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旗人包衣是什么人?就像《金枝欲孽》里的安茜包衣即“家仆”,只存在于八旗满洲之中,其中上三旗的包衣由内务府管辖,服侍皇室;下五...
满洲旗人包衣是什么人?
就像《金枝欲孽》里的安茜包衣即“家仆”,只存在于八旗满洲之中,其中上三旗的包衣由内务府管辖,服侍皇室;下五旗的包衣分属下五旗的王公贵族。
包衣的来源主要有三种:
1、由诸申(满族平民)转化而来。平民犯罪,沦为奴仆。或穷困欠债,将妻子儿女典卖为奴。
2、家生奴婢。包衣阿哈世代为奴,其所生子女仍为奴,亦称“家生子”。他们的生活、婚嫁、居住,都要由主人来安排。
3、战争掠夺俘虏为奴。初期女真族各部落之间互相征伐,掠取对方部落人口为奴。尔后,抢掠汉人、朝鲜人作奴。主人的私有财产,可以馈赠,亦可以买卖。沈阳开城地区就是一处贩卖奴仆的市场。
扩展资料
包衣阿哈中男的叫做“包衣哈哈”(booi haha),女的叫作“包衣赫赫”(booi hehe),义即家中男人、家中女人。
明朝的腐朽败亡,太监们特别"与有力焉"。清朝皇帝有鉴于此,所以在承袭明朝各种制度的同时,却先将太监们管事的二十四衙门加以删并,最后撤除,而改设内务府,以皇室家奴——上三旗里的包衣——代替了太监的各项执事。
内务府包衣人是一种身份极为特殊的清代封建社会的畸形产物。内在最高统治集团之内,他们是被压迫、被剥削的受害者,而在那集团之外,却又是进行压迫、剥削的害人者;一方面,他们的身份低微,而另一方面又呼吸通帝座,反而可以比别人更容易地升官发财、假权作势,他们的富贵荣华,实际享受,比之一般大官巨卿,有时并无逊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包衣阿哈
内务府三旗(booi ilan gusa,ilan是三的意思, gusa是旗的意思)是包衣三旗,由原来上三旗的包衣组成,已经跟八旗脱离了关系。包衣是满文booi 的音译,boo 是满语“家”的意思,i是虚词“的”的意思,合起来即为“家的”。包衣本身是一个形容词,但在满洲与清朝的文献中,包衣代表的是一个身份。在满族的社会中,包衣除了可视作家人的一部份外,同时亦可视作奴仆,但满文另有一个名词也是有奴仆的含意-阿哈(aha),包衣阿哈中男的叫做"包衣捏儿麻"(booi niyalm a),女的叫作"包衣赫赫(booi hehe)。在清朝入关前满文的档案中有写作包衣(booi)、包衣人(booi niyalma) 与包衣阿哈(booi aha)几种,而在八旗制度与清代的皇室机构内务府里也分别可见到包衣牛录(booi niru)、包衣按班(booi amban)等字样。由此可推知,满洲人在使用包衣这个名词时,有分笼统性的使用与专指性使用两个层面。而在实际意义上,一方面,包衣是满族氏族社会里的家奴,另一方面,包衣是清朝统治阶层里的臣子。满洲圈占以后,起初分给八旗贵族、军官及兵丁。贵族、军官用包衣耕种,包衣是俘虏、买卖、投充来的家内奴隶,因此这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是一种倒退的现象。引起了包衣的反抗,使之不能维持。于是清朝政府改变它的经营方式,组织农庄。庄分大庄(地420-720亩)、半庄(地240-360亩),近情况拨给八旗王、公、宗室,由内务府统一管理,将所收地租分给王公宗室。官庄采用租佃出租给农民,改变过去以包衣为主要劳动力的经营办法。官庄设庄头,直接管理农民,征收地租。庄头是二地主,是恶霸,《红楼梦》里写乌庄头,就是这种二地主的艺术形象,它写的乌庄头交租,基本上反映了官庄的经营方式。官庄上的农民承受了严重的剥削,进行反抗斗争。不许庄主、庄头“增租夺佃”,并最终迫使庄主承认了这一要求。
