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王和王爷有什么区别?之,亲王是古代最高爵位(皇帝不算爵位),郡王是仅次于亲王的爵位。如果亲王和郡王有自己的封国封地,则可以称藩...
藩王和王爷有什么区别?
中国在秦朝之前是没有皇帝这个称谓的,王就是最高的称呼。但是在秦朝之后,随着秦始皇首创皇帝一词,王就降了一等,成为了一个顶级爵位,不再是最高称谓。
汉朝建立后,刘邦认为秦朝的灭亡是由于宗室力量太弱,无法保护皇帝而导致的。于是刘邦广封刘氏宗亲到全国各地当王,这些王爷有自己的封地,在封地内有任免官员和征税的权限。
刘邦分封宗室的目的是为“屏藩中央”,“藩”这个字就是指篱笆意思,寓意在中央周围建立一圈藩篱,保护中央的大宅子,因此这些有封地的王爷就叫藩王,他们的封国就叫藩国。
汉朝时期的藩王没有级别之分,不存在亲王和郡王之说,藩王的封号有地名,也有古国名,如济南王、中山王、淮南王是地名。楚王、梁王、齐王是古国名。
不过无论是地名封号还是古国名封号,其地位都是一样的,都是王,也都叫藩王。
到了西晋之后,王爵开始演变为两个等级,首次出现郡王爵,亲王和郡王开始分家,但当时亲王和郡王的区别不大。
之后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亲王和郡王的区别越来越明显,通常情况下亲王就是以古国名为封号,郡王则是以地名为封号。
唐朝时郡王曾是太子之子的封号,也可以用来加封功臣,例如平定安史之乱的郭子仪就被加封为汾阳郡王。但是功臣所获得的郡王爵位不能世袭,后来必须降为国公袭爵。
到了宋朝时,郡王成为皇子的封爵,功臣也可封郡王,但与唐朝一样,功臣的郡王爵位不能世袭。
元朝时对于王爵分封泛滥,无论是亲王还是郡王,含金量都大幅下降。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承接宋朝的礼制,规定除太子以外,其他皇子皆封亲王,以古国名为封号,例如明成祖朱棣在靖难之役以前的封爵就是燕王,正式封号是“燕国国王”。
至于郡王,明代的郡王爵位是封给亲王的儿子。除了世子以外,亲王其他诸子皆封郡王,以亲王封国内的郡县地名为封。
当然,明朝的郡王也可以赐给功臣,但还是那句话,异姓王不能世袭,子孙要降爵一等,以公爵传世。
截止到明朝,历朝历代的亲王都是有封地的,类似于西周时期的分封天下,只不过自从西晋之后,地方上的亲王、郡王都没有了实权。
秦汉以前,王是天子的称号,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觉得上古的三皇五帝也不如自己,就将皇和帝合成一个词,作为自己的称号,从此皇帝成为天子的称号,王成了第一等的爵位,后来又渐渐分成一等的亲王和二等的郡王。
清代之前,所有的王爷都是藩王,王爷都有自己的封地,封号一般就是自己封地的名称。王爷在受封后,一般都会前往封地,负责封地的治理,相当于自己封地的皇帝。明代靖难之役后,朱棣汲取教训,规定藩王只就藩,但没有军政大权。清代吸取之前历代的教训,给王爷的封号不再使用地名,而是用褒义词,比如礼亲王、肃亲王、睿亲王。清初的三藩是满族为了统一天下,收买汉人的结果,康熙时期也全部裁撤了。
皇帝的叔伯,兄弟和儿子都是亲王,是王爷但不一定是藩王,
在名义上仍属于天子的地方势力首领,或者由天子册封某地区的首领(此地首领将土地献上,然后天子再将土地册封给他)。
王爷,封建时代尊称有王爵封号的人。不一定是王公贵族出身。
亲王、藩王和郡王的区别在哪里,它们是怎么来的?
