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比较中国古代土地兼并与英国圈地运动有个区别和相同点??谢谢了知道的说下一个是封建地主行为,唐朝土地兼并的原因土地兼并,是指土地...
试比较中国古代土地兼并与英国圈地运动有个区别和相同点??
谢谢了知道的说下唐朝土地兼并的原因
封建社会的经济形态是自然经济。这种经济形态的特点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分散的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它是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经济基础。这种经济基础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土地的私有和允许自由买卖。由于自然经济的实质就是农业经济,封建统治阶级出于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必然维护其统治的经济基础,必然维护农业经济,因而提出了“以农业为根本”的思想,作为主要的经济指导思想,这种经济指导思想表现为经济政策上的“重农抑商”行为。重视农业的发展,本身无可厚非,相反,它有利于农民的生产、生活的安定,有利于封建国家经济的发展,但是,抑制商业却严重阻碍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在这种经济政策下,原本成为社会经济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的商业成为“末业”、成为被人瞧不起的下等职业,经营商业都被认为是“操手游食之徒”,封建统治者向其征收重税,迫使他们从事“本业”。在这种情况下,土地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封建社会个人财富的象征,官僚、地主甚至包括经营有方、略有盈余而致富的个别农民,都把土地作为唯一的投资对象,纷纷买田置地。于是乎,越有钱者,土地占有量就越大;土地占有量越大,收取的地租就越多;收取的地租越多,个人的财富就越多。所有获得的财富除一部分用于消费外,其余部分就再用来买田置地,以维持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如此循环,造成了土地兼并现象愈演愈烈,最终是大地主、大官僚广置美宅良田,而占人口绝对多数的农民却无“立锥之地”,社会财富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
原始积累
primitive accumulation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前的历史阶段中,通过暴力使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由此使货币财富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经济条件:①必须拥有大量的有人身自由的但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的劳动者,这些劳动者就是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②必须在少数人手中集中了大量的、为进行资本主义生产所必需的货币财富。单纯依靠小生产者的分化方法来形成这两个条件,必然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能适应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求。因而新兴的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封建贵族,使用暴力手段,加速了这两个条件的形成,从而加速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以暴力方式剥夺劳动者而实现的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提供了最初的和必要的前提。
对农业生产者即农民土地的剥夺,是原始积累的基础。在英国,这个过程进行得最彻底、最典型。15世纪末,英国的毛纺织业已成为当时发展最快的生产部门,产品拥有广阔的国内外市场。毛纺织业的发展迅速扩大了对羊毛的需求,羊毛的价格上涨,养羊业成了极为有利可图的生产部门。大地主和农场经营主除了把自己已有的耕地变成牧场外,还用暴力掠夺公有地和份地。他们拆毁和焚烧农舍和村庄,用栅栏和篱笆把大片土地圈起来变为牧场。这就是英国历史上最典型的“圈地运动”。与此同时,英国王朝又颁布种种血腥法律,用鞭打、烙印、监禁、割耳朵,以至判处死刑等方法,禁止农民流浪,强迫他们成为雇佣劳动者,强制地使他们接受雇佣劳动制度。
在原始积累过程中,新兴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封建贵族,还通过对殖民地人民和本国劳动人民的残酷掠夺积累起大量的货币财富,其主要手段有:推行殖民制度,贩卖黑奴,进行商业战争,发行国家公债,建立现代税收制度和保护关税制度等等。资产阶级用侵略、征服、残杀、掠夺和奴役,写下了资本主义发展史的第一页。
土地兼并原因浅析
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越来越多地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这种现象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经济史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向学生讲清楚。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土地兼并现象的呢?
