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晋国怎么灭亡的晋国是周朝建立后,分封的一个宗室诸侯,爵位最初是侯爵,而且是姬姓宗室,占据的又是山西和河南一部,是中原地区...
先秦时期晋国怎么灭亡的
晋国最终灭亡,是因为三家分晋(赵魏韩),这件事的开端发生在公元前453年赵魏韩三家灭掉智氏,架空晋宗室开始,这也是战国时代的开端。到公元前403年,赵魏韩三家被周天子正式任命为诸侯,从此不再受晋公辖制,到公元前376年,三家完成对晋的彻底瓜分,自此,晋国作为一个老牌诸侯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而晋国的兴衰,要和晋国的历史以及进入春秋以后晋国的制度有关。晋国是姬姓,也就是周王朝宗室,分封在山西和河南一带,土地肥沃,人口庞大,人才济济,是显赫一时的大诸侯。后来犬戎攻破镐京,杀了周幽王后,周王室衰微,晋则顺应时代发展成功崛起,成为一个强大的诸侯国,到晋文公时期,成功称霸诸侯,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晋国的崛起,有一个很重要的制度,就是六卿制度,即晋公依靠六位最重要的公卿来治理国家,同时依靠六家相互制衡,保证国君的权威。这一点在文公,襄公时期达到了顶峰。同时期的秦穆公这位霸主也不敢得罪晋国,“秦晋之好”也是这个时代产生的。但是,随后晋灵公时期发生的弑君案,却彻底动摇了这个制度。晋灵公继位前,六卿认为灵公年幼,打算废掉灵公另立一位年长的公子,以稳定晋国局面,这是六卿出于对公的考虑,然而灵公的母亲跪在赵盾面前哭诉,赵盾心软,于是力排众议,说服六卿(赵盾为六卿之一)让灵公继位。然而灵公继位后,表现却让人大失所望,不但宠信权臣屠岸贾,而且对六卿不信任,逼迫赵盾不得不逃亡,最后发生了国人暴动,赵穿弑君的局面。后来赵盾回国,虽然与晋公氏和解,但六卿与晋公之间的关系已经无法修复。再后来,晋国又多次内乱,先是小宗灭大宗抢占国君位置,后是晋公为稳定局面屠杀宗室,导致晋国内乱不止,宗室人口也大减,而与此同时,六卿的实力则越来越大,而且由于晋国保持着周朝的分封制,六卿坐拥大量的人口和土地,实力渐渐超过了晋公,而随着六卿之间的征伐,先是智氏联合赵魏韩灭掉另外两家,后有三家分智,晋公已经成为赵魏韩的傀儡,在得到周王室的认可后,三家最终完成了从公卿向诸侯转变,晋国也随之灭亡。
春秋时期,强大的晋国是怎么被灭掉的呢?
晋国是周王朝的诸侯国,其开国君王为唐叔虞。唐叔虞是周武王姬发的儿子,周成王姬诵的弟弟。晋国最初国号是唐,唐叔虞之子燮即位后改为晋。
晋国之崛起是在晋献公时期,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晋文公继位后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一战而霸。
此后,晋国几乎一直都是春秋时期最为强大的存在,甚至学者全祖望评春秋五霸时认为“齐一而晋四也”,晋国占四席,分别是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
不过,这个强大的国家在并未进入到战国时代,在春秋末期就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我们都知道,周王朝采用的是分封制度,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大夫等等。在晋国独霸中原的过程中,晋国的整体实力逐渐加强,但晋国内部的卿族势力也在加强,甚至还威胁到了国君的统治。
先有赵盾弑晋灵公,后有下宫之难灭赵氏,晋厉公灭三郤,栾书、中行偃弑晋厉公,灭栾家,卿族之间也是明争暗斗、相互攻伐。
到了晋顷公时期,晋国六卿的实力更是强大异常,甚至周王室的内乱也是由晋国六卿去平定的。
后来,六卿内部出现矛盾,晋出公十七年,智伯与赵鞅、韩不信、魏侈共同瓜分了范吉射、中行寅的领地,晋出公很是生气,于是求告齐国、鲁国,想借机讨伐四卿。
结果四卿反扑,晋出公只得逃亡齐国,结果死在了半路上。智伯立昭公的曾孙姬骄做了晋君,即晋哀公。智伯借机占有了范吉射、中行寅的领地,总揽一切晋国政务。
晋哀公四年,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杀死了智伯,吞并了他的全部土地。到了晋幽公元年,晋公室仅剩下绛、曲沃两邑作为奉祀的地方,晋国所有领土全部入了韩、赵、魏三家之手,晋幽公反而要去朝见韩、赵、魏三家。
到了公元前403年,周王室封韩、赵、魏为诸侯,从此晋国就已经是名存实亡了。
一直到公元前376年,赵、韩、魏瓜分了公室仅存的土地,废晋静公为平民,晋国最终灭亡。
要说晋国的实力,在整个春秋战国的历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存在,即便是分成了三家之后,也能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国,分了战国七雄的三个席位。但分封制的弊端也在晋国体现得淋漓尽致,尾大不掉,最终导致灭国。
春秋时期晋国为什么突然灭亡,导致韩赵魏三家分晋呢?
