲁国卿大夫孟氏(亦称仲氏)、叔孙氏、季氏三家的合称。因为三家出自鲁桓公,故史称“三桓”。
三桓为孟氏、叔孙氏、季氏,而非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以往有众多学者认为孟孙、叔孙、季孙皆为氏称,实误。“孙”为尊称,对于孟氏和季氏,“孟孙某”、“季孙某”仅限于宗主的称谓,宗族一般成员只能称“孟某”、“季某”。所以,“孟孙”、“季孙”并不是氏称。考之《左传》,只有“孟氏”、“季氏”的字样,而无“孟孙氏”、“季孙氏”的字样。叔孙氏的情况比较特殊,起先为叔氏,后来公子牙(字子叔)之后立叔氏,原来的叔氏改称叔孙氏。
鲁桓公有子庆父、同、牙、友,庆父最大(庶长子),是为孟,太子同即庄公,牙是为叔,友是为季。公子庆父、公子叔牙、公子季友,其后代分别被称作孟氏、叔孙氏、季氏。因出自桓公,合称“三桓”。鲁国公室自宣公起,日益衰弱,而国政被操纵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孔子曾经试图改变卿大于公的局面,但是在三桓强大的实力面前,无法成功,最终被赶出鲁国。鲁国末年,三桓强盛而公室微弱如同小侯。“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
编辑本段三桓历史隐公居摄
鲁国源自周武王弟周公旦。武王封周公于鲁,而周公不就鲁,留在镐京辅佐周天子。其子伯禽是第一代鲁公。鲁公伯禽之后若干世,传到鲁惠公弗湟(又作弗皇、弗生)。惠公的继室声子生长庶子息(又作息姑)。而后惠公听闻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于是娶之而生子允(又作轨)。惠公薨,声子身为继室,比其他妾室尊贵,而息年长,于是执政。但是惠公因仲子手有夫人之文而娶她,隐含立其为夫人的意思,所以息尊奉年少的允为惠公太子,而自己暂时居摄君位,等到惠公太子长大后就立他为君。息居摄,史称隐公。
羽父弑君
羽父,公子翚(史记作“公子挥”),鲁国大夫。记载始见于《春秋·隐公四年》“秋,翚帅师会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根据《春秋》、《左传》的记载可知,羽父是鲁隐公时期的鲁国权臣。
[1]“秋,诸侯复伐郑。宋公使来乞师,乞师不书,非卿。公辞之。从众仲之言。羽父请以师会之,羽父,公子翚。公弗许。固请而行,故书曰“翚帅师”,疾之也。”--左传·隐公四年
“无骇卒,羽父请谥与族”--左传·隐公八年
“夏,五月,羽父先会齐侯、郑伯伐宋”--左传·隐公十年
“羽父请杀桓公,将以求大宰”,“羽父惧,反谮公于桓公,而请弑之”,“羽父使贼弑公于寪氏,立桓公,而讨寪氏,有死者”--左传·隐公十一年
作为权臣的羽父,在隐公十一年,向隐公献计,要害死惠公太子允,以此求取大宰的称号。因为按照《周礼》,只有天子六卿之中的天官为大宰,而诸侯只有三卿,并且不得称大宰。因此鲁之三卿无大宰。羽父虽为鲁国权臣,位居卿位,但是欲望膨胀,想称大宰而类同与天子内臣,也就是相当于跟诸侯平起平坐。
但是遭到隐公的拒绝。羽父担心太子允听闻自己向隐公献计,于是到太子允面前献谗言,诸如隐公不想把公位还给您啊之类的话(推论来说,差不多就是这类的话)。于是,在太子允的授意下,羽父派人弑杀隐公。
桓公横死
惠公太子允即位,是为鲁桓公。
“公子翚如齐逆女”--春秋·桓公三年
桓公三年,迎娶齐侯之女。桓公六年,生太子同。桓公十八年春,与夫人姜氏到齐国。而姜氏与齐襄公私通。桓公知道后,谴责姜氏。姜氏告诉齐襄公。“夏四月”,齐襄公宴请桓公,派公子彭生送桓公,彭生乘着桓公醉酒,用力抱桓公上车,以此杀死桓公。
桓公除了太子同,另有公子庆父、公子牙、公子友(即庆父、叔牙、季友)。
庆父作难
鲁国国君:桓公-庄公-公般-闵公-僖公
桓公死后,太子同为庄公。庄公夫人哀姜无子,而哀姜娣叔姜,生子开。
庄公晚年,筑高台,看到大夫党氏的女儿孟任,很是欢喜,就跟着她走。最后,庄公许诺说立孟任为夫人,如果她给自己生了儿子,就立为太子。孟任生般(史记作“斑”)。庄公想立般为太子。
庄公三十二年,庄公病笃,想到立太子的事情,于是询问自己的兄弟叔牙、季友。叔牙说庆父有才能,隐隐有“父死子继,兄死弟及”的意思。季友则说就算死也要立公子般。于是,庄公让季友派人赐鸩酒给叔牙。叔牙饮鸩而死,立其后为叔孙氏。
