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除农业税后,农民人均收入增加多少?想让他增加多少就能增加多少!!!就看政府想让他增加多少了!!!!关键的是那些都是虚假的数字!...
废除农业税后,农民人均收入增加多少?
想让他增加多少就能增加多少!!!
就看政府想让他增加多少了!!!!
关键的是那些都是虚假的数字!!!
费改税以来农民实际从事种植业所得的收入
不但没有增加,反倒是减少了很多
这其中有很多方面的
政府从农民身上确实少收入很多
而且每年还有粮食直补资金补贴种粮农民
但这些根本不解决多少问题
农民从事种植业的原材料全都涨了几倍
粮食价格却略有下降
想让农民增收
还有很长的路
还要很长的时间
也许,
这个时间不会很快来到
从古至今,哪朝哪代也不可能让农民富起来
听说公务员马上又要涨工资了
一个乡镇的小干部
(不管是公务员还是事业的)
一个月的工资就是一个农民两年的收入
一个乡镇的小干部的一顿饭钱就要
一千多元!!!
那可能是一个农民忙碌一年换来的
碰上小灾之年
连一千也得不到
………………………………
就看政府想让他增加多少了!!!!
关键的是那些都是虚假的数字!!!
费改税以来农民实际从事种植业所得的收入
不但没有增加,反倒是减少了很多
这其中有很多方面的
政府从农民身上确实少收入很多
而且每年还有粮食直补资金补贴种粮农民
但这些根本不解决多少问题
农民从事种植业的原材料全都涨了几倍
粮食价格却略有下降
想让农民增收
还有很长的路
还要很长的时间
也许,
这个时间不会很快来到
从古至今,哪朝哪代也不可能让农民富起来
听说公务员马上又要涨工资了
一个乡镇的小干部
(不管是公务员还是事业的)
一个月的工资就是一个农民两年的收入
一个乡镇的小干部的一顿饭钱就要
一千多元!!!
那可能是一个农民忙碌一年换来的
碰上小灾之年
连一千也得不到
………………………………
500亿除以8亿,自己算一下。
其实最重要的不是农业税,
只是宣传上将农业税一点再点,
就显得很夸张了~
农民真苦,
农民真累,
农民真无权,
任何人都可以巧立名目去欺负他们,
连个村长都,,,
唉,事情就是这样。
如果农民真的不要给他们一点负担,
不要他们交一点钱,
那我,
现在让我死都甘心!
只是宣传上将农业税一点再点,
就显得很夸张了~
农民真苦,
农民真累,
农民真无权,
任何人都可以巧立名目去欺负他们,
连个村长都,,,
唉,事情就是这样。
如果农民真的不要给他们一点负担,
不要他们交一点钱,
那我,
现在让我死都甘心!
我们老师说,从古至今,农业税不可能从根本上消失,就算没有了税,也会以其它的形式加重于农民,政府现在这样做有什么用呢?农民还是穷,买肥料都买不起呢.哪个国家又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呀
500亿除以8亿
哎没办法呀,中国也就这个样了,整天唱大戏,说一套做一套,什么都是表面上的虚假的。
关于农业税遗留问题
本人家穷人丑,一米四九……呵呵~~开玩笑~~~rnrn回归正题,在国家取消农业税之前,家里贫穷,没钱上交,遂欠下村里部分税款。现在收到通知单要交陈年旧税,请问符合现在的法律规定么?rnrn谢谢! 农业税遗留问题:
1、土地纠纷增多。
免征农业税后,我市出现了农民“要地热”。由此引发了许多土地纠纷。主要由于:一是在落实承包责任制之后出生的人口按“等轮子”的办法没有得到承包地;二是结婚迁入的人员没有得到承包地;三是结婚迁出之后,由于对方落实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比南川市早而在对方没有得到承包地;四是以前由于全家外出没有人耕种土地,又无法联系上而导致土地撂荒之后,农业社将其承包地落实给另外的农户承包;五是农户之间相互换地耕种,没有形成书面合同,一方以土地使用证或经营权证落实给自己的为依据要求换回来;六是在征收农业税时,觉得种地没有效益,自愿将承包地交回农业社而没有形成书面依据,现在又要求还给原来的承包地;七是在实行“大稳定、小调整”的时候被拐卖出去的人员,由于长时间无音信,农业社已经将其承包地调整给其他人承包,现在又被解救回来了,要求农业社返还承包地或者重新划给其承包地。然而,农业社已经把已有的耕地全部落实到农户承包经营,根本没有土地来满足这些农户经营承包地的要求,致使矛盾日益加剧,有的甚至大动干戈,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2、农业税及统筹提留遗留问题急需解决。
到目前为止,有相当一部分农户还有欠交的农业税及乡(镇)统筹费和村提留款;部分乡村干部为了完成当时的上交农业税及乡(镇)统筹费,在没有对农户收齐的情况下,自己出钱垫交或以个人名义在银行(信用社)贷款上交,而在免征农业税之后,要收回这部分垫支的钱就成了非常困难的事。并且,原来的村干部由于工作需要,有相当一部分已经没有再任职,常常去找现任的村干部闹着要回以前垫支的款项,而现在的村集体没有资金来偿还这部分债务,这样,就出现了新、旧村干部之间的矛盾,随着这种垫支款项不能偿还的时间的推移,这种矛盾日益加深,致使村干部在落实工作时,有垫支款项的前任村干部和他们唱“对台戏”,导致部分农民也跟着前任村干部起哄,影响了农村工作的正常开展。
3、农村公益事业较以前更难开展。
