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战功赫赫,为什么会被秦昭襄王赐死?因为他犯了这个错误白起立了赫赫战功,那秦昭襄王为什么要杀他?“白起最终会被刺死,是因为他刚...
白起战功赫赫,为什么会被秦昭襄王赐死?因为他犯了这个错误
白起为什么会被秦昭襄王赐死?是害怕他功高盖主吗?
其实白起之所以会被秦昭襄王赐死有很多的原因,害怕他功高盖主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而已。
首先第1个原因就是因为白起的战功太高了,在秦军里面的威望又特别的高,而且曾经还是巍然一党。要知道这个时候的秦昭襄王年龄已经非常大了,接近70岁了,秦昭襄王也是自知自己的时日不多了,如果白起继续立下战功的话,那么未来的新君恐怕会压不住白起,所以这个时候秦昭襄王必须想办法解决白起。
第2个原因就是一直以来秦国的丞相范睢和白起都是有矛盾的,自古以来将相不和就是大忌,白起虽然功劳比较的大,但是常年征战在外,而陪伴在秦王身边的其实是范睢。白起得罪了他,日子自然不好过,最后在范睢的离间之下,秦昭襄王也是终于下定了决心杀死白起。
第3个原因是因为白起不听秦王的命令,我觉得这个原因其实才是最根本的一个原因。不管是哪朝哪代,如果臣子不听君王的命令,那肯定是不行的,何况白起还是一个功高盖主的大将军。秦昭襄王让白起带兵攻打赵国,可是白起却前后三次拒绝带兵出征,这其实让秦王心里很不爽,而且我觉得这也是秦王真正想要杀死白起的原因。白起虽然厉害,可如果不听号令,那对于秦王来说还不如除掉。
第4个原因就是白起这个人不懂周旋,没有做到激流勇退。白起的一生可以说是功勋卓著,可是白起并没有像王姐那样做到卸甲归田,如果白起可以以功成身退的话,那我觉得他的下场肯定不会这么凄惨。你比如说当秦王让他出征的时候,虽然他明知打不赢,但还是应该领兵去和赵军对峙,至少这样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也不会为自己惹下祸乱。
历史上杀神白起是秦国功臣,为何被秦昭襄王给赐死了呢?
古语云:“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在敌人被歼灭后,统治者往往会屠杀功臣,避免他们威胁自己与子孙后代的权位。但有时候,也有“兔未死,狗已烹;鸟未尽,弓已藏”的情况。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白起,长平之战后,秦军在白起的领导下,消灭了赵军45万,直接将赵国推入了灭国的边缘。眼看赵国就要被灭,邯郸就要被攻破,在这节骨眼上,秦王却将杀神白起刺赐死了。
回顾白起的军事生涯,就是个屠杀者的一生,也是励志的一生。他出身低级军官,却被大外戚魏冉所提拔,并且凭借战功一路高升,爬上了秦国军功爵的顶端,被封为武安君。现在就让我们来回顾一下白起的恐怖战绩吧!
公元前293年,白起在伊阙之战击杀韩魏联军24万,从此韩国和魏国大为衰落。白起夺取了韩国一半的领土,而魏国也被连夺61城;
公元前281年,秦楚大战全面爆发,而光白起一人就把楚国打得再战不能。公元前281年,白起伐楚,楚军败,割上庸、汉水以北土地给秦求和;
公元前280年,白起再次伐楚,夺取鄢、邓等五座城池。此战中,白起仅率数万人,分三路快速突进楚境,将楚国几十万大军瞬间完结,直围楚国的都城郢都;
前279年-前278年,白起给了楚国一个致命一击,他攻破楚国都城郢、别都鄢,焚毁楚国的宗庙和夷陵,重创楚军,淹杀楚国鄢城百姓数十万。从此,楚国的发源地和最核心的地区全部落入秦国手中。楚国不再拥有与秦决战的能力。而在此战中,白起已经露出了“人屠”的爪牙;
公元前273年,白起的攻击目标又转向三晋,他率秦军在韩国华阳一带同魏国、赵国的军队发生战争。魏赵两国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魏国大片城池,此战共斩首魏赵联军15万;
公元前264年,白起攻打韩国,在陉城之战中屠杀韩军5万人。
公元前260年,白起达到了他军事上的巅峰,他在长平之战中围困赵国主力45万,并将之全部坑杀,唯独只留240个小兵回到赵国。
长平之战中,白起以最残暴的方式屠杀了四十五万人,加上他之前的斩获,杀人数竟然达到惊人的100万。可以说,白起仅凭一人,就奠定了秦统一六国的基础。
然而,长平之战后,秦国权臣范雎嫉妒他的功劳,生怕白起灭了赵国后,会抢走自己的相国之位,于是让秦国罢兵,阻止白起进兵攻取邯郸,从而错失了最佳灭赵的时机。由此,白起对秦昭襄王和范雎就很有意见。