庄公立般为太子,而季友辅佐。庄公薨,季友立太子般为君。 庆父与哀姜私通,想立哀姜陪嫁的叔姜的儿子开。当时庄公还没下葬,太子般尚未正式即位,住在母家党氏。庆父派荦杀般,季友当时没有讨伐庆父的实力,只好出逃到陈国。
庆父立公子开,是为闵公(史记作“湣公”)。庆父立闵公之后,跟哀姜私通得更加厉害,但是始终觉得有妨碍,就想把闵公给杀了而自己当国君。齐国仲孙湫就预言“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后来的孔子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闵公二年,庆父派大夫卜齮袭杀闵公于武闱。季友听闻,自陈至邾,接庄公妾成风之子申,请鲁人以其为国君。庆父忧惧,出逃到莒。于是,季友护送公子申入鲁,并重金贿赂莒人,抓庆父回国。庆父请求让他出逃,季友不肯。于是庆父自杀。
庆父,因为其弟庄公为国君,为表示君大于臣,所以自谓仲,及死,谥共,春秋书曰“共仲”。立其后为仲氏。而后人因为他实际上是庄公的庶兄,按次序应称“孟”,是以仲氏被称作孟氏。按照历代注疏,说著作《春秋》时以庆父自称仲而不得不写“仲氏”;实则时人皆称仲氏为孟氏,因此写作“孟氏”。
公子申立,是为僖公(史记作“厘公”)。僖公元年,季友帅师败“莒师于郦,获莒拏”,“公赐季友汶阳之田及费”,季友为鲁国相。僖公十六年,季友卒,谥成,史称“成季”,其后立为季氏。
东门执政
鲁国国君:僖公-文公-宣公
成季相僖公,执政多年,把鲁国治理得井井有条。鲁人作《诗·鲁颂》称赞。僖公十六年,成季卒。
成季死后,庆父之子、桓公孙敖掌权。公孙敖,孟氏,谥穆,史称孟穆伯。早在僖公十五年楚人伐徐的时候,公孙敖作为鲁国主帅,领兵与诸侯去救徐国。
僖公薨,子文公兴立。文公元年,公孙敖以诸侯之卿的身份,“会宋公、陈侯、郑伯、晋士縠,盟于垂陇”,“会晋侯于戚”,在政治上隐隐僭越鲁君。
然而 鲁国并非公孙敖独大。庄公子遂,因居东门,其后为东门氏,谥襄,史称襄仲。
早在僖公三十三年,公子遂就担任鲁国主帅,率师伐邾。文公即位后,公子遂多次出使齐国、晋国等强国,为鲁国沟通外交、排忧解难,逐渐掌握主动权。
孟穆伯与东门襄仲争权。文公七年,徐国伐莒,莒求救于鲁。穆伯出使,与莒盟,并为襄仲迎娶莒女,结果他看到将要出嫁的莒女,心动不已,竟然自己娶过门。在这之前,他已经娶了莒国两个女子为妻(戴己、声己。戴己生子谷,声己生子难),而他当时还想娶莒女,但是被莒国以他娶了两位莒女而拒绝。这次他借救援的名义,甚至把本该是襄仲妻的莒女娶来作自己的女人,而莒国不敢拒绝(究竟是穆伯好色呢,还是莒国盛产美女呢?)。襄仲怒,请文公伐穆伯。但是这个时候,惠伯出面劝谏文公,使得文公最终没有发兵讨伐穆伯(叔牙之孙,名彭生,谥惠,史称惠伯,;《左传》作叔仲惠伯,为叔仲氏)。但是夺妻之恨不是这么容易消解的,第二年,“秋八月戊申,天王崩。冬十月壬午,公子遂会晋赵盾,盟于衡雍”。周襄王崩,穆伯按照礼法,代表鲁君前去吊丧。在路上听闻,襄仲没有请准文公命令,就与晋国赵盾盟于衡雍,又与雒戎盟于暴。穆伯担心国内有变,于是没到王都就逃亡莒国。穆伯逃走,鲁人立其子谷,是为文伯。穆伯想回到鲁国,通过文伯向襄仲请求,被拒绝。文公十四年,文伯卒,鲁人立其弟难,是为惠叔。惠叔请襄仲让自己的父亲穆伯回国,襄仲终于答应。结果穆伯尚未回国就死了,请求以卿礼下葬,又被襄仲拒绝。这次争权,以东门氏胜利告终。
孟氏败了,还有叔孙氏。叔孙氏与东门氏争权。叔孙氏有两个代表,都是叔牙的孙子,一个叫得臣,一个叫彭生。
叔孙得臣,叔牙之孙,谥庄,史称庄叔。在文公三年,叔孙得臣就“会晋人、宋人、陈人、卫人、郑人伐沈。沈溃”,展现出优秀的军事才能。而穆伯逃亡之后,文公九年,叔孙得臣按礼以鲁卿身份到前往吊周襄王丧,同年,楚伐郑,襄仲发兵与晋、宋、卫、许救郑。文公十一年,叔孙得臣败狄于咸,为鲁国平定边乱立下大功。文公十六年,齐国伐鲁,彼时齐强鲁弱,而文公生病,遂派季孙行父与齐侯议和盟约,而齐侯不信,不肯与盟;尔后,襄仲出使齐国,齐侯才相信文公病,与盟而去。文公十八年,文公薨,齐惠公派人来吊丧,叔孙得臣出使齐国拜谢。可见,得臣在鲁国地位甚高,而襄仲却在国内外都有很大的威望,二者之间难分高下。但是到了宣公时期,事情就不一样了--在文公死后,襄仲杀嫡立庶,立公子俀为国君,是为宣公。叔仲彭生身为世子恶的师傅,也被襄仲所杀。
