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资治通鉴》《三国志》【原文】坚前至南阳,众已数万人。南阳太守张咨不肯给军粮,坚诱而斩之;郡中震栗,无求不获。前到鲁阳,...
【出处】《资治通鉴》《三国志》
【原文】
坚前至南阳,众已数万人。南阳太守张咨不肯给军粮,坚诱而斩之;郡中震栗,无求不获。前到鲁阳,与袁术合兵。术由是得据南阳。表坚行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译文】
(除掉荆州刺史王睿后)孙坚进军南阳,已拥兵数万。南阳太守张咨不肯提供军粮,孙坚诱杀张咨;举郡震动,有求必应。
孙坚进军鲁阳,与袁术合兵。袁术因此得以占领南阳郡作为根据地。并上表保奏孙坚为破虏将军,兼领豫州刺史。
【权谋解析】
今天咱们来谈谈这位吴国的奠基人孙坚。
孙坚是吴郡富春人,今杭州富春江一带,人言上有天堂,下游苏杭,苏杭不仅风景秀丽物产丰富,而且盛产美女。
但这话出自范成大的《平江府志》,范是南宋绍熙年间人,这时南宋都排到三代目了。
三国时代的苏杭,和南宋的苏杭,不是一个概念,
那时还没有东晋、南宋的南迁,苏杭地区的开发程度,远不及后世。
汉末的苏杭地区,还有古吴越遗风,盛产孙坚、孙策这样的猛男。
《三国志》说孙坚是军事家孙武的后代,但陈寿也不太确定。
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人,盖孙武之后也。加了个“盖”字,盖者,大概、大约的意思。
我看不太像是孙武的后代,孙武是兵圣,若孙坚是孙武后代,岂能被士族圈子轻视?
初,荆州刺史王睿,与长沙太守孙坚共击零、桂贼,以坚武官,言颇轻之。再者,翻遍历史记载,也没见过孙坚谈到过《孙子兵法》,
若真是孙武后代,按照家学传承,以及东汉的政治风尚,孙坚很难不提及自己的家族传承。
孙坚是孙武后代的事情,可能是孙家雄霸江表以后的附会,
但连陈寿都无法考证了,所以就加了一个“盖”,这个盖,是精髓。
抛开孙武的事情看,孙坚的出身,我认为是无身份的小地主。
《三国志》:(孙坚)少为县吏。年十七孙坚十七岁能当县吏,至少不是普通农民,但之后又受到琅琊王睿这种士族高门的歧视。
因此孙坚的出身,大概就是介于农民和士族之间了,也就是寒门了。
所谓的寒门可不是指普通老百姓,老百姓根本没门;
在东汉,只有有头有脸的小地主,才配起步称门。
这很好理解,门者,府也,老百姓没有资本积累,是不会干在自己家大门上,挂个赵府、张府之类牌匾这种无聊事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吃饭都成问题,一个阔气的门面,成本高昂,买肉不香吗?
孙坚生于155年,死于192年;184年的时候,孙坚出现在平定黄巾起义的战场上。
汉遣车骑将军皇甫嵩、中郎将朱儁将兵讨击之。儁表请(孙)坚为佐军司马,乡里少年随在下邳者皆原从。朱儁是浙江绍兴人,孙坚算是朱儁的小老乡,当时孙坚在朱儁幕府担任军司马。
那时孙坚29岁,还是灵帝执政时期。
灵帝178年设置鸿都门学,开始重用寒族打压士族。
孙坚由于家族的底蕴,加上自身的才干,十七岁那年在县里混了个县吏。
后来,灵帝开始重用寒族,在这种政策风口,朱儁董卓等人开始春风得意,
朱儁顺手就提拔了孙坚这个威猛的小老乡,和自己一起南征北战。
再后来184年黄巾之乱,孙坚在宛城之战中先登,为大军打开了局面:
坚又募诸商旅及淮、泗精兵,合千许人,与儁并力奋击,所向无前。汝、颍贼困迫,走保宛城。坚身当一面,登城先入,众乃蚁附,遂大破之。儁具以状闻上,拜坚别部司马。这别部司马和朱儁的军司马不一样,别部司马是朝廷封的正经官,朱郡的军司马那是合同工,没编制的。
孙坚等于是用先登之功,搞到了个公务员编制。
再后来186年凉州边章、韩遂集团闹独立,董卓作战不利,朝廷以司空张温为车骑将军,派中央军镇压。
这个时候,由于孙坚在宛城之战中打出了风采,张温点将的时候,指名道姓要孙坚当军事参谋。
边章、韩遂作乱凉州,中郎将董卓拒讨无功。中平三年(186年),遣司空张温行车骑将军,西讨章等。温表请坚与参军事,屯长安。混乱的局势是向上的梯子,天下大乱,关系营造的壁垒就不太管用了,因为天下高才疾足者先得之。
你还不以能为先,还乱搞裙带关系,还让平庸者尸位素餐,组织就要被外部淘汰,所以形势比人强,逼得你不得不用干将。
187年孙坚从凉州回来以后,零陵、桂林、长沙一带又开始涌现叛乱,这个时候,朝廷又以孙坚为长沙太守,率兵剿灭叛乱。
