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仁宗登基前,朱高煦和朱高燧曾迫害他,二人的结局如何?中国历史上被称为仁宗的没几个,而朱高炽在位还没到一年,却获得了仁宗庙号,后...
明仁宗登基前,朱高煦和朱高燧曾迫害他,二人的结局如何?
中国历史上被称为仁宗的没几个,而朱高炽在位还没到一年,却获得了仁宗庙号,后世对他的评价也是很高,要说其仁爱之心在对他两个弟弟身上也是得到了很大的体现。
而他的两个弟弟结局却是大为不同,一个是屡教不改自己作死,还有一个是得太子之恩后收敛感恩,得到了善终。
明太祖朱元璋有好多个儿子,朱棣虽然很多方面象他的父亲,生育能力却差多了。
朱棣有四个儿子,最小的儿子早夭了,活在世上的三个儿子还为了皇位搞得兄弟阋墙,朱高炽的二弟朱高煦和三弟朱高燧都对太子之位有觊觎之心,两人经常联合起来构陷太子朱高炽,害的朱高炽屡被朱棣责骂。
不过等到两个弟弟犯事被朱棣责罚时,都是朱高炽为之求情,才得以保全,现在就来说说朱高煦和朱高燧的结局。
朱高煦的结局
朱高煦一直有谋反的心理,这个跟朱棣有很大关系,朱棣因为四子早夭,所以说只有三个儿子,这三个儿子还都是徐皇后所生,也就是说都是嫡子。
按理说同母兄弟的感情应该是很好的,只不过生在帝王家就不是这样了,象唐初李世民杀的两兄弟也都是一母同胞,结局却是都被灭门了,最是无情帝王家不是没有道理。
朱棣是靠造反夺了侄子的皇位,这也算是给儿子作了表率,潜意识里也就有了谋反的火苗,而朱棣的态度也更是让朱高煦一直把皇位挂在心上,太子朱高炽喜静厌动,是个大胖子,加上有腿疾,走路都要两个人扶着。
因此崇尚武力的朱棣很不喜欢他,而朱高煦则是跟朱棣很象,特别是在“”靖难之役”中表现不俗,多次出生入死冲锋陷阵,救朱棣于危难之际。
在东昌之战时,燕军大败,朱棣身陷重围,几乎丧命,这时候朱高煦冒死杀入阵中,将朱棣救出,燕王被救出后高兴的抚着二儿子的背说了一句:“”好好努力,世子的身体不好。”
这也就变相告诉朱高煦,自己有易储的想法,朱高煦得到父亲暗示后,这心里就一直装着谋取储位的念头,朱棣在夺了侄子帝位后,在立太子之位时犹豫不决。
不过朱高炽深得文臣们拥戴,而且他的世子之位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指定的。
还有一点是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深得朱棣的喜爱,这些因素加起来,朱棣最终还是选了嫡长子朱高炽为太子。
朱高煦见老爸将皇太子之位给了哥哥,这心里很是不服气,在被封为汉王就藩云南后,找各种借口不去封地,赖在京城搞事情,多次在朱棣面前说大哥的坏话,进馋言害死支持朱高炽的文臣解缙。
朱高煦这人生性凶悍,在京城期间多行不法之事,还私养武士图谋不轨,徐皇后劝朱棣早点让朱高煦去封地,可以给他换个封地让他没有借口。
结果朱高煦被改封到青州还是赖着不走,这下朱棣火了,又查出朱高煦干了不少坏事,就准备把他废为庶人。
这时候朱高炽跑出来为二弟求情,朱棣才免了对朱高煦的责罚,又将他封地改到乐安,让他即日起程,朱高煦对大哥却是一点感恩之心都没有,时刻策划要谋反。
朱高炽知道朱高煦的心理,屡次写信劝诫朱高煦不要搞事情,朱高煦都没放到心上,等到朱棣病死,朱高炽登基后,没有找跟自己作对了二十年的两个弟弟麻烦,而是给两个弟弟各加禄米二万石,赏赐宝物数以万计。
