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考古,发现西周以及西周之前的竹简可能性有多大

发布时间: 2022-12-05 14:00:3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2

什么时候出现的纸制的书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时候有纸制的书吗?rn1:书简什么时候出现的?什么时候彻底被纸制的书所淘汰?rn2:什么时...

通过考古,发现西周以及西周之前的竹简可能性有多大

什么时候出现的纸制的书

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时候有纸制的书吗?rn1:书简什么时候出现的?什么时候彻底被纸制的书所淘汰?rn2:什么时候出现的纸制的书?什么时候开始盛行纸制的书?
1. 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册”字,象征着一捆简片系二道书绳,而金文中的“典”字则表示“册”在几上。说明简策制度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商代,但实物方面,至今还未发现。据现在考古工作者的发掘,最早的竹简起源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得到普遍推广,是竹简书籍的黄金时代。直到公元4世纪左右,由于纸张的广泛使用,简牍才最终为纸质的书本所代替。

2. 其实从蔡伦造出优质纸开始,纸质书籍就开始出现了,《后汉书·蔡伦传》中就说过“自是莫不从用焉”,但当时使用面是很小的。除了人们的习惯势力外,当时纸的产量有限、质量不高,也是重要的原因。当时纸的价格毕竟比缣帛要便宜得多,一般中下层知识分子,由于无力用帛书写,多采用纸张,而上层人士,还是习惯用质量更好的帛。

西晋时(公元3世纪),左思写《三都试》十年始成,“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这是历史上有名的“洛阳纸贵”的故事,它说明在公元3世纪,纸已普遍被用作书写材料。而且“豪贵之家”也竞相用纸,说明纸已不被看作一种低级的书写材料了,而是普及的书写材料。

东晋元兴元年(公元403年),桓玄据有建康(今南京),他下令:“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这是统治者下令推广以纸代简的最早记载,对于纸的推广应用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随着纸张产量的增加,质量的不断提高,用纸作为书写材料,逐渐扩大应用范围,到南北朝时,纸书已风行全国,竹简和帛已彻底被纸质写本所代替。
书简什么时候出现的,不知道,目前考古发掘出土最早的竹简是春秋末或战国初期的遗物。纸质书,是西汉后就出现了,主要是公文的书写材料。魏晋时期就被淘汰,真正普及是在明初,因为元朝不理会汉人那套,纸还是很珍贵的在元朝
竹简
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也有木片),竹片称简,木片称札或牍,统称为简,现在一般说竹简。均用毛笔墨书。 册的长度,如写诏书律令的长三尺(约67.5cm),抄写经书的长二尺四寸(约56cm),民间写书信的长一尺(约23cm)。公元4世纪左右,由于纸已广泛使用,简牍才为纸抄本所代替
西汉时期,蔡伦发明造纸术,纸张开始广泛的应用,直到晋代(公元四世纪)纸开始纸已最终取代帛简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1:书简——战国-魏晋南北朝时间的书写材料。
彻底被纸质淘汰是在明朝。(注意是彻底)

2:什么时候出现的不知道。。盛行的话我个人认为是《金瓶梅》出现之后。。。
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时候有纸制的书,但是很少。。非常的 贵。不能盛行。
大概是东汉时期纸制造的书才慢慢开始盛行

清华简的鉴定

2008年10月14日,清华大学邀请了李伯谦、裘锡圭等11位专家对这批竹简进行观察鉴定,专家一致认为,这批战国竹简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前所罕见的重大发现,必将受到国内外学者重视,对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文献学等许多学科将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
通过专家大致浏览,可以确定:
第一,这批简的性质是书籍。大家了解,已经发现的战国竹简(还有帛书),总的来说可以分成书籍和文书两大类,还有多见的遣策,即随葬物品的清单,也可附于文书类中。清华简初步观察都是严格意义的书籍,没有找出文书以及遣策。与这批竹简同来的,还有一件漆木容器的残块,上有美观复杂的彩绘图案。经过试行拼合,显示可能是原来贮放竹简的书笥。在一块残部的侧面,粘贴着一小段竹简,简上有字可以辨识,这加强了容器与简相关的可能性。
第二,这批简中的书籍大多与历史有关。如果按照传统的四部分类,有的属于经部,但其内涵仍是富于历史价值的。这与过去发现的战国竹简书籍,如著名的郭店楚简、上博简以儒、道著作占多数不同。作为随葬的书籍,总是和墓主的身份与爱好有一定关系的,比如说1972年出土的银雀山汉简主要是兵书,墓主显然是位军事家。
第三,这批简里有《尚书》。《尚书》本为古代历史文献的汇编,列于经典,是研究古史最重要的依据。秦代焚书,禁止《诗》、《书》、百家语,《尚书》大多佚失。清华简中已发现有多篇《尚书》,有些篇有传世本,如《金滕》、《康诰》、《顾命》等,但文句多有差异,甚至篇题也不相同。更多的是前所未见的佚篇,在传世本里没有,或虽见于传世本,但后者是伪古文,如《傅说之命》,即先秦不少文献引用过的《说命》,和今天流传的《说命》伪古文不是一回事。
清华简还有一项重要内容,是一种编年体的史书,所记史事上起西周之初,下到战国前期,与《春秋》经传、《史记》等对比,有许多新的内涵。特别是这种史书体裁和已看到的一些文句,都很像《竹书纪年》。清华简中的《尚书》和类似《竹书纪年》的史书,对于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竹简的由来