至于惠伯跟襄仲的争权,则主要体现在文公死后立谁为君的问题上。文公有二妃:齐女生子恶、视,敬嬴生子俀(又作倭)。敬嬴得宠,且私底下与襄仲交好。襄仲想立她的儿子为国君,而惠伯反对。一来,齐女是长妃,其子公子恶为嫡长,当立;二来,齐国强盛,若不立齐女,恐齐伐鲁。于是襄仲出使齐国,当时齐国新君惠公想与鲁国搞好关系,更重要的是:公子恶是嫡长子,继承公位本是正常,就算齐国助其一臂之力,也没多大好处,反而与鲁国权臣襄仲不和;而答应立庶出的公子俀,则于鲁国新君有恩,于权臣襄仲有情。于是齐国认可了襄仲的想法。
叔孙氏与东门氏的争斗,以宣公即位为标志,东门氏胜出。
孟氏、叔孙氏都败了,那么季氏呢?当时成季的孙子行父(季文子),在声望上不及襄仲,权势也不及,只好依附东门氏,并为宣公办事,“宣公元年夏,季文子如齐,纳赂以请会”,因宣公篡立,未列于会,故以赂请之。
宣公八年,襄仲卒,子归父执政。公孙归父,字子家。
宣公十年秋,公孙归父帅师伐邾,取绎。因为鲁国弱小,当年冬,公孙归父前往齐国说明伐邾的事。第二年,公孙归父与齐人伐莒。宣公十四年,公孙归父会齐侯于谷,见晏桓子,表现得很自豪,以为自己在鲁国位高权重。晏桓子(晏婴父)回国后跟高宣子固说归父思怀己居高位而贪图权势,必定为保住自己的权势而谋害他人,这样一来必然被别人谋害,乃至于整个鲁国都会谋他,则公孙归父大概要亡于鲁。
宣公时,以季文子为首的三桓日益强盛,而公室式微。具体表现为宣公十五年,宣公听季文子建议,推行初税亩,开垦私田,使得更多的百姓归附季氏,结果民不知君而只知季氏。
宣公十八年,公“欲去三桓,以张大公室”,于是与公孙归父谋。公孙归父到晋国为公娶晋女,以借晋人除三桓。结果公孙归父还没回到鲁国,宣公薨,而季文子对朝臣说“使我杀适立庶,以失大援者,仲也夫”,对当年襄仲杀公子恶而立宣公,“南通于楚,既不能固,又不能坚事齐、晋”表现得大为恼恨。朝臣愤慨。公孙归父当时回到鲁国笙地,听闻此事,匆忙逃到齐国。季文子执政,三桓雄起。
季氏文子
鲁国国君:宣公-成公-襄公
三桓以季氏最强盛。季氏起于桓公子季友。关于季友,有个传说,说他的母亲怀孕的时候,他的父亲鲁桓公曾经让人卜,卜得“男也。其名曰友,在公之右,间于两社,为公室辅,季氏亡,则鲁不昌”,再让人筮,得乾卦,解作“同复于父,敬如君所”。而他出生,有文在其手曰“友”,因此给他取名友。季友卒,谥成,史称成季。
季孙行父,成季之孙,谥文,史称“季文子”。始见于《春秋·文公六年》:“夏,季孙行父如陈。”
季文子为人谨小慎微,凡事三思而行,正因为这样,当文宣之时,东门氏权倾一时,孟氏、叔叔氏都与之争权,而季文子依附。到了鲁公失政而民不知君、只知季氏的时候,他奋起而怒,赶走公孙归父,执掌鲁国政权。但是季文子并没有像公孙归父那样得意忘形,反而更加俭朴,行事益发谨慎。成公四年,成公到晋国去,晋侯不敬,鲁公很生气(尽管我国弱小,但是我也不是好欺负的),就想跟楚国和好以对付晋国。季文子劝止了成公的糊涂想法。成公七年,吴伐郯而大胜,季文子忧惧,认为蛮夷之地伐中原之国而得胜,鲁国灭亡也在不远。
成公二年,晋国权臣郤克会同鲁、卫、曹等诸侯伐齐,季文子帅臧孙许、叔孙侨如、公孙婴齐,听盟主晋国号令,发兵攻齐。是为鞍之战,晋国大败齐国。 成公八年,晋国赵穿来,让鲁国向齐国归还当年夺回的汶阳之田,季文子私底下劝说:既然霸主开口,鲁国没别的,还就还,但是当初晋为盟主,率我们夺下城池;再说,汶阳之田本就是我鲁国被齐国夺走的,夺回来合乎情理。如今晋国这样做,大失人心啊。果不其然,成公九年,“为归汶阳之田故,诸侯贰于晋”。
季文子执政时期,鲁国以晋国为尊,得其援。成公十六年,叔孙侨如与成公母穆姜私通,想除掉掌权的季文子、孟献子,于是向晋国请求发兵。晋以文子贤,不从。叔孙侨如奔齐。
成公薨,子襄公午立。襄公五年,季文子卒,子宿立,是为季武子。
武平之世
鲁国国君:襄公-昭公
襄公十一年,季武子增设三军。季武子、叔孙穆叔、孟献子分三军,一卿主一军之征赋,由是三桓强于公室。当年,周武王封周公旦于鲁,按周礼“天子六军,诸侯大国三军”,鲁有三军。自文公以来,鲁国弱而从霸主之令,若军多则贡多,遂自减中军,只剩上下二军,属于公室,“有事,三卿更帅以征伐”不得专其民。季武子欲专其民,遂增设中军,三桓分三军之民。
襄公十二年,三桓“十二分其国民,三家得七,公得五,国民不尽属公,公室已是卑矣”。
襄公三十一年,襄公薨,立襄公妾胡女敬归之子子野,公子野未及立,哀伤过度而死。季武子立敬归娣齐归之子公子裯,是为昭公。叔孙穆叔反对,认为应该嫡长死则立幼,倘若立庶则立贤,而公子裯年十九而如童子,临丧而无戚容,不堪为君。但是在季武子的坚持下,仍旧立裯为鲁君。
