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阳起兵谁才是是主谋

发布时间: 2022-05-30 11:00:0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5

谁是晋阳起兵的领头人?隋末,天下大乱,各地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炀帝杨广的统治摇摇欲坠。正在此时,李氏集团起兵于太原,攻克长安,...

晋阳起兵谁才是是主谋

谁是晋阳起兵的领头人?

隋末,天下大乱,各地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炀帝杨广的统治摇摇欲坠。正在此时,李氏集团起兵于太原,攻克长安,翦灭群雄,建立了勃勃生机的唐王朝。晋阳起兵是他们这一行动的起点,然而,关于谁是这次起兵的领头人,学术界却有着不同的说法。

有关唐朝的史书,都说唐太宗李世民是晋阳起兵的领头人,“世民者,济世安民也”,其父李渊起兵是被迫的,是被李世民拉了上了反隋的大船。

《旧唐书·高祖纪》云:“太宗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劝举义兵。”同书《太宗纪》云:“时隋祚已终,太宗潜图义举,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新唐书·高祖纪》云:“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阴结豪杰,招纳亡命,与晋阳令刘文静谋举大事。计己决,而高祖未之知,欲以情告,惧不见听。”当李渊知道此事后,初是“大惊”,“阳不许,欲执世民送官,已而许之”。《新唐书·太宗纪》云:“高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据此看来,两书记载是一致的,都认为太原起兵的领头人是李世民,而李渊只是被动的受摆布者。《通鉴》关于李渊受摆布的记载还非常具体:先是李世民与刘文静密谋,打算“乘虚入关,号今天下”,继又使裴寂说服李渊,最后李渊才不得不说:“吾儿诚有此谋,事已如此,当复奈何,正须从之耳。”“今日破家亡躯亦由汝,化家为国亦由汝。”这就是说,李渊是个遇事缺乏主见、无所作为、任人摆布的无能者,如果没有李世民,晋阳起兵就无从谈起。

后来的一些史学专著,多从此说。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认为:“唐高祖爱好酒色,昏庸无能,只是凭借周、隋大贵族的身份,616年得为太原留守。他起兵取关中,建立唐朝,主要依靠唐太宗的谋略和战功,他本人并无创业的才干,连做个守成的中等君主也是不成的。”南开大学编的《中国古代史》(上)则说:“李渊用他次子李世民的策略,自太原起兵反隋。”十大院校合编《中国古代史》(中)认为:“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十分精明干练,他积极聚积力量,劝说李渊起兵反隋。”

对此,学术界也有不同观点。许多学者认为,李渊才是晋阳起兵的真正领头人,他作为隋朝统治集团的一位重要人物,早就有叛隋起兵的念头,只是在正式起兵前几年里,一直处于隐蔽状态罢了,“高祖审独夫之运去,知新主之勃兴,密运雄图”。《旧唐书》及《通鉴》载高祖“纵酒纳赂以自晦”,其实“纵酒”即沉湎,就是装糊涂;“自晦”即混其迹,就是掩盖自己。李渊以“纵酒”作为“自晦”之计,是一种防护性的策略,以消除隋炀帝对他的猜忌,这正是他老谋深算的表现,不能斥之为昏庸的酒徒。而据《旧唐书·宇文士及传》记载,早在晋阳起兵前四五年,李渊就与宇文士及在涿郡“尝夜中密论时事”,武德二年(619年),宇文士及降唐,李渊对裴寂说:“此人与我言天下事,至今已六七年矣,公辈皆在其后。”涿郡密论天下事,李世民才十三四岁,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怎能左右久居高位的李渊呢?615年,李渊受命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时,副使夏侯端劝他早作反隋准备,李渊“深然其言”(《旧唐书·夏侯端传》)。又据《大唐创业起居注》载,李渊刚做太原留守,就暗暗自喜,对李世民说:“唐固吾国,太原即其地焉。今我来斯,是为天与;与而不取,祸将斯及。然历山飞不破,突厥不和,无以经邦济时也。”这表明李渊的政治野心。非常明显,李渊视太原为自己的地盘,早有并吞天下之心,李渊是个颇具雄心、富于权谋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晋阳起兵前,他就命李建成“于河东潜结英俊”,李世民“于晋阳密诏豪友”,为起兵作了组织上的准备。升任太原留守后,李渊很快地取得了聚集在太原的济济群士的信任,成为关中地主众望所归的人。起兵攻入长安,“约法十二章”,很快稳定了关中秩序,当上了大唐开国皇帝。因此,晋阳起兵的主要策划者,首推李渊,他绝不是昏庸无能之辈,而是一个“素怀济世之略,有经纶天下之心”的人物。晋阳起兵之时,年仅20岁的李世民,从年资、阅历或者实际的政治、军事经验来说,都够不上领头人物,无论从资历还是威望上,都及不上李渊。

