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和黄帝在历史上有什么突出地位?为什么?1.历史人物的历史地位,有二种含义。其一为实际的历史地位,即其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
炎帝和黄帝在历史上有什么突出地位?为什么?
1.历史人物的历史地位,有二种含义。其一为实际的历史地位,即其在一定的时间、空间 范围内所起的历史作用,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其次为在人们心目中的历史地位,亦即传说 中的历史地位,其性质是幻影式的。从原则上说,二者应是一致的。实际上二者常有很大的 距离,而前者常为后者所掩蔽,不过传说究竟是要以事实为基础的。对未有文字记载时期的历史,不能不从有关的传说中分析探求。远古时期的人物,常常仅能留传下来一些名号,或 有标题式的事迹,如重大战争,水旱天灾等,在传说中,活动事迹便大为丰富,且随时代不 同而有发展,虽为幻影式的,而更能深入人心,起着很大的作用。这些幻影式的活动事迹, 有一个时期被全部否定,斥为伪史,但又说不出真史的本相;于是某些人转以为古代流传下 来的传说,虽不是古代历史的全部真相,至少其中某些部分是真的,进而认为这些传说是不 容置疑的。这个问题,牵涉的方面甚广,不是一二篇小文能够解决的。现在试从古代的传说 中,就黄帝和炎帝的历史地位,略作初步的探寻。
黄帝和炎帝都是五帝时期的人物。“五帝”一词是战国时人首先使用的。我国古时的朝代, 有虞、夏、商、周四代,在春秋时,说到最早的时期称为“自虞以上”①。当朝代尚未形成 或半形成的时期,是万邦林立的状态,其中较为强大者,逐渐发展成为各邦的共主,他们多 以帝号自称,黄帝和炎帝就是这样的人物。到战国时候,便将未有朝代可称的时代泛称之为 “五帝”时期,“五”是虚用词,并非限定只有五个②。这个词的含义,后来转变成为前后相 承的五个帝王,并和后起的“三皇”一词结合,称为直接相承的“三皇五帝”。其实这在古代 历史上是根本不存在的,不过所称的帝王名号并不假,所以其说容易为一般人接受。荀子是 战国时实事求是的学者,他很明确地指出:“五帝之外无传人,非无贤人也,久故也。五帝之 中无传政,非无善政也,久故也。”(《荀子·非相》)荀子说的是“五帝”一词的本义,在经 学占学术主要地位的时候,荀子是被视为外道的,他的话自然不受重视,其影响至今不绝, 我们应正确对待之。
2.有关黄帝与炎帝的传说,最早为春秋后期郯子所述。《春秋经》载,昭公十七年,“秋, 郯子来朝。”《左传》详记其事,昭子问:“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 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 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 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所谓“以某纪”者,应为其族之徽号。共列举了五个帝名,也就 是五个曾作共主的部族,以黄帝居首,炎帝次之,说明二族之时代与关系皆较近。
《国语·鲁语》记展禽说:“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 国则把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扞大患则祀之。”又说:“昔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 这是符合“法施于民”者。按照郯子所述者,黄帝首先以云纪官,是在共主之下分司诸事者, 为黄帝所创立。 其实当时尚无官称,不过指定某些族人专司某事而已。经过炎帝、共工、大皞、至少皞, 都是由特定的族人专管其事。郯子又说:“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 民事。”即到颛顼时,方按其职事定出官名,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等。而后世便以官制为黄帝所定,逐渐扩展为“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被视为古代文明的创始者。