农村税费改革时,明确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来进行,然而现时的情况是“一事一议”根本没有办法实施,让农民投工投劳也不现实。客观上讲,由于外出务工人员较多,无法让在家的人投工投劳;而出资更是没法实施,主要是在家劳动的基本是老弱、妇女,既没有钱来出资,也没有办法去议农村公益事业项目。造成农村公益事业的开展完全靠各级财政的投入才能得以实施,致使公益设施严重滞后,制约着农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4、用农税来调整利益关系而修建的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出现新的问题。
落实家庭承包责任制之后,为了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各地根据实际,修建了一些乡村道路和引水渠等公益设施。而这些工程都是在没有免征农业税的时候形成的,实施工程时占用的耕地,没有对被占用耕地的农户用土地进行调整平衡,采取的是在下达农业税任务的时候以少交或不交农业税来调平。免征农业税后,被占用耕地的农户,要求退还或补齐被占用的耕地;而农业社根本没有未承包的耕地来补给这些农户,采取每户抽出一部分承包地来补给这些农户也不现实。一是农户都不愿划出承包地;二是每户划出一部分承包地太零碎,原被占地的农户也不愿意耕种这样零碎的土地。然而,他们整天找农业社要地也得不到解决和落实,形成新的矛盾,也影响了这些公益设施的正常维修,致使有的已经破旧不堪,无法使用。从而,使已有的公益设施也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5、农民参与社会事业的意识淡漠。
免征农业税后,乡镇及村的干部与农民的联系更加松散,农民对村社集体事业关心得更少,与乡镇和村干部的交流也更少了,使农民参与社会的意识更加淡漠。客观上形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顾去找钱”,长此以往,会使农民把相关政策置于脑后,对村社集体失去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6、乡镇及村社的运转更加困难。
我市多数乡镇的财政税收以前主要靠农业税,工商税收很少;免征农业税后,财政收入的渠道更窄小,而转移支付由于种种原因,到位的时间也滞后,乡镇在转移支付没到位时的运转处于较为艰难的境地。
7、乡村债务化解的难度加大。
债务有的是以前兴建公益事业形成,有的是垫支上交款项形成,有的是兴办企业形成,有的是下欠村干部的误工补助,有的是下欠原任村干部的退职费及误工补助形成。免征农业税后村级没有收入来源,造成债务无从化解。
1、土地纠纷增多。
免征农业税后,我市出现了农民“要地热”。由此引发了许多土地纠纷。主要由于:一是在落实承包责任制之后出生的人口按“等轮子”的办法没有得到承包地;二是结婚迁入的人员没有得到承包地;三是结婚迁出之后,由于对方落实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比南川市早而在对方没有得到承包地;四是以前由于全家外出没有人耕种土地,又无法联系上而导致土地撂荒之后,农业社将其承包地落实给另外的农户承包;五是农户之间相互换地耕种,没有形成书面合同,一方以土地使用证或经营权证落实给自己的为依据要求换回来;六是在征收农业税时,觉得种地没有效益,自愿将承包地交回农业社而没有形成书面依据,现在又要求还给原来的承包地;七是在实行“大稳定、小调整”的时候被拐卖出去的人员,由于长时间无音信,农业社已经将其承包地调整给其他人承包,现在又被解救回来了,要求农业社返还承包地或者重新划给其承包地。然而,农业社已经把已有的耕地全部落实到农户承包经营,根本没有土地来满足这些农户经营承包地的要求,致使矛盾日益加剧,有的甚至大动干戈,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2、农业税及统筹提留遗留问题急需解决。
到目前为止,有相当一部分农户还有欠交的农业税及乡(镇)统筹费和村提留款;部分乡村干部为了完成当时的上交农业税及乡(镇)统筹费,在没有对农户收齐的情况下,自己出钱垫交或以个人名义在银行(信用社)贷款上交,而在免征农业税之后,要收回这部分垫支的钱就成了非常困难的事。并且,原来的村干部由于工作需要,有相当一部分已经没有再任职,常常去找现任的村干部闹着要回以前垫支的款项,而现在的村集体没有资金来偿还这部分债务,这样,就出现了新、旧村干部之间的矛盾,随着这种垫支款项不能偿还的时间的推移,这种矛盾日益加深,致使村干部在落实工作时,有垫支款项的前任村干部和他们唱“对台戏”,导致部分农民也跟着前任村干部起哄,影响了农村工作的正常开展。
3、农村公益事业较以前更难开展。
农村税费改革时,明确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来进行,然而现时的情况是“一事一议”根本没有办法实施,让农民投工投劳也不现实。客观上讲,由于外出务工人员较多,无法让在家的人投工投劳;而出资更是没法实施,主要是在家劳动的基本是老弱、妇女,既没有钱来出资,也没有办法去议农村公益事业项目。造成农村公益事业的开展完全靠各级财政的投入才能得以实施,致使公益设施严重滞后,制约着农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4、用农税来调整利益关系而修建的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出现新的问题。