究竟谁才是谁是晋阳起兵的领头人,看来目前还难以给出定论。

晋阳起兵首谋决策者,到底是李世民还是李渊?

【明明是李渊带儿子们反隋,为何李世民要抢夺,晋阳起兵的首功呢?】“晋阳起兵”是隋亡唐兴过程中的一件大事,历来为史家所重视。但谁是起兵的决策者呢?可以说从唐初起这就是一桩疑案。

贞观史臣如魏征、房玄龄等,虽有“良史”、“直笔”之美称,但他们修“国史”、“实录” 皆是应太宗本人“自看国史”的要求撰录的,“曲笔之惰”在所难免。关于“晋阳起兵”首谋决策人物的记载,就有贬低高祖,吹捧太宗之功的倾向。新、旧《唐书》、《资治通鉴》均-致颂扬了太宗在“晋阳起兵”时的作用,都是沿袭唐初的《实录》等史书的观点。

“晋阳起兵”是叛隋的秘密行动,是在极其隐秘的情况下策划的,其真相本不易知,及经贞观史臣的篡改之后,就更难于探明它的究竟了.“晋阳起兵”的首谋决策人物,究竟是李渊还是李世民?作为历史上的疑案,曾引起学界的众多讨论。

有人认为李渊是胸无大志沉溺于酒色的无能之辈,根本不能掀起反隋的风暴,他起兵取关中、建立唐王朝,主要是依靠的是李世民的谋略与战功。而且,李渊的起兵最开始也是被迫的,是李世民拉他踏上了反隋的大船。这都是根据新、旧《唐书》、《资治通鉴》的记载:“我儿诚有此计,既已定矣,可从之”(《旧唐书》);“高祖起兵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新唐书》);起兵晋阳也,皆秦王之谋”,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资治通鉴》)。有的人对此持不同意见,他们对李渊的作用作了较高的评价。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认为:“后世往往以成败论人,而国史复经胜利者之修改,故不易见当时真相(《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也说:“谓高祖起兵,太宗有大力焉则可,谓其纯出太宗则迟矣”“谓其素无叛隋之心,固不可也”(《隋唐五代史》上册)。

要了解“晋阳起兵”的内幕,必须抹去新旧《唐书》,《资治通鉴》等史料的曲笔灰尘,才能显露出历史的真相。

实际上,李唐起兵反隋的全过程,自始至终都是李渊组织领导的。李渊是一个颇具雄心,且富于权谋,早有四方之志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早在“晋阳起兵” 前,他就曾命李建成“于河东潜结英俊”,派李世民“于晋阳密招豪友”,为反隋积蓄力量,作组织上的准备。接着,李渊又以策略手段,稳住了隋炀帝,掩盖了自己叛隋的意图,为起兵争取了充分的准备时间。李渊担任太原留守之后,通过努力表现,逐渐获得了太原周边各种力量的支持,成为北方部分力量寻求的新的保护伞人物。

早在大业七年(611年),杨玄感起兵前,李渊任卫尉少卿往怀远(今辽宁省朝阳县附近)督运粮草、路过涿郡时,就曾与人密论过天下大事。杨玄感起兵后,他握有重兵,但始终迁延不发,表明他是一个富有政治经验的老官僚、是个老谋深算的宿博。隋末之际,各路起兵反隋者大有人在,却均以失败而告终,惟李渊获得了成功。历史证明,他选择的大业十三年于晋阳起兵,是一举成功的最好战机。

