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清朝最强特种部队的虎衣藤牌兵,为何惨败给洋人呢?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藤牌这种落后的武器早已无法应对先进的火器。手持藤牌身穿虎...
号称清朝最强特种部队的虎衣藤牌兵,为何惨败给洋人呢?
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藤牌这种落后的武器早已无法应对先进的火器。手持藤牌身穿虎衣的清军士兵,无论是否精锐,面对西方帝国持有先进火器的线列步兵时,都吃不消他们的一轮齐射。当失去了相应的作战功能,虎衣藤牌兵只能逐渐被清政府购买的西式武器所取代,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公元1684年,那时的火器还是笨重且杀伤力有限的火铳,克制这种笨拙火器的方法非常之多。在这一年的天,康熙召见了一位名叫林兴珠的人,讨论用什么办法可以防御火器之利。林兴珠准备使用传统的以柔克刚法,用棉被抵御发射的弹丸,辅以独特的前后滚动之身法。随后林兴珠将制作好的藤牌呈于康熙,只见此牌两面由藤曼制作而成,中间夹杂着棉絮等柔软之物。康熙命令林兴珠做现场演示,并且派出了弓箭手对林兴珠射击,验证是否真的可以防御流失弹丸。
当弓箭发射,林兴珠等人立刻使用藤牌抵挡,并且在地上四处滚动,展示了较高的机动性和较强的防御能力。康熙大喜过望,立即下令在福建组建一支虎衣藤牌军。
次年,也就是公元1685年,沙俄入侵雅克萨等地,康熙皇帝立即组织清军反击。现在到了验证虎衣藤牌军的机会。同年5月,林兴珠率领上千名藤牌军日夜兼程赶赴东北地区随同其他清军参战。当清军包围雅克萨城,沙俄军队为援救城中被困人马沿江水顺流而下时,林兴珠带领虎衣藤牌军在江水中阻击敌人,此番战斗击杀俄军30余人,生擒15人,余下沙俄士兵四下溃逃。在后面的战斗中,皆是由林兴珠及其虎衣藤牌军发起冲锋,对沙俄士兵造成震撼的威慑力。这场战争在清军士兵的奋战之下取得了胜利,对清朝来说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虎衣藤牌军防御敌人火力射击时采用的方式与防御弓箭武器的方式并无二致,这种防御方式在康熙年间火器尚不发达,射程较近、精准度较低的情况下还有一定的作战能力。
但是在晚清时期鸦片战争及以后,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经过工业革命的洗礼,科技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火器的威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康熙时期。当虎衣藤牌军再次手持藤牌挥舞着大刀冲向战场时,根本抵御不了子弹的穿透。再加上晚清军纪涣散,士兵战斗力低下,指挥官缺乏战术素养,本就在硬件上落后的虎衣藤牌军更加不敌先进的洋人。
虎衣藤牌军的失败是晚清衰败的缩影。清政府闭关锁国,腐朽无能,不能适应世界潮流,终究被世界所淘汰。
鹿鼎记里韦小宝戴的虎头帽,到底有什么不寻常来历?
虎头帽,到底有什么不寻常来历?在电视剧中我们所看到的韦小宝的虎头帽实际上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物品,它并不是一个用来搞笑的装饰而已,他在当时是清朝的特种部队的招牌装饰。
1,虎衣藤牌兵
在清朝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特种部队,叫虎衣藤牌兵他是当时清朝为了应付先进的火器所创造出来的部队,这支部队的原型是郑成功,他给清朝留下了启发,所以说在当时的清朝就仿照郑成功的部队,也设立了这样一支藤牌兵。这支部队在对方举起火枪的时候,可以用藤牌去抵挡火枪,给军队带来防御,所以说在当时非常的厉害,而韦小宝头上的这顶帽子就是藤牌兵的招牌装饰。在当时是非常出名的,因为这个部队出发的时候都会在头上带虎头帽,身披虎皮可以抵挡弓箭,鸟枪,手上拿的刀锋利无比,削铁如泥,在当时是没有人可以打过他的,而且这个部队数量非常的少,刚开始只有50个人。
2,韦小宝得到皇帝信任
我们看过有关于韦小宝电视剧,都知道韦小宝这个人是非常得到皇帝信任的,所以说当时的藤牌兵他是有一定的指挥权的,这样的话它有止藤牌兵的帽子就非常的合乎常理了。毕竟他是皇帝幸运的人,所以皇帝愿意把手中这支特殊部队的指挥权交给他。
综上所述,伟小宝头上的这顶帽子在当时也是非常有象征意义的,是当时一种特殊部队的特殊标识,所以说韦小宝带在头上是非常的威风的。
为对付俄国哥萨克,康熙调来什么神秘部队,直接大破哥萨克?
