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统的轶事典故,辅义中郎将张温出使蜀以后,经常宣扬诸葛亮治国有方。孙权心中大为不悦,又担心最终不能为自己所用。后来发生了暨艳谋反...
骆统的轶事典故
辅义中郎将张温出使蜀以后,经常宣扬诸葛亮治国有方。孙权心中大为不悦,又担心最终不能为自己所用。后来发生了暨艳谋反未遂之事。一些人趁机馋害张温。孙权即把他削职为民。
当时无人敢为其说话,只有骆统认为张温获罪,其因在于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完全是小人谗言毁誉、君王缺乏明察的结果。他认为暨艳被录用,主要责任不在张温。就算推荐有误,张温也不是第一个推荐暨的人。说张温与暨艳朋党作奸,无凭无据,仅以举才不当推定,实在说不过去。关于贻误军令,骆统也进行客观解释。认为张温一直奉公执行命令,军马没有减少,战场上没有退却,军期也没有延误,完全尽心为国,忠君效力,又何罪之有。对孙权指责张温出使蜀国有辱本国,骆统认为,为国出使,盛赞他国的美好,只要自己没有屈节,就不能说是有辱本国,而是正常的使节之行。蜀派邓芝回访,这是国与国之间友好的往来。邓芝的回拜,实际上是诸葛亮派邓芝送张温回国,是对吴国的尊重,不是张温的私交行为。此外,对于其它的罪名,骆统也一一抗辩。为使孙权纳谏,表明自己的无私和刚正,骆统最后表态:“我和张温已多年没有联系。张温既不是我新近的朋友,也不是我对张温有什么特别的感情,只不过是共事的同僚,都是君王的臣子。如果君王能细加辨析、核实,什么嫌疑都能解开。今天我为张温陈情抗辩,我也并不对自己抱有多大的指望。张温已受坐获罪,独行在前;我也愿受耻,罢官革职在后。”可惜孙权没有采纳骆统的谏言。
孙权罢免的哪个好官,让孔明反复思考才恍然大悟?
孙权善于用人是众所周知的,他年纪轻轻就继承了江东伟业,因此多谋善断,在外人眼中孙权很有才能,但在历史的记载中孙权也有瑕疵,比如他曾罢免了一位好官,因此遭来了很多非议,这其中有何缘故呢?
张温的仕途
事情要从张温说起,张温是吴郡吴县人,不仅有才华,而且长得也非常帅,更有很高的名节操守,因此年纪轻轻在当地就很有名气了,他的名声传到孙权的耳朵里,孙权就感到惊奇,于是就问朝中大臣说“张温能和当今何人相比?”,大司农刘基回答说:“可以和全琮相比”。这时顾雍听见了他们的对话,于是对孙权说:“刘基不了解张温的为人,张温如今无人可比”,孙权听完后很高兴,于是就召见了张温,并问了张温很多问题,结果张温对答如流,所回答的言辞让孙权及周边的人十分敬佩,于是张昭握着张温的手说:“老夫把心意托付给你,你应该明白”,不久后孙权任命张温为议郎、选曹尚书,又升为太子太傅,很受朝廷的信任和器重。
张温32岁的时候出使蜀国,使得蜀国与吴国在外交方面再度和好,他带着诚意来到蜀国,阐明了孙权的想法,带来了东吴的诚意,因此很得诸葛亮的喜欢,因为让吴蜀两国关系再度变好,张温的名声传遍了吴蜀大地,回到吴国后,更加受到百姓的敬佩与爱戴,但也因此遭到了孙权的猜忌与怀疑,因为张温夸赞了蜀汉的政治,这让孙权很不高兴。。
受到牵连
后来的一件事情彻底改变了张温的命运,这就是暨艳案。暨艳也是吴郡人,早年受到过张温的提拔,被任命为选曹郎,又到选曹尚书。但是暨艳这个人是一个性情中人,生性十分的清高严厉,因而常常得罪人,他看见当时朝中的风气不好,就对朝中的大臣指指点点,看见大多官员不称职,就想将好官坏官区分开来,想选拔一些有才能的官员,打击那些没才能的官员,于是就采取了一些措施进行改革,结果激怒了当朝中的大臣。
很多大臣都对暨艳不满,由此谗言四起,所有大臣都联合起来到孙权那控告暨艳和徐彪,说他们擅用私情,总是提拔自己喜欢的人,总是打压自己不喜欢的人,目的是成立自己的小团伙,以此来排挤别人,孙权知道后十分生气,为了安抚这些大臣,满足这些人的意愿,于是决定将暨艳处死,又因为张温向来与暨艳意见相合,他们是一伙的,就判定张温也有罪,把张温禁锢了。
诸葛亮的论断
诸葛亮听闻张温被罢免的消息后,一开始觉得很吃惊,后来经过反复思考后才明白,张温这个人清浊分的太清楚,善恶分的太分明,再加上名声在外,很容易得罪人,从而受到别人的打击,所以必将难逃被罢免的命运了。
<<三国演义>>人物"孙权"
在位,谥大皇帝。父孙坚。孙权少察孝廉,举茂才,行奉义校尉。跟随其兄孙策征讨江东。汉建安五年 (200)
孙策死,继统江东地区,得到张昭、周瑜、程普等人辅助,他广揽人才,鲁肃、诸葛瑾等为其宾客。建安十三年,曹操夺取荆州,沿江而下,孙权摈弃群臣归降之议,任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各领万人,联合刘备,组成孙刘联军,大破曹军于赤壁。孙权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后,依靠长江天险,多次击退北方曹魏进攻。曹丕代汉建魏,孙权表面臣服称藩,争取时间巩固政权基础。魏黄初二年(221),接受魏封号,称吴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黄龙元年称帝,建都武昌,后迁建业(今江苏南京),先后统治江东五十多年。通过消灭各支割据势力,平定、降服少数族山越,所辖由江东扩展到相当于今福建、广东、广西、湖南的广大地区。汉末以来,这些地区处于分裂状态,自此重归统一,社会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
为维护吴国鼎立之业,孙权接受鲁肃建议,采取联合蜀汉,共御曹魏的基本方针。其后因夺取荆州,杀死关羽,双方失和,刘备率军复仇,爆发夷陵之战,大败刘备。但由于抗击曹魏的需要,吴蜀同盟重新恢复。在长时期内,他不为谣传所动,坚信蜀汉不致背盟。吴、蜀的长期和好,牵制了曹魏的进攻。