朱高煦对此还是不满足,朱高炽即位九个月后病死,朱高煦在朱瞻基回京路上设伏想要谋杀他,只不过没有成功。
朱瞻基登基后依然对两位叔叔给予优待,只是朱高煦觉得这个侄子好欺负,就想学他老爸朱棣,在宣德元年起兵造反,结果是朱高煦不是朱棣,朱瞻基也不是朱允炆。
朱瞻基御驾亲征,很快就平定了叛乱,将朱高煦抓回京城。
朱瞻基本来没想杀二叔,只不过朱高煦成为阶下囚还是满心不服,在朱瞻基去看他的时候,故意使坏用脚将朱瞻基绊倒。
朱瞻基就命人弄了个三百斤重的铜缸把朱高煦扣住,以此惩罚他的不敬之罪,没想到朱高煦还是不服,把大缸顶了起来,继续挑衅皇帝,朱瞻基彻底火了,命人拿重物压住大缸,在大缸周围点上火。
就这样朱高煦被活活烤死了,他的几个儿子也跟着赔了命。
朱高燧的结局
朱高燧没什么战功,只不过他长的象徐皇后,因此深得朱棣的宠爱,朱高燧在永乐二年被封为赵王,藩地是彰德。
不过朱高燧受封赵王后,却是奉命驻守北平,当地的政务军务,官员们要先报赵王,审定后再按令行事。
朱高燧就是当地最高权威,当时朱棣出征漠北时,会驻守北平,而朱棣回师后,北平都是朱高燧在管,这让朱高燧心理也渐渐有了不轨的想法。
朱高燧因为受朱棣的宠爱,现在又在管理朱棣的起家之地,这地方的地位可以说仅次于南京城,朱高燧因此恃宠而骄,多行不法,对大哥朱高炽也不放在眼里,跟二哥朱高煦经常联合起来搞大哥,几次使太子朱高炽陷入危险之地。
在后来二哥被朱棣嫌弃,朱高燧的心更活络了,谋反之心终于在永乐二十一年爆发。
想趁着朱棣生病,和宦官勾结用毒谋害朱棣,然后再矫诏改立太子,不过此阴谋被人告发,在阴谋败露后朱高燧被抓,朱棣气得想要杀了这个儿子。
这时候又是大哥朱高炽为弟弟说好话,说这些都是下人所为,朱高燧并不知情。
或许是朱棣子嗣太少,因此饶了朱高燧,而朱高燧在这件事情之后,心胆俱丧,再也不敢有什么不臣之心,在哥哥朱高炽即位后,看到大哥对自己既往不咎,待遇不降反升,可以说是喜出望外。
明仁宗即位后,朱高燧正式就藩彰德,在仁宗过世、太子朱瞻基继位后,朱高燧立马上表,表示对侄子的臣服。
正是朱高燧的识趣,让他保全了自己,而王位也得以一直传承,直至明末,宣德六年(1431年),朱高燧因病去世,享年49岁。
朱棣被忽视的三子朱高燧,据说曾刺杀朱棣,朱高燧为何说不是我干的呢?
朱棣注定不能称心如意,因为他的三个儿子中,除了法定继承人朱高炽以外,次子朱高煦和三子朱高燧无时无刻都在想着造反。朱棣身为父亲,自然不希望自己的儿子自相残杀。朱棣发现次子朱高煦的意图后,剥夺朱高煦的护卫权,并将其打发到封地乐安州。对于三子朱高燧,历史记载,朱高燧与朱高煦曾合谋陷害朱高炽。虽然朱棣也曾处罚过朱高燧,但实际上对朱高燧是非常好的,直到朱棣晚年时的一场刺杀的来临。
朱棣
永乐二十一年五月,朱棣病重。朱高燧的常山护卫的指挥孟贤与羽林前卫指挥彭旭举兵推赵王高燧为主。他们与黄俨、江保等内官勾结,企图在进药时用毒药杀死朱棣,然后矫诏废掉朱高炽,让朱高燧继位。参与这件事的还有兴州后屯卫老军高正、通州右卫镇抚陈凯等人。其中高正是赵王府总旗王瑜的舅舅,高正将此事告知王瑜,希望王瑜能够支持。王瑜却认为事不可为,于是向朱棣告发此事。朱棣大怒,将相关人员全部逮捕。朱棣找来朱高燧,直接问他:“是不是你做的?”朱高燧当场吓傻。太子朱高炽出面求情,说是下人所为,朱高燧并不知情。朱棣最终相信朱高炽的话,没有处罚朱高燧,但将所有涉案人员杀死。