这是后世传说所透露的一些古代真实情况。 《越绝书》虽编定于东汉,其中保存的古代史实,有为他书所不及者。如《越绝外传记宝剑》篇所记春秋末年风胡子对楚王之言: 轩辕、神农、赫胥之时,以石为兵,断树木为宫室,死而龙藏,夫神圣主使然。至黄帝 之时,以玉为兵,以伐树木为宫室,凿地,夫玉亦神物也,又遇圣主使然,死而龙藏。禹穴 之时,以铜为兵,以凿伊阙,通龙门,决江导河,东注于东海,天下通平,治为宫室,岂非 圣主之力哉!当此之时,作铁兵,威服三军,天下闻之,莫敢不服,此亦铁兵之神,大王有 圣德。 这段话夹杂了许多神话,但所分的四个时代,以所使用的工具为依据,即石、玉、铜、铁, 这与近代考古学者对于古代社会分为旧石器、新石器、铜器、铁器四个时代完全一致,这不是偶然的巧合,是在古代传说中保留下来的一点古代真相。按照此说,轩辕、神农、赫胥都 是相当于旧石器时代的,而黄帝则相当于新石器时代,炎帝在黄帝之后,自然是同属于新石 器时代的。
韩非子曾说,殷周七百馀岁,虞夏二千馀岁(《韩非子·显学》),周指西周而言, 到战国末年,已在三千岁以上,到二十世纪之末,又增二千馀岁,而黄帝更在虞夏之前,约 计应在五六千年左右,这与考古学上新石器时代的年数亦相符合,关于黄帝在世的时间,基本上可以有一个明确的概念。炎帝为另一国的国君,曾与黄帝为敌而被打败,但在黄帝之后, 也作了共主,并保持黄帝所建立的共主的规模。 黄帝曾有二次重大的战事,一对炎帝,一对蚩尤。《史记·五帝本纪》是这样写的: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于 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 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 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称黄帝为轩辕,乃用后起之说,而炎帝非神农,此文犹未致误。阪泉之战,在古代传说中更 有确切的记载。周襄王为子带之乱所迫,出居于郑,晋文公将平乱纳王,卜之,“遇黄帝战于 阪泉之兆”(《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这是古代一次重要的战事,故被收于卜辞中,今《周易》 卦爻词中多有这样的事例,可证其事非出于虚构③。
3.以上就后人所记关于黄帝与炎帝的传说,探寻他们的实际历史事迹,那么,黄帝、炎帝在人们心目中又是什么地位呢? 《国语·晋语四》载司空季子对公子重耳说:“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 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这个传说为春秋前期时所传布者,是比较早的一项传说。其说似有所影射,反映了姬、姜二族的关系。
西周建国,深得姜族之助,建国成功后,姜尚被封于齐,是当时的大国,并受到优惠 的待遇,辅佐齐桓公成立霸业的管仲说:“昔邵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汝实征之, 以夹辅周室。’”(《左传》僖公四年)在西周建国之前,二族可能曾有矛盾,其后归于和好。 于是黄帝与炎帝被说成为同胞兄弟,而黄帝与炎帝曾以兵戎相见,后来又先后作了共主,所 以说:“二帝用师,以相济也。”以喻姬、姜二族,虽曾有矛盾磨擦,而终归和好。
姬、姜二族在政治上成功后,各自宣称其先祖为天神之后,其事皆见于《诗经》。《大雅·生 民》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 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周人认定其始祖为后稷。后稷原为夏朝的农官,似为姬姓 之一支,周人遂自神其本支之祖。此外姬姓之族尚多,如为晋献公所灭之骊戎,又为重耳外 家之赤狄,皆为姬姓,因其文化生活有殊于华夏人民而被视为戎狄。
