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农民政权建国成功的有过几次?谢谢!这要看建国的标准是什么了。如果是打出一个国号来,封赏一些官爵,那是很容易的,但是真正的国...
历史上农民政权建国成功的有过几次?
谢谢!如果是打出一个国号来,封赏一些官爵,那是很容易的,但是真正的国家,至少应该做到几点,第一,建立了切实可行的经济制度,这个制度要能维持生产秩序,同时也要能维持国家财政,还必须是长期可行的,如果连这都做不到,天天打富济贫,怎么能叫国家呢?第二,建立了政府,实施了有效统治,最起码要建立了户籍制,设立了基层官员,如果连自己管下有几个老百姓都不知道,老百姓有事都不知道该找谁,那叫什么国家呢?第三,要有法律,这个不用我解释了,无规矩不足以成方圆,国家是政权机器,而法律是政权机器运转的根本体制保障。第四,要有明确的政治主张,明确提出推翻旧王朝,建立新国家的要求,不要小看这一点,著名的陈胜吴广起义就是打着恢复“大楚”的名义举事的,黄巢在起义后极长时间里一直热衷于争取招安,因为条件谈不拢才一直没有投降,还有很多起义军要么是打到哪里算哪里,要么占一块地盘就满足了,根本没有考虑过推翻旧王朝和统一全国的问题,自然不能算国家。要说国家,起码是曾经有过由自己实现统一的目标才算,要不只是割据军阀罢了。当然,也要当事人本身自称为国家,象清末的杜文秀政权,虽然做到了上述数点,可是从来没有自立一国,自然就不算了。
这样看起来,似乎也只有太平天国才算得上建立了国家规的农民政权了。
关于刘邦和朱元璋,必须指出,他们的部队虽然最初是农民起义军的一部分,但是他们建立的政权却不是农民政权,所谓农民政权,指的不是参与者的身份为农民,而是政权要代表农民阶级的利益,最起码要维护农民利益超过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而刘和朱在他们建立政权的最开始就代表的主要是地主缙绅的利益(这一点并不是中途才改变的),因此,他们从来就没有建立过农民政权,当然就更谈不上农民政权建国了。
刘邦,朱元璋都算
朱元璋是最正宗的农民
建国容易,历史上太多了
只有这两个人是整个中国的统治王朝的建立者
刘邦和朱元璋
国外历史上爆发过哪些农民(平民)起义
墨西哥农民起义——
恰帕斯是 墨西哥南部边境一个偏僻、落后的州,长期以来默默无闻,但是1994年1月1日发生在这里的一场印第安农民起义却使它声名大振,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持久不断的关注。说起来,这场起义的规模、战斗激烈的程度并非突出, 但它留给人们的思考却是现实而深刻的:在全球化的时代,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一个国家应如何处理土地与农民问题,应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如何维持社会稳定。
1712年和1867年 恰帕斯州历史上两次最大的印第安人起义都是白人种植园侵占印第安人土地、迫使失去土地的印第安人成为种植园劳工直接引发的。现代化进一步冲击了传统的村社土地所有和经营制度。迪亚斯政府时期,墨西哥经济突飞猛进,商品关系高度发达,土地价值上升,土地兼并和投机蔚成风气,就连我国维新运动的领导人康有为也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跑到墨西哥做了一把地产生意,大赚一笔。结果,大量印第安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条件,由此引发了1910-1917年墨西哥的大革命,大约100万人因暴力和饥馑而丧命。革命后的墨西哥,尤其是在20世纪30年代卡德纳斯政府期间,终于认识到了土地和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开始致力于土地改革,并通过对执政党革命制度党的改造,将农民的参与纳入到墨西哥的政治体制之内,由此使墨西哥在此后的30年内实现了经济增长和政治稳定的两大“奇迹”。可以说,没有土地改革,没有千百万农民对政府和执政党的支持,这两大“奇迹”是绝对不可想象的。
墨西哥在土改过程中,不是将土地直接分配给农民个人,而是分配给村社集体经营,土地分给农民各家各户自主经营,但森林和牧场不得分配,归集体经营,村社农民无权变卖土地,土地所有权归国家。至少在 恰帕斯这样拥有大量印第安人的地区,村社制度继承了印第安人土地共有、集体经营的历史传统,也得到大量农民的支持。然而,在20世纪末,墨西哥政府在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的过程中,为了实现土地私有化,为了鼓励外国在农业部门投资,向村社土地所有制开刀,废除1917年宪法第二十七条,通过了新的土地法,允许村社农民出售村社土地,允许私人公司购买村社土地。这样一来,直接影响到了 恰帕斯印第安农民的生活条件,触发了1994年 恰帕斯州“ 萨帕塔民族解放军”的起义。
或许,经过土地的私有化,建立大规模的商品性农场,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土地的产出率,能够更快地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能够克服村社土地经营模式的效率和商品经济水平低下的状态。但是,在其他产业尚无力吸收农业部门释放出来的大量劳动力之前,这样做的后果势必是大量失地农民失去基本的生存条件,加剧社会的就业压力,引发社会不稳定。如果引发社会动荡,甚至出现类似墨西哥大革命那样的局面,现代化进程不仅得不到推进,反而会出现“断裂”。至少,二次大战后韩国、我国台湾地区等东亚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经验告诉我们,以土地平均分配为特征的土地改革,是扩大国内市场、抑制社会两极分化、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
罗马时代的斯巴达起义。
中世纪法国的吉约姆.卡尔起义。
中世纪英国的瓦特.泰勒起义。
后来一点德国(普鲁士)的起义(鞋会组织),主要领导人托马斯.闵采尔。
沙皇时代的普加乔夫起义。
农民翻身做地主?古代想要成为地主需要哪些条件呢?