这是一起刺杀未遂事件,史料确实没有记载是朱高燧所为,但朱高燧手下那么多人涉案,朱高燧岂能脱得了干系?所以后人都认为确实是朱高燧指使,并将此作为朱高燧素有谋反之心的证据。
在此事发生之前,虽然朱高燧曾与朱高煦陷害过朱高炽,但朱高燧可能并没有想到要造反。朱棣察觉到朱高煦想谋反时,则曾杀死朱高煦身边的人,夺回亲王护卫,并打发朱高煦去封地就藩。对于朱高燧,朱棣也曾因其他事情杀死朱高燧的长史,却让他保留了亲王三护卫,还让他留在北京。显然,朱棣并不认为朱高燧想造反。
朱高炽
而永乐二十一年的这场刺杀其实也是疑点重重的:
1.刺杀朱棣,朱高燧的嫌疑最大,但只会成就朱高炽。朱高炽自永乐二年就被立了皇太子,到永乐二十一年已经19个年头,储君之位已牢固,朱棣也不可能在临死之前重新下诏立朱高燧为太子。一旦朱棣去世,孟贤、高正等人一拿出所谓的矫诏,只会适得其反。
2.朱棣虽生病,却不大可能会病重。朱棣于永乐二十一年和永乐二十二年还两次北伐蒙古,说明在永乐二十一年时朱棣的身体很好,最多只是点小病。
朱高燧
3.朱棣对涉案人员的处理。根据史料的记载,记载处死了所有相关人员。但事实上有两个关键的人物漏网了,分别是黄俨和江保。孟贤、高正等人都是军中将领,没有皇帝的召见,不可能见到朱棣,唯有黄俨和江保这两个侍候朱棣的内侍,才能有机会下毒杀死朱棣。朱棣既已破获此案,当然应该知道其中内情,却没有无理放过黄俨和江保。有史料记载,黄俨和江保是在朱高炽即位后才被杀死的。事实上,此事之后,朱棣仍然很信任黄俨。
朱高燧刺杀父亲,造侄子的反,为何仍得以善终?
朱棣共有三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和三子朱高燧。在永乐年间,三个儿子参与皇储之争,着实让朱棣头疼。朱棣于永乐二年(1404年)将朱高炽立为太子,并于永乐九年(1411年)将朱高炽的嫡长子朱瞻基立为皇太孙。如果说朱棣立朱高炽为太子时仍然犹豫,那么当他立朱瞻基为皇太孙时,则表明他已经真正下定决心,将朱高炽作为真正的皇位继承人。
不过,朱棣作为一名父亲,对自己另外两个儿子朱高煦和朱高燧的宠爱却丝毫不减,以至于让这两个儿子对皇位仍然存在幻想。史料明确记载,朱高煦存在明显的夺嫡之心,朱棣万分气愤,才将朱高煦打发到乐安州就藩。朱高炽继位后也会多次安抚朱高煦,但朱高煦仍然在宣德年间起兵谋反。
对于朱高燧,电视剧《大明风华》中,朱高燧和朱高煦两人几乎形影不离。实际上,在永乐十五年朱高煦就藩之前,两人同在京城,朱高燧自幼就跟随朱高煦,两人关系极好。朱高煦就藩之后,朱高燧仍然留在京城,按照明朝的规定,藩王是不能随便离开封地的。显然两人再无见面的机会,关系也自然会淡下来。
朱棣、朱高煦、朱高燧
后人都认为朱高燧曾多次参与谋反,却得到朱棣的宠信,并得到宽恕。不过我认为朱高燧确实有谋反之心,但却没有参与谋反。或许是自觉实力不济,不敢轻举妄动吧?朱高燧曾三次涉嫌谋反,每次他都能全身而退。
1.朱高燧曾与朱高煦一起构陷太子朱高炽。
朱高炽已是太子,但朱棣过分宠爱朱高煦。朱高煦还在京城时,皇位再怎么轮都轮不到朱高燧,朱高燧参与构陷朱高炽又有什么用呢?可见此事是朱高煦主导,朱高燧只是朱高煦的小跟班,自然以兄长马首是瞻,朱高燧本人却未必会有夺嫡之心。
2.永乐二十一年,朱棣病重,朱高燧的手下常山护卫指挥孟贤和朱棣身边的宦官黄俨等人谋划毒杀朱棣,矫诏让朱高燧继承皇位。