孙权信用渡江南来的豪族势力,同时对确有才干而出身贫贱的寒族也不拘一格,注意拔擢。后来,又根据南方特点,逐渐和江东,特别是吴郡的豪族地主紧密结合,委以高官要职,极力笼络。这些豪族地主处于太湖流域经济发达地区,势力强大,根深蒂固,看到孙权能保护自己利益,也对他委诚效忠,全力支持。
孙权通过保护私人封建大土地所有制来发展经济,征伐山越掠夺来的一部分“生口”赐给世家豪族大地主和功臣当作部曲、佃客。允许将世袭领兵,其佃客免除徭役、兵役。称为复客制度。在劳动力紧张的太湖流域,这是与豪族地主妥协,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
孙权大权独揽,用法严峻。为防止影响政事,禁止地方长官擅去官奔丧,违者处死。晚年,吴国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太子和与鲁王霸相互攻讦,朝臣也分为两派,酝酿着统治的严重危机。他断然废太子和,杀鲁王霸,用严刑峻法处置一批朝臣,另立子亮为太子,矛盾得以缓和。
孙权对吴国的统治
一、孙权的用人
如前所述,吴自孙权统事以后,所经历的几次重大战役,如赤壁之战、袭取荆州、夷陵之战以及平定交广等,都获得胜利。因此,孙权不仅保住了江东,并且还扩充了许多领土。孙权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同他善于用人分不开的。本书第四章曾叙及孙权初立,为了稳定局势,很注意招延人才。这里继续并更具体地分析一下孙权用人的概况和特点。综观孙权的用人,约有以下优点:
(1)比较善于识别、培养和重用优秀人才。在战争年代里,能够却敌拓土的自然是富有韬略的将帅。孙吴表现突出的将帅,较之魏、蜀二国,实无逊色。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被人誊为:“孙吴四英将”①。其中以周瑜最享盛名。他在孙策时已受到赏识和重用。周瑜同孙策一样,富有进取精神。孙策死后,孙权年轻继业,权母吴氏令权以兄事瑜。瑜“入作心膂,出为爪牙”。瑜之为人,并非如《三国演义》描写的那样气量狭隘。《三国志》卷54《周瑜传》言瑜“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瑜传》注引《江表传》言:
普颇以年长,数陵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可见周瑜是有修养、能够虚心与同僚相处的。
鲁肃和周瑜早就“相亲结,定侨札之分”②。周瑜曾两次向孙权推荐鲁肃。第一次“荐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不可令去”③。第二次是瑜临死给权上疏言:“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④。但孙权之所以重用肃,不单是靠瑜介绍,主要还在他本人对肃有深切的赏识,如《三国志》卷54《鲁肃传》:
权即见肃……与语甚悦之……因密议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肃对曰:“……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隙……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以上鲁肃向孙权提出“进取荆州,全据长江,以图天下”的战略部署,与诸葛亮《隆中对》甚相类似,只是不那样详尽罢了。那时身为大臣兼名士的张昭对鲁肃这种雄图,很看不惯,向权言:“肃年少粗疏,未可用”⑤。权不以昭言为然,反而对肃更加重用。陈寿在《三国志》卷54《鲁肃传》评曰:
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新荡荆域,仗威东夏,于时议者莫不疑贰,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周瑜、鲁肃固然很有胆识,但孙权能够重用他们,说明权是很能用人的。
吕蒙出身“贫贱”。十五六岁时,为摆脱贫贱,暗地在其姐夫邓当军中攻战。后为小将,以“兵人练习”、“所向有功”,受到孙权的赏识与拔擢。蒙在多次抗击曹操与同蜀汉争夺荆州的战争中,表现了过人的韬略。陈寿在《三国志》卷54《吕蒙传》评曰:
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禽关羽,最其妙者。初虽轻果妄杀,终于克己,有国士之量,岂徒武将而已乎!
吕蒙所以能有此丰功妙计,是与孙权的精心培植分不开的。蒙原来没有文化,“少不修书传,每陈大事,常口占为牋疏”①。《蒙传》注引《江表传》:
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
吕蒙经过勤奋向学之后,一次同鲁肃言议,使肃常欲受窘。“非复吴下阿蒙”与“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②的成语,即鲁肃与吕蒙谈话时讲出的。孙权常叹赞说:“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②。
东吴主要将帅,除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外,还有在交州立功的吕岱。吕岱早时只是一个代行吴县县丞的小官,因“处法应问,甚称权意”①。受到拔擢,两次镇守交州,卓有功效。《资治通鉴》胡三省注言:“当方面者,当如吕岱;委人以方面者,当如孙权”②。孙权是善于因材授职的。