康熙调来什么神秘部队,直接大破哥萨克?康熙调来了福建的虎衣藤牌兵来对抗俄国哥萨克,虎衣藤牌兵果然不负众望,直接打败了俄国哥萨克,哥萨克在战败后,还被迫签下了《尼布楚条约》。
康熙在对付俄国哥萨克的时候花了很多精力,一开始康熙封了一个黑龙江将军镇守齐齐哈尔,然后他又建立了军事堡垒,同时他还建造了很多战船,准备了很多大炮,最重要的是他还准备了很多粮草,如此一来,士兵们就可以毫无顾忌地进行战斗。
但是俄国哥萨克并不好对付,因为他们善于水战,而且打仗的时候会使用火器,针对这一点,康熙悄悄地调来了福建的虎衣藤牌兵,他希望他们可以打败俄国哥萨克,因为康熙对福建的虎衣藤牌兵早有耳闻,他们非常擅长陆战和水战,而且个个都骁勇善战,于是康熙亲自去找福建的虎衣藤牌兵的将领林兴珠。
林兴珠得知了康熙的来意以后,欣然应允,他还对康熙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对付俄国哥萨克,他的虎衣藤牌兵是首选,因为虎衣藤牌兵历史悠久,他们曾经与倭寇交手,而且取得了胜利。
康熙非常高兴,于是派了虎衣藤牌兵进攻俄国哥萨克,一开始俄国哥萨克还想偷袭,他们坐着竹筏顺着河流缓缓而下,然而他们被虎衣藤牌兵发现了,林兴珠立刻发起了猛攻,俄国哥萨克还一直用火器攻打虎衣藤牌兵,但都被虎衣藤牌兵的藤牌挡住了,后来,虎衣藤牌兵抓住机会,他们跳上了竹筏,拿着尖刀刺杀俄国哥萨克,俄国哥萨克死伤惨重。最后,俄国哥萨克被迫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清朝最强特种部队的虎衣藤牌兵,为何惨败呢?
虎衣藤牌兵原本是郑成功的私人军队,清朝承袭明朝戚家军的制度,在绿营中组建了藤牌兵。
在冷兵器时代,藤牌兵是非常勇猛的存在,可以刀砍、斧劈,又能使用剑弩,还能不断翻滚躲避敌人子弹和火药的攻击,身手十分灵活。
藤牌兵打扮比较特别,戴着老虎帽子,穿着虎皮衣,拿着老藤编织而成的藤牌,藤牌的表面都是彩绘的一只老虎,看起来挺滑稽的甚至有些浮夸,但威力如何呢?
首先藤牌是用一种轻巧的材料制成的,比以前的金属材料、木质的都要轻,但表面又是斗笠状向外突出,箭矢不容易击中,当时康熙为了证明藤牌的威力,特意命人射击藤牌,箭矢不得入内,藤牌毫发无伤。
在冷兵器时代,藤牌在防护力上已经是一流的,而且便于步兵携带和舞动,可以使藤牌手不用着笨重的甲胄,行动更加便捷。
其次,藤牌兵模仿老虎,其实在那个时代还是可以扰乱对方的心理,是一场先声夺人的心理战,对方士兵会胆怯,这样有利于藤牌兵险中求胜。
有人说藤牌兵跟老虎相比还少了一条尾巴,其实他们是有一条“假尾巴”的,乍一看还以为真的是一群老虎,活灵活现的。
不过这样的藤牌兵让人想起一句话“纸老虎”,藤牌兵的虎衣和藤牌根本防不住枪弹,只能靠士兵机灵地就地打滚躲过枪弹的袭击。
虎衣藤牌兵最初是郑成功麾下的战士,他组建这支部队,一开始是用来对付荷兰火枪兵的。而荷兰人当时用的是枪速很慢的火绳枪,精确度不高,很难击中灵活的运动目标,藤甲兵一开始迅速靠近敌人,后来在地上不断翻滚躲避子弹,也可以用来躲避荷兰人轻型火炮的霰弹。
后来满清根据戚家军的藤甲兵进行改编,装备也提升了,他们改进了藤牌,“双层者加旧棉一层,单层者加旧棉两层,坚固可用”,但仍然只能灵活躲避,不能强攻。
其实早在藤牌兵屡立奇功时,康熙已经敏锐地看出其的不足之处,康熙曾说“藤牌兵进剿沙漠地寒冰冻、与南方迥别。藤牌兵虽强、夏尚可用、自八月以至三月,岂但交战,即藤牌亦不能执。”
而且在雅克萨战役中,虎衣藤牌兵表现一般,就是虎纹十分精神好看。到了鸦片战争时期,这批虎衣藤牌兵又在道光帝的一声反击之下,上阵杀敌,他们面对的是英国的枪弹火炮,简直是一场生死较量。
但当时统帅过分倚重虎衣藤牌兵,认为他们是克敌制胜的法宝,让他们打头阵,他的想法很可笑,认为洋人是“羊”,虎被羊吃,他将进攻时间选在进攻的时间选在1842年3月10日四更时分,也就是所谓的“四寅期”,即虎年虎月虎日虎时。
结果英军架起了几门大炮,朝着街心密集的人群开炮,一时尸体堆积如山,冲在最前面的虎衣藤牌兵,几乎全部被打死。
藤牌兵全部壮烈牺牲无一生还,这说明虎头藤牌兵根本无法对付枪弹大炮,只能是个可笑的摆设而已,在冷兵器时代尚能发光发热,遇到热兵器肯定就一命呜呼了。
号称清朝最强特种部队的虎衣藤牌兵,为啥会惨败给洋人?