落实家庭承包责任制之后,为了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各地根据实际,修建了一些乡村道路和引水渠等公益设施。而这些工程都是在没有免征农业税的时候形成的,实施工程时占用的耕地,没有对被占用耕地的农户用土地进行调整平衡,采取的是在下达农业税任务的时候以少交或不交农业税来调平。免征农业税后,被占用耕地的农户,要求退还或补齐被占用的耕地;而农业社根本没有未承包的耕地来补给这些农户,采取每户抽出一部分承包地来补给这些农户也不现实。一是农户都不愿划出承包地;二是每户划出一部分承包地太零碎,原被占地的农户也不愿意耕种这样零碎的土地。然而,他们整天找农业社要地也得不到解决和落实,形成新的矛盾,也影响了这些公益设施的正常维修,致使有的已经破旧不堪,无法使用。从而,使已有的公益设施也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5、农民参与社会事业的意识淡漠。
免征农业税后,乡镇及村的干部与农民的联系更加松散,农民对村社集体事业关心得更少,与乡镇和村干部的交流也更少了,使农民参与社会的意识更加淡漠。客观上形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顾去找钱”,长此以往,会使农民把相关政策置于脑后,对村社集体失去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6、乡镇及村社的运转更加困难。
我市多数乡镇的财政税收以前主要靠农业税,工商税收很少;免征农业税后,财政收入的渠道更窄小,而转移支付由于种种原因,到位的时间也滞后,乡镇在转移支付没到位时的运转处于较为艰难的境地。
7、乡村债务化解的难度加大。
债务有的是以前兴建公益事业形成,有的是垫支上交款项形成,有的是兴办企业形成,有的是下欠村干部的误工补助,有的是下欠原任村干部的退职费及误工补助形成。免征农业税后村级没有收入来源,造成债务无从化解。
国家免除农业税之后,
一些以前拖欠农业税的村民也不必要补交所欠的税款
但是 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 有些地方你不把以前的欠款交齐 他就不给你发各种补助 或者直接从补助中扣除你所欠款
这显然是不和法律规定的, 但是还是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
因为这类农业税免除后的遗留问题
农业税免除后一些村的债务出现问题,以前每年本来应该是镇政府履行的收农业税的义务,都让各个村自行收缴,而且一定要全额完成,于是一些村委在小部分困难村民没有上缴农业税的情况下,为了完成镇里的任务,自行外借款额补足农业税的完全上缴,且年复一年。然而,国家免除农业税之后,一些以前拖欠农业税的村民也不必要补交所欠的税款,镇里也不过问,可是,村委不能再去要求村民把没有了交上的税补交,于是村里债务上出现危机,以前用于补农业税缺口的所借资金无处讨要,镇里由于免了农业税,经费也紧张,对于村里的因农业税问题外借的资金不闻不问,事不关己,可苦了一些村委的干部,资金无处申诉,难道要这些勤勤恳恳为国家收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村里干部自己负担这笔资金吗?难道要这些人自己去负担农业税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吗?因为村委是一个自治组织,村委借款补农业税缺口都是凭村委兼个人信誉去借款的,不可能欠债不还吧!!其中还存在不同现象,如果在免农业税当口刚好换界的村就情况更复杂了,新村委不认前村委的帐,对前任负债一慨不理,镇政府的一点补偿款也留作己用,没有换界的村委只有从镇政府里的补偿一点点还!
这些情况在基层农村都很普遍!
希望能帮到你
一些以前拖欠农业税的村民也不必要补交所欠的税款
但是 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 有些地方你不把以前的欠款交齐 他就不给你发各种补助 或者直接从补助中扣除你所欠款
这显然是不和法律规定的, 但是还是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
因为这类农业税免除后的遗留问题
农业税免除后一些村的债务出现问题,以前每年本来应该是镇政府履行的收农业税的义务,都让各个村自行收缴,而且一定要全额完成,于是一些村委在小部分困难村民没有上缴农业税的情况下,为了完成镇里的任务,自行外借款额补足农业税的完全上缴,且年复一年。然而,国家免除农业税之后,一些以前拖欠农业税的村民也不必要补交所欠的税款,镇里也不过问,可是,村委不能再去要求村民把没有了交上的税补交,于是村里债务上出现危机,以前用于补农业税缺口的所借资金无处讨要,镇里由于免了农业税,经费也紧张,对于村里的因农业税问题外借的资金不闻不问,事不关己,可苦了一些村委的干部,资金无处申诉,难道要这些勤勤恳恳为国家收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村里干部自己负担这笔资金吗?难道要这些人自己去负担农业税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吗?因为村委是一个自治组织,村委借款补农业税缺口都是凭村委兼个人信誉去借款的,不可能欠债不还吧!!其中还存在不同现象,如果在免农业税当口刚好换界的村就情况更复杂了,新村委不认前村委的帐,对前任负债一慨不理,镇政府的一点补偿款也留作己用,没有换界的村委只有从镇政府里的补偿一点点还!
