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艺被李渊封为燕王,为什么后来又举兵反唐?罗艺之所以被封为燕王之后,还选择举兵反唐,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李建成死了,而自己又在之...
罗艺被李渊封为燕王,为什么后来又举兵反唐?
罗艺之所以被封为燕王之后,还选择举兵反唐,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李建成死了,而自己又在之前大大得罪了李世民,于是为了保命,他只能够选择造反了。根据相关史料的记载,罗艺其实从李渊还没建国的时候便跟随着他,之后更是因为一些事情成为了太子李建成的亲信。
从史书中,我们其实可以看得出来,罗艺原本在隋朝末年的时候便已经是一个雄踞一方的霸主,很多势力都想要拉拢他,不过他却仍然不为所动,后来李渊前来招揽他,他发现李渊这个人有可以平定中原的姿态,于是最终便跟随李渊一起逐鹿天下,而后罗艺更是立下了赫赫战功,被李渊封为了燕王。
而在第二次讨伐刘黑闼的时候,李渊选择派出自己的儿子,也就是太子李建成,而罗艺也奉旨跟着李建成一起征讨刘黑闼,后来两人会师洛阳,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罗艺成为了李建成的亲信。
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李世民的势力也越来越强大了,为了能够拉拢罗艺,李世民便派了自己的亲信前往罗艺的军营中,但是罗艺仗着自己位高权重,丝毫不将李世民的亲信放在眼里,甚至还亲自动手把他打了一顿,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罗艺彻底的和李世民结仇了。
后来李渊为了为了防止这两人做出什么出格的事,于是便将罗艺派去镇守泾州,再后来便是玄武门之变,李建成被李世民给杀了,这样子以来,罗艺的保护山彻底倒塌了,这个时候的罗艺开始感觉到害怕,他知道一旦李世民即位,自己肯定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于是为了能够保住自己的性命,罗艺选择了铤而走险,走上了造反的道路,不过最终罗艺还是失败了,不仅如此,罗艺一家也因为这一件事全部死于非命。
其实罗艺会造反有很大一个原因都是就是因为李世民登基了,罗艺和太子李建成的关系非常的好,但是和李世民的关系却非常的差,虽然说李世民他登基之后为了安抚罗艺给他加封了,并且还给了他很多的赏赐,但是罗艺却非常的害怕,毕竟自己和李世民的关系一直都不是很好,于是罗毅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就起兵造反了。
说起罗艺,最开始罗艺也非常的厉害,而且他的勇猛过人,但是性格比较粗暴,这也算是一个缺点,在隋朝末年的时候,他把其他的将领给逮捕了,然后杀掉了那些不听话的奖励,自称为幽州的总管,到了后来罗毅自己割据一方,发现李渊成为当时最大的势力,所以他就主动派了使者去找李渊,说能够归降于李渊,李渊听到这个消息非常的高兴,而且直接封了罗艺为燕王,还将他赐姓为李。
罗艺在归降李渊之后,也为李渊做出了很多的贡献,罗艺之所以会和李世民结仇,其实就是因为有一次李世民派自己的手下去找罗艺,但是罗艺非常的高傲,并且在当时就直接殴打了李世民的使者,就是因为这个举动直接把李世民给得罪了,所以后面玄武门之变,太子还有齐王都被杀死了,李世民直接登基上位成为了皇帝,所以说罗艺才会如此害怕李世民,毕竟自己曾经对他那么不屑一顾。
罗艺的这一次造反非常的失败,就在李世民派出的军队还没有开始镇压,罗艺自己的军队内部就发生了内讧,而且这次内讧十分严重,他的部下直接反水,开始打起罗艺来,结果罗艺十分崩溃,直接抛弃了自己的妻子,带着一小部分的军队逃离了,可是就在逃离的路上,他就被自己的手下再度叛变,然后把他给杀死了。