昭公五年,季武子罢中军。四分公室,季孙称左师,孟氏称右师,叔孙氏则自以叔孙为军名,“三家自取其税,减已税以贡于公,国民不复属于公,公室弥益卑矣”。
昭公二十五年,郈昭伯、公若劝昭公伐季氏,而臧孙、子家懿伯认为不可。昭公不信。季平子三请罪而昭公不许。结果,叔孙氏、孟氏助季氏对抗公室,昭公奔齐。昭公二十六年,齐国伐鲁,取郓,以鲁昭公居郓。齐国气焰日益嚣张,派人赐鲁昭公,以主君自称,把鲁君当成大夫来看待。昭公怒而想回国都,季平子贿赂晋国六卿,劝止晋侯,于是晋侯让昭公住在干侯。昭公三十二年昭公薨,立其弟宋,是为定公。
自昭公二十五年至三十二年,昭公出奔期间,季平子摄行君位。
阳虎作乱
鲁国国君:定公
定公五年,季氏家主平子、叔孙氏家主成子先后去世。季氏家臣阳虎有僭越之心,声称要平子摄行君位时佩戴的玙璠,而仲梁怀敛葬平子,将之收起不给阳虎。阳虎恨,找费城宰子泄(即公山不狃)商量除掉仲梁怀;随后,季桓子送葬,经费城,子泄劳师而桓子敬,仲梁怀却不敬。子泄怒,于是同意阳虎之前的计划,发兵囚禁桓子,而逐仲梁怀,杀公何藐,将公父文伯歜、秦遄都赶到齐国。然后与桓子达成盟约才把桓子放出来。
阳虎经此一役,以为有实力取代季氏而掌握鲁国权势,于是连同季氏不得志的季寤(季桓子之弟)、公锄极(公弥曾孙、桓子族子)、公山不狃(费宰子泄),叔孙氏不得志的叔孙辄(叔孙氏庶子),鲁国不得志的叔仲志(叔孙带之孙)五人,谋去三桓。
定公八年,阳虎发难,而三桓有备。结果阳虎灭不了三桓,而逃到讙、阳关一带继续叛乱。定公九年,伐阳关以诛阳虎,而阳虎请齐国伐鲁。鲍文子劝谏齐侯,以鲁国有晋国这个强有力的后援,不能轻举妄动。于是齐人抓阳虎,得到阳虎占据的鲁国郓、讙、龟阴田(皆在汶水之阳)。阳虎故意请求把自己流放到东面,结果齐人把阳虎流放到西面,阳虎趁机逃到晋国,为赵氏臣子。
孔子行政
鲁国国君:定公-哀公
定公十年,齐鲁会盟,孔子相。齐国欲以莱夷人劫鲁君,而孔子退敌,言语间令齐景公返还汶阳之田。定公重用孔子,举为司寇,摄行相事。孔子与定公谋弱三桓,而欲隳三桓之城。
彼时,昭公十三年南蒯以费叛,连年伐而不克;十年侯犯以郈叛,一年再围而不克,良由其城险固,家臣数以背叛。仲由为季氏宰,进计季孙,防其后患,令堕三都,以是故毁坏其城。
而孔子欲隳三桓之城(费、郈、成),季桓子听仲由劝谏而令隳费、郈(费是季氏城邑,郈是叔孙氏城邑),而孟氏不愿毁成。定公伐成,不克而止。通过这次的努力,孔子认识到三桓的强势,又见季桓子与定公观齐女乐,颇有慨叹之意。而三桓遂逐孔子。
定公十五年,定公薨,子哀公蒋立。哀公十一年,孔子返回鲁国。哀公十六年,仲尼孔丘子卒;公诔之曰:“旻天不吊,不慭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哀公二十七年春,季康子卒,哀公谋求伐三桓,哀公因其私人恩怨,遂不同意。哀公担心三桓作乱,想联合诸侯(尤其是越国)来伐灭三桓。三桓反过来伐鲁哀公。哀公最后卒于有山氏。
季桓子卒,立子肥,是为康子肥。
三桓余烬
鲁国国君:哀公蒋-悼公宁-元公嘉-穆公显-共公奋-康公屯-景公?#93;-平公叔-文公贾-顷公雠
哀公二十七年春,哀公出奔,卒于有山氏。而三桓立公子宁,是为悼公。悼公时期,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
悼公三十七年,悼公薨,立公子嘉,为元公。
元公二十一年,元公薨,立公子显,为穆公。
鲁穆公元年(公元前315年),鲁国实行改革,任命博士公仪休为鲁相,遂渐从三桓手中收回政权,国政开始奉法循理,摆脱了三桓专政的问题,重新确立了鲁公室的权威。季氏据其封邑费、卞、东野成为独立小国(费国),而孟氏的封邑成、叔孙氏的封邑郈,都已被齐国攻陷。三桓就此退出了鲁国的权力中心。
后三桓时代
穆公三十三年,穆公薨,立公子奋,为共公。
共公二十二年,共公薨,立公子屯,为康公。
康公九年,康公薨,立公子匽,为景公。
景公二十九年,景公薨,立公子叔,为平公。
平公二十年,平公薨,立公子贾,为文公。
文公二十三年,文公薨,立公子雠,为顷公。
顷公二十四年,楚考烈王伐灭鲁,迁顷公于下邑,鲁绝祀,国除。
三桓,春秋鲁国卿大夫孟氏(亦称仲氏)、叔孙氏、季氏三家的合称。因为三家出自鲁桓公,故史称“三桓”。