姜姓也是这样,《大雅·崧 高》云:“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四国于藩,四 方于宣。”这位由岳降下之神,称为太岳或四岳。如《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姜,太岳之后 也。”又“襄公十四年”,姜戎氏称:“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总之,建立周朝的姬氏与姜 氏,都是出于天神者。神话虽非事实,各族为宣扬其先祖有殊于众族之处,造为神话,自是 常情,无须申论。
而姜姓之族的传说则较为复杂,如春秋末年晋国的史赵说:“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左传》哀公九年)又周太子晋称,禹治水时,共工之从孙四岳佐之,功成之 后,“胙四岳国,命为侯伯,赐姓日姜,氏日有吕。”(《国语·周语下》)按上文所引郯子之说, 共工氏在炎帝之后,而二人之关系未明。《山海经·海内经》称共工为炎帝的五世孙④,其说 如有据,则四岳更远在炎帝之后了。
4.《史记·封禅书》载:“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是古帝王已经 神化的结果,而以黄帝与炎帝并举,说明二帝之关系相近。 战国时候,诸子百家,学说不同,而都好以古人之事为其学说作证,不免多虚夸之事, 影响于古代史者,有二种情况。其一为古帝王之名号多被并合。春秋以来,各国贵族不仅有 姓有氏,且有名有字,战国时人受此影响,于本为单名的古帝王,多以二名结合为一人。如 黄帝与轩辕氏相结合,炎帝与神农氏相结合,太皞与包牺氏相结合,少皞与金天氏相结合, 颛顼与高阳氏相结合,帝喾与高辛氏相结合。
炎帝本在黄帝之后,因神农氏在黄帝之前,于是炎帝改列于黄帝之前了;神农氏氏的事迹也都归在炎帝的名义之下,关于炎帝本身的传说, 反而不见了。轩辕氏本在神农之前,因其名声不大,自与黄帝相结合,反处于神农氏之后了。 太皞本在炎帝之后,自与包牺氏相结合,更提到炎帝神农氏之前了。春秋中前期鲁国的史克,历数舜举用十六相、消除四凶之功,同时列举了颛顼氏与高阳氏,则二名非一人无疑,到战 国时,此类事已无人提起,而古帝王名号相结合,在传说的古史中就固定下来了⑤。
战国时期,又流行神五帝之说,帝名皆取自古代著名的帝王,如东方为太皞,南方为炎帝,中央为 黄帝,西方为少皞,北方为颛顼,这也有助于强化存在于人们心目中的古代历史知识。战国时期虽为列国分立的局面,而“定于一”的思想,已成人们的共识,反映到古代史 方面,产生了另一种重要的影响,即从纵的方面总结古代史,以形成一统的形式。以黄帝为首,而以重要的古帝王及历代统治者,都为黄帝的子孙及其后裔。更以孔子答宰予问的形式, 写成《五帝德》与《帝系姓》二文。“五帝”本来非以五人为限,故文中讲了黄帝、帝颛顼、 帝喾、帝尧、帝舜和禹六人之事,惟禹不称帝,有模棱两可之意。而历代帝王都为黄帝之后,如颛顼为黄帝之孙;喾为黄帝之重孙;尧为喾之子;舜则为黄帝之九世孙,颛顼之七世孙;而禹则为颛顼之孙。这个混乱的世次,已说明其不足以取信于人,而司马迁作《五帝本纪》, 采用了这项资料,禹被改人《夏本纪》中,于是《五帝本纪》成了名符其实的五个古帝王。
由于《五帝德》是用孔子的名义写的,司马迁的《史记》也有很大的权威性,这一套古史系 统,虽然矛盾很明显,而在人们的心目中,对于上古时期的历史,多取“姑妄言之,姑妄听 之”的态度,因而二千年来一直跳不出这个圈子⑥。 在新的古史系统中,黄帝居于主要地位,炎帝则掩没于神农氏的名号中,在黄帝之下无 法安排。秦统一之前,已有三皇说流行,尚无具体帝王的名号⑦,于是便将炎帝神农氏推入 “三皇”的名下了。在春秋时期,黄帝与炎帝连称为“黄炎”。如《国语·周语下》:“夫亡者 岂繄无宠,皆黄炎之后也。”自炎帝与神农氏之名号结合后,提到黄帝之前,连称时也改用“炎 黄”了。如《汉书·魏豹等传赞》:“炎黄唐虞之苗裔,颇有存者。”是其例。 近代风行一时的疑古派,将古史传说一概否定,甚至说,所有古帝王都是神话中的人物, 被传说人情化了。过犹不及,正为此类说法的弱点所在。
