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为何把朱高煦放在缸里活活烹死?尽管谁都想尝尝作为皇帝,挥金如土又万人之上的滋味,可太多的血淋淋例子都在告诉我们:最是无情帝...
明宣宗为何把朱高煦放在缸里活活烹死?
尽管谁都想尝尝作为皇帝,挥金如土又万人之上的滋味,可太多的血淋淋例子都在告诉我们:最是无情帝王家的道理。
勾心斗角以及明枪暗箭,哪个不曾在皇权的争斗中诠释的淋漓尽致?想要成为王侯将相之前,要明白一件事,皇宫中没有谁是可以洁身自好的,权力之争,早已超越了亲情。
在明宣宗时期,当时身为皇上的朱瞻基,甚至把自己的皇叔朱高煦“烹死”了。其中准确讲,应该是朱高煦被火炭烧死的,并不是烹死。
为什么明宣宗要致自己皇叔于死地呢?
据说是当时朱瞻基是真心去探望在狱中的朱高煦的,可不识好歹的朱高煦却暗中使坏,用脚将身为皇上的明宣宗绊倒。
这可是一国之君的尊严,明宣宗一气之下命人把朱高煦压在足300斤的铜缸下,可不服气的朱高煦居然还想将缸甩向明宣宗。
这就让明宣宗有些不能忍了,立即让人在朱高煦周围生上炭火,就这样把自己的皇叔活活烤死了。
如果要细讲朱高煦身为皇室一脉,为何会被关在狱中的话,说来就长了。朱高煦和前朝的明仁宗一样,都是明太宗的儿子,但他却是老二,下面还有个弟弟。
虽说当时的朱高煦被朱棣喜爱,可他毕竟不是长子,再加上他本就不学无术,大臣们没一个看他顺眼的。但他也是有梦想的皇室血脉,总想着和朱高炽争个高下。
直至明太宗在北征时不行遇难,他好似看到了机会,可怎料这次机会居然稍纵即逝。在朝中一众大臣的安排下,还是按照先皇遗照的模式完成了太子朱高炽的继位。
他总觉得自己哪方面都不比朱高炽差,为何就不能继承大统?即便是在朱高炽已经继位以后,他心里仍在想着弑兄篡位。而这一切,全被当时朱高炽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明宣宗看在眼中。
但不能否认的是,继位后的朱高炽并没有排斥朱高煦的意思,甚至极力的赏赐并安抚自己的弟弟。可朱高煦哪能吃这套,即便被封了藩王,心里的那股子不服仍在窜动。
不过朱高炽确实也没做皇位的命,仅当了十个月的皇帝便驾崩西去了,而这有一次让朱高煦看到了好时机。
在他得知当时的太子朱瞻基并不在京城,便密谋准备截杀此时将要回京奔丧的朱瞻基。
聪明的朱瞻基让他皇叔的阴谋再一次付诸东流了,居然早有安排的回了京城,有一次抢在了朱高煦之前继承了皇位。
所以这时的朱高煦不气才怪呢。
他觉得自己是时候该换种谋略了,便一改往常的态度,在上朝时,给新登基的明宣宗各种献言献策。
而明宣宗也是明白人儿,仍旧向父亲那般给这位想要“造反”的皇叔各种赏赐。奈何朱高煦却对皇位执着的很,居然把明宣宗的一再示好当成了软弱,终于感觉忍不了压迫了,昭然若揭的开始造反。
可他不曾想,明宣宗更是为此亲征,没几天便将其镇压,这才有了开头说的,去狱中探望朱高煦被绊倒的愤怒场面,以及朱高煦被活活烤死的后话。
明宣宗为何把朱高煦放在缸里活活烹死呢?