首先,封建社会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造成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
我们知道,封建社会的经济形态是自然经济。这种经济形态的特点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分散的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它是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经济基础。这种经济基础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土地的私有和允许自由买卖。由于自然经济的实质就是农业经济,封建统治阶级出于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必然维护其统治的经济基础,必然维护农业经济,因而提出了“以农业为根本”的思想,作为主要的经济指导思想,这种经济指导思想表现为经济政策上的“重农抑商”行为。重视农业的发展,本身无可厚非,相反,它有利于农民的生产、生活的安定,有利于封建国家经济的发展,但是,抑制商业却严重阻碍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在这种经济政策下,原本成为社会经济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的商业成为“末业”、成为被人瞧不起的下等职业,经营商业都被认为是“操手游食之徒”,封建统治者向其征收重税,迫使他们从事“本业”。在这种情况下,土地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封建社会个人财富的象征,官僚、地主甚至包括经营有方、略有盈余而致富的个别农民,都把土地作为唯一的投资对象,纷纷买田置地。于是乎,越有钱者,土地占有量就越大;土地占有量越大,收取的地租就越多;收取的地租越多,个人的财富就越多。所有获得的财富除一部分用于消费外,其余部分就再用来买田置地,以维持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如此循环,造成了土地兼并现象愈演愈烈,最终是大地主、大官僚广置美宅良田,而占人口绝对多数的农民却无“立锥之地”,社会财富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
第二、封建中央政权的软弱是造成中国封建社会王朝末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的直接原因。
在分析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必须先弄清楚封建国家、地主、农民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弄清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才可以分析为什么“封建中央政权的软弱是造成中国封建社会王朝末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的直接原因”。
封建国家、地主、农民三者之间是一种三角关系。在这种三角关系中,他们相互之间既存在着统一性,也存在着对抗性。
封建国家与农民之间: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农民的赋税,因而国家掌握的土地越多,分配给农民的土地就有保障,那么国家所能控制的户口就越多,政府的赋税就越高。所以,正如马克思所言:皇权“具有保护小农不受其它阶级侵犯”的作用,封建国家成为农民的保护者。这是它们之间统一性的一面。
国家与地主之间:作为封建剥削者,他们的阶级利益是一致的,而统治集团本身就是由地主阶级组成的,这是它们之间的统一性一面。
地主与农民之间:也存在着统一性的一面。因为农民少地或无地,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因而地主和农民之间是相互依存的。
由于剥削阶级的本性,封建国家和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日趋加重,农民和封建国家、农民和地主之间必然存在着对抗性的一面。这种对抗性的一面表现在形式上是地主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国家对农民征收过重的赋税,引起农民的强烈反抗。而随着地主土地的日益增多,其势力日益增强,必然形成地方割据势力,直接威胁到中央政权的稳定。另外,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必然影响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因而封建国家总是通过国家机器力图限制地主的土地兼并,以限制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和保证国家机关的财政收入。这是地主和封建国家之间相对抗的一面。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封建国家、地主、农民,决定这三者之间关系的核心问题是土地问题。封建国家力图掌握更多的土地分配给农民使用以获取财政收入,而地主总是想尽办法尽可能多的占有大量土地以聚敛财富,农民则依靠租种国家和地主的土地以维持生存。在这三者之间,唯一能调节其关系的因素就是中央政权。在一个新王朝建立之初,政治清明,封建国家掌握的土地较多,控制的户口多,封建国家对农民的剥削相对较轻。而慑于国家政权的强大,地主兼并土地有所收敛,即便有,也是悄悄地、小规模地进行,广大的农民也相对的可以安居乐业。强大的中央政权对小农的保护作用得以有效体现。但是,到了王朝的中后期,随着政治腐败的日益加剧,中央政权日益遭到削弱,再加上封建国家对小农的保护毕竟是有一定限度的,地主、官僚便纷纷公开地、大规模的进行土地兼并,致使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另一方面,失地农民的增多,导致国家所控农民数量的减少,国家赋税也就相应减少;那么为了维持庞大的财政支出,封建国家必然加重对所控制的有限农户的剥削,甚至超过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程度,使这些农户不堪重负,最终将自己的土地出让给地主而去租种地主的土地以躲避封建国家的苛重赋税,这样更加剧了土地的高度集中,土地兼并愈发炽烈。随着农民与国家、地主之间矛盾的日趋加剧,导致农民起义,最终腐朽的旧王朝灭亡,同时沉重的打击了地主阶级及土地兼并现象;随着新王朝的建立,农民、地主、国家之间又在演绎着上述现象,土地兼并现象重复着这样一条规律:被限制——公开、大规模进行——被农民起义打击——被限制——公开、大规模地进行,如此循环,可示为下图:
2
4
3
1
5
其中:①是指新王朝建立之初,中央政权强大;
②是指土地兼并悄悄地、小规模进行;
③是指王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土地兼并公开地大规模进行;
④是指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
⑤是指土地兼并现象遭到农民起义的打击,旧王朝被推翻。
从上述规律的图示中,我们可以很直观地看出,中央政权的强弱与否是能否有效地遏制土地兼并的直接前提,因而,中央政权的软弱是造成封建王朝中后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的直接原因。
http://www.xtour.cn/2005-10/20051018105553.htm
是否因为重农抑商,才导致频繁出现农民起义的?