内务府的组织渊源于满族社会的包衣(奴仆)制度,其主要人员分别由满洲八旗中的上三旗(即镶黄、正黄、正白旗)所属包衣组成。最高长官为总管内务府大臣,正二品,由皇帝从满洲王公、内大臣、尚书、侍郎中特简,或从满洲侍卫、本府郎中、三院卿中升补。凡皇帝家的衣、食、住、行等各种事务,都由内务府承办。以皇室家奴--上三旗里的包衣人--来代替了太监的各项执事,故而清朝太监的数量仅二千人,不足明朝的十分之一,没有出现宦官专权的情况。中央机构的职务即“缺分”,分为宗室缺、满洲缺、蒙古缺、汉军缺、内务府包衣缺和汉缺。康熙《大清会典》共载内阁、六部等13个中央机构中有品级和无品级额缺2082个,大部为满洲和内务府包衣占有。汉军和汉人的额缺325个,仅占15.6%。著名的历史人物有政治家鄂尔泰(满洲人,姓西林觉罗氏,原系内务府籍(奴籍),后因位居极品,官书正史讳言内务府出身:又因身后遭谴,贬旗降入镶蓝旗)、文学家曹雪芹、建筑大师“样式雷”世家等。
内三旗的构成与八旗也有所不同,内参领下设有内府佐领、旗鼓佐领、内管领。内府佐领,即皇家所有的满洲佐领,成分为满洲平民;旗鼓佐领即皇帝所有的汉人佐领。宗室奕赓《寄楮备谈》中说得明白:“内务府三旗汉军佐领,俱名旗鼓佐领,旧作齐固佐领。”在康熙《大清会典》卷一五三中,又把“旗鼓佐领”,直接写为“(内务府)汉军佐领”。旗鼓佐领均由关外入旗的辽沈旧汉人编成。内管领(满语为“珲托和”,意即“半个佐领”),又称“辛者库牛录”,意思是“内管领下食口粮人”。编入内管领的最初是满、蒙、汉族奴仆,以后内部成分渐有分化。《寄楮备谈》说:“辛者库,乃半个佐领下食口粮人也,起初原系家奴,向例不许为官,内府俱贱视之。”在内三旗中地位最低下。内府三旗初设满洲佐领9,旗鼓佐领12,高丽(朝鲜)佐领1,以及内管领20。1695年(康熙三十四年)增至满洲佐领15,旗鼓佐领18,朝鲜佐领2,管领30。内三旗包衣人,除担任内廷供奉亲近差使,专供驱使外,有按丁披甲的义务。其中,满洲、朝鲜佐领,披甲人各89名(或90名);旗鼓佐领,披甲人各59名:管领,披甲人各89名。兵种为前锋、护军、骁骑,均分别编营。乾隆年间,内三旗护军营额兵1065人,前锋营额兵1114人,骁骑营额兵5250人。均布列皇城内,各按旗分,星罗棋布,拱卫皇宫,是直接役属皇室的亲兵。内府旗人的身份地位较低,但由于他们是皇帝的奴仆和私属,一旦为其宠信也可能外任肥差、执掌重权,成为诗礼簪缨的世家望族。内府旗人允许入学、考试、为官,旗鼓佐领下人在内务府仕进与满洲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抬旗或改旗。1632后(顺治九年)议准:内务府三旗佐领、内管领下官员,有军功劳绩,奉特旨令其开出内府佐领、内管领者,各归上三旗旗下佐领。顺治年间卓灵阿因父罪编入包衣籍,以后世祖认为定罪过重,又将他开出包衣;王辅臣初为八王阿济格儿子的“虾”(侍卫),八王得罪死,王辅臣被没入“辛者库”为奴。世祖闻其勇冠三军,特旨拔出辛者库,授御前侍卫。在人数众多的内府旗人中,能膺此殊荣的,只是凤毛麟角。内务府三旗的形成,是满族皇帝独掌三旗,并在八旗中确立起经济、军事、政治绝对优势的产物,同时,又保留着满族早期奴隶制的明显残余。内三旗与八旗并行不悖的存在,构成清代满族社会组织的一大特色。
