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计是怎么来的?古代没有又是怎么测温的?温度计是从国外传过来的,在1593年的时候,伽利略发明了温度计。而这个时候,温度计的普...
温度计是怎么来的?古代没有又是怎么测温的?
温度计是从国外传过来的,在1593年的时候,伽利略发明了温度计。而这个时候,温度计的普及还不是特别的广,后来大家也发现了温度计的方便,于是也开始去使用温度计。大部分的网友都非常的疑惑,在古代并没有温度计的存在,那么又是如何给病人测量体温的呢?其实在我国古代一般都是靠着中医,而中医是可以凭借着自己的熟悉来感知温度。在古代,对于温度的要求其实并不是那么的明确,一般有人生病了之后都会通过把脉或者是抚摸额头摸一摸有没有发烧?
古人知道人体的恒温,如果说有一些人出现了不舒服的症状,那么就会通过使用把脉的方式来感受体温,如果说体温高于恒温的话,那么就会去开相关的药物来进行治疗,即使不使用温度计也是可以的。像现在我国很多的中医,他们给病人看病的时候,依旧不会使用温度计,因为他们的手就是温度计。温度计确实是帮助了我们很多在家里面使用温度计会更加的方便一些,毕竟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时间经常往医院跑。
古人会通过患者的多个特征来进行判断,病人有没有生病。古人会通过听呼吸心率来判断患者的体温情况,还有就是会选择用叶下来进行测温,这样会让医生的判断更加的准确一些。
古人是非常聪明的,而他们的生活其实也不比我们现在的生活低级多少,再加上这些古人都是非常的重视自己的生活,还有多个方面。 再加上在古代,只有你有实力才能够出人头地,因此大部分的医生都是会不断的去加强自己的医术,目的就是为了有一天能够凭借着自己的医术赚更多的钱。
古代中国怎么计量温度
1592 或1595 年,伽利略制成了第一个气体温度计。玻璃管与玻璃泡相连,管内有有色液体,倒置于水杯之中。当被测温度的物体与泡接触时,泡内空气就会因热胀冷缩而发生体积变化,使有色液柱上升或下降,再由玻管上标有 “热度” (即现在所说的 “温度”)的刻度读出。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支有刻度的温度计。显然,这种温度计不完善:变化着的大气压也会使液柱升降,测量范围极其狭窄。
1611 年,伽利略的同事桑克托留斯改进了伽利略的气体温度计,制成一种蛇状玻璃管气体温度计,玻管上有110 个刻度,可测体温。
1641 年,第一支以酒精为工作物质的温度计首次出现在意大利托斯卡纳大公爵费迪南二世的宫庭里。1644-1650 年间,这位大公将其不断完善:用蜡把红色酒精温度计的玻管口封位,在玻管上刻度。可见,这支温度计已具有现代温度计的雏型,以致不少人将温度计的发明归功于这位大公。1654 年,这种温度计已在佛罗伦萨普及,以致这一年被一些人认为是温度计诞生之年。它还被传到英国和荷兰。
1657 年成立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实验科学院在其存在的10 年间地进行了水银和酒精泪度计的研究,制作过40( 或80) 个等分标度的没有定点的酒精温度计:它在1660 年冬最冷时显示11-12 “度” ,冰的熔点显示13.5 “度” ,夏天最热时为40“度” 。
1742 年,瑞典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摄尔修斯制成的水银温度计则把水的沸点和冰的熔点分别定为0 ℃和100 ℃,其间分为100 格,每格为1 ℃,这是第三种得到广泛流行的实用温标——摄氏温标,其符号为t 或tc。1743 年,克里森指出上述定点不符合越热的物体温度越高的习惯,8 年以后的1750 年,摄尔修斯接受同事斯特默尔的建议,把上述两定点的温度对调,这才成了现在的摄氏温标即百分温标。
和 “热力学温度” ,我国也最终由国务院于1984 年2 月27 日下达命令在1991 年1 月1 日起正式施行使用。
诸如此之类的描述
中国古代没有温度计,人们是怎么计量温度
中医学发展的人体体温计量:
传统中医以“望闻问切”为诊断的基础,而其实对于人的恒定体温,中国人也早就发现了,这就是现代医学设定的人的体温是37摄氏度。而古代中国人也就将这健康人的体温设为标准温度,以此评断体表温度是高还是低,即中医所说的“发热”与“发寒”。在中国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了测体温诊病:“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
这里的“尺热”和“尺不热”,就是指是否发高烧。中医把脉的主要方法是医生用手指点测病人位于手腕的脉搏,分为“寸”“关””尺“,也就是“望闻问切”中的切。而其中的“尺”就是古代医生能通过这个部位的端脉来测定体温,因此而得。相传“望闻问切”指法最早是战国名医扁鹊所创,其著作《扁鹊内经》和《难经》中就有记载。因此自先秦起,人的体温衡量就已经在中国有了一套系统的方法,而正常人的体温也成为一种温度计量的标准。
到了南北朝时期,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开始记载有用人体“腋下温度”作为计温标准的记载。《齐民要术》是一部中国古代综合性的农学著作,其中典型的有“作豉法”,即制作豆豉翻晒的时候,就是以腋温为标准的,即“大率常欲令温如人腋下为佳”,“候:看如人腋下暖,便翻之”。所以,腋温也是中国古代温度计量的标准之一。
金属冶炼的计温:
中国古代的金属及武器冶炼技术都成熟较早的,而从“冶炼”两个字中就能看出,冶炼要用到水和火。对于水的温度计量没有特定,但是冶炼对热度的要求是很高的。比如古人对于一把好的宝剑,宝刀的锻造,加火热到什么程度都是有讲究的,因此出现一个专用名词“火候”。
火候古人又称为“火齐”,是借燃烧时火焰的变化来推测温度高低的技术。不过这只能是一种“目测法”及“经验计量”,《荀子·强国》中提到了这种方法,强调要铸造出精美宝剑,得掌握恰到好处的温度,即“刑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
古人得出经验,在冶炼金属火热的时候,当火焰没有了杂色并呈现青色了,那就是温度最高的时候,成语“炉火纯青”讲的就是这个。春秋战国时期的关于手工业技艺著作《考工记》中就记载有火焰呈不同颜色时候的冶炼操作规则,也就是说通过火焰颜色来定高温计量,不同火焰颜色代表不同的温度。
这种经验经过现代科学验证,还是相当精准的,因为不同物质的汽化点不同,金属加热时会生成不同焰色的气焰。战国时期的金属主要是青铜器,其主要成分就是铜、锡、锌等,火热到不同程度的时候颜色确实不同,当火焰青色的时候就是其中汽化点最高的铜到了可以浇筑的时候了。
农作物耕种的气候计温:
中国古代是农耕大国,农作是看天吃饭的,而对气候、温度等变化的关注则是必然的。而古人通过时序轮换及自然气象的变化,来判断和预测气温的走势,这种方法称为“物候”测温法。“二十四节气”就是以此标准的体现。
例如“小暑”到了,人们就知道将进入高温天启,“小暑过,一日热三分”;例如这个夏天很热,那么秋冬气温就偏高,“大暑热得慌,四个月无霜”等。其他判断热的有“夏至无云三伏烧”、“夏至无雨三伏热”等;而判断冷寒、低温的则有“冬至暖,烤火到小满”、“霜前冷,雪后寒”等。
中国古代没有温度计,人们是怎么计量温度呢?
中医上的测量体温就是,中医看病的“切”。切有切脉,也有切肤。切肤就是量体温。现在还有很多人在没有温度的时候有手心/手背去感受患者的体温,以此判断有没有发热,发冷。这就是切肤。这种只有有经验的老中医才能探得比较准确。
在烧窑子的时候那种温度是靠看火焰颜色来区别的。不同温度的火焰,火焰颜色也是不一样的,这些判定还是要靠点经验,现在很多老工人还是用这个判别的。还有一个古代的还有个成语叫“炉火纯青”,这个纯青就是一个温度的火焰颜色,这是一般很难达到的温度。所以这词才有了达到了成熟完美的境界的意思。
冷天的温度古代只能测量零上零下点。就是看水有没有结冰,不是湖中的水呀,一般古代人会把水放到瓶子里面要结冰了就是天冷了,然后开始融化了,就是春暖花开嘛,开始春天到来。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