这些情况在基层农村都很普遍!
希望能帮到你
几年前农民都需要交给国家钱.好像叫什么上交.为什么要收农民的钱.
叫责任承包税,以前国家穷现在好了全国农民种地都不用上交税了国家还有补贴
当地村委收取农民上交款合法吗?
农业税条例被废止 皇粮国税2006年退出历史
"赞成162票;反对0票;弃权1票。”“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宣布。29日下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经表决决定,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十六次会
议于1958年6月3日通过的农业税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
这意味着9亿中国农民从明年第一天开始,将依法彻底告别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农业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依照有关规定,在广大农村地区征收农业税。从1983年开始,除农业税外,国务院还根据农业税条例的规定,决定开征农林特产农业税,1994年改为农业特产农业税;牧区省份则根据授权开征牧业税。至此,我国现行农业税制实际上包括了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和牧业税等三种形式。
农业税条例的施行,对于贯彻国家的农村政策,正确处理国家与农民的分配关系,发展农业生产,保证国家掌握必要的粮源,保证基层政权运转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2004年,我国政府开始实行减征或免征农业税的惠农政策,到2005年已有近8亿农民直接受益。29日表决通过的这个决定,把这项惠农政策上升为国家法律。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国家设立或者取消某一税种,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专属立法权。而国务院只能依照法律授权,减征或者免征某一税种。尽管此前国务院已经决定减征和免征农业税,但只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才有权彻底取消农业税。
这位负责人表示,废止农业税条例、取消农业税后,并不意味着农民不再交税。“如果农民经商、开办企业,还需要缴纳相应的税种,这有利于城乡税制的统一。”
"赞成162票;反对0票;弃权1票。”“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宣布。29日下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经表决决定,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十六次会
议于1958年6月3日通过的农业税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
这意味着9亿中国农民从明年第一天开始,将依法彻底告别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农业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依照有关规定,在广大农村地区征收农业税。从1983年开始,除农业税外,国务院还根据农业税条例的规定,决定开征农林特产农业税,1994年改为农业特产农业税;牧区省份则根据授权开征牧业税。至此,我国现行农业税制实际上包括了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和牧业税等三种形式。
农业税条例的施行,对于贯彻国家的农村政策,正确处理国家与农民的分配关系,发展农业生产,保证国家掌握必要的粮源,保证基层政权运转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2004年,我国政府开始实行减征或免征农业税的惠农政策,到2005年已有近8亿农民直接受益。29日表决通过的这个决定,把这项惠农政策上升为国家法律。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国家设立或者取消某一税种,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专属立法权。而国务院只能依照法律授权,减征或者免征某一税种。尽管此前国务院已经决定减征和免征农业税,但只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才有权彻底取消农业税。
这位负责人表示,废止农业税条例、取消农业税后,并不意味着农民不再交税。“如果农民经商、开办企业,还需要缴纳相应的税种,这有利于城乡税制的统一。”
废除农业税后,农民平均收入增加多少?
请给出具体数字。增加农民收入研究
农民收入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是我国一个重大的经济及社会问题,因此要发展社 会必须增加农民的收入。我们必须重视农民的收入问题。我国农民收入的趋势现正成递减趋势,因为我国农民的收入增长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我们必须找到好的办法来提高农民的收入,以便更好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关键词:必由之路 农民收入差距分析 制约因素 增加收入方法
一、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农民收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农民负担是指农民向国家、集体和社会无偿支付和承担的一切费用、实物、劳务和压力的总和。农民负担问题不仅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农民收入的增加是党的农村政策能够顺利贯彻执行的最关键因素。 农民收入增加缓慢已严重影响了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保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两大基本目标,从农业发展的最终目标看应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当前,农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农产品供给全面短缺的状况已基本结束,农民收入目标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自从1985年改革重点转移到城市后,城镇居民收入提高速度不断增加的同时,农民收入增加的速度却逐步放缓,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同时,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失调,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滞后、农民负担过重、农村贫困等矛盾并未得到根本解决,直接影响到农民收入的增加。如何在新的发展阶段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各个方面关注的焦点。 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直接影响农村小康建设的进程,追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农村经济发展的两个目的,其一是增加农副产品的有效供给,其二是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农民收入预期不好,就不愿扩大农产品供给。因此,实现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目标,必须使农民收入能够稳定增长。我国对农产品供给目标历来都很重视,而对农民收入目标则重视不够。农民收入问题不仅关系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而且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农产品供给能力的推广,如果不能给农民带来实惠,来之不易的供求平衡局面就会发生逆转;农民购买力不提高,扩大内需的方针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农民的投入和积累能力不强,我国农业就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农业和农村经济不能稳定发展,国民经济的好形势就难以保持。