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死前,左良玉手握80万大军,却按兵不动,为何还被称为忠臣呢?如果左良玉是忠臣,那大明就真的没有忠臣了。事实上南明弘光朝存在一...
崇祯死前,左良玉手握80万大军,却按兵不动,为何还被称为忠臣呢?
如果左良玉是忠臣,那大明就真的没有忠臣了。事实上南明弘光朝存在一年即亡,不是因为南明腐朽不堪,而是左良玉公然造反攻打南京才造成的,左良玉实乃亡明第一罪人,这样的人,又何谈忠臣呢?
左良玉这人具有复杂的两面性,前期奋力杀贼,忠心可嘉,后期包藏祸心,拥兵自保。
左良玉初在辽东与清军作战,曾受东林党人兵部右侍郎侯恂提拔,一路获得升迁。从崇祯五年起(1632年)左良玉即被调回关内镇压农民起义军,在与农民起义军长期的作战中,左良玉展现出了他卓越的统军打仗能力。在南阳一战大败张献忠部,张献忠肩部受重伤血流不止,如果不是部下拼死保护,张献忠几乎当场命死于左良玉刀下。
崇祯前期,左良玉以骁勇善战著称,随着同时期的名将曹文诏、汤九州、邓玘、祖宽、尤世威的先后离世,左良玉在军中的资历威望达到顶峰。崇祯十三年(1640年),左良玉又得督师杨嗣昌举荐他有“大将之才,兵亦可用”,拜为平贼将军,其后进军川陕,在利川一战再一次大败张献忠,张献忠妻妾被捕,农民军首要人物被杀,左良玉因此加太子少保。
杨嗣昌举荐左良玉,但左良玉反恩将仇报,在至关重要的川陕一战中,左良玉袖手旁观,不出一兵一卒,没能堵截农民军,致使张献忠从容出川攻打襄阳,城破,绝望中的杨嗣昌愤然绝食自尽。
崇祯十五年(1642年),朝廷复起用已削职的左良玉戴罪立功,在朱仙镇大战中,左良玉被李自成击败,损失惨重,移城开封再战,左良玉坚守不出,李自成遂攻打襄阳。左良玉自率众往九江,拥兵20万观望自保,后张献忠攻克武昌,朝廷严命左良玉出兵,才出战大败立足未稳的张献忠,收复汉阳。待张献忠入蜀后,出兵收复武昌。
镇守武昌,拥兵百万,以倾君侧为名,进兵南京,酿成不可挽回后果
崇祯十七年(1644年),左良玉因为在武昌大败张献忠,被朝廷诰封宁南伯,他的儿子左梦庚封平贼将军,并承诺大功告成之后让他们父子世代镇守武昌。正当左良玉踌躇满志,拟定计划准备出兵围剿农民起义军的时候,却得到了京师已经被李自成攻陷,崇祯帝自缢殉国的噩耗,左良玉痛哭哀悼已至吐血,由于留在南都的明朝官僚已经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他的部下都希望左良玉能放弃武昌率兵东下,左良玉不允,严命坚守武昌。
武昌是南京的前沿阵地,桥头堡,左良玉死守武昌,正面硬扛李自成和张献忠,无疑对南京起到了很大的保护作用。为了稳住左良玉,朝廷下诏晋升他为侯,将长江上游的军政事务全部委托给左良玉,不久又加封他为太子太保,左良玉乘着李自成在山海关大败,又出兵收复了不少的城池。
左良玉拥兵八十万,号称一百万,在当时的南明,左良玉兵多将广,江北四镇当中,即便实力最强的高杰所部,也不能和左良玉比,不过,左良玉虽然号称一百万,但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后来归附他的乌合之众、投机分子。此时的左良玉已经年老而且多病,随着清朝入主北京,大军有南下压境之势,左良玉坚守武昌,未敢轻举妄动,也没了收复中原的雄心了。
东林党人,前户部尚书侯恂是左良玉人生当中的第一个贵人,正是侯恂的大力提拔,左良玉才步步升迁,成为武昌之主,因此,左良玉对东林党是比较亲近和同情的。马士英、阮大铖掌权后,对向来与东林党人关系较好的左良玉极为忌惮。造成明末国力衰退的党争一直延续到了南明,马士英、阮大铖与东林党不合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弘光朝的三大案“大悲和尚案”、“童妃案”、“北来太子案”全都因党争而起,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左良玉远离朝廷,也不得不不在站队阉党余孽还是东林党上做出选择。
左良玉对有知遇之恩的前户部尚书侯恂感怀于心,他身边的监军御史黄澍也是东林健将,随着江北四镇选择站队马士英这一边,东林党更是加紧了对左良玉的拉拢,在现实与情感面前,左良玉最终选择了支持东林党,并将马士英、阮大铖视为不共戴天的仇人。
已到垂暮之年的左良玉做出了他人生中最错误的一个选择,他以倾君侧的名义,发檄文讨伐马士英,出兵数十万,从汉口顺江东下直逼南京,结果到达九江后,早已病势沉重的左良玉便吐血几升而亡。左良玉死后,其子左梦庚继任为帅,继续南下近逼南京,朝廷以黄得功渡江防守,叛军军心涣散,左梦庚率余部投降清朝。
左良玉并未前去京城护卫崇祯。不过他虽然按兵不动,却仍然被后世称为忠臣。那么为什么这样一个明明有力气对付李自成的人,在关键时刻没有付诸行动呢?而他又为何还被认为是忠臣呢?