(2)在一定程度和情况下,用人能“效之于事”,不拘卑贱、不计旧怨、不求全责备。孙晧统治时,陆凯上疏称道孙权用人,“不拘卑贱”,唯“效之于事”③。从孙权不少用人情况看,也确实如此。所谓“拔吕蒙于戎行,识潘浚于系虏”④。其他吴臣如潘璋、丁奉、谷利、丁览、阚泽、步骘等都出身微贱,或忠于孙氏,或干略卓著,或学问优异,受到孙权赏识和提拔。再如出身“寒门”的周泰,被权拜为平虏将军,督领诸将镇守江边要地——濡须。朱然、徐盛等对周泰不服,因此孙权“特为案行至濡须坞,因会诸将,大为酣乐。权自行酒到泰前,命泰解衣,权手自指其创痕,问以所起,泰辄记昔战斗处以对。毕,使复服,欢宴极夜,其明日,遣使者授以御盖。于是盛等乃伏”⑤。将军陈武在合肥交战时,因奋命扜权而丧生,其庶子表与诸葛恪、顾谭、张休等一同奉事权太子登。陈寿在《三国志》卷55《陈表等传》评曰:“陈表将家支庶,而与胄子名人,比翼齐衡,拔萃出类,不亦美乎!”按照当时社会风气,武人和庶子都是被士人所瞧不起的。可是,做为“将家支庶”的陈表却与“胄子名人”同样受到重视。据《三国志》卷51《宗室孙奂传》注引《江表传》:
初,权在武昌,欲还都建业,而虑水道溯流二千里,一旦有警,不相赴及,以此怀疑。及至夏口,于坞中大会百官议之。诏曰:“诸将吏勿拘位任,其有计者,为国言之。”诸将或陈宜立栅栅夏口,或言宜重设铁锁者,权皆以为非计。时张梁为小将,未有知名,乃越席而进曰:“臣闻‘香饵引泉鱼,重币购勇士’,今宜明树赏罚之信。遣将入沔,与敌争利,形势既成,彼不敢于也。使武昌有精兵万人,付智略者任将,常使严整。一旦有警,应声相赴。作甘水城,轻舰数千,诸所宜用,皆使备具。如此,开门延敌,敌自不来矣。”权以梁计为最得,即超增梁位。后稍以功进至沔中督。
由上可知孙权颇能集思广益,择善而从,而不问其资历深浅,故能发现人才,破格提拔,甚至付以重任。
孙权用人有时能不计怨仇。如甘宁原属黄祖,曾射死吴将淩操,后降权,权对之颇加优待,令淩操之子淩统不得因父仇加害于宁。因此宁得展力建功。原扬州刺史刘繇与孙策旧“为仇敌”,但刘繇之子刘基很受权“爱敬”。一日,权于船中与群臣宴饮,忽降大雨,权命以盖覆基,其他人都不能得到这种优待。基官至光禄勋,分平尚书事①。最能体现权能重用原敌国人才的,是他对潘浚的使用。潘浚原属刘备,但备未能尽其用。《三国志》卷61《潘浚传》注引《江表传》:
权克荆州,将吏悉皆归附,而浚独称疾不见。权遣人以床就家舆致之。浚伏面著床席不起,涕泣交横,哀咽不能自胜。权慰劳与语,……使亲近以手巾拭其面。浚下地拜谢,即以为治中,荆州诸军事一以谘之。
当时降权的荆州将吏,尚有郝普、麋芳、士仁等,而权独重用潘浚。由于潘浚德才兼优,所以权对他虚心接待。后来潘浚与陆逊“俱驻武昌,共掌留事”。成为权腹心重臣之一。浚为蜀汉大将军蒋琬的姨弟,有人向权言:“浚密遣使与琬相闻,欲有自托之计”。权立即驳斥说:“承明不为此也”①。于是将此人罢了官。权曾令浚“率众五万讨武陵蛮夷”②。浚所率军队人数达到如此之多,说明孙权是敢于放手使用降将的。单从对浚的使用来看,权尚胜过刘备,备当年如令浚代替关羽守荆州,也许不致失败得那样惨。
孙权对部属能用其所长,而不求全责备。例如典掌军国密事的胡综,“性嗜酒,酒后欢呼极意……搏击左右。权爱其才,弗之责也”③。又如大将吕范,“居处服饰,于时奢靡,然勤事奉法,故权悦其忠,不怪其侈”④。其他如善于战斗的将军淩统、潘璋、甘宁、朱桓等,或骄横不法,或粗暴杀人,权均原其过失,以展其用。故陈寿在《三国志》卷55《程黄韩蒋等传》末评曰:“以潘璋之不修,权能忘过记功,其保据东南,宜哉!”
(3)比较能听取反面意见,能用众力群智。《三国志》卷47《吴主传》注引《江表传》载权语曰:
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众之所积也。……故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
因为以上的话颇有至理,所以有人怀疑非权所能道出⑥。从孙权的诗人用士方面看,他还是能说出这样的话来的。《三国志》卷48《三嗣主传》末注引陆机《辨亡论》称孙权:
求贤如不及……推诚信士,……披怀虚己,以纳谋臣之算。故鲁肃一面而自托,士燮蒙险而效命。高张公之德,而省游田之娱。贤诸葛之言,而割情欲之欢。感陆公之规,而除刑政之烦。奇刘基之议,而作三爵之誓,屏气跼蹐,以伺子明之疾,分滋损甘,以育淩统之孤……是以忠臣竞进其谋,志士咸得肆力。
赵翼《廾二史札记》卷7《三国之主用人各不同》条亦言:
刘备之伐吴也,或谓诸葛瑾已遣人往蜀,权曰:
“孤与子瑜有生死不易之操,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吴蜀通和,陆逊镇西陵,权刻印置逊所,每与刘禅、诸葛亮书,常过示逊,有不安者,便令改定,以印封行之。委任如此,臣下有不感知遇而竭心力者乎?权又不自护其非,权欲遣张弥、许晏浮海至辽东,封公孙渊。张昭力谏不听,弥、晏果为渊所杀。权惭谢昭,昭不起,权因出,过其门呼昭,昭犹辞疾。权烧其门以恐之,昭更闭户,权乃灭火,驻门良久,载昭还宫,深自刻责。倘如袁绍,不用沮授(当作田丰)之言,以致于败,则恐为所笑,而杀之矣。
除了以上赵翼所说的以外,他如孙权准备袭取南郡时,欲令其堂弟征虏将军孙皎与吕蒙为左右大督。吕蒙说:“若至尊以征虏能,宜用之;以蒙能,宜用蒙。昔周瑜、程普为左右部督,共攻江陵,虽事决于瑜,普自恃久将,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几败国事,此目前之戒也。”孙权听了,也感到自己作的不对,向蒙道歉说:“以卿为大督,命皎为后继”①。因此,定荆州、禽关羽的事得以顺利进行。说明孙权和吕蒙君臣之间能够坦率交换意见,孙权能改正自己原来不妥当的意图,是他们能够战胜敌人的原因之一。
从以上的叙述来看,在封建帝王中,孙权是善于用人者之一。但孙权的一些优点,也和曹操一样,主要表现在其统治的前期。到了后期,孙权用人的黑暗面逐步上升,甚至出现重大错误。其中原因,除了封建统治者所共有的通性以外,还需要从孙吴统治集团内部成员的阶级状况及其利害关系等方面加以剖析:
当孙氏兄弟在江东建立政权时,中原战乱不堪,因之江北士人不断渡江南下。孙氏兄弟对于笼络南下士人颇为注意,原来已经有一定名声的张昭、张纮较早投靠了孙策,受到重用。“纮与张昭并与参谋,常令一人居守,一人从征战”①。但大多数士人逃到江南后,情况还是相当艰苦的。如步骘、卫旌、诸葛瑾等即是。但他们能够投归孙权幕府,还算比较幸运的。其他南下士大夫“有倒悬之患”、“糟糠不足”②,需要当地官府富人收留救济者所在多有。为了重新占有土地财产,并寻求政治上的出路,他们也千方百计投靠和效忠于孙氏统治者。而孙氏统治者为了壮大自己,也必须招徕人才,以抗拒来自北方的强大军事压力,自然乐于吸收江北的才智与有名望之士。鉴于以上这些情况,南下地主便成为孙氏政权的骨干力量。
两汉以来,江南籍士人仕进显名者,虽逐渐增多,但直至东汉晚期,江南士人犹为中原士大夫所轻视。如会稽郡人虞翻将其所著《易注》寄给孔融,融答书曰:“闻延陵之理乐,睹吾子之治《易》,乃知东南之美者,非徒会稽之竹箭也”③;诸葛亮称赞吴使臣殷礼时亦言:“不意东吴菰芦中乃有奇伟如此人”④。说明中原士大夫对江东士人的估价,仍旧偏低。孙氏政权的建立,无疑给江东士人带来了仕进的良机。因之,江南地主之乐于拥护孙氏,自不待言。随着孙权统治的久长,江南籍士人在孙氏政权中的地位与权势也日益增长。如顾雍、朱治、朱然、朱据、陆逊、陆瑁、全琮、潘浚等均身为将相,子弟显赫。
孙氏集团中,除了江南北士人外,还有孙氏家族。当孙坚起兵之初,其季弟孙静即“纠合乡曲及宗室五六百人,以为保障”。说明孙氏家族在地方上还是有势力的。陈寿言诸孙“或赞兴初基,或镇据边陲”①。孙权对于宗族,虽未给以特大权位,还是优先任用,给以方面重寄。
孙权统治的前期,大敌当前,君臣上下都要求保全江南,所以内部比较协调,矛盾不甚明显。到三分局面大致确定以后,随着外部压力的减轻,长久积累的内部矛盾也日益显露出来。再者,立国时间长久以后,文武大臣和孙氏家族的经济、政治势力逐步膨胀,与此相适应,他们也日益腐化,心骄志逸,克敌拓境虽无作为,阻挠别人改革,排斥异己,却甚为张狂。吴国统治集团内部的这些消极因素的增长,也反映在孙权身上,使他逐渐失去锐意进取之心,对人才的渴望已不如前。加以孙权年事已高,身后的顾虑,如皇位继承及在位大臣是否可靠的问题,日益纠缠在脑海中。因而,孙权驾驭群臣的手法与用人的态度也逐渐失去原有的光辉面,“任才尚计”的孙权最后变成了“多嫌忌,果于杀戮”的孙权,“至于谗说殄行,胤嗣废毙”。孙权后期及身后的吴国终于坠落为派别斗争剧烈和政治黑暗残暴的王朝。
二、张温、暨艳与吕壹事件
张温,吴郡吴县人,父允,以轻财重士,名显州郡,为孙权东曹掾。温少修节操,“英才卓跞冠群”②。孙权闻之,问公卿曰:“温当今与谁为比?”大臣顾雍以为“温当今无辈”。孙权“征到延见,文辞占对,观者倾竦,权改容加礼……拜议郎、选曹尚书,徙太子太傅,甚见信重”①。吴主孙权黄武三年(224年),张温年三十二时,以辅义中郎将使蜀,权谓温曰:“卿不宜远出,恐诸葛孔明不知吾所以与曹氏通意,故屈卿行。”温到蜀后,“蜀甚贵其才”①。连随员殷礼都受到诸葛亮的器重。诸葛亮还同温“结金兰之好”②。可是,从这时起,孙权对张温的看法却急遽变坏,“权既阴衔温称美蜀政,又嫌其声名大盛,众庶炫惑,恐终不为己用,思有以中伤之”③。恰好这时,发生了暨艳试图改革选官中一些弊病的事件。事件的原由是:张温推荐吴郡人暨艳为选曹郎,至尚书,担任选用官吏的要职。暨艳为人狷直自负,不肯随俗浮沉,喜为清议,品评人物,企图改革当时选用人才不分贤愚、徇私舞弊、清浊混淆的种种恶习,于是“弹射百僚,核选三署,率皆贬高就下,降损数等,其守故者,十未能一,其居位贪鄙、志节污卑者,皆以为军吏,置营府以处之”④。结果招致了许多人的反对,他们用各种手法在孙权面前告状,“竞言艳及选曹郎徐彪,专用私情,爱憎不由公理。艳、彪皆坐自杀”⑤。
由于暨艳是张温推荐的,所以案件成为孙权加罪于张温的借口。孙权以“温宿与艳、彪同意,数交书疏”⑥为理由,将温下狱。孙权还下令说:
昔令召张温,虚己待之,既至显授,有过旧臣,何图凶丑,专挟异心……艳所进退,皆温所为头角,更相表里,共为腹背,非温之党,即就疵瑕,为之生论……专炫贾国恩,为己形势,揆其奸心,无所不为。不忍暴于市朝,今斥还本郡,以给厮吏,呜呼温也,免罪为幸!①
将军骆统对孙权这样处理张温,颇为不平,上表为温申理,把孙权所加给张温的罪名,一一辨驳①。做为一个大臣,在专制君主面前陈述自己的意见,自然不敢虚妄,何况骆统是德才兼备的人呢?我们可以相信骆统的辨驳有其根据,而孙权所怪罪张温的事则是占不住脚的。据《张温传》注引《会稽典录》言:“诸葛亮初闻温败,未知其故,思之数日,曰:‘吾已得之矣,其人于清浊太明,善恶太分’”。陈寿在《张温传》评曰:“张温才藻俊茂,而智防未备,用致艰患”。可见张温的失败,并非他做的不对,只缘他敢同不良现象作斗争,所以引起了力量大、人数多的保守派的反对。至于暨艳锐意改革的失败,也是同样情况。当暨艳不计个人得失,毅然要沙汰贪鄙时,著名大臣陆逊、朱据、陆瑁等都曾劝阻,认为事情办不通,且会招致祸患。陆逊等是从改革是否可能和个人利益两方面考虑。暨艳则只从刷新政风考虑,而不顾个人安危得失。所以张、暨的失败只能说明:(1)孙权统治集团暮气已深,虽志于改革之士亦无法有为;(2)《三国志》卷55《陈表传》言:“后艳遇罪,时人咸自营护,信厚言薄,表独不然,士以此重之”。可知暨艳不仅不是坏人,并且还为正人君子所同情;(3)张温、暨艳之遇祸,再次说明到了孙权统治的后期,孙权在用人方面的优点已逐渐由缺点所代替。
同一时期所发生的吕壹事件,也反映了孙吴集团内部的不和和矛盾。《三国志》卷52《顾雍传》载:
吕壹、秦博为中书,典校诸官府及州郡文书。壹等因此渐作威福,遂造作榷酤障管之利,举罪纠奸,纤介必闻,重以深案丑诬,毁短大臣,排陷无辜,雍等皆见举白,用被谴让。
同卷《步骘传》亦言:
后中书吕壹典校文书,多所纠举。骘上疏曰:“伏闻诸典校摓抉细微,吹毛求瑕,重罪深诬,辄欲陷人,以成威福,无罪无辜,横受大刑,是以使民局天蹐地,谁不战栗!”