罗艺从前追随过李建成,并且与李世民还有作对的事迹。但是后来玄武门之变过后,李建成过世。没有了李建成的支持,罗艺害怕被李世民秋后算账,于是干脆起兵造反,化被动为主动
《旧唐书》记载过这样一句话。罗艺归顺唐朝后,信妖言而为叛。意思就是说罗艺这个人在归顺唐朝后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后来却听信了小人的言语而叛变,当然这个事情可以看出罗艺本人对归顺唐朝也不是那么心甘情愿的。于是进入朝廷当官,被封为左翊卫大将军。罗艺投降唐朝以后也在朝为官。罗艺的妻子孟氏于是便让李氏给她和罗艺看相,李氏对孟氏说道:“你将来一定可以成为天下之母,意在孟氏有成为皇后之意,而且你的富贵主要是因为燕王而来。孟氏一听大喜于是便将李氏的话告诉了罗艺并且支持罗艺起兵造反。
罗艺归顺唐朝后,唐高祖李渊给与了他极大的奖赏。册封罗艺为燕王,并且赏赐国姓李氏,这种举动在当时来说可是巨大的荣誉。后来罗艺追随李建成立下大功。
《旧唐书》记载:罗艺居功傲慢,李世民的手下在有一次罗艺大营被罗艺殴打。值得关注的是,罗艺为何无缘无故地殴打李世民。虽说有些人为了炫耀自己的功绩擅自殴打了李世民的手下,但不知是谁指使罗艺鼓起勇气殴打李世民的手下。深思就是李建成在背后的支持。这明显看出是不给李世民的面子。通过这件事情可以看出来,罗艺与李世民的恩怨早已经结下了,恐怕还不止这一件事情。后来玄武门之产后,罗艺铤而走险起兵造反。
相信看过有关隋唐时期的小说的朋友对罗艺这个人并不陌生,在小说里罗艺是镇守幽州的异姓藩王手握重兵雄踞一方,他不仅武艺高强而且为人也很正派。在小说《说唐》里罗艺在唐朝建立前便死于苏定方之手,那么在历史上罗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真的在唐朝建立前就被谋害了吗?事实上罗艺一直到李世民即位后不久才死,而他真正的死因却是起兵反唐失败被部下杀害。
那么罗艺反唐真的是因为受到妻子的误导错信妖言而反的吗?我认为这个原因可能影响了罗艺反唐的决心,但绝不是罗艺反唐的初衷。那么是什么促使罗艺在投降唐朝之后又公然反叛呢?
罗艺降唐之后受到了唐高祖李渊极大的礼遇,当时唐朝朝廷诏封罗艺为燕王并且赐姓李氏。窦建德死后其部将刘黑闼在河北聚集窦建德旧部起兵反唐声势浩大,此时罗艺自幽州便带数万兵马配合唐朝的军队作战斩杀了刘黑闼的弟弟刘什善并且杀死和俘获共八千人。
后来刘黑闼又联合突厥的军队再次进犯河北,罗艺又带兵和太子李建成会师于洺州大破刘黑闼。《旧唐书》记载:“艺复将兵与隐太子建成会于洺州,因请入朝,高祖遇之甚厚,俄拜左翊卫大将军。”罗艺追随李建成建立了大功后便请求入朝为官,唐高祖于是答应了罗艺的请求并且对他比以前更加厚待,册封他为左翊卫大将军。
罗艺和太子李建成的关系显然是很不一般的,两人在联手击败刘黑闼时曾合作过,而正是在这次合作后罗艺竟然放弃了在幽州为王的自在生活而主动要求入朝为官,这显然很可能是李建成和罗艺达成了某种协议使其入朝助其一臂之力对付李世民。
不过后来罗艺因为殴打李世民的人被唐高祖李渊审查随后便被朝廷调往泾州镇守边境了。罗艺走后不久李世民便一手策划了玄武门之变杀了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并逼迫唐高祖让位。《旧唐书》记载:“太宗即位,拜开府仪同三司,而艺惧不自安。”
李世民即位之后为了安抚罗艺拜罗艺为开府仪同三司,尽管受到了加封罗艺依然恐惧不安。这是因为他曾是李建成的人,并且数次和李世民作对。所以后来罗艺才铤而走险起兵造反,这里面真实原因还是因为当初他选错了阵营而怕后来被清算,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先发制人作困兽之斗罢了。
都有藩王,怎么就唯独宋朝没有出现过藩王之乱?