内务府三旗设立护军、骁骑、前锋三营。护军营设立护军统领三人,兵丁共1065人,雍正时期增设圆明园内务府三旗护军,设参领三人,士卒共120人。圆明园护军营包括圆明园八旗护军营和圆明园内务府三旗护军营,以圆明园八旗护军营为主。内务府三旗护军营主要承担内廷和景山的宿卫、后妃、皇子居住的宫殿守卫、出行扈从,顺贞门是值守重点,雍正时,改由内务府护军营掌管,还设有救火的防范兵100人。骁骑营无统领,设参领15人,每旗5人,士卒5250人,主要配合护军营守卫西华门以北。前锋营的最高职务是前锋校委署前锋参领,每旗2人,士卒114人,都从护军营抽调,主要负责表演骑射。内务府护军、骁骑平日训练都由内务府都虞司掌管。尽管清初将八旗和包衣三旗的女子都称为秀女,但挑选的方法和她们在宫中的地位也有所不同。八旗秀女,每三年挑选一次,由户部主持,可备皇后妃嫔之选,或者赐婚近支(即三代以内、血缘关系比较密切的)宗室;包衣三旗秀女,每年挑选一次,由内务府主持,其中虽然也有一些人最终被逐渐升为妃嫔,但承担后宫杂役的,都是内务府包衣之女。到了清代后期,包衣三旗的应选女子就不再称为秀女,而在挑选宫女时,就明确地说“引见包衣三旗使女”了。所以说,能够成为清廷后妃的,主要是八旗秀女。至于亲王贝勒另有使唤的下五旗包衣,清朝入关后,有大量汉人投充和被掳掠到各王公八旗下,成为他们的奴仆。
百度百科解释:包衣为满语,即包衣阿哈的简称,又作阿哈。包衣即“家的”,阿哈即“奴隶”。汉语译为家奴、奴隶、奴仆或奴才。为满族上层统治阶级贵族所占有,被迫从事各种家务劳动及繁重的生产劳动,没有人身自由。来源主要是战争俘虏、罪犯、负债破产者以及包衣自己所生的子女等。到清朝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治后,包衣有因战功等而置身于显贵的,但对其主子仍然保留其奴才身份。曹雪芹的先祖就是被后金虏获的汉人包衣奴。
在满军八旗中,有汉军包衣这一说,据说这地位不高,那这是什么地位呢?
它局上还是居下,据说曹雪芹的先祖曹寅就是包衣出身,局它上位的是什么官职,局下的又是什么官职?(一)
包衣汉姓,即原本由汉人出身的包衣,主要指清朝内三旗旗鼓佐领下或管领下人,亦即清朝内务府包衣汉姓人,所谓内府世仆。当然也包括下五旗旗鼓佐领、管领,或分管、管辖下包衣汉姓人。包衣汉姓与汉军本不相同,清官书早已言之凿凿。雍乾之际成书的《八旗通志》及乾隆时修成的《钦定八旗通志》曾明确记载:只有在八旗满洲洲里方有包衣组织,包衣汉姓隶属八旗满洲。由包衣汉姓组成的旗鼓佐领乃至管领等均在八旗满洲之中,不论上三旗还是下五旗。在上三旗者为内务府属,下五旗者为五旗王公府属。其他旗分即八旗蒙古与八旗汉军中并无包衣组织。雍乾之际敕编《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更称这些包衣旗鼓佐领及管领下人为满洲旗分内之尼堪姓氏,即满洲旗分内汉姓之人。对此,清人福格曾明确说,“若内府旗鼓,按《八旗通志》内统于上三旗满洲都统,本与八旗汉军不同。《满洲氏族谱》内谓旗鼓人为满洲旗分内汉姓人。”“其八旗汉军,别列一门,盖内务府乃皆从龙,隶于满洲,自与外八旗汉军别置八帜者,固有不同也。”这就是说旗鼓佐领乃包衣汉姓,其成员随为汉人出身的汉姓人,却向来隶属于满洲,为八旗满洲之人,是八旗满洲而非八旗汉军。所以,包衣汉姓即八旗满洲汉姓与八旗汉军是两个概念,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界限清晰,本不相混。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际情形却发生了变化。