据上二条记载可知,孙权曾任用吕壹等人为校事,以监督纠察大臣。这些校事又多希旨迎合权意,因此引起了大臣们的反对。当时除步骘以外,太子孙登、上大将军陆逊、太常潘浚等都屡次向孙权陈说吕壹的奸邪倾害。潘浚甚至要在公众宴会时亲手杀死吕壹,宁愿以身当之。另外一个名叫羊衜的官吏则与大臣共同推举一位能言善辩的李衡为尚书郎,以便经常在孙权身边揭发吕壹的奸短①。吕壹最后还是因检举朱据贪污失实而被杀。事情经过是这样的:原来朱据的部曲应领钱三万缗,工匠王遂将此款吞为己有。吕壹却怀疑是朱据贪污了,于是审讯朱据部曲主管吏,吏活活被打死。朱据哀怜此吏死得冤屈,厚厚埋葬了他。吕壹见朱据如此厚待死者,进而告据与吏共同作弊,据无以自明,只好坐待判罪。可是工匠王遂从中作弊的事,随后被人揭发了。于是孙权杀死吕壹,以谢群臣。从这件事看,吕壹的错误在于未曾查清真相,即咬定朱据贪污,属于纠举失实。但是大臣们反对的不仅仅是吕壹。步骘以为“小人因缘衔命,不务奉公而作威福,无益视听,更为民害,愚以为可一切罢省。”②陆凯以为“校事,吏民之仇也。”③说明只要设立校事,大臣就反对。所有这些,表明大臣与校事的矛盾,正是大臣(大族)同孙权(皇权)的矛盾的曲折体现。但是孙权毕竟是依靠群臣以统治万民和对抗敌国的。所以当校事被大臣抓住罪证后,孙权即杀掉他,以安抚大臣。说穿了,吕壹事件也只是体现了孙权猜防大族与大族维护自己政治、经济特权的矛盾而已。
三、皇位继承人问题与陆逊之死
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孙权为吴王,立长子登为王太子。黄龙元年(229年),权称帝,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市),登为皇太子。太子官属有诸葛恪、张休、顾谭、陈表等;宾客有谢景、范慎、刁玄、羊衜等,“于是东宫号为多士”①。登生母身分低贱,连其姓氏都未见于史册。孙权所爱王夫人生子和及霸,登常有让位于和之意。孙权赤乌四年(241年)登死。下一年,权立和为太子,不久,封霸为鲁王。权之爱霸,更甚于和,对霸的待遇,同太子没有什么两样。因此,和、霸不睦,大臣也分为二部,比较正派的大臣如陆逊、诸葛恪、顾谭、朱据、屈晃、滕胤、施绩、丁密等维护太子,公主鲁班(孙权宠姬步夫人所生的长女,嫁给全琮)、全琮子寄、杨竺、吴安、孙奇等则想依靠鲁王捞取政治上的好处,所以拥戴霸而“谮毁太子”。一次,权得疾,遣太子到长沙桓王孙策庙祈祷,太子妃叔父家离庙很近,乃把太子请到家中。公主鲁班闻知,乃向孙权进谗,言太子不去庙祷告,却往妃家计议,于是和宠益衰,两派大臣的争斗也更厉害。孙权认为“子弟不睦,臣下分部……一人立者,安得不乱”②。乃废太子和,赐鲁王霸死。另立所爱潘夫人幼子孙亮为太子。
以上的事,不只是立谁为太子的问题,而是孙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复杂的反映。其中最突出的事例,可以拿陆逊同孙权的关系来说明。前已叙及,陆逊是跟随孙权时间较久、功劳很大的大臣,孙权早时把孙策之女嫁给了陆逊。吕蒙死后,陆逊成为抗拒魏、蜀二国的主要支柱。但孙权对陆逊的重用,主要在军事方面,始终没有交给陆逊军政大权。最后权令逊代顾雍为丞相时,虽口头上说:“有超世之功者,必应光大之宠,怀文武之才者,必荷社稷之重”①。但事实是:孙权既不听从陆逊屡求保安太子、黜降鲁王之谏,又相继流放陆逊外甥顾谭、顾承、姚信,诛亲近陆逊的吾粲。孙权更“累遣中使责让逊”,使逊“愤恚致卒”①。逼死了陆逊。
孙权所以逼死陆逊,决不只是因逊维护太子的问题,主要症结在于权认为逊对其统治已构成威胁。根据当时情况,权所以疑忌和逼死逊,约有以下四个原因:
(1)逊“世江东大族”,从祖康,庐江太守,康子绩,郁林太守,绩从子瑁,选曹尚书。逊族子凯,建武校尉,凯弟胤,交州刺史。陆绩外甥顾邵为丞相顾雍之子,任豫章太守。顾邵子谭为陆逊外甥,任左节度,加奉车都尉。谭弟承,奋威将军。逊外甥姚信,太常。可见逊家族姻亲甚为显赫,此为孙权忌逊原因之一。
(2)吕蒙死后,逊一直镇守武昌,声望至隆。吴国权要,上自太子登,下至步骘、诸葛瑾、潘浚、朱据等将相都与逊交好,特别是逊功高震主,为权所畏忌。到孙权统治的后期,三国疆域大致已确定,权对外攻虽不足,守则有余。即无逊,亦可划江自保,无何重大危险。所以权只让逊做了几天丞相,就借立太子事,悄悄地逼死了他。
(3)孙权为身后之计,怕嗣主驾驭不了逊,所以逊等越是拥戴太子和,孙权越疑惑不安。权在逼死逊之前,先剪除其亲党。以后孙权虽然立了幼子亮为太子,但挑选的首辅,却是资望较浅、社会关系比较单薄的侨居大族诸葛恪,就可以说明孙权是不愿从陆、顾等枝叶繁茂的江东大族中选择辅政者的。从史书记载上看,孙权于武多文少的吕蒙、淩统、朱然等病死后,极为哀悼伤怀。可是他不仅逼逊致死,并且还追诘逊子抗。这不是由于猜忌逊,还是什么呢?