三桓为孟氏、叔孙氏、季氏,而非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以往有众多学者认为孟孙、叔孙、季孙皆为氏称,实误。“孙”为尊称,对于孟氏和季氏,“孟孙某”、“季孙某”仅限于宗主的称谓,宗族一般成员只能称“孟某”、“季某”。所以,“孟孙”、“季孙”并不是氏称。考之《左传》,只有“孟氏”、“季氏”的字样,而无“孟孙氏”、“季孙氏”的字样。叔孙氏的情况比较特殊,起先为叔氏,后来公子牙(字子叔)之后立叔氏,原来的叔氏改称叔孙氏。
鲁桓公有子庆父、同、牙、友,庆父最大(庶长子),是为孟,太子同即庄公,牙是为叔,友是为季。公子庆父、公子叔牙、公子季友,其后代分别被称作孟氏、叔孙氏、季氏。因出自桓公,合称“三桓”。鲁国公室自宣公起,日益衰弱,而国政被操纵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孔子曾经试图改变卿大于公的局面,但是在三桓强大的实力面前,无法成功,最终被赶出鲁国。鲁国末年,三桓强盛而公室微弱如同小侯。“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
编辑本段三桓历史隐公居摄
鲁国源自周武王弟周公旦。武王封周公于鲁,而周公不就鲁,留在镐京辅佐周天子。其子伯禽是第一代鲁公。鲁公伯禽之后若干世,传到鲁惠公弗湟(又作弗皇、弗生)。惠公的继室声子生长庶子息(又作息姑)。而后惠公听闻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于是娶之而生子允(又作轨)。惠公薨,声子身为继室,比其他妾室尊贵,而息年长,于是执政。但是惠公因仲子手有夫人之文而娶她,隐含立其为夫人的意思,所以息尊奉年少的允为惠公太子,而自己暂时居摄君位,等到惠公太子长大后就立他为君。息居摄,史称隐公。
羽父弑君
羽父,公子翚(史记作“公子挥”),鲁国大夫。记载始见于《春秋·隐公四年》“秋,翚帅师会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根据《春秋》、《左传》的记载可知,羽父是鲁隐公时期的鲁国权臣。
[1]“秋,诸侯复伐郑。宋公使来乞师,乞师不书,非卿。公辞之。从众仲之言。羽父请以师会之,羽父,公子翚。公弗许。固请而行,故书曰“翚帅师”,疾之也。”--左传·隐公四年
“无骇卒,羽父请谥与族”--左传·隐公八年
“夏,五月,羽父先会齐侯、郑伯伐宋”--左传·隐公十年
“羽父请杀桓公,将以求大宰”,“羽父惧,反谮公于桓公,而请弑之”,“羽父使贼弑公于寪氏,立桓公,而讨寪氏,有死者”--左传·隐公十一年
作为权臣的羽父,在隐公十一年,向隐公献计,要害死惠公太子允,以此求取大宰的称号。因为按照《周礼》,只有天子六卿之中的天官为大宰,而诸侯只有三卿,并且不得称大宰。因此鲁之三卿无大宰。羽父虽为鲁国权臣,位居卿位,但是欲望膨胀,想称大宰而类同与天子内臣,也就是相当于跟诸侯平起平坐。
但是遭到隐公的拒绝。羽父担心太子允听闻自己向隐公献计,于是到太子允面前献谗言,诸如隐公不想把公位还给您啊之类的话(推论来说,差不多就是这类的话)。于是,在太子允的授意下,羽父派人弑杀隐公。
桓公横死
惠公太子允即位,是为鲁桓公。
“公子翚如齐逆女”--春秋·桓公三年
桓公三年,迎娶齐侯之女。桓公六年,生太子同。桓公十八年春,与夫人姜氏到齐国。而姜氏与齐襄公私通。桓公知道后,谴责姜氏。姜氏告诉齐襄公。“夏四月”,齐襄公宴请桓公,派公子彭生送桓公,彭生乘着桓公醉酒,用力抱桓公上车,以此杀死桓公。
桓公除了太子同,另有公子庆父、公子牙、公子友(即庆父、叔牙、季友)。
庆父作难
鲁国国君:桓公-庄公-公般-闵公-僖公
桓公死后,太子同为庄公。庄公夫人哀姜无子,而哀姜娣叔姜,生子开。
庄公晚年,筑高台,看到大夫党氏的女儿孟任,很是欢喜,就跟着她走。最后,庄公许诺说立孟任为夫人,如果她给自己生了儿子,就立为太子。孟任生般(史记作“斑”)。庄公想立般为太子。
庄公三十二年,庄公病笃,想到立太子的事情,于是询问自己的兄弟叔牙、季友。叔牙说庆父有才能,隐隐有“父死子继,兄死弟及”的意思。季友则说就算死也要立公子般。于是,庄公让季友派人赐鸩酒给叔牙。叔牙饮鸩而死,立其后为叔孙氏。
庄公立般为太子,而季友辅佐。庄公薨,季友立太子般为君。 庆父与哀姜私通,想立哀姜陪嫁的叔姜的儿子开。当时庄公还没下葬,太子般尚未正式即位,住在母家党氏。庆父派荦杀般,季友当时没有讨伐庆父的实力,只好出逃到陈国。