必须高度重视农民收入问题,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并放在整个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 二、农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农民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提高到了2000年的2253元,接不变价格计算,年均增长7.43%,收入水平总体上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分阶段看,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呈现阶段性递减趋势。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同时,税费以外的农民负担也显得过重。农民在交纳法定税费后,仍不能按自己意愿安排剩下的所得收入。尽管国家一再三令五申禁止向农民乱收费、乱摊派,禁止搞不符合农民经济条件和意愿的"形象工程"、达标项目,但实际上有的地方法定以外的收费名目很多,其中不少项目数额还比较大。 农民收入分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平均收入水平不高的前提下,低收入人口比重相当大。据农业部统计,以村为单位,1999年人均收入1000元以下的有8326.7万人,占农村人口的9.4%。这些数据说明,目前农村有所1/3人口的月收入在125元以下,其中约有1.2亿人口月收入不足或只有100元。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对67000农户的抽样调查看,1999年,人均收入1000元以下的占13%,1000-1300元的占10.8%,1300-1500元以下的占8.1%。三部分合计占被调查户的31.9%,其中年收入不足或只有1300元的比例为23.8%。 加入WTO后,在国际农产品价格的冲击下,我国的农产品价格将会进一步下降,如此不利的价格形势,将会使农民收入增长雪上加霜。农民即使年年丰产,也难实现收入的增加,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没有粮受穷,有了粮也受穷。""有粮卖不出去,卖出去也得不到钱,也卖不出好价钱"的现象将会不断上演,这说明农民增收的形势非常严峻,农民收入下降或相对下降不仅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且关系到食品安全和社会稳定问题。农民收入增长持续走低,抑制了农村消费,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因素,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仍至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问题。 三、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制约因素 农民负担过重使农民经济行为能力降低,对收入预期下降,从而导致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后劲。农民负担过重,对农民收入目标的实现产生了消极影响:首先是严重侵犯农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导致农民收入水平的下降,影响了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从根本上挫伤了广大农民从事农村经济活动的主动性、创造性。其次是极大削弱了农民的积累能力,导致农业发展后劲不足。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主要还是靠农民自身的投入来实现的,农民负担过重会使农户家庭的生产性积累大大减少,导致农民无力进行农业再生产投资,农业发展资金日趋匮乏。最后,农民负担过重使农民收入预期悲观,各项经济政策的执行受到影响,以上这些,都削弱了农业持续稳定的发展,也使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受到制约,使农民收入遭受严峻挑战。 (一)农民收入结构方面的因素 当前农民人均收入的来源和结构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收入较以前增多了,但无论怎么增加,增加多少,农民收入的构成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种植粮食等主要农产品获得的农业收入,二是农民从乡镇企业获得的收入、外出打工得到的劳动报酬收入以及家庭经营二、三产业得到的收入,这一部分收入我们称为非农业收入。 农民负担过重,造成农民实际收入减少,目前有的地方的农民负担占到人均纯收入的10%以上,个别地方甚至达到20%以上,大大超过了国家明文规定的不得超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的标准。乡镇政府增加农民负担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巧立名目,欺上瞒下,多收多征。二是肆意虚假提高农民纯收入水平,以达到既可以增加统筹提留基数,又可以成为基层领导的政绩的双重目的。因而有的地方虚假上报的农民纯收入比实际值高出一倍以上。这样做表面上似乎解决了乡镇一级基层政府人员庞大、机构臃肿,管理成本过高的问题,实际上已经成为农民负担加重的直接诱因。 (二)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限制了农民增收的渠道 以城乡相互封闭、内部自我循环和严禁乡村人口流向城市为突出标志的城乡二元经济和社会结构,是我国农村经济问题的主要症结所在,也是农民收入渠道拓展的最大障碍。1、从经济结构来看,为了保证人民生活和工业扩张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政府强制干预农业生产活动,限制甚至禁止农村工业和商业等非农产业的自然发展,把农业生产局限于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上,这不仅割断了农村内部产业间、城乡产业间的自然联系,而且人为地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比较利益,扼杀了农民增产增收的积极性。2、从社会结构来看,二元户籍制度及粘附其上的二元社会福利制度的存在,在城乡之间筑起了一道坚厚的壁垒,限制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正常流动,剥夺了农民分享现代工业、城市文明和社会福利待遇的权利,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造成了城乡发展的两极分化。特别是近年来城市居民下岗失业人员增加,许多城市出台了限制用农业工的政策,清退农民民工回乡,使得农民进城就业的困难进一步加大,农民就业问题更加尖锐化。 (三)农业投资不足 1.农业投资需求压力大,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2.农业资金非农化现象较为严重。 3.农民投资能力有限。。 (四)农村市场发育程度较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市场关系到农产品和农村生活用品的流通。农村生产要素的配置,在农民收入的实现与使用方面起到直接作用,并对收入的形成与分配和使用具有很强的关联影响。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应该说,农村市场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在新的发展阶段,农村市场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表现在:1、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环节过多,造成流通成本升高,农民在经济生活中利益损失严重。在市场疲软的形势下,农村特产税的征收标准、市场管理费及公路运输的收费等没有很好地进行调整,农户生产成本降不下来,很难确保生产的持续性;2、作为市场交易基础的产权制度仍不健全。农民作为市场主体,并未真正拥有独立的受法律保护的产权,表现在: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仍未得到充分尊重,对农民不合理的摊派、打白条、打绿条等现象时有发生,伪劣农资坑农现象时有出现。3、市场机制运用的效果不理想。在供求机制方面,在农产品相对过剩的情况下,以市场调查和预测为指导的结构调整和农作物品种改良等工作进展都相当缓慢。在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方面,农资价格与质量的市场调控不力,农民对农资价格的质量管理的混乱意见较大。运用效果不理想,农产品的价值实现有困难。