“晋阳起兵”是李渊久已在胸的反隋计划的第一步。接着,他就攻入长安,“约法十二条”,很快地稳定了关中秩序,取得了做地主阶级代理人的资格,顺利地走完了从起兵到坐上皇位的全过程。他在隋末诸雄的角逐中,无疑是最有远见的,因而取得了地主阶级的拥护,建立了大唐王朝。

综上所述,有理由认为李世民是“晋阳起兵”的直接参加者和策划者之一,但绝不是首谋决策者。大业十三年,李世民年仅二十岁,虽然在“解雁门之围”等战斗中崭露头角,但无论从资历还是声望上,都无法盖及李渊。他以“聪明勇决、识量过人”的才智,参与了“晋阳起兵”,并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这是事实,但他这些行动都是在李洲的‘授意” 下进行的;他在“晋阳起兵”时的组织和领导作用,是绝不会超过父亲李渊的。

公平地说,参加“ 晋阳起兵”只是唐太宗走向政治舞台的起点。正因为如此,李世民的皇位,不能从合法的继承方式取得,而只能经过“玄武门之变”这样的手足残杀事件取得。这种行动,当然受到了 封建法统与封建伦理的指责与非议。他当上皇帝后,就命史臣撰写《国史》,为自己辩护。史臣们鉴于太宗的功绩和优秀的执政表现,也愿意挖空心思,帮助他在“晋阳起兵”的密谋上略作文章,所以便委屈了唐高祖,突出太宗的主动地位,把太宗捧为起兵的精心策划者,使太宗成了李唐王朝的真正奠基人,这样就能使他获得的皇位更加“合法”。可是这样一来,就留下了“千秋功罪,后人评说”的历史疑案。

决策者是李世民,李世民设计逼迫李渊起兵造反,李世民有称帝的心思。
我认为是李世民。因为李世民当时担任大将军,对局势变化非常敏感,所以是李世民拿的决定。

李渊晋阳起兵,到底谁是主谋?

隋大业十三年。

李渊以勾结突厥、意图谋反的罪名将王威和高君雅二人斩首示众,随后起兵,于当年十一月攻克长安之后,拥立隋炀帝杨广的孙子、代王杨侑为帝,并尊远在江都的杨广为太上皇,李渊以此行“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事。

当然,李渊号令不了诸侯,只是想要打着杨侑的旗号去打各路诸侯。

只不过第二年杨广一死,李渊便撕下了伪装,迫不及待地逼迫隋恭帝杨侑禅位,他也就因此在618年即为称帝了,成了李唐的开创者。

此后李唐在李渊的领导之下,南征北战,打败了窦建德、王世充、萧铣、刘武周、李轨、刘黑闼等人之后,统一了天下。

李唐之得江山,始于晋阳起兵,对于晋阳起兵一事,历代史家们多认为是李世民在背后一手策划和推动,从新、旧两唐书到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无不如此,可是历史上真实的晋阳起兵又如何呢?

难道真的是李世民一手策划?事情恐怕没那么简单,至少温大雅所写的《大唐创业起居注》并非如此。

我们先来看看两唐书和通鉴中的“李世民策划说”。

根据《旧唐书·高祖本纪》的说法是:“群贼蜂起,江都阻绝,太宗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劝举义兵。”

这短短的二十几个字已经很直白地说出了晋阳起兵的“首谋”是李世民,在《旧唐书·太宗本纪》里也说“时隋祚已终,太宗潜图义举”,总之,旧唐书很明确地表明了立场,晋阳起兵就是李世民策划和推动的。