常言道,不作死,就不会死,这位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朱高煦就是自己太作了,最后把自己给玩死了。朱高煦出身高贵,原本是明成祖朱棣的嫡次子,他天生英武,力气过人,而且善于骑射,跟朱棣非常类似。如果朱高煦能够勤奋好学,行事谨慎,靖难之役后,被朱棣立为太子,基本上板上钉钉的事情。
只是,朱高煦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缺点,那就是“言动轻佻”,“不肯向学”。正是朱高煦这个自幼已经显现出来的缺点,最终害死了朱高煦。
据《明史·朱高煦传》记载,太祖朱元璋去世后,朱高煦和长兄朱高炽作为人质,同往南京。朱高煦天天游手好闲,惹是生非,他的大舅徐辉祖知道后,就曾暗中告诫他。
而朱高煦不但不听,还在返回北平时,盗走了大舅最心爱的宝马。而且,朱高煦还经常肆意杀害官员、百姓,是一个比较肆意妄为之人。
朱高煦善武,在“靖难之役”中屡立战功,数次于危难之中,营救父亲朱棣。朱棣为了鼓励朱高煦,曾经暗示着说:“世子多疾!”不管在谁听来,这都是说,娃呀,好好打仗,世子多病,以后皇位就是你的了。
有了战功和朱棣的暗示,朱高煦从此是更加的骄纵不法,正是因为这一点,最终让朱棣放弃了他,而将多病,且身有残疾的嫡长子朱高炽立为了太子。
朱高煦对此非常不满,不但不肯就藩云南汉王府,还待在京城,广招侍卫,常以唐太宗自比,而且多次陷害太子。太宗李世民干过什么事情呢?玄武门之变,杀了太子李建成,迫使李渊禅位,自己做了皇帝。
这朱高煦此时已经是在自寻死路了,后来,朱棣心疼儿子,将朱高煦改封到了青州,位于南京和北京之间,算是中原地区了。
明宣宗为何把朱高煦放在缸里活活烹死?
在父亲朱棣的纵容下,朱高煦慢慢成长为一个头脑简单的野心家,三番五次谋逆害人挑战皇帝权威,最终自己作死落得个尸骨无存,全家被诛的下场。
朱高煦的夺嫡之路
朱高煦(1380-1426),明成祖朱棣次子,最初被封为高阳郡王,永乐二年因靖难之功在朱棣称帝后被封为汉王,与此同时,他那胖哥哥朱高炽却被立为太子,朱高煦甚为不喜,父亲之前曾信誓旦旦地拍着的肩膀说:“勉之,世子多病。”这明显给了自己无限遐想的暗示,现在又是怎么一回事?
其实朱棣并不是没有想过立朱高煦为储君的想法,毕竟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随他南征北战,又多次救朱棣于危难之中,再加上朱高煦长相英武不凡,比起体重将近三百斤又行走不便的朱高炽在观感上强上不少,但立朱高煦违背祖制,臣民难服,所以最终立刻朱高炽为储君。
朱高煦此人虽然多次造反,也没有什么成绩,但终究是造反的品牌打的响亮,众人也是公认的。宣德元年(1426年)七月,北京发生了一次大地震,按照天人感应说,这是要发生大事的表现。于是由此他致书宣宗,指责仁宗皇帝违反洪武、永乐旧制,斥责宣宗皇帝也有诸多过错,斥责夏原吉为奸佞之臣。并派亲信枚青潜入京师,企图说服英国公张辅为内应,但张辅此人虽是武将,并不脑残,知道这个朱高煦造反有多不靠谱,于是将朱高煦派来的亲信五花大绑后交给了宣宗皇帝。
同年八月,宣宗皇帝准备御驾亲征乐安,出其不意以天威临之。果不其然,汉王招募兵勇听皇帝亲征一散而光,当他们跟朱高煦准备告辞时,发现这个不靠谱的汉王已经悄悄溜出了城,向宣宗皇帝投降了,说好的造反呢?