此事被赵王府总旗王瑜告发,朱棣立即让人抓捕涉案之人,并召见朱高燧,问朱高燧:“是不是你干的?”朱高燧吓得连话都说不出来。朱高炽出面求情,说是下人所为,与朱高燧无关,朱高燧并不知情。朱棣最终相信朱高炽的话,没有处罚朱高燧。
《明史》:帝曰:“岂应有此!”立捕贤,得为伪诏。贤等皆伏诛,陛瑜辽海卫千户。帝顾高燧曰:“尔为之耶?”高燧大惧,不能言。太子力为之解曰:“此下人所为,高燧必不与知。”自是益敛戢。
这本是一次刺杀未遂事件,不过疑点是非常多的。朱高炽虽为朱高燧开脱,然而朱高燧手下涉案的人并不少,例如孟贤是朱高燧常山护卫的指挥,黄俨跟朱高燧私人关系极好,涉案的其他人诸如兴州后屯卫老军高正和通州右卫镇抚陈凯等,都与朱高燧有过来往。这起刺杀事件针对的就是朱棣自己,如果是朱高燧谋划,儿子刺杀父亲,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朱棣怎么会轻易放过朱高燧呢?
我认为朱棣并不是简单地听从朱高炽的说辞,而是确实掌握了一定证据。比较合理的推断是,朱棣让人审讯了涉案的所有人,得到的口供如果是朱高燧主导此事,朱棣必会让人抓捕朱高燧,就算不杀死朱高燧,也会给予惩罚。然而朱棣得到的口供是此事非朱高燧主导,与朱高燧无关,朱棣才会召见朱高燧,直接开口问他。
在召见朱高燧的过程中,朱高燧表现出很惶恐,朱棣也并没有发现可疑之处。既然朱高燧与此事无关,朱棣当然不会处罚朱高燧。那么再回到前面的问题,朱高燧手下那么多人涉案,他会一无所知呢?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我认为他虽然没有参与,但肯定是知道的,他只是心存侥幸,假装不知。事成,他就是皇帝,事败,此事跟他没关系,他也能推脱。
朱高燧手中还有完整的亲王三护卫,满编的话兵力近3万。朱棣当初是剥夺了朱高煦的两支护卫,再勒令他就藩,但却允许朱高燧留在京城,还保留三护卫,就足以证明朱棣宠爱朱高燧,并且相信朱高燧绝对不会造反。在出了刺杀之事后,按照常理,朱棣也应该借机限制朱高燧的权力,剥夺他的亲王护卫,以做相应的防范。事实上朱棣去世后,朱高燧才向朱高炽主动上交了两支护卫队,就藩彰德府。可见,朱棣是在百分之百相信朱高燧不会谋反的情况下,表达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3.宣德元年八月,朱高煦起兵造反,被朱瞻基平定,户部尚书陈山等大臣认为应抓捕朱高燧,朱瞻基以朱高燧未造反为由拒绝。
如果朱高燧响应朱高煦造反的话,以朱瞻基的性格,断不可能置之不理。那么陈山等大臣为什么要建议把朱高燧抓了。原因可能有二:1.朱高燧与朱高煦向来关系很好;2.朝廷应该是掌握了一定的证据证明朱高燧与朱高煦造反有关。朝廷最有可能掌握的证据有两个:1.朱高煦起兵时曾经联系过朱高燧的证据;2.朱高煦的供词表明朱高燧参与此事。陈山认为这些理由已经够充分了,朝廷可以抓了朱高燧,以绝后患。实际的情况是,嫌疑归嫌疑,朱高燧并没有造反。
朱瞻基却不想随随便便就抓一个王爷,这容易让其他王爷感到忧虑,也会让后人诟病,影响到朱瞻基的名声。不过,朱瞻基却不能对此置之不理呀。朱高燧在洪熙年间只上交两支亲王护卫队,他手中仍然有一支亲王护卫队,满编的话兵力近万人,威胁不小。