看历史剧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听到亲王,藩王或者郡王这样的称呼,这些王的地位都是要次于皇帝的位置的,但是和皇帝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人们对于这几种王的区别却理解的并不是很是深入,毕竟一个时期皇帝只能有一个,但是却有各种各样的王爷,那么这些王爷究竟有什么样的区别,我们应该怎么来区分他们呢?现在我们就来详细的分析一下。
一、藩王是一个统称。和亲王郡王的爵位称呼不同的是,藩王是一个统称,是指有很大的独立性的王爷,虽然在名义上是属于中央王朝几圈的藩属国,是皇帝任命的诸侯王,但是实际上他们却是有很大的独立性的。他们在自己的藩属国内部可以设置王爵,有不小的领土。举个例子来说,古代的朝鲜国王,就可以称之为一个藩王,还有明朝的燕王,辽王,也可以称之为藩王,但是他们的独立性是没有朝鲜王那么强大的。
二、亲王皇子和皇兄弟,郡王是皇太子之子。亲王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因为在两汉的时候,爵位分为王位和候位,是没有亲王的,但是到了西晋,王爵又分为了亲王和郡王,亲王指的就是皇子,也就是皇帝的兄弟们。而郡王呢,则要小一个辈分,通常是指皇太子之子的封号。
三、从名号上来区分。到了隋朝,皇帝的叔伯,兄弟和儿子都是亲王,但是到了唐朝,黄旗的兄弟皇子为亲王。通常情况下,一个字的王号就是亲王,两个字的就是郡王。像是秦王李世民。剩下的所有王的爵位都是被称为和硕亲王。也是皇亲国戚,但是可能跟皇帝的血缘关系又远了一步吧。
藩王始于西汉,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册封诸侯王拱卫皇室。
亲王和郡王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王爵分为亲王、郡王两等,亲王专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为皇太子之子的封号。
关于皇帝儿子的称谓
就是皇帝的儿子,在太子还没受封之前,他被称作XX殿下,这个XX是什么?比如说汉王朱高煦,在还没封汉王之前,朝中大臣跪拜时称呼啥?在清朝,册封太子前一般叫阿哥。对于“太子”不同朝代有不同的称谓。
1、一般来说皇子长到一定年纪后就封王(一般为亲王级),所以可以称呼封号,或者殿下、大王(王爷这个称呼明代中期以前基本不存在)
2、一旦封王,是否就藩要看朝代,例如汉代、晋代还有中唐以前的唐代、明代,藩王都是正式出藩的,也就是到相应的封地去。至于唐代玄宗开始,皇子一律留居京城,宋代也是,此时封号只是象征性的,不享有实际的封地。
3、对皇子的称呼,也不像现在影视剧中一律称“阿哥”。在清代对皇子的称呼不同身份是有区别的,“阿哥”是大臣们对皇子的称谓,内务府官员和太监一律按皇子的排行称“爷”。书面行文则按排行称“皇几子”。
扩展资料:商周时期天子及诸侯的法定继承人,称太子或世子。两汉,皇帝与诸侯王的继承人皆称“太子”, 但惟皇储称“皇太子”。汉以后,诸侯王的继承人改称“世子”,“太子”成为了皇位继承人独有的称呼。
封建社会的太子,其地位仅次于皇帝,拥有监国的权利,并拥有类似于朝廷的东宫官。需要指出的是,“太子”并非与生俱来的身份,而是皇帝赋予的身份。只有获得“册封”(见下),才会取得太子的身份。
皇帝女儿的称呼:
皇帝的女儿称公主,皇帝的姐妹称长公主,皇帝的姑妈称大长公主,或者太主。这是个辈分问题,随着不同的皇帝登基,公主们也会有不同的封号。
举个例子,汉武帝的时候,汉武帝刘彻的姐姐平阳在刘彻父亲在位的时候称平阳公主,刘彻即位后就应该称呼为平阳长公主,而刘彻的姑妈,也是刘彻第一任皇后陈阿娇的母亲,被称为馆陶大长公主,因为馆陶大长公主的母亲,也就是刘彻的奶奶姓窦,所以馆陶大长公主也称窦太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子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在清宫里混要懂的7个规矩
在清朝,册封太子前一般叫阿哥。对于“太子”不同朝代有不同的称谓。
1、一般来说皇子长到一定年纪后就封王(一般为亲王级),所以可以称呼封号,或者殿下、大王(王爷这个称呼明代中期以前基本不存在)
2、一旦封王,是否就藩要看朝代,例如汉代、晋代还有中唐以前的唐代、明代,藩王都是正式出藩的,也就是到相应的封地去。至于唐代玄宗开始,皇子一律留居京城,宋代也是,此时封号只是象征性的,不享有实际的封地。
3、在清朝时期,皇子被称为阿哥。
4、太子,是中国古代帝王的继任者的称谓,被定为王位、皇位继位者的人。需要注意的是秦始皇之前的太子,不能称皇太子,仅帝制时代的太子,才可称皇太子。
扩展资料:
商周时期天子及诸侯的法定继承人,称太子或世子。两汉,皇帝与诸侯王的继承人皆称“太子”, 但惟皇储称“皇太子”。汉以后,诸侯王的继承人改称“世子”,“太子”成为了皇位继承人独有的称呼。
封建社会的太子,其地位仅次于皇帝,拥有监国的权利,并拥有类似于朝廷的东宫官。需要指出的是,“太子”并非与生俱来的身份,而是皇帝赋予的身份。只有获得“册封”(见下),才会取得太子的身份。
因被册封者与皇帝关系的不同,与太子类似的的称谓有“太孙“、”太叔“、”太弟”等。太子多为皇帝的儿子,少数为皇帝的侄子或养子。元代不谙中原礼法,闹了弟弟是哥哥“太子”的笑话。
在金元时代,并非继承人的皇子有时也会被称为“太子”,如“四太子兀术(仅为皇子)”,这是民间俗称,并非制度如此。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太子
等皇上的儿子长大到一定年龄的时候,皇上就会给他分领地,就是那地方就是他的属地,也用地名称为王爷,比如说李世民的儿子李恪,她的封地在四川,所以称蜀王,那时才能称为王爷,清朝就不用什么王了一般都是叫爷或者阿哥,清朝没封地这个制度。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