公元前260年,秦国发兵攻打邯郸,结果被做了充足准备的赵军所打败。秦昭襄王见战事不利,于是就想重新任命白起为功赵主将。然而白起因为心中有气,居然和秦王顶嘴,说长平之战后,赵国人已经同仇敌忾,而且做好了战斗准备。如果赵国人与前来支援的六国军队里应外合,秦军必败。所以,白起推辞了秦王的任命
对于白起的不合作,秦王非常愤怒,于是强迫白起出征,而白起居然装起了病,就是不出征。这时,秦王让范雎去劝白起出征,而这也把白起送上了死路。要知道,范雎是白起的死对头,碰到这种机会,范雎自然会狠踩白起一脚。
在范雎的“规劝下”,白起仍然装病,并且添油加醋地对秦昭襄王说:“(白起)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于是,愤怒的秦王赐死了白起,这位有着“人屠”之称的秦国名将终于死于非命。秦王之所以在敌人未灭的情况下自毁爪牙,并不仅仅是因为白起不合作的态度。很大程度上,秦王对于白起是恐惧多过于愤怒。
所谓功高不赏,白起所立下的功劳,远远超过了一个臣子应有的程度。在白起的卓越才能面前,韩、赵、魏和楚国都受到了不可逆转地打击,直接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秦国是个严行军功爵制的国家,无论是士兵还是将领,只要有斩获,就必有丰厚的赏赐。对于将官来说,军功的赏赐条件相对苛刻一点。
按照秦律,军官的爵位是按照集体功劳计算,如果自己部队的斩首达到了三十人以上,该队的百将、屯长才能记功;如果攻城战中斩首八千人、野战中斩首两千人,指挥作战的将军才能记功,从军吏到将领都会受到赏赐。
作为将领,白起拔城超过数百,杀敌超过百万,按照以上赏赐条例,不知要赏多少土地、财物和奴婢。真要执行起来,恐怕秦国要破产。这可真是功高难赏。除了白起难以赏赐以外,他手下的士兵也难以赏赐。所以,白起必须死。
对于白起,秦昭襄王非常忌惮,一方面他的军功太大,另一方面他在军队的号召力太强。白起稍微有点不臣的举动,都会对军队造成极大影响,甚至可能引起哗变。所以,当白起露出怏怏不乐的神情,也就上了昭襄王的死亡黑名单。因此,一代名将白起已最窝囊的方式死在了自己人手上。而秦国的统一大业,也被生生推迟了几十年。
白起为什么会被赐死?
白起被赐死的原因如下:
一、白起战功太高,在秦军的威望太高,而且曾经是魏冉一党。秦昭襄王那个时候已经快要70岁了,他自知没有多少时间了,他怕新君压不住白起。
二、白起与秦相范睢一直闹矛盾,将相不和是大忌。白起长年征战在外,而范睢一直伴随在秦王身边,位高权重,白起得罪这样的人,当然没有好果子吃。最后范睢的一句话,让秦王下定决心杀白起。
三、最根本的原因是,白起不听秦王的命令。在历朝历代,不听君王命令的将军,要么君王是傀儡,要么就要被灭族,这是大忌。
四、没有急流勇退,不懂周旋。白起一生,可谓功勋卓著,他没有像范蠡、王翦那样卸甲归田,功成身退。
五、将自己的不满表达出来了,身居高位,即使心里有怨言也是不能说出来的。
白起(战国)——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第二年,秦军得到修整,秦昭襄王决定再次攻赵。任命白起为帅,统兵攻赵。没想到,白起竟然连续三次拒绝秦王的命令,不出征。
他跟秦王分析,灭赵良机已经错失了。长平之战后,赵国紧急动员全国军民,大力发展生产,积极备战并加强了秦赵边境的防御;赵国上下对秦恨之入骨,同仇敌忾,一致对外。
如果此时进攻,必然遭到赵国的强烈抵抗。另外,赵国派使者游说各国君主,与齐国、楚国、魏国、燕国四国达成军事同盟。
几个国家团结一致,秦国这个时候去攻赵,只能碰个头破血流。不如等待时机,再徐徐图之。
秦王执意灭赵,听不进白起之言,第一次白起拒绝后,开始对白起不满,派了王陵攻打赵国,失败了;第二次命令白起出征,再度被拒绝,秦王对白起的怒火继续积攒,派另一个将军王龁,再次攻打赵国,大败而归,秦王虽然没说什么,但心里把失败的原因归在白起身上;第三次命令白起统军征伐赵国,这时白起生病,还是拒绝了。
白起没办法了,只能带病出征。但是由于生病,行军缓慢,秦王问范睢怎么回事。范雎说了一句话,要了白起的命,范雎说:“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秦昭襄王这个时候,终于对白起失望了,于是派使者带了一把宝剑给白起,让他自尽。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