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产前环节信息网络不健全,水利、交通、电力等设施薄弱;产中环节主要是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农业保险不能满足需求;产后环节主要是没有建立较稳定的产后服务保障,包括农产品的加工与贮藏水平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刚起步,农村小城镇建设水平滞后等。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还表现在发展不平衡、地区间差异大、服务内容单一、服务网络不健全、缺乏政策和法律支持等方面,这些对农民收入目标的实现是很不利的。 四、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思路 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彻底纠正过去长期形成的重工轻农思想,切实把农业放在整个经济工作的首位。就"三农"发展本身而言,必须跳出过去那种就农业论农业的思维定势,要把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纳入到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来统筹安排。同时,还要遵循"十五"期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大力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第一,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程。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不断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第二,加快农村财税体制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农村财税体制改革是从分配上理顺国家、集体、农民三者的利益关系,用法治的方法,靠制度来规范农村的分配行为,是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举措。1、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通过把农民承担的提留统筹费改为农业税及其附加,取消乡统筹费,逐步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和义务工,取消农村教育集资,取消屠宰税,调整农业税政策和农业特产税政策,改革村提留征收和使用办法,把属于农民合理负担的"费"改为"税",将政府与农民的利益分配关系通过税收体现出来,从制度上为解决农民负担问题提供法律保证。2、加快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农村税费改革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乡镇机构改革能否到位。要精简乡镇机构和人员,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乡镇政府要从过去直接抓生产经营、催种催收,转到落实政策、行政执法、提供公共服务上来。同时,适度撤并乡镇,可将一些交通方便,管理面积不大,人口不多的乡镇进行适度的撤并,形成一定的管理规模。村组要减少补贴干部人数,村干部尽量交叉任职,村民小组长尽量由村干部兼任。从而达到减少管理机构、精简人员的目的,减轻财政的压力和农民的负担。3、调整和完善乡镇分税制财政体制。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对应的原则和分税制管理体制的要求,科学界定乡镇政府的职能和事权范围,合理划分乡镇财政的收支范围,建立"以收定支"的新机制,从源头上堵住按需而征、随意加重农民负担的口子,将过去乡镇各部门"自收自支"的不规范化管理变为财政部门统一收取、统一拨付的规范化管理。 第三,发展非农产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均很少的耕地面积,只要少数人种植就可以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必须走出家门。要加快剩余劳动力流动和转移,减少农村人口,增加农民收入,要引导乡镇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环保产业以及高科技产业。并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继续发展其它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要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西部省际间流动,实现中国人口东部、中部、西部呈正态分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分为两步实施,第一步,即目前正在实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村转移到二、三产业,这只是职业上的转变阶段。由于这时的农民没有完全割断同土地的联系,职业的转变还不够彻底,会随时有可能打道回府。第二步,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在职业上,而且在居住地上也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并让那些能独立谋生且有生活来源的主要在城市或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流动工彻底脱离农村,变农民身份为市民身份,不仅有利于提高转移人口的收入水平,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的收入。 第四,在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应当废除城乡隔离政策。 第五,加强农业科研及其推广,优化农产品品种与品质。随着我国主要农产品供求形势的根本性变化,农业竞争优势的发挥程度越来越取决于农产品的多样化、优质化程度,取决于农产品的加工增值程度。因此,必须下大力气从体制与机制上切实解决科教兴农、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产业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建立农业科研创新体系。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农民收入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是我国一个重大的经济及社会问题,因此要发展社 会必须增加农民的收入。我们必须重视农民的收入问题。我国农民收入的趋势现正成递减趋势,因为我国农民的收入增长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我们必须找到好的办法来提高农民的收入,以便更好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关键词:必由之路 农民收入差距分析 制约因素 增加收入方法
一、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农民收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农民负担是指农民向国家、集体和社会无偿支付和承担的一切费用、实物、劳务和压力的总和。农民负担问题不仅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农民收入的增加是党的农村政策能够顺利贯彻执行的最关键因素。 农民收入增加缓慢已严重影响了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保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两大基本目标,从农业发展的最终目标看应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当前,农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农产品供给全面短缺的状况已基本结束,农民收入目标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自从1985年改革重点转移到城市后,城镇居民收入提高速度不断增加的同时,农民收入增加的速度却逐步放缓,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同时,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失调,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滞后、农民负担过重、农村贫困等矛盾并未得到根本解决,直接影响到农民收入的增加。