中国历史有个特别奇怪的现象,就是历史上农民起义特别频繁而且破坏性巨大,很多王朝都是被农民起义推翻的,比如秦、隋和元,另外像东汉、唐朝、明朝和清朝虽然不是直接灭于农民起义,但是也在王朝末期也被农民起义狠狠打击过。
古代中国的农民起义有多频繁呢?有学者根据《清实录》统计过清朝的农民起义,有据可查的起义就达300多次。清朝从入关算起一共持续了267年,两百多年发生三百多次农民起义,平均一年就有一次多。清朝还有持续一百多年康乾盛世,农民起义都这么频繁,其他那些治理水平不如清朝的朝代农民起义只会更频繁。
同时期的欧洲也是长期处于农业社会,但是欧洲的农民起义就屈指可数。而且欧洲即使爆发了农民起义,细究历史,欧洲的农民起义背后的主导因素也是宗教因素更多。比如爆发于德国由闵采儿领导的起义,虽然起义的主体是德国农民,但是领头人闵采儿却是神学博士,而是起义的目的也是为了宗教改革,和中国传统的农民起义大相径庭。
为什么全世界只有中国会频繁出现能推动改朝换代的农民起义呢?这其实和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有关,也可以说是重农抑商政策导致了中国农民起义频繁发生。
古代中国为什么会重农抑商
重农抑商政策最早是从商鞅变法时实施的,因为秦国要对外征战,需要大量的人口生产军粮,而且农业人口稳定便于控制,不像商人到处乱跑会扰乱社会秩序,所以商鞅就实行了最早的重农抑商政策。等秦国统一全国后,这项政策就放松了,毕竟在四川出现大商人寡妇清,说明秦朝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商人的抑制。
到了汉朝以后,汉文帝说过农民是天下之本,但是也没有采取措施抑制商人,证据就是西汉初年的商人们可以从事盐铁这两个当时利润最丰厚的行业。所以在西汉早期迅速冒出一大批富商,典型的像卓文君的父亲卓王孙就是四川地区的大富商,卓氏家族就是靠冶铁致富的。西汉初年商业发达,甚至太史公司马迁还专门为商人们写了《货殖列传》。
汉朝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是从汉武帝开始的,为了打击商人,汉武帝首先把利润最丰厚的盐铁两大行业收归国有,不许民间在染指,另外还对商人收重税,甚至鼓励人们告密来搜刮商人的财产。
汉武帝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显性的原因肯定是为了筹集军费,毕竟当时汉朝正在对匈奴作战,需要大量钱财;隐形的原因是汉武帝为了抑制从汉朝初年就愈演愈烈的土地兼并。
汉代的大商人们在历史上有个专门的名词来形容他们——豪强。由于汉初实行黄老之术,中央不会主动干预地方经济发展,所以很多大商人就乘势大量兼并土地。这些大商人在兼并土地以后,会建立庄园,雇佣农民耕种,过分的甚至会勾结地方官,隐瞒财产、土地和人口。
对于国家来说,最理想的状态肯定是希望全天下都是小农,毕竟小农单门独户没法隐藏人口和土地,不会少交税,势单力孤也不可能对政府构成威胁。但是豪强地主就不一样了,他们是有能力威胁政府的,并且豪强们习惯勾结地方官,隐瞒自己土地和人口,这就影响了国家的税收收入,所以汉武帝上台以后,就开始想办法打击这些豪强地主。
重农抑商真的能维护国家稳定吗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汉武帝在任上大力打击商人,最后的结果却和他原来的设想完全相反。可悲的是,后世的各个王朝都几乎延续了汉武帝的重农抑商政策。汉武帝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最后的结果却是导致土地兼并更加严重,当然这个后果在汉武帝一朝不明显,毕竟汉武帝是强势君主,但是在后世的其他君主治下,只要君主稍微软弱,土地兼并就会变得愈发严重。
背后的原因很简单,汉武帝抑制商人,也就是抑制商业,导致豪强们手上资金缺乏投资渠道,不能投资商业,只能把钱继续投入到土地上。而且当时土地税比商业税更低,经营土地的风险也远小于商业,所以很多大商人即使靠商业发家也会把钱投资在土地上,造成土地兼并。