庆父立公子开,是为闵公(史记作“湣公”)。庆父立闵公之后,跟哀姜私通得更加厉害,但是始终觉得有妨碍,就想把闵公给杀了而自己当国君。齐国仲孙湫就预言“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后来的孔子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闵公二年,庆父派大夫卜齮袭杀闵公于武闱。季友听闻,自陈至邾,接庄公妾成风之子申,请鲁人以其为国君。庆父忧惧,出逃到莒。于是,季友护送公子申入鲁,并重金贿赂莒人,抓庆父回国。庆父请求让他出逃,季友不肯。于是庆父自杀。
庆父,因为其弟庄公为国君,为表示君大于臣,所以自谓仲,及死,谥共,春秋书曰“共仲”。立其后为仲氏。而后人因为他实际上是庄公的庶兄,按次序应称“孟”,是以仲氏被称作孟氏。按照历代注疏,说著作《春秋》时以庆父自称仲而不得不写“仲氏”;实则时人皆称仲氏为孟氏,因此写作“孟氏”。
公子申立,是为僖公(史记作“厘公”)。僖公元年,季友帅师败“莒师于郦,获莒拏”,“公赐季友汶阳之田及费”,季友为鲁国相。僖公十六年,季友卒,谥成,史称“成季”,其后立为季氏。
东门执政
鲁国国君:僖公-文公-宣公
成季相僖公,执政多年,把鲁国治理得井井有条。鲁人作《诗·鲁颂》称赞。僖公十六年,成季卒。
成季死后,庆父之子、桓公孙敖掌权。公孙敖,孟氏,谥穆,史称孟穆伯。早在僖公十五年楚人伐徐的时候,公孙敖作为鲁国主帅,领兵与诸侯去救徐国。
僖公薨,子文公兴立。文公元年,公孙敖以诸侯之卿的身份,“会宋公、陈侯、郑伯、晋士縠,盟于垂陇”,“会晋侯于戚”,在政治上隐隐僭越鲁君。
然而 鲁国并非公孙敖独大。庄公子遂,因居东门,其后为东门氏,谥襄,史称襄仲。
早在僖公三十三年,公子遂就担任鲁国主帅,率师伐邾。文公即位后,公子遂多次出使齐国、晋国等强国,为鲁国沟通外交、排忧解难,逐渐掌握主动权。
孟穆伯与东门襄仲争权。文公七年,徐国伐莒,莒求救于鲁。穆伯出使,与莒盟,并为襄仲迎娶莒女,结果他看到将要出嫁的莒女,心动不已,竟然自己娶过门。在这之前,他已经娶了莒国两个女子为妻(戴己、声己。戴己生子谷,声己生子难),而他当时还想娶莒女,但是被莒国以他娶了两位莒女而拒绝。这次他借救援的名义,甚至把本该是襄仲妻的莒女娶来作自己的女人,而莒国不敢拒绝(究竟是穆伯好色呢,还是莒国盛产美女呢?)。襄仲怒,请文公伐穆伯。但是这个时候,惠伯出面劝谏文公,使得文公最终没有发兵讨伐穆伯(叔牙之孙,名彭生,谥惠,史称惠伯,;《左传》作叔仲惠伯,为叔仲氏)。但是夺妻之恨不是这么容易消解的,第二年,“秋八月戊申,天王崩。冬十月壬午,公子遂会晋赵盾,盟于衡雍”。周襄王崩,穆伯按照礼法,代表鲁君前去吊丧。在路上听闻,襄仲没有请准文公命令,就与晋国赵盾盟于衡雍,又与雒戎盟于暴。穆伯担心国内有变,于是没到王都就逃亡莒国。穆伯逃走,鲁人立其子谷,是为文伯。穆伯想回到鲁国,通过文伯向襄仲请求,被拒绝。文公十四年,文伯卒,鲁人立其弟难,是为惠叔。惠叔请襄仲让自己的父亲穆伯回国,襄仲终于答应。结果穆伯尚未回国就死了,请求以卿礼下葬,又被襄仲拒绝。这次争权,以东门氏胜利告终。
孟氏败了,还有叔孙氏。叔孙氏与东门氏争权。叔孙氏有两个代表,都是叔牙的孙子,一个叫得臣,一个叫彭生。
叔孙得臣,叔牙之孙,谥庄,史称庄叔。在文公三年,叔孙得臣就“会晋人、宋人、陈人、卫人、郑人伐沈。沈溃”,展现出优秀的军事才能。而穆伯逃亡之后,文公九年,叔孙得臣按礼以鲁卿身份到前往吊周襄王丧,同年,楚伐郑,襄仲发兵与晋、宋、卫、许救郑。文公十一年,叔孙得臣败狄于咸,为鲁国平定边乱立下大功。文公十六年,齐国伐鲁,彼时齐强鲁弱,而文公生病,遂派季孙行父与齐侯议和盟约,而齐侯不信,不肯与盟;尔后,襄仲出使齐国,齐侯才相信文公病,与盟而去。文公十八年,文公薨,齐惠公派人来吊丧,叔孙得臣出使齐国拜谢。可见,得臣在鲁国地位甚高,而襄仲却在国内外都有很大的威望,二者之间难分高下。但是到了宣公时期,事情就不一样了--在文公死后,襄仲杀嫡立庶,立公子俀为国君,是为宣公。叔仲彭生身为世子恶的师傅,也被襄仲所杀。