对于此事,新唐书和通鉴的记载更为详细,尤以通鉴为详尽,将李世民、刘文静、裴寂等人劝说李渊起事之语详载于书。

根据《新唐书·高祖本纪》记载:“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阴结豪杰,招纳亡命,与晋阳令刘文静谋举大事。计已决,而高祖未之知,欲以情告,惧不见听。高祖留守太原,领晋阳宫监,而所善客裴寂为副监,世民阴与寂谋,寂因选晋阳宫人私侍高祖。”

新唐书将李世民如何逼迫李渊做出起兵谋反的决定的“阴谋”写得一清二楚,李世民和刘文静商量好了起兵之事以后,生怕李渊不同意,所以挖了一个坑让李渊跳,挖了什么坑呢?让裴寂从晋阳宫里挑了几个宫人去给李渊侍寝。

晋阳宫是什么地方?隋朝皇帝的行宫呀,晋阳宫里的宫女,不论是妃嫔也好,是宫女也罢,她们通通是皇帝的女人。

杨广本来便一直在猜疑李渊,这时候如果让杨广知道李渊碰了晋阳宫的女人的话,还不得扒了他的皮?所以,李渊为了保命,也就不得不起兵造反了。

此外,在两唐书的《李建成传》和《资治通鉴·唐纪七》中更是直接通过李渊的嘴说出了“李世民系晋阳起兵之主谋”这一论断。

当时,李建成邀请李世民赴晚宴,李世民因喝了毒酒而吐血数升,淮安王李神通急忙送李世民回西宫,随后李渊来探望李世民,依旧唐书之言,李渊对他说了句:“发迹晋阳,本是汝计;克平宇内,是汝大功。欲升储位,汝固让不受,以成汝美志。”

新唐书中,李渊也说:“吾起晋阳,平天下,皆尔力,将定东宫,尔亟让,故成而美志。”

通鉴之中,李渊亦有此言:“首建大谋,削平海内,皆汝之功。吾欲立汝为嗣,汝固辞。”

李渊的话不仅说出了晋阳起兵的首谋和主谋是李世民,还抛出了另一件让人惊疑不定的事——李渊称帝之后,曾经说过要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可是李世民却坚决不肯接受,所以李渊只好成全他的“美志”了。

实际上,根据两唐书和通鉴记载,在武德七年杨文干叛乱,李渊让为了保全李建成,让李世民前去平叛的时候,李渊还给过李世民一个承诺:“文干事连建成,恐应之者众,汝宜自行,还,立汝为太子。”

可是,李世民平定了杨文干之后,因为李渊的宠妃吹了枕边风,李元吉、封德彝等人也联络朝臣为李建成说情,所以李渊没有遵守承诺,对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一事只字不提。

不论如何,两唐书和通鉴已经一口咬定,晋阳起兵系李世民一手策划和推动。

看完了“李世民策划说”,再来看看《大唐创业起居注》里的“李渊主谋说”。

隋炀帝在大业十三年任命李渊为太原留守之后,李渊是什么反应?是“私窃喜甚”,然后悄悄地跑去对李世民说:“唐固吾国,太原即其地焉。今我来斯,是为天与。与而不取,祸将斯及。然历山飞不破,突厥不和,无以经邦济时也。”

他将隋炀帝任命自己为太原留守视为“天与”,这是天意,是上天赐给他的,不能不要,不然的话辜负了上天的美意,那恐怕会酿成祸事。

从这一点来看,李渊在看到“反者多于猬毛,群盗所在蜂起”这一现象之后,实际上已经生出了很强烈的政治野心,即便没想过造表弟杨广的反,也必然有了割据一方的想法。

此外《大唐创业起居注》所描写的李渊的形象也不像两唐书和通鉴里所描写的那样畏首畏尾,他带着五六千步兵和骑兵遇到了两万多人的叛军,王威和军中将领无不吓得脸色苍白,李渊却还在笑谈自若,并且表示不足为虑,随后果然打得叛军狼狈而逃。

李渊当时还对李世民说了句:“隋历将尽,吾家继膺符命,不早起兵者,顾尔兄弟未集耳。”他的意思也说得很明显了,隋朝肯定要灭亡了,我要不是顾及到你在河东的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的话,我早就起兵反隋了。