(4)还有一个不易被人们发觉的因素,即逊为孙策之婿,权最初将策女嫁给逊时,当然是为了加强君臣间的关系,但当逊功高震主时,这门亲事便转化为双方关系的不利因素。权的江东基业本来是从兄策手中继承的,但权对策子并不与己子同样看待,陈寿即认为权对策子有亏待之处。寿在《孙策传》评曰:“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而权尊崇未至,子止侯爵,于义俭矣”。孙盛还为此替权辩护,认为这样作,是为了“正名定本,使贵贱殊邈,然后国无陵肆之责,后嗣罔猜忌之嫌”①。孙盛这种看法,是迂阔而不切合事实的。权既定孙和为太子,又给孙霸以过分的待遇,使之觊觎太子宝座,还谈得上什么“正名定本,使贵贱殊邈”呢?孙权诸子虽孩提亦封王,而策子却终身为侯,不是亏待是什么呢?这一点,连权本人也是不无内疚的。史言:“吴主寝疾,遣太子祷于长沙桓王庙”②。权病了,不向其父武烈皇帝坚祷告,却偏向兄长祷告,正说明权内心隐处也觉得
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人,生于公元182年。他兄弟共四人,哥哥孙策,字伯符,三弟孙翊,字叔弼,四弟孙匡,字季佐。兄弟四人的字正好是“伯仲叔季”。他江东的基业基本是父兄替他打下来的,而当他哥哥孙策平定诸郡时他只有15岁。公元200年孙策逝世,孙权继任江东地盘。孙权通过大规模屯田,依赖世族势力,奠定了江东雄厚的实力基础。公元234年孙权派诸葛恪率军对山越进行围剿。山越是南方古越人的后代,汉末以来山越人依靠山险,不纳租赋,抗拒孙吴政权,成为吴国的心腹之患。当时吴国的造船业相当发达,远洋舰队已驶往过扶南(柬埔寨)、杜邑(越南以南)以及北方辽东等地,并发现了夷州(台湾)和dan州(日本列岛)。公元230年,孙权派卫温和诸葛直率1万多人的船队出海寻访夷州和dan州。夷州为隋代以前的名称,隋时改为流球,到了明代万历年间以后,始称台湾。大陆人大规模到达台湾,吴将卫温和诸葛直带兵航海至夷州则是第一次。公元214年孙权进攻合肥,但受到张辽袭击,这就是三国演义里的“张辽威震逍遥津”。公元219年,孙权攻克荆州,杀了关羽,曹操上表请封孙权骠骑将军,领荆州牧,封为南昌侯。公元212年曹操兵发濡须,见孙权战船军阵严整,以鞭指曰:“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刘表)儿子,豚犬耳!”公元224年,曹丕出巡广陵,隔长江南望东吴,曰:“彼有人焉,未可图也。”公元229年,孙权称帝于武昌(湖北鄂城),同年迁都建业(江苏南京)。公元233年辽东太守燕王公孙渊与孙权结盟交好,孙权不听众臣劝阻,轻信公孙渊,后遭背叛。公元252年4月,孙权病逝,享年71岁,吴立孙亮为帝。史书有记载的以及三国演义里提到的,孙权具体有多少个子女不详,孙亮字子明,是孙权小儿子,孙休字子烈,是孙权第六子,孙和为王夫人所生,步夫人生有二女,长女名孙鲁班,字大虎,先嫁周瑜之子周循,后嫁全琮;次女名孙鲁育,字小虎,先嫁朱据,后嫁刘纂。孙权一生很长,没有经历什么大的战斗,但他能任用人才,独据江南,成为当时一代英杰。
孙权15岁被举为孝廉、秀才,任阳羡(今江苏宜兴)长,代行奉义校尉,随父兄征战。200年孙策死,孙权袭职,在张昭、周瑜等协助下,很快就稳定了局面。东汉王朝封他为征虏将军,兼领会稽太守。从此,他实际上成为江东统治者。208年,孙权领导的东吴军事集团联合刘备集团于赤壁打败曹操军队,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面。213年正月,曹操再次亲率大军南侵,据《三国志》记载:“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谓‘生子当如孙仲谋’”。219年10月,击败驻守荆州地区的关羽军团,成功收复被刘备集团占据多年的战略要地,封闭了蜀国的东南出口。222年,在吴蜀彝陵之战中,大败刘备亲自率领的复仇大军,使蜀国的精锐部队受到重创。此战役后,蜀国停止了与东吴争夺东南出口的战斗,两国的边境地区恢复和平。魏国立国后,向魏文帝曹丕称臣,被曹丕拜为吴王,受九锡。229年称帝。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平定山越,设置郡县,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230年,他派卫温等航行到达夷州(台湾),这是大陆和台湾联系的最早记载。242年,他又派聂友等航行到海南岛,加强了这里和大陆的联系。此外,他还派人到朝鲜、越南、柬埔寨和南洋群岛等地,共100多个国家,扩大了吴国的政治影响。在晚年的孙权“多嫌忌,果于杀戮”,使本已凸显的内部矛盾更加复杂化,其身后的吴国最终沦落为党争剧烈、暴政盛行的黑暗王朝。
和三国时代的其他第一代君主一样,孙权也很会用人,并且在纳谏方面作的更好,还会认真听取反面意见。同时也很有战略眼光。《三国志》记载大臣对孙权的评价: “提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陈,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州虎视于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虽然难免溢美之辞,但概括的还算全面。孙权接掌领导权之初,“以兄事瑜”,对周瑜信任重用。周瑜死后,对鲁肃、吕蒙、陆逊等将领都信任重用。《三国志》记载孙权曾经说过: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众之所积也。……故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但是孙权在立国称帝以后,采取保守的态度,妄想凭借长江天险,与魏、蜀长久分治,对蜀国不断的北伐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三国志》记载孙策曾批评孙权:“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最后他的保守政策导致魏国可以逐个击破,先灭蜀后灭吴。
252年4月,71岁的孙权因患风疾病死于建业宫中,称帝在位23年。葬于建业(今江苏南京)蒋陵,谥大皇帝,庙号太祖。