至于惠伯跟襄仲的争权,则主要体现在文公死后立谁为君的问题上。文公有二妃:齐女生子恶、视,敬嬴生子俀(又作倭)。敬嬴得宠,且私底下与襄仲交好。襄仲想立她的儿子为国君,而惠伯反对。一来,齐女是长妃,其子公子恶为嫡长,当立;二来,齐国强盛,若不立齐女,恐齐伐鲁。于是襄仲出使齐国,当时齐国新君惠公想与鲁国搞好关系,更重要的是:公子恶是嫡长子,继承公位本是正常,就算齐国助其一臂之力,也没多大好处,反而与鲁国权臣襄仲不和;而答应立庶出的公子俀,则于鲁国新君有恩,于权臣襄仲有情。于是齐国认可了襄仲的想法。
叔孙氏与东门氏的争斗,以宣公即位为标志,东门氏胜出。
孟氏、叔孙氏都败了,那么季氏呢?当时成季的孙子行父(季文子),在声望上不及襄仲,权势也不及,只好依附东门氏,并为宣公办事,“宣公元年夏,季文子如齐,纳赂以请会”,因宣公篡立,未列于会,故以赂请之。
宣公八年,襄仲卒,子归父执政。公孙归父,字子家。
宣公十年秋,公孙归父帅师伐邾,取绎。因为鲁国弱小,当年冬,公孙归父前往齐国说明伐邾的事。第二年,公孙归父与齐人伐莒。宣公十四年,公孙归父会齐侯于谷,见晏桓子,表现得很自豪,以为自己在鲁国位高权重。晏桓子(晏婴父)回国后跟高宣子固说归父思怀己居高位而贪图权势,必定为保住自己的权势而谋害他人,这样一来必然被别人谋害,乃至于整个鲁国都会谋他,则公孙归父大概要亡于鲁。
宣公时,以季文子为首的三桓日益强盛,而公室式微。具体表现为宣公十五年,宣公听季文子建议,推行初税亩,开垦私田,使得更多的百姓归附季氏,结果民不知君而只知季氏。
宣公十八年,公“欲去三桓,以张大公室”,于是与公孙归父谋。公孙归父到晋国为公娶晋女,以借晋人除三桓。结果公孙归父还没回到鲁国,宣公薨,而季文子对朝臣说“使我杀适立庶,以失大援者,仲也夫”,对当年襄仲杀公子恶而立宣公,“南通于楚,既不能固,又不能坚事齐、晋”表现得大为恼恨。朝臣愤慨。公孙归父当时回到鲁国笙地,听闻此事,匆忙逃到齐国。季文子执政,三桓雄起。
季氏文子
鲁国国君:宣公-成公-襄公
三桓以季氏最强盛。季氏起于桓公子季友。关于季友,有个传说,说他的母亲怀孕的时候,他的父亲鲁桓公曾经让人卜,卜得“男也。其名曰友,在公之右,间于两社,为公室辅,季氏亡,则鲁不昌”,再让人筮,得乾卦,解作“同复于父,敬如君所”。而他出生,有文在其手曰“友”,因此给他取名友。季友卒,谥成,史称成季。
季孙行父,成季之孙,谥文,史称“季文子”。始见于《春秋·文公六年》:“夏,季孙行父如陈。”
季文子为人谨小慎微,凡事三思而行,正因为这样,当文宣之时,东门氏权倾一时,孟氏、叔叔氏都与之争权,而季文子依附。到了鲁公失政而民不知君、只知季氏的时候,他奋起而怒,赶走公孙归父,执掌鲁国政权。但是季文子并没有像公孙归父那样得意忘形,反而更加俭朴,行事益发谨慎。成公四年,成公到晋国去,晋侯不敬,鲁公很生气(尽管我国弱小,但是我也不是好欺负的),就想跟楚国和好以对付晋国。季文子劝止了成公的糊涂想法。成公七年,吴伐郯而大胜,季文子忧惧,认为蛮夷之地伐中原之国而得胜,鲁国灭亡也在不远。
成公二年,晋国权臣郤克会同鲁、卫、曹等诸侯伐齐,季文子帅臧孙许、叔孙侨如、公孙婴齐,听盟主晋国号令,发兵攻齐。是为鞍之战,晋国大败齐国。 成公八年,晋国赵穿来,让鲁国向齐国归还当年夺回的汶阳之田,季文子私底下劝说:既然霸主开口,鲁国没别的,还就还,但是当初晋为盟主,率我们夺下城池;再说,汶阳之田本就是我鲁国被齐国夺走的,夺回来合乎情理。如今晋国这样做,大失人心啊。果不其然,成公九年,“为归汶阳之田故,诸侯贰于晋”。
季文子执政时期,鲁国以晋国为尊,得其援。成公十六年,叔孙侨如与成公母穆姜私通,想除掉掌权的季文子、孟献子,于是向晋国请求发兵。晋以文子贤,不从。叔孙侨如奔齐。
成公薨,子襄公午立。襄公五年,季文子卒,子宿立,是为季武子。
武平之世
鲁国国君:襄公-昭公
襄公十一年,季武子增设三军。季武子、叔孙穆叔、孟献子分三军,一卿主一军之征赋,由是三桓强于公室。当年,周武王封周公旦于鲁,按周礼“天子六军,诸侯大国三军”,鲁有三军。自文公以来,鲁国弱而从霸主之令,若军多则贡多,遂自减中军,只剩上下二军,属于公室,“有事,三卿更帅以征伐”不得专其民。季武子欲专其民,遂增设中军,三桓分三军之民。
襄公十二年,三桓“十二分其国民,三家得七,公得五,国民不尽属公,公室已是卑矣”。
襄公三十一年,襄公薨,立襄公妾胡女敬归之子子野,公子野未及立,哀伤过度而死。季武子立敬归娣齐归之子公子裯,是为昭公。叔孙穆叔反对,认为应该嫡长死则立幼,倘若立庶则立贤,而公子裯年十九而如童子,临丧而无戚容,不堪为君。但是在季武子的坚持下,仍旧立裯为鲁君。