对于古代传说作实事求是、合情合 理的探讨,工作虽然比较艰巨,却是惟一的可行之道,而黄帝和炎帝的历史地位,方可以得 到正确合理的认定。 战国时期以来,人们心目中的黄帝和炎帝的历史地位,虽与其实际的历史地位差距很大, 而人们是以肯定的态度,按照主观的要求,说明古代的历史问题,同时表明所讲述者是深受 世人敬重钦仰的。这种情况,表达了下面一个事实。为中国人民优良传统的华夏文化,在源 远流长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推源溯始,至少可以到达黄帝和炎帝,所以人们常说“我们都是 黄炎子孙”(或“炎黄子孙”),而有一种亲切自豪之感。这句话在振奋民族精神,加强民族意识,确有很大的作用。探明黄帝和炎帝的历史地位,更有助于说明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有坚实的事实基础的。
黄帝和炎帝都是五帝时期的人物。“五帝”一词是战国时人首先使用的。我国古时的朝代, 有虞、夏、商、周四代,在春秋时,说到最早的时期称为“自虞以上”①。当朝代尚未形成 或半形成的时期,是万邦林立的状态,其中较为强大者,逐渐发展成为各邦的共主,他们多 以帝号自称,黄帝和炎帝就是这样的人物。到战国时候,便将未有朝代可称的时代泛称之为 “五帝”时期,“五”是虚用词,并非限定只有五个②。这个词的含义,后来转变成为前后相 承的五个帝王,并和后起的“三皇”一词结合,称为直接相承的“三皇五帝”。其实这在古代 历史上是根本不存在的,不过所称的帝王名号并不假,所以其说容易为一般人接受。荀子是 战国时实事求是的学者,他很明确地指出:“五帝之外无传人,非无贤人也,久故也。五帝之 中无传政,非无善政也,久故也。”(《荀子·非相》)荀子说的是“五帝”一词的本义,在经 学占学术主要地位的时候,荀子是被视为外道的,他的话自然不受重视,其影响至今不绝, 我们应正确对待之。
2.有关黄帝与炎帝的传说,最早为春秋后期郯子所述。《春秋经》载,昭公十七年,“秋, 郯子来朝。”《左传》详记其事,昭子问:“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 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 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 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所谓“以某纪”者,应为其族之徽号。共列举了五个帝名,也就 是五个曾作共主的部族,以黄帝居首,炎帝次之,说明二族之时代与关系皆较近。
《国语·鲁语》记展禽说:“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 国则把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扞大患则祀之。”又说:“昔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 这是符合“法施于民”者。按照郯子所述者,黄帝首先以云纪官,是在共主之下分司诸事者, 为黄帝所创立。 其实当时尚无官称,不过指定某些族人专司某事而已。经过炎帝、共工、大皞、至少皞, 都是由特定的族人专管其事。郯子又说:“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 民事。”即到颛顼时,方按其职事定出官名,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等。而后世便以官制为黄帝所定,逐渐扩展为“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被视为古代文明的创始者。
这是后世传说所透露的一些古代真实情况。 《越绝书》虽编定于东汉,其中保存的古代史实,有为他书所不及者。如《越绝外传记宝剑》篇所记春秋末年风胡子对楚王之言: 轩辕、神农、赫胥之时,以石为兵,断树木为宫室,死而龙藏,夫神圣主使然。至黄帝 之时,以玉为兵,以伐树木为宫室,凿地,夫玉亦神物也,又遇圣主使然,死而龙藏。禹穴 之时,以铜为兵,以凿伊阙,通龙门,决江导河,东注于东海,天下通平,治为宫室,岂非 圣主之力哉!当此之时,作铁兵,威服三军,天下闻之,莫敢不服,此亦铁兵之神,大王有 圣德。 这段话夹杂了许多神话,但所分的四个时代,以所使用的工具为依据,即石、玉、铜、铁, 这与近代考古学者对于古代社会分为旧石器、新石器、铜器、铁器四个时代完全一致,这不是偶然的巧合,是在古代传说中保留下来的一点古代真相。按照此说,轩辕、神农、赫胥都 是相当于旧石器时代的,而黄帝则相当于新石器时代,炎帝在黄帝之后,自然是同属于新石 器时代的。