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人,生于公元182年。他兄弟共四人,哥哥孙策,字伯符,三弟孙翊,字叔弼,四弟孙匡,字季佐。兄弟四人的字正好是“伯仲叔季”。他江东的基业基本是父兄替他打下来的,而当他哥哥孙策平定诸郡时他只有15岁。公元200年孙策逝世,孙权继任江东地盘。孙权通过大规模屯田,依赖世族势力,奠定了江东雄厚的实力基础。公元234年孙权派诸葛恪率军对山越进行围剿。山越是南方古越人的后代,汉末以来山越人依靠山险,不纳租赋,抗拒孙吴政权,成为吴国的心腹之患。当时吴国的造船业相当发达,远洋舰队已驶往过扶南(柬埔寨)、杜邑(越南以南)以及北方辽东等地,并发现了夷州(台湾)和dan州(日本列岛)。公元230年,孙权派卫温和诸葛直率1万多人的船队出海寻访夷州和dan州。夷州为隋代以前的名称,隋时改为流球,到了明代万历年间以后,始称台湾。大陆人大规模到达台湾,吴将卫温和诸葛直带兵航海至夷州则是第一次。公元214年孙权进攻合肥,但受到张辽袭击,这就是三国演义里的“张辽威震逍遥津”。公元219年,孙权攻克荆州,杀了关羽,曹操上表请封孙权骠骑将军,领荆州牧,封为南昌侯。公元212年曹操兵发濡须,见孙权战船军阵严整,以鞭指曰:“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刘表)儿子,豚犬耳!”公元224年,曹丕出巡广陵,隔长江南望东吴,曰:“彼有人焉,未可图也。”公元229年,孙权称帝于武昌(湖北鄂城),同年迁都建业(江苏南京)。公元233年辽东太守燕王公孙渊与孙权结盟交好,孙权不听众臣劝阻,轻信公孙渊,后遭背叛。公元252年4月,孙权病逝,享年71岁,吴立孙亮为帝。史书有记载的以及三国演义里提到的,孙权具体有多少个子女不详,孙亮字子明,是孙权小儿子,孙休字子烈,是孙权第六子,孙和为王夫人所生,步夫人生有二女,长女名孙鲁班,字大虎,先嫁周瑜之子周循,后嫁全琮;次女名孙鲁育,字小虎,先嫁朱据,后嫁刘纂。孙权一生很长,没有经历什么大的战斗,但他能任用人才,独据江南,成为当时一代英杰。
回答者:麦牛 - 助理 三级 11-17 19:40
--------------------------------------------------------------------------------
姓孙 男性 绿眼 红毛 其母姓吴
回答者:zerover - 童生 一级 11-18 00:09
--------------------------------------------------------------------------------
个人资料 性别 男
籍贯 [扬州]吴郡富春 [今浙江富阳]
容貌 暂无相关记载
官至 吴国皇帝 谥曰大
家族资料 父亲 孙坚
母亲 吴氏
配偶 未知
兄弟姐妹 孙策 孙翊 孙匡 孙朗 孙尚香
子女 孙霸
相关人物 周瑜 鲁肃 吕蒙 陆逊
曾效力过的势力 吴
孙权 - 简明历史传记
吴国大帝。 孙权19岁就继承了其兄孙策之位,力据江东,击败了黄祖。后东吴联合刘备,在赤壁大战击溃了曹操军。东吴后来又和曹操军在合肥附近鏖战,并从刘备手中夺回荆州、杀死关羽、大破刘备的讨伐军。曹丕称帝后孙权先向北方称臣,后自己建吴称帝,迁都建业。他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发展造船业、连通台湾、积极和印度等国外交、多次减免赋税,促进了东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孙权 - 简明演义传记
孙权19岁就继承了其兄孙策之位,力据江东,击败了黄祖。后东吴联合刘备,在赤壁大战击溃了曹操军。东吴后来又和曹操军在合肥附近鏖战,并从刘备手中夺回荆州、杀死关羽、大破刘备的讨伐军。曹丕称帝后孙权先向北方称臣,后自己建吴称帝,迁都建业。
孙权的历史评价
◆陈寿:“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然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至于谗说殄行,胤嗣废毙,岂所谓赐厥孙谋以燕冀于者哉?其后叶陵迟,遂致覆国,未必不由此也。”
◆刘备:孙车骑长上短下,其难为下,吾不可以再见之。《山阳公载记》
◆曹操:生子当如孙仲谋。《吴历》
生卒:181-252(72岁)
参考资料:http://www.cne3online.com/index.asp
回答者:星星记号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11-18 21:54
--------------------------------------------------------------------------------
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222年在金陵称王,229年称帝,建立吴国,即东吴,史称孙吴。222年—252年在位。父孙坚,兄孙策。
孙权15岁被举为孝廉、秀才,任阳羡(今江苏宜兴)长,代行奉义校尉,随父兄征战。200年孙策死,孙权袭职,在张昭、周瑜等协助下,很快就稳定了局面。东汉王朝封他为征虏将军,兼领会稽太守。从此,他实际上成为江东统治者。208年,孙权领导的东吴军事集团联合刘备集团于赤壁打败曹操军队,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面。213年正月,曹操再次亲率大军南侵,据《三国志》记载:“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谓‘生子当如孙仲谋’”。219年10月,击败驻守荆州地区的关羽军团,成功收复被刘备集团占据多年的战略要地,封闭了蜀国的东南出口。222年,在吴蜀彝陵之战中,大败刘备亲自率领的复仇大军,使蜀国的精锐部队受到重创。此战役后,蜀国停止了与东吴争夺东南出口的战斗,两国的边境地区恢复和平。魏国立国后,向魏文帝曹丕称臣,被曹丕拜为吴王,受九锡。229年称帝。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平定山越,设置郡县,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230年,他派卫温等航行到达夷州(台湾),这是大陆和台湾联系的最早记载。242年,他又派聂友等航行到海南岛,加强了这里和大陆的联系。此外,他还派人到朝鲜、越南、柬埔寨和南洋群岛等地,共100多个国家,扩大了吴国的政治影响。在晚年的孙权“多嫌忌,果于杀戮”,使本已凸显的内部矛盾更加复杂化,其身后的吴国最终沦落为党争剧烈、暴政盛行的黑暗王朝。