晋国被分裂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君继承人都被屠杀了。这要追根溯源就得从晋献公说起,晋献公的曾祖父是晋穆候的小儿子,按照宗法制要求,长子是大宗继承了国君之位置,小儿子晋献公的曾祖父小宗,被分到曲沃这个地方之后由于土地肥沃,自然气候优越势力逐渐强大就想要夺取国君位置。
最后经过晋献公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三代人的努力,花了近70年的时间,最终夺得了晋国国君之位,这一路夺位之争进行的很不顺利,遭到了宗族内部,周天子的多方反对,其中周天子还两度出兵军事干扰,但是由于实力太过强大,晋献公的父亲杀死了晋国国君,送一大批金银宝器,贿赂了周天子,默认了这种情况,此时小宗夺取大宗,外姓夺取诸侯国国君之位已成为普遍现象。
此时晋献公的父亲面临着很大的难题,因为晋国国君虽然被杀了但他众多儿子还在呢很害怕他们会起来夺回国君之位。晋献公八年,下令屠杀把晋国的大批公子都杀死了同姓的没有了,异姓的实力变强了,韩赵魏三国就是这样崛起的。
骊姬之乱
晋献公宠幸骊姬,晋献公五年的时候攻打骊戎,骊戎被打败之后献上了一对姐妹花,她们美若天仙。晋献公非常宠爱,七年之后骊姬生了一个儿子,妹妹也生了一个儿子。而在这之前晋献公已经有了太子申生,按照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国君之位这是必然的,但是骊姬很受宠爱想要自己的儿子当上国君废嫡立庶,废长立幼这又是礼法制度不允许的。
骊姬表面上答应的很好,暗地里却搞小动作要杀掉晋献公的其他儿子,这让虎视眈眈的秦国坐收渔翁之利省了好多事。晋献公公开化支持骊姬让她的儿子当国君,这时候骊姬却感觉这样做很不好需要采取一种委婉的手段得到,因为太子的名气诸侯都知道,而且立下过军功,老百姓都支持,若是贸然废掉太子会遭到很多反对声音,反而夸太子很有能力足以显得骊姬很有计谋。骊姬劝说晋献公把太子申生派到了曲沃,把两个有才华的弟弟派到了边疆小镇去防守,这时候献公身边就剩下了骊姬和她儿子,她妹妹以及妹妹的儿子陪着献公这样谋划别人就说不出什么了。骊姬还不放心要解决掉太子这个绊脚石,派人伪造一封信说'献公做梦梦到了你母亲,需要你回来祭奠一下母亲。
太子没有多想就回来祭拜了母亲,并将祭拜的福肉带回到宫中献给晋献公,此时由于献公外出打猎不在宫中骊姬就在肉上面动了手脚下了毒。两天以后晋献公打猎回来,厨师将肉烹饪好送进来献公抓起就要吃,骊姬劝献公不要吃,把肉扔到地上隆起一大块,这是有毒的证明,让狗吃,狗马上死了,骊姬哭诉着向献公数落,太子为了篡位谋杀国君。
这理由一出,再聪明的人也要被愚弄其中了,晋献公马上火冒三丈要找太子问责,太子听说这件事之后吓得六神无主,就跑回到自己的领地去了。骊姬又诬陷太子的两个弟弟知道太子下药的事。 两个公子听说这件事赶紧逃跑了,这下子误会更大了。献公认定了他们一定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就派人去攻打他们所在的地方,一个公子逃跑了另一个则在坚守自己的城池。这下子晋国的有资格继承国君之位的人死的死,逃的逃,没有人了。
臣子掌权
公元前651年,骊姬的儿子即位,晋国的大臣不同意,晋国的宗法势力不同意,这个倒霉的国君被大臣和宗法势力联合起来杀了,有人把骊姬的儿子扶上去了有被大臣杀了。晋献公时期,公族势力受到两次打击,一次是正统国君的公族被屠杀殆尽,一次是因为骊姬之乱献公的小宗公子不是杀死就是被驱赶出晋国。
同姓的贵族不存在了,但是位置不能一直空着,异姓受到重用,崛起了。韩姓一族就是韩国立国公族,韩厥为韩国立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参加了一场战争立下战功做了六卿,卿是非常有实力的一个官员既掌管军事实力又有行政权,战时帮助晋国出征和平时就管理地方。韩姓一族就这样登上了晋国的政治舞台。而赵魏两族是护佑重耳回国的功臣,他们的权力也增大了。