明末名将左良玉,他手握八十万重兵,为何却不肯救崇祯皇帝?
左良玉和农民军打的仗是比较多的,虽然左良玉打败过张献忠,但是左良玉是非常害怕李自成的。因为之前左良玉和李自成也是交手好几次,但可惜的是从来没有赢过李自成。此时李自成正好在围困北京,让左良玉去救援那根本就不太现实,这就等同于是让耗子和猫干架。
02、即便去救援,左良玉也不会有好下场此时的左良玉虽然手上掌握着八十万的兵马,不过左良玉并没有打算去救崇祯。因为左良玉本身也是一个聪明人,他自己知道即便现在去勤王也不会有太好的下场。你比如说当年的皇太极借道蒙古突袭北京,而袁崇焕便抽调兵马救援北京,可袁崇焕最终却被临时处死,而且袁崇焕的家人也是被流放到千里之外,原因就是因为崇祯觉得他守关不利。有了这样子的前车之鉴,左良玉自然不敢随随便便的救援北京城,因为对于左良玉来说,这完全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事。
03、左良玉知道此时的明朝大势已去虽然当时的左良玉已经接到了救援的面临,但是左良玉依旧在观察,主要就是观察吴三桂。左良玉发现此时的吴三桂同样也是消极怠工,短短一个礼拜的路程吴三桂竟然跑了一个月,此时的左良玉知道明朝早已经大势已去,所以他也会跟着一起消极怠工。对于现在的左良玉来说,保存实力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事实上,左良玉原本是有很大的机会成为一个抗清名将的,如果他这样做的话,那势必会名垂千古。不过可惜的是最终因为一念之差,他成为了大明王朝最后的掘墓人,有的时候世间的事情就是如此的捉摸不透。
崇祯死前左良玉手握大军却按兵不动,为啥还被称为忠臣?
左良玉之所以还被人称作是忠臣,最主要的原因其实还是因为他凭借一己之力,保住了大明的半壁江山,虽说他很有野心,但是直到死前的最后一刻,他都没有过任何想要投降的念头。读过史书的人应该都知道,大明王朝起于农民起义,最终也是败于农民起义,不过当年大明其实并不是无力抵抗李自成,在南方左良玉手中还掌握了八十万的军队,只是一直都按兵不动,不过即便如此,后人还是称其为忠臣。
根据相关史料的记载,左良玉虽说后来位极人臣,但是最开始的时候也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不过皇天不负有心人,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以及在战略上的天赋,很快他便在战场上屡立奇功,并且官位是越来越高,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快左良玉便从一个被贬的官员,成为了一个饱受帝王赏识的大将军,不过他也开始因此而“飘飘然”起来了。
不过左良玉虽说在统兵上面十分有天赋,但是却不是一个肯全心全意为朝廷卖命的人。当年朝廷曾多次命他带兵出去平定叛乱,但是他都没有理会,反而是一心操练自己的队伍,而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初左良玉为何选择按兵不动,而不选择北上勤王。
除此之外,当年左良玉之所以按兵不动,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兵力损耗十分严重。当时左良玉手中虽说号称有八十万大军,但是其实水分十分的大,里面人员组成非常复杂,如果这个时候贸然出兵,反而会步了京师的后尘,于是为了能够保住大明的一半江山,最终左良玉还是选择按兵不动,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左良玉才会被后人称作是忠臣。
左良玉并未前去京城护卫崇祯。不过他虽然按兵不动,却仍然被后世称为忠臣。那么为什么这样一个明明有力气对付李自成的人,在关键时刻没有付诸行动呢?而他又为何还被认为是忠臣呢?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