朱高煦被押到北京后,虽说是犯的十恶不赦的大罪,但因为朱高煦毕竟是自己二叔,在处罚上也就敷衍了事,只是被废为庶人,囚禁于西安门逍遥城内。宣宗皇帝对朱高煦可谓是仁至义尽了,但显然朱高煦并没领情,不然就不会发生以后的事,有一次宣宗皇帝想起了这位谋反的叔叔,便想着亲自去看看他。谁知在两人散步聊天的过程中,朱高煦突然恶作剧的伸出一只脚把宣宗皇帝绊倒在地,宣宗皇帝顺势一滚躲到了朱高煦的安全距离之外,他终于愤怒了,便下令用一口三百余斤的铜缸将其扣在里面,以给他个深刻的教训。哪知朱高煦天生神力,居然顶着这口缸到处乱跑,于是宣宗皇帝彻底怒了,派人将缸按住,并在四周架起柴炭炙烤,朱高煦终于把自己玩死了。
这样的原因,估计很多人都不会信,毕竟朱高煦的行为真是太奇葩了,如果他要不是顶着缸到处乱跑,说不定宣宗皇帝就不会让人将他活活烹死了。
拌倒宣宗皇帝是直接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有三:
朱高煦不辩是非分明,不明上下尊卑,不通人臣之道;
原因之二:尽管朱高煦被囚禁,但洪国公邱褔、驸马都尉王宁等武将是其铁杆盟友军队中汉王派对宣宗皇帝威胁甚大;
一劳永逸杜绝后患的同时,杀鸡以儆猴,也是杀给朝臣看得,以树立新皇之权威。
明宣宗是一代明君,却为何把朱高煦放在缸里活活烹死?
公元1426年,朱高煦死于一种新奇的方法。明宣宗朱瞻基命人找来一个铜缸,将朱高煦扣在里面,朱高煦力气不小,还能将铜缸顶起,很快朱瞻基命人找来干柴,在缸的周围点燃,随后朱高煦活脱脱成了一道菜——瓦罐焖鸡!
看似有趣,实则极其残忍,朱瞻基用如此酷刑,惩罚他的叔叔朱高煦,很明显,这就是赤裸裸的报复。那么为何朱瞻基如此痛恨朱高煦,为何要将其在缸里活活烹死?
朱高煦曾经实施暗杀计划
史料记载“五月辛巳,仁宗崩。六月,太子自南京奔丧,高煦谋伏兵邀于路,仓卒不果。”
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明仁宗朱高炽去世,朱瞻基作为继承人要从南京赶到北京奔丧,也就是即位,南京离着北京一千多公里。明代没汽车、火车、飞机,如朱瞻基骑马从南京到北京,如果以三十公里每小时的时速,大概也得走个一个月左右。
朱高煦老早就觊觎着皇位,此时他竟然为了争夺皇位,在朱瞻基的必经之路上安排了杀手,朱瞻基毕竟不是行军打仗,他是去奔丧,所以身边的护卫也不会太多。这给了朱高煦机会,但机缘巧合之下,朱高煦刺杀失败了。
其一,朱瞻基可能有先见之明,提前预料到危险,提前起了身。其二,朱瞻基可能改变了路线,没有碰到朱高煦的刺杀团队。其三,朱瞻基可能就一直在北京。
史料记载“太子体肥重,且足疾,两中使掖之行,恒失足。高煦从后言曰:“前人失跌,后人知警。”皇太孙应声曰:“更有后人知警也。”高煦回顾色变。”
朱高炽身体肥胖,脚上还有病,走路都需要他人搀扶,朱高煦对此嗤之以鼻,经常嘲讽朱高炽,一次被朱瞻基发现,怼了他一句,朱高煦才有所收敛。朱瞻基很早就发现朱高煦有不臣之心,一旦到了关键时刻,必定会有所防范。
况且这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朱高煦实施暗杀,朱瞻基必定是清楚的,这刺王杀驾可比谋反还厉害,只不过朱瞻基看在亲情的份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然而,随着朱高煦的行为愈发极端,朱瞻基也只好将其处死,也报了之前的刺杀之仇。
从密谋造反,到实施造反
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立下大功,曾救过朱棣数次,论打仗,朱高煦是一把好手。朱棣曾暗示朱高炽身体不好,让他继续努力,朱高煦内心的欲望被勾起,向着皇位发起一次又一次“冲锋”。