大概在雍正年间以后,由于诸多事态,包衣汉姓与八旗汉军之界限已越来越不清晰,以致人们对其认识如同雾里看花,以讹传讹,以致出现习惯的谬误而约定俗成。乾隆年间的《青文补汇》即误云:“内务府三旗汉军佐领,俱名旗鼓佐领,旧作齐固佐领。”而最具权威的如《清实录》等清朝官书中亦出现有“包衣汉军”这一很不规范的称谓。影响所及,所谓“旗鼓汉军”、“内务府汉军”等等不正确的称谓,比比皆是。近来一些有关清代内务府包衣的重要论著,以翔实的史料和充分的根据论述了内务府包衣的分类,组织,属性及包衣与汉军关系,或系统论述了清代内务府世家情况,点明了汉姓人问题。人们如加留意,认真领会,过往的认识谬误当不会重复。但实际的情形却是:“旗鼓佐领即包衣汉军佐领”。“旗鼓佐领,汉人包衣佐领,或叫包衣汉军佐领”,甚至将《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所列举的“尼堪姓氏”中之“尼堪”,亦误认为就是“汉军”,等等提法、称谓、认识充斥于现今许多论著中。显然这是不正确的。之所以如此,除学术交流滞后,重要和根本的原因在于:1、忽略了包衣汉姓人的本质属性,未细究包衣汉姓人在八旗中的实际地位;2、由包衣汉姓人组成的旗鼓佐领,与八旗汉军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彼此交叉之事、相同点甚多;3、清统治者所推行的一系列将包衣汉姓与八旗汉军往一起连的政策。(待续)
以上摘自《满学研究》
包衣汉姓与汉军有各自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包衣汉姓原本是充作女真人——满洲的家内奴隶的汉人。包衣之出现早在16世纪辽东女真崛起之时。其沦为依附主子奴隶的主要途径,是被掳俘而失去人身自由,成为会说话被驱使的工具。八旗制度建立,他们便随主子一起被编入八旗满洲之中。按其被奴役的状况,他们又往往被分为“有时亦随主驰驱”即临战阵者,和“专为家之舆台奴仆”,即供厮役者。前者被编入管领,或分管、管辖之中。其名称不一,效力内容不一,但本质则一,即均为满洲主子的家内奴隶,与“奉职于国”的旗分佐领不同,是“奉职于家”,其号为包衣者。
包衣又有上三旗及下五旗之别。上三旗包衣即皇帝亲领的镶黄、正黄及正白旗中的包衣,由专设的内务府机构加以管辖,称内务府上三旗包衣,或称内务府三旗包衣。内务府所辖汉姓包衣,除佐领下人及管领下人外,还有其会计司管辖下的庄头旗人,为屯居旗人之一种。下五旗包衣,即隶属于下五旗的诸王、贝勒、贝子、公等之包衣,所谓五旗王公府属。其中的汉姓包衣,虽然没有像上三旗内务府那样的专门管理机构,但所拥有旗鼓佐领及管领则略同于上三旗。作为汉姓包衣,他们虽为汉人出身却失去了汉人的身份与地位,也不像在八旗内自树一帜自成体系,具有独立性,所谓旗分佐领的汉军,当然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奴隶即不同于没有组织起来的旗下家奴,所谓“八旗户下人”的贱民。他们是受组织管辖,具有一般社会平民所具有的权利的特别人群。如他们拥有贱民所不具备的科举仕进的权利,有些人还因此而显赫。其中内务府上三旗包衣,属皇帝的家奴,非同一般。其中能直接伺候皇帝者,往往受到青睐,被远派地方,委以重任。他们仕一群特殊存在于清代社会的“非贱民的奴仆”。有一点不变的是他们的汉姓(尽管其中有些人已不再使用汉姓、汉名,但他们汉姓人的身份却无法改变),他们是名副其实的八旗满洲中的汉姓人。