君主无能
归根到底,韩赵魏三家能够瓜分晋国,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晋国君主的无能。在春秋前期,晋国出现了一些贤明的君主,比如晋文公重耳。他励精图治,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自己也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
但是到了后期,晋国的君权衰落。朝中大权被臣子获得,君主机会没有什么实权。有一年得力盟友吴国来使觐见,结果见的居然是六卿当中最强的三位赵文子、魏献子、韩宣子,在席间这三卿的言论俨然是可以替晋公决定一切晋国事务的,吴国使臣回国后对吴王断言:"以后晋国的争权必将落入赵魏韩三家之手"。事实证明吴国使者的预言是正确的。
春秋时期晋国为什么突然灭亡了呢?
春秋时期,晋国作为诸国中的老大,曾多次击败齐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一直稳居中原霸主的地位。
而晋国在崛起的过程中,卿族实力也随之不断壮大,曾一度威胁到国君的统治,先后发生了数起卿大夫弑杀晋王的不德之事。到了春秋末年,卿族之间更是攻伐不断,晋国国君早已是名存实亡。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赐封赵国、韩国、魏国,从名义上承认了韩赵魏三家诸侯的地位,进而促使了‘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七雄的形成。
按理说,晋、齐、楚、秦同为春秋四强国,为何其他三国能流传下来,晋国却走向了灭亡呢?“三家分晋”的又是怎样造成的?
其实,“韩赵魏三家分晋”根本就是分封制下的必然产物。众所周知,西周灭商后,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偏远地区的统治,便将土地和居民大规模的分赏给王室子弟和功臣,诸侯在其封地内享有绝对的统治权,但是必须服从周天子命令。
一定程度上,分封制下的晋国可以理解成是一个缩小版的周朝,也就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森严的等级。
起初,实力强大的周天子还能控制住各个诸侯国,但是随着诸侯国的日益强大,王权急剧衰微,春秋时期的楚王问鼎,就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
与此相对应的是,晋国和周朝的命运如出一辙,诸侯国内受封的卿大夫因在领地内有绝对的权力,久而久之封地内的将士就只知道效忠卿大夫,不再是晋国的国主了。
在分封制的基础上,晋国公室的衰微,也是造成晋国被瓜分的重要原因。在春秋早期,晋国内部发生了一起公族内部为争权夺位而进行的流血斗争,结果是曲沃小宗淘汰晋国大宗。
后来晋献公即位后,为了防止‘曲沃代翼’事件的再次发生,将晋国内的公子们全部诛杀,史称“晋武公族”。等到公子重耳夺权上位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继续对各公室贵族进行打压,从而重用异姓卿族,就这样晋国在称霸的过程中,那些个异姓卿族也不断壮大,形成了以韩、赵、魏、智、范、中行氏为主的六大异姓卿大夫。
公元前459年,韩、赵、魏、智四家联手将实力最为强大的范和中行氏灭掉,并且瓜分了两家的封地。晋出公年间,智伯自持拥立有功,对赵、韩、魏三家很是无礼,公元前453年,晋阳之战中三家联手灭掉智氏,至此晋国的大部分疆域都已是韩、赵、魏三家的囊中之物,最终‘三家分晋’终成为最大赢家。
晋国是如何走向灭亡的?