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朱高煦被封为汉王,就藩云南,立下太子之后,其余皇子就应该到封地就藩,这是规矩,而朱高煦拒不执行,赖在京城不走。外人都能看出来,朱高煦这就是在玩火,他不走为了就是皇位,只有离着权力核心越近,得到的利益才越大。
永乐十三年,曾私自募兵三千,这些兵马不属于兵部,且还纵兵四处抢掠,除此之外,朱高煦还私自使用御用的车马器具。朱高煦自然不敢对父亲朱棣动手,他所做的就是为了在朱棣去世的一刹那,想办法搞到皇位,可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史料记载“成祖北征晏驾。高煦子瞻圻在北京,觇朝廷事驰报,一昼夜六七行。高煦亦日遣人潜伺京师,幸有变。”
朱棣在北伐的路上去世,而当时朱高煦在乐安就藩,朱高煦的儿子朱瞻圻在北京刺探情报,一旦朝廷有事,就会将消息传递给朱高煦,一昼夜使者往返六七次。朱高煦已经派人潜伏在京城,准备谋反。
如果不是杨荣在朱棣去世后秘不发丧,快马向太子朱高炽汇报,朱高炽这皇位还有些危险。也就是说,朱高炽率先得到了消息,才能顺利即位,其中风险也是令人后背发凉。
宣德元年,朱高煦四十七岁了,他已经为了皇位折腾了许久,但从来没有成功过,快到知天命的年纪,如果依旧不温不火,他这个皇帝梦也就要破灭了。
随即朱高煦下了决心,起兵造了反。再怎么说,朱高煦之前的阴谋诡计,都是在暗地中进行,这些朱瞻基可以为亲情暂且忍受,但一旦公开造反,性质就变了。不论哪朝哪代,哪怕关系再近,皇帝也不会允许藩王造反,所以朱瞻基要御驾亲征。
朱瞻基自然不会将这个糊涂的叔叔放在眼中,因为朱高煦有造反的行动,但没有造反的脑子。果然,朱瞻基只是给朱高煦写了封信,朱高煦就被吓得瑟瑟发抖。
信的内容是这样的“张敖失国,始于贯高;淮南被诛,成于伍被。今六师压境,王即出倡谋者,朕与王除过,恩礼如初。不然,一战成擒,或以王为奇货,缚以来献,悔无及矣。”
朱瞻基威胁朱高煦,现在投降还来得及,别等到他人拿你当了宝贝,被人绑来,那么后悔都来不及。朱高煦起兵造反,不得人心,也没有个起兵的合理理由,就这糊里糊涂造了反,等到朱瞻基兵临城下,朱高煦害怕了,抛下众人到朱瞻基马前投降。
原本朱瞻基是不想杀朱高煦的,但朱高煦这么一而再再而三地折腾,论谁也是受不了的。朱瞻基会考虑两种方案,一种就是关到死,或者软禁到死,令一种就是直接斩杀。想来想去还是直接杀了最方便,新仇旧怨一同了结,既干脆又省事。
朱高煦在狱中,犯了不该犯的错误
最后就是我们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为何朱高煦要在狱中勾倒皇帝朱瞻基,如果朱高煦是个豪杰,他应该狠狠踹朱瞻基一脚,如果将朱瞻基踹个好歹,那他朱高煦也是赚到了。
史料记载“槛猿未尝不牢,缚虎未尝不急,而忽伸一足,勾上踣地,以致铜缸燃炭,身首为灰。”
朱高煦用脚勾倒朱瞻基,根本造不成什么实质性伤害,反而会激怒朱瞻基,将其杀死。
难道朱高煦真的活得不耐烦了?从之前的投降和种种表现看,朱高煦并不是一个视死如归之人,我们只能推测,这段记载可能有问题。以当时朱高煦的处境,他应该祈求绕他一死,这或许只是一场戏,可能只是朱瞻基为杀掉他这个叔叔,编造出的谎言。
朱高煦真不是个造反的料,如果他能安分守己,必定可以富贵一生,况且朱棣、朱高煦、朱瞻基一直对他足够宽容。可见人要有自知之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并不是明智的做法。
朱高煦战功显赫,为何却被侄子明宣宗,做成了“瓦罐焖鸡”?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