韩非子曾说,殷周七百馀岁,虞夏二千馀岁(《韩非子·显学》),周指西周而言, 到战国末年,已在三千岁以上,到二十世纪之末,又增二千馀岁,而黄帝更在虞夏之前,约 计应在五六千年左右,这与考古学上新石器时代的年数亦相符合,关于黄帝在世的时间,基本上可以有一个明确的概念。炎帝为另一国的国君,曾与黄帝为敌而被打败,但在黄帝之后, 也作了共主,并保持黄帝所建立的共主的规模。 黄帝曾有二次重大的战事,一对炎帝,一对蚩尤。《史记·五帝本纪》是这样写的: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于 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 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 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称黄帝为轩辕,乃用后起之说,而炎帝非神农,此文犹未致误。阪泉之战,在古代传说中更 有确切的记载。周襄王为子带之乱所迫,出居于郑,晋文公将平乱纳王,卜之,“遇黄帝战于 阪泉之兆”(《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这是古代一次重要的战事,故被收于卜辞中,今《周易》 卦爻词中多有这样的事例,可证其事非出于虚构③。
3.以上就后人所记关于黄帝与炎帝的传说,探寻他们的实际历史事迹,那么,黄帝、炎帝在人们心目中又是什么地位呢? 《国语·晋语四》载司空季子对公子重耳说:“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 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这个传说为春秋前期时所传布者,是比较早的一项传说。其说似有所影射,反映了姬、姜二族的关系。
西周建国,深得姜族之助,建国成功后,姜尚被封于齐,是当时的大国,并受到优惠 的待遇,辅佐齐桓公成立霸业的管仲说:“昔邵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汝实征之, 以夹辅周室。’”(《左传》僖公四年)在西周建国之前,二族可能曾有矛盾,其后归于和好。 于是黄帝与炎帝被说成为同胞兄弟,而黄帝与炎帝曾以兵戎相见,后来又先后作了共主,所 以说:“二帝用师,以相济也。”以喻姬、姜二族,虽曾有矛盾磨擦,而终归和好。
姬、姜二族在政治上成功后,各自宣称其先祖为天神之后,其事皆见于《诗经》。《大雅·生 民》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 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周人认定其始祖为后稷。后稷原为夏朝的农官,似为姬姓 之一支,周人遂自神其本支之祖。此外姬姓之族尚多,如为晋献公所灭之骊戎,又为重耳外 家之赤狄,皆为姬姓,因其文化生活有殊于华夏人民而被视为戎狄。
姜姓也是这样,《大雅·崧 高》云:“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四国于藩,四 方于宣。”这位由岳降下之神,称为太岳或四岳。如《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姜,太岳之后 也。”又“襄公十四年”,姜戎氏称:“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总之,建立周朝的姬氏与姜 氏,都是出于天神者。神话虽非事实,各族为宣扬其先祖有殊于众族之处,造为神话,自是 常情,无须申论。
而姜姓之族的传说则较为复杂,如春秋末年晋国的史赵说:“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左传》哀公九年)又周太子晋称,禹治水时,共工之从孙四岳佐之,功成之 后,“胙四岳国,命为侯伯,赐姓日姜,氏日有吕。”(《国语·周语下》)按上文所引郯子之说, 共工氏在炎帝之后,而二人之关系未明。《山海经·海内经》称共工为炎帝的五世孙④,其说 如有据,则四岳更远在炎帝之后了。