这就到了上篇原文中,王睿和孙坚结怨的时候了。
初,荆州刺史王睿,与长沙太守孙坚共击零、桂贼,以坚武官,言颇轻之。发现没有,朝廷一直在将孙大胆当成救火队长使用,哪里叛乱就派孙坚去哪里,妈妈再也不用担心地方叛乱了的节奏。
孙坚可以说是真正的凭本事打破阶级壁垒,走向人生巅峰的大佬了。
两年的长沙太守,孙坚将荆州西南角打得一片肃然,因功封乌程侯:
汉朝录前后功,封坚乌程侯。孙坚凭个人奋斗实现了阶级跃升,这在东汉那种政治氛围下是很难得的。
士族把持的政治生态下,阶级严重固化,如果没人给机会,就算是孙悟空也要被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
孙坚的机会,往小了说,是张角、朱儁、张温、灵帝给的;往大了说是所有胡作非为的统治者给的。
正是他们将社会矛盾积累到火山爆发,以至于他们自己也控制不住形势,只能采取妥协策略,任用孙坚这些人出来做事情。
孙坚本非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可以化龙,但孙坚错把形势的需要,当成统治阶级的赏识,从而对东汉朝廷忠心耿耿。
虽然天天996,但朝廷从来没有拖欠工资啊,该给的都给了。
孙坚在地方上没事就把玩着乌程侯大印,而此时的洛阳,袁大导演正在怂恿何进诛杀宦官,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终于在189年,各方面矛盾妥协到了极点,不得不喷薄而出,洛阳发生宫廷政变,何进死,洛阳乱,董卓摘桃,本初跑路瘫痪在河北。
一方面董卓挟持皇帝,毒杀何太后,劫掠洛阳,迁都长安。
另一方面关东诸侯蠢蠢欲动,各方联络,终于在190年形成了广泛的共识,以袁导为盟主,共同讨董。
此时的孙坚,还是个纯洁的屠龙少年,朝廷给了他发光发热的平台,给了他官爵俸禄。
讨伐董卓,受朝廷“厚恩”的孙坚,当然不会落后,他要守护给他荣耀的朝廷。
因此,长沙太守孙坚听闻董卓的种种恶行,怒发冲冠,领着手下的淮泗精兵,骂骂咧咧的就走上了讨伐董卓的不归路。
孙坚一路上神挡杀神,将荆州地区听命于董卓的势力砸了个稀烂,所以就有了孙坚前锋向荆州刺史王睿说的那句话:
坚前部答曰:“兵久战劳苦,欲诣使君求资直耳。”孙坚这还没到虎牢关,还没跟董卓交火,怎么就说久战劳苦了?
原因是东汉荆州州府在襄阳,孙坚是从长沙郡一路杀到襄阳的,荆州的亲董势力,几乎都被孙坚弄废了。
此时的孙坚,一心想着报效国家,根本就没想着占地为王。
因此打下地盘也仅限于补充军需,补充完又朝洛阳方向进发,踏上了新的征程。
到了襄阳就遇到了自己的仇人,荆州刺史王睿,以孙坚的暴躁脾气,和长期军旅生涯造就的嗜血性格。
长期把脑袋挂在裤腰带上的人,像孙坚这种纯粹的人,一旦见惯了生死,做事根本就不会想有什么后果。
他顺手就把王睿搞死了,先爽了再说,否则天天看见王睿就来气。
王睿是琅琊王氏这种士族高门,杀了王睿,虽然解恨,但从诸侯讨董的大局势来说,孙坚的行为是坏规矩的。
王睿和孙坚,都是讨董的势力,现在董卓还没碰到,内部先起矛盾了,而且孙坚又是寒族,竟敢杀士族高门,真是反了天了。
这下孙坚就完全被士族视为异类了。异类归异类,但当时的情况,谁拳头硬谁就是爹。
论干架没人敢惹孙坚,因为这家伙太能打了,董卓都服气,恐怕贸然对抗占不到便宜。
当时天下刚刚大乱,诸侯们暂时还是以发展实力为主,没人真的有空和孙坚硬碰硬,对孙坚的抵制,大多也是被动的。
所谓被动抵制,就是孙坚撞到自己势力范围了,顺手抵制一下,以符合自己士族高门的气质,绝对没有人主动上门找孙坚的麻烦。
比如说材料中孙坚跑到南阳,问太守张咨要军粮,就遭到了张咨的被动抵制。
张咨是董卓入京以后外放的颍川士族,如果不抵制孙坚,就真的没法混圈子了。
但张咨除此之外,也绝没有要为士族圈子消灭孙坚的想法,因为真打不过。
孙坚杀王睿、一是出于意气用事,二则是出于后勤需要。
孙坚这哥们,讨伐董卓是没带多少粮的,区区长沙郡,是做不到长时间千里馈粮支援孙坚北上的。
带的粮食,早就吃完了。
孙坚的想法很简单,打到哪吃到哪,荆州各郡的太守,不外乎亲董、反董。
孙坚打的旗号是讨伐董卓,那么亲董的就拿下,吃大户;反董的就要求当地补充军粮。
灭张咨,则是以军队的后勤需要为主,人是铁饭是钢,这几万张嘴天天都是要吃饭的。
由于孙坚杀了荆州刺史王睿,带头攻击关东反董势力,出身又不好,这个时候没有粮了,肯定就要问南阳郡要。
同一个圈子的张咨收到消息后,肯定会拒绝他,如果不拒绝他,张咨在圈子里就没法做人了,别人还以为他怂孙坚。
但就算是真怂,那也不能表现出来是吧?
