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北宋不战而降,而南宋却坚持鏖战数十年?之所以会出现北宋不战而降而南宋却坚持鏖战数十年的情况,主要是因为以下三方面原因,第一...
为什么北宋不战而降,而南宋却坚持鏖战数十年?
之所以会出现北宋不战而降而南宋却坚持鏖战数十年的情况,主要是因为以下三方面原因,第一、北宋当时只是想要议和而已,结果两位皇帝却被俘虏了;第二、南宋朝廷有了北宋的前车之鉴后,自然不会轻易投降;第三、南宋朝廷当时没有退路了。
一、北宋当时只是想要议和而已,结果两位皇帝却被俘虏了首先,很多人都认为当初北宋朝廷是“不战而降”,但是我认为北宋朝廷其实是被迫的,因为当时的北宋朝廷虽然完全不是金国的对手,但是不至于连逃跑的能力都没有,因此,我认为北宋朝廷当时只是想要“委曲求全”而已,但是金国只想吞并北宋而不是想从北宋朝廷中获得什么好处,所以金国才会将北宋的两位皇帝和皇室贵族统统俘虏了,这也是北宋“不战而降”的根本原因。
二、南宋朝廷有了北宋的前车之鉴后,自然不会轻易投降其次,北宋灭亡后又出现了南宋朝廷,虽然都是大宋王朝,但是南宋在面对危难的时候却比北宋要硬气得多,我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就是因为南宋不想重蹈覆辙。当初北宋朝廷想要议和,但是金国并没有给北宋这个面子,不仅大肆屠杀北宋百姓,而且还对北宋皇族极尽侮辱,所以南宋朝廷遇到危难的时候才会如此宁死不屈。
三、南宋朝廷当时没有退路了最后,南宋朝廷当时能够拼命抵抗也是因为南宋已经没有退路了,北宋灭亡的时候可以南迁,但是南宋和蒙古帝国开战的时候,南宋朝廷已经是无处可逃了,而且蒙古帝国只喜欢武将,但是南宋朝廷中都是文官居多,再加上有能力的武将也不愿意投降,所以整个南宋朝廷只能拼死抵抗。
崖山之战,南宋拥有二十万军民,为何宁可跳海自杀也不拼命抵抗?
元军到底有多强大,为什么南宋不选择抵抗?宋朝建立后,也经历了一段国泰民安的好日子,然而随着兵权的弱化和后期帝王的懒怠,靖康之乱爆发,将大宋一劈为二,北宋结束,高宗在南方建立南宋,面对不断逼近的元军,南宋苟且偷生,但最终还是在崖山战役中以幼帝和数百人的投海而画上终止符。其实在崖山之战中,南宋军民总计约二十万人,即使打不赢元朝军队,但也可顽强抵抗,为何还会导致宁可投海也不抵抗的局面呢?
很简单,根本原因就是这二十万人看似庞大,但其实都是残兵败将和病弱老小,根本没有战斗力。所以,与其做无谓的抵抗、惨死在金人手下,还不如投海自尽,还能保全最后的体面。
靖康年间,宋徽宗和宋钦宗二帝和一众女眷被金人掳走,康王赵构在临安登基,开启了南宋的统治。赵构也曾想抵抗金人,夺回大宋江山,但无奈南宋已经国力衰弱,而金人铁骑步步逼迫,加上朝中秦桧等议和派的鼓动,赵构也歇了反攻之心,打压岳飞等抗金将领,一味偏安。
1271年元朝建立,为彻底消灭南宋势力,向南进攻。宋度宗带着两个儿子继续南逃,虽然一路抵抗,但还是被元军步步紧逼,最后赵昺继位,由陆秀夫等人护送,一然而在崖山海战中,元军将南宋军民团团包围,眼见大势已去,为了不被敌人俘获,陆秀夫就抱着幼帝赵昺投海自尽。至此,赵宋王朝灭亡。
这二十万军民的战斗力是在太弱,即使抵抗也是无力回天,白白送命。倒不如跳海自杀来表达自己对南宋的忠心,和高风的气节。
元朝为何拿下南宋后,对外征伐几乎没赢过?