4.《史记·封禅书》载:“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是古帝王已经 神化的结果,而以黄帝与炎帝并举,说明二帝之关系相近。 战国时候,诸子百家,学说不同,而都好以古人之事为其学说作证,不免多虚夸之事, 影响于古代史者,有二种情况。其一为古帝王之名号多被并合。春秋以来,各国贵族不仅有 姓有氏,且有名有字,战国时人受此影响,于本为单名的古帝王,多以二名结合为一人。如 黄帝与轩辕氏相结合,炎帝与神农氏相结合,太皞与包牺氏相结合,少皞与金天氏相结合, 颛顼与高阳氏相结合,帝喾与高辛氏相结合。
炎帝本在黄帝之后,因神农氏在黄帝之前,于是炎帝改列于黄帝之前了;神农氏氏的事迹也都归在炎帝的名义之下,关于炎帝本身的传说, 反而不见了。轩辕氏本在神农之前,因其名声不大,自与黄帝相结合,反处于神农氏之后了。 太皞本在炎帝之后,自与包牺氏相结合,更提到炎帝神农氏之前了。春秋中前期鲁国的史克,历数舜举用十六相、消除四凶之功,同时列举了颛顼氏与高阳氏,则二名非一人无疑,到战 国时,此类事已无人提起,而古帝王名号相结合,在传说的古史中就固定下来了⑤。
战国时期,又流行神五帝之说,帝名皆取自古代著名的帝王,如东方为太皞,南方为炎帝,中央为 黄帝,西方为少皞,北方为颛顼,这也有助于强化存在于人们心目中的古代历史知识。战国时期虽为列国分立的局面,而“定于一”的思想,已成人们的共识,反映到古代史 方面,产生了另一种重要的影响,即从纵的方面总结古代史,以形成一统的形式。以黄帝为首,而以重要的古帝王及历代统治者,都为黄帝的子孙及其后裔。更以孔子答宰予问的形式, 写成《五帝德》与《帝系姓》二文。“五帝”本来非以五人为限,故文中讲了黄帝、帝颛顼、 帝喾、帝尧、帝舜和禹六人之事,惟禹不称帝,有模棱两可之意。而历代帝王都为黄帝之后,如颛顼为黄帝之孙;喾为黄帝之重孙;尧为喾之子;舜则为黄帝之九世孙,颛顼之七世孙;而禹则为颛顼之孙。这个混乱的世次,已说明其不足以取信于人,而司马迁作《五帝本纪》, 采用了这项资料,禹被改人《夏本纪》中,于是《五帝本纪》成了名符其实的五个古帝王。
由于《五帝德》是用孔子的名义写的,司马迁的《史记》也有很大的权威性,这一套古史系 统,虽然矛盾很明显,而在人们的心目中,对于上古时期的历史,多取“姑妄言之,姑妄听 之”的态度,因而二千年来一直跳不出这个圈子⑥。 在新的古史系统中,黄帝居于主要地位,炎帝则掩没于神农氏的名号中,在黄帝之下无 法安排。秦统一之前,已有三皇说流行,尚无具体帝王的名号⑦,于是便将炎帝神农氏推入 “三皇”的名下了。在春秋时期,黄帝与炎帝连称为“黄炎”。如《国语·周语下》:“夫亡者 岂繄无宠,皆黄炎之后也。”自炎帝与神农氏之名号结合后,提到黄帝之前,连称时也改用“炎 黄”了。如《汉书·魏豹等传赞》:“炎黄唐虞之苗裔,颇有存者。”是其例。 近代风行一时的疑古派,将古史传说一概否定,甚至说,所有古帝王都是神话中的人物, 被传说人情化了。过犹不及,正为此类说法的弱点所在。
对于古代传说作实事求是、合情合 理的探讨,工作虽然比较艰巨,却是惟一的可行之道,而黄帝和炎帝的历史地位,方可以得 到正确合理的认定。 战国时期以来,人们心目中的黄帝和炎帝的历史地位,虽与其实际的历史地位差距很大, 而人们是以肯定的态度,按照主观的要求,说明古代的历史问题,同时表明所讲述者是深受 世人敬重钦仰的。这种情况,表达了下面一个事实。为中国人民优良传统的华夏文化,在源 远流长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推源溯始,至少可以到达黄帝和炎帝,所以人们常说“我们都是 黄炎子孙”(或“炎黄子孙”),而有一种亲切自豪之感。这句话在振奋民族精神,加强民族意识,确有很大的作用。探明黄帝和炎帝的历史地位,更有助于说明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有坚实的事实基础的。
我们是炎黄子孙,炎黄子孙中就有炎帝和黄帝
上古时期有三大BOSS,分别是蚩尤,炎帝和皇帝,只是后来炎帝跟皇帝同时爱上了一个女人,炎帝为了这个女人,放弃了炎帝的称号和自己的族人,化身为神龙,尝变百草,与世无争
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因为炎帝和黄帝部落形成是后来华夏族的主干。
他俩是兄弟是人的祖先 没有他们就没有人现在的今天
历史上的黄帝和炎帝谁的贡献比较大?