朱瞻基想了一个招妙,他将大臣们要求抓朱高燧的奏折全部打包送给朱高燧看。朱高燧吓出一身冷汗,他明白他的身家性命掌握在朱瞻基手中,朱瞻基就算把他杀了,也没人会反对,朱瞻基只是不想背上杀叔之名而已。朱高燧知道朱瞻基担心他手中的兵权,所以朱高燧把他手中最后的常山护卫交还给朝廷,以解朱瞻基的疑虑。从此之后,朱高燧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最后得以善终。
《明史》:于是发使奉书至赵。赵王的书大喜。泣曰:“吾生矣。”即上表谢,且献护卫,言者始息。帝待赵王日益亲而薄陈山。
从朱高燧三次牵扯到谋反的经过来看,第一次朱高燧是跟着朱高煦陷害朱高炽,第二次朱高燧纵容手下谋逆,第三次没有响应朱高煦造反。可以看出,朱高燧心中可能是想夺位的,毕竟皇位的诱惑太大了,谁会不想呢?但他并没有真的谋反,也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所以朱棣才会把他留在北京,并允许他保留护卫,甚至在发生刺杀之后也没有对他进行处罚。朱瞻基在有一定的证据的情况下,也没有动朱高燧,而是释放善意让朱高燧自解兵权,换来余生的逍遥。
朱高炽继承朱棣皇位后两兄弟造反,两人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呢?
明仁宗朱高炽是朱棣的儿子,在靖难之役后,朱棣进行了皇上,但是他在继任者的选择上犹豫不定。朱棣有三个儿子,长子是朱高炽,可他不喜欢。曾孙是汉王朱高煦,赵简王朱高燧。反倒喜欢和自身个性化相似的老二和老三。他原意一定要立老二做继任者,但最终还是选择放弃嫡长子朱高炽。因此兄弟二人十分烦闷,利欲熏心,不甘不成功,乃至别的残害皇太子。
那样朱高炽即位后,玩命残害它的朱高煦和朱高燧结局如何?朱高炽当政时长还不到一年,但有限的时间里,对这两个兄弟都非常不错,赏赐宝贝不计其数,压根没有责怪他们。但是,在朱瞻基后,朱高煦起兵造反,失败之后被活生生炙死在铜缸内。朱高燧舍弃常山中护卫及群牧所,老老实实的过了几年安宁日子,在宣德六年(1431年)八月去世。
朱高炽对这儿两个兄弟真是非常好。无论他们怎样对自身,乃至已经是鱼死网破的斗争。这兄弟俩勾结九龙夺嫡,污蔑皇太子,哪怕是朱棣都看不下去了,可朱高炽更为他们道歉。
朱高炽即位后,当政时长并不长。但他还是将朱高煦招回京城,提升其月俸,赏赐宝贝不计其数,接着命其归藩乐安。没有多久,又封朱高煦的嫡长子朱瞻坦受封王爷,其他孩子均封为郡王。针对朱高燧也是一样,岁禄二万石。可以这么说朱高炽早已保证仁至义尽了。
但是,朱高炽去世后,皇太子都还没接任,他们又开始按耐不住了。那时候太子尚在南京,朱高煦打算在半路伏击,追杀朱瞻基,但是没成功。
朱瞻基即位后,对朱高煦与赵王朱高燧的赏赐厚于其他王爷府。自此,但凡朱高煦明确提出的请求,宣宗都按照他的建议一一为理。结论朱高煦觉得皇上好欺负,起兵造反了。但最终这一场谋反或是没有成功,可朱瞻基并没杀他,只是将朱高煦父子俩废为庶人,拘押在皇城西安门内。但是有一次,朱瞻基去探望朱高煦,反被朱高煦有意摔倒。
宣宗彻底被激怒了,命人把他扣在缸里,在铜缸周边引燃木碳,把朱高煦活生生炙死在铜缸内。朱高燧并没有造反,因此朱瞻基并没抓他。但他却舍弃常山中护卫及群牧所、仪卫司是校。那也是给朝中释放出来个数据信号,自己会老老实实的,因此他过了几年安宁的日子。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