张咨拒绝为孙坚提供军粮,那孙坚可就要发飙了,几万张嘴,饿上几顿就会发生溃逃,情势危急。
所以,孙坚拿下南阳郡,势在必行,不为别的,单纯就是为了混口饭吃。
差不多与此同时,后将军袁术从洛阳跑路到南阳郡的鲁阳,将洛阳带出来的部属驻扎在当地,借着南阳郡的宝地招兵买马。
杀南阳太守,袁术都不敢干的事,孙坚他就干了。如果袁术敢对付南阳太守,他就不会委屈的窝在鲁阳了。
南阳郡不比其他郡,南阳是东汉的陪都,南阳的地方豪强,那可是通天的,虽然这个时候汉朝不行了,但长期的优势发展下,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南阳孙坚一个寒门是没法入手治理的。但孙坚坐不住,袁术可坐得住,毕竟袁家四世三公,老干部的资历,镇得住场面。
袁术不敢干的是杀南阳太守,孙坚替他把这脏活干了,两人之间有没有政治协商不知道,但杀南阳太守,既符合袁术的利益,也符合孙坚的利益。
袁术不想脏了手,又想要地盘,正一筹莫展;而孙坚,他本来就是寒门出身,士族本来就不接纳他,况且之前已经杀了荆州刺史。
对于孙坚来说,有第一次就有下一次,口子一开,就很难管住手,杀一个和杀两个已经没啥区别了。
反正后果已经造就,不如破罐子破摔,破车破开,吃饱饭才是当务之急。
孙坚也因为替袁术解决了让他脑壳疼的头等大事事,袁术投桃报李,将孙坚加官进爵,表奏朝廷以孙坚为破虏将军加豫州刺史。
所谓的表,就是因为孙坚的事上表给朝廷,但此时朝廷已经被董卓控制了,岂能同意?
不同意不要紧,反正我是后将军,表已经上了,程序已经走了,豫州不可一日没有刺史,军中也不可能一日无将军。
奏表到不到得了洛阳我不管,我能不能收到回文这也不重要,情况紧急,先让孙坚当着吧,等四海归一,我袁术再领罪。
大争之世,有能力的人,走到哪里都有一席之地,虽然孙坚无法治理南阳,但他可以请袁术出来主持大局啊。
袁术治理南阳,搞定这些地方上的头头脑脑,给孙坚提供军粮,好让孙坚更好的讨伐董卓。岂不美哉?
于是,两人一拍即合,从此以后,孙坚总算有了稳定的后勤保障,但这后勤保障,却捏在别人手上。
而袁术,也乐得合不拢嘴,白得了南阳这块丰腴之地,还白得了一员五星上将,以及孙坚的数万大军,还有什么比这更划算的吗?
所以,袁术和孙坚就这么走到了一起,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目标:讨伐董卓。
另外袁术也利用自身的江湖地位,出面为孙坚摆平之前乱杀士族而惹下的麻烦。
从此以后,袁术出品牌和运营,孙坚则负责开拓市场。直到天下形势再变。
孙坚可谓是三国的头号打工皇帝,他杀了荆州刺史王睿,将荆州搅得天翻地覆,最后便宜了刘表。
刘表单骑入荆州,在孙坚打开的局面下,成功掌控了荆州各郡。
孙坚杀了南阳太守,最后却被袁术捡了个大便宜,成为了袁术的根据地,孙坚从始至终,什么也没有得到。
为啥会是这样?主要就是孙坚这个时候脑子里全是匡扶大汉,根本就没想着占地为王这种事,所以,光荣的成为了打工皇帝。
他的黑化是在袁绍和袁术互相捅刀子,以及袁术对他的各种猜忌和限制之后。
可惜等到他真正认清现实之后,夹带着玉玺想从洛阳往回打,形势却已经急转直下。
南阳已经被袁术盘踞,荆州其他郡已经被刘表收服,时代变了,天下大势,已经翻开了新篇章。
孙坚这才发现,选错了赛道,错过了风口,他的旧梦已经死去,新梦想却又窒息了。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