您好,史书记载:炎帝为农业民族,黄帝为游牧民族。炎帝族首先进入农业阶段,其历史与文明程度远远超过黄帝族。最早炎帝族以农耕种植百蔬为主,黄帝双放牧狩猎逐水草而居。据说炎帝放火烧荒,烈火焚山,进行火耕农垦,破坏了黄帝族的游牧和狩猎的生存环境。黄帝认为炎帝居心叵测,故意蓄水放火,怒发冲冠,气不可竭,乃兴兵讨伐炎帝。《淮南子?兵略》云:“炎帝为火灾,故黄帝擒之。”战争的结果,黄帝成了天下的共主,炎帝势力日渐衰落。黄帝在取代炎帝霸主地位后,兼并融合了部分炎帝族裔。归顺黄帝的炎帝族裔将先进的农耕技术传播给了黄帝族,黄帝族氏惊喜的发现今年存种,明年可收,府库有余粮,秋冬不用悉的好处。于是顺应四时五方的自然现象,种植五谷,安抚百姓,在中原一带安居落户下来,从此结束了流离颠沛,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涯。到周朝时,在黄帝族里出现了一位了不起的圣人“后稷”,他因善于务农、耕种,被后人奉为农神,刻碑、建祠、筑庙纪念。从此黄帝族完全为农业民族。后稷这位周朝始祖,他的农业基础为周朝兴盛八百年创造了坚强的物质后盾,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
应该来说,炎帝对文明建设的贡献是比较大的
应该来说,炎帝对文明建设的贡献是比较大的
黄帝
黄帝
炎帝与黄帝谁伟大?
个人认为,黄帝主要是在教化方面有巨大贡献,炎帝在耕种,农业方面贡献较大,以下借鉴了一下百度百科: 首先是黄帝: 根据中国史书的记载,他在炎帝之后,统一了中国各部落。他推算历法;教导百姓播种五谷;兴文字;作干支,制乐器,创医学。纪时:帝使大挠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纪时沿用至今农历(甲子、乙丑以至癸亥,共六十年为一周期),即道教之六十元辰。 《黄帝内经》数学:隶首作数,定度量衡之制。 军队:风后衍握奇图,始制阵法。 音乐:伶伦取谷之竹以作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於今日。 衣服:元妃嫘祖始养蚕以丝制衣服。 医药:与岐伯讨论病理,作《黄帝内经》。 文字:仓颉始制文字,具六书之法。 铸鼎:在荆山(位于陕西中部)铸鼎,分华夏为九州 其他:舟车、弓矢、房屋等之发明。 精神文明 发明历数、天文、阴阳五行、十二生肖、甲子纪年、文字、图画、著书、音律、乐器、医药、祭祀、婚丧、棺椁、坟墓、祭鼎、祭坛、祠庙、占卜等。 政治文明 建立古国体制:划野分疆,八家为一井,三井为一邻,三邻为一朋,三朋为一里,五里为一邑,十邑为都,十都为一师,十师为州,全国共分九州;设官司职,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设三公、三少、四辅、四史、六相、九德(官名)共120个官位管理国家。对各级官员提出“六禁重”,“重”是过分的意思,即“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员节简朴素,反对奢靡。提出以德治国,“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一道修德,惟仁是行,修德立义,尤其是设立“九德之臣”,教养百姓九行,即担任法官、后土担任狱官,对犯罪重者判处流失,罪大罪极者判处斩首等。 物质文明 史书记载,黄帝在农业生产方面有许多创造发明,其中主要有实行田亩制。黄帝之前,田无边际,耕相关画像(19张)作无数,黄帝以步丈亩,以防争端,将全国土地重新划分,划成“井”字,中间一块为“公亩”,归政府所有,四周八块为“私田”,由八家合种,收获缴政府,还穿土凿井。对农田实行耕作制,及时播种百谷,发明杵臼,开辟园、圃,种植果木蔬菜,种桑养蚕,饲养兽禽,进行放牧等。