如何在新的发展阶段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各个方面关注的焦点。 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直接影响农村小康建设的进程,追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农村经济发展的两个目的,其一是增加农副产品的有效供给,其二是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农民收入预期不好,就不愿扩大农产品供给。因此,实现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目标,必须使农民收入能够稳定增长。我国对农产品供给目标历来都很重视,而对农民收入目标则重视不够。农民收入问题不仅关系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而且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农产品供给能力的推广,如果不能给农民带来实惠,来之不易的供求平衡局面就会发生逆转;农民购买力不提高,扩大内需的方针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农民的投入和积累能力不强,我国农业就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农业和农村经济不能稳定发展,国民经济的好形势就难以保持。必须高度重视农民收入问题,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并放在整个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 二、农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农民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提高到了2000年的2253元,接不变价格计算,年均增长7.43%,收入水平总体上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分阶段看,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呈现阶段性递减趋势。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同时,税费以外的农民负担也显得过重。农民在交纳法定税费后,仍不能按自己意愿安排剩下的所得收入。尽管国家一再三令五申禁止向农民乱收费、乱摊派,禁止搞不符合农民经济条件和意愿的"形象工程"、达标项目,但实际上有的地方法定以外的收费名目很多,其中不少项目数额还比较大。 农民收入分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平均收入水平不高的前提下,低收入人口比重相当大。据农业部统计,以村为单位,1999年人均收入1000元以下的有8326.7万人,占农村人口的9.4%。这些数据说明,目前农村有所1/3人口的月收入在125元以下,其中约有1.2亿人口月收入不足或只有100元。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对67000农户的抽样调查看,1999年,人均收入1000元以下的占13%,1000-1300元的占10.8%,1300-1500元以下的占8.1%。三部分合计占被调查户的31.9%,其中年收入不足或只有1300元的比例为23.8%。 加入WTO后,在国际农产品价格的冲击下,我国的农产品价格将会进一步下降,如此不利的价格形势,将会使农民收入增长雪上加霜。农民即使年年丰产,也难实现收入的增加,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没有粮受穷,有了粮也受穷。""有粮卖不出去,卖出去也得不到钱,也卖不出好价钱"的现象将会不断上演,这说明农民增收的形势非常严峻,农民收入下降或相对下降不仅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且关系到食品安全和社会稳定问题。农民收入增长持续走低,抑制了农村消费,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因素,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仍至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问题。 三、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制约因素 农民负担过重使农民经济行为能力降低,对收入预期下降,从而导致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后劲。农民负担过重,对农民收入目标的实现产生了消极影响:首先是严重侵犯农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导致农民收入水平的下降,影响了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从根本上挫伤了广大农民从事农村经济活动的主动性、创造性。其次是极大削弱了农民的积累能力,导致农业发展后劲不足。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主要还是靠农民自身的投入来实现的,农民负担过重会使农户家庭的生产性积累大大减少,导致农民无力进行农业再生产投资,农业发展资金日趋匮乏。最后,农民负担过重使农民收入预期悲观,各项经济政策的执行受到影响,以上这些,都削弱了农业持续稳定的发展,也使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受到制约,使农民收入遭受严峻挑战。 (一)农民收入结构方面的因素 当前农民人均收入的来源和结构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收入较以前增多了,但无论怎么增加,增加多少,农民收入的构成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种植粮食等主要农产品获得的农业收入,二是农民从乡镇企业获得的收入、外出打工得到的劳动报酬收入以及家庭经营二、三产业得到的收入,这一部分收入我们称为非农业收入。 农民负担过重,造成农民实际收入减少,目前有的地方的农民负担占到人均纯收入的10%以上,个别地方甚至达到20%以上,大大超过了国家明文规定的不得超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的标准。乡镇政府增加农民负担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巧立名目,欺上瞒下,多收多征。二是肆意虚假提高农民纯收入水平,以达到既可以增加统筹提留基数,又可以成为基层领导的政绩的双重目的。因而有的地方虚假上报的农民纯收入比实际值高出一倍以上。这样做表面上似乎解决了乡镇一级基层政府人员庞大、机构臃肿,管理成本过高的问题,实际上已经成为农民负担加重的直接诱因。 (二)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限制了农民增收的渠道 以城乡相互封闭、内部自我循环和严禁乡村人口流向城市为突出标志的城乡二元经济和社会结构,是我国农村经济问题的主要症结所在,也是农民收入渠道拓展的最大障碍。1、从经济结构来看,为了保证人民生活和工业扩张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政府强制干预农业生产活动,限制甚至禁止农村工业和商业等非农产业的自然发展,把农业生产局限于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上,这不仅割断了农村内部产业间、城乡产业间的自然联系,而且人为地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比较利益,扼杀了农民增产增收的积极性。2、从社会结构来看,二元户籍制度及粘附其上的二元社会福利制度的存在,在城乡之间筑起了一道坚厚的壁垒,限制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正常流动,剥夺了农民分享现代工业、城市文明和社会福利待遇的权利,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造成了城乡发展的两极分化。特别是近年来城市居民下岗失业人员增加,许多城市出台了限制用农业工的政策,清退农民民工回乡,使得农民进城就业的困难进一步加大,农民就业问题更加尖锐化。 (三)农业投资不足 1.农业投资需求压力大,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2.