竹简产生的背景
早期的文字刻在甲骨和钟鼎上,由于其材料的局限,难以广泛的传播, 所以直至殷商时期,掌握文字的仍只有上层社会的百余人,这极大地限制了文化和思想的传播,这一切直到竹简的出现才得改变。
竹简的制作过程
现代: 裁、煮、烘,切竹,刮青、书写、钻孔、编。
古代:裁、切、烘(杀青)、书写、钻孔、编。
竹简的涵义
竹简多用竹片制成,每片写字一行,将一篇文章的所有竹片编联起来,称为“简牍”。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书籍形式,用于书写文字的木片称木牍,多用于书写短文。
简牍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纸张发明之前书写典籍、文书等文字载体的主要材料,是我国最古老的图书之一。简牍与甲骨文、敦煌遗书、明清档案一同被列为二十世纪东方文明的四大发现,目前简牍学也以惊人的速度形成了世界性学科,它从史学、考古、古文字学、文献学、书法等,多角度多领域,为中国历史文化学术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简牍几乎与甲骨文、金文同时出现,春秋到东汉末年是简牍最盛行的时期,纸张发明后,竹木简牍又与纸张并行数百年,直至东晋末年恒玄下令,简牍制度方告结束。
竹简的影响
竹简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是造纸术发明之前以及纸普及之前主要的书写工具,是我们的祖先经过反复的比较和艰难的选择之后,确定的文化保存和传播媒体,这在传播媒介史上是一次重要的革命。它第一次把文字从社会最上层的小圈子里解放出来,以浩大的声势,向更宽广的社会大步前进。所以,竹简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它的出现,才得以形成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同时也使孔子、老子等名家名流的思想和文化能流传至今。

  早期的文字刻在甲骨和钟鼎上,由于其材料的局限,难以广泛的传播, 所以直至殷商时期,掌握文字的仍只有上层社会的百余人,这极大地限制了文化和思想的传播,这一切直到竹简的出现才得改变。
  竹简的制作过程
  现代: 裁、煮、烘,切竹,刮青、书写、钻孔、编。
  古代:裁、切、烘(杀青)、书写、钻孔、编。
  竹简多用竹片制成,每片写字一行,将一篇文章的所有竹片编联起来,称为“简牍”。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书籍形式,用于书写文字的木片称木牍,多用于书写短文。
  简牍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纸张发明之前书写典籍、文书等文字载体的主要材料,是我国最古老的图书之一。简牍与甲骨文、敦煌遗书、明清档案一同被列为二十世纪东方文明的四大发现,目前简牍学也以惊人的速度形成了世界性学科,它从史学、考古、古文字学、文献学、书法等,多角度多领域,为中国历史文化学术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简牍几乎与甲骨文、金文同时出现,春秋到东汉末年是简牍最盛行的时期,纸张发明后,竹木简牍又与纸张并行数百年,直至东晋末年恒玄下令,简牍制度方告结束。
  竹简是研究战国楚文字和西汉初年书法的重要资料。先秦时代,文字从应用性走向艺术性。这时的书法与文字的 变革紧密联系着,它从稚拙阶段渐趋完美,从而奠定了在中国书法史上的特殊地位。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竹简千余枚,上为墨书秦隶。从考古发掘出来的材料来看,战国和秦代一些木牌和竹简上的文字,已有简化篆体,减少笔划,字形转为方扁,用笔有波势的倾向。这是隶书的萌芽。西汉时,书法中隶体的成分进一步增加。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画《老子甲本》已有了明显的隶意。
竹简的字体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常见于楚国简帛,字形结构是楚国文字的本色,书法体势则带有“蝌蚪文”的特征,可以说是楚国简帛的标准字体;第二类出自齐、鲁儒家经典抄本,但已经被楚国所“驯化”,带有“鸟虫书”笔势所形成的“丰中首尾锐”的特征,为两汉以下《魏三体石经》、《汉简》、 《古文四声韵》所载“古文”之所本;第三类用笔类似小篆,与“古文篆书”比较接近,应当就是战国时代齐、鲁儒家经典文字的原始面貌;第四类与齐国文字的特征最为吻合,保留较多齐国文字的形体结构与书法风格。竹简书法俊朗,疏密得宜,对研究中国书法史有很重要价值。
  西周和春秋时期有竹木简上记事的方式,战国时期的竹简发现很多。战国中晚期的竹简,内容为遣册、古书和卜筮记录。秦木牍和秦简上的隶书字形正方、长方、扁方不拘,笔画肥、瘦、刚、柔,极尽变化。点面有明显的起伏和波势,用笔有轻、重、疾、徐的区别,是考证隶书发展 的极为珍贵的资料。
  战国的竹简是手写。这些字的笔画具有弹性,起止处较尖锐,中间或偏前的竹简
部分略粗,充分表现了毛笔书写的特色。这与金文随形轻重和因接搭凝结的笔画形态不同,已由迟重变为流美,笔画和体式也较篆文更为简略。可见早在秦始皇推行小篆之前已有初期的隶书在流行。“简书”是近年在中国书法界兴起了一支流派(又称“竹简书法”)。这是一种仿效秦汉竹简和帛书的“古隶”体式,即效仿先秦、两汉时代在竹片、木片和丝织物上的古文字的书法,即以独特的国画颜料配制古朴赭黄色,以板刷在生宣纸上刷出类似竹简书竖条,字体就写在这赭色“竹简”条上,别有一番古雅特色,适应了现代审美装饰情趣。 对色彩变化瞬息之间的精确把握,使书法获得了“随类赋彩”之妙。这种书法呈现出活泼,具有生机的形象。“简书”这一书法艺术于图与文的抽象共性中彼此和谐。使我们在欣赏书法艺术的同时,又驰骋在色彩和图案带给我们无限想像的空间里。