豪强们兼并了农民的土地后,也会顺便雇佣农民为他们耕种。大家可能会以为这些土地被兼并的农民是起义的主力吧,事实让人大跌眼镜,这些能跟着豪强混的农民反而比较安稳。历史学家漆侠根据《汉书》做过统计,汉代的豪强活动范围一般都在长安和洛阳一带,这一地区在汉代就很少发生农民起义,而豪强较少涉足的像山东东部,河北北部等当时的边远地区反而频繁发生农民起义。
原因也很简单,选择依附豪强的农民虽然受到豪强剥削,但豪强总归会给自己人留口饭,而且豪强活动的地区毕竟比较发达,失地农民也很容易找到其他生路,不至于饿死。而那些偏远地区由于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很差,只要遇到天灾就很容易颗粒无收,在加上经济也不发达,农民在灾年找不到其他活路,就容易发生农民起义,如果恰巧王朝腐朽,农民起义就很容易蔓延全国。
不光是汉代,后世的很多起义都是这样发生的,比如著名的黄巢起义就是发源于山东,清朝的太平天国起义就是发源于偏远的太平天国。重农抑商事实上加剧了土地兼并,而且商业不发达,导致失地农民找不到其他出路,只要遇到灾年,农民为了活命只能起义。后世学习汉武帝重农抑商的朝代都跳不出这个魔咒。
重农抑商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历史最大的影响就是,古代中国始终跳不出“马尔萨斯陷阱”,王朝不断陷入周期更替的圈子。
英国是地球上最先跳出马尔萨斯陷阱的国家,靠的就是工业革命和商业推动,最关键的还是商业推动。正因为英国人积极追求商业利润,才推动英国人推进工业革命,不断进行四处扩张,进而推动了人类的科学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最终跳出了马尔萨斯陷阱。
虽然古代中国长期领先于世界,但是由于我们历史上习惯于抑制商业发展,导致我们一直陷入马尔萨斯陷阱出不来,具体表现为王朝两三百年周而复始的更替——王朝建立之初,刚经历战乱,人少地多,国家可以把土地平均分配,让大家休养生息,等休养个四五十年,就会出现盛世,慢慢随着人口增长,粮食就供应不上,国家开始动荡,瘟疫和起义就开始流行,王朝也走入末路灭亡。
我们古代的很多先贤也很早就察觉了这个现象,最早是汉代的贾谊,但是贾谊认为
既然人口增长导致了粮食不足,那大家就不应该去搞商业,而应该督促更多的人去耕种土地养活自己。贾谊的方法很符合直觉判断,所以这个解决人口增长与资源不匹配的办法一直沿用到清朝。雍正皇帝就说过,集市上多一个商人,农田里就少一个农民,所以应该重农抑商,而这种办法恰巧掐断了古代中国跳出马尔萨斯陷阱的路。不能发展商业,就不能因为追求利润催化出工业革命,生产效率不能提升,所以古代中国一直在低水平上发展,积累到最后被西方列强欺负了100年。
1800年左右,英国开始走上了工业化道路,开始引领世界,而中国的山东、河南、河北。广西、云南等地相继发生饥荒,引发了农民起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大分流。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汉武帝本为了抑制豪强安定国家搞出来的重农抑商政策,竟然成了频繁引发农民起义的根源,这个结果肯定是汉武帝制定政策的时候没想到的。
为什么会发生革命?尤其是中国历史上的那些
天灾?还是人祸,是因为有压迫有剥削吗?土地兼并产生的根源是土地私人所有,土地自由买卖。土地私有相比“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进步的,更能调动农业生产积极性,但贫富分化后土地必然集中于少部分人之手,是为“土地兼并”。
本来土地兼并是资本原始积累的一种重要手段,与英国“圈地运动”是一回事,英国失去土地的劳动力进入城市,进入手工业工厂,使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但中国重农抑商的传统使脱离土地的劳动力找不到出路,沦为流民,天灾使小农破产加速,社会动荡加剧,当流民增加到一定程度,农民战争就爆发了,旧王朝推翻,新王朝建立,人口锐减,地主逃亡后的土地被国家均分给无地农民,然后再走一遍原来的过程,往复无限。
所以两千年来我们一直在原地绕圈子,迟迟进入不了资本主义社会。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