整个东周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作春秋战国,这段历史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乱”,在政治上的体现是“诸侯争霸”;在制度上,孔子认为是“礼崩乐坏”;在意识形态上,是“百家争鸣”,总之,就是没有统一领导、没有统一法治,没有统一思想的“三无”状态。
春秋战国的划分历来存有争议,大致是以孔子主持编纂的鲁国史书《春秋》与汉代刘向编写的《战国策》这两部历史著作所涵盖的内容来确定的;还有一种说法,是以三家分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来作为两个时代的分水岭的。上中学学历史时,知道战国以前是奴隶社会,之后就是封建社会了,现在看来很难理解这种分法。
周武王赢得天下,采用了分封制来治理国家,具体封了多少个诸侯国谁都说不清,《春秋》中有记载的是140多个,还有30多个戎狄部落,比较大的有晋、鲁、齐、楚、秦、郑、陈、蔡、宋、吴、越、燕、中山等,随着铁器与耕牛的广泛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了,耕地就不够用了,诸侯开疆拓土的欲望就更强烈了。
之后的齐桓公小白真正扛起了霸主的大旗,在管仲的辅佐下,齐国迅速成为东方大国,齐桓公喊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凡是对周王不敬的行为都要受到齐国为首的其他诸侯国的讨伐,齐桓公多次举行诸侯大会,被几个盟国尊为盟主,并且得到了周王的认可与赞许,其实就是后世曹操玩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把戏,他是“春秋五霸”之首,可怜的是,齐桓公晚年昏聩听信小人谗言,在立储问题上摇摆不定出尔反尔,以至于他人刚咽气,五个儿子就为君位打得不亦乐乎,齐桓公的尸体躺在床上差不多70天没人管,等到儿子们分出个胜负了,才想起来老爹还在屋里呢,蛆虫都爬到门外头去了
晋文公重耳曾经因为国家内乱在外逃亡19年,在秦国的支持下夺回君位。有个成语叫“秦晋之好”,说的就是这个时期秦晋两国相互联姻亲上加亲,重耳的姐姐嫁给了秦穆公,秦穆公又将女儿怀赢嫁给重耳的侄子,可是这个侄子抛弃了怀赢跑回晋国为君反过来攻打秦国,这就是晋怀公,秦穆公看着这个白眼狼女婿实在气不过,干脆把怀赢连同其他几位宗室女子一起嫁给了重耳,重耳在老丈人兼姐夫秦穆公的支持下重返晋国,杀掉侄子晋怀公,这一年他已经61岁了。晋文公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先是帮助被驱逐的周王复位,再就是与楚国进行城濮之战,有个成语叫退避三舍,说的就是这场战役,晋军取得全胜,晋文公也成为可以号令诸侯的霸主。
相比较春秋时期一场战役几万人参战的规模,战国时期的战斗烈度呈几何级暴涨,动不动就是几十万乃至上百万人的大厮杀,这时冶铁技术已经成熟,大量铁质兵器得以使用,战场就如同绞肉机一般吞噬了大量青壮男人的生命,春秋时期战争的主要目的是立威权,只是自己要当龙头老大,而战国时期战争的目的就是灭国,侵占大片土地,屠杀大量人口。在战国时期,七大强国赤裸裸地诠释了什么是“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秦国向魏国、赵国、楚国不断进行攻击,楚国也同齐国、韩国战事频仍,韩赵魏本出自一家却时有龃龉内斗不断,燕国更是联合四国连占齐国70余城,昨天双方还斗得跟乌眼鸡似的,今天就可以冰释前嫌化敌为友,无他,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战国七雄在不断吞并小国中不断互相厮杀了230多年,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