在清朝开国后各项重大战争里,名声低调的“虎衣藤牌兵”,却是一支曾经战功卓著的英雄部队。
“虎衣藤牌兵”的建立,缘起于1685年的雅克萨战争。当时沙俄盘踞雅克萨,犀利的火枪更叫黑龙江流域的清朝军民吃够血亏。昔日郑成功的部下林兴珠,却对康熙皇帝慨然一句“柔能制刚耳!”然后,一支以“柔能制刚”为作战思路的“虎衣藤牌军”,就此应运而生:在山东河南等地精选五百人,各个身手不凡的老兵,既能操纵火枪百发百中,还有一身肉搏战功夫,关键是精通“快速滚闪”的作战方式,能手持钢刀藤牌,快速“滚闪”到敌人面前,然后手起刀落,杀倒一片。
到了寒风烈烈的雅克萨战场上,这支新生的部队,更叫一同作战的八旗老兵们开眼。射杀犀利的沙俄火枪,打在“虎衣藤牌军”的藤牌上竟无效果,相反“虎衣藤牌军”们一通“滚闪”,就快速扑到沙俄军近前砍杀。自诩凶悍残忍的沙俄哥萨克兵,几次过招竟都被杀得大败。特别是黑龙江上游阻击战上,“虎衣藤牌军”战士们持刀顶盾牌潜入江水,摸上沙俄竹筏发起袭击,一顿硬碰硬血战,零伤亡代价斩杀三十多名沙俄兵。还有十多个沙俄兵吓得当场跪地,宁可乖乖投降,也绝不挨“虎衣藤牌兵”这一刀。
自从雅克萨战役的精彩亮相起,这支“虎衣藤牌军”,就成了清王朝的宝贝疙瘩,哪里有战事就往哪奔,比如康熙至乾隆年间的平定准噶尔叛乱战争,虎衣藤牌军也多次亮相。别管人员如何更迭,战斗精神却从不变,鸦片战争前夜的“平定张格尔叛乱”战场上,面对协助张格尔叛军的浩罕国精锐骑兵,虎衣藤牌军照样勇敢亮刀,一顿大砍大杀,把浩罕国铁骑砍掉一片,立下平定叛乱的大功。
如此强大表现,也叫清王朝无比高兴,甚至历代统治者,也就从此有了个习惯:打不下来的仗,就调“虎衣藤牌军”。到了1841年,鸦片战争打到白热化,清王朝兵败如山倒时,焦头烂额的清政府,又一次想起了虎衣藤牌军。
于是,已经书写了不少辉煌的虎衣藤牌军,就在鸦片战争尾声时,再度得到了召唤。对他们的到来,清王朝的上上下下,更是信心爆棚。主持浙东战事的杨威将军奕经,更在关帝庙求得好签,签云“不遇虎头人一唤,全家谁敢保平安”。似乎连老天爷,都要保佑虎衣藤牌军再立新功。
但是,这些翘首以盼虎衣藤牌军捷报的朝廷大员们,甚至雄赳赳杀来的“虎衣藤牌军”将士们,却没人能想到:他们引以为傲的装备战术,放在十七十八世纪着实厉害,可在十九世纪,却已远远落伍。1842年3月10日,清军以虎衣藤牌军为先锋,发起定海反击战,谁知意想不到的场面发生了,英军犀利的火枪射击,轻松就打穿了虎衣藤牌军号称刀枪不入的藤牌,可怜奋勇冲杀的虎衣藤牌军战士,一仗就阵亡六百多人。鸦片战争的耻辱结局,这仗打完,已成定局。
这些英军弹雨下冲锋的虎衣藤牌军战士们,浴血护国的忠勇,当然不该遗忘。但落后挨打的教训,却是痛到警醒:一昧故步自封,就算强大如虎衣藤牌军,挨打也难免。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