反倒是李世民劝李渊“以观时变”,看到这里,也看得出来创业起居注和两唐书、通鉴的记载几乎是反着来的。

后来,隋炀帝从江都派了个使者来太原,李渊听说之后高兴得跑去对李世民说:“吾闻惟神也不行而至,不疾而速。此使之行,可谓神也。天其以此使促吾,当见机而作。”

这句话彻底暴露了李渊的野心,“见机而作”,只要时机合适,立即造反!创业起居注也说“雄断英谟,从此遂定”,造反这件事就这么定下来了,是谁定下来的呢?是李渊,不是李世民。

为了日后有足够的实力起事,李渊招兵买马的同时,还“命皇太子于河东潜结英俊,秦王于晋阳密招豪友”,可新唐书中却成了“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阴结豪杰”,前者是李渊的命令,后者是李世民主动行为,完全相反。

李渊率军驻扎在兴国寺的时候还对李世民说:“纪纲三千,足成霸业。处之兴国,可谓嘉名。”他所说的每一句话,实际上都是谋逆之言,他之所以驻兵于兴国寺,所想要的便是“兴国”二字,可国又不是他的,怎么兴?唯有自己建国了。

此外,对于李世民、裴寂等人以晋阳宫宫人服侍李渊一事,创业起居注中更是只字未有,完全是因为王威、高君雅二人发现了李渊的野心,想谋诛李渊,李渊收到了消息之后,这才一不做二不休、先下手为强地杀了王、高二人,随后和刘文静、裴寂等人商量之后,做出了起兵的最终决定。

所以,按照创业起居注的说法,李渊才是晋阳起兵的主谋,并且在刚刚被任命为太原留守之后便已经有了割据称雄的野心。

对于晋阳起兵的主谋,两唐书、通鉴和创业起居注为何会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记载呢?

实际上,这事还得说到“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之所以能够当上皇帝,正是因为及时并且成功地发动了这场政变,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二人,然后控制并强迫李渊交出权力,先立李世民为皇太子,随后禅位给李世民。

所以李世民能够坐上皇位,手段多少有点不光彩,虽说最是无情帝王家,可是弑兄弟而迫父兄终究有违人伦,会受到天下人的指摘。

李世民也知道“玄武门之变”会成为自己一生的污点,所以为了洗清或者掩盖这个污点,他用了两种方式,一种是用历史功绩为自己辩护,另一种则是有意地篡改或删减史书上的文字记载。

对于晋阳起兵之事,两唐书、通鉴之所以和创业起居注之所以会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记载,原因便在于李世民当了皇帝之后,插手了史书的记载工作,史官们一则想要巴结和讨好李世民,二则也畏于他的权威,生怕自己落得个和司马迁一样的下场,所以也只能竭尽自己所能地去为他修饰和掩盖这段历史。

当然,李世民将晋阳起兵的功劳揽到自己身上,实际上也算是一种“造神”行为,他要将自己打造成为一个绝对英明神武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只有这样才能受到所有人的敬畏,也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他得位之正。

于是这才有了李渊和李世民各执一词的怪异现象,不过,创业起居注毕竟出于李渊创业打江山时期,可信度也应高于两唐书和通鉴。

如果让李渊看到两唐书和通鉴的话,他恐怕也会跳起来愤怒地说:不,朕才是晋阳起兵的主谋,老二太混帐了,连这事也要抢!

根据《旧唐书宗本纪》的说法是:群贼蜂起,江都阻绝,太宗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劝举义兵。这短短的二十几个字已经很直白地说出了晋阳起兵的首谋是李世民策划和推动的。
他的儿子李世民。当时面对局势,李世民建议他的父亲李渊起兵,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很大作用。
李世民,他也知道这会成为人生污点,一种是用历史功绩为自己辩护,另一种则是有意地篡改或删减史书上的文字记载。
本文标题: 晋阳起兵谁才是是主谋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7362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历史上真实的机关术是怎样的,发展到什么水平荀彧是不是真的忠于汉室,如果是,为什么又选择效力曹操
    Top