汉军产生则在汉姓包衣之后。当初设八旗时,建州统治者为统兵征战及保证兵源,曾将治下的汉人壮丁。投降过来的明朝官兵,以及俘获的汉人兵丁,编入八旗之内为八旗士兵,初成16个汉人牛录,均附属于八旗满洲之内,由满洲大臣统领。凡编入牛录的汉人丁壮身份不同于奴仆包衣。尽管如此,但仍被满洲主子当做奴仆对待,“差徭繁重”,人身难得保障,甚至连“官员病故,其妻子皆给贝勒家为奴”。因而,其愤懑与抵触情绪相当严重。当时的后金统治者皇太极深悉此情。遂开始将汉人官兵从八旗满洲中抽出而独立编旗(固山),设官统辖,使之自成体系。据清官书所载,天聪七年(1633)七月,皇太极“诏于八旗满洲佐领(牛录)分出汉人一千五百八十户,每十丁授绵甲一”,乃编汉人为一固山,即一旗,名“乌真超哈”意即重兵,乃使用火器之兵。固山额真为马光远。此为八旗汉军之始。以后,因明清战争升级,降兵降将渐多,兵源扩大,汉军的规模亦随之发展扩大。崇德二年(1637)七月,“分汉军为两旗”,继继续“照满洲例,编壮丁为牛录”,固山额真为石廷柱、马光远。四年(1639)六月,又扩分汉军二旗为四旗,固山额真为马光远、石廷柱、王世选、巴彦。七年(1642)六月,又将设有四旗的汉军,扩编为八旗,其固山额真为祖泽润、刘之源、吴守进、金砺、佟图赖、石廷柱、巴彦及墨尔根侍卫李国翰。至此八旗汉军体系完整建立。这比八旗初创的乙卯年(万历四十三年,1615)晚了二十七年。八旗满洲、蒙古及汉军各以八个旗并立而存,八旗制度从此完善起来。以后不论汉军的规模如何扩大,但八旗在满洲主子牢牢控制下的三级管理体制不变,汉军作为旗分佐领效命于国家之身份地位及权利义务不变。
据乾隆四年成书的《八旗通志》所载,内务府上三旗包衣佐领中之旗鼓佐领,即满洲旗分内之包衣汉姓佐领共18个,属“初编”的,即清入关前编立的共10个,而康熙年间“编立”或“分立”的共8个;八旗汉军佐领共270个,属入关前编设的为161个,入关后增设的为109个。其中顺治年间增设的为46个、康熙年间增设的为59个、雍正年间增设的为4个。有明确记载其来历的共57个,其构成的主要成分为入关前后的降兵降将。这个事实反映和说明了不论八旗包衣汉姓还是八旗汉军,在清兵入关之后特别世顺康时期仍处在发展和壮大阶段。
王一屏,先世本满洲,姓完颜氏。为明千总,归附后,隶正红旗汉军。
石廷柱,辽东人。先世居苏完,姓瓜尔佳氏。明成化间,其祖布哈,为建州左卫指挥。布哈生阿尔松阿,嘉靖中袭职。阿尔松阿生石翰,移家辽东,遂以“石”为氏。隶正白旗汉军。
至于在战争中俘虏中朝鲜、俄罗斯、回、藏、蒙等族人,都编入包衣,或属内务府或属下五旗王公,极个别编入满洲或蒙古八旗。
我姓于,是满族,百度说满族于氏是正白旗与正蓝旗的包衣 这个包衣是什么意思
包衣,一般指包衣阿哈,在满语里是家奴的意思。包衣是家的意思,阿哈是奴才的意思,包衣阿哈是清代八旗组织内部的一种人身领属制度,为八旗贵族所有,从事家务和生产劳动,其中一些包衣因受宠而显贵,如曹雪芹家族。
正白旗与正蓝旗的包衣意指:正白旗与正蓝旗旗下的奴才。正白旗与正蓝旗均属于满清八旗,其它六旗分别是:正黄旗、镶黄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
扩展资料:
内务府包衣人是一种身份极为特殊的清代封建社会的畸形产物,也是满洲早期比较原始性阶段的社会的遗迹。内府包衣,在最高统治集团之内,是被压迫、被剥削的受害者,而在那集团之外,却又是进行压迫、剥削的害人者。
一方面,他们的身份至微极贱,而另一方面又呼吸通帝座,反而可以比别种人更容易地升官发财、假权作势,他们的富贵荣华,实际享受,比之一般大官巨卿,有时并无逊色。
