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北宋以后的朝代基本上没有发生过权臣造反的事情了?这个最重要就是从宋朝以后,对于这个方面都是很重视的,特别从明朝开始就废除了...
为什么北宋以后的朝代基本上没有发生过权臣造反的事情了?
为什么宋朝没有出现宦官专权和权臣篡国的现象?
为什么宋朝没有出现宦官专权和权臣篡国的现象?明代由于永乐皇帝”清君侧“多得宦官相助,所以从永乐朝开始,宦官受到重视,开始设立内书院让宦官读书,到了明宣宗时期宦官读书成为一种制度,大太监王振就是这个时期出现的。再加上明朝文官集团势力强大,皇帝不能一意孤行,受到很多牵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挟制文官集团过于庞大,不得不用宦官势力来压制他们,所以宦官逐渐掌握了国家的决策大权。史书上唯一没有宦官专权的明代皇帝就是明孝宗,他的时代被称为弘治中兴,有人认为明孝宗不过是个白痴,他完全被文官集团所控制,文官的治国理念得到推行,由文官所掌控的的史书就会把他美化成一位仁德君主。
总之,宋代对官员和宦官的控制十分奏效,因此没有出现如明朝那样宦官专权的局面。
关于宦官 主要是制度方面吧
宋代初始专门设置了内侍省作为宦官的总机构,另设入内内侍省以统辖亲信宦官。在内侍省和入内内侍省都专门设置了各级官职,也就是说与唐代不同,宦官的官职体系是独立的,是宋朝不准宦官参预政事,故专设官阶,使不与士人混淆。而且授官最高不过“留后”,平日只“供洒扫”。
不过你说宋代完全没有宦官掌权也不对,只不过没有到专权的地步,从神宗朝起,又重用宦官,宋徽宗时,宦官竟握兵权,水浒中提到的童贯童太尉就是宦官。本来按照这种态势发展下去也很可能是会出现唐末的情况的,但是靖康之变后,国家动乱,政局不稳,朝廷大洗牌。权臣的势力大幅度上升(前有秦桧、后有韩诧胄、史弥远)。
所以南宋时,重申禁令,不许宦官干预朝政,不准兼兵职,不准申请提领外朝官职。如违反规定者,要受到流放二千里或除名的惩处
关于权臣
宋朝太祖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君主专权,改变了前朝君弱臣强的地位,同时彻底消除了地方割据叛乱,明朝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君主的权力空前加强,清朝基本演戏前朝制度。所以宋明清三朝几百年基本没发生唐朝安史之乱那样的地方叛乱(清三藩之乱不能代表总体的局势)。总之一句话,后来的皇帝很担心地方叛乱,就特别的设置了很多制度限制地方势力。
1,分散宰相的权力,将相权一分为三。
2,剥夺要害职务的常设资格。
3,监控宦官 ,绝不姑息。
为什么宋朝之前都有过权臣篡位,而从宋朝开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呢?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权臣想造反首先要掌控军队有军队的支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唐朝时期藩镇做大的安史之乱。
唐朝灭亡之后五代十国的皇权更替,以及宋太祖赵匡胤自己依靠兵权黄袍加身篡位的经历,使得宋朝制定了严格的兵制,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军队永远掌握在皇帝手中。
宋太祖建国初年,为加强皇权和军事阶层的稳定,决定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将领剥夺权利。建隆二年三月,宋太祖削去都点检这个重要的禁军职位。
同年七月,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武官的军权,禁军的领导机构改为殿前司和侍卫司,分别由殿前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和马军都指挥使(三帅)统领。但是,三帅无发兵之权。宋朝在中央设立枢密院来负责军务。枢密院直接对皇帝负责,其他任何官员都不得过问。而枢密院虽能发兵,却不能直接统军,这样就导致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同时,宋朝经常更换统兵将领,以防止军队中出现个人势力,战争时战区司令皆由文官或太监担任,而且改变战略必须经过皇帝同意。
这样,军队的选练、建置、驻守、出征、行军、作战等一切权力都集中于皇帝。
而且宋朝重文抑武,武将战功显赫就会被调到虚职养老,一旦掌握实权会受到文官的全力打压,狄青就是个明显的例子。
狄青人称“面涅将军”。他出身贫寒,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为延州指挥使,勇而善谋,在宋夏战争中,他每战披头散发,戴铜面具,冲锋陷阵,立下了卓越的战功。朝廷中尹洙、韩琦、范仲淹等重臣都与他的关系不俗。范仲淹授以《左氏春秋》,狄青因此折节读书,精通兵法。以功升枢密副使。
任枢密副使后狄青备受朝廷猜忌,谏官多次对狄青发难,称其家“狗生角,且数有光怪”,请求将他调出京师以便保全其声誉,仁宗均未答复。
嘉祐元年(1056年),京师发大水,狄青避水将家搬到相国寺,竟在佛殿上居住,民情对此颇有疑惑议论,朝廷便免去狄青枢密使之职,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职,离京出任陈州知州。
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因嘴上生毒疮,抑郁而终。
可以说宋朝的这一套做法避免了篡位权臣的出现,保住了赵氏皇权的稳固,但也毁了中华民族的武魂,以致有了靖康之耻。
为什么宋朝之前都有过权臣篡位,而从宋朝开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呢?
宋朝之前都有过权臣篡位,而从宋朝开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这绝不是因为程朱理学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而是宋朝在政治制度的顶层设计上对篡位这个事做出了极为严密和有针对性地防范。
我大宋就是起于篡权夺位,部队实权将领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得了皇位,这一幕从宋太祖得位就深深地印入了历代宋朝皇帝的脑海中,可以说这是宋代处于最高位的祖训。
宋朝一个武人出身的政权对文人、文官却极为宽容,给了很高的社会地位,而对武官却极为防范,处处设防。枪杆子里出政权,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不仅历任皇帝记得清清楚楚,军官们也记忆犹新。
宋代的军事设置,养兵、调兵、统兵的功能都被严格分开,互相制衡,为了防范军官拥兵自重即使知道这样极为损害军事效率也在所不惜,而且还从各地部队中挑选精兵列入皇帝的直属部队——禁军,所谓强干弱枝的政策。
将领出去打仗甚至还会领到皇帝或者中央发的阵图,拘束战术细节。所以宋代内战外行、外战也外行,被打得就剩关壁江山。
生死存亡之际,岳飞带出一支岳家军武装,最后因为过于壮大,战局刚一好转就被皇帝以莫须有罪名拿下,可见皇帝的防范之心有多重,只要你有造反的实力,没有造反的心也要被尽快拿下。
文官如果想篡权必须与军队将领合力,控制军队,但是军队已经被整成那样了,文官不可能通过勾结若干将领达到控制武装力量的目的,除非控制整个叠床架屋的军事系统也有可能,但那是不可能的。
宋代的相权由中书、枢密、三司分掌,对应政、军、财三大职能,宰相、枢密使、三司使三方是分割的,不相统摄。而且宋代的官称和实职是分离的,朝廷内外养了大批官员无所事事。
宋代为了防范文臣、武将、女后、外戚、宗室、宦官等常见的六种专权人物,设计了全套制度来加强中央集权,基本上消除了造成封建割据和威胁皇权的种种因素。
太祖人才呀。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