蒙元立国是以其强大的军事战斗力为后盾的。元史兵志记载,兵者“用得其道,则兵力富,而国势强;用失其宜,则兵力耗,而国力弱。”元朝是以兵力的强大与否来看国势强弱的。纵观元朝的历史,军事斗争贯穿始终,也证明了这一点。尤其是世祖在位期间,更是四处征战。钱穆说到“元代入主中国,凡十一主,一百零九年。世祖的三十余年无岁不用兵,南定南宋,又规海外。”
公元1260年,忽必烈登基汗位。随即进行了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军事斗争。灭南宋之后,忽必烈更是展开了一系列的军事斗争,陆续展开了对海都、笃哇、昔里吉、乃颜等诸王的军事镇压,同时积极镇压国内各民族的人民起义。从成吉思汗立国至忽必烈建立元朝,蒙古军几乎年年征战。元朝内部无论是四处征伐的军士们,还是普通的民众,都被这种长期的军事斗争所拖累。在如此频繁的军事斗争后,忽必烈仍旧发动了不得人心的对外征战。
元军长期对外作战,没有得到体养生息,战斗力必然下降。有诗文发出了“老兵饱尝征战味,听说南征愁满面”的感叹,反映了元廷军人的反战情绪。元朝所进行的对外战争,在国内外都不得人心。在元朝国内,湖南宣慰使上奏朝廷,“连岁征日本及用兵占城,百姓罢于转输,……群生愁叹,四民废业,贫者弃子以偷生,富者誊产而应役,倒悬之苦,日甚一日”。民众疾苦,元朝的部分官员也对征战持反对意见,“淮西宣慰使昂吉儿上言民劳,乞寝兵”。
由于元朝所进行的斗争是非正义的,因此遭受战争侵略的海外诸国人民更容易团结起来。在安南,普通人民和军队积极配合,全国人民一起共同击退了元军的来犯。战争相持阶段,安南国内“各村庄的青年们自己武装起来建立了乡丁队伍,以保卫家乡”。安南面对元军多次的入侵,采用了灵活的作战方法。安南国曾颁布抗战命令“凡国内郡县假有外寇至,当死战,或力不敌,许于山泽逃窜,不得迎降”。这既给了元军沉重打击,又避免了蛮力决战,保存了实力。
霍尔在其著书《东南亚史》也讲到是“占婆和安南一道成功击退了蒙古企图征服他们的全部进犯”。元军第一次征伐日本时,日本民众面对来势汹汹的元军,日本国民几乎动员全国力量来进行抵抗。上至将军,下至士兵、平民,“甚至神社佛寺人员都争先恐后急驰而来”抵抗元军。同样所签发的高丽人民因为不断要为忽必烈军队提供钱粮和战船,心中多存有不满,
井上清曾指出“强制的高丽人和汉人建造的船只很不坚固,陆战方面无敌的的蒙古军在海战方面不得不依靠对元朝怀有着怨恨的宋朝降将的指挥。”而这又为元朝的舰船遭遇海风袭击,统帅独自逃跑埋下了伏笔。忽必烈发兵四处征伐,引发国内人民反抗,国外人民对抗,这也是忽必烈征伐海外不得民心而造成的恶果。而失去民心的忽必烈,所进行的劳师远伐必然会遭到失败,这也是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所在。
元人赵天麟曾批评道:“窃见数年以来,北征阅墙之叛,东伐孚海之国,近又大举南征,鞭策未尝停,戎僵未尝解……胜之不足以喜,得知不足以治。”孟子曾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忽必烈富有雄才大略,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统一中国之后,理应效仿汉唐建国初期施行体养生息的国策。然而,元世祖深受蒙古旧俗的影响,继续走向了四处征伐的道路。忽必烈所进行的斗争屡屡失去民心,尤其是江南民众,对此更是深恶痛绝。在国内不得人心,没有得到强有力的后方支援,而交战国方面,诸国人民更是不屈于不正义之师的征伐,给予了坚决、灵活的抵抗,因此战争失利在所难免。
忽必烈为了继承祖业、开疆扩土,频频向亚洲诸国发动了侵略战争,但是由于诸多的主客观原因导致了海外征伐的失败。失败的客观原因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其一,元朝军队主力蒙古、探马赤军由于长期生活在北方,比较适应在北方空旷之地骑兵作战、大迂回作战等方式。而亚洲以上遭受征伐的诸国大多是岛屿和海水相间,多位于潮热的南方之地。其特有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使得元军十分的不适应,最终导致了元军在前线作战的节节失利,此可谓是元朝军队海外征伐失败的客观自然原因。其二,由于蒙古诸王的叛乱、国内人民反抗,导致元军把大部分军力用以平叛、镇压国内的反抗武装力量上。
从而使得用于对外作战的兵力严重不足,这是元军最终失败的客观人为原因。另外,元朝军队内部因为等级制度的存在,各个等级军队之间矛盾重重,军队内部的凝聚力减弱,从而导致整个军事斗争缺乏组织性和协调性;同时忽必烈登基汗位之后,四处征战导致了军士们滋生了很强的厌战、惧战情绪,同时为了征伐海外,四处征兵纳粮,导致普通民众生活十分的艰难。民众反对征伐,自然也就失去了民心,失去了精神支柱。进行这种不得民心的征伐战争,导致了江南盗贼多起,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而最终在失去民心的时候,也就失去了军事后方的强大支援。因此,元朝军队在逐渐失去了精神支柱和物质支援之后,依然四处征伐,导致元军数次进行海外战争的失败。
参考资料
【1】元史
宋钦宗为什么宁肯投降受辱,也不肯去抵抗呢?
北宋时期的最后一位皇帝宋钦宗之所以宁愿投降也不去抵抗,其实并不是因为他不愿意抵抗,而是因为他根本没有能力抵抗。再者说了,宋钦宗当时投降就是以为能够免受屈辱的,否则宋钦宗若是知道自己投降会导致整个北宋皇室遭受那样的屈辱和折磨的话,那想必宋钦宗也会誓死抵抗的。
当初金人来势汹汹地攻打北宋朝廷,而北宋朝廷则是连连战败,最终金国军队更是势如破竹般攻入了开封城内,而宋徽宗也是自知无力回天,所以才会将皇位禅位于宋钦宗的。当时北宋的军队完全就不是金国的对手,而且金国军队已经是打到皇宫门口来了,即便是宋钦宗带领士兵们誓死抵抗,那么也不过是以卵击石罢了,不仅毫无作用,而且还会导致士兵们白白牺牲,导致百姓们再次受到战争的侵袭,所以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宋钦宗投降是必行之举。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宋高宗了,很多人都认为宋钦宗当时其实可以南迁的,但是这个想法其实并不现实。当时宋高宗之所以能够成功南迁,主要得益于两点,第一点就是金国的放松,当时的金人已经将北宋皇室的所有成员俘虏了,所以他们并没有对宋高宗穷追猛打,第二点则是当时的百姓给力,当时很多百姓知道北宋灭亡了,所以便纷纷奋起支持南宋,希望南宋能够重新崛起,并且打败金国报靖康之耻的大仇。
而靖康之耻的时候,宋钦宗就在皇宫里,而皇宫外面就是金国的军队,宋钦宗可以说是插翅难飞,而且就算宋钦宗带人突围,必然也会遭受到金国的穷追不舍,所以说宋钦宗当时真的是只有投降这一条路可以走。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