农业资金非农化现象较为严重。 3.农民投资能力有限。。 (四)农村市场发育程度较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市场关系到农产品和农村生活用品的流通。农村生产要素的配置,在农民收入的实现与使用方面起到直接作用,并对收入的形成与分配和使用具有很强的关联影响。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应该说,农村市场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在新的发展阶段,农村市场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表现在:1、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环节过多,造成流通成本升高,农民在经济生活中利益损失严重。在市场疲软的形势下,农村特产税的征收标准、市场管理费及公路运输的收费等没有很好地进行调整,农户生产成本降不下来,很难确保生产的持续性;2、作为市场交易基础的产权制度仍不健全。农民作为市场主体,并未真正拥有独立的受法律保护的产权,表现在: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仍未得到充分尊重,对农民不合理的摊派、打白条、打绿条等现象时有发生,伪劣农资坑农现象时有出现。3、市场机制运用的效果不理想。在供求机制方面,在农产品相对过剩的情况下,以市场调查和预测为指导的结构调整和农作物品种改良等工作进展都相当缓慢。在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方面,农资价格与质量的市场调控不力,农民对农资价格的质量管理的混乱意见较大。运用效果不理想,农产品的价值实现有困难。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产前环节信息网络不健全,水利、交通、电力等设施薄弱;产中环节主要是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农业保险不能满足需求;产后环节主要是没有建立较稳定的产后服务保障,包括农产品的加工与贮藏水平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刚起步,农村小城镇建设水平滞后等。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还表现在发展不平衡、地区间差异大、服务内容单一、服务网络不健全、缺乏政策和法律支持等方面,这些对农民收入目标的实现是很不利的。 四、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思路 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彻底纠正过去长期形成的重工轻农思想,切实把农业放在整个经济工作的首位。就"三农"发展本身而言,必须跳出过去那种就农业论农业的思维定势,要把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纳入到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来统筹安排。同时,还要遵循"十五"期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大力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第一,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程。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不断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第二,加快农村财税体制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农村财税体制改革是从分配上理顺国家、集体、农民三者的利益关系,用法治的方法,靠制度来规范农村的分配行为,是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举措。1、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通过把农民承担的提留统筹费改为农业税及其附加,取消乡统筹费,逐步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和义务工,取消农村教育集资,取消屠宰税,调整农业税政策和农业特产税政策,改革村提留征收和使用办法,把属于农民合理负担的"费"改为"税",将政府与农民的利益分配关系通过税收体现出来,从制度上为解决农民负担问题提供法律保证。2、加快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农村税费改革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乡镇机构改革能否到位。要精简乡镇机构和人员,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乡镇政府要从过去直接抓生产经营、催种催收,转到落实政策、行政执法、提供公共服务上来。同时,适度撤并乡镇,可将一些交通方便,管理面积不大,人口不多的乡镇进行适度的撤并,形成一定的管理规模。村组要减少补贴干部人数,村干部尽量交叉任职,村民小组长尽量由村干部兼任。从而达到减少管理机构、精简人员的目的,减轻财政的压力和农民的负担。3、调整和完善乡镇分税制财政体制。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对应的原则和分税制管理体制的要求,科学界定乡镇政府的职能和事权范围,合理划分乡镇财政的收支范围,建立"以收定支"的新机制,从源头上堵住按需而征、随意加重农民负担的口子,将过去乡镇各部门"自收自支"的不规范化管理变为财政部门统一收取、统一拨付的规范化管理。 第三,发展非农产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均很少的耕地面积,只要少数人种植就可以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必须走出家门。要加快剩余劳动力流动和转移,减少农村人口,增加农民收入,要引导乡镇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环保产业以及高科技产业。并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继续发展其它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要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西部省际间流动,实现中国人口东部、中部、西部呈正态分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分为两步实施,第一步,即目前正在实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村转移到二、三产业,这只是职业上的转变阶段。由于这时的农民没有完全割断同土地的联系,职业的转变还不够彻底,会随时有可能打道回府。第二步,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在职业上,而且在居住地上也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并让那些能独立谋生且有生活来源的主要在城市或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流动工彻底脱离农村,变农民身份为市民身份,不仅有利于提高转移人口的收入水平,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的收入。 第四,在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应当废除城乡隔离政策。 第五,加强农业科研及其推广,优化农产品品种与品质。随着我国主要农产品供求形势的根本性变化,农业竞争优势的发挥程度越来越取决于农产品的多样化、优质化程度,取决于农产品的加工增值程度。因此,必须下大力气从体制与机制上切实解决科教兴农、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产业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建立农业科研创新体系。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简单省APP就挺好的。
可以应用商店找简单省
本文标题: 废农业税之前,农民到底要上交多少收入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8611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