“禹传子,家天下”,自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王位的人选,从禅让制变成了世袭制之后,血缘关系变得越发重要了起来,后来便衍生出了“分封制”。然而,这样的制度虽然可以凝聚宗族势力,一起抵抗外来的敌人,但是藩王权力过大,最终有可能造成国家的动荡,弊端甚大。
唐朝便是因为“安史之乱”而走向了衰败,而后明朝也有“宁王之乱”,清朝也有“三藩之乱”。但是奇怪的是,在他们的中间的一个王朝——宋朝,却没有藩王之乱,这是为何呢?
宋朝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一个比较强盛的国家,尤其是宋朝的文化发展,可谓是达到了我国的一个巅峰,而两宋也持续了三百多年。宋朝重文轻武的思想,使得国家的军事发展,远远不如文化和经济发展来得快,这才造成了后来北宋灭亡,多个少数民族对宋朝虎视眈眈的局面。
因此,宋朝并不是一个太平的时期,不仅仅是因为少数民族政权的骚扰,还包括了国内的一些农民起义。但是幸运的是,虽然宋朝军力不强,但是每一次的农民起义都被镇压了。同时,宋朝虽然分封了许多的王爷,但是却没有一个人选择谋反的。
其实,这主要还是与宋朝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有关。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最终被自己的弟弟所杀,并被弟弟篡夺了皇位。自此之后,为了防止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赵光义令后代的皇帝,虽然给皇子分封,但是并不给予他们封地。换句话而言,这些王爷都是徒有虚名罢了,除了一个封号以外,没有任何的领地与兵权。
同时,宋朝是个重文轻武的朝代,每个人骨子里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提高自己的学识,在朝堂上一展风采,因此,很少人会选择从军这条道路,而王爷也是一样的,他们更想做的,是在朝堂之上分一杯羹。
当然,宋朝所做的,还不仅如此。宋朝的王爷并非是世袭制的,也就是说,一个皇子被封了王爷,等他去世了,他的后代最多也只有一个公爵的名号,而大部分人都没有任何的爵位,甚至他们进入官场都有一定的限制。
这样一来,没有当上皇帝的皇子,他们子孙后代的权势只会越来越少,无法组建起一支可以与朝廷相抗衡的势力,因此宋朝也就没有了藩王之乱。
朱棣只是一个藩王为什么却能起兵成功得到天下呢?
关于藩王造反,咱们首先看看藩王究竟是什么物种。
自秦统一中国以后二千多年的帝国时代里,藩王分为皇室近支宗亲或异姓功臣勋戚,基本上算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有爵位,有封地,甚至还有收税铸币权和兵权,为天下瞩目。所以历代以来对于藩王的诟病和忌讳也是充斥史册。
历代藩王的制度集锦。
秦朝。秦始皇灭六国本就是为了消灭分封,秦始皇又来去匆匆,所以秦朝根本就没有藩王。
两汉。汉高帝刘邦认为秦之亡恰恰就在于没有很好的动员嬴氏宗室子弟,以至于咸阳城破竟无一宗族勤王支援。于是西汉初年,刘邦一口气封了八个异姓王和九个刘姓王,有封地,有人马,希望可以避免秦朝的问题,而能起到关键时候拱卫朝廷中枢的奇效。时事弄人,只能说想法是好的,但结果却出乎刘邦的意料。汉武帝一纸《推恩令》,便宣告了藩王制度的破产。
东汉时代其实更为强势的不是藩王,而是地方豪强。光武帝立国靠的就是豪强的支持,所以终东汉一朝,可以说是成也豪强,败也豪强。至于藩王,因为《推恩令》制度化的威力,基本上都逐渐被平民化了。