秦朝有竹简吗

竹简起源于西周,春秋战国时使用更广.造纸术发明之前以及纸普及之前主要的书写工具.公元4世纪左右,由于纸已广泛使用,竹简才为纸抄本所代替.所以在秦朝时是有的

竹简的来源是什么??

竹简的来源是WHAT?
简的起源 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也有木片),竹片称简,木片称札或牍,统称为简,现在一般说竹简。均用毛笔墨书。 册的长度,如写诏书律令的长三尺(约67.5cm),抄写经书的长二尺四寸(约56cm),民间写书信的长一尺(约23cm)。在湖南长沙、湖北荆州、 山东临沂和西北地区如敦煌、居延、武威等地都有过重要发现,其中居延出土过编缀成册的东汉文书。 竹简的由来 竹简产生的背景 早期的文字刻在甲骨和钟鼎上,由于其材料的局限,难以广泛的传播,所以直至殷商时期,掌握文字的仍只有上层社会的百余人,这极大地限制了文化和思想的传播,这一切直到竹简的出现才得改变。 竹简的涵义 竹简多用竹片制成,每片写字一行,将一篇文章的所有竹片编联起来,称为「简牍」。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书籍形式,用于书写文字的木片称 木牍,多用于书写短文。 竹简的考证 古代竹简也是可以用现代工艺来进行体现的。 简牍起源于西周,春秋战国时使用更广。公元4世纪左右,由于纸已广泛使用,简牍才为纸抄本所代替。 竹简最著名的考古有: 1. 279年,晋朝汲郡人从战国时魏襄王的陵墓中,一次发掘到写有文字的竹简数十车。 2. 1953年7月,湖南长沙仰天湖古墓出土竹简42支,最长的22厘米,宽1.2厘米,篆文,每简2-10字,为战国之物。 3. 1957年,河南信阳楚墓出土竹简800多片,简上文字依然清晰。 4.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发现《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 5. 1975年12月,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一千一百多枚。为秦昭王元年(公元前306年)至秦始 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之物。 竹简的影响 竹简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是造纸术发明之前以及纸普及之前主要的书写工具,是我们的祖先经过反复的比较和艰难的选择之后,确定的文化保存和传播媒体,这在传播媒介史上是一次重要的革命。它第一次把文字从社会最上层的小圈子里解放出来,以浩大的声势,向更宽广的社会大步前进。所以,竹简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它的出现,才的以形成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同时也使孔子、老子等名家名流的思想和文化能流传至今。
本文标题: 通过考古,发现西周以及西周之前的竹简可能性有多大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5989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秦人和汉人十八至二十世纪的苏俄学院派绘画同十九世纪的欧洲学院派绘画有何异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