缝织方面,发明机杼,进行纺织,制作衣裳、鞋帽、帐幄、毡、衮衣、裘、华盖、盔甲、旗、胄。制陶方面,制造碗、碟、釜、甑、盘、盂、灶等。冶炼方面,炼铜,制造铜鼎、刀、钱币、钲、铫、铜镜、钟、铳。建筑方面,建造宫室、銮殿、庭、明堂、观、阁、城堡、楼、门、阶、蚕室、祠庙、玉房宫等。交通方面,制造舟楫、车、指南车、记里鼓车。兵械方面,制造刀、枪、弓矢、弩、六纛、旗帜、五方旗、号角、鼙、兵符、云梯、楼橹、炮、剑、射御等。日常生活方面,熟食、粥、饭、酒、肉、称尺、斗、规矩、墨砚、几案、毡、旃、印、珠、灯、床、席、蹴踘等。 然后是炎帝 炎帝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制耒耜,种五谷,奠定了农工基础。耒耜的使用和种五谷,解决了民以食为天的大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人类由原始游牧生活向农耕文明转化创造了条件。 二、立市廛,首辟市场。据《周易·系辞下》载,神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神农发明的以日中为市,以物易物的市场是中国货币,商业发展的起源和基石。 三、治麻为布,民着衣裳。原始人本无衣裳,仅以树叶,兽皮遮身,神农教民麻桑为布帛后,人们才有了衣裳,这是人类由朦昧社会向文明社会迈出的重大一步。 四、作五弦琴,以乐百姓。据《世本·下篇》载,神农发明了乐器,他削桐为琴,结丝为弦,这种琴后来叫神农琴。神农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这种琴发出的声音,能道天地之德,能表神农之和,能使人们娱乐。 五、削木为弓,以威天下。神农始创了弓箭,有效地防止了野兽的袭击,有力地打击了外来部落的侵犯,保卫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劳动成果。 六、制作陶器,改善生活。在陶器发明前,人们加工处理食物,只能用火烧烤,有了陶器,人们对食物可以进行蒸煮加工,还可以贮存物品,酿酒,消毒。陶器的使用,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对人类的饮食卫生和医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促使人们有规律地生活,按季节栽培农作物,炎帝神农还立历日,立星辰,分昼夜,定日月,月为三十日,十一月为冬至。 炎帝管理部落,治理天下很有方法。他不望其报,不贪天下之财,而天下共富之。智贵于人,天下共尊之。他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勤,不罚而邪正,不忿争而财足,无制令而民从,威厉而不杀,法省而不烦,人民无不敬戴。 炎帝还是中国教育的始祖。他教民使用工具,教民播种五谷,教民医药,教民制陶、绘画,教民弓箭、猎兽、健身,教民制琴、教民音乐、舞蹈,还教民智德。可见,炎帝时期,德、智、体、美得到了全面重视和发展。 炎帝对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炎帝精神,首要的是创业精神,奉献精神,敢为人先的创造精神,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炎帝精神使中华后裔在与自然和社会的斗争中,摆脱愚昧和野蛮,追求先进与文明。这种精神使华夏民族获得了高度的团结和统一。
都伟大,都是老祖宗
左手和右手谁重要?
本文标题: 炎帝和黄帝谁的历史地位更高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7525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