魏晋南北朝。一个自由散漫的时代,可以说是乱自藩王始,乱亦由藩王收,你方唱罢我登场。无论异姓还是同姓藩王,无不窥伺皇权之上,玩弄权柄示下,前仆后继纷扰人间。这一历史时期的藩王制度最是生猛血腥变态。
隋唐五代。随唐初藩王也分封且兼任各州刺史,有兵有钱也是问题多多。为防止玄武门之变重演,太宗以后,藩王都取消了封国,不就藩,实任各州刺史总管也改为遥领,另择官员实任。这样藩王逐渐都圈养起来了,如十王宅,十六王院等,且不得结交外臣。天宝之后反而各地异姓藩镇直接拥有地盘和掌控财政,从而掌握了帝国最强大的军队,事实上成了最具威胁的“藩王”。
两宋。由于宋室大哥二哥得国过于离奇,他们对唐五代以来的教训格外敏感。所以宋朝的藩王定位只是一个身份荣誉,没有什么特权。除太宗一系作为皇族居留京城,其他包括太祖、秦王廷美的后裔都只能以宗室子弟的名义迁居外地,如太祖四子赵德芳的后裔就被“赐第”浙江湖州。
宋代重文轻武的环境对于藩王掌兵权是严重的禁忌。另外一方面要提到王安石变法的条款中有一条是专门“裁汰宗室冗员”减轻财政压力的(具体看官们可以查阅《裁宗室授官法》),这样藩王就没有了财政权。为了生存,得想办法养活自己,也不至于让藩王无尽繁衍了。
还有一方面,得“感谢”大金国。靖康之变,北宋宗室被一网打尽,一键归零。这个更狠,从而根本上解决了宋室藩王明朝化的转变。而南宋一代的藩王也就剩下太祖一系,基本上都已经是平民了,做官的做官,经商的经商,有吃有喝有工作,造的哪门子反呢。所以朱元璋建国后才会感慨:宋室之弱,面临元军来犯,竟无一宗室藩王勤王来援?!
元朝。享国虽然短暂,但藩王制度比较复杂。
草原时代分封的藩王。比如四大汗国,辽阳、岭北等处的藩王都是有地盘、有军队、有财政权,活脱脱的独立王国,天高皇帝远,管不着。这批人最后都独立化了。
出镇各地的元宗室藩王。有守卫军事边塞的,多为军事目的临时性质;也有世代镇守某地的,如梁王世镇云南。其他如地方行政、财政都由当地的行中书省机构专职管理并直达元廷,藩王是不能插手的。
因此元代藩王造反大多是来自草原方向,或者是权臣发动勾引宗王参与,如策划“南坡之变”的铁失勾引晋王等宗王参与密谋。
清朝。大约是明朝的惨样看多了,在藩王制度上大清表现最好。藩王居京师,给予丰厚待遇和美好的称号,赐予深宅大院,无旨不得离京,非诏不得进宫,不得干预政事,不得结交官员。只有长子袭爵,爵位降等,其余自谋生计。各种漏洞都堵上了。
好了 ,回到大明朝的燕王朱棣。
论造反成功的三个先决条件:军队、财政权和时机。
军队。朱棣夺取了宁王的兀良哈三卫蒙古铁骑后 ,军力方面基本上没有问题了,因为朱棣本身就是一个穿军装的藩王,战斗值不俗,且有勇有谋。
财政权。坐拥北平、大宁等地,同时迅速的占据了周边地区,明初财政状况良好,得以支撑朱棣的军事行动。
时机。这是最最最重要的一点。
1、朱棣就藩北平几十年,与北方蒙古各部关系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保证了他的靖难行动没有后顾之忧
2、过了朱元璋时代的清洗和自然淘汰,建文时期明军良将所剩无几,在军事打击上 有些力不从心,给了燕军相当的喘息时间。
3、建文集团对于朱元璋时代分封的藩王实行激进的无差别打击政策导致了大部分与朱棣同辈份的藩王倒向燕军一方,他们只要按兵不动就是帮助了朱棣。
4、建文帝军事打击燕王的不坚决、用人的不正确、策略的不得当,这是建文削藩失败的根本原因,也是朱棣成功的根本原因。
除了以上三个先决条件外,还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条件:朱棣虽然是藩王,但却是当时仅存的朱元璋嫡子。这也是他造反后能为官僚集团迅速接受的主要原因。此后的历次藩王造反都无法复制燕王的经历。
清初的三大藩王为什么没有起兵成功?