古代平民想进入地主阶层,大概有如下几个方法:
一、战争年代
1.征战有功或为战争提供援助接封受赏,有权有势者。如,曹雪芹先祖及其小说的贾家;湘军,淮军。
2.趁乱囤积居奇,倒买倒卖,富甲一方。文革中被刻意恶化宣传的四川刘文采实则属于此类(倒卖鸦片等)
3.聚众作乱,占山为王。如民国时的地主军阀、土匪马帮
二、和平年代
1.科举成仕。有官才有势,有势便有财,有财就有地,有地就是主。
2.经商富族。茶马古道,近代海上航道成就了不少云南、沿海地区的大地主家族。
3.继承远亲家产。在中国纯属白日梦,但在欧洲的概率是很大的,就连英国国王都想继承法国王位而导致了英法“百年战争”。
4.当上门郎,等时机成熟便取而代之。司马懿家族属此类。
请各位友友补充。。。
一般有三种途径:
第一种是通过弃农经商来积累财富,并利用手中的财富进行买田置地,从而成为地主;
第二种是通过裙带关系,比如皇帝选妃而自己的女儿恰巧被选中从而成为了皇亲国戚、进入地主阶层等;
第三种是王朝对外战争或者王朝动荡时期或者王朝末年参与军事起义,因建立军功而得到赏爵赐地的待遇,从而成为地主。
扩展资料:
中国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在古代尖锐的对立并非常态。往往农民阶级希望通过努力成为地主,这便是致富。在古代各类小说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而地主阶级随时可能再次变为农民阶级。土地不断的轮换主人。
这个平衡可以制约了农民阶层的反抗,也制约了地主阶级的非为。正因为这个平衡,使中国的封建社会延续了数千年。
当中国被外国侵入后,平等这个词汇成为了一个新鲜概念,自由,摆脱道德的约束也成为了一个时尚。封建道德被称为中国失败罪魁祸首。崇尚外国成为时髦,这个时髦甚至一直延续到20世纪。
在崇尚外国的思维中,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信念,接收了包括日本,苏联,法国甚至美国的观点。其中以日本、苏联、美国的为多,这就是中国立宪派、共和派、共产派的启蒙。三个派系中,立宪派由于最倾向于封建道德,被最早抛弃。
剩下的两个派别,集中将矛头指向了封建地主。从此,封建地主开始退出历史舞台,为了迫使其退出,两个派别都使用了多个方法,或者暴力夺取,或者和平赎买,瞄准的目标都是土地,最终目的是剥夺大地产者的生产资料,培育扶持自耕农阶级,这是历史的必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主
2经商,若是经商之后家中有了剩余的钱财,买下几块土地,再将土地租出去,按时收取租金,也可以称为地主。
另外,既然你说的是最广泛的平民阶级,那么科举基本是不可取的,因为当时的读书人并不是电视上演得那么多,一般的平民也是出不起钱供人读书的。至于裙带关系,你说的是平民阶级,这个自然是行不通的。
八年级下历史农民的翻身推翻故事
靠山屯是一个大屯子,有上百户人家,还住着周、许、魏三家大地主。三家地主有钱有势,每家都有上千垧土地,附近小南沟、哈达屯、瓦盆窑等数十个自然屯的农民,几乎都是他们的佃户。地主魏家不仅有枪,还“养大排”(地主武装)。李学思先给周姓地主家当“半拉子”,成年后又给他家扛活,当牛做马拼死拼活地干了18年,可到头来仍然是个“穷光蛋”。