如康熙帝的德妃、雍正帝的生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就是满洲正黄旗包衣,乾隆帝的令皇贵妃即嘉庆帝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就是抬旗入满洲镶黄旗的内务府正黄旗包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包衣阿哈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八旗
正白旗与正蓝旗的包衣意指:正白旗与正蓝旗旗下的奴才。正白旗与正蓝旗均属于满清八旗,其它六旗分别是:正黄旗、镶黄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
扩展资料:
内务府包衣人是一种身份极为特殊的清代封建社会的畸形产物,也是满洲早期比较原始性阶段的社会的遗迹。内府包衣,在最高统治集团之内,是被压迫、被剥削的受害者,而在那集团之外,却又是进行压迫、剥削的害人者。
一方面,他们的身份至微极贱,而另一方面又呼吸通帝座,反而可以比别种人更容易地升官发财、假权作势,他们的富贵荣华,实际享受,比之一般大官巨卿,有时并无逊色。
如康熙帝的德妃、雍正帝的生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就是满洲正黄旗包衣,乾隆帝的令皇贵妃即嘉庆帝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就是抬旗入满洲镶黄旗的内务府正黄旗包衣。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包衣阿哈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八旗
),意即(家的),指某人的私属。包衣代表人的一个身份,在满族的社会中,包衣除了可视作家人的一部外,同时,亦可视作奴仆。在满文另有一个名词,也是奴隶的含义,阿哈(aha)。在清朝实际意思上,分二个方面:一方面,包衣是满族氏族社会的家奴。另一个方面,包衣是清朝统治阶层的臣子。满洲圈占以后,清朝统治阶层分给八旗贵族,军官,及士兵。贵族,军官用包衣耕种,包衣是俘虏,买卖,投充来的家奴。这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是对社会一种倒退的现象。文学家曹雪芹的先祖就是被后金虏获的汉衣包奴。
我姓江,祖上据说是满洲正黄旗的,我想问下高人,知道江姓的话满洲的姓氏是什么?
如标题所示满洲八旗内的江姓来源有三:一是加入满洲八旗的尼堪(汉族)姓氏江氏,隶正黄旗;一是加入满洲八旗的高丽(朝鲜)姓氏江氏,隶正黄旗包衣;一是加入满洲八旗的蒙古姓氏江吉氏所改,隶正蓝旗。
汉族江氏,隶满洲正黄旗。世居三台地方。猷恭,是最初归附者。其玄孙三阳泰,任骁骑校。
朝鲜江氏,隶满洲正黄旗包衣。世居得州地方。桂义,天聪年间归附。其曾孙七十,原任主事。
蒙古江氏,系由江吉氏所改,隶满洲正蓝旗。世居布尔哈图城地方。萨喇,正蓝旗人,是最初归附的江吉氏族人。
=======================
如果说是满洲正黄旗正身旗人而非包衣的话,那么是加入满洲八旗的汉族江姓,因为朝鲜江氏是正黄旗的包衣。
有个可能请看看满族的冮姓介绍,有可能你家是在迁徙或口口相传中,或者在满音汉译的过程中出了错。原属于满洲镶红旗,历史上没有能随满清王朝入关,