清初三大藩王为什么没有起兵成功?是三位藩王太弱了吗?清朝初期三藩,是指一个割据势力,分别指的汉族藩王及云南平西王吴三桂、广东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钟。清军在进入山海山海关后,介于自身八旗兵力不足和中国地域广大,所以扶植了三番军队,作为攻击李自成,大顺军和难民的先锋,即以汉制汉。
但全国统一后三番却已成尾大不掉之势,拥有过大的兵权,财权和地方政治影响,甚至一定程度上可以与清庭分庭抗礼,成为了清王朝内部的极大不安定因素。所以,在康熙12年年轻的康熙皇帝做出撤藩决定,战争爆发。康熙20年清军攻入云贵省城昆明,吴世藩自杀,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结束。
三藩反清初期吴军处于战略进攻地位,战争形势对吴军十分有利广大汉军和民众也参加了和支持了吴三桂的行动。那为什么最终会失败呢?主要有以下原因:政治上不善于利用民心,吴三桂起兵后便抛弃明朝旗号,这引起强大的消极反响,大失民心。军事上,起兵仓促,物资不足。
对未来的形势发展存在偏差。并且趋于属于保守主义。此外三番各自为营,缺乏统一调度和集体意识。结语:由吴三桂主导的“三藩之乱”,虽然带有汉民族反抗民族压迫的性质,但是实际上是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爆发的产物。三藩之乱,动机和行为与明朝抗清仁人志士不能相提并论,企图和政治目标,亦不足取。最后的结果,因为三藩失败,按历史上“成王败寇”的规律,今人只能称之为“三藩之乱”!
中国历史上皇帝选择继承人,往往是个很大的功臣,一般正常的皇帝都有好多儿子,按照立嫡长子的说法,一般是没有任何争议的,然而有时候嫡长子能力不行,这时就会出问题了。
最为明显的是唐朝李世民,本来是大哥李建成应该继位,可李世民比李建成能力强,于是李世民就有想法了,结果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历史上为了争夺皇位而手足相残的事屡见不鲜。
然而到了清朝却比较例外,清军入关之后统治中原,一共经历了十任皇帝,每一任皇帝都有许多儿子,尤其是想康熙、乾隆这两位特别能生,那些儿子基本都被封为藩王了。
看看明朝的历史就知道,朱允炆继位之后,底下的藩王就开始不淡定了,尤其是朱棣更加不爽,结果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了靖难之役,朱允炆直接被赶跑,那清朝为何没事呢?
其实清朝的藩王数量之多,堪称历史之最,那么多藩王难道没有人想造反吗,有肯定是有的,但为什么清朝从没出现过藩王造反夺权的事呢,其实主要是清朝对藩王的制度管理比较好。
清朝时对藩王的行为管理很严格,一举一动都要上报朝廷,如果哪位藩王擅自离开自己的封地,超过60里就要定罪,所以藩王出城都要上报皇帝,批准后才能行动。
其次,并非所有的皇子都被分封到各地,大多数还是留下经常,也就是在皇帝眼皮底下,而且不给兵权,所以想闹腾也没有机会了。
还有,清朝的藩王爵位不是世袭的,想要得到爵位必须要有军功,如果没有就必须皇帝亲自首肯,否则每下一代,爵位就降低一点,等降了四五代,基本跟平民差不多了,更不可能造反了。
最后,各地藩王禁止跟朝中大臣结交,如果要造反肯定要京城有人,这样阻止了双方的交往,那么藩王造反基本没有条件了,所以清朝两百多年的统治里,没出现过藩王造反的情况。
尤其是到清朝晚期,慈禧太后掌权后,一介女流在朝堂上指手画脚,而且还给列强割地赔款,许多藩王对慈禧都看不惯,但由于没有条件,所以只能让慈禧骑在自己头上,想想也够憋屈的。
从清朝对藩王的管理制度来看,其实也非常简单,就是做了严格控制,对藩王的一切行为都有约束,这样他们想动也没机会动了。
第二,当时的康熙皇帝还是很有能力的,八旗绿营战斗力虽然下降,但基本战力也还在,并不太差。
第三,三藩各怀鬼胎,无法同心协力。
第四,历来的古代史,以南征北从来没成功过。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