李学思身性格倔强,好打抱不平。他表姐在靠山屯卖杂货,地主许家少爷屡屡赊账不还,又来佘账时表姐不允,便恼羞成怒一脚踢翻表姐的杂货摊。李学思见状怒不可遏,上前扯住许家少爷说理时,两人在大街上撕打起来。许家少爷吃亏回家找来家丁,将李学思按倒在街头,抡起“牛肚带”(套牛用的宽皮带),劈头盖脸地抽打起来。“牛肚带”一头栓着一个大铜环,身穿一件单布小褂的李学思被打得皮开肉绽,几度昏死过去。李学思被抬到家里的咽不下这口气,几次从炕上爬起来,操起菜刀要去找许家少爷拼命,但都被父亲拦住。父亲含着眼泪说:“三呀,咱是穷人,忍了吧!”说罢爷俩抱头痛哭。由此,李学思对地主阶级的刻骨仇恨,如熊熊烈火却燃烧在心头。
1947年的春天,在东北土地改革的“暴风骤雨”中,哈尔滨顾乡区土改工作小分队十余人来到靠山屯。队长叫郭蕻生是河南人,山东解放区过来的干部,队员多数是东北行政管理学院的毕业生(第一期),其中有后来为李学思代笔给毛主席写信的柏杰同志。
蕻生带领土改工作队员访贫问苦,苦大仇深的李学思积极参加土改斗争,成为靠山屯土改斗争的带头人。在诉苦大会上,李学思第一个站出来,亮出伤疤控诉靠山屯地主欺压农民的罪行。1947年6月,李学思当选靠山屯农会会长,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他的带领下,靠山屯和附近村屯的“土改运动”和“砍挖运动”(砍大树,挖浮财)搞得轰轰烈烈,翻身农民分得了土地、牲口、房屋和“胜利果实”。
所谓“胜利果实”,就是没收地主家的金银财宝和生活用品,也称“浮财”。据靠山村薛继库老人介绍,当时仅绸缎、布匹、衣物就有6马车,都集中在地主魏家大院里。“浮财”中最值钱的要数许家的一件貂皮大氅。据说是许家老地主用1万块大洋,从一个在他家养伤的土匪头子手里买来的。因大氅的紫貂都是活剥皮,所有的貂皮上的神经不死,传说穿活剥皮紫貂大氅,不论白天夜晚,只要有生人靠近,每一根貂毛都会立起来,把人扎得受不了。老地主平时舍不得穿,作为镇宅之宝压箱底。这么贵重的东西分给谁呢?经土改工作队和农会干部商量,一致同意分给靠山屯土改的功臣李学思。
分“胜利果实”的那天,几百号人聚在魏家大院内外,一派欢天喜地的。李学思家除分得被褥、衣服外,还分得一顶水獭帽子、一双靴子、一双毛袜和那件貂皮大氅。谁料,李学思抱起这些东西,一步登上会场中间的桌子,面对近数百名农民大声说道:“穷哥妹们,咱们分地、分房、分‘浮财’,这些都是谁给的呀?是共产党,毛主席!咱们喝水不能忘挖井人!”说到此,李学思热泪盈眶,他把怀里的貂皮大氅等举过头顶,又大声说:“眼看天就冷了,咱应把这些东西送给恩人毛主席,给毛主席写封信,让他老人家穿得暖暖的,早日打垮蒋介石,解放全中国!”院内外先是一阵肃静,随即爆发出“同意!”的呼喊声、热烈的掌声,还人带头高喊“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的口号。
第二天晚上,李学思把郭蕻生、柏杰和农会干部请到家里,李学思不识字,请工作队的人代笔给毛主席写信。煤油灯下,李学思说一句,口述,工作队队员柏杰写一句。尽管语句并不流畅,但这是李学思的肺腑之言,表达了哈尔滨翻身农民感谢共产党、感谢毛主席的心声!写信的时间是民国三十六年九月十日,即1947年9月10日。写完信后,李学思又让妻子找来一块干净的包袱皮,把4件礼品包好,用多股儿线、密密匝匝地缝成一个小包袱,然后交给土改工作队队长郭蕻生,请他转交给毛主席。后经各级组织层层传递,交给了在西柏坡指挥解放战争的毛主席。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