请提供你的世居地址,如果是在东北,冮姓的可能极大,如果是关内就……
索姓满族八旗中哪个旗的
我姓索 应该是索绰罗氏的 想知道祖上氏八旗中哪个旗的 请详细说明 谢谢了先~八旗不是按姓氏来分的,是军队的性质,满族人可以加入。所以只按照一个姓氏无法知道加入的是哪个旗的。可以肯定的是索姓(索绰罗氏)是满族八大姓。
八大姓指的是大清王朝时满族的八个显赫的姓氏。分别是佟(佟佳氏),关(瓜尔佳氏),马(马佳氏),索(索绰罗氏),赫(赫舍里氏),富(富察氏),那(那拉氏),郎(钮祜禄氏)八姓,俗呼"满洲八大姓"。
扩展资料:
历史上的索绰罗氏:
咸丰帝后宫中有一个贵妃也是宫女出身的,从一个宫女慢慢变成了贵妃,她就是索绰罗氏,史称婉贵妃。
属内务府正白旗包衣,在包衣世家中,她所出生的索绰罗氏一族算是比较有名的,因为他们中读书特别厉害的人较多,几乎每届科举排名较前的一栏里都能看到索绰罗氏族人身影,民间百姓用“四世五翰林”来夸奖他们。
虽然背景上不算太优异,但索绰罗氏本人的条件还是很出色的,要外貌有外貌,要才华有才华,仅凭这些就足以让她吸引到咸丰帝的目光了。入宫后初次册封她就成为了婉常在,能跳过官女子和答应,直接成为常在,说明索绰罗氏是有一定本事的。
后来,经过同治帝与光绪帝两朝晋封,她终成了婉贵妃,从小宫女举步维艰走到了嫔位,然后又经历了两个朝代,安安稳稳的当上了贵妃,这样一看她的命运倒是比同时期的许多妃子都要好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满洲八大姓
世居辉发地方的索绰络氏隶属镶红旗,像一等轻车都尉松果托、副都统索林等就是。是索绰络氏中较大的一支。
世居吉林地方的索绰络氏,隶属镶白旗。其家族原来是该地一个贝勒(部落长),喀尔喀玛最早归附后金政权,编为一佐领,由其家族世管该佐领。也是索绰络氏中人数比较多的一支。
另外几支索绰络氏人数不多:
世居叶赫地方的索绰络氏,隶属镶黄旗、正黄旗或正白旗、正红旗。像佐领希佛(正白旗)、佐领谟勒(正白旗)、给事中吴理库(正红旗)。
世居讷殷地方的索绰络氏,隶属镶白旗。像云骑尉阿济根。
世居乌喇地方的索绰络氏,隶属正蓝旗或正黄旗。像云骑尉达色(正蓝旗)、郎中皂保(正黄旗)。
世居和多穆哈连地方的索绰络氏,隶属正红旗。像员外郎萨穆哈。
世居老寨子地方的索绰络氏,隶镶白旗包衣籍。如护军校外图库。
世居索绰络地方的索绰络氏,隶正白旗包衣籍。如翰林院编修观保、翰林院检讨德保。
今日岫岩的满族,大部分是康熙十七年(1678)前后经王大臣奏议,康熙帝下旨,携眷属从盛京(今沈阳)来到岫岩驻防者的后裔。
岫岩满族中属 满洲八旗 的主要有以下姓氏及分布:
哨子河乡曹氏(索绰罗氏):长白山五道沟人,隶镶红旗,其京始祖(即在北京的始祖)松吾突,为一等轻车都尉。而松吾突之父索长阿,系努尔哈赤祖父觉昌安之三哥,故曹氏为“红带子”(按清制,凡清太祖努尔哈赤之父塔克世以后支派为“宗室”,束金黄带子,号“黄带子”;凡清太祖之祖父觉昌安以上支派称“觉罗”,束红带子,号“红带子”)。康熙三年(1664)三月,松吾突之三子舒力突自北京拨至岫岩,为防御。按曹氏谱系,应为爱新觉罗氏,但为什么改索绰罗氏则不得而知。而索绰罗氏又为什么姓曹,则有一个传说:有一次,官兵追来,其祖先藏到马槽子底下。官兵问:姓什么?祖先急中生智回答姓曹。从此他们就由索姓改为曹姓了。曹氏行辈由京排列为二十八字诗:松舒坦哈满额春,文麟昌瑞玉珠珍,祥光景泰承华宝,德盛材奎凤图斌。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