和三国时代的其他第一代君主一样,孙权也很会用人,并且在纳谏方面作的更好,还会认真听取反面意见。同时也很有战略眼光。《三国志》记载大臣对孙权的评价: “提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陈,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州虎视于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虽然难免溢美之辞,但概括的还算全面。孙权接掌领导权之初,“以兄事瑜”,对周瑜信任重用。周瑜死后,对鲁肃、吕蒙、陆逊等将领都信任重用。《三国志》记载孙权曾经说过: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众之所积也。……故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但是孙权在立国称帝以后,采取保守的态度,妄想凭借长江天险,与魏、蜀长久分治,对蜀国不断的北伐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三国志》记载孙策曾批评孙权:“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最后他的保守政策导致魏国可以逐个击破,先灭蜀后灭吴。
252年4月,71岁的孙权因患风疾病死于建业宫中,称帝在位23年。葬于建业(今江苏南京)蒋陵,谥大皇帝,庙号太祖。
籍贯 [扬州]吴郡富春 [今浙江富阳]
容貌 暂无相关记载
官至 吴国皇帝 谥曰大
家族资料 父亲 孙坚
母亲 吴氏
配偶 未知
兄弟姐妹 孙策 孙翊 孙匡 孙朗 孙尚香
子女 孙霸
相关人物 周瑜 鲁肃 吕蒙 陆逊
曾效力过的势力 吴
孙权 - 简明历史传记
吴国大帝。 孙权19岁就继承了其兄孙策之位,力据江东,击败了黄祖。后东吴联合刘备,在赤壁大战击溃了曹操军。东吴后来又和曹操军在合肥附近鏖战,并从刘备手中夺回荆州、杀死关羽、大破刘备的讨伐军。曹丕称帝后孙权先向北方称臣,后自己建吴称帝,迁都建业。他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发展造船业、连通台湾、积极和印度等国外交、多次减免赋税,促进了东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孙权 - 简明演义传记
孙权19岁就继承了其兄孙策之位,力据江东,击败了黄祖。后东吴联合刘备,在赤壁大战击溃了曹操军。东吴后来又和曹操军在合肥附近鏖战,并从刘备手中夺回荆州、杀死关羽、大破刘备的讨伐军。曹丕称帝后孙权先向北方称臣,后自己建吴称帝,迁都建业。
孙权的历史评价
◆陈寿:“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然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至于谗说殄行,胤嗣废毙,岂所谓赐厥孙谋以燕冀于者哉?其后叶陵迟,遂致覆国,未必不由此也。”
◆刘备:孙车骑长上短下,其难为下,吾不可以再见之。《山阳公载记》
◆曹操:生子当如孙仲谋。《吴历》
生卒:181-252(72岁)
张温的人物生平
张温,字惠恕,吴郡吴县人。他的父亲张允,因轻视钱财重视贤士,声名显扬州郡,任孙权的东曹掾,随后去世。张温从小就修养节操,容貌奇异伟岸。孙权听说,就询问朝中大臣说:“张温能与当今何人相比?”大司农刘基说:“可与全琮同等。”太常顾雍说:“刘基未详细了解到张温为人。张温当今无人可比。”孙权说:“如果是这样,则张允就算没有死!”于是征召张温请与之相见。
张温谈吐文雅对答如流,旁观者倾慕,孙权为之改容加礼。召对完毕出宫,张昭握着张温的手说:“老夫把心意托付你,你应该明白。”于是孙权任命张温为议郎、选曹尚书,又迁为太子太傅,很受信任重视。 回国不久,被派进豫章郡的部队出征作战,但他对军功没有追求。孙权既暗恨张温赞赏蜀汉政治,又嫌忌他的声名过于显赫,百姓都为他的德行才能所迷惑,担心他最终不能为自己所用,就考虑用什么方式来中伤他,正碰上暨艳事件发生,于是借此机会找出张温的岔子。
张温向来与暨艳、徐彪意见相合,常有书信来往,互相来往问候,于是又判张温有罪。孙权将他软禁在有关官署。当时无人敢为其说话,只有骆统认为张温获罪,其因在于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完全是小人谗言毁誉、君王缺乏明察的结果。他认为暨艳被录用,主要责任不在张温。就算推荐有误,张温也不是第一个推荐暨的人。说张温与暨艳朋党作奸,无凭无据,仅以举才不当推定,实在说不过去。关于贻误军令,骆统也进行客观解释。认为张温一直奉公执行命令,军马没有减少,战场上没有退却,军期也没有延误,完全尽心为国,忠君效力,又何罪之有。对孙权指责张温出使蜀国有辱本国,骆统认为,为国出使,盛赞他国的美好,只要自己没有屈节,就不能说是有辱本国,而是正常的使节之行。蜀派邓芝回访,这是国与国之间友好的往来。
邓芝的回拜,实际上是诸葛亮派邓芝送张温回国,是对吴国的尊重,不是张温的私交行为。此外,对于其它的罪名,骆统也一一抗辩。为使孙权纳谏,表明自己的无私和刚正,骆统最后表态:“我和张温已多年没有联系。张温既不是我新近的朋友,也不是我对张温有什么特别的感情,只不过是共事的同僚,都是君王的臣子。如果君王能细加辨析、核实,什么嫌疑都能解开。今天我为张温陈情抗辩,我也并不对自己抱有多大的指望。张温已受坐获罪,独行在前;我也愿受耻,罢官革职在后。”孙权最终还是没有采纳骆统的意见。
六年后,张温因病去世。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