昭公五年,季武子罢中军。四分公室,季孙称左师,孟氏称右师,叔孙氏则自以叔孙为军名,“三家自取其税,减已税以贡于公,国民不复属于公,公室弥益卑矣”。
昭公二十五年,郈昭伯、公若劝昭公伐季氏,而臧孙、子家懿伯认为不可。昭公不信。季平子三请罪而昭公不许。结果,叔孙氏、孟氏助季氏对抗公室,昭公奔齐。昭公二十六年,齐国伐鲁,取郓,以鲁昭公居郓。齐国气焰日益嚣张,派人赐鲁昭公,以主君自称,把鲁君当成大夫来看待。昭公怒而想回国都,季平子贿赂晋国六卿,劝止晋侯,于是晋侯让昭公住在干侯。昭公三十二年昭公薨,立其弟宋,是为定公。
自昭公二十五年至三十二年,昭公出奔期间,季平子摄行君位。
阳虎作乱
鲁国国君:定公
定公五年,季氏家主平子、叔孙氏家主成子先后去世。季氏家臣阳虎有僭越之心,声称要平子摄行君位时佩戴的玙璠,而仲梁怀敛葬平子,将之收起不给阳虎。阳虎恨,找费城宰子泄(即公山不狃)商量除掉仲梁怀;随后,季桓子送葬,经费城,子泄劳师而桓子敬,仲梁怀却不敬。子泄怒,于是同意阳虎之前的计划,发兵囚禁桓子,而逐仲梁怀,杀公何藐,将公父文伯歜、秦遄都赶到齐国。然后与桓子达成盟约才把桓子放出来。
阳虎经此一役,以为有实力取代季氏而掌握鲁国权势,于是连同季氏不得志的季寤(季桓子之弟)、公锄极(公弥曾孙、桓子族子)、公山不狃(费宰子泄),叔孙氏不得志的叔孙辄(叔孙氏庶子),鲁国不得志的叔仲志(叔孙带之孙)五人,谋去三桓。
定公八年,阳虎发难,而三桓有备。结果阳虎灭不了三桓,而逃到讙、阳关一带继续叛乱。定公九年,伐阳关以诛阳虎,而阳虎请齐国伐鲁。鲍文子劝谏齐侯,以鲁国有晋国这个强有力的后援,不能轻举妄动。于是齐人抓阳虎,得到阳虎占据的鲁国郓、讙、龟阴田(皆在汶水之阳)。阳虎故意请求把自己流放到东面,结果齐人把阳虎流放到西面,阳虎趁机逃到晋国,为赵氏臣子。
孔子行政
鲁国国君:定公-哀公
定公十年,齐鲁会盟,孔子相。齐国欲以莱夷人劫鲁君,而孔子退敌,言语间令齐景公返还汶阳之田。定公重用孔子,举为司寇,摄行相事。孔子与定公谋弱三桓,而欲隳三桓之城。
彼时,昭公十三年南蒯以费叛,连年伐而不克;十年侯犯以郈叛,一年再围而不克,良由其城险固,家臣数以背叛。仲由为季氏宰,进计季孙,防其后患,令堕三都,以是故毁坏其城。
而孔子欲隳三桓之城(费、郈、成),季桓子听仲由劝谏而令隳费、郈(费是季氏城邑,郈是叔孙氏城邑),而孟氏不愿毁成。定公伐成,不克而止。通过这次的努力,孔子认识到三桓的强势,又见季桓子与定公观齐女乐,颇有慨叹之意。而三桓遂逐孔子。
定公十五年,定公薨,子哀公蒋立。哀公十一年,孔子返回鲁国。哀公十六年,仲尼孔丘子卒;公诔之曰:“旻天不吊,不慭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哀公二十七年春,季康子卒,哀公谋求伐三桓,哀公因其私人恩怨,遂不同意。哀公担心三桓作乱,想联合诸侯(尤其是越国)来伐灭三桓。三桓反过来伐鲁哀公。哀公最后卒于有山氏。
季桓子卒,立子肥,是为康子肥。
三桓余烬
鲁国国君:哀公蒋-悼公宁-元公嘉-穆公显-共公奋-康公屯-景公?#93;-平公叔-文公贾-顷公雠
哀公二十七年春,哀公出奔,卒于有山氏。而三桓立公子宁,是为悼公。悼公时期,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
悼公三十七年,悼公薨,立公子嘉,为元公。
元公二十一年,元公薨,立公子显,为穆公。
鲁穆公元年(公元前315年),鲁国实行改革,任命博士公仪休为鲁相,遂渐从三桓手中收回政权,国政开始奉法循理,摆脱了三桓专政的问题,重新确立了鲁公室的权威。季氏据其封邑费、卞、东野成为独立小国(费国),而孟氏的封邑成、叔孙氏的封邑郈,都已被齐国攻陷。三桓就此退出了鲁国的权力中心。
后三桓时代
穆公三十三年,穆公薨,立公子奋,为共公。
共公二十二年,共公薨,立公子屯,为康公。
康公九年,康公薨,立公子匽,为景公。
景公二十九年,景公薨,立公子叔,为平公。
平公二十年,平公薨,立公子贾,为文公。
文公二十三年,文公薨,立公子雠,为顷公。
顷公二十四年,楚考烈王伐灭鲁,迁顷公于下邑,鲁绝祀,国除